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明门论》这本书,会对心所进行分析。这些有什么用啊?学了这些心所,你观察自己的心的时候,你学到的概念就会跟心结合。一看,这是诳心所;再一看,贪又开始生起来了……这就叫观心。
我们说的“观心”有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观这些念头(心所)。然后第二个层面是观察心态,心态是比较隐蔽的。有些心所会骗你的,表面上生起了菩提心,但骨子里面是自私,我们会经常这样的。很多丑恶的东西,一般都会裹一件漂亮的外衣。但是你还不能说它绝对坏,它是好坏夹杂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要去观察这些。
我们把这些心所的含义、性相都搞清楚了以后,观察起来就很爽。“呀呀!我被说中了!我该怎么办?”然后对治的方法就来了。如果你观察不清楚,你不内观自己的话,你的心基本上都是向外探寻,轮回就搞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荼。但是如果你能够观察自己的心,就不会这样了,你会知道自己(这实际上就是正知正念的“正知”)。
这是第二个层面——观心态,再下一个才是观心是什么,一共三个层面。所以说,观心哪里有那么容易?如果你连纷飞的念头和各种各样的心所都搞不定,你怎么去观心的本质?观心所的时候其实已经到心态的层面了,前面完全是念头横飞,根本谈不上“观”。只有把念头歇下来,心开始明亮、清凉了,才有可能去观察这些心所,然后越过心所去看心的本质。
我们会经常说“观心”,但如果你的心整天跳跳跃跃的,那是没办法观心的。“观心”并不是说我们知道了一个什么东西,而是让心完全静下来,进入它本来自然的状态以后,确定它是本质!
不是说我能够看到一个什么东西或者看不到什么东西,或者看到一个什么状态,绝对不是这样的。只要你的心觉知到任何一个东西,你认为那个是证悟的话,那就跟《楞严经》里面说的“见见之时,见无所见”恰好冲突,跟很多经论都是冲突的。堪布说证悟就是“找到一个找不到的东西”,这句话怎么去理解呀?已经说它是找不到的,但是又把它找到了。这个“找到”就是认定的意思,认定这个世界是没有本质的,但它又不是断灭。
你会问:“它不是断灭,那是怎么样的呢?”那说明你还是想找到一个东西。所以在应成中观里面,它是不会跟你说有什么东西的,因为只要一说出来,马上就变成对境了。有些人学中观会有这个毛病,他总是破破破破,破完了以后该怎么办呢?其实他心里面暗藏一个渴望——我一定要找到一个东西!
为了在理论上把完全证悟的状态说出来,就出了“他空中观”,它说那个时候就是光明、自然本质!怎么去跟大家解释这个自然本质并且让大家体会到它,那就叫做窍诀!体会到了,你会发现它也是空性的(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然后身心安住在大圆满状态里面。说起来像唱歌一样,但我自己都不会。
要做到的话,你得去努力,要发菩提心,要修行空性,要视师如佛,等等。我们做不做得到呢?我们这个时代,再过一二十年,如果社会没有什么大型的动乱,就会大批量出产这种“产品”——证悟者!如果社会出现大型的动乱,那就没办法了。我们的禅宗这么多年来,为什么证悟者那么少呢?因为我们少了一些必备的“批量生产”的手段,比如出离心的专门熏习、菩提心的专门熏习、空性的具体修行。虽然参禅可以培养一些很高根器的人,但真的是不适合批量生产的。确实是这样的,它一定要很高的根器。
参禅跟我们修大圆满有什么区别?有个无明的大堤挡住我们走向光明,参禅就是拿一跟锥子使劲去戳,“念佛的是谁?念佛的是谁……”,一直这么戳下去。它什么都不考虑,不管前面是金刚还是稀泥巴,它一直戳,直到捅破一个洞。捅破一个洞以后,水灌进去,大堤一下就崩散了。禅宗是这种方式。
我们的大圆满用的方法是什么?就是中观、菩提心、唯识、视师如佛、传承、加持、信心……全部都拿出来给你浸泡,泡松了以后,大堤也会崩塌。或者泡到一定的时候,再去戳就容易多了。这种手段须要具备一些前提,它要求视师如佛、发菩提心等等,否则你根本就泡不了,反而会被它泡。
我讲这些,是想让大家慢慢对佛法的各个教派有些概念上的认识,然后去修行,这样就会从概念上升到现量的认识,然后全部解脱成佛!
编者注:最后的观心其实就是观察到我们的自心到底是什么样子,而在前期修行过程中,我们只要要看清楚我们的心态,然后去除一些不好的心态,培养一些好的心态,从而才有可能真正的去观察到自心是什么。
——摘录并整理自《八识规矩颂》第4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有多少人知道这两个快乐密码?
- 人真的可以“痛并快乐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