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讲了法宝和僧宝并非究竟的皈依处,因为法宝中的教法和证法中的道谛都有“可舍弃”和“虚妄”的缺陷,而僧宝中的阿罗汉有“无物”的缺陷,菩萨有自地以上的障碍和随眠烦恼,有“具怖畏”的缺陷。而佛陀没有上述“可舍弃、虚妄、无物、具怖畏”的四种过失,因“不依他缘,各别自证”,故无可“舍弃”的过失。因“没有三际之生、住、灭的有为法相”,所以远离了“虚妄”的过失。因“由于非单空的境界”,所以远离了“无物”的过失。因“寂灭了戏论和虚妄分别而任运自成”,所以远离了“怖畏”的过失。
这堂课内容:
讲解三宝的内涵。
宣说三宝之释词:
少出现故无垢故,具势力故世严故,
殊胜故及不变故,以此六因称胜宝。
所谓的三宝即是数目和比喻合起来而安立的名称。“三”就是佛法僧三者,此与宝相似因而立名为三宝,佛法僧所具有的六种义是:1、希有;2、明净;3、势力;4、庄严;5、最上;6、不变。
1.希有义:该颂词中讲到“少出现”。就象世间的稀世珍宝一般,是希有难得之物,因为很少出现的缘故,所以非常难得。此比喻表明,对一个未曾种植善根的众生来说,在百千万劫之中也难以遇到三宝。《普贤上师言教》中说:“在这个世间中,明劫和暗劫是交替循环出现的,在明劫中有佛出世,在暗劫中就连三宝的名字也听不见。
从明劫与暗劫比较而言,暗劫时间极长,明劫时间极短。比如过去出现了现喜劫这一明劫后,随后就有一百个暗劫连续出现,在具圆劫中有佛出世,此后又有一百个边鄙劫连续出现。再比如我们现在是处于有佛出世的贤劫,此后将会有六十恶种边鄙劫连续出现,所以不难而知,无佛的时间极长,有佛的时间极短。
再来,即使是生在明劫之中,很多未曾种植善根的众生,还是遇不到三宝,尤其是很多旁生根本连三宝的名字都听不到,长劫在恶趣中感受苦报的众生都是如此,由于三宝于世间中少有出现,故称之为胜宝。
2、明净义:该颂词中讲到“无垢”:世间的黄金、白玉都是很清净的,离开了垢染,同样三宝也是远离一切有漏法的垢染,故非常明净。首先从佛宝来说:具有两种清净,即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佛宝不仅是自性清净,而且远离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客尘,现前了离垢清净。
复次从法宝来说:上来已述“灭谛远离了四边戏论,不二、无分别”,就是远离了一切业惑的杂染,以及其因——非理作意。又上来已述道谛具有“清净、显现、对治”三种功德,所以法宝方面也是极为明净的,复次从僧宝来说:由于具有无著的如所有智和无碍的尽所有智,所以是极为明净的出世间无漏智慧。因为三宝已彻底远离一切有漏法的垢染,故称为胜宝。
3、势力义:颂词中讲到“具势力”,一般世间的如意宝都有很大的能力,能够遣除人们的贫穷、赐予物质受用上的圆满,与此相似,三宝也具六神通等功德聚之不可思议势力。《大乘庄严经论》中说:“诸灾及恶趣,身见亦小乘,如是经久劫,一切皆救护”。这一偈颂中讲到:一切在世间、灾难、恶趣、身见、小乘和外道中的众生,以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一切都可以获得救护。
一般来说,当众生遇到灾难时,依佛陀的加持,就算是盲人也能见到光明,耳聋者也能听到声音,音哑者也能说话,疯狂者也能得到安定。当世间发生各种瘟疫、天灾人祸等时,只要佛陀降临赐予加持,就能消除一切灾难,个人祈祷也能遣除一切罪障。
