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讲恰卡瓦格西的故事,他是《修心七要》的作者恰卡瓦格西,他也修习《修心八颂》。
以下摘录索达吉堪布的讲述:
华智仁波切在著名的《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文》中讲述了一个关于《修心八颂》的公案:
噶当派的格西恰卡瓦,从小就依止了众多善知识,精通五部大论,对新旧密法也相当娴熟,是位具有很高智慧的大格西。一次,他到甲夏巴格西家中,看到枕边有一个小经函,恰卡瓦格西拿起来翻阅,当见到“亏损失败我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的词句,顿时生起猛厉信心,甚觉稀有难得。
如果把“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这句话,拿到非佛教群体中去说,毋庸置疑,大家都会嘲笑你是傻瓜。若你只是嘴上这么说,大家就会说你在装模作样;若你当真这么去做——专门要失败,胜利给别人,大家就会怀疑你的脑袋是不是不正常。
整个社会,教育从小到大都在灌输你要通过竞争来获得胜利,比如孩子们读书要考第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各种体育运动比赛也要赢,争取第一名荣获奖杯;进入社会上也要赢,成为某个行业的翘楚,独执牛耳……社会一直都在歌颂这些。整个价值观就是如此——我要赢!我要更厉害!我要拥有更多!世界上全都充满着这些。
如果你语重心长地把“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告诉别人,别人根本不理你。即使在佛教徒中(乃至一些学大乘的佛教徒中)去讲这些,虽然他们不会反对,但有几个人会真的这么去做?很难!这句话很好理解,但要做起来却很难,真的去做就叫修行。
在现实生活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冲突、刺激,如果真的愿意“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当真这样做三年,整个人格会完全改变,毒蛇都会喜欢你。真的会这样吗?会的!
但是,作为个体,本能就是要爱护自己、要赢(因为有我爱执),怎么可能“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呢?这跟我们所谓的“本能”(人我的本能)是冲突的。
因此,看到“亏损失败我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这样的词句,如果能够生起信心,而且觉得稀有难得,这绝对是我们常说的“大乘根性的觉醒”,或者这个人本身就是大乘根器,所以他听到这样的字句,就会本能地喜爱。而我们本能的喜爱是什么呢?男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看到女孩就喜欢,这就是本能的喜爱,这叫唤醒了什么根性?贪爱根性,所以一定会这样的。
而恰卡瓦尊者看到这句话,就生起了猛厉的信心,甚觉稀有难得,这是因为尊者是真正的、了不起的根器,他本身也是稀有难得。
于是问道:“这个法叫什么名字?在什么地方能得到这个法?”甲夏巴格西告诉他:“这是朗日塘巴尊者所造《修心八颂》中第五颂的后半偈,现在他还在世广转法轮,他是这个传承的源泉。”
朗日塘巴尊者是《修心八颂》传承的源头,颂词是他撰写并传扬开来的。
恰卡瓦格西就立即动身,千里迢迢赶赴拉萨寻找朗日塘巴尊者。
拉萨一般是格鲁派传法的区域,学的基本上是格鲁派或者旧噶当派。在康巴地区,基本上是大圆满、大手印的传承比较多。当然,也有混杂在一起的,但还是以区域性为主。于是,恰卡瓦尊者千里迢迢赶赴拉萨寻找朗日塘巴尊者。
一路上经历了千辛万苦,到达拉萨后,他一边绕佛塔一边打听消息。一天傍晚,从朗日方向来了一位癫病患者,恰卡瓦格西向他打听朗日塘巴的消息,病人告诉他,朗日塘巴尊者刚刚圆寂了。
我以前就疑惑,为什么这里一定要提到这位“癫病患者”呢?这是一种如实记录。如果需要修饰,就会把“癫病患者”换个说法。但很多时候,在佛教的一些论典、经典或者笔记里面,都会如实记录。
通常,佛教的三乘学人都认同的佛教经典都是如实记录的,比如《阿含经》,是什么样就什么样,完全如实写下来,连佛陀生病了都照写。在一些大德的修行自传中,或者一些修行人的描述笔记中,有如实记录的成分,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夸大和片面之词。
你说:“那怎么辨别真假呢?”你没有必要辨别真假,因为你辨别不了!你要学习经论中的主要精神、意旨和宗旨。根据现在的情况去判断认为它是假的,但说不定它就是真的;而如果你认为它是真的,说不定却是假的。具体的事实是判断不了的,你只能通过具体的事实去看其中的真正要旨,用现代的话来形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读经论乃至于读传记的一个要点。
病人告诉他,朗日塘巴尊者刚刚圆寂了。恰卡瓦格西非常难过,就问是谁继承了尊者的法位,病人说:“向雄巴格西和多德巴格西是尊者的两大弟子,但是他俩每天都在为谁做法主而争论。”此时恰卡瓦格西深深感到失望,他觉得若两位大弟子真有《修心八颂》的传承,肯定不会为谁当法主而争论,于是放弃了去朗日寺的打算。
他上当了,为什么呢?
