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上堂课我们开始了功德品的学习。本品为本论第三品,科判属:
戊三、觉之功德义分二:一、对应二身功德之分类;二、抉择功德之分类。
正在学“二、抉择功德之分类。”科判:己二、抉择功德之分类分四:一、总标略说喻义对应;二、广说各义;三、以经教了知彼等功德;四、复说喻义摄义。
正在学习“二、广说各义”,广说各义分二:一、自利胜义法身具离系功德;二、他利世俗色身具异熟果功德。
辛一、自利胜义法身具离系功德分三:一、十力;二、四无畏;三、十八不共法。
上堂课已经学完了“四无畏”的本体、作用和比喻。分别是: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前两者为自利,后两者为他利。作用即完全诠释了四圣谛。由于能摧毁邪见而自身不被摧毁,故用群兽中的狮子吼作为比喻。
这堂课内容:继续学习“功德品”中关于“十八不共法”内容。
壬三、十八不共法分二:一、真实义;二、喻义对应。
癸一、真实分二:一、十八不共法各自之分类;二、复说上义及作用与获得之理。
子一、十八不共法各自之分类分二:一、广说;二、摄义并说余义。
一、广说分四:一、行所摄六法,二、证所摄六法,二、事业所摄三法;四、智慧所摄三法。
寅一、行所摄的六法:
如来无过亦无诤,无有心意失念过。
亦无不定散乱心,及无轮涅种种想。
并无不择而舍置。
行所摄六法即身无失、语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择舍。
一、“身无失”对应颂中“无过”。因为往昔学道中修行身体行为的各种善业,如为迷路者无误指示等,最后成佛时身体就远离了以贪嗔痴三毒引发的跳跃等种种过失。身行方面只有佛陀具足这样不共的功德,其它凡圣在身体行为的方面都会有一些粗细不同的失误。
二、“语无失”对应颂中“无诤”。在往昔因地时修习口业,断除妄语、争论、绮语等,最后成佛时就彻底远离了以烦恼引发的争论、绮语等杂乱语的过失,这是佛陀语行方面的不共法。
三、“念无失”对应颂中 “无有心意失念过”。因为往昔修行六中随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这样修习正念的缘故,佛陀不会有任何忘失的过患,连极微细的往事也不会忘记,故佛陀没有忘失任何往昔事情的过
失。
四、“无不定心”对应颂中“亦无不定散乱心”。因为往昔修行善护他心相续等,非但不扰乱人心且令心安,故在成佛时无丝毫不定的散乱心,而是彻底的大安乐定。
五、“无异想”对应颂中“及无轮涅种种想”。因为往昔修行断除一切颠倒想的万法大平等境界,故于最后断德究竟而成佛时,没有执著轮涅他体的种种过失。一般执著于轮涅他体,认为轮回是所断苦的自性,涅槃是所求乐的自性,这样的分别心称为“异想”。佛陀已经完全彻悟了显空二谛,达成实相、现相二谛无二一味的境界,对于轮涅无有丝毫取舍的异想,也无任何偏袒执著、不堕二边,故于不可思议无上中观道的究竟境界中没有任何异想。
六、“无不择舍”对应颂中“且无不择而舍置”。因为往昔修行自他平等、轮涅平等,智慧与大悲达成圆满的地步,最终成佛时佛陀没有不经过抉择而舍置根机成熟众生的过失,所以不抉择而舍置所化有情的过失对佛陀来讲根本没有。
以上六种属于身口意行为所摄的清净功德,其中念无生、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择舍四种是意行方面的四种不共法。完全远离了由迷乱习气所生粗细行为的一切过失,唯是佛陀断证圆满功德成就的殊胜不共法。
寅二、证所摄六法:
志欲精进与正念,以及智慧与解脱,
解脱知见不退失。
证德所摄的六法是佛陀的又一不共法: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无减是不退失的意思。)
