上堂课总结:开始了事业品的学习。事业品科判分二:一、显示任运相续不间断;二、以比喻了知。
己一、显示任运相续不间断分二:一、略说;二、广说。我们学习了佛陀事业任运且相续不间断的法义。略说已经学完,广说开始学习:
己二、以比喻了知分四:一、总标以比喻分类;二、对应意义别别宣说;三、宣说必要并摄该处之义;四、又复归摄而说差别。
上堂课学完了“一、总标以比喻分类;”,将佛陀的事业用九个事物来比喻,内容为:帝释喻、妙鼓喻、云喻、梵天喻、日轮喻、摩尼宝王喻、谷响喻、虚空喻、大地喻。
已经开始学习“二、对应意义别别宣说”。即将分九个比喻分别宣说:一、应以帝释喻说显示种种神变之理;二、应以妙法鼓喻了知宣说教诫之理;三、应以云喻了知智悲周遍之理;四、应以梵天喻了知种种幻化相之理;五、应以日轮喻了知智慧照射之理;六、应以如意宝喻了知意之秘密;七、应以谷响喻了知语之秘密;八、应以虚空喻了知身之秘密;九、应大地喻了知遍入之理。
我们学了“一、应以帝释喻说显示种种神变之理;”,说帝释天能够依据善业而拥有神通,可以让地基清净如镜,照出一切,并因此而引出善业,大乘所欲果,且从始至终无勤成办。由此比喻佛陀利他事业无勤无分别。
这堂课内容:学习本论第四品“事业品”中后面的内容。
癸二、所表之义分四:一、于净心中现色身;二、以彼成就所欲果;三、无勤成就利益;四、渐次得究竟法身。
子一、于净心中现色身:
如是无垢信心等,修持信心等功德,
自心中现正等觉,具有妙相及随好,
从容行步及站立,端然而坐与卧息,
作诸威仪妙姿态,有时宣说寂灭法,
有时默然入禅定,显示种种神变相,
具大威光极晃耀,有缘众生能见此。
前三句讲能现之心地清净,后九句讲所现之色身影像。前三句讲,如果远离怀疑、懈怠等垢障而在自相续中逐渐培养修持信心、精进等功德,这样在清净的心地中自然能显现正等觉的色身影相。后九句讲,所现的正等觉佛陀具有三十二妙相八十种随好,或于行住、或于站立、或于端座、或于卧息,有各种威仪的善妙姿态,有时对于所化众生宣说寂灭涅槃法,有时不说法默然入定,有时也会示现各种神变相,示现具广大威势的晃耀圆光等,这些色身的显现,有缘的清净众生都能真实见到。
子二、以彼成就所欲果:
见已发起愿求心,为能成佛善修习,
真实受持成佛因,所欲之果能获得。
这一偈颂讲:由见色身而发菩提心,由发菩提心而修菩提行,由修而证果。见到佛的色身之后,众生发起欲求佛果的菩提心,为此而加行修持善法,正式受持布施六度等,以此为因之后便能获得自己所欲的无上菩提果。
子三、无勤成就利益:
净心显现之佛陀,虽极无念无动摇,
然而于此世间中,成就大义而安住。
色身虽无分别勤作但能成办利益,在清净心中显现的佛陀,虽然无有丝毫对众生想作利益的此种彼种分别念,也无有任何勤作动摇等,但还是会任运利益众生。在世间通过见佛,所化众生能够直接趋入广大善法中,间接被安置于一切智智之果位中,所以具有“成就大义而安住”之功德。
子四、渐次得究竟法身:
此乃自心所显现,虽诸异生不能了,
然由现见色身相,亦于彼等有义利,
依见色身亦逐渐,安住大乘诸士夫,
以智慧眼能照见,内具胜义法性身。
以见胜义如来的影像“渐次能得究竟法身”。由此增上信心的缘故。
解释第一颂:讲无量幻化的色身仅是自清净心中所显的胜义如来的影像,是自心清净后的所见境,并非如来的真实面目,对此虽然诸凡夫不能如是了知,但由于现见如来的色身影相,也有很大利益。
解释第二颂:讲见色身的利益。依靠见色身后修持佛果而逐渐安住大乘甚深修证的有缘士夫,通过各别自证入定无分别智慧眼真实可见胜义法性光明的法身佛境界,即以见色身为助缘最后现前自性清净的法身佛,成究竟佛果之义。
壬二、与彼者善加对应而宣说:
犹如诸地离险难,具摩尼德光严净。
如是无垢琉璃成,地面平正清净故,
映现天主诸住处,天主及天眷属像,
净地功德渐离故,则此不复再显现,
为得彼者而修持,近住禁戒布施等,
男女诸众发愿心,向空抛散妙花等。
为能获得如琉璃,净心中现能仁果,
具极欢喜诸佛子,善能发起如是心。