但实际上,两位大德并不是在争夺法主,而是在互相推让。
这个也叫争夺,争夺的是“非法主”。
向雄巴格西对多德巴格西说:“您年长请当法主,我会像恭敬朗日塘巴尊者那样恭敬您。”多德巴格西却说:“您年轻有为,智慧深广,持戒清净,应当做法主。”两位大德因为谦让而展开了“争论”。病人不知道原委,而使恰卡瓦格西误会了。
所以,文中强调恰卡瓦格西遇到的是“癫病患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当听到佛教的传闻说某某大德如何如何,哪个人又怎么样……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大家都要小心。有的人说得很神,“哇,这个人是八地菩萨,白天在太阳下面都没有影子,吓了我一跳!”“哇,这个人灵得不得了,拜了以后癌症都好啦,艾滋病变成治艾病啊”等等。
大家要小心这些,你不要否定它,但也不要轻易相信。另外,当听说“这个人好坏啊,他如何如何……”时,你也要小心,有时候传谣并不是故意的,有时候可能就是因为“癫病患者”。
你看这两位大德,他们是在“争论”,但这种“争论”实际上等同谦虚,确实是“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法主你做!但被不了解的人一传(转述),就传成了其他样子,结果还让恰卡瓦尊者上了当。
所以,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轻信传言,同时自己也不要随便去参与,我们要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说到这话的时候,如果看到我现在的表情,就会对这三句话有更多层次的、更丰满的理解,否则,你会变成“癫病患者”(开玩笑)!
后来恰卡瓦格西听说夏日瓦格西有真正的传承,于是就去依止了夏日瓦格西。当时夏日瓦格西非常出名,每天都不停地转法轮,随行弟子很多。
这样住了一段时间,关于修心方面的窍诀却一直没见传授。恰卡瓦格西心不满足,对上师是否拥有此传承产生了怀疑。一次夏日瓦格西在绕佛塔时,恰卡瓦格西将自己的披单铺在上师经过的路上,请上师入座。上师说:“我没有在外面坐的习惯,绕完塔就回去了,你有什么事情就讲吧。”恰卡瓦格西说:“我曾看见‘亏损失败我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的句子,这个法到底殊胜不殊胜?”上师说:“这个法也殊胜,也不殊胜。如果想要今生成佛,这个法殊胜无比;若不想今生成佛,这个法就不重要,也不殊胜了。”
这个回答很精彩,殊胜不殊胜要视人而言、视你的需求而言。如果你要成佛,这个法就殊胜得不得了;如果你不想成佛,只是不想输在起跑线上,那这个法就一点用都没有,甚至沦为装模作样的工具。
这段话也在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这一生成佛,有这么伟大的理想,当然值得随喜。但是,哪怕把理想降半格,你只是想解脱,虽然《修心八颂》只有八个偈子,但也非常殊胜。
大家不要整天总想着大圆满窍诀,怎么区分法性和阿赖耶识。有时候挺幼稚的,你怎么区分啊?你连最基本的禅定都没有,三分钟都呆不住,你还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座上就不说了,一下座,看到全世界都是你的仇人,又苦又闷,生活处处没有希望。明明是无垢尊贵种,却当自己是孬种,你还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我们总是凭想象办事,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这样的话,不要说修法成就了,挣几个钱都挣不到。
所以,大家学佛要实际、要踏实、要玩真的,别当成一些说辞、一些套话,或者凭想象、凭无明到处浪,浪出一身病来(学佛的人毛病多得很)。只有踏踏实实地、实实际际地去修行、去闻思,你才有可能真真实实地获得利益,否则,你不是无垢尊贵种,而是歪种。
“请问您有这个法的传承吗?”上师答道:“我确实有此传承,这是我一生修法中最重要的一个法。”恰卡瓦格西请求上师传授此法,上师说:“如果你能长久住在我身边,我也许会传给你。”于是恰卡瓦格西在上师身边一住就是六年,终于得到了《修心八颂》的全部传承,并且一心专修,最后断尽了我执和我所执。
这八个偈子,尊者一修就是六年,你们最多两个月就学完了。其实学完很容易,但重要的是要知道它的意思。我这里搜集了十几、二十位大德讲《修心八颂》的文档,最多两三个月就看完了。但是,要真正做到并去修行,说老实话,真的不太容易。至少我现在肯定做不到,百分之百做不到,不是谦虚,我就是做不到。
“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要我在生活中处处这样,那是不行的,很多人会被我揍扁的,我真的做不到。虽然做不到,但我也要去做,不做不行啊!做不到不怕,如果抵制不想去做,那就不行了,你就不是无垢尊贵种。先不要提什么尊贵种,也不要说真正的解脱了,你连解脱的味道都闻不到。所以,大家要当真!