欲无减:由于往昔修习求取深广妙法等,佛陀绍隆三宝种性以及利益众生的志欲不会有丝毫的退失。
精进无减:由于往昔在依止上师、成熟众生等方面很精勤地修行,到成佛时,勇悍利他的精进无有退失,连一刹那的懈怠心都不会生起。
念无减:由于往昔常常修习身、受、心、法四念住等,到究竟成佛时,如实照见诸法的正念不会有丝毫的退失,恒时都在正念中安住。
慧无减:由于往昔没有厌足地求证佛法,且生起闻思修三慧,如是到究竟成佛时,能够辨别诸法的智慧无有退失,就像明镜照物般诸法皆无错乱地能刹那辨别了达。
解脱无减:由于往昔因地一心随顺解脱而修行。行为上修习断除身语等一切愦闹、散乱;在处所上一心安住寂静处;在智慧上修习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这样以身口意清净圆满的方式修行,到成佛时,成就远离障碍的解脱永无退失的境界就会现前。在因地修如是因,果地现前如是果,这也是不可思议的缘起规律。
解脱知见无减:这是智慧的作用,解脱知见是指从障碍中获得解脱,能一时了知一切诸法的智慧,这是佛陀不共殊胜的功德。因为往昔为利他众而通达正法,且于他人宣说妙法,以及通过修行了知缘起的规律,故于成佛时,对一切法皆有自在了知的智慧,就是解脱知见无有退失。由上可知,于欲、精进、念、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这六法之不共功德,唯有佛陀才能达到究竟不退的境界,其它声闻缘觉以及学道菩萨都有粗大乃至微细的退失,因为彼等未彻底断除客尘障垢,也没有彻底显露智慧,如是在有为法的境界中不可能远离最微细的退失,因此唯有远离客尘障垢的佛陀显露出大无为的自然本智,尔时才能达到究竟不退的境界,自性胜义功德没有任何动摇的相,就是究竟的不退失。
寅三、事业所摄三法:
三门事业随智转。
事业所摄的三法,指佛陀的身语意三业都是随智慧而行。
一、身业随智慧行:由于往昔修行清净梵行,无有谄曲、虚伪、欺诈等行为,故于成佛时,佛陀的身业显示神变等一切都是以智慧为前导,完全是随智慧而转。
二、语业随智慧而行:由于往昔修习清净的口业,彻底断除一切妄语、绮语等杂乱的秽语,且演说清净正法之语,故于成佛时,以语业宣说正法等一切都是以智慧为前导,一切语业完全随智慧而转。
三、意业随智慧而行:由于往昔修习清净意业,彻底断除贪、嗔、痴等烦恼习气,并且修行正见等,故于成佛时意业深入禅定等,一切都是以智慧为前导,完全随智慧而转。
相对佛的境界而言,凡夫一切身口意行为都是以虚妄分别心为前导,完全是随妄心而转的颠倒境界;学道圣者虽然现前部分智慧,但因出入定有差别,不能达到无分别任运而转的境界,只有无余转依的究竟佛位,才已消尽一切虚妄分别,完全安住于法身智慧的境界,一切身口意的事业都是随法身智慧而行,根本不可能产生刹那分别念,故事业所摄的三法也唯一是佛具有的不共功德法。(佛事业的内容在下一品中会有详细讲解。)
寅四、智慧所摄三法:
智慧无碍知三世。
智慧所摄三法,就是以智慧了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均无著、无碍(三世代表一切所知法)。成就此三种不共法的因是:由于往昔对三世诸佛获得无著、无碍的智慧功德心不起任何怀疑,于自相续中也发起想要获得这种智慧的殊胜
意乐,而且为了自利究竟圆满也如是地趋入修行,以此殊胜因缘成佛时就以无著、无碍的智慧了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所知法,就是佛的一切智智或一切种智或一切相智。
此三不共功德法,除佛以外的有学道和无学道圣者阿罗汉,都有烦恼障之著与所知障之碍,虽然也能了知三世部分的所知法,但不能象佛陀那样无碍通彻三世,故此三法也是唯佛独有。
