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见解:
一缘悠然而住就是阿赖耶之时,明了见到现境时,不分别任何法坦然而住即是阿赖耶识之时;尔时觉知所明现之各自外境即是五根识之时;第一刹那显现外境所取为意识之时;第二刹那夹杂烦恼观察执著为污染意识之时。
色:意识前的影像色,意识的直觉,依然是分别念;空:无实外境,五根识的习气种子、阿赖耶识之明分、本性之光明。
色即是空:影像色就是无实外境;空即是色:无实外境就是影像色;破除影像色就是外景色法(不是无实外境)的执著。
色不异空:影像色以外无其他无实外境;空不异色:无实如幻的外境外无他意识前的影像色。破影像色和无实外境为别别他体的执著。
直觉和外境非一非异。非一:影像色(直觉)不是独立外境;非异:影像色(直觉)和无实外境非异。
四句大总结:前两句说色空的非一非异,后两句说色空全然一体。关键在于怎么去观察“色”,而后才明了空。思维色谓中观见解,直觉色为修行过程、体会本质色为究竟结果。大圆满为明了空而消融色。
四瑜伽:专注瑜伽、离戏瑜伽、一味瑜伽、无修瑜伽。专注内容:空性、明性、法性。
法王如意宝讲四瑜伽:1、专注自心,遮止分别而修;2、安住虚空境界,执空正念而修;3、了知空性缘起无别而修;4、心境一体,无修境界中无散乱而修。
顶果钦则仁波切:归结之,专一瑜伽着理在调伏自心,离戏瑜伽建立“观”,这两者在一味瑜伽的证量中合而为一,当此证量不可动摇时,就是无修瑜伽。
瑜伽四部,噶举派修习大手印之次第。(1)专缘内心, 名为“专注”; (2)通达内心离诸戏论,名为“离戏”;(3)通达心境平等一味,名为一味;(4)不依有相进行修习,名为“无修”。据《土观宗派源流》,噶举先德于大手印道立为四种瑜伽,初是胜解行地,二是见道,三是由二地至七地,四是后三清净地之体性。
岗波巴把四瑜伽分成12个品位,每一瑜伽分为下、中、上三品。①下品专一瑜伽,先修见,依见修定,逐渐入定,居于空明乐,使身心轻松安静,六尘境自能解脱,心生定解,但尚有少许烦恼;②中品专一瑜伽,自然入定,安住明体,杂念减少,使心宽舒清净,然仍有法我执之念;⑧上品专一瑜伽,昼夜都能入定,杂念消失,然尚有执定之心;①下品离戏瑜伽通达心体,脱离一切生灭戏论,但尚有执著空、定解、觉受之心,执著爱憎;⑤中品离戏瑜伽,净除执空、定解、觉受之心,但对象有希求畏惧;⑧上品离戏瑜伽,消除对涅盘、轮回的执著,明空显空双融相续,应精进修炼,否则间断;⑦下晶一味瑜伽,通达内外境相一体,但尚有坚信万法一体之心;⑧中品一味瑜伽,心无分别,内心与外境不二,正智现前;⑨上品一味瑜伽,已知万法平等,不迷无自性之梦;⑩下品无修瑜伽,一切显现都是明体,但仍有万法如幻之心;⑩中品无修瑜伽,心无幻之执著;上品无修瑜伽,所现一切相续识皆转为智慧,子母光明会合,穷尽法身,圆满三身。
今天是《心经要义辨析》的最后一课,今天的内容有点多,一些理义也不是很好懂,讲起来有些复杂,所以希望大家用心听。如果里面有些地方听不懂,可以下节课再来问。接下来我们会学习《金刚经》,用《金刚经》给你们“洗脑”,大家知道这个梗是什么意思吧?
有人问到上节课中的一个问题,关于中观的俱生执著和遍计执著,以及唯识的遍计所执性的区别。因为上节课不是主要解释名词的差别,讲的时候一晃就过去了,结果课后就有七八个人来问,有一个甚至是我身边的师兄。我觉得这些人还是挺牛的,中间有些概念稍稍不清晰,马上就来“讨伐”了。
有的师兄是直接问它们之间的差别,有的是来问概念,如果之前大家学过《中观庄严论》《中观总义》或《入中论》,应该清楚这些。这些问题我没有一一回答,有些人网上问我,我都没有理,不是我不想理,主要是我现在人老了,精力有限,理不了了。有时候我会回答一下,有时候真的是老苦现前,眼睛看手机很痛,不舒服,眼花缭乱。我又是老花眼又是近视眼,处于很交杂的一种麻烦中,太多的话就没办法回答了,所以很多师兄的问题我就没有回答,请大家谅解。现在我在这里统一解释一下,大家马上就清楚了。
这个问题实际涉及的是两个概念,很多师兄可能不知道这些基础概念。如果大家真的对中观、唯识有兴趣,特别是喜欢读书的这类人,你要自己去看,不能把我变成一个名词解释的辞典。不是说我不想做这个事情,而是精力真的有限,你一个人来问一遍,我可以回答,但要是十个人来问同一个问题的话,那我就很麻烦了。我是一个居士,而且是个凡夫,有很多凡夫应有的烦恼和杂事,所以没办法一一回答师兄们的问题,请大家谅解。
我来简单解释一下。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执著方式的问题,执著分我执和法执,凡夫在进入初地前都有遍计我执和俱生我执,遍计法执和俱生法执,概括起来就是有遍计和俱生两种执著。
那么在中观的范畴里面,什么叫遍计执著呢?是人生下来后,在成长过程中因环境和教育(包括宗教教育等)影响在相续中形成的执著,比如给你灌输很多概念,告诉你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时间是什么、空间是什么等等。这些概念有可能是系统性的,也有可能是零散的两句话,比如你妈告诉你,说你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这也是一种教育。
我小时候问我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她说是从腋下出来的。这个是有来头的,释迦牟尼佛也是从腋下出来的,但他那个是真的,我妈是哄小孩的。如果是天人生小孩,很多时候会从身体的其他部位化生出来,人类就不行了,人类是胎生。
我们对世界有一些错误的认识,而且基本上是思维性的认知,当然,思维久了也会有一种感觉性的认知,比如我们感觉存在,哪里会管它是什么遍计或俱生啊,我们不会去想这些,就直接感觉存在。感觉性的很多东西都是与生俱来的,就是不加思考、无论受不受教育都存在的执著,叫做俱生执著。比如我们生下来就有个体感,婴儿会抓着东西不放,会找妈妈吃奶,一碰会哭,这些都是不用教的,叫俱生执著,这是中观里一个笼统的概念。
之前也给大家讲过,一位很著名的佛学家根登群培大师,他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前面那种分法(经过教育所产生的执著是遍计执著,与生俱来的叫俱生执著)太笼统了。他说,我们经过思考的、在意识层面的这些执著叫做遍计执著,包括受教育形成的执著,以及前生带来的感觉性的执著。
他这种分类就和前面不一样了,前生带来的执著,比如看到一个人就觉得好看,这是不用人教的,有些人你就是觉得好看,这可能是过去世带来的。但它还是思维性的,要么是轻轻地思考了一下,要么是仔细地思考了一下对方好看或不好看,因此都可以叫遍计执著。他认为俱生执著是什么呢?不加思考地感觉到存在,不管这种存在是什么,受不受教育都是这样,这就是俱生执著。这个概念和前面书上的概念大差不差,但根登群培大师这个说法要易于理解一些。
当然,我们可以去详细分析它们的范围,为什么一者容易理解,另一者比较难以理解等等,但一分析起来就很麻烦,这堂课就不够用了,得讲很多堂课。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益西彭措堪布的《入中论》、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还有索达吉堪布讲的《中观庄严论》等等,里边都会讲到这些。
如果你是居士,又要搞修行,其实大概知道就行了。如果师兄们真的喜欢把学术性的东西系统性地搞清楚,比如谁是怎么说的,每个派别是怎么讲的,每个法师是怎么讲的,之间的差别在哪里,怎么融通、怎么区分,或者有些讲法是有缺陷的,你要想搞清楚的话,可以拼命去读,没有问题。
——网上师兄问:男女分别是遍计执吗?到初地就没有这种遍计执了吗?