在汉地民间普遍有观世音菩萨的信仰,被称为千手千眼、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这也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等加持力而人们这样称呼的。这一名称比较形象地描绘了大菩萨的力量不可思议、力大无比,因为佛菩萨具有强大势力的缘故,所以不仅能救护一切世间的灾难,也在恶趣之中对众生广为救护。(其实观世音菩萨原本早已成佛,而今现菩萨身度化众生)。
以佛身放光,照触地狱等恶趣众生,凡是触光的众生都能脱离痛苦,而超升善趣,在地狱中仅仅忆念佛陀,或闻佛号也能获得解脱,对于趋入外道邪宗修无义苦行之人,以佛陀的威力,可以令其远离邪道,转入能得解脱的正道当中,让他们都能得到救护。对于具有萨迦耶见的众生,可以把他们引入解脱道;于小乘不定种性者,可以把他们引入大乘道,如是作种种救护。如阿弥陀佛就是为众生离苦得乐而长伸妙手接引无量众生到极乐世界。
这里有关法宝和僧宝的势力就不广讲了,按照上述思路参考经论,自己可以思考总结。总而言之,由于三宝具有不可思议的势力,故称为胜宝。
4、庄严义:颂词也讲到“庄严“,是指在世间中,珍宝具有庄严的作用,戴在身上可以使身体庄严,在房屋里陈设,可以使环境庄严。同样的道理,三宝可以让众生的心庄严,因为以三宝的感化可以让众生的心变得贤善,让众生的相续充满福德。
如何使众生的心变得贤善呢?《施宝童子请问经》中说:“皈依佛者,一切善法都会明显增上,知惭有愧;皈依法者,常不放逸,具有诸多功德,恒时能忆宿世,具有修法的缘份与福德;皈依僧者,自心堪能,具足众多等持,总持法门,种性恒时高贵,梦中也不离佛法僧”。由于三宝是一切众生善心福德的源泉,所以成为一切世间的殊胜庄严。
5、最上义:颂词中讲“殊胜。”比如世间的珍宝远远超过一切普通物品,佛法僧三宝超出世间的缘故,在一切法中成为殊胜。因为在三有世间所摄的一切法中,根本没有二利究竟的“两足尊佛宝”,也不会有具道谛、灭谛的“离欲尊法宝”,也不会有具两种清净智慧的“众中尊僧宝”。正因为三宝在一切法中最为尊胜,两足尊佛,离欲尊法,众中尊僧,由具有最上义故,堪称最为殊胜之宝。
6、不变义:颂词也讲到“不变”,是指世间的金玉等具有不变的品质,于烈火中百炼也不会变轻,在泥土中久埋也不会变质,同样三宝也不会因为世间法而有所改变,无论是众生信解也好、诽谤也好,甚至砸佛像、烧经书、毁寺院等,三宝都不会因为这些烂缘而有毫许改变,因为三宝是大无为法自性的缘故。就像用火烧虚空,对虚空毫许不损,用土填虚空,虚空也毫许不坏。
由有上述六义功德,故把三宝称为胜宝。所以颂词的最后一句讲到“以此六因称胜宝”。在《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中还讲到一种“宝”的含义。经中云:“善男子,何故名宝,譬如世间七宝,可以济命,是故三宝在世,导养法身,能续行者智慧身命,谓之宝也”。佛告善男子,为什么叫宝呢?比如世间的七宝,可以用它来养活身命,而三宝在世间,就可以养育法身,能使行者智慧身命相续,所以叫作“宝”。
由于本论的论体是“七金刚处”,其中前三金刚处是所得,后四金刚处是能得。从所得而言:如是具足二利究竟功德之佛;具有离欲二谛相自性之法;具有二智不退转之僧。是我们每人都必须要进取获得之果。后四种金刚处是能得三宝的因缘,其中能得的近取因就是我们本具的自性住种性如来藏,能得的助缘因就是属于他相续所摄的无上菩提、功德(无上菩提的功德)、事业(无上菩提任运自成的事业)。
- 《宝性论》第15课
- 《宝性论》第1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