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诸法为空性,
抉择空性为缘起,
抉择缘起为离戏,
抉择离戏为等性
中观的理论和修行,最关键的部分就是空性的闻思和修行。我们要去读中观、唯识,主要是中观。
很多人谈到唯识,会认为唯识只是讲世俗的运行规律,比如心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声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它们有各自的作用。唯识学好了之后,会对自己的心了解得很清楚,但这其实只是唯识的一部分。唯识学到后面还要说到“如来藏”,这是“随教唯识”。对“如来藏”的描述,其实是中观中“他空中观“的内容。而我们之前所学的中观是“应成中观”,应成中观主要说的空性,就是《心经》里说的“照见五蕴皆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部《心经》,基本上把应成中观的核心内容都说完了。
学习唯识也可以对中观的修行产生很大的帮助,当然我们还是主要去读中观。那闻思中观如何跟修行互相帮助呢?首先,我们要尽量仔细地闻思中观的经论,绵密地参详,而且闻思和参详的过程要直到开悟为止。
其实开悟以后还是需要继续闻思的,因为刚刚开悟的时候,境界并不稳定、并不透脱。什么叫不透脱呢?就是境界不敞亮、不广大、不稳当。所以一定要去闻思,甚至三地到八地菩萨都在闻思,也就是我们要一直这么闻思下去。
闻思过程中要一步一步地去做,这个过程有四个大的步骤,即中观四步,步步都需要有相应的修行和觉受。
第一步:抉择诸法为空性(色即是空)。
什么叫抉择诸法为空性呢?我们要去思维心前的所有显现全部没有实质。这个时候的修行是以闻思和思维为主的,同时,会产生一些单空的觉受。
什么叫单空的觉受呢?我们的心没有感受到心本身没有实质,只感受到心所产生的现象没有实质,此时可能还没有证悟,但感受到现象没有实质,这个可以称之为“单空”。
格鲁派称之为“现象以现象不空(现象可以在),现象上的实有空”,原话为“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上的实有空”。宁玛派则认为这个不究竟,其实就是不太究竟,但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这样的。我们要去闻思和感受身体以及周围的一切,其实全都没有实质,这时以闻思和思维为主,闻思到一定的时候要去感受,感受累了就停下来歇一会儿。因为如果资粮不够,禅定不够的话,思维感受的时候心很快就累了,你熬不住的,两下就垮了。
所以真的修行的方式就是不停地思维和感受,感到不行了就停下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坐在那里休息,盘腿也行,坐在椅子上也行,甚至躺在床上都可以。当然,最初修行的时候,最好还是盘腿打坐。关于如何打坐和止观的方法,我们以前已经讲多很多内容了,讲得我自己都厌烦了。诶,这个厌烦就是没有菩提心的表现。
这样轮番反复思维、感受,累了就停下来。这就是第一步抉择诸法为空性。记住,这个时候是以闻思中观经典为主,并且座上去思维,思维的时候会产生感受。产生感受以后,要感受一会儿,累了就停下来,然后再思维、再感受。这个是第一步理论和修行的结合。
第二步:抉择空性为缘起(空即是色)。
用《心经》的内容来讲,第一步是“色即是空”,所有的显现是空,诸法抉择为空性。第二步是“空即是色”,翻译一下就是抉择空性为缘起。我们抉择所有现象没有实质的时候,有个空性,好像空性就跟这些现象无关了,这种见解是错的,实际上离开这些现象没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空性。
我这样说的时候,没有学过中观理论的人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我的目的不是让你们马上就懂,而是让你们对这个东西有兴趣,然后去学习。我不相信有能马上就懂的人,为什么?我本人不是很聪明,但也不是很笨,都搞了好多年才把这些东西弄清楚。我虽然在这里噼里啪啦的,以很快的速度把东西说出来,但其实里面隐含的内容太多了,说的都是些简明扼要的东西。
