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要听懂是比较困难的,里面全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大堆绕口令。讲了三堂课了,我也不知道大家对这些东西是不是听懂了,或者有没有领会?
当然,有没有领会,这个关系也不是很大。因为这个东西绝对不是一两天的事。在逻辑上、文字上、词句上,甚至句义上、法相上都可以有些了解,但是要真正的体证,象我们刚刚说的那样,要“照见五蕴皆空”,而且这个“空”还不能错,不能照见五蕴皆“单空”,那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但是,只要去做,就可以了。
很多人说“那你说,我这样做,我这一辈子还有没有可能呢?”或者很多人会跑到你面前说:“你看看,我这辈子有没有可能?”“可不可能”不能让别人来告诉你的,要靠你自己去做、去实证、去修!
我们经常有人修了一段时间的空性以后,然后他就跑到上师那里去:“上师,你看我这个是不是证悟?”他这里暗设了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上师必须要有他心通,否则没办法的。你坐在那里像木桩子一样,谁知道你证没证悟啊?第二个前提,他认为这个证悟是别人说了就算的。假如一个愣头青遇到一个忽悠者,忽悠者对他说:“嗯,你这个就是证悟啦!”他一听,他就认为自己真的是证悟了,然后就很得意,“你看,我证悟啦!”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证悟了,别人所说是“证悟”,那个“证悟”肯定不是真的。
“证悟”是什么意思?你得有这个智慧明了到自身和外境的本质是什么。你很清楚地知道这个东西的时候,你当然知道自己证悟了。怎么会你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证悟的时候,去问别人,别人说你“证悟”了,你就认为自己是“证悟”了。这个是很荒唐的。也就是说这个智慧好象不是你自己内心里面的一种明了,而是别人对你的某种状态的一种肯定。这个肯定不是证悟。证悟是能境上的,是一种明了的、很清晰的智慧。所以他要是真的证悟了,他一定知道的,这个智慧本身会告诉自己:我已经是证悟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会有错认。比如他执着一种“空”,他觉得这个是证悟了。因为那个“空”会有作用的,我们今天上午和昨天下午讲了一大堆关于用“空”去降服烦恼、化解烦恼的作用。如果执着在这个作用上的话,那你有可能是一种假性的证悟。但是,这种情况他也会认为自己是证悟了,然后他有可能是不敢确定,或者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他解决不了。
甚至有一种错误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就是好多问题他都能够解决,他可以把身体空掉,甚至把环境空掉。比如有人打他,甚至用刀戳他,他一下入定(定得很深那种人),他根本就不感觉到疼痛。你就是感觉到在打一个木头桩子,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我们旁边的人一看:哇,这个人好了不起啊!刀割在身上他都不疼,他都不叫,证悟了!不一定。
但是这个是他自已的一种错认,他还是会认为自己证悟了。绝对不会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证悟了,然后跑到某一个什么成就者面前说:“ 喂!我证悟了没有?”他说:“你证悟了。”“好,我证悟了!”也就是你的证悟就因为他这一句话,这是很荒唐的事!首先起码有一点:如果我们不能确定自己有没有证悟,那就没得说,你肯定没证悟。它最多是你认为你自己证悟了以后的一种错认,没有证悟而误认为自己证悟了,但是他在自己的能境上还是认为自己证悟了。
这是执着空,还有一种是执着明。执着明的话,他进入了这个状态里面,神通会很厉害的!好象是镜子明照一切一样,很多很多我们没有办法知道的事情他全知道。我们现在的明知能力很弱,必须要通过六根去实现。眼睛,我们就只能看到面前的,隔壁的就看不到了。我身体内部的情况,我的胃在蠕动,我不知道;血液怎么循环的,我也不知道;心脏怎么跳动的,我也不知道。然后,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这个种子处在什么状态(这个叫做微细流注),我们也不知道。然后,明天这个种子将会是什么样子,本来佛陀那种状态应该全部都知道,但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明力就只能在六根范围里面出现。
有些人执着明,他修行修到禅定很深的时候,神通就开始出来了。很多东西他都知道,而且在这个状态中,很多比较粗大的烦恼也会消失。在这个状态中的人,比如禅定达到二禅以上的人,甚至初禅都可以。
初禅要越过欲界定,越过欲界定的意思是什么?很多欲界的这些欲望要么被压制,要么被消灭,粗大的一定要被消灭。在修行的过程中,在越过欲界定之前,你曾经造过的有关欲界这方面的罪业会被重罪轻报,激发出来,有时候很难受。很多人修行到一定时候,突然会出现很多找不到原因的那种难受和痛苦。空虚、寂寞,或者是病痛、烦恼、什么都不顺,等等之类的。
而且最滑稽的是,所有的这些烦恼你找不到原因。以前你的烦恼会有原因的,比如我的股票跌了,或者是我失恋了,或者我喜欢的人离开我了。这个烦恼我很清楚是为什么。那个时候你会发现你什么都不缺、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没有,但是你就是烦恼,它来得没有原因。这个时候往往就是因为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过去的事情被翻出来。
