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所学印光大师的开示中,一样强调信愿,若深信切愿,则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惑丝毫未断者,均可仗佛慈力,即于现生,往生西方。
这堂课内容:继续学习印光大师及其他大德们对往生标准的开示。
5、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汝母经咒不能念,当劝令一心念佛。宜吃长素,切勿以血肉供亲为行孝也。此系不知佛法人之迷信。吾人既知食彼之肉,将来亦当以身命还,则此之行孝,直是令亲生生世世受人屠宰也。此孝,乃害亲于生生世世之孝,可不哀哉。至欲亲往生,当切劝兄,弟,姊,妹,妻室,儿女,同皆日日陪亲念佛。即不陪,亦令常念。使念惯,待亲临终,自然会念。又要详说助念之利益,破坏之祸害,则方可得其助念之益,不受破坏之害也。(复智乐居士书《续一》)
昨接葛信,知令严于前月二十八西逝,不胜慨叹。令严宿世固有栽培,故于今生,白手成家,财发巨万,寿逾古稀,儿孙满堂。平生乐善不倦,护持三宝。若有信愿,当即往生西方。若无信愿,或生天上,或生人间大富贵家,以享大福。然世福不常,当令诸孝眷,同皆志心念佛,以期未往生则往生,已往生则增进品位,乃为有益之孝。(致郭辅庭居士书《续一》)(民国二十一年)
洋烟一事,其害甚深。文钞后附有戒烟神方,灵极,许多人皆戒好。有戒不好者,皆彼身体另有痼疾。汝且依之,作双倍日期缓戒,则可断此祸根矣。至于往生,固不在戒与不戒也。即有此毛病,能生真信,发切愿,一心念佛,无一不往生者。(复李吉人居士书《三三》)
陈健民居士简介:
1906年10月18日出生于攸县城西街。其父陈震南乐善好施,常念佛放生。1930年,他拜诺那活佛为师,灌顶修行,步入佛门,从此,精求西藏密宗深义,广涉显、净、禅诸宗理论。50多年的佛门生活,先后拜师37位,灌顶500多次,闭关近40年,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其中:两年生活在洞穴中,一年生活在坟场里,6年在西康高原苦修,25年在印度噶伦堡山城度过。无论条件如何艰苦,环境多么恶劣,他修行的意志始终坚定不移。他一生笃信佛教,与世无争,却又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的心里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对祖国、对故乡、对亲人的爱。日军侵入湘东,攸县沦陷,他正从西康闭关回来,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奋笔疾书:"梅城焦土接荒郊,夏色依然上柳梢,痴心欲报旧时燕,元复南来觅故巢。"他企望早日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故乡早日光复。1945年春,他的五言绝句寄托了这样的情思:"烽烟锁远图,寂寞故园芜,翘首东郊望,春归有意无?”后来,他到印度闭关,到美国弘法,在与家人的通信中,也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对家乡的眷念。"梦中唯说烟霞美,题到花岩便欲归。”,"何事世产乐不支,林泉好景令人思。花岩惹得梦中泪,一直流成枕上诗。"就是这种心情的写照。他是美国佛教协会主席,曾在美国各大城市和加拿大、菲律宾及香港、台湾等地作佛学演讲,受到佛学界人士的欢迎。1980年12月,他在台湾讲经5天,场场爆满,盛况空前。
修行之余,经常著述,著有《曲肱斋丛书》、《佛教禅法》、《净土五经会通》等佛学理论著作。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他的大宗著作。攸县一中也收到他的《曲肱斋丛书》。
他的这些理论著作曾轰动西方佛教和日本、香港、台湾。此外,他还写了一百多种英文佛学小册子,在美国各地散发。特别是《佛教禅法》一书出版,在西方世界和日本、东南亚等地影响很大。西方佛学界人士公认:“这是继日本著名佛学家铃木大拙的英文禅宗著作之后,又一部出自东方人士之手的划时代的英文佛学著作。”陈先生是密宗、禅宗、净土、华严四方理论与实践都有独特见解的现代研究者。陈上师去世之后,将其所有的佛像、佛书及法器等全部赠予徒弟林钰堂博士。林博士经常在世界各地弘法。
陈健民金刚上师:《论往生之最低条件》。
吾人学佛纵不能即身成佛,亦必求“带业往生”(林按:请参考文后按语)。古德为令人人念佛,万修万去之愿望所笼罩,颇强调简易,结果万修不必万去。余尝有愿,造《苟简论》以驳斥之,今且将此题,作一大概之陈述,使读者得知即此最低条件,亦不易获;自知猛省,加功用行,以求达到学佛之最低目标。
本人无意请求读者置易就难,故对相宗学者,如欧阻竟无等所谓“西方虽为圣凡同居土,然属三界以外,非破无明烦恼,决不能生。”并不盲从,彼相宗学者,藐视弥陀愿力,见惑太重,不足为据。惟所谓易者,就日常实修反省所见,亦殊不如古德想像及宣传之简单;苟不切实追究到最低,而最可靠之条件,终不敢自欺欺人。此为本文之动机。
今请将易于往生各说。分别讨论如次:
一.十念往生
十念往生,凡有五说:
(1)念佛十德,如毫光等观,详见《观无量寿佛经》。此并不容易成就,仅观一德,尚难成就,何况十德,何况十六观?净土门中,古德修此者,传记中少有记录。
(2)十念者有十种念法——即是:寂静念、清净念、不浊念、明彻念、离尘念、离种种念、离垢念、光耀念、可爱乐念、无能障碍念。此种解析,原属多余,十种念法,无一不可,亦不必十。
(3)十念者十气为一念。如一口气能念十句,则十口气能念百句,此说亦牵强附会,不过欲将一念略为加多也。实则或十句或百句,皆懒人为之,真念佛者,何止此一百耶?
(4)十念者十念相续也,谓当念念相续。十者,举其整数也。此说亦无多深奥理由。
(5)临终十念——此即正解,明明根据《无量寿佛经》。
如上五说,念佛十德,则太高深,其余三说.则太牵强;惟最后一说是为正说,而颇有研究之必要。
临终十念,易得往生之理由如次:
净土宗,古德亦称之为时宗。即以临终为念佛之正当时,而临终之人,亦为正当之机。何以故?
(1)临终之人,易生恳切殷重之心。平日念佛,但做西方资粮,无常心不生起,则顺口溜过,心不迫切。临终之人,因宿根发现,适遇明师法友,为之及时劝导,正如白刃新发于砥,极其锐利,其一念或十念,出于心版感入佛心,则远胜于普通早熟之机,不知其几万万倍矣。早熟之机,正如俗机所云: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其散漫、浮泛、放逸、轻易之态度,纵念亿兆之声,难抵临终者之一呼百诺矣。
(2)临终之人,不久即去,更无造罪之机会。普通日常念佛之人,才下蒲团,便与恶人接近,便与罪业混合,随时随地,皆易随喜邪说暴行,所念佛号,早已染污不见,置于脑后矣。杯水车薪,何能有济?
然吾人既已列于早熟之机,又未达到临终之时,宜如何方可得念佛求生之最低条件?此下当再推究,今请先言其次:
- 《佛说无量寿经》第65课——往生标准04
- 《佛说无量寿经》第67课——往生标准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