男女执著是俱生执著,一生下来就有了。男女孩子到了一定的时候会有自我感觉,认为“我是男的”或“我是女的”,但这种执著可能会与前世的遍计有关。
俱生和遍计在这里会出现麻烦,有些人在生理上是男性,这是俱生执著,但在心理上,他有前世很多遍计执著,而他前世是一个女身,很多自我意识都是女性,由于中阴投胎时可能出现了一种错误,结果转为了男身,所以他在心理上有很多感受都觉得自己是女性,这两种执著就形成了矛盾。
也就是说,身体的那种感受,他认为自己是男身,这是俱生执著;但心理上的感受,他又经常觉得自己是女性。如果再对他进行一些教育,比如现在流行花样美男、小鲜肉,我的同事还说现在的男性已经不是什么小鲜肉的问题了,而是妖艳贱货的问题。这些东西看多了,就会撩起他内在前世带来的一些东西。如果说前世带来的执著就是俱生执著,那么感受到身体是男身,但内心又觉得自己是女性的情况,是俱生还是遍计呢?同性恋就是这样出来的。
到底中观里的概念规定和根登群培大师的说法哪个合适呢?我们就大概说到这里,不再继续分析了,不然今天的内容讲不完。
刚才是说遍计和俱生这两种执著方式,那么在唯识里说到“三性”,“三性”是三种认知世界的方式,分别是错误的认识、正确的认识和究竟正确的认识。
▪ 遍计所执性
第一种认识叫遍计所执性,分为两种:一个叫相成就遍计,另一种叫差别遍计。
我们头脑里胡乱的想法和认知都叫相成就遍计,比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自己可能是个活佛啊、自己可能是一个大根器啊(我们很多师兄这么想嘛)……这些都叫相成就遍计,说白了就是胡思乱想,是头脑里面的错误认知。
所有现起都叫差别遍计,比如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东西,即唯识的相分。唯识讲八识,八识有各自的对境,这些对境全都叫相分。差别遍计甚至可以包括见分,当然一般来说只提相分,指呈现出来的这些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感受到的身体这些都叫遍计所执性。总之,通过我们这种错误颠倒的认知方式而产生的世界,无论现量还是比量,都叫遍计所执性。
遍计所执的范围很大,包括了前面的俱生执著和遍计执著。比如我对身体的这种执著,以及对“我”(个体感)的执著都是生来具有的,属于俱生执著,但在唯识说的“三性”里面,这些都属于遍计所执性。
▪ 依他起性
实际上,无论是我们意识的认知或现量不假思索所感受到的这个世界,都是错误执著所造成的一种呈现,即遍计所执性。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这个世界既非物质所造,也非来源于上帝,而是我们的心分别出来的,是识所呈现的。
“识所呈现”的意思,这个世界是心识的一种分别、是一种缘起现象。心是怎么分别的?心分开了二元就产生了分别,然后二元中间又分二元,一直不断分下去,道家说的“太极生阴阳,阴阳出四象,四象生八卦”就这样出来了。造成世界的根本原因是心识的分别,这种分别就叫做依他起性。
依他起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不是物质所造,也不是上帝所造,我们通过错误的二元对立的方式显现出了世界,其根本原因是心识的分别。这就开始趋于正确的世界观了。
心识的分别分清净和庸俗(不清净)两类,清静的就叫清净依他起,不清净的就叫不清净依他起或庸俗依他起。依他起的意思就是分别的意思,世界是心识分别出来的,或者叫“一切境相由心现”——唯“识”就是这样出来的。世界的呈现是由心识分别出来的,这个叫做世界的依他起性。
普通人哪里讲唯识不唯识,我们就是感受到的、看到的、听到的、乱想的,这个叫做遍计执性。遍计执性包括了前面说的遍计执著,也包括了俱生执著。当然依他起性也包含了这两种执著,依他起性搞出了这个身体,这个身体肯定是俱生执著嘛。
依他起性认为这个世界是分别而成的,是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前面的遍计执性是说的结果,我们的所见所闻已经是呈现出来的结果。而依他起性说的是呈现的原因是什么,在唯识里属于心识这个层面,所以有时就把心识的本体(分别的能力)称为依他起。所以世界是由心识产生的,这个叫做依他起性。
心识的产生有清净的依他起和不清净的依他起,像我们就叫做不清净的依他起,即不清净的心识,这一部分其实也属于俱生执著,它就不是遍计执著了。心识的这种分别能力生来具有的,不用谁教,就是这种能力,一世一世导致我们执著自我、执著显现,导致我们不停地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叫不清净的依他起。
八地以后就完全变成了清净的依他起,一地到七地入定以后也叫清净的依他起。依他起也是空性的,也是心识的一种分别,但八地以后及一至七地菩萨入定位是属于清净的依他起。这种清净的依他起和圆成实,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内在和外在一致的三转法轮的胜义谛。依他起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圆成实。
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来说这三性:显现就是遍计执性,那是什么东西在显现?依他起。依他起的本质是什么?圆成实。“三性”就是这三种认知方式,或者叫事物的三个层面。
▪ 圆成实性
圆成实也分两种:一个叫无倒圆成实,一个叫无变圆成实。无变圆成实就是万法的本性,它永远都是那个样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倒圆成实就是我们别别自证的所证,以及五道十地所产生的清净功德。
有种比较接地气的说法,无变圆成实就是所谓的母光明;而开悟后,各别自证的这一部分无倒圆成实(没有颠倒的圆成实)叫子光明。我们在中阴成佛,就是无变圆成实和无倒圆成实“母子相会”。
以上就是所谓的“三性”,这个概念就解释清楚了,有问题大家自己去看。有很多师兄来问,虽然我没有回答,但我还是很开心的,说明一起学习的这帮师兄起码对这些概念有兴趣了,搞不搞得懂是另外一回事。要说完全搞懂的话,我都搞不懂,我也知道这些名词解释,但无倒圆成实中间那个过程,比如八地菩萨以后的无倒圆成实是什么,我怎么知道啊?我概念上知道,而它呈现出来的功德,动辄就化身百千万亿之类的,我就是不知道。但大家对它感兴趣就行了,说明它在起作用了。
——网上师兄问:正确的经过教育的概念可以叫遍计执吗?比如通过佛法的教育我认为这个世界是心的显现。
如果从头脑思维的角度来说,这就是遍计执,但这种遍计执本身也是依他起,你头脑思维是意识。原因是你执著的这个内容——“我认为这个世界是心的显现”是一种正确的遍计执,而你头脑中思维方式本身是遍计执。所以要看你怎么去理解,从哪个角度去看,你思维本身的这种能力就是依他起,它的本质就是圆成实。
你思维的内容,如果认为这个世界是物质的,那肯定是遍计执。如果从思维角度去思考,说这个世界不是物质的,是心的显现,甚至可以说是法身的显现,这种方式实际上还是属于遍计执,因为你用思维的方式无法真实认知世界,所以还是属于遍计,但你思维的内容是正确的。这也就告诉我们,仅仅通过思维是没办法证得圆成实的,因为这个方式本身是错的。
在这个方式当中,它可以用这个正确的方式把错误的思维内容去掉,所以连思维也要停下来,走到心识这个层面去。这又牵涉到另外的概念了:见解语、修行语和境界语。所以你一定要走到修行的层面去,慢慢让心直接体会到这个世界是由心显现的,最后心还要直接体会到圆成实。如果完全从概念去理解思维的内容、心识的内容和圆成实的内容,都是思维性的,这种方式其实还是应该叫遍计执。
这里面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思考的内容(意识的内容)和思考方式(意识的方式)的问题,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讲起来会很复杂。思考方式本身是错误的,你不能说思考方式是绝对正确的,为什么呢?中观里面讲过,六根都不是量。按照应成派的观点,只要是思考就是错的。所以在应成派里面,连离一多因都不承认,只要你思考就是错的。
但在我们凡夫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得用思考的方式去闻思修,那么你思考的内容一定要正确,用正确的东西去除掉错误的思考内容,同时用正确的思考引发正确的认知方式。比如,我们通过思考说“我们要去修禅定,禅定功德很大”,然后我们就不思考了,这是用思考的方式毁坏了思考。然后你去禅定,这个时候意识要停下来,引发禅定这种正确的认知方式。而在禅定的过程中还是要加上思考,因为禅定中有可能陷入乐、明、无念等误区,这时再通过思考上师的窍诀,引发我们从这些误区里摆脱二元对立的认知方式,回到圆成实那里去,因为禅定也是二元对立的。
这些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现在不讲了,否则今晚的内容讲不完。如果把这些问题再细化的话,就是《定解宝灯论》里面观察修和安住修的问题了。所以佛教里面的经论全是通的,为什么呢?因为涉及的都是一个人的心逐渐清净的一个过程。
人在根器上有很大差别,有人要好很多,有人要差一点,但心的运行方式差不多。由于修行成佛就是一个人转变心识达至彻底解脱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无论千经万论,它们的核心宗旨都是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都能进行融通。
好了,三性就解释完了,它跟遍计执著和俱生执著概念的差别应该清楚了。讲到这里就够了,如果再往下走的话,我们得开辟另外的话题,我们先不说这个了。我们继续讲《心经要义辨析》,先把今天要学的内容念一遍:
全知龙钦巴尊者在《如意宝藏论自释》中,对这四句著重从内观瑜伽士的修行角度另有解释,其说法非常独特,几乎从未见诸其他论典。不过,因意义过于艰深,我本人亦很难完全通达,这里只能边揣摩,边对之进行较为简单的表述。
堪布老人家都说“因意义过于艰深,我本身亦很难完全通达,这里只能边揣摩,边对之进行较为简单的表述”,我就更麻烦了,我连“很难完全通达”都不能说,而是绝对没有通达。那怎么办呢?只能从闻思的角度跟大家交流,既然是交流,大家要小心哦,交流的意思就是说我不负责正确,我只负责真诚,听得懂吗?