什么叫空性抉择为缘起?缘起就是现象的意思,而离开这些现象没有一个单独的空性。比如把万法排开以后,还有一个空性,错!特别是藏传佛教,有时候会提到一个词语叫“法性定”,这个概念有时候会把人搞懵。我们就认为离开那个万法进入法性定以后,所有的庸俗现象就消失了,然后这个法性定里面我们会证悟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跟所有的万法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个错误的思维。法性定里面其实什么都没有。
当然也不能说它什么都没有,因为什么都没有其实也是一种有。这个很拗口啊!你想想看,你去找一个叫什么都没有的东西给我?其实我们找不到一个叫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只是我们的一种想象。我们看得到、摸得到一个东西叫什么都没有吗?如果你说是虚空,其实虚空也是有的。所以没有一个东西叫做什么都没有,但人们总是要这样去想,把概念当成真实。
所以空性抉择为缘起的意思就是什么呢?空性不是离开现象的一个东西,而就是现象本身,在《心经》里面叫做“空即是色”。这个阶段,就是中观的第二步。
第一步是思维为主,思维到一定的时候,要让那个感受延续下去,其实延续不到一会儿就不行了,然后停下来再思维。
第二步是思维跟觉受要平等地轮换。什么叫思维跟觉受平等轮换呢?当产生了一些空性的感受以后,会发现空性的觉受并不离开这些现象。然后这些觉受跟这些现象,在自己的修行中间反复地轮换,思维一阵、感受一阵,感受一阵,再思维一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样要去读一些中观的论典。通过这个大量的阅读,以及大德们的开示,来让自己对这个东西的理解越来越深。理解得越深,产生觉受就可能越多,然后一点觉受、两点觉受、三点觉受才会串成片,叫做“功夫成片”。
功夫成片以后我们才能修得下去,否则要么就闻思,要么就打坐。闻思,到一定的时候发现全都是干瘪瘪的一些知识,不起作用,最后搞不下去了。打坐,好像产生了很多觉受,但这些觉受跟空性根本无关。外道也是这么修的,一些练气功的人也是这么搞,产生很多功能出去欺骗别人——哇!身上有黑气,抓出来扔了,病好了,给钱!搞这些乱七八糟的行为,一点空性的感受都不会有。产生了空性感受的人,对世法这些东西是绝对不会贪着的。
这是在说第二步,这个时候也需要闻思很多很多中观的书,再结合自己的修行,那么相互的助益、相互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第三步:抉择缘起为离戏(色不异空)。
离戏是什么呢?非思维地领受和感受空性,非思维叫做离戏。戏是什么呢?我们老是用思维和感受就叫做戏,其实感受也是一种思维,也是一种戏论。
离戏是真正的空性的明了,不是思维,也不是感受,是我们经常提及的藏传佛教所说的——觉受。如前所述,第一步,这些现象是空性的,而空性也不是离开了这些现象的一个东西,其实就是这些现象。那么这些现象的空性怎么在我们认知里得到体现呢?在离戏的方式之下体现的——非思维、非感受的方式之下去体现的。
这一步在心经里面对应的是——色不异空,就是现象和空性是一样的。其表现的方式是——不用思维、不用觉受来体现现象的空性,而是一种直接的明了,很难用语言描述,其实这时候已经初步的开悟了。因为离戏的时候已经是直接认知了,戏就证明还在思维和感受,而思维和感受是会消失的,而真的开悟的时候,这些东西不会消失。
从前有一位永明延寿大师,他既是净土宗的祖师也是禅宗的祖师,他为开悟设立了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开悟的人开眼闭眼都能够见到本性,像文殊菩萨一样。明白本性不是在打坐,在状态里就明白了,不打坐的时候本性就消失了。不是这样的,真的明白了本性,只要一凝神就回去了。甚至后来,达到不用凝神,随时随地都可以安住那个状态里,绝对不会丢失。这种透脱的明了一定是离戏的,不是一种思维,也不是一种感受。因为没有办法一直思维,感受也会随时变化。
所以说,到了第三步“色不异空”的时候,把这些现象的空性用离戏的方式去感受,叫做“抉择缘起为离戏”。这个时候其实也是有思维的,不是说离戏就没思维了,恰好安住在空性这种状态的时候,一会儿感觉不行了,就会有思维,思维一段时间之后又安住,是思维和安住反反复复地轮换。
藏传佛教很著名的论典《定解宝灯论》,是一个伟大的成就者麦彭仁波切七岁的时候写的。《定解宝灯论》里面有七个问题,其中专门讲了一个问题是“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是不是思维和安住要轮换?”是的,当中观修行达到第三步的时候,就是要思维和安住轮换。
