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开始了本经正宗分的学习。正宗分分五个部分来讲:一、明法藏因地成就净土之愿行;二、明成就极乐胜果现今安住之状况;三、释尊诲喻人天励力修善永离恶苦;四、佛光加被令刹土互现之情形;五、殷勤教诫生彼胜土之方便
第一个部分是“明法藏因地成就净土之愿行”,又分六个内容:一、往昔生世情形;二、礼赞世自在王佛申明本愿祈请开示;三、彼佛为说殊胜法要;四、持受彼法后结成四十八胜愿;五、其后专志庄严妙土以行满愿;六、愿满成佛现今安住西方。
正在学六个内容的第四“持受彼法后结成四十八胜愿。”说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的加持下,看到二百一十亿佛刹之后,激发大愿,准备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结成四十八胜愿。
此部分又分成七个内容:一、结成大愿于一刹中尽摄百亿佛刹胜妙庄严;二、彼佛随喜劝令宣说;三、具说四十八胜愿之相;四、彼愿不满誓不成佛之愿;五、誓欲如实成办其义之愿;六、说谛实语观察大愿是否成就;七、由此略说具足修满如是大愿。
已经学到第三:具说四十八胜愿之相。大愿的总纲为:我发誓要证到跟佛一样的无上正觉,我所住的佛刹要具足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这个总纲要贯彻到后面每一个大愿之中。
上堂课开始学习四十八大愿中的第十一愿:正定必至涅槃愿。法藏比丘希望净土天人能够一到极乐,即能够具备能够是修行不退的“正定聚”,并决定成佛。正定聚即相续内外的各种势力都能够绝对增上修行的聚合。俗称“顺缘”,法藏比丘此愿的实现,则往生者决定不遇修行违缘,不退而成佛。
在娑婆修行,违缘众多,“邪定聚”居多,法藏比丘此愿,悲心广大,使极乐无比殊胜!
上堂课学完了第十二愿、十三愿、十四愿。分别是:光明遍照十方愿、寿命同佛永久愿、声闻广多无量愿。光明遍照十方愿体现其智悲愿力能够影响十方,寿命同佛永久愿谓摄受众生时间无量,声闻广多无量愿说明威神智慧能令二乘回小向大。此三愿表明法藏比丘愿力恢弘,普摄十方无边众生。
这堂课内容:继续学习法藏比丘第十五愿及其后之大愿。
第十五、寿命修短随意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寿命无量,是指佛国人天仗佛悲愿加持而得以莲花化生。这并非父母所生的身,又不是有漏业所感的身,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身。这是以自身的净业与弥陀悲愿神力和合的结果。这种莲花化身没有任何老病死苦,因而寿命无量。这是极为奇特、超乎想象的事。
对此称为“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无极”就是寿命无量。这不是像人类肉身这样的构造或功能,不可能忽然间维持身体运转的能量没有了,生命到期了,而是永具金刚那罗延力。
要知道,清净的佛国中,一切受用都自然显现,时时受用法喜妙乐,因此永保活力,寿命无极。
除一种特例,就是往生者有自己的本愿,想舍净土的寿命而去秽土救度众生。那就随他的愿,当时能舍净土的寿命。如果不是这样想离开净土,那在净土得到的这个身是永远无衰、无死的,这叫“净土第一德”。意思是说:作为修行人,都希望修法能持续不断地进步,由此而速疾成就道果。在这中间很大的一个障难就是死亡。像我们到娑婆世界投生,尤其现在寿命很短,平均下来只有七、八十岁,黄金阶段就是从十五岁到四十五岁这三十年,但也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就过去了,往后就逐渐迎来衰败的老年,身心会越来越没有能力,修持就很困难。所以生命短暂,一瞬间就过去了。死后经过投胎,来世有很多杂染因缘,情况非常难以把握。如果由一些不好的因缘又发动起识田中杂染的种子,造各种恶业,就会导致退失修道。所以要做到生生世世持续修行上进,是很困难的事。而如果我们生到净土,那就转成长生不死,永远年轻,就能持续不断地在道上升进,也就必然圆成道果。以这个原因,把“佛国圣众寿命无量”称为“净土第一德”。