真诚是什么意思?我怎么理解的,我就怎么告诉你,你听了以后,要根据其他上师所讲或相关论著进行分析、比较和揣摩。如果跟你的修行有关,你可以去对照试一试,看对不对。不能把我说的当真,不能认为这就是教言。
对,网上有师兄说得非常好,要“依法不依人”,明不明白?即便是“依法不依人”,你也要把法弄清楚,因为我讲的不尽然是正确的——而且不见得仅仅是“不正确”,有可能是邪法,所以大家要小心。
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齐美仁真堪布老人家在谦虚,到底怎样就由大家各自去理解了。我们继续看:
“色即是空”:色不是指五根识前所现的外境色,而是指第六意识前所显现的如幻外境之影像,这个影像并不是外境的微尘色法(那么影像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它的本质其实也就是分别心),所以“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是说影像虽不是外境,但因缘聚合时,意识可以显现出外境的明显影像,所以“空即是色”。这个影像本来是第六意识所现的色法影像,凡夫却误认为乃外境自相存在的色法。故前两句可破除对影像和外境一体的执著。
“色不异空”,影像色以外没有他体的无实有的外境存在,这里的空是指无实有的外境,并不是指单空;“空不异色”,无实如幻的外境显现以外亦没有他体的意识前所现的外境影像色。这两句能破认为影像色(分别心)和无实外境是别别他体法的执著。
四句总的意思是说,影像色和外境非一、非异。在瑜伽士的修行过程中,每当生起分别念时,我们就可以依靠这种窍诀(分别心和分别心的对境非一非异)进行对治。这里我们需要了知的一点是,许多因明论典中都承许影像的本质就是分别心。如此看来,上文虽表面上在说影像和外境的关系,其实,它所观察的正是分别心和外境的关系。
这几大段大家懂吗?如果你说你懂了,那你的境界肯定超过了齐美仁真堪布。为什么?齐堪老人家说他自己“我本人亦很难完全通达”,然后你说你完全懂了,我无话可说,你上来我们俩换个位置,你交流给我听……
这个有点难懂,因此我觉得要先把无垢光尊者在这方面的基础见解给大家垫点底,这样可能要容易理解一些。但我又怕把这些理论说了一大通,又把大家说昏了,那就更麻烦了。不管怎么样,还是要说,不说不行。
其实我也不懂,但我使劲地理解了一下,然后我就根据我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总得说下去吧,不然《心经要义辨析》辨析什么呀?对于我将要说的东西,我个人认为还是正确的理解,但仅仅就是理解,大家一定要依法不依人——哦,不对,大家一定要去仔细思考,我说的东西连“法”都不能算。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种说法来自于无垢光尊者(即龙钦巴尊者),他是大圆满宁玛派最伟大的祖师,我们要学的《七宝藏》、《四心滴》都来自于他老人家,在藏传佛教里被尊称为大全知,是即身成佛的一位大成就者。五明佛学院这派要学的很多论典,比如《大圆满心性休息》、《禅定休息》、《虚幻休息》、《三自解脱》、《法界宝藏轮》、《实相宝藏论》、《上师心滴》等,全部来自于他老人家,非常了不起。全知无垢光尊者根据他对世界的认知,很系统地对宁玛派所有理论进行了撰述。
我们宁玛派有两位非常著名的大祖师,他们的教理和修证都高得不得了,一位是全知无垢光尊者,另一位是麦彭仁波切。当然也有其他一些高僧大德,如荣素班智达等,但荣素班智达留下来的东西都不多了。而全知无垢光尊者留下来的东西很多,大圆满的主要经典都来自于他。后来对他的理论进行阐释的一个伟大菩萨(也肯定成就了佛陀的果位)即近代的麦彭仁波切,他们两位非常的厉害。
无垢光尊者所著的“三大休息”里有部《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从理论上解释了凡夫的世界和菩萨的世界是怎么回事。《大圆满心性休息》一共有十四品,在第四品“业因果”中,他就以唯识的观点来解释这个世界,这是很难的。其实全知无垢光尊者讲大圆满时经常用唯识的观点,而且很多候是用假相唯识的观点,假相唯识比真相唯识的观点更利于修行,真相唯识只是用于解释。
这里又牵扯到两个观念,什么叫真相唯识,什么叫假相唯识?我以前在《中观庄严论》里讲过好多,大家有时间去翻来听。真相唯识认为见分和相分都属于心;假相唯识认为只有见分属于心,相分则是如眼病患者所见之毛发般虚假的东西(这些差别大家有时间自己去看)。
不管怎么样,全知无垢光尊者经常会用唯识的观点来解释这个世界,而中观大部分是用因明的观点来解释,所以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业因果”这一品里,他就说到了唯识讲的八识是怎么来呈现这个世界的。
唯识里面讲,凡夫的整个世界是由心的分别而产生的,圣者的世界就没有八识了,比如八地以后就没有阿赖耶识了。在凡夫和一至七地菩萨出定位的情况下,八识运行就会呈现出世界,八识的运行就是八种心的分别。
那八个识怎么分别呢?我引用“业因果”品中的一段话来做铺垫:
“一缘悠然而住就是阿赖耶之时;明了见到现境时,不分别任何法坦然而住即是阿赖耶识之时;尔时觉知所明现之各自外境即是五根识之时;第一刹那显现外境所取为意识之时;第二刹那夹杂烦恼观察执著为污染意识之时。”
这段话把我们的八个识怎么区分、怎么呈现,以及我们如何去认知八个识全部作了解释,简单的一段话是非常牛的!