初禅这个定容易达到,但是这个定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的果报就是去初禅天。要去初禅天,人类的这些粗大的欲望,你肯定要把它消灭掉。细微的可以成为种子状态。但是一些粗大的,比如欲界里面的很强烈的男女之爱,如果不把它消灭掉,要达到初禅是非常困难的,几乎不可能。我们经常有人说:“哎呀!我已经进入二禅了,进入三禅了。”禅定本来是个外道的东西,好象很简单。你观察自己,你的相续里面是不是还有这些强大的欲望?如果这些欲望非常强大,而且很炽盛的时候,你说你进入初禅了,那是不可能的。
当然,偶尔一座两座或者很短的时间,他可能会体会到初禅或者二禅,甚至四禅都可能,有点接近那个境界,但是很快下次就不行了。以前广州的一个师兄,他好象是学心中心的,他说他禅定到一定的时候,身体消失了,呼吸也没有了,念头也完全没有了,而且连快乐都没有了。三禅里面虽然是没有呼吸、看不到东西,但它还有快乐,很强的快乐,那个快乐比欲界的快乐厉害很多。他那个时候快乐都没有了,完全无念。他可能是达到过一两次,但是他再也进不去了。那就说明他只是偶尔尝到了一点四禅的味道,但不能说已经进入四禅了。
四禅的殊胜性很厉害的,那些人随时都是这样子的(入定的样子)。那个定是很深的,经常都会处在那个定的状态里面。比如虚云老和尚那个相,有成就者——我的老师(大家都知道是谁)一看到那个相就说这个人有禅定。他定的是什么,当然不能够随便猜测,但是他的禅定是非常深的。虚云老和尚的照片,你们看到过没有?他非常地轻柔、非常地自在,很自然地就处在那个状态里面。
当然,有些人不是靠禅定进去的,他是靠胜观、领悟法性进去的。他可能不会去禅定,他咿咿呀呀这样那样的,这种往往需要更深的胜观力。然后他在这个咿咿呀呀的过程中慢慢趋入。必须要有很深的见地才能导致他的这种行为。这种人连定都反对,只要最高的见地。象马祖、六祖这种非常厉害的人,他就不太讲究打坐,他说:你打坐?打什么坐啊?坐也坐不出佛来。
马祖他自己开悟就是这样的。他开始最重视打坐,每天都在那里打坐。然后怀让禅师就上去找他,在旁边磨砖。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过的。马祖问:“你磨砖干嘛?”怀让禅师说:“我磨砖要磨成镜子。” “啊!砖怎么能磨成镜子呢?” “砖不能磨成镜子,打坐怎么能打成佛呢?你要让马车走的话,你是打车还是打马呢?”意思就是说你要成佛的话,是练心还是练身体呢(身体就是车嘛)。他一下就明白用力的地方在哪里,应该修的是哪里。但是这个要具有很高的见地,往往是开悟了的人才会这么干,普通人不是这样的。而且,很大部分的人,即使是开悟了,他也要去打坐。他通过打坐去让这个法性更加的纯粹和赤裸裸,然后才会进入比较真实、纯粹的法性里面。
《圆觉经》的后面讲了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就是二十五种修行的方法。这二十五种修行方法由三个大类组成:一个是完全由止的方式,叫“奢摩他”;然后由观的方式,叫“三摩钵提”;还有一个叫做禅那,禅那就是除了消掉烦恼以外,既不修定也不修观。这是我们的《圆觉经》后面讲的。然后有三种合在一起修、两种合在一起修或者一种单独修,混合出来一共有二十五种。也就是说进入的方法有很多很多种,初步规定的好像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实际上根本就不止的。
《楞严经》里面也有二十五位菩萨讲了二十种修行法门,有的是从耳根进入,有的是从眼根进入,有的是观想进入……《楞严经》里面连拙火的修法都有的:有一个火头金刚,他专门修拙火的。虽然没有象藏密讲拙火的那么详尽,但是它把大概的原理都讲了。有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也有弥勒菩萨教念佛的等等。但是不管怎么样,要掌握的本体就是一个东西,只不过是进入的方法不同。
那么,就是说我们有可能会陷在“明”里面,陷在“定”里面,完全误认为这个就是证悟。而且在这个“明”里面,他的粗大烦恼都消失以后,那就更厉害了,会去到色界天。就是没有真正的证悟,但是他误认为是证悟,然后就去了色界天。
“空”这个东西,“空”得很久的话,如果“空”得不好,“空”成了无记,完全地无念了,好的话可以去无色界天。“空”到后来,如果执着这个“空”,身体也没有了,周围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叫做“空无边定”。
到后来他觉得这个“空”不对,它不是离开我的心的另外一个东西,它就是我心识的作用,但是他又没办法把它去掉,所以它就叫做“识无边定”。
虽然他也知道这个不是离开我心识的空,而是我心识的作用,但是他还是没有办法让它消失掉。所以他就想办法,以更深的禅定去让它从他的觉受中去除掉,这个时候就会变成“无所有定”。
什么都没有了以后,但是他还是觉得这个不对,起码有个东西知道什么都没有嘛,不然的话就睡着了。那么他又在这方面继续发展、继续定下去,他就发现他永远都离不开一个既不是想又不是不想的东西,就是所谓的“非想非非想定”。
这个“想”不是我们思维的这种“想”哦,它就是心的一个落脚点,非常细微的落脚点。这个落脚点是什么,我们没办法说的,它就是心的一种直接的感受,即所谓的非想非非想。这个时候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证悟了。这个果报就是长寿天,一下就是八万劫,他会认为自己证悟了,进入涅槃了。等到那个定过去以后,地狱现前的时候,他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上当了,释迦牟尼佛骗了他。
他在那个状态里面八万劫不动啊!八万劫完了以后,突然一下境象又现前!他发现这个不是真正的寂灭,他就觉得上当了。只要这个念头一起,因为他的善业的种子在这个八万劫中间全部耗尽了,所以就直接下去了。
所以说长寿天在我们的修行中间是一个坚决要忌讳的东西,“长寿天”是佛法修行的八难之一,原因就是这样子的。基本上八万劫里面一个想法都没有!
