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正在讲如来藏品,从八个角度去诠释如来藏,谓之“八义”(以本体与因清净义、果与业成就义、诸功德相应义、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位唯一名分析义、如空遍行义、恒时不变义、诸功德无别义。),已经学了六义,现在正学习第七义:恒时不变义。恒时不变义包含三个分位,已经讲完了“不净位”的恒时不变义。
开始讲解“不净净位不变义”,不净净位不变义分两个科判讲解:一、宣说以生等不变之真实义;二、认定十地佛子功德。
上堂课讲完了第一:“宣说以生等不变之真实义”,说菩萨因为证悟如来藏而脱离轮回过患,不会再有凡夫之生老病死之苦,谓之“不变”,又因悲悯众生而不断投生来示现变异。彻底体现佛法智悲双运的不二特征。
这堂课内容:
讲解第二科判:认定十地佛子功德。
癸二、认定十地佛子功德分五: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二、已入殊胜行之功德;三、获不退转之功德;四、成最后有之功德;五、成办二利差别之功德。
〖已生菩提心之功德(主要讲一地的功德);已入殊胜行之功德(主要讲二地到七地菩萨的功德);获不退转之功德(主要讲八、九地不退地的功德);成最后有之功德(主要讲十地的功德);成办二利差别之功德(主要讲十地菩萨
与佛成办二利差别之功德)〗
子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
诸佛意子已证悟,不变法界真如性,
无明令盲诸众生,见现生等诚稀有,
若得胜者之境界,凡夫境界中显现,
是故众生之至亲,善巧以及悲殊胜。
第一颂讲初地佛子菩萨已经现量证悟心的不变自性,现见离戏法界如来藏的本性,直接从生老病死的痛苦中获得了解脱。但以无明眼翳瞎盲智慧眼目的众生,仍然能见到圣者菩萨有生、老、病、死的现相,这就是菩萨在凡夫面前方便示现而为成熟众生相续的殊胜事业,这是极其稀有之功德。
第二颂是讲现量见法性的圣者获得超越凡夫的殊胜功德,就在凡夫面前示现生老病死等而成熟众生,故圣者菩萨成为众生的至亲,是一切众生最殊胜的亲人。众生至亲的圣者具有四种方便(四摄法),以四摄法来修持利他的善巧方便,以及具有能引生善巧方便的殊胜大悲心,这就是初地菩萨利他的殊胜功德。
圣者菩萨的稀有之处,虽然自己完全具有超越一切凡夫、声缘的殊胜境界,而且可以放光动地,能恒时安住三摩地,或一刹那间示现种种稀有神变等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但是圣者菩萨不那样做,仍然示现与凡夫众生相同的生死老病,其行为看起来跟凡夫众生似乎没什么两样,跟凡夫众生一模一样的平常,也要穿衣、吃饭、睡觉,也会有生死老病,也会有时喜时悲等行相,这就是圣者菩萨最为不可思议的稀有处。虽然菩萨毕竟得到了完全超越一切凡夫的殊胜境界,但是他为了利益众生,为了让众生次第随学诸佛菩萨,仍然在他们面前显现生死老病等行为,这是以不可思议的大悲心所示现的。为了让众生体会到轮回的种种过患,菩萨就特意示现跟凡夫一样有种行相,这是菩萨最平易、最高明的方便,是不可思议的稀有功德。
不但是一地菩萨包括佛在内究竟圣者也是这样示现的。譬如我等大师释迦佛,也示现穿着三衣,持着钵釪跟僧众一样去到舍卫国等处次第乞食,然后回到精舍吃饭,饭后又洗脚、休息等等,此等一切行为都是为随顺众生而作,完全无碍地融入众生界来接引众生、教化众生。若从诸佛菩萨自身的角度来讲,实际根本不需要不自在地感受生死老病等痛苦,根本不须要转生轮回等,但为了众生也要以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来慈悲示现。
也许我们会这么想:如果菩萨不显现生死老病而显示种种的神变,我们对他会更加产生信心。但实事不尽然如此,如果菩萨真正按照自己的境界而行,那他就永远安住在三摩地中,根本也不需要吃饭,刹那也不需要睡眠、休息,恒时长劫都可以安住在不可思议出世间的境界中。如此一来,让你这样随学菩萨永不吃饭、永不睡眠,你能作到吗?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菩萨必须要示现与你相同的普通行为,才能引导你逐步增上。再来,若菩萨示现自己的神变,都不用在地上走,而是直接在空中飞行的,这样让你随学菩萨飞行,你能行吗?你只能望尘莫及地认为没有希望了,菩萨如此这般的不可思议,我怎么能随学菩萨呢?因此就会自愧不如地心生绝望,如是相续当中非但不会生起信心,反而产生怯弱心、退失道心等,所以圣者菩萨为了不让我们心生怯弱,而且能有次第性的随学诸佛菩萨的行为,务必要示现与你相同的普通行为,才能引导你逐步增上,以至于趋入佛道。
示现生老死病还有一种殊胜的必要。因为一般众生由自己往昔所造业障而感受种种痛苦的果报。菩萨以不可思议的大悲菩提心来修自他相换,如是取代众生的痛苦等有非常不可思议的必要。由于因果丝毫不会错乱、永远也不会空耗,菩萨为令众生离苦得乐,就以自他相换的方式来代受众生诸苦,在现相上,让我们完全体会到大乘菩萨修自他相换的殊胜性。因此菩萨确实必须要这样示现,毕竟凡夫存在这种状况,如果菩萨跟凡夫不能相应,那就没办法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不得已必须要如是示现才能所作皆办。菩萨不止在人类特意显现生死老病的形象,甚至对鬼魔都要示现魔王的身份,对饿鬼、旁生也要示现猪、狗、猫、羊等行相。
是故当知,如果不摆脱生死轮回等过患的束缚,身心都极其不自在地感受无量的痛苦,因为有苦的鞭策,自己就要发起出离心,又因不忍众生的痛苦就要发起大悲心,为令自他能成就佛果就要发起大菩提心等等,或以大乘无漏的智慧观照轮回的苦谛本性,了知轮回的一切客尘法,全都是通过诸佛菩萨的甚深境界来消融于法界的,而这一切功德又唯于圣者诸佛菩萨的相续才能成就,因此我要立下坚定的誓愿“常随佛学”。所以又再一次地肯定了佛菩萨如是示现调化众生的种种行为是极其有必要的。
在颂词中讲到的“众生之至亲”这一句可以用《大乘庄严经论》的偈颂来解释:“等心生圣地,长善防诸恶,教习以多闻,五业如慈母”。意即:(就象慈母怀子一样,菩萨对一切有情恒时以平等心摄授;就象慈母生子一样,菩萨让一切众生能生在圣者地;就象慈母养育孩子一样,菩萨让一切有情增长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根;就象慈母守护孩子一样,菩萨护持有情让他们远离一切恶业的过失,不让他们堕落到三恶趣的痛苦当中;就象慈母教育孩子一样,菩萨对一切有情宣说正法让他们串习多闻。因为有这样五种殊胜的事业,所以大乘菩萨就象有情的慈母一样护爱众生)。还有菩萨如同有情的慈父、亲人等六种比喻是说明大乘圣者菩萨成为一切有情至亲的自性。
- 《宝性论》第44课
- 《宝性论》第4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