什么是“一缘悠然而住就是阿赖耶之时”?比如你睡着了,就叫“一缘悠然而住”;还有人在打坐时不觉知外境了,开始处于一种细昏沉状态,也属于阿赖耶。就是心没有明性,不显现外境也不觉知外境,但它也没有分别念,例如深睡和昏迷都算阿赖耶。但你不能说这个时候没有心,你不觉知不代表就没有心了,就算你昏过去了,血液还在很有规律地循环,它不会流到床上去嘛?你睡着的时候,屎也不会自己拉出来嘛?心其实还是在运作,只是你的觉知力没有了,所以这个时候叫阿赖耶。“阿赖耶”也就是“心体”的意思,它其实是世界的根本。
“明了见到现境时,不分别任何法坦然而住即是阿赖耶识之时。”这就是我们打坐时候的状态,打得比较好的时候,意识停止了,身体的感受都在,眼看见东西,耳也听到声音,但是心完全不偏向任何一个转识。
什么是“转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和我执末那识,合称为“七转识”,因为它们能引发我们的心分别、动,所以叫“转”识。当我们心的明力完全不去理睬任何一境,很自然地,“不分别任何法坦然而住” (我用了个词汇叫做“分识平均”,其实就是禅定),比如心不被眼识引跑,不会看到光一闪注意力就跟着走了,也不会一听到声音就跟去了,设想是谁打电话来了等等之类的,心不起这些念头和分别,很清晰很坦然而住之时,就是阿赖耶识。
为什么要加上“之时”呢?那个时候那种心识最明显,所以叫“之时”。其实我们并不会认知到一个东西叫阿赖耶或阿赖耶识,你认知不到的,那不是一个东西。但那个时候这种力量最明显,它在你的相续里成为主要力量。如果在你的相续里本性成为主要力量,那就叫“王已登位”,或者叫开悟了;登位得很厉害,其他东西都引不走的时候,就叫“法性定”。在这时,外境呈现出来,心已经不分辨,心的这种安静成为主要力量,就叫做“之时”,那种明分就叫做“阿赖耶识”。
比如我们跑香的时候,香板“啪”地一响,全停下来,那一瞬间,我们感觉没有意识了,一片空白,但还是能清晰地感受到身体和外境。此时心不做任何分辨,注意力不朝着任何一个转识去(不偏颇),明分这部分就是“阿赖耶识”。同时也会有其他境现起来,现起时,我们的心虽然不偏颇,但耳识还能听见声音,眼识能看见东西,身体还是有种感受在那里,不管是沉重还是舒服,只是你并没有很注意地去看和听,或者没有很注意地去感受到自己的身体。
你用意识去修四夺的时候,其实你不是在禅定,比如你用光去夺自己身体的时候,你的注意力是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观想上,它是有偏颇的。当你完全不去修观、修止,只是安静、平静地守在那里的时候,一方面是明(阿赖耶识),一方面明中有各种根识的体现,虽然很模糊。
而且当明越来越厉害,心越来越安静的时候,根识的体现就越来越弱,阿赖耶识就越来越重。当阿赖耶识没有达到很厉害的时候,五根识一定有所轻微的体现,当你引上意识的时候,就成了显现。而当意识还没有去关注它、很平均的时候,就叫“尔时觉知所明现之各自外境即是五根识之时”。虽然分识平均,当你用明去领受五根识的时候,一下就变成意识了。
你说:“意识和阿赖耶识怎么区分呢?”好了,这里就有个非常细微的区分方式。从因明来讲,第一刹那的意识,就叫做“直觉意识”或“五俱意识”。我们修行的时候其实就是种直觉,可以把它放到眼识上修行,也可以放到身识或耳识上修行。把直觉放到耳识上修行,就变成了耳根圆通,放到身体上就是修身根的。我们经常用光去射自己,到一定的时候,身心完全放下来,心清清澈澈、明明白白地直接觉知到身体好像完全不存在了,那也是一种直觉,是加上了意识观点的直觉。
最初的那种直觉,如果仅仅从所境显现的层面来讲,就叫做“五根识之时”;当明觉笼罩它或者注意到它(可以分别注意到眼耳等识的所境),那一刹那就叫“意识”;然后再进行观修,就变成了“污染识”。
你说:“观修还是污染识啊?”是的。比如一个身体呈现在那里,从所境层面来说就是身根;当意识注意到它、取境的时候,意识就显现了——第一刹那就是意识显现,就是觉知到它而已。然后我们去观修,觉知它是空的,那么这个“空”其实是意识,想要破坏明觉里面那种认为它是存在的无明,加上了意识就成了观修。明觉里本具地认为它存在的那种无明是污染,意识加上去观修也是污染,而且还是从意根(我执)里面来的——因为是“我”学到这些东西,所以称它为污染意识,即“第二刹那夹杂烦恼观察执著为污染意识之时”。
认为显现存在或身体很重要,这些凡夫的普通认知肯定是烦恼观察;而认为显现是空性的,然后用光去射它,也同样是烦恼观察,只不过它属于观修,是正确的烦恼观察。修行其实也是一种烦恼,从根本上说你本来是佛,修行什么啊?这是说的根本,而我们现在没办法领会到根本,所以要用烦恼去对付烦恼,这就叫“幻火烧空木”,这也是大圆满后面为什么说“一切所缘即为见解毒,一切勤作即为修习过”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夹杂着观察去观修的时候,就成了污染意识,那么第七识——末那识就出来了。
我讲这一大串,主要想解释“第一刹那显现外境所取为意识之时”的意思,这是无垢光尊者对这个世界显现的理念和观点。他认为外境跟显现是两个东西,显现是意识层面的,外境是五根识层面的。这段话我是从索达吉堪布翻译的《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四品“业因果”里原文截引的,只有先理解这个观点,才能搞明白无垢光尊者为什么要那样分析《心经》四句。
我们现在回到《心经要义辨析》,看无垢光尊者的观点。“色即是空”:色不是指五根识前所现的外境色,而是指第六意识前所显现的如幻外境之影像——这跟“大圆满心性休息”里的理论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直觉到的身体和周围的一切,其实都只是意识的一个影像。这个观点很精彩,无垢光尊者在那个时代能说出这样的观点很牛哦。
为什么说他牛呢?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我们看到的东西是外境吗?只是外境的影像。现代科学说,你看到的物体,实际是物体反光,经过视网膜在你后丘脑形成的视觉信号——这是不是影像?无垢光尊者早就这样说了,而现代科学历尽千辛万苦到现在才知道,而且搞一些光、反射之类的概念,很多时候都是在扯淡。
在小乘里面(包括经部宗),他们认为我们看到的东西是无方微尘的堆积——由于我们是看不到无方微尘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东西就是无方微尘堆积出来的影像,他们也说外境是影像。
只是他们认为外境是微尘,而无垢光尊者说外境不是微尘,而是空,叫无实外境,甚至是一种光明。这个观点很牛,大圆满修行也是如此,不理外境,六根自解脱,因为无论从五根识层面、阿赖耶识的层面,还是意识显现影像层面,一切都是自解脱的光明。
尊者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瑜伽士,乃至一个初步开始闻思的修行人,你要认为自己所觉知的东西其实都是影像。当然,他在这里使用的是“意识”这个词,为什么呢?因为你还在观修,还没有完全放弃,观修就是一种意识。比如我们修中观的时候,前期要思维各种能破的因,修四夺去感受等等,后来就去直接觉知,这个觉知实际上就是一种意识。
当你觉知到什么东西的时候,就意味着有对境。有时我们甚至会觉得自己的觉知和外境是一体的,那个觉知和外境一体的东西其实就是一种影像性的东西,从无垢光尊者这个系统去分析的话,它就是一种意识的影像。
说得具体一点:我们觉知到自己的身体,一坨在这里。眼睛看到的东西,其实是一种直接认知,也可以叫做觉知。比如眼睛一直看着虚空,耳朵听到声音恍恍惚惚的,但是心完全不偏颇,处在这种状态里,我们所觉知到的一切——身体的沉重、眼前的虚空、耳朵听到山那边狗叫的声音……这些都是意识的影像,完全没有实质,这就叫做“色即是空”。
这个“色即是空”,要破坏的是“外境是微尘色法”的错误认知,外境不是小乘认为的微尘显现出来的相。小乘这个观点其实和唯物主义有点像,唯物主义也认为外境是叫“量子”或“弦”的东西堆积在一起,然后光射在上面,反射到我们的视网膜,最后在后丘脑形成视觉信号。也就是说,他们也认为我们看到的东西其实只是个影像,真正的外境是量子或弦。
但无垢光尊者认为这个影像并不是外境的微尘色法——外境不能是一个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的独立的实体,它是空。这个“空”的意思是指它不是微尘,这是从否定的角度来说,那它是什么呢?它是空。空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光明,也可以理解为空性。这里直接就说外境是空性,这个外境可以呈现出意识中的影像色。
要从境界上去说的话,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些东西(即外境)已经是梦幻了,叫影像色,或者叫做如幻。而且这些外境还是无实的,不是微尘、不是单空,是大空性。后面有这么一句话,“影像色以外没有他体的无实有的外境存在,这里的空是指无实有的外境,并不是指单空”。既然不是指单空,也不可能是实有嘛,所以这个空就只能是大空,也就是光明。
他说“色即是空”的“色”,指的是我们觉知到的这些如幻的外境,它不是微尘,也不是方分的,这就排开了小乘。它是真正的大空,否定了外境能离开心识独立存在的可能性,叫“色即是空”;空可以在因缘和合的时候成为影像色,叫“空即是色”。
前面这两句落实到修行上,你觉知到一切是虚幻的。龙钦巴尊者对这四句是着重从内观瑜伽士的修行角度来解释的,因此一定要指修行状态。什么状态呢?直接一缘安住,明分显现之时(即阿赖耶识之时),我们会觉知到前五识的呈现,而这些呈现就是影像色。这些影像色绝对不是微尘,而是空性,空性反过来也能呈现出来影像色。
实际上你打坐时觉知到一切非实有,但你不要用头脑去思考,而是直接觉知它非实有,就是这样了。从修行的境界上来讲,普通人可以说自己在修单空,但按无垢光尊者原话的意思来说,那就不是单空了,那个状态就是大圆满的修行。
影像色本身就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但从分析这个观点上来说,可以说它破坏了无方微尘和无分刹那。微尘和刹那被破坏后还能是什么呢?学过中观的人都知道肯定是空性了。
现在看后两句:“色不异空”,影像色以外没有他体的无实有的外境存在,这里的空是指无实有的外境,并不是指单空。无实有的外境是什么?只能是光明和空性。“空不异色”,无实如幻的外境显现以外亦没有他体的意识前所现的外境影像色。意思是说,“空”(光明和空性)就是当下意识前所现的影像色,而不是还有其他什么所谓的影像色——就是没有其他的光明了,光明就是你意识所呈现的影像色,当下即是的意思。
这个好难理解,如果你不能真正领悟到空性,这句话是理解不了的。我们当下直觉的意识不加分别、安然坦然的时候,这一切都是空性,就是本来,没有其他的。如果这一切在你的心里面呈现出梦幻无实,那么这个时候它就是法性,叫“空不异色”。
空除了呈现出这种影像色以外,不会再呈现其他影像色了。你不要想证悟以后还有个其他很殊妙的状态出现,有些人想象:“哇,还可以呈现出另外的黄色宝匣里面一颗红色的珠子……”不是这样的,当下呈现的影像色就是空,空也就呈现出当下的影像色,不会再有其他的影像色出现,所以叫“空不异色”。
无垢光尊者是什么意思呢?按照他的说法,影像色就是心的一种分别,虽然是直觉的那种梦幻影像,但它还是心的分别。实际上他在说心跟外境的关系。整个佛教的修行说一千道一万,都在搞心跟外境的关系,要搞清楚外境是什么、心是什么,然后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后面要讲的四瑜伽也要谈到这些,比如一味瑜伽就是讲心跟外境要一体一味。
原文说:我们就可以依靠这种窍诀(分别心和分别心的对境非一非异)进行对治。依靠这种窍诀,我们可以对付心和外境二元对立的分别,把心和外境彻底变成一体一味的空性,而不能把二者分开。怎么对治呢?