解释前二颂:说比喻,就象大地远离了沙泥等险难之后,具有摩尼宝般德光庄严,离垢清净的琉璃所成的地面平坦而清净,由此缘起,在大地中显现出帝释天、天女、天宫等三十三天一切器情世界的影像,当地之光明清净的功德逐渐远离时,就不会再显现帝释天等影像。如同地基不清净而不显影像一样,如镜面有了垢染则不能透显影相,同样无缘者不能见到如来。
解释后二颂:见到帝释天等以后,为了获得此同样的果位而修持八关斋戒、上供下施等的善男信女大众,发起想得到帝释天果位而向空中抛散妙花、供养种种妙香等愿行。以此对应说明,修出世间解脱法者为了能获得清净琉璃的心地中所显的能仁果,对于佛具有极大欢喜的佛子也象那些人们为了得到天主果位而行持善法一样,善能发起欲得佛果的菩提心。
壬三、摄义说无生灭相:
犹如清净琉璃地,映现天主身影像,
如是众生净心地,亦现能仁身影像,
犹如帝释现不现,由地净与不净故,
众生现不现影像,由心浊与不浊故,
佛影虽现生与灭,然不能作生灭观。
以喻义对应分三段说明。
第一段“犹如清净琉璃地,映现天主身影像,如是众生净心地,亦现能仁身影像。”就象在人间远离尘垢的清净琉璃地面映现帝释天的影像般,在众生远离怀疑等的清净心地上能显现具有相好的能仁身像。
第二段“犹如帝释现不现,由地净与不净故,众生现不现影像,由心浊与不浊故。”如同帝释天的影像是显现还是隐没取决于大地是否清净一样,在众生面前显不显现如来色身影像,完全取决于心地是清净还是污染。
第三段“佛影虽现生与灭,然不能作生灭观。”就象由于大地清净和不清净,天主影象虽有显现和隐没,但实际上天主本身无有生灭,其住所也无丝毫动摇般,由于所化众生心地清净和污染,如来的色身虽有生灭显现,但不能认为如来的胜义法身有生灭之相。
辛二、应以妙法鼓喻了知宣说教诫之理分三:一、以天鼓妙音宣说圣法;二、亦超此等诸喻;三、彼等由缘而入。
壬一、以天鼓妙音宣说圣法分二:一、广说喻义相同之根据;二、又复善加对应摄义。
癸一、广说喻义相同之根据分三;一、无勤作;二、由业出生;三、由此成就寂灭。
子一、无勤作:
如天界中由诸天,往昔白法善业力,
法鼓无勤无生处,亦无意色与分别,
同时能说无常苦,无我寂静之法音,
依此数数作警策,令诸天人不放逸,
如是遍主虽远离,勤等然于诸有情,
如来法音能周遍,于诸有缘宣说法。
第一颂讲天鼓无有任何分别勤作的内容;第二颂讲虽无分别勤作但同时能说法且有说法的作用,第三颂讲如来无分别勤作而周遍说法的意义。
首先解释第一颂:在天界中有一种法鼓可以无勤自然宣说妙法,即“天鼓妙音”,这是由于天人往昔积累白法善业的共同福德力所感现的。天鼓说法时,无有任何功用勤作或疲惫感,也无任何发音的生处,以及意色和分别念的存在,意色指有情第六分别意前的总相,分别指第六分别意识。在观现世量凡夫分别心的境界中,有情说话必然是有勤作分别和生处的。首先,说话要有勤作:譬如,要想我要说什么话,如何说等等。其次,说话要有功用且消耗能量,说得多或说得久了会很累,特别损耗精力。然后,说话要有生处、意色分别。譬如,发音的生处要有舌头、上鄂、声带等的振动,说话时要有各器官的运动,并且一切言语都是由分别和意色所引发,连带发音气管的运转而起,这一切都是有勤作功用的,与比喻中的天鼓说法截然不同。
解释第二颂:天鼓于无分别勤作中能够宣说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其作用是数数提醒警策沉溺在欲妙享乐中散乱的天人慎勿放逸,不要执迷不悟。欲界天人整日纵情放逸、醉生梦死没有行持善法的机会,尔时,天鼓就演说无常、苦、空、无我等善法,发出悲哀之音诉说轮回的苦患,将天人从迷茫中唤醒,令其迷途知返,能勤修解脱正法。
第三颂是讲意义。如是遍主佛陀虽已远离了一切分别勤作,但于所化众生面前,如来法音能够周遍一切所闻。佛在三乘种性有缘者前随顺众生各自语言、意乐、根性等,同一圆音可以流现出无量音声海,若是中国人听到的是中国话;美国人听到的是英语;龙族听到的是龙语;天人听的是天语;小乘根性人听到的是小乘法;大乘根性人听到的是讲大乘法,这是佛陀不共的妙音而成就。《维摩诘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说法的一种殊胜境界,也就是音声周遍的一种境界。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意即:佛是一音说法,且是平等无二,无分别而能普遍顺应有情界,众生随自己根机会听到与自己相应的不同音声,所以是“无思普应,机闻自殊,”与本颂异曲同声。
