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正在讲如来藏品,本论的核心是诠释“如来藏”,前面已经用三大理论来诠释一切众生都恒具如来藏:1、“诸佛法身能现故,有情恒具如来藏”(以果立因观待理);2、“真如无有差别故,有情恒具如来藏”(法性理);3、“具佛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一因生果作用理)。
再用十义(浓缩成八义)从各个角度对如来藏做了诠解:以本体与因清净义、果与业成就义、诸功德相应义、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位唯一名分析义、如空遍行义、恒时不变义、诸功德无别义。
然后要从九种比喻来说明客尘和如来藏的关系。
比喻总的要义就是客尘和如来藏始终都是一体,并没有一个分开的“前际”。
而后回到如来藏品的最初的科判:初者“所觉法界义”分八:法界遍满一切、总标略说能遍者、其义广说、摄义并启下文、依启下义以喻宣说、以信心了知所说之义、认定所觉之空性、诠示宣说之必要。
已经开始了学习如来藏品的最初的科判中的第八:诠示宣说之必要。说本论如此宣说如来藏的内涵,会产生两个疑问:1、和佛陀在二转法轮中所说一切如梦如幻的经义是否相违?2、十地菩萨尚难完全明了如来藏的内涵,对我等凡夫宣讲是否有意义?
本论用简说和广说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简略回答:1、和二转法轮的意义完全不相违;2、对凡夫宣讲如来藏可以避免凡夫的五种过失:一是会自心怯弱;二是轻慢下劣众生;三是执著虚妄;四是诽谤真实法;五是增上我执。并生起五种功德:一是生起希求无上菩提的勇悍心;二是生起对一切众生的恭敬心;三是生起客尘法本无的般若;四是生起有自性的智慧;五是生起了知自他平等的无缘大慈。
上堂课学完广说众生如果不知晓如来藏会产生五种过失的原理。由此可明白我们修行人如果没有对于如来藏的了解,则等于没有正确清晰的世界观,由此极有可能无法产生对于修行的正见,过患很多。
这堂课内容:继续学习广说宣讲如来藏之功德的原因。说听闻如来藏的道理,从而谴除过失而得到功德的原理。
壬三、由遣除过失速得功德之理:
如是依于听闻此,勇悍敬众如导师,
生起般若智大慈,由于生起此五法,
无罪以及观平等,无有过失具功德,
自与有情平等慈,依此疾得如来果。
首先第一颂前三句:是指依闻一切众生都具有法界如来藏之理,令闻者相续中产生五种功德:一是“勇悍”的功德;二是“敬众”的功德,恭敬众生如导师一般;三是相续中生起“般若”的功德;四是生起“智”的功德;五是生起“大慈”的功德。
一、生起勇悍的功德:为什么可以生起勇悍的功德呢?
因为已经了知自己的自性现前就是无上大菩提,所以会生起苦行修道的勇悍心,就像穷人如果知道自己家的地下有宝藏,本来圆满具足一切财富,不需要重新去创造,他知道只要把地层破开就能圆满取受宝藏,故勿须别人的激励,自然
生起求取宝藏的勇悍心,而且会不辞劳苦地设法开取宝藏,暂时的一些辛苦根本无法动摇他取宝的强烈意乐。此喻义是说:若一切众生于自性本具的法界如来藏生起了清净的信解,那他不会轻视自已,一定会发起取证菩提的勇悍心。他会想:过去现在一切诸佛都是因为现前了法界如来藏而圆满了一切功德法,历代的传承祖师都是因为现前法界如来藏而获得大成就,在心的胜义如来藏方面我与诸佛没有任何贤劣的差别,我不欠少一分功德,诸佛也不会增多一分功德,既然他们可以成佛,为什么我不能成佛,如是确定我同样也能成佛。我只要按照诸佛菩萨曾经所修之道如理如法地行持,最终一定会得到同等殊胜的大成就,这样就会发起勇悍的菩提心。
大乘有缘的初学者通过闻思殊胜了义的如来藏法门后,其相续中会对发菩提心、行持菩萨六度万行等,生起清净意乐和很高深的见解。虽然轮回中的众生有业惑、有杂染、有痛苦,但这只是现相中的迷乱显现而已,其本性实际并非如此。在实相中一切众生与佛等无差别,相续中都具足殊胜如来藏的自性,只是众生还没有破除客尘的障垢而已。
若于自他具有不可思议法身如来功德的无误了知,以此无上见解的推动下就会发殊胜菩提心,而且勇悍、坚固不退。
在金刚密乘中,通过安住众生本来就是正等觉本性的境界中,来培养殊胜的菩提心,故很多密续中有此金刚句:“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密宗讲:对治我慢的违品就是生起佛慢的殊胜
菩提心,即自己就是本来清净的佛,认识本来清净的佛,于此殊胜的定解中安住修,这就是修佛慢心。由于这种殊胜的菩提心非常清净、坚固,所以相续中自然会生起殊胜勇悍的善心。
二、相续中对众生会生起如导师一般的恭敬心:因为知道了一切众生的自性就是佛,所以就会产生如导师佛一样恭敬众生的殊胜功德。《法华经》中云:“常不轻菩萨,看到一切众生时都会顶礼,并赞叹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意即:因为普观一切众生都平等具足如来法身佛性种子,而且法身周遍在一切众生相续当中,故见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因而对一切众生都恭敬顶礼。
以理可知,既然我们要恭敬《如来藏经》和《究竟一乘宝性论》等, 那我们同样应当恭敬一切众生。若因为《如来藏经》是诠示如来藏自性的教法文字,认为是应当礼拜、恭敬、赞叹、供养的殊胜对境,那现在以佛性横观一切众生,就知道法身遍在一切众生的相续,可见真正的《如来藏经》、《宝性论》就在众生的相续当中,不仅仅是在文字上,凡是众生所在之处,就是真正值得我们顶礼、赞叹的殊胜对境。
如来藏功德以无增减的方式存在一切众生的相续中,只是众生暂时被客尘的迷乱法覆盖而已,一旦遣除了客尘二障,就会现前佛不可思议的功德。其实一切有情的本性就是佛,从未离开过,不但是显宗了义的如来藏法门包括密宗所摄的旧密宗、新密宗都一致认同。《二观察续》云:“有情皆佛性,然为客尘覆,除垢即成佛”。意即:一切有情悉皆具有佛性,但是暂时被客尘覆盖,通过修行大乘正道,清净客尘的障垢以后,当下就会成就殊胜的佛果。若对一切众生恭敬、供养,等于真正对诸佛供养、赞叹无别。《普贤行愿品》:“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在实相中众生与如来无二,没有高下差别,并非如来以外另有众生,也非众生以外另有佛陀,如来是从现前实相本性的角度来讲,众生是从以现相迷乱的角度而言,因此佛与众生并非是别别他体的方式存在,一切众生全体就是如来的本性,本具法身圆满功德。显密很多了义的经续论典中,都讲到在实相本性上凡圣平等,都平等本具无量的法身功德。
如《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若能认识这一点,就会尊重承待、随顺众生,也就等于尊重、供养了一切诸佛。
- 《宝性论》第76课
- 《宝性论》第7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