直觉(即影像色)和外境是非一非异的。为什么非一呢?影像色不应该是独立的外境,它不是一个东西,故而非一。为什么这么说呢?有时候我们会直觉到外面有个东西,这就是俱生执著,实际上它不是一个东西。也就是说,影像色和外境不是一个东西,所以叫非一。然后,影像色和无实外境又不是两个东西,所以叫非异。
你说:“这不是玩语言游戏吗?”我们就要这样来破嘛,首先要破外境不是独立的外境,我们直觉到的东西(即影像色)跟实有的外境(一种执著)是一个东西,这叫非一。,然后,我们直觉的影像色跟无实外境(空性)不是两个东西,这叫非异。
这是前两句讲的非一非异的关系,就是心和外境的一种关系。心和外境的关系就是心不能觉得外面有个真实的东西,外面有个真实东西的话就麻烦了,从而心和外境就分开了。这是前两句要做到的。
然后又说心和外境不能是两个东西,第一个要破坏独立外境,第二个要破坏好像是两个东西的执著。也就是说,心和有实外境非一,心和无实外境非异。这是前两句的关系,后两句是说心和无实外境完全是一体一味的东西。
四句总的意思是说,影像色和外境非一非异。在瑜伽士的修行过程中,每当生起分别念时,我们就可以依靠这种窍诀(分别心和分别心的对境非一非异)进行对治。这里我们需要了知的一点是,许多因明论典中都承许影像的本质就是分别心。如此看来,上文虽表面上在说影像和外境的关系,其实,它所观察的正是分别心和外境的关系。
大家记住,这里的“分别心”已经不是我们说的思维那个分别心了,而是一种觉知的影像色,说的是影像色和本质的关系。影像色肯定不是有实外境,这叫非一;影像色跟无实外境不是两个东西,叫非异。两者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后面两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完全是一体一味的关系。影像色当下即是法性,法性即是当下,这些影像色就是我们的证悟。
这个理论如果发展开来,就是大圆满的窍诀直指,当下你就是佛,别再找了,再找其他的就是扯淡。
但这个很难领受,因为这个影像色的程度我们做不到,就是单空的力度不够。那种状态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明知定”,当你修得很梦幻、很深,达到明知定那种程度的时候,就是这个影像色,他的意思就是说影像色即空性。
其实根本就没有一个无实外境,无实外境和本质实际是一个东西。说“无实外境”这个词汇的时候,好像还有一个造成外境的“能”,实际上不是的,没有另外的一个东西了,因为“心无体、性明”。心是没有“体”的,如果你找到了一个东西,就说明找到了一个“体”,但心是找不到“体”的,只能体会到它的“性”,它无执的时候就会呈现出来那种影像色。如果呈现出来,你感觉到那是种实在的色,就叫做俱生我执;如果你胡思乱想的话,叫遍计执。
说来说去,佛法就这样简单了。证悟了吗?没有。怎么办呢?回去修行!无垢光尊者对于四句话的解释就讲完了,我们接着看后面的内容:
除了自空以外的以上三种解释,都是从对四句经文究竟密意的角度而作的宣说。
除此之外,印度的陈那论师、西日桑哈、贝玛拉密札等尊者,还分别著有关于《心经》的几种讲义,但我从中并未发现除了上述六种观点以外,还有其他与之有明显不同的新说法。
陈那论师是因明的祖师,陈那论师、法称论师等是南瞻部洲六庄严。西日桑哈大家应该狠狠地恭敬一把,他是汉人,是大圆满祖师,莲花生大士的上师。贝玛拉密札就是贝玛莫扎,也是大圆满的祖师。陈那论师、西日桑哈、贝玛拉密札等大祖师都对《心经》有解释,但他们的说法都已经涵盖在前面的六种说法里,都差不多,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其实我也看过汉地一些法师们对《心经》的解释,特别是现在一些学者们,将《心经》完全解释为鸡汤的也有很多。大家记住,《心经》不是鸡汤,要把里面这四句要义弄清楚的话,真的能写一本很厚的书出来。说老实话,这几节课我是浅尝辄止,很多东西都没法讲,因为讲的话要备很多课,翻阅很多书,作为一个凡夫、生意人,搞这些东西真的是力不从心,所以只能简单地跟大家交流一下。
以上分别引述了自空宗、他空宗以及密宗对《心经》中这关键四句话的开示,但我们不能一取一舍,或者认为一者正确,一者不正确,这是因为前辈诸大德对《心经》的不同宣说乃是从不同的侧面——或直接,或间接,或从密意修行角度而作的不同开显。若对不同的讲法都能理解,则可谓已通达了这几句经文的意义。它们虽字句极简,却涵摄了显密见修的关要。
说老实话,如果把这里面所讲的内容都弄清楚的话,你会发现所有显密理论其实都涵括在内。
我们理当从多角度数数思维,如此方能生起定解,而不能仅以字面上的囫囵理解为满足。
所以大家接下来要深入思考,虽然我们交流了几节课,但远远不足以阐释其中正确的内容。大家所理解的一些想法,都可以通过微信、QQ等进行讨论。
最后偈曰:
虚空虽无边,一穴无遗见。
世尊广大教,依此偈可达。
齐美仁真堪布作于色达五明佛学院
虚空虽然很大,但只要看到一个孔就全明白了。“世尊广大教”是指三藏十二部,虽然三藏十二部说了很多内容,但依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四句话,就可以从二转法轮趋入而全部了达,因为它说的是根本。
你问:“三转法轮呢?”如果你真的把二转法轮理解透了,三转自然就明白了。所以说这四句话非常殊胜,但是否能真的领受到、理解到了,那是不容易的。
关于《心经要义辨析》我们就大致讲完了。我们可以对这四句要义作一个大总结:这四句要义无非就是讲色和空的关系,前两句说的是色空的非一非异,后两句说的是色空全然一体。
关键凡夫不懂什么是空的,我们只能体会色、研究色、观察色、思考色,感受色、修行色,然后去明了空。说白了就是通过色去发现什么是空,我们没办法从空去搞色的,“空”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字,而色对我们来说是现量的。
只是现量色可能是一种执著:遍计执著或俱生执著。认为一坨东西放在那里,这就是俱生执著。然后说它是量子、弦等等之类的,这叫遍计执著,而且是错误的遍计执著;如果只是思维它是空性,还是遍计执著。如果在修行中慢慢体会到这些色法就是心的一种呈现,那就是依他起了。最后连这种二元对立的认知方式都消失了,清晰地认知到法性——好了,它就是法性的游舞。也就是说,我们得通过对色的观察、思考、体受和观修去领略空,最后才能明了空。
那么,要如何观察色呢?首先要思维它,即闻思,也是我们现在搞的这些事。然后要去修行,以前我们讲的修行方式就多了,有用光去照、去射、去感受等等之类的。甚至有的去修密宗的气脉,把气引入中脉让外境消失——还是去改变我们认知色的方式。
我们不能再用以前的遍计执性去认知色了,要去感受到它是依他起性,最后还要把依他起性的二元对立去掉,变成它原来是圆成实性(空性)。所以这四句话全部讲的,就是通过对色的思维的观察、体受的观察、修行性的认知,来知道它的本质其实就是空——以色而明空,这个是普通的修行方式。
还有一种就是大圆满的修行方式,大圆满是最厉害的,如果你的根器真的够了、信心真的够了,上师一上来就给你说空是什么。这种人是有的,他对色其实领会得不深,对外境的显现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也没有通过禅修或中观的修行等方式趣入(有些也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但有些连这种方式都不一定有),但他真的对上师很有信心,也是那种大圆满的根器,上师就叫他过去,告诉他心是什么、本质是什么……
说了以后,他心里面一反观,一下就明白了空是什么。然后他以明了空的方式去消融外境,怎么消融呢?保持觉性消融外境,让外境自解脱——六根自解脱。甚至连解脱都谈不上,它已经解脱了——影像色就是空,外境自解脱说的就是这个。