虽然说只有八个偈子,道理很容易懂,它不像我们讲因果、阿赖耶识、中观等道理那么复杂,也不像讲境界那么玄妙。但那些看起来高深的东西,不见得你能听懂,也不见得你能实现,而《修心八颂》的内容非常重要,它是一个人成就的相续基础。所以,大家要认真、当真才行!
上师说:“如果你能长久住在我身边,我也许会传给你。”那时候的人很简单,一个颂词要去理解、要去背,持文又持义。持文就是把这些句子全部背熟,持义是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理解,然后在生活中兑现,随时随地提醒自己。
他们不会像我们那么敷衍:“我已经知道了,你再教下面的,下面是什么?”现在的教育方式,造成我们把任何东西都当成头脑里的名相、概念、推演、逻辑,我们认为这就是知识、就是学习。
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东西要在一个人的相续里成为自己真正的东西不是数他人珍宝的话,是要经过数年的磨砺,而不仅仅是头脑中知道的这种概念。佛法有三藏十二部,看起来很复杂,但你要是把其中的一些要点掌握了,那就很简单。比如空性,如果你掌握了单空甚至大空的一些理论,有时候一句话就说完了。
一些禅师们表达什么是解脱,他把拳头伸出来一松手就完了。解脱——拳头伸出来一松手。这么一个动作,谁都可以做,好像没什么。但对于真正明白的人,他就知道修大圆满的时候就如松拳头。在正确的见解下,它(解脱)就是一个松,什么都没有,身心都在松。如果是真明白了的人,一看就知道是真正的窍诀,但要做到那个松,你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的磨砺,否则你一松就睡着了,或者变成了锻炼身体的那种瑜伽。
还有一个就是菩提心,“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就一句话,但要是真的落实到你的身心相续中,你整个人会完全改变。所以,有时候一句话就可以了,把其中的宗旨、要点、核心概括凸显出来,但要真的掌握却不容易。
一个《修心八颂》尊者修了六年,我们学了多少法啊?太多了,而且反反复复地讲。为什么呢?因为心相续的特点就是这样的,贪得无厌。本来是好事,但永不实践,这就不是好事了。相反,这样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变成知识,知识越堆越多,但永远没办法成为修行的指南针,贪多嚼不烂,起不到实际的作用。
贪多也没什么不好,闻思修行可以贪得无厌,但一定要把它落实在相续里面,长期串习。这些我反复说,也说了很多年了,有些师兄们确实也在闻思修行,不停地打坐,也有了一些变化。但有些师兄十几年过去了,真的没有太大变化,还是那个样子,知道了不少东西,满口行话,什么都听得懂,但整个相续一点也不变,这种人很多。
如果相续不变,那就无法真正地明白相续的本质。修行就两件事:首先是调伏相续,从自私、贪婪、散乱到慢慢体会到无私,开始能够专注、能够内省、能够内观,这叫调伏相续;然后是切断相续,明白相续的本质——开悟。
最后,相续中本具的功德会发挥出来,比如修托噶。这是之后的事,现在首先要调伏相续。很多人学了好多年,相续一点都不变,那就说明他只是把这些当成了知识,没有当成思想行为的指南、座右铭。
以上是有关恰卡瓦格西的故事,在其他上师的论著中也有相关内容,本来还有他的其他故事,在此就不讲了。
——摘录并整理自《修心八颂》第1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中观理论的背后
- 人无我的两个所破,你掌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