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上堂课我们开始了菩提品的学习。本品为本论第二品,科判属:戊二。菩提品是讲无上菩提的本体以及功德等内容。内容讲解分三:一、略说所讲义之分类;二、总标讲法;三、其义广说。
略说所讲义分为八类:本体义(二种清净)、因义(二智双运)、果义(远离二障)、事业义(自他二利)、相应义(无量功德)、分类行义(三身分类)、恒常义(常住世间)、不可思议义(如实性)。总标讲法即是用着八种含义说明无上菩提的种种功德。
已经开始了本品其义广说的学习,内容分七:一、净得本体之因义;二、远离垢障之果义;三、自他二利之事业义;四、其依具足功德义;五、以三身分类行义;六、于众生未尽间彼等恒常义;七、如实不可思议义。
已经开始学习“五、以三身分类行义”。内容分二:一、略说体相之异门;二、其义广说。
已经学完了“一、略说体相之异门”。开始了“二、其义广说。”的学习。
“二、其义广说”又分三:一、略说共同安立分类;二、安立各自体相;三、彼等摄义。
学完了“一、略说共同安立分类;”。而后开始了“二、安立各自体相”的学习,分为:一、安立自性身体相;二、安立报身体相;三、安立化身体相。
已经开始学习“三、安立化身体相。”,科判分二:1、殊胜化身示现十二相;2、其作业次第引导众生。
已经开始学习“2、其作业次第引导众生。”。科判分三:一、安置平凡者于小乘道;二、安置小乘于大乘道;三、安置大乘于解脱位。
上堂课学完“三、安置大乘于解脱位。”说对于“已入大乘道在获得八地时,佛亲自授予无上菩提大记,在某时、某处、某劫成佛,佛号什么等等。”
本品广说之七个内容中的第五个内容已经学完。
这堂课内容: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开始学习“六、于众生未尽间彼等恒常义”。
庚六、于众生未尽间彼等恒常义分二:一、略说常住之根据;二、其义广说。
辛一、略说常住之根据:
由无量因众无尽,慈悲神足智具乐,
得法自在灭死魔,无体世尊故常法。
颂词说佛身常住的根据有十种:○1 无量因;○2 众生无尽;○3 具有大慈悲;○4 具有神足;○5 具大智慧;○6 具大安乐;○7得法自在;○8 灭死魔;○9 无体;○10世尊。其中前七种是色身常住的根据,后三种是法身常住的根据。
首先解释色身常住的七种根据:
○1 修无量因故。由于在因地无量劫以来为摄取圣法,心不贪著而且布施舍弃无量身寿资财,已圆满修积了常住利他的无量因,故果位色身的利他事业必定相续不间断。
○2 众生无尽故。因为发了大愿,立誓要度化一切众生,且所化众生无有穷尽,故色身的利他事业相续永远不会间断。
○3 具大慈悲故。因对一切众生大悲心恒时相续不断,故色身的利他事业相续不断。
○4 具神足故。因对尽轮回际常住利他的四神足已得自在,故色身的利他事业相续不会间断。
○5 具大智慧故。因为以大智慧证悟轮涅大平等境界,无有丝毫取舍的对境,永远不可能对世间轮回产生厌离,故色身的利他事业相续不间断。
○6 具大安乐故。虽然住于轮回,但已圆满具足无漏三摩地大安乐的境界,丝毫也不为痛苦损害,故色身的利他事业相续不断。
○7 得法自在故。因为对于万法自在无碍、任运而转的缘故,虽然相续不断住于轮回,但丝毫也不会被轮回的过患所染污,故色身的利他事业相续不断。
以上七种根据又可分为两种:前四种是色身不断摄受众生,后三种是不舍世间。
首先前四种:因为具有无量因缘、无量所化、无量慈悲、无量寿命,故以色身摄受众生不可能间断。如果因缘没有修积圆满,可能对某些众生没有能力和方便摄受,但无量因缘都已修积圆满,所以不可能在利他方面有空耗。如果所化众生有限,在众生度尽之后,也没必要再显示色身,但是众生无量无边,故示现色身也不可能有结束的时候。如果大慈大悲心于某些时处有间断,可能不摄受某些所化众生,但大慈大悲心周遍普照相续不间断,故不可能不以色身摄受众生。如果住世寿命有限,在寿命穷尽时,可能无法再摄受众生,但是对四神足已得自在,故于遍尽轮回边际永住世间,所以摄受众生也不可能因为寿命有限而间断。以此四种而成立色身不断摄受众生的根据。
后三种是不舍世间的根据。之所以不舍世间,是因为根本没有轮涅差别的缘故,没有取舍的对境在一味大平等性的一真法界中根本不存在一丝一毫的取舍法,而且也没有痛苦和安乐的差别。在佛不可思议的境界中一切二障客尘都已消尽,因为已经证悟了没有轮涅、苦乐、染净等差别的大平等性,获得大安乐、大清净的法身境界,在他方显现的色身也根本不会舍弃世间轮回,实际连可舍弃的对象也丝毫不会有,本来无取舍故,由此成立色身不舍弃示现的根据。
下面以法身常住的三种根据成立法身是不变常法。
○1 灭死魔故:因为现前不变法身灭除了死魔的缘故,因此“灭死魔”是从自相续灭尽客尘、远离生灭而现前法身常住这方面而言。
○2 无体故:因为法身本无有为法体性的缘故,因此“无体”是从自性常住这方面而言。
○3 世尊故:因为乃至轮回未空之际,法身永远是一切世间的主尊怙主的缘故,因此“世尊”是从观待他相续恒时可为皈依这方面而言。
- 《宝性论》第103课
- 《宝性论》第10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