总结起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落实到修行上 ,就是我们要通过逐渐的思维、观察、修行,明了色本来就是空性。说老实话,我们只能知道色。色是什么?五根和意根的显现都是色,也就是一切呈现都是色。而我们的心迷在色上,跟随色而走,我们追宝马、追奔驰、追靓女、追小鲜肉、追骚浪贱……然后你就要受苦,当你能达到它是影像色的时候已经挺牛了。
对于这四句要义的理解,大的总结就是这样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看色。我们可以通过思维和感受去,最后通过窍诀直接明了它就是空,这就是四句要义的根本意义。
好了,《心经要义辨析》就讲完了,然后我们要讲一讲四瑜伽。四瑜伽包含很多的内容,我看了下我备课的东西,顿时觉得生存真的是一种过患……
“四瑜伽”这个词汇其实来源于噶举派,在冈波巴大师的《胜道宝鬘论》里就讲到了四瑜伽。噶举派经常讲四瑜伽,也可以说,通过禅修去体会、领略和明白空性的宗派,会经常用到四瑜伽这个词汇。
在大圆满祖师噶绕多吉传下的小论典《椎击三要诀》里也提到了四瑜伽,但也只是一种翻译里提到了四瑜伽,有一些翻译是不提四瑜伽的,因为大圆满很高的那一派不提四瑜伽,他们认为四瑜伽实际是大手印“以心为道”的方式,而大圆满不要这样,大圆满是直接就明白完全无修的本质,以无修的本质的方式再去修行。这里面涉及到大圆满跟大手印修行的差别。
但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要一下接受指示心性、明白本性,真的不行的!所以还是有一个逐渐修行、打坐、体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会有四瑜伽,实际上就是大手印的修法,要自己打坐去体会。
四瑜伽是哪四种瑜伽呢?分别是专注瑜伽、离戏瑜伽、一味瑜伽、无修瑜伽。
瑜伽是什么意思?就是相合、一致的意思。我们现在轮回的原因,是心跟外境二元对立,心跟外境若是完全合二为一成为法性,就叫做最根本的瑜伽。什么叫上师瑜伽?上师指心性,就是回到上师那里去跟他合一,这是真正的上师瑜伽。但在修行的过程中,普通人一下做不到,那怎么办呢?得有个过程,因此就提到四瑜伽。关于四瑜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说法,网上一搜都不下几十种,当然网上很多都是胡说八道,但也有一些是转述自高僧大德的论述。这里我只能跟大家简单讲一讲,因为时间也不够了,要广讲是很麻烦的。
我们首先来解释一下名词。第一个是专注瑜伽,首先,你和什么瑜伽?也就是你专注在什么上面?就普通人而言,说得高一点的话,最多只能专注在单空上面。当然,你说:“我不专注在单空上面,我现在修菩提心。”这也是可以的,如果你专注在菩提心上修行,跟菩提心去瑜伽,也叫专注瑜伽,只不过专注的内容是菩提心而已。
我们现在好像是超越菩提心修空性,前期只能专注于单空。而单空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偏于空性的单空,一个是偏于明性的单空,二者都叫单空,所以也可以叫“专注空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已经开悟了,那么这时候专注的内容就是法性。
“专注”的意思就是去思维、感受它,注意力非常集中称为专注。专注瑜伽,就是专注于空性,或者专注于明性,或者专注于真正的法性(我现在说的空性和明性都属于单空层面,不是大空性,大空性已经是法性了,叫如来藏)。那么我们专注于明性或空性修行的时候,不停地思维、感受它,都叫做专注。
比如我们修空性的时候,去思维这些显现(如面前的电脑)完全没有本质,从离一多因的角度来看,它根本没有组成的成分;从破有无生因的角度来看,它的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都无法连接得上,因此它只能是一个幻相,这样不停地思维。然后我们观想激光去射它,射得它好像没有实质,让它的实有感在我们的觉知中好像消失了,好像成了一种梦幻色、影像色,这就是一种专注。专注到最后,进入明知定的时候,觉得它就是跟心的清明一体的一个影像,我们说的明知定就是这样的,这个就叫专注瑜伽,非常用心。
但是专注瑜伽的时候经常会夹杂各种不同的观想在里面,那是不是污染意识呢?按照理论来说就是污染意识,但它们是有用的污染意识。
专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再用光去射或直接去感受了,当我们的心一平静下来,乃至离了座不平静时都一样,我们的心开始直接领略到空性或明性,乃至于证悟到法性(每个人的程度不一样),这个时候就叫离戏瑜伽。
这时候,你已经不用各种各样的分别念、分别意识去专注这个事情了,甚至连“意”都不用,自然而然地呈现这样的状态,就像我们现在的执著一样。我们为什么叫唯物主义成就者或分别成就者啊?当你看到个杯子,想都不用想就觉得它是个杯子。同样,当我们串习到它就是个影像的时候,那它就是个影像,身体是个影像,“我”也是个影像——“我”这种东西连想都不去想,出发点开始消失。那种状态是直觉性的、非思维性的,所以叫离戏。
离戏有真离戏和假离戏。真离戏就是思维停下来了,但还是一种直觉,直觉还是意识层面的。到后来五根识发生改变了,比如你真的可以穿墙了、手按到岩石里面了,那就不是意识层面了,而是阿赖耶识里面发生改变了,前后是有差别的。
比如我们的直觉意识里觉得这个桌子就是虚幻的,那你用手去插一下试试看呢?我就干过这种事,结果手足足痛了一两个礼拜。哇!当时那个感受中间真的觉得桌子是虚幻的,于是我就用手毫不犹豫地插过去,结果“乒乓”一声,天哪!我才明白意识跟阿赖耶识真的有差别。真的要走到阿赖耶识很深的程度,必须修行体会才行。
不管怎么样,当你思维层面离戏的成分越来越深,分别的程度越来越少,慢慢就是离戏了。离戏到一定程度,不完全专注到空性上,而是心开始放大,放大到所有显现上,你会发现所有显现跟你专注的内容是一致的,完全是一个本质。特别是你对心的本质“无体”的领受越来越深时,会发现它会呈现各种不同的显现出来,所谓“空即是色”就是这样,然后就慢慢变成了一味瑜伽,显现跟本质完全就是一个玩意儿。而哪个玩意儿你又说不出来,你只能叫它空,但空并不是一个东西,它可以呈现出所有的东西,所以“空即是色”,这个叫做一味瑜伽。
达到很深的程度,连一味这种感受都没有了,心里面那些执著完全成了一种不用去想的、自然而然就是这个样子的、本来解脱的状况,你会完全地体会到本来解脱,而且这种状况会直至成佛,这就叫无修瑜伽。
四种瑜伽的概念大概就是这样。每个大德对四种瑜伽的讲法都不一样,我选了几种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个是法王如意宝讲的四瑜伽,一个是顶果钦哲仁波切讲的四瑜伽,还有一个是噶举派的四瑜伽。
先讲噶举派的四瑜伽,噶举派的四瑜伽实际上跟我刚才讲的概念是一样的。
噶举四瑜伽:
1.专注瑜伽:专缘内心;
2.离戏瑜伽:通达内心离诸戏论;
3.一味瑜伽:通达心境平等一味;
4.无修瑜伽:不依有相而修习。
什么叫专注瑜伽呢?专缘内心(观察自己的内心)叫专注瑜伽。
通达内心离诸戏论就名为离戏瑜伽。什么意思呢?就是发现心的本质(心的觉知性)跟这样那样的概念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一般闻思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你去跟他说名词,他真的很烦的,哪儿用得着这样那样的,心就是那样的——“这里就是这里,那里就是那里,还用得着去想?真笨!”这其实是修行者瑜伽士的心里话。
因为当你观察自己的内心、体受自己的内心很深的时候,你会发现心的那种明力真的是离戏的,你不用想它是什么,你想它是什么的时候,就是它在想,它本身是不需要想的,所以叫“内心离诸戏论”。
