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宣说了僧宝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清净,依据“各别自证智”而产生二智,如所有智因能断除虚妄分别心而“无著”,尽所有智因能够周遍一切众生而“无碍”,大大地超胜声缘而清净。如观世音菩萨的二种殊胜。
而后讲解了安立僧宝为皈依处的原因,一是僧宝具有二智则“无著”和“无碍”,成立皈依处,二是僧宝接近佛果而成立皈依处。
再讲了安立三皈依处的原因,因为有六种人:1、大乘人;2、缘觉人;3、声闻人;4、信佛人;5、信法人;6、信僧人。他们分别对佛、法、僧生起信心,希求获取同样的证悟和虔诚供养,故而安立三皈依处。
本堂课内容:
后二者非究竟皈依处:
可舍弃故虚妄故,无故具有怖畏故,
二种法及圣者众,非为究竟皈依处。
这一偈颂当中主要讲了暂时的法和僧不是究竟的皈依处。颂词中讲到:“二种法及圣者众,非为究竟皈依处”,二种法是指教法和暂时的证法,圣者众是指僧宝。何故不是究竟的皈依处呢?颂词的前两句就讲理由:因为教法是可舍弃的缘故,暂时证法中的道谛义又是虚妄的缘故,证法中小乘的灭谛是无故,阿罗汉和有学道菩萨又具有怖畏故,所以这些暂时的法和僧都不是究竟的皈依处,只能是暂时的皈依处。
对此下面逐一分析:“法”分为两种:教法和证法。教法是所说的法;证法有两种,从因和果的差别分为道谛和灭谛。道谛是能证,灭谛是所证。
1、“教法可舍弃故,非究竟皈依处”:教法是经文的名、字、声、句积聚自性的能诠,它是了知总相的唯一所依,如是以文字、名词、章句等组成的法,暂时可以由它来了知意义,达究竟现证悟时,就应当舍弃教法。好比过江虽然不能没有船,但是借船的方便已经到达对岸时,船的作业已经完成,这时的船就应当舍留江中。《金刚经》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如禅宗所谓的不立文字一般。
2、“道谛虚妄故,非究竟皈依处”;因为道谛具有有为法的体相,属于有为法所摄,而有为法的体相又都没有超出第六意识的范畴,故都是虚妄性的,是虚妄就不是谛实,就是无常性,如是无常、非谛实的法不可作为究竟的皈依。《胜鬘经》云:“有为相者,则是无常,言无常者,是破坏法,破坏法者,非谛非常,非皈依处”。破坏法者是虚妄,不是谛实,是无常,不是常住,所以不是究竟的皈依处。
3、“小乘灭谛无故,非究竟皈依处”:声缘所证的灭谛就像油尽灯灭一般,只是没有烦恼和痛苦,仅仅是无遮单空的缘故,不可能作为究竟的皈依处。《胜鬘经》云:“唯有如来应正等觉,证得涅槃,成就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功德。乃为究竟皈依处”。
4、“圣者众具怖畏故,非究竟皈依处”:佛以外的圣者众也会畏惧自地以上的障碍以及随眠烦恼,因而还需要皈依如来。《胜鬘经》云:“阿罗汉有怖畏想,皈依如来。何以故,阿罗汉于一切行,住怖畏想,如人持剑,欲来割己,是故阿罗汉不证出离究竟安乐。世尊,依不求依,如诸众生无有皈依,彼彼恐怖,为安稳故,求于皈依,如是阿罗汉,有恐怖故皈依如来。”阿罗汉虽然断尽三有,但是对于一切有为行相有怖畏的缘故,寻求从彼中出离,他们也以有怖畏的方式皈依如来,所以包括十地菩萨在内的此等圣者众都不是究竟的皈依处。这样分析显然了知教证二法以及除佛以外的圣者众都只能是暂时的皈依处,非究竟殊胜的皈依处。
抉择了义的皈依处:
了义之中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
能仁法性之身故,亦彼僧之究竟故。
这一偈颂当中主要标显了最了义的皈依处。颂词的前两句是说,在了义之中,能于从痛苦中救度无量有情,并且是恒时不灭的皈依处,唯有佛陀。因其没有上述“可舍弃、虚妄、无物、具怖畏”的四种过失故,所以佛陀是究竟了义的皈依处。这点可以根据佛宝本具的六种功德来解释:
1、因为佛陀是不依他缘,唯以各别自证智而觉悟,故远离了可“舍弃”的过失。
2、因为佛陀是没有初、中、后三际之生、住、灭的有为法相,而是大无为法,所以远离了虚妄的过失。
3、因佛陀具有智悲力圆满的功德,所以远离了“无物”的过失;由于非单空的境界,而是有智、悲、力三种圆满的功德故。
4、因为佛陀寂灭了戏论和虚妄分别而任运自成,所以远离了“怖畏”的过失。这里再将最后一相补充说一下:佛寂灭了一切戏论和虚妄分别,所以断除了无明习气地和无漏业,远离了意生身和不可思议变易死,因而也就不会有声缘阿罗汉和有学道菩萨的畏惧等而达到任运自成的境界。根据上述道理与暂时的法宝和僧宝不同,所以显然表明了佛陀才是最究竟了义的皈依处。
接下来引经据典来从正面说明“佛是无尽皈依,常住皈依,究竟皈依”。《胜鬘经》云:“如来住时,无有限量,等于后际,如来能以无限大悲,无限誓愿利益世间,作是说者,是名善说。”如来常住,无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于尽未来际,如来能够以无限的大悲,无限的誓愿利益世间一切众生,如是说者是为善说。又彼经云:“如来是常,是无尽法,一切世间究竟依者,亦名善说”。若说如来是常恒不变,无有后际,是一切世间究竟的皈依处,也为善说。又经云:“是故能于无护世间,无依世间,与等后际,作无尽皈依,常住皈依,究竟皈依者,谓如来应正等觉”。能于无救护的世间,没有依靠的世间,与未来际平等救护。也就是于尽未来际中作无尽皈依,常住皈依,究竟皈依的就是如来应正等觉。弥勒菩萨也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尽未来际,普及一切生,恒时利益彼,是说皈依大”。因为尽于未来际,且能普遍到一切世间的众生,能够彻底遣除他们的一切危害,并让他们获得世出世间的一切圆满,由于具有这么大的威力,故说佛是究竟了义的大皈依处。
本论后面也说:“如同轮回无边故,皈依自性坚固义”。义即如同轮回没有边际,应当尽于轮回后际之间,不断摄受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所以佛陀是一切众生无欺坚固永恒的皈依处。
接下来再解释颂词的最后两句:“能仁法性之身故,亦彼僧之究竟故。”这两句是说在法和僧当中,佛陀也是最为究竟的。因为能仁佛陀是离欲究竟的法性身,所以是法。《胜鬘经》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言涅槃者,即是如来清净法身,又因能仁也是彼僧之究竟,所以是僧。所谓三乘僧是以断证来分判的,以小乘的断证分判为四向四果,以大乘的断证分判为一至十地,究竟断证者即是佛陀,所以佛也是圆满具足断证功德之究竟僧众或无上僧宝。《涅槃经》云:“无为僧者即是如来”。所以究竟的三宝是无二一体的,不会存在别别的他体法。
- 《宝性论》第14课
- 《宝性论》第1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