还有,长寿天怎么能够解脱?《俱舍论》里面认为长寿天是没办法解脱的,甚至进入四禅八定后面的四个定,它都认为没办法解脱。只有大圆满说可以,大乘这边说可以,靠上师的一些指点,你可以利用那种定力来证悟。只有大乘这边(大圆满和禅宗)有摆脱非想非非想天的一些方法。
禅宗里面有个很著名的故事,关于云门禅师的。广东云门寺的云门禅师,他的腿瘸了一个的。一个姓陈的尚书请他去做客,然后两个人就开始对话了。这个尚书认为自己证悟了的,很牛呀。禅师问什么是佛法?尚书说:“佛法是黄卷赤轴而已。”黄卷赤轴就是卷着的书,他说佛法就是一本书而已。他的意思就是说你们所学的无非是些书本知识,我才是真的。这个尚书很牛皮啊!云门禅师就问那个尚书:“好啦,你认为佛法不仅仅是黄卷赤轴嘛,我们学的仅仅是黄卷赤轴而已,那么你认为佛法是什么呢?”他就说了一句:“口欲谈而辞丧,意欲缘而虑忘”,好象很牛叉。意思是这个东西不能说,你准备说的时候,无法形容、理屈词穷。显示自己很高的境界,他不知道他说这个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在言说。他没有象《维摩诘经》里面的维摩诘居士那么牛叉——我不说。我们也可以不说,但是维摩诘禅师那个一默如雷跟我们的一默如雷差距很大哟! “心欲缘而虑忘”,你刚要去想就不对了,他是想表达这个意思。但是云门禅师不吃这一套,随便你怎么说这些漂亮的词,他不听你这一套。他说:你别跟我搞这一套,到底是什么?陈尚书回答不出来。
云门禅师说:“好了!你回答不出来,那我问你个问题:非想非非想天如何退位?”这个很精彩,不是真正的修行人没办法答的。意思是说:你达到了非想非非想定的时候,你怎么从那里面出来?那里面又没有念头、没有想法,怎么突破这个东西?陈尚书傻了,这个就不是靠嘴巴说的!得有真实的境界才行!陈尚书这才规规矩矩地叩头,老和尚就开始骂人了,开始很客气,现在就开始骂了:“我们出家人读经书二三十年,读完了以后把经书抛了,跑到丛林里面参禅,参了十几年都搞不懂,你尚书懂什么?”原话是:尚书怎么得会?尚书说:我惭愧惭愧,跪下来给云门禅师叩头……
这里面就说到一个问题:非想非非想天如何退位。实际上就是说,一旦你进入了什么都不现起的时候,只有非想非非想定的时候,你怎么从那里面去突破?小乘说到了这里就没法突破了,因为他完全没有观的能力。没有观的能力的话,他就没办法去知道这个本体是什么,就会始终处在这种定里面。那么,大乘的禅宗、大圆满这些就有办法。我们可通过一些区分,通过一些方式,甚至“啪”一巴掌或者其他办法。“啪”一下,那个叫“虚空粉碎”!当我们处在无色定中间,突然从无色定间清醒的觉醒中,明朗朗、赤裸裸的觉性一下现前的时候,这个叫做虚空粉碎。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虚云老和尚的那个情况:水倒在手上,杯子掉地上了——“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所以很多人说虚云老和尚根据这个开悟了。那他是不是开悟了呢?根据书上的描述,他就是开悟了!因为如果他体会到虚空粉碎了,实有的执着根本就不是问题,肯定解决了。按照中观的说法,他把无边都破了,有边算什么?
当然,他这个“破”不是象我们这样,只在概念上知道无边怎么破、 虚空怎么破。以前有人开玩笑说他虚空粉碎了,我说:“怎么粉碎的?”他回答不出来。我说:“好简单啊,拉开马桶,朝里面撒尿,马桶里面的虚空就被粉碎了。”这个是逻辑上去粉碎虚空。而在实证中,你要产生这种状态,然后从这个虚空里面脱出来,让觉性清晰地现出来。当然,没有一个东西会现出来,是你清晰地意识到这个能知能觉的本体是什么,这叫“清晰地现出来”。噢,不能叫“意识到”,那是没有意识的。哎呀,不好说!就是心自己明白了,只能这么讲。
所以说在修证的过程中间,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细节性的东西。但是无论怎么样细节,它都跑不出我们所学的这些理论。只是我们要知道怎么样把这些理论细节化,和把这些理论拿到实际的修行中去论证,不然的话你就有可能堕入空或者堕入明,是这样子的。
好,现在又回到《心经》上。这个和《心经》有没有关系啊?有哦!“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十二触就说完了。然后是“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个就是所谓的十八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它中间省略了一部份,玄奘法师和鸠摩罗什译师的翻译,他们都把中间这些省略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十二缘起和十八界全部都包括在里面了。
十八界是什么?就是六根跟六境接触,产生六识,成为十八界。大家要理解的这个十八界,其实只须要理解一个东西——“界”是什么?六根和六境,大家都能理解的,它很简单。他说空中没有这些东西,这个也好理解。但是“十八界”是什么呢?“十八界”实际上就是种子。我们大乘里面叫做种子,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我的眼根是有眼根的种子的,如果我没有眼根的种子,我眼根的下一个刹那就没办法出现的。外境也有种子的,外境跟眼根接触产生的识,它也是有种子的。三个都会有种子。
有人说:唯识里面不是这样讲的哦。唯识里面说没有外境的,直接就是识的见分和相分,还有它的自证分。因为说“界”的时候,实际上它不是一种唯识的说法,应该是小乘或者因明的说法。唯识已经不承认外境了,说到“识”的时候,它的见分、相分和自证分其实也有各自的种子。见分有见分的种子,相分有相分的种子(相分甚至还有亲所缘缘和疏所缘缘的种子),还有自证分的种子,一共可以分成十八类种子。
刚才说的“亲所缘缘”、“疏所缘缘”是怎么回事呢?稍稍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些是知识性的东西,愿意听就听、不听拉倒!比如这个东西,我拿在这里看它,它的这个样子叫做相分,我们眼睛看它的这个能力叫做见分。我们老是说“见分”、“相分”, 不能连它是什么都不清楚。
这个相分实际上是这上面的光在我后脑的成像,出现这个事物的样子的时候,已经是一种分别识了。识的一部份叫做相分,那么,这个相分是不是最真实的东西呢?我们昨天已经说过了,不是的,它背后还有个东西。这个东西和我的眼根接触以后,才能产生这个样子,这个样子实际上已经是识的一种结果了。如果从光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很容易理解的,它只是这个光经过我的视网膜,然后在我的后丘脑成像表现出来的一个东西。但它具体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
我看到的是这个样子,饿鬼看到就是脓血,地狱众生看到就是火,有不同的样子。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从最根本的说法来说,它就是法性。但是因为六道不同的执着,它就成了不同的样子出来。我们有相似的执着,所以我们有个相似的东西,但是它从来就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不管怎么样,从人道来说,我们有个相似的执着,那么造成这个相似执着的是什么呢?那个就叫做疏所缘缘。