然后你会发现心和心的显现都是一种光明性,也是空性,这个叫做一味瑜伽——通达心境平等一味。跟我刚才说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我刚才是把它分成了空、明、法性,这里就只说心,所以噶举派以心为道就是这个意思。
接着,不依有相进行修习名为无修瑜伽。什么意思呢?最后你真的发现它的本质了——心真的是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不需要你去努力,它本来如是,所以叫无修瑜伽。这就是噶举派讲的大手印的四瑜伽。
再讲法王如意宝说的四瑜伽,来自《大圆满直指心性▪手中赐佛》,里面简单地讲了几句话,我把它念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法王如意宝所讲四瑜伽:
1.专注瑜伽:专注自心,遮止分别而修;
2.离戏瑜伽:安住虚空境界,执空正念而修;
3.一味瑜伽:了知空性缘起无别而修;
4.无修瑜伽:心境一体,无修境界中无散乱而修。
第一个专注瑜伽:专注自心,遮止分别而修。他是从修行角度来讲的,跟前面说的一样,专注自心就是去观心,反观自己的内心是怎么回事。你千万不要以为“心”指心脏,心是什么呢?就是认知力。我们人类和动物等有情天生不同于草木石头等无情,也不同于虚空,我们有一种认识能力,或者叫“灵”。不可能说草木有灵,那是世人胡思乱想捏造的,草木什么时候表现出灵啊?一定要是有情生命才行,那么我们要专注这种心。
“遮止分别而修”,就是你真的要直接观察它,遮止分别。当然,最初的时候应该有一些正确的分别,要去闻思、看一些教言,或者需要上师的窍诀等等。但真的到了后来,你会发现观心的时候要放弃所有的教言,心去直接观察,是什么就是什么,别再去想它是什么,其实你想也想不出来,就像你无法想出茶的味道一样,你必须直接去观察,这个叫专注自心。
第二个离戏瑜伽,要安住虚空的境界,执空正念而修行。说到“执”,大家可能会以为是执著,其实这个执是保持修行的意思,不能当成我们平时说的那种执著。安住虚空境界时,我们会发现心根本没有样子,也没有住处,像虚空一样。然后去体会心如虚空这样的执空正念去修行——其实就是不把心放在一个点上。
有个词汇叫“分识平均”,所有的心识自然而然,放松坦然,不要去认为它是什么,也不要感觉它是什么,你感觉的、认为的都是扯淡的。它是什么呢?它就是“那个”,你生来就有的,用它吃饭、放屁,用它造业,也用它成佛——不能用它成佛,它本来就是佛。
第三个一味瑜伽,了知空性缘起无别而修。这个时候专注的程度不止是心了,还有心的显现,发现心和心的显现实际上是一体一味的。什么叫做心的显现?所有的一切就是心的显现,这个时候叫做了知空性缘起无别而修,也就是所谓的“一味瑜伽”,一体一味,本质跟本质的显现其实是一个东西。
第四个是无修瑜伽,心境一体,无修境界中无散乱而修。最后发现心境一体——一体在哪里?一体在你开悟要认的那个本质上,那个最后的空性和光明上,如来藏也好,空性也好,光明也好,自心本性也好,不管它是个什么词汇,就是“那个”!你心直接体会到了就是“那个”,名词随便你安。那个时候发现心跟心的显现就是“那个东西”,这些有形有相的东西完全是虚假的,其实本质就是“那个”。然后“那个”还发现它根本不用修行,一修就是一种对治,其实那个东西是不用修的,你只需要让它越来越明显就行了。
让它越来越明显就一定要“保”,但是又不用修,就叫“任”,所以就叫做“保任”。所有有形有相的东西其实都是解脱的——自解脱,在这种状态里面一直修下去,就叫“无散乱而修”。我们经常说大圆满的修行是什么呢?“我什么都没修,但是我绝不散乱”,真的就是这样的,确实是这样的。
大家听到我说的这个样子,不要认为你马上就可以去修这个东西,得先回去修基础的菩提心、单空,否则你会上当的。听到这些话就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懂了,那你就太傻了,那叫遍计所执性!我们一定要修基础,把基础修好了,上面的东西很好搞的。
然后是顶果钦哲仁波切所讲之四瑜伽:
归结之,专一瑜伽着理在调伏自心,离戏瑜伽建立“观”,这两者在一味瑜伽的证量中合而为一,当此证量不可动摇时,就是无修瑜伽。
专一瑜伽就是你得先把心平静下去,这个很像走大手印的路,但顶果钦哲仁波切是修大圆满的,他是大圆满的成就者、大祖师。
“调伏自心”包括了调伏各种分别念、各种情绪和各种邪见,以此来建立禅定。修大圆满的话,如果没有初步的禅定功德真的是很难实现的,特别是我们末世众生,心都平静不下来,你说要去领受法性,这很困难的。你的心不停地随各种各样的分别念奔腾——并不是说在奔腾中不能领会法性,也可以的,但是很少,而且领悟的程度往往不够。不够的话,它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发挥不出来你就体会不到解脱,体会不到那些妙处,你就不能继续下去,就变成什么情况呢?好像你闻到了几公里以外美食的香味儿,但你永远抓不着。所以首先要学会平静,专一瑜伽着重在于调伏自心。
然后离戏瑜伽要建立“观”,你不能老是平静,在平静中你要去发现心到底是怎么回事、显现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时候我们讲的二转法轮、三转法轮这些内容就有用了。观也有层面,有思维性的观、直觉性的观,最后是究竟的正观。这个是离戏瑜伽,真正要建立直接的观点才能叫离戏。
“这两者在一味瑜伽的证量中合而为一”,就是止和观要合在一起,叫一味瑜伽,即心在平静中还能体现出究竟本质,要有这样的观点、这样的正见、这样的直接认知。顶果法王是从止观这个层面来说的。
“当此证量不可动摇时,就是无修瑜伽。”为什么呢?因为当止和观达到极处,真的是合二为一、止观双运、明白了本质是什么的时候,如前所说,那个东西真的是不用去修的,自然蔓延,让你的相续里面充满了美妙的解脱(这样说本身不对哈,但没办法,我只能这样表达)。
然后还有一个噶举派的四瑜伽:
据《土观宗派源流》,噶举先德于大手印道立为四种瑜伽,初是胜解行地,二是见道,三是由二地至七地,四是后三清净地之体性。
这是噶举派的大德按照五道十地分的级别。最初的专注瑜伽是指胜解行地(即见道前加行道那一段),第二个离戏瑜伽就已经见道了(成初地菩萨了),第三个一味瑜伽是指二地到七地,这就高了。后面的无修瑜伽是三清净地,就是八地到十地。这种四瑜伽的安立境界很高,是对应五道十地的一种分法,跟我们前面说的修行性瑜伽不一样,但没有关系,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说法去理解。
最后一个是冈波巴大师的四瑜伽:
冈波巴尊者把四瑜伽分成12个品位,每一瑜伽分为下、中、上三品。①下品专一瑜伽,先修见,依见修定,逐渐入定,居于空明乐,使身心轻松安静,六尘境自能解脱,心生定解,但尚有少许烦恼;②中品专一瑜伽,自然入定,安住明体,杂念减少,使心宽舒清净,然仍有法我执之念;③上品专一瑜伽,昼夜都能入定,杂念消失,然尚有执定之心;④下品离戏瑜伽通达心体,脱离一切生灭戏论,但尚有执著空、定解、觉受之心,执著爱憎;⑤中品离戏瑜伽,净除执空、定解、觉受之心,但对相有希求畏惧;⑥上品离戏瑜伽,消除对涅盘、轮回的执著,明空显空双融相续,应精进修炼,否则间断;⑦下晶一味瑜伽,通达内外境相一体,但尚有坚信万法一体之心;⑧中品一味瑜伽,心无分别,内心与外境不二,正智现前;⑨上品一味瑜伽,已知万法平等,不迷无自性之梦;⑩下品无修瑜伽,一切显现都是明体,但仍有万法如幻之心;⑪中品无修瑜伽,心无幻之执著;⑫上品无修瑜伽,所现一切相续识皆转为智慧,子母光明会合,穷尽法身,圆满三身。
①下品专一瑜伽,先修见,依见修定,逐渐入定,居于空明乐,使身心轻松安静,六尘境自能解脱,心生定解,但尚有少许烦恼;