我们学《无量寿经》,要在每一条愿上用心思维弥陀悲愿是如何惠予我们极大、真实之利的,这样才能真正对佛生起感恩心、归投心,由此净土法门会真正深入我们的心。
我们把四十八愿都研究清楚了,就很明白,阿弥陀佛要最方便地给予众生十念必生的利益,只要众生具足真信切愿,就能很容易往生到净土。而一往生上去,第一个关键是让众生不起我和我所的心想,因此彻底止息烦恼、不造轮回业因,这就达成了横超生死的目的。接着是,佛以神力住持佛国圣众的心,使其恒无退转而入于正定聚,从此在修道上唯进不退,再加上“寿命无量”,就毕竟达到远离一切法我分别,诸根寂静,合于涅槃理体而成佛。
总之,对于四十八愿好好地研究,就会明白阿弥陀佛对于法界众生如何疾速成佛的事,全都考虑妥善。而且会从中发现,弥陀愿海及其安乐净土已经圆具救度一切众生的功能。所以弥陀愿海是我们众生成就佛道的极大增上缘。只要我们竭诚归投弥陀愿海,就一定能解脱生死,能得不退转,能圆满普贤行愿而成佛。
第十六、国中无不善名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这一条“国中无不善名”的愿是誓欲成就净土整体的微妙功德。此愿意为:假使我成佛,我国中的人天不必说闻到不善的事实,下至能听到一个不善的名字,我就不取正觉。由于此愿的成就,在弥陀净土中无有丝毫杂染现象。
有人说:《阿弥陀经》上,不是说有鹦鹉、舍利、白鹤、孔雀等,这些不都是旁生类吗?其实,经上明确交待过,这些都是弥陀神力变化所致,并非受生恶道的鸟。蕅益大师解释:白鹤、孔雀等,一一都是性德美称,并非恶趣之身。怎么叫做性德美称呢?因为都是阿弥陀佛的性德所现。这些白鹤、孔雀等就是弥陀法身所现的妙相,而且所起的作用能够宣演无量法音,增益众生的菩提善根。在目睹这些鸟,听闻其宣流的妙音时,当下能获得法益。
由此推广来说,整个国土,确实充满了功德庄严。无论是地水花树、宫殿楼阁、色声香味等,或者正报的佛菩萨、声闻、人天身等,一切都是由如来本性的妙德而流现。所以,一一都是功德庄严,都是性德美称,没有任何杂染现象(或有漏业所感现象)。由此看出,国土的体性为“一成一切成,一究竟一切究竟”。就是当法藏菩萨成佛之际,一时圆成一切净土庄严。
“一成即一切成”,好比印章盖下去,则顿现一切文字,并非渐次而现。比喻法藏菩萨成佛时,从佛心一时顿现无边功德海,因此是“一成一切成”、“一究竟一切究竟”。一切都是弥陀性德所现,故一一皆圆明具德,一一起无边妙用,都是性德至善的美称。
就圣众一边来说,佛国净土远离了一切“体讥嫌”和“名讥嫌”。在体讥嫌方面,有代表性的几个现象,就是女人、根缺和二乘种性,而佛国圣众没有诸根残缺、烦恼深重、心力不堪能、心量狭小等现象。纯粹是大乘善根界,国土为大乘大义门。名讥嫌是指与此类似的现象,譬如谁的发心软弱,会被人讥讽为小乘;谁若有眼不见真实义、有耳不闻真实音等,会被讥嫌为盲人、聋子;或者嫉妒心重,会被讥讽为女人等。诸如此类的缺陷、苦恼、烦恼诸现象丝毫无有,因此连讥嫌名也听不到。
总之,整个国土,没有任何不善的事实和名称。这全是由弥陀本愿的加持,使整个器情世间成为纯一大乘法味。
所以我们如果往生到了这样的净土,由于国土一切时处都在宣流大乘法音,因此能熏起我们心中的大乘殊胜善根;佛国的依正庄严将带起我们的自性庄严而疾速成佛。
- 《佛说无量寿经》第54课
- 《佛说无量寿经》第5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