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上堂课我们开始了菩提品的学习。本品为本论第二品,科判属:戊二。菩提品是讲无上菩提的本体以及功德等内容。内容讲解分三:一、略说所讲义之分类;二、总标讲法;三、其义广说。
略说所讲义分为八类:本体义(二种清净)、因义(二智双运)、果义(远离二障)、事业义(自他二利)、相应义(无量功德)、分类行义(三身分类)、恒常义(常住世间)、不可思议义(如实性)。总标讲法即是用着八种含义说明无上菩提的种种功德。
已经开始了本品其义广说的学习,内容分七:一、净得本体之因义;二、远离垢障之果义;三、自他二利之事业义;四、其依具足功德义;五、以三身分类行义;六、于众生未尽间彼等恒常义;七、如实不可思议义。
开始了“四、其依具足功德义”之全部内容。内容分二:一、以异名略说;二、广说根据。
上堂课开始了“二、广说根据。”的学习。广说根据又分二:一、于何者具功德之理;二、所具之功德。
“一、于何者具功德之理”已经学完,说只有佛陀才能具备无上菩提的这十五种功德。
开始了“二、所具之功德。”的学习,科判又分二:一、广说甚深之根据;二、宣说其余之根据。
广说甚深之根据分三:一、总标不可思议之理;二、广说彼之差别;三、根据与比喻对应。
上堂课学完了“三、根据与比喻对应。”。比喻说:如盲人根本见不到色法一样,一切凡夫众生从来也未曾见过无垢清净的法界,又如产房中刚刚诞生七天的婴儿看不见日轮一样,小乘声缘圣者也不能见到如来法身。
这堂课内容:学习“所具之功德。”中科判二:“宣说其余之根据。”的内容。
癸二、宣说其余之根据分三:一、不变之功德;二、断证之功德;三、清净之功德。
子一、不变之功德:
远离生故是恒常,无有灭故是坚固,
无彼二故是寂灭,法性住故是不变。
在极清净佛位已经消尽了一切客尘障碍,现相和实相完全无二无别,现前大无为法身,远离了生灭的迁流,这就是常住法身,这一偈颂是从名言不同的反体来安立为恒常、坚固、寂灭、不变四种功德,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因为如来法身远离因缘生,故自然具有恒常的功德;没有断尽坏灭的缘故,具有坚固的功德;如来法身离开了一切生灭的相,故具有寂灭的功德;如来法身自性本来没有任何偏堕等戏论,本来安住不可思议的境界,故具有不变的功德,因此除反体不同以外本体是无别的。
子二、断证之功德:
证悟灭谛故极静,觉悟一切故周遍,
无所住故无分别,断烦恼故无耽著,
清净一切所知障,是故一切皆无碍,
无二堪能且调柔,是故远离粗涩触。
这两颂讲了佛陀的六种功德:极静、周遍、无分别、无著、无碍、离涩触。前三句是讲只属于证德所摄的前种三功德;后五句讲了属于断德所摄的后三种功德。
首先前一句:“证悟灭谛故极静”,可以从两方面解释。
一、从抉择灭的角度讲,由于无余灭尽一切所断的灭谛已经彻底现证,所以如来具有一切痛苦极为寂灭的大安乐功德。
二、从非择灭的角度讲,由于自性本来清净,已经通达一切所断本来就是自性清净灭谛的自性,所以是无苦和苦因的极静。《胜鬘经》云:“诸如来应正等觉,遍知诸苦,断诸烦恼及超烦恼所摄苦集,能证一切意生身蕴所有苦灭,及修一切苦灭之道。世尊,非坏法故,名为苦灭。何以故?言苦灭者,无始无作,无起无尽,常住不动,本性清净,出烦恼壳”。
又颂词中讲到“觉悟一切故周遍,无所住故无分别。”是从证德方面讲在获得无上殊胜菩提时,现量证悟一切所知相,具有尽所有智周遍一切所知的功德。《入中论》云:“妙智刹那达所知”。而且,不住于任何所缘的戏论中,具有如所有智无分别功德,故现前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功德。
这两种智慧非为别别他体,当具有尽所有智周遍一切所知的功德,同时没有任何分别戏论执著,不堕四边二取的迷乱境界中,即如所智的功德,是以佛智周遍和无分别两个反体,安立了佛的两种殊胜智慧。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辩法法性论注释》中对此作了详细抉择:“无分别智慧的自性,即是超越分别心的智慧,因为没有包括在有为、无为等任何界中,因此彼自性中未被偏袒的显现中断,尔时与法性无二自明,从如所有智的角度而言,恒时不动此境界,同时,以尽所有智产生既平等又无错乱的见一切显现,故能成立无违双融”。
颂词的第四句:“断烦恼故无耽著”,就是讲断德方面的内容,由断尽烦恼的缘故,决定无有耽著。颂词后四句“清净一切所知障,是故一切皆无碍,无二堪能且调柔,是故远离粗涩触。”所谓的断德就是远离三障,而且具有无著、无碍、离涩触的功德。因为断尽障碍解脱的烦恼障,故对一切法都没有耽著;因为清净障碍一切智智的所知障,故于一切尽所有义都没有障碍。因为远离了昏沉掉举等三摩地障,身心调柔、堪能安住于殊胜的三摩地中,所以具有远离粗涩触的功德。佛远离了烦恼障及所知障三摩地的障碍,故佛具有殊胜法清净的断德。
- 《宝性论》第95课
- 《宝性论》第9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