丑二、摄义并说余义:
如是十八及余法,是为佛陀不共德。
“如是十八”指上面所讲“行所摄六法、证所摄六法、事业所摄三法、智慧所摄三法”共为十八种法。“余法”是指在十八法以外,其余的不共功德法,如化无量身,具无见顶相,以及如善见药树般,众生见到佛陀的殊胜法体,当下就会寂灭种种过患等等,都是佛陀的不共功德法。
子二、复说以上义及获得之理:
佛身语意悉无过,心无动摇无异想,
不择舍置亦远离,志欲精进清净念,
无垢智慧及解脱,解脱知见均不退,
诸业普随智导转,三世无碍广智行,
觉彼不共大菩提,为众无畏转妙轮,
此唯具足大悲者,一切中胜如来得。
这里前两颂是复讲上述意义,后一颂讲获得之理。
首先解释前两颂:是总结十八不共法的内容。首先,佛陀的身无有错乱的过失,语无杂乱的过失,意无忘失正念的过失,心无动摇不定的过失,且无执著轮涅自性他体等种种异想,无有不择所化而一概舍置的过失。再来,佛陀寻求利他的志欲不退,勇悍利他的精进不退,恒时从障碍中出离的解脱不退,现量见一切如所有义和尽所有义的解脱知见不退。再者,佛的身口意三门作业都是以智慧为前导,随智慧而转,且于三世一切所知恒时以无著无碍的广大智慧悟入尽所有义的境界。
解释后一颂:“一切中胜”是指已经胜伏一切四魔(死魔、烦恼魔、天子魔、蕴魔)的圣者。本颂是讲,如是依靠现证如来十八不共法之后,对一切众生无畏转动大法轮者,唯一具有想要所有众生出离痛苦的圆满大悲,并且唯由已胜伏四魔的胜者如来获得。这也是诸佛由往昔修持相应正道,远离一切客尘障垢而现量获得的不共殊胜境界,其它的声闻、缘觉、学道菩萨都未能具有,凡夫更是一无所成。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云:“由行及由得,由智及由业,于一切二乘,最上我顶礼。”
癸二、喻义对应:
地等体相空中无,虚空体相色中无,
然五大种世间共,不共世间尘许无。
本颂以比喻宣说佛陀不共功德法的意义。前两句以“虚空与色法体相之不共”来比喻佛之功德与其它法不共;后两句是说佛之功德法与世间不共,就算是虚空也无法作真实的比喻。
首先颂词前两句是比喻:如地大的坚固相以及等字所摄之水大的湿润相、火大的暖热相、风大的动摇相等有为法的四大体相不是无为法虚空的体相。因为虚空周遍一切而不是一切的体相,它无有生灭等,不共于四大种,因为四大种有质碍、虚空无有质碍,所以虚空的体相与地等四大体相根本不同,这就是虚空的不共喻。比喻的意义是:其余九法界有情所具的生灭法,对于诸漏永尽的佛陀来讲早已彻底远离,故不可能有生灭等差别相;相反,佛所具有的究竟功德,其它有情都不具有,故用虚空来比喻佛之不共法。
后两句“然五大种世间法,不共世间尘许无”。是指佛的不共法已超越了一切世间,故以任何比喻都不能真实的表明,在世间根本找不出能以真实描述佛之不共法的比喻。因为地水火风空五大种都是世间的共许法,有为法地水火风及无为法虚空从大种的侧面可以共许为一种法,所以虚空也无法如实表明佛之不共法。
以上所讲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合起来就是三十二种功德法,都是以智慧资粮远离障垢而现前的自性胜义功德。法身的三十二种离系功德唯一是由因缘显发而非造作的有为法功德。由于每种功德都是随顺因缘开发而显露的大无为法,是如来法身无二本具的,也是任运自成的,故为法身离系的殊胜功德。以自证自成获得圆满自利的唯是佛的胜义功德。同时应当了知,这三十二种殊胜功德是从不同反体来描述的,由于其有许多妙力、妙相等,所以从名言上也开出很多种功德相,如是令生信心。实际上法身离戏功德不可思议,分别心无法衡量,语言数量不可诠表,这种大无为法的境界唯佛具有。
- 《宝性论》第111课
- 《宝性论》第11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