我们两个的亲所缘缘是不一样的,知道吧?这个东西,你看到是这个样子的,我看到是这个样子的。我们的亲所缘缘就是:我看到就是这个样子,这就是我看到的相分(所缘缘就是相分);你看到就是那个样子的。
那么,造成我能够看到这个样子和你能够看到的那个样子,那个就叫做疏所缘缘。那个到底是什么呢?那个就是我们两个的共同习气。
所以,相分就分这两部份。这是汉传里面讲的东西,但是藏传里面就不这么说了。如果从因明的角度去讲,眼根和外境就是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两个一接触就产生识,一下一下地产生识。
外面的就是六境,里面的就是六根,六根和六境接触就产生六识,三六一十八,就成了十八界。这也把我们的整个世界做了一个总结。其实就是这些概念,这些概念具体怎么解释,你去翻书,绝对跑不出我刚才说的这些东西。
好,这个就是十八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意思就是说十八界在这个定中也是没有的,肯定没有的。如果进入法性定,这些东西绝对消失。当然也有种说法说,进入法性定,这些也不一定消失的,比如禅宗的保任和大圆满的六根自解脱,它就不一定。你想想看,“六根自解脱”,一定要六根现出来,它才会自解脱的嘛。如果六根都没有了,解脱什么呢?意思就是说,不管保任也好,修自解脱也好,一定是有外境现起的。只不过这个时候他没有执着了,他证悟了法性,他认为外境就是法性。所以当外境现起的同时,他的心一下就保持在这个法性中间,他会在法性里面自然解脱。这个就叫做六根自解脱,但前提是你必须要证悟。但是,《心经》里面说的是纯粹的法性定,所有东西全部都消失了。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个是十八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恰好就是十二因缘。它中间省掉了一部份,就象前面的十八界,它也省掉了一些,它没有把“眼耳鼻舌身意”全部说完。这是中国人喜欢“偷懒”的原因。当然,也可以说是简略。
比如说,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不会接着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它直接来个“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下就把它解决了。从言语上说,这个好象很简略;但从串习上来说,好象不对。
其实我们学中观,在思维上就是要把同样的道理反复思索千遍,听中观的课也是这样子。不能认为这个我懂了,我下次不听了。学中观绝对不能这个样子,一定要反复听!说白了,它起了一个作用叫“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你不信,把你说到信。说白了,就叫“洗脑”。只不过它是先确立了这个理论是正确以后,才对你进行洗脑。
而我们平常的有些洗脑,它不管正不正确,强行给你灌输。这些洗脑就不对了,有点霸道。
但中观不是这样的,中观是通过“离一多因”等等这些道理,把能破所破给你破了以后,这些道理在概念上就成立了。虽然概念上成立了,但是它暂时起不到作用,怎么办呢?就开始洗脑,反反复复地去想、去禅定、去体会,这样到一定时候它就会起作用。所以中观写了很多的书。
听课也是一样的,以后如果有人讲中观,大家尽量去听。如果你自己的理论成熟了,他讲的深度、角度,你都可以去体会。甚至有人说:穿厚一件和穿少一件去听中观,感受都不一样的。很简单,有触识在里面起作用嘛。听到“触识是空”,他马上习惯性地就把这些学到的东西拿来在自己身上进行体会。穿多穿少会感觉不一样嘛,这是一种触受,是色法,它也是空的,它也是虚幻的。
总之,在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况下,反复去体会、去串习,让自己相续里面充满中观的见解。这个样子它才会发生作用,甚至会浸透到梦里面去,然后慢慢你才开始知道中观的滋味。虽然它有点慢,好象要几年的时间,但是一旦产生作用,就一发不可收拾。那个时候真的是叫“高山流水、长江瀑布”,一下就下去了,越来越深,越来越深。
形成习惯以后,达到离戏这步就很厉害了(中观有四步:抉择空性、现空双运、离戏、等性),他随时都是那种状态。当然,有时候在强烈的冲击之下,他可能会离开那种状态。比如经常修行单空的人,有时候会觉得像坐在影子中一样;踩在地上面,有时候地板好象虚的;夺已夺凶了以后,经常会觉得自己好像要飞起来(当然,实际上没有飞)。抉择空性到很深的时候,他会觉得那个桌子完全是虚的,然后伸手去戳它——哇!很疼!
他们说有一位成就者,他已经把墙抉择到很空性的时候,他觉得完全可以通过,大摇大摆地走过去——砰!一个青包!没有通过。这说明他的程度还不够。但是实际上,在能境上他已经完全觉得是这个样子了,只是在所境上的程度还不够。实际上我刚才这样分能、所境是不对的,因为能所境应该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他有概念加进去影响到它,所以他总觉得是这个样子的、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实际上他的程度不够,所以才会出现碰个青包这种事。但是如果时间长了以后,他真的会走过去的。当然这种人肯定不会进银行金库的,你放心,这些东西对他完全不起作用的。
西藏有些成就者,我们经常讲的,皮带一拴(它不叫皮带,就是捆袈裟的带子),哗!穿过了!侍者给他一拴,哎!怎么打个死疙瘩呢!又一拴,哎!怎么又出来了!那个不是魔术,它是真的哦!还有,我们在西藏经常看到手印按进山石里面,它就是在那个状态里面做到的。
我们汉传里面也有啊,有个著名的大德懒瓒禅师,他长期在山里面修行。他甚至把鹅卵石煮熟来吃,这是真实的故事。山下的刺史(当时的市长)去拜见他,发现他煮了一锅的石头。“哇!你有没有搞错!这怎么吃啊?”他拿着象吃洋芋一样就把它吃了!所以在他的觉受里面,他跟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要是把这个吃下去,对不起,牙没了,他就不会的。
所以这个世界完全是因我们心的抉择和直接的觉受而成这个样子的。当我们的心完全能够自控,而不被他控的时候,我们还会有烦恼吗?很难有烦恼的。因为环境不对我们的味,我们控制不了环境,所以我们烦恼嘛。首先我们控制不了我们身体这个环境,它要感冒,搞死你。癌症的话,那就肯定搞死了!周围的环境,如果大家对你有一点不开心,你马上就不开心了,是不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渴望这样的认同、那样的认同,一旦没有认同就完了。我们什么都需要外界,我们的快乐全部都在外界。
我们不要说训练成像八地菩萨那样——在觉知中全部都是刹土、空性,不要那么美妙。其实你要是觉得它很虚幻,像梦中一样的时候,你的烦恼就会少很多。一定不能是概念的,概念起不到那么深的作用。当你经常都会直接觉得这是象梦一样的时候,周围能影响你的就很少了,人就会变得很从容、很坚定、很自在、很愉快。有这一点就够了!