这个时候要阅读一些什么书呢?不但要阅读中观的书,有时候还可以去读一些大手印、大圆满的书。中观和大圆满的差别是什么呢?中观主要是用思维推理的方法去抉择万法为空性,而大圆满和大手印,特别是大圆满,它是以直接领受、用离戏的方式去感受空性。
那么第三步的时候已经开始有离戏了——抉择缘起为离戏,就是抉择现象为空性,这个空性是离戏的。已经到了离戏的程度,就有点近似于大圆满和大手印,这时候就要读这方面的书,会对这一步的修行起到极大的作用。
第四步:离戏抉择为等性(空不异色)。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什么叫等性?等性就是指心的本质和心的现象是一个性质——空性和光明。心的本质是空性和光明,心的现象,就是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感受到的这些东西,也是空性跟光明。这个就是“等性”,就是真正的大圆满了。这个时候也不怕念头,也不怕现象了,就像密勒日巴说的“念头越多越快乐”,念头也是空性的,随便什么现象出来,现象的隐没,现象的现起,全皆空性的游舞,那个时候现象就称为空性的庄严。
现在我们是害怕现象的,普通人,特别是小乘的修行人,认为现象都是苦。那怎么办呢?小乘修行人要进入涅槃去躲避现象。大乘就不是这样,叫做“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用怕这些现象,现象出来全都是空性的,它跟心的本质是一样的,同一个性质——等性。这是最后的一步,叫做“抉择离戏为等性”。
这个时候以大量的安住为主,偶尔会有些思维。安住的时候也会有思维的,而且思维跟安住也是等性的,所以不怕有思维。但这不是一种故意的思维,思维的力量也不会大到把证悟破坏了,在证悟的同时还可以有思维。这个时候在大圆满里面有个词语“流水心瑜伽”,意思是所有的现象好像流水流过去,但是它跟我们的本性是合为一体的。“瑜伽”就是两个东西合在一起,这里指心跟心的现象合为一体,同为光明和空性。这个就是大圆满的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面还是需要闻思的,闻思一些祖师和成就者修行的心得、开示,然后去检阅自己修行的状态。最后再去领会心各种各样的细微差别,比如分别、离戏、光明、空性……这种状态在大圆满里面称为“区分有寂”,禅宗叫做“层层剥啄”。什么叫做“层层剥啄”呢?我们的本性就像蛋壳里的小鸡,为了突破无明的蛋壳,祖师大德们就在蛋壳外面敲,修行人就像小鸡在里啄,蛋壳很厚,要一层层地把壳啄掉,就好比不停地领会本性、消融执著的过程,最后把蛋壳啄烂就开悟了。
安住本性不是坐在那里享受什么,当然它是一种享受,但在享受的同时不费力;不费力的同时,它会消融我们所遇到的所有现起的现象,也会让所有现象跟本性一致,所以也叫做“离戏抉择为等性”。
这一步是真正的大圆满的修行,也是禅宗的修行。大圆满称之为“区分有寂”,或者叫“六根自解脱”。对内观察体会的时候叫“区分有寂”;对外完全没有执著,任六根自然解脱。
什么叫做六根自解脱呢?我们初步修的时候一定要抉择它嘛,比如一个东西放在那里,要去观察它,思维它是空性的。以前教过中观四夺的修行方法,比如用光去射啊,然后产生单空的觉受。今天没有详细讲中观四夺的修行,因为内容太庞大了,但网上的好多师兄应该是听过的,有兴趣的可以去找相关的负责人。其实,这些都是戏论,是破坏五蕴、外境的方式。
但是达到最后一步的时候就不是这样的,它本身就是解脱的,自己解脱,本来就是解脱的。处在这种“悟”里面的时候,当我们明白区分有寂,明白了心的本性,安住在心的本性的时候,外境也是自然解脱的,这两个事情其实都是一个事情,是同时发生的。大圆满称之为“六根自解脱”,禅宗里面称为“保任”:“保”是留住内在的证悟,这也不是故意去留住的,自然地明了“就是这个样子了”;“任”是任这些现象和念头生起、落下。这是中观的第四步。
我这么去交流好像就把中观跟大圆满、大手印扯到一起了,这是一种既去修显宗的中观,同时又结合了大手印、大圆满的修行方式。当然如果想真的明白就要去找一个真的过来人,找一些上师,仔细跟你分析,伴着你修行,跟你解释很多的现象,最后给你指示本性。这一步是做得到的,这是我们生命最终、最根本的目标,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要去争取幸福,争取各种各样的快乐,但实际上,如果通过世俗的方式是得不到快乐的,一定是苦,苦才是真理。
当我们真的去获取开悟,那是一件非常值得赞叹随喜、了不起的事。如果我们是真正的佛教徒,应该明白这些。
——摘录并整理自 2017年《佛教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