这些描述,有修行的人可以去对应,没修行的对应自己的思维或记忆就行了,“我在哪里看到过也是这么说的!在哪里看到的和这里说的不一样,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后面说谁对谁错就不要了,你只能说你是错的。
那些大德说的话如果和你的理解不一样,你不能去否定大德,首先要考虑你自己是个矬锅漏。很多人自以为是,居于评判者,就像他们说的“充当大尾巴狼”(用来讽刺那些装正经、装正派、装权威、装正人君子、装大、装有本事、凡事上纲上线的人),自己是下三流还去评判大德……
“下品专一瑜伽”讲要先“依见”,这个已经不容易了,见解的成熟是件不容易的事。然后要依据见解逐渐入定,入定的时候会产生空、明、乐三种状态,身心是很轻松安静的。
如果见解到达一定程度,是能做到“六尘境自能解脱”的,那时候听闻想等六尘境都不再骚扰你,定中很自然地解脱。那种人打坐一看就看得出来,他会浑身放松地坐在那里。你看我们很多人杀气腾腾地坐在那里,全身都在疼,精神不能集中,又烦恼,说明他连一尘境都不能解脱,真打坐的人是很享受地坐在那里,很放松。
如果见解很够的话,所有显现真的会自然而然地没有影响力,叫“自解脱”。影响力是什么?能带来你的烦恼、分别念等等,如果你坐在那里又散乱又烦恼,那就说明没有解脱。此时心生定解,但“尚有少许烦恼”。
②中品专一瑜伽,自然入定,安住明体,杂念减少,使心宽舒清净,然仍有法我执之念;
“自然入定”的意思,是说入定时一下就进去了,自然就入定了。我们刚开始修第一步“下品专一瑜伽”的时候,一般还要通过排气、放松、思维、观想、体受等方式入定,乱七八糟搞很多。比如依空性见进去的人,要大量思维空性的教理,慢慢入定。但搞熟的人根本不是这样,他一下就进去了,上座一坐——乃至坐都不坐,一提念就立即进去了。
这时候会“安住明体”。“安住明体”有两种可能性:一个完全是光明的本体——已经真的认知到法性了;还有一个是执在“明”(心的觉知)上,其实也是一种单空。很多人会是第二种情况,因为没有完全透过光明的空性,所以“仍有法我执之念”。但这时候心真的很舒服、很快乐,这种人最喜欢打坐了——凡是发现自己喜欢打坐的人,就要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执在明上。
这种人各种各样的世俗执著也会减少,他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禅坐,追求其他的人真的很傻。我们欲界众生的快乐机制就是追逐外境,而他会发现追逐外境的快乐和“安住明体”比较起来,差得太远了,这还只是“中品专一瑜伽”,都已经这个样子了。
我们现在暂时还不能这样,我们现在要和闻思瑜伽,要天天闻思;还要修五加行,和五加行瑜伽,和出离心、菩提心瑜伽才行。
③上品专一瑜伽,昼夜都能入定,杂念消失,然尚有执定之心;
这一品大部分人就算了,暂时做不到,“昼夜都能入定”是打坐已经成了习性。禅修中心有很多师兄昼夜都能入定,他们晚上也打坐,但他们不能安住在明体上,就是一种死禅定。为什么?因为见解不够,前期的东西没做好。昼夜都能入定是什么概念?就是安住明体的“止”的能力已经很高了,专一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④下品离戏瑜伽,通达心体,脱离一切生灭戏论,但尚有执著空、定解、觉受之心,执著爱憎;
这时候人已经开悟了,通达了心体,生灭戏论都没有了。此时虽然已不是普通凡夫,但还有一些执著空、执著定解、觉受和爱憎之心。
“执著空、定解、觉受之心”是什么意思?心里有时还有一些偏颇。然后还有爱和憎,很明显的一些人我执还存在,比如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看到清净的修行人就喜欢,看到世间一些贪著的人就不喜欢等等。但这些执著当他一回到明体上就消失了;有时候回到菩提心上,又觉得一切都很好。
总之此时心还是有偏颇和摇摆,不能完全像佛陀一样,犹如阳光和虚空——虚空不受任何影响;阳光普照下来,绝不择好坏、高深、浅薄和沉重,绝对平等一味。
⑤中品离戏瑜伽,净除执空、定解、觉受之心、但对相有希求畏惧;
什么叫“但对相有希求畏惧”?这时候执空、定解和觉受之心虽然消除了,但还是没有完全摆脱一些强烈外境的显现。
那些修大圆满、大手印的人,很多时候要去一些很危险的地方修行,这在大圆满里叫“撩起妖地”,就是专门去让自己生贪、生嗔、生恐惧之心的地方修行。比如二祖故意跑到妓院里面去逛,因为那个地方能生贪;还有一些修断法的,要跑到尸陀林里去,因为那个地方能生恐惧——人我是最有恐惧感的,恐惧的原因也是因为有人我执,他就专门去修这个。
⑥上品离戏瑜伽,消除对涅槃、轮回的执著,明空显空双融相续,应精进修炼,否则间断;
这个时候,因为对解脱的彻底明了,所以他没有涅槃的执著了。而在轮回中间,因为人我和法我执很轻,他对伤害、对相不怕了;由于不怕了,就没有对涅槃和轮回的执著。如果执著轮涅,就说明还是有畏惧、恐惧和不明嘛,而他因完全消除了法执,就不再害怕刀枪剑之类的伤害了;由于完全消除了我执,世间八风之类的东西也对他不再起作用,所以说他没有了执著涅槃、轮回之心。
但有时候还是会打成两截,比如处于睡梦中或有时候一间断,他的明悟还是会消失,他不能昼夜一致、永远一致,任何情况下都不丢失。也就是说,他做不到不舍无上。
不过走到这一步已经不得了了,叫“上品离戏瑜伽”,已经很牛了,我们看看就算了哈。
⑦下品一味瑜伽,通达内外景象一体,但尚有坚信万法一体之心;
此时所有显现的本质在他那里都是一体一味了,但他还有个“一体”的执著。这个执著很轻微,就是说他偶尔还要去保持那个东西。到达这个程度已经很厉害了,但还是算下品的一味瑜伽。
⑧中品一味瑜伽,心无分别,内心与外境不二,正智现前;
心完全不分别所有的显现,色空完全无二,这个时候的般若智(正智)就完全清晰了,叫“正智现前”。
⑨上品一味瑜伽,已知万法平等,不迷无自性之梦;
明白万法其实完全就是心的本性,而且梦中再无迷蒙,无梦了。实际上这个境界已经高得不能再高了,如果要从级别上来说的话,我估计都已经到七、八地菩萨了。
⑩下品无修瑜伽,一切显现都是明体,但仍有万法如幻之心;
这个时候庸俗显现基本上已经清静了,比如我们看到的是树,他看到的就是如意树,我们看到的是水,他看到的就是佛母……这个下品无修瑜伽太高了。这个说法很多时候是从果上去讲的,因为已经呈现出结果了,很厉害的。但从因上来讲的话,我们体会到本性、保持本性的时候,都可以叫无修瑜伽,是因上的无修瑜伽。
“一切显现都是明体,但仍有万法如幻之心”,说的就算显现是明体,此时还是有万法如幻的轻微执著。
⑪中品无修瑜伽,心无幻之执著;
心已经没有如幻的执著了。
⑫上品无修瑜伽,所现一切相续识皆转为智慧,子母光明会合,穷尽法身,圆满三身。
这就不用说了,完全是佛陀了。
以上就是噶举派对应五道十地所讲的四瑜伽,所指的境界非常非常高,所境都已经完全变化了。我们可能走不到这一步,不过作为一种理论,大家看看也没关系。
但它也让我们知道佛法修行不是闹着玩的,不是鸡汤或者简单的心灵安慰剂,虽然它可以起到心灵安慰的作用。但要是达到后面那些境界,它不是什么物理变化,而是本来如此,世界本来非常殊妙,只是我们不可思议的执著把世界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还认为这个世界很牛,就像猪总是认为猪圈是最好的。
四瑜伽就简单讲到这里,大家只要记住前面说的一些基本概念——专注、离戏、一味、无修是什么就可以了。我们基本上都还处于专注单空,你去思维、感受、夺,都属于单空层面的专注瑜伽;然后慢慢把它变成状态,就叫做离戏瑜伽;这个状态慢慢会和所有的显现成为一体一味,叫做一味瑜伽;最终去明白本性,叫做无修瑜伽。
我们在这个层面上就够了,这不是没有出息的说法,而是非常切实的,真的完全认识了本质,用大圆满的方式去修行,要达到这些境界是很快的。
好了,整部《心经要义辨析》交流圆满,我们现在一起来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