我们是不是这样的?我们有时候为什么显得很猥琐呢?老是象老鼠一样害怕周围嘛,那当然猥琐了!如果是睥睨周围,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猥琐什么呀?肯定不会猥琐的!当然,这是有很强的我执。但你不要把“舍我其谁”的“我”弄成“人我”的“我”或者“法我”的“我”,而要理解为“常乐我净”的“我”。那真的是普天之下舍我其谁,因为只有一个法性的嘛!你没办法猥琐的,也没办法痛苦,你想痛苦也没办法痛苦。怎么痛苦啊?!
所以说,修行是绝对可以摆脱所有的痛苦,佛陀讲的“八苦”在这种状态下完全烟消云散。在这种状态中间,因为明力的增加,能力就会变得非常的吓人。真的会这样通、那样通,但肯定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神经通”。我们现在很多人有“神经通”,一会又梦见这个,一会儿又看到那个,这个也叫通——“神经通”。但是如果长期地修行的话,那个通是真实的。
那么,刚才说的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十二缘起的规律,大家应该清楚吧。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十二缘起。
关于十二缘起,可以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就是三世的十二缘起:前面的“无明缘行”是前一世的,然后中间这八个是这一世的,后面的“老死”是后一世的。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从生起到完成,就有这十二个过程。这要怎么看呢?
比如我生起了一个念头,肯定是基于无明。如果你说:“我的念头不是基于无明。”那对不起,你已经是佛了!但你肯定不是的。所以说念头生起一定要有无明,无明的一个结果就是一定要动。无明要么动,要么就完全不动,进入无记定。但是在无记定里面,实际上相续里面的阿赖耶识还是在动。你自己不知道而已,因为你靠那个定把觉知力压到最低。
那么,它动的时候,一定要靠识的,一动起来就是分别。识生起来的时候,它一定要去缘这个最初的名色。在三世轮回这个系统里面,名色是什么呢?就是那个胎盘和婴儿最初步的知觉。这个还不能叫胎盘,它叫凝膜,就是那一点点东西。那个东西,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纯粹的六根,所以给它取了个名字叫“色”。你也不能说它完全没有觉受的,因为神识进入了,所以给它取名叫“名”,合起来就是“名色”。
那么我们的念头是什么呢?念头就是最初的那个冲动,可以叫做“气”,所以气跟念头一定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个就“缘名色”。念头生起一定要有“气”这个东西。气开始动了,就要落到六根上去,然后六根开始跟外面发生接触,念头就开始了。接触了,就有爱、有取,然后这个念头消失。一个念头也可以经历十二个因缘,这是一种讲法。
我们所接触的讲法基本上是说三世的。一个念头的讲法在南传里面都有。南传里面有个比丘叫佛使比丘,很了不起的!他是学南传的,是个成就者,他们南传都知道他非常了不起,在泰国非常出名。但是他就非常赞赏大乘的一些经典。南传能够赞赏大乘的经典,很牛哦!还有,阿姜查也是这样的,他读到《心经》的时候:“噫!噫!这个是!这个是!”阿姜查对心的介绍,很多时候很像大乘“直指心性”的一些说法。
所以我们不能够老说:“南传是小乘,我们是大乘,怎么都比你大一点。”当然,他们没有发菩提心,对菩提心不强调,这也是有问题的。还有,南传的大部份出家人,他们对《心经》里面讲的很多东西不领受。特别是“无苦集灭道”,他们绝对接受不了。“我觉得就是‘苦集灭道’,你怎么说‘无苦集灭道’?”
所以说,十二缘起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心念运动的一个过程。
关于《心经》,还有一种说法,它说:十二缘起消灭的状态实际上就是缘觉的证悟。缘觉佛的证悟实际上是通过领悟十二缘起。
什么叫做缘觉呢?就是他出世的时候是没有佛法的。他前世积累了一百劫以上的资粮,接受了佛陀的一些教导。但是缘觉一般有个特点,他们都比较傲慢,不愿意亲近上师,等等之类的。但是他又听上师的一些东西。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很多这种人的——我听你的东西,但如果要我给你叩头,不干!他是拿知识的想法。
这种人还有个特点,他很善良,也很正直,也积累了很多的资粮。因为他的傲慢,所以他出生的时候没有佛法,也没有老师来教他。但是因为他很聪明,接受了很多的知识,又有福德,所以这些因缘一定会把他推到那些修证的状态里面去。然后他通过观察世间这些事物的起起落落、生生灭灭,他发现它们完全来源于这十二个缘起,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经过十二个缘起。从无明开始,然后中间一系列的运动,最后老死,所有的事物都是这个样子的。他从中领悟到原来所有的外境都是没有实质的。但是他没有领悟到心识是没有实质的,无分刹那他还是破不掉,也就是说“受想行识”的识蕴他没有完全破掉。
我说的“破掉”不仅仅是意识哦,要心里完全没有迷惑和执着才行,这个要靠修行的。见解很容易就可以知道,但是你要把执着破掉,那是很难的。我们都知道抽烟不好,但是上瘾的人就是戒不掉。我们也知道吃肉不是很好,但是很多人就是要吃肉。舒服啊,这个东西,他破不了的。那么在修证中,所谓的“破掉”就是要完全没有这种执着了。前面一个叫“理所破”,后面一个叫“道所破”。道所破要通过修行来的,要逐步逐步地去掉,这样才行。
在缘觉的证悟中,外境全部成了虚幻,但是内识里面始终执着一个东西。内识里面执着一个东西,就会导致他没有办法体会到万法皆空的这种大空性。就是刚才说的“是故空中无这样无那样,什么都没有……”他体会不到这种大空。体会不到这种大空性的话,他就没有办法在这种缘起里面完全不受苦。没有办法的,所以他要进入涅槃。他能够长期进入涅槃的原因是,虽然他没有体会到识的刹那的空虚性,但是他知道“人我”是完全没有的,并且这个知道不是概念上的知道。我们现在也知道“人我”是没有的,我们以前讲过很多“人无我”的分析方法。从分析的角度,我们都知道。但是从训练的角度,我们的心不知不觉地就开始自我了,谁都跑不掉。为我欢喜为我忧,最关键的“我是什么”都没搞清楚,你说悲不悲催啊!但是他们不是这个样子的,他们虽然没有完全透过“法无我”,但他们完全消失了“人我”的执着。消失了人我的执着,定力又达到了,立即就进入灭尽定了,缘觉就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观世音菩萨说,进入法性定后,十二缘起肯定是没有的。还有一个,无老死了,会不会有“老死尽”呢?没有无明了,有没有“无明尽”呢?讲《心经》的时候,应该把这个提到。没有老死、没有无明,会不会有“无明尽”和“老死尽”的状态呢?
