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上堂课我们开始了菩提品的学习。本品为本论第二品,科判属:戊二。菩提品是讲无上菩提的本体以及功德等内容。内容讲解分三:一、略说所讲义之分类;二、总标讲法;三、其义广说。
略说所讲义分为八类:本体义(二种清净)、因义(二智双运)、果义(远离二障)、事业义(自他二利)、相应义(无量功德)、分类行义(三身分类)、恒常义(常住世间)、不可思议义(如实性)。总标讲法即是用着八种含义说明无上菩提的种种功德。
已经开始了本品其义广说的学习,内容分七:一、净得本体之因义;二、远离垢障之果义;三、自他二利之事业义;四、其依具足功德义;五、以三身分类行义;六、于众生未尽间彼等恒常义;七、如实不可思议义。
已经开始学习“五、以三身分类行义”。内容分二:一、略说体相之异门;二、其义广说。
上堂课学完了“一、略说体相之异门”。开始了“二、其义广说。”的学习。
“二、其义广说”又分三:一、略说共同安立分类;二、安立各自体相;三、彼等摄义。
学完了“一、略说共同安立分类;”。而后开始了“二、安立各自体相”的学习,分为:一、安立自性身体相;二、安立报身体相;三、安立化身体相。
上堂课开始学习“三、安立化身体相。”,科判分二:1、殊胜化身示现十二相;2、其作业次第引导众生。
已经开始学习“2、其作业次第引导众生。”。科判分三:一、安置平凡者于小乘道;二、安置小乘于大乘道;三、安置大乘于解脱位。
已经学完“一、安置平凡者于小乘道;二、安置小乘于大乘道;”。前者说四法印导引普通众生,后者依据《法华经》、《涅槃经》等大乘经典说空性和大悲双运的大乘法以导引小乘圣者。
这堂课内容: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三、安置大乘于解脱位。
丑三、安置大乘于解脱位:
授与殊胜菩提记。
已入大乘道在获得八地时,佛亲自授予无上菩提大记,在某时、某处、某劫成佛,佛号什么等等。
《大乘庄严经论》云:“刹土及名号,时节与劫名,眷属并法住,记复有六种。”
以上三个科判主要说明了佛身的事业就是让众生得到究竟的解脱。《佛性论》云:“此十四事为五因缘(化身十二种事业在佛性论中,开为十四种事业。)
○1 为说无常、痛苦、无我、涅槃寂静,由此“正说音声”能令众生于三有中生起怖畏而希求出离。○2 生怖畏已,令入二乘圣道;○3 入圣道已,生究竟涅槃心,为破如此“增上慢”心故,说“大乘《法华》等”真实法教,令诸众生“舍本所
执”摄取慈悲、般若方便。○4 摄已、于无上乘中“而成熟之”○5 成熟已,授其“无上菩提道记”,是名“化身事”。
诸佛以殊胜化身所示现的十二种相,就是《佛性论》中所讲的五种因缘。一是为了宣说四法印,由此无误宣说的音声,能让众生于三有轮回产生怖畏;二是产生怖畏后,让众生入二乘的圣道;三是对已入二乘圣道者,令生起究竟涅槃想,为了遣除先前的增上慢心,佛宣说《法华经》等大乘了义真实经教,让众生舍弃原先的执著;四是以慈悲和般若摄持,让他们在无上乘中获得成熟;五是成熟后授於无上菩提记,这就是诸佛化身的殊胜事业。
壬三、彼等摄义分二:一、对应根据摄于三义中;二、对应实际摄于二义中。
癸一、对应根据摄于三义中:
甚深圆满大势力,善引凡夫同利故,
彼等次第应称为,甚深广大大自性。
这里三义指甚深、广大、大自性三种意义。是讲无上大菩提的三个侧面:一是难以证知故甚深;二是成就他利故势力圆满;三是相应所化众生的意乐故从轮回中善加引导,因为有此三种殊胜功德的缘故,彼等三者以次第成为甚深自性身、广大报身、大自性化身。《佛性论》云:“依此三身随一,一身各有一德。法身微细故,甚深是其德;应身威神具足故,广大是其德;化身能济度凡夫等诸众生故,和善是其德”。
癸二、对应实际摄于二义中:
此处初者为法身,其后二者为色身,
如于空中色安住,于初身中后身住。
“二义”指法身和色身义。前二句讲三身摄为二身,后二句讲法身和色身之间的关系。
前二句“此处初者为法身,其后二者为色身,”是说这里的初者甚深是指法身,因为一切诸法的自性不是他证的境界,其后二者是指报身和化身,此二者称为色身,因为是相应所化众生的根器意乐等而显现的缘故。如《无量寿经》:“作斯示现,顺世间故”。
后两句“如于空中色安住,于初身中后身住。”是说就像在无为法虚空中,安住种种有为色法一样,同理,在法身不变界中后二身(报身和化身)显现种种身相而安住。魏译《宝性论》颂词上讲到:“如来镜像身,而不离本体,犹如一切色,不离于虚空。”
接下来略说十种根据,然后对应佛的法、报、化三身具体作解释,由此于“常住”便能生起信解,是指自性身、报身、化身乃至众生界未尽之间一直常住不灭。
- 《宝性论》第102课
- 《宝性论》第10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