子二、由业出生:
犹如天界妙法鼓,其音依于自业生,
如是世间佛说法,其音众生自业生。
如同天鼓妙音是由诸天人自己的业报所感现一样,佛陀妙音也是由众生自业所感,于世间众生面前,佛相应所化意乐根器,演说种种法门。
子三、由此成就寂灭:
如离勤作处身心,妙音令天得寂静,
如是离勤等法音,令诸众生得寂静。
此讲妙音的作用就象天鼓妙音远离了勤作、发音处、意色以及分别念的动机,而能够让天人远离放逸且得到身心的寂静。同样,远离了这些的佛陀,能让所化众生心获得寂静涅槃的果位。
癸二、又复善加对应摄义:
譬如天城妙鼓声,彼因产生无畏施,
烦恼心起战斗时,破诸修罗与嬉戏。
如是由佛于世间,说法四禅四无色,
彼因摧毁烦恼苦,开示无上寂静道。
此以喻义对应方式,从遣除怖畏和令得寂静这两方面来具体解释妙音的作用。
解释第一颂:首先讲比喻,欲界天人有嗔恚和贪欲两种烦恼。以嗔恚而发动对阿修罗的战争;以贪心而耽著五欲妙乐。当天人与阿修罗打仗时,天界妙鼓就会自然发出“诸天人,你们不要畏怖”等无畏的声音。以此声音加持,天人就会打败阿修罗,远离一切怖畏。当天人耽著欲妙放逸时,天鼓会自然宣说四法印妙音,由此令天人远离放逸,获得寂静,因而天鼓妙音有遣除怖畏和令得寂静的两种作用。
第二颂讲意义:同样,佛在世间说法也有二种作用:
一、佛之法音,可令众生相续中产生并且增长四禅、四无色定等善根,逐渐远离烦恼和怖畏的痛苦之殊胜妙用。众生所闻到佛的法音就会增长禅定和智慧的功德,逐渐会解脱身心的种种痛苦与烦恼。
二、由于佛的妙音,可以显示无上寂静涅槃妙道,让众生远离散乱趋入寂静道,获得寂灭果。由此不但远离三界以及小乘作意的散乱,也远离了缘六尘外境以及我执的散乱,乃至一切戏论之散乱,如是以佛音的加持众生就可获得寂灭殊胜之果。《入中论》云:“百福所感受用身,化身虚空及余物,彼力发音而说法,世间由彼亦了真”。意思百福所感的诸佛报身及报身所加持的化身,乃至其他的虚空、草木、墙壁等法,虽然没有心和心所,但是以妙力也能发出显示诸佛真实义的音声,有缘的世间众生,通过听闻这种妙音就能不颠倒地了解真如的自性。
壬二、亦超此等诸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由于能遍众生界,具有利乐三神变,
是故如来妙语声,超胜天界铙钹等。
这里略说由于四种原因,如来的妙音超胜天界的铙钹等。
1、“能遍众生界”:意即佛的音声能周遍一切众生界;
2、“具有利”:究竟而言,以佛语能令众生获得究竟决定胜解脱的利益。
3、具有“乐”:暂时而言,佛语能令众生获得暂时的增上生安乐,并令众生后世获得悦意之果。总之,佛语加持教化的众生,令得暂时人天之“乐”以及究竟解脱之“乐”。
4、具有“三神变”:指具有佛的身神变、意神变、语神变。过去的大译师们翻译成“三轮”,神通轮:由佛的身业显现各种神变,让众生生起真实信心。记心轮:以佛的意业识别众生心态的差别。教诫轮:以佛的语业教诫所化,令其趋入真实修行。三神变依次是:首先身神变,以神通引导所化众生生起信心,然后意神变以记心分别根机,后语神变以相应的教诫令其趋入正道,故教化众生的次第作用是令生信心、识别根机以及契机说法。《杂集论》云:“神通,记心教诫变现等无量调伏方便,等引所化有情,令心界清净”。《光明文句》云:“身业现化,名神通轮,口业说法,名正教轮;意业鑑机,名记心轮。三皆摧碾,众生惑业,故名轮”。意即三种神变比喻为“轮”,因为能让众生碾碎烦恼和业,且具有出离的功德。
归纳而言,具有以上四种功德的缘故,如来殊胜妙音超胜普通的铙钹等,因为铙钹等无法成办让众生直接获得出离或暂时获得增上生的安乐利益。
下文进一步从具有周遍、利、乐、出离并以对比的方式进行广说。
- 《宝性论》第118课
- 《宝性论》第12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