缘觉是不对的,因为他还有个“无明尽”,还有个“无老死尽”。他认为去掉了老死以后,还有个状态叫涅槃。如果我们认为“人我”的无明没有以后,还有一个东西叫“涅槃”,那个就叫作“无明尽”或者 “老死尽”。所以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是没有老死,也没有“没有了老死以后”的一个东西。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消除执着,消除对涅槃的执着,消除缘觉佛进入涅槃的那种执着。在观世音菩萨证悟的这个大空性里面,连这个东西也是没有的,连所谓的小乘的涅槃也是没有的。
当然你会说,我们现在连小乘的涅槃是什么都不清楚,也就是说“无明”都还有,“无明尽”这个东西提都不要提。但是我们在知见上可以去感受这些东西,去思维这些东西。思维这些东西,会导致我们的修行更加快速。
所以这个“无明尽”不只是一句话,它指的是一些执着和状态。
接下来就是 “无苦集灭道”。声闻听了很不高兴,直接否定苦集灭道,是吧?其实不但无苦集灭道,而且连消除苦集灭道以后的阿罗汉的证悟一样没有;他的涅槃一样没有。所以说,真的大空性里面连这个东西也是没有的。真的没有就是没有,不是现而无实,记住!如果是现而无实,它还在的,只是我们觉得它不实有。但在这里,它就是没有。法性定里面说没有任何的庸俗显现,连小乘的涅槃都没有。有什么呢?只有法性光明,勉强这么说。为了证明这个东西不是断灭,我们说它是有法性光明。
无苦集灭道,最后连菩萨的所证也没有——“无智亦无得”。智,就是菩萨的那种智慧。连菩萨的智慧也没有。受得了吗?它就是没有,确实没有。
我们如果详细分析的话,如所有智应该是有的,他证明的就是如所有智。但是菩萨的智慧跟佛陀的尽所有智是不同的,菩萨的智慧是不究竟的,跟佛陀的尽所有智是有差别的。所以说“无智亦无得”的这个“智”就是指菩萨的智慧,它是不究竟的智慧。
那么,菩萨的“如所有智”跟佛陀的“如所有智”是一致的,那个应该有了吧,你不能说这个没有吧?其实如果从究竟来讲,菩萨的如所有智和佛陀的如所有智,它们的本体是一样的,但是“光亮度”(亮的程度)完全是不一样的。相对于佛陀的如所有智,菩萨的如所有智还是没有,还是不究竟。因为观世音菩萨已经到佛陀的级别,所以也可以说这个东西都没有。
然后,再上升一步,就落到以前他们曾经争论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这个如所有智到底有没有?如果从般若(空性)的角度说,你也可以说它没有。但是这个“没有”跟前面的“没有”就不同了。前面那个就是没有,后面这个“没有”就不能像前面那样说它完全没有。后面这个说它“没有”,是不实有的意思!只能这么去理解,不然你就要出问题。
我们把这些东西分析得这么详细,有什么意思呢?也许有很多人会觉得没意思,但是如果你是去思维中观的人,思维菩萨的证悟的人,你就会觉得有意思。这些思维到时候对你的修证会有影响,你会通过这些教理判定你自己的修行和觉受。
什么叫做盲修瞎练?就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开始修、开始练;或者是只知道一点点就开始修,坐着发呆;或者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搞了十年八年还不知道是什么味道,那个才叫盲修瞎练。你把它弄清楚了再去修,然后在修的过程中还不断地继续让它清楚,这个就不是盲修瞎练。
当然,我现在给大家讲这些东西,可能一部分师兄听起来还觉得有点意思,但也有些师兄觉得这些好象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谁叫你要来听《心经》呢?这是《心经》的嘛!如果你要听因果方面的事,我绝对不会跟你讲这些东西。我会恐吓你的:地狱下面真的有口锅哦!你一定要守戒律哦!走左脚的时候一定不能迈右脚,迈右脚比较好,这么走更如法,念佛的话……我会跟你说很多这类的东西。
但你是来听《心经》的嘛,它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我没办法,我只好给你说这些东西了,玄之又玄的。《心经》是二转般若代表性的、最精髓的经典,那肯定要说到这些东西了,不这样说没办法。如果不说到这些东西,我就是不负责任。听不懂,那怎么办呢?活该!
如果真的做到这个样子,完全“无智亦无得”,无所得的时候,它的作用就会出来。你说:“我都无所得了,能有什么作用吗?我现在也无所得”。不是哦,你很有所得哦!人民币、房子、汽车,你可能真的无所得,是吧?但是还有很多东西,你是有所得的。你什么都想得,只是得不到。这个“无所得”就是说,我们根本就抓住不了什么东西,什么都是假的,什么都是空性的。但是“空性”并不是没有。当你很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它的作用就出来了。
什么作用呢?“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心无挂碍”是关键。“无所得”的意思就是我们抓不住什么,捞摸不到。抓不住什么,我们心就可以绝对不依附在任何一个东西上。心不依附在任何一个东西上,心就会怎么样?回归本位!是不是?回归本位的时候,并不是说有个东西给你住在那里。如果住在那里,你又挂在上面了。所以,它叫做“平常心”。
“平常心”不是像我们说的又有贪又有嗔这种心啊。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事,就说:“哎呀,不要这样啦!平常心啦!”实际上我们说的“平常心”,是“你不要在意啦,将就点啦”这个意思。真正的“平常心”这句话,很直指心性的!它把心处于自然这种状态一下就跟你说清楚了。当然,解释起来又可以解释很多,但实际上就是这个样子的。你不能够认为它是个什么样的状态,或者什么样的对境,绝对不是这个样子。非常的平常,极其平常,那就是你的心的本来样子!
那么在这个状态里面会怎么样呢?就真的是“回归本位”,你就没什么好挂碍的了。我们经常说:“你一定要肯担当!你要担当,活在当下!”我要担当得起,我才能担当嘛。你让我担当什么啊?你拿把刺刀戳过来,我怎么担当啊?
那为什么担当不起呢?因为你的心没有办法处于完全的自然和平常。当刀戳过来的时候,你的心一下就落在“被戳”上面了,是不是啊?当你把我的银行卡偷走的时候,我的心就开始绞,你让我怎么担当啊?你把所有的人民币给我,我一定担当。不管有多少,请卡车来拉我也要担当。有各种各样的贪着和执着的时候,你没办法平常的。佛教里面说的“平常心”跟我们平常说的“平常心”完全不是一回事。
还有,“当下”是什么?“当下”就是心的本体!“当下”是没有时间的。我们经常说,一个事物不变化的时候,它就没有时间了。心的本体就是不变化的。当然,它的作用是要变化的。所以说它本不生灭,同时又能生万法。
如果你完全能够安住于它的空性,那当然能够担当了。你不行的嘛,你做不到。你连认识它都认识不到,你怎么安住啊?所以说,我们平常说的“当下”、“担当”,你根本就做不到,那只是一句话而已。你要做到,你就必须先去修行,拼命去串习、体会。然后会有一天,哗!豁然开朗,桶底脱落。
“桶底脱落”是什么?禅宗里面把身体说成是个桶,夺己夺到一定的时候,“哗”的一下,身体的觉受完全消失。或者把对山河大地的法执说成是个桶,桶底在我们的觉知里面完全消失。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什么都没有!这个时候什么都得不到,恰好什么都得不到,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哪来恐怖啊?什么都没了,我怎么会恐怖啊?我很想恐怖,但起码要有个贞子出现在我面前,我才能恐怖嘛;或者你威胁我,说要取走我的银行卡,我才会恐怖一把嘛。这些东西、你、我三轮全部都空的,我怎么恐怖啊?!
这是在定中。出了定以后,因为他知道你的本质实际上也就是这个样子,他也不会恐怖。因为你是假的,贞子也是假的、刺刀也是假的、银行卡也是假的,你要高兴,你拿去。当然,我不高兴,你拿回来!大菩萨会这样子哦。我们现在学菩萨,就是要给、给、给。“给”的原因是什么?是要对治我自己“老是去贪”这个习气。舍相原本不在外境上,舍相原本在内心里面。
有些大菩萨不是这样,他看到你不供养:“嘿!你不供养?压榨你!敢不供养!”这么一压榨,你就跟他结缘了。从因果报应的角度来讲,他只能还你嘛。还你什么?还给你解脱!所以《华严经》里面讲,很多菩萨要去当国王、当魔王、做屠夫、做妓女,这个是典型的“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什么叫老鼠啊?总之一句话,把你“忽悠”到解脱,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你受不受“忽悠”呢?要看你自己的福报。当然,他的手段很多,“狡猾狡猾”的!但是很多人很顽固的,顽石一块,什么手段都“忽悠”不了。那就没办法,他“忽悠”不了的话,那就请阎罗王来“忽悠”你啰,这个就很痛苦了。有些经上甚至说阎罗王也是文殊菩萨的化现,表面上惩罚你,实际上是让你少受点苦。因为真正的菩萨从来不渴望众生感激他,他不会顾及这些。就像母亲爱儿子一样,她根本就不渴望回报。当然现在的母亲一般都还是渴望点回报——哎呀,你不孝!我要去告你!有的母亲会这个样子,但菩萨绝对不会去告你,他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告你。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真的做到这个的话,作用是非常大的!心无挂碍的意思,不是说整天都傻乎乎的。像傻子那种,他确实也心无挂碍。菩萨的“心无挂碍”绝对不是这个样子的,他什么都知道,但是什么都不可能左右他。他明白所有的因缘,但是绝对不被因缘所调动。我们被调动的原因,肯定是有执著;无论怎么样,都有执著。有些是很粗大的,比如情绪上的、感情上的,这些叫做分别识的执著。人类的这类执著是很厉害的,比如贪欲、权利,很多都是属于分别识的执著。还有无分别识的执著,比如身体,你就觉得这一堆就是这样子的。你说:我不执著它!但刺刀来的时候,你就没办法不执著了;一枪打来或者一巴掌你就开始执著。这是没办法的。还有我看到这些东西,我总觉得它是实有的,这也是一种执著;耳朵听到的声音,我也觉得它是实有的,它确实发生了。这种执著,从某种程度上也让我们的心不自在,肯定有挂碍。有挂碍你就没办法得到解脱。
还有,对菩萨的这种境界——“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我们绝对不能把它想象成是一种什么都不知道,或者是麻木、对社会不负责任。我们修行人一般都是对家庭不负责任,对人民币不负责任;也不出去挣钱了,对老婆也不好了,对老公也不好了,整天在这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老婆会想:你为什么不念“老婆,老婆,老婆”?她总想这个样子,好像你不负责任。其实不是的,真正的菩萨达到很高境界的时候,他不是这样的。大爱!爱到简直是无以复加的地步!
但他这种“爱”跟我们所渴望的“爱”有时候是不一样的。有时候菩萨的爱会让你很难受的,会揍你的。他以这种方式来爱,因为他的目的不一样。我们所需要的爱就是让我的心或者我的身体感到舒适,菩萨认为的爱是要把你从轮回里面“忽悠”出去。前面这种爱以我们人世间的方式是很容易做得到的,菩萨那种爱就不容易做到,必须要智慧、慈悲非常强烈才做得到。
我们凡夫这个阶段看到很多人都很讨厌的嘛,“哎呀!这个人怎么这么讨厌啊!很烦啊!学个佛都学成这样,你可怜不可怜啊!”这个还算是好的。如果是在社会中的,就更吓人了。“你不听话,搞定你!立即call我小弟过来,一扫光,打你个满堂红。”
你们知不知道“打满堂红”是什么意思啊?监狱里面不是有很多犯人吗,一个房子里面有很多犯人。有些犯人不听话,造反。有时候可以打狱警,就是把监狱里面的狱警暴打一顿。但是有时候觉得不解气,管他造反不造反的,通打,满堂红!每个人头上要打这么一个包,上面是红的。“满堂红”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都挨打;一个是每个人头上必须要起一个包。所以为了少挨打,如果他提供工具,自己拿来“嘣”一下。这样就少挨点打。不然,给他打的话,那就不只是 “嘣”一下了,很多下的。那个包上面一般都有点破皮——满堂红。
讲佛法讲得这么残忍,是不是有点不合适?哈哈!那也是空性的。你说完全能够安住在法性中间,哪天你自己去那里试试看,看能不能证悟法性。不要说打你了,你看到那个样子,你马上会发现:烦恼还就是烦恼哦,离菩提还是比较远!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长期串习,串习成量了以后,真的是不用害怕那些东西。不用谁告诉你不用害怕,你就是没办法害怕!心自然就会自在。
“心无挂碍”的意思,不仅仅是我们的想法;而是完全的觉受,直接地观照到空无一物,全部是幻相!“空无一物”是从般若的角度说;从光明的角度说,全是光明的游舞,子弹的响声都是,那有什么好害怕的!他的生命不再寄托在这个身体上,好像这堆东西一散,我们就完了。不是的,他用去担当法性的并不是这一堆,而是造成这一堆的心!这个堆可以散,那个心永远不可能散。不是阿赖耶识那个“心”,我这时候说的就是本性的那个“心”。这个时候,心安住在这上面,才有所谓的“当下”和“担当”。
禅宗里面经常有人说:“你相信吗?不相信,你不肯担当嘛。”怎么担当啊?我跑去参禅,腿都疼,你让我担当?!起码要把我的腿锯了以后,养好了伤,它才担当得起嘛。所以一定要证悟了以后才能说得上这些东西。而我们很多人只是知道这些词汇,这些词汇所代表的这些境界、修证和见解,他完全不知道。这就成了背诵,这个才真的叫“不闻思”!我们一定要很好地理解什么叫“不闻思”。或者是叽里呱啦几本书的概念一弄,但这些概念的意思完全没搞清楚,这也叫“闻”,但基本上没有“思”。“闻”和“思”都是有程度的,闻思达到很深程度的时候,他自然会趋入修。我们的禅定是帮助闻思迅速变现而已。
所以最初开始的时候,是文字般若(《心经》讲的这些);把文字般若拿去兑现的时候,就变成观照般若;然后,确实已经兑现了,现量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就变成了实相般若。实相般若的时候,就一定会心无挂碍。没有挂碍的时候,哪来恐怖啊?没有恐怖的时候,无限量的扩大,就会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转识成智”就达到了,就是般若的作用。
然后,般若还有个最彻底的作用,让你成佛——“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家应该知道吧?(我看大家全部都是老修行人了。)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首楞严定,金刚喻定,法性定。而且那个定是不分出入定那种定,不是菩萨的定,而是佛陀那种定。三世诸佛,他也是依靠这个。
前面说的“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是“断”,断掉这些东西;后面说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证”。断证同时!菩萨达到佛的时候就断证完全同时,所有法性的功德自然现前。十力、十八不共法、四无畏等等这些功德都会现前。
我们以前总以为这些功德离我们很远。不是的,我们学禅宗或者大圆满,一生成佛是绝对可以的。一旦证悟,如果达不到很深的状态,我们可以在六中阴的法性中阴的时候,马上就成佛。成佛哦!不是初地菩萨,佛哦!真的是这样的。通过大圆满的直指心性证悟并且稳定以后,有些很懒的人不愿意去修托嘎的,他在城市里面就这么过日子,然后等到中阴的时候去成佛。连初地菩萨都不经过,哗的一下,中阴的时候成佛。中阴的时候,那个六段生命中间,有一段时间是纯法性的。你的证悟跟它一会合——子母相会,一下就具备了佛陀的功德!过去的一切立即烟消云散,十一地的佛!我们的一位大成就者是这么讲的,很多大成就者也这么讲。所以我们要去做。
你说那个“证悟”容不容易呢?不是很容易,但也不是做不到。如果做不到的话,那真的是佛在忽悠我们。明明做不到嘛,整天在这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还不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然后临终的时候去往生。念佛往生是很好的,三根普被,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那为什么你一定要整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整天“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做又做不到,明明都是色嘛,你说无色,无受想行识?因为你做不到嘛。
实际上不是,我们肯定做得到!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太散乱了,太不认真了,太没有出离心也没有菩提心了。我们回忆我们的生活,我们学佛的人有多少时间用于观修,用于思考法义。当我们要去听法或者修行的时候,同时又遇到挣三千块钱的机会,我们选择什么?百分之八十奔三千块钱而去!取了再说,回来再修。今天三千,明天又三千,后天六千,结果一辈子就这么“千”过去了。这肯定不行的。有时候要当断则断,老子拼了!学佛就一个窍诀——老子拼了!虽然有点脏话,但是很管用。我就这么做,我不管那么多,我就这么不顾一切地修下去,去追逐这个东西,这样你才有可能成就。
我们学佛的人还有一个很不好的心理,就是投机取巧,小偷心理。我们总是想:我对上师好一点,上师给我个窍诀,我不用修就证悟!这种事好像没有,真的是不可能的。还有,我们会问:“能不能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立即告诉我法性是什么?”我现在马上告诉你法性是什么——离开四边的大空性。告诉你了!就算是直指心性的方法,如果没有根基,直接把心性跟你说,说得很细微,你一样不行,听了就听了。因为你相续里面的无明一冲动,全部是贪嗔痴慢疑,这样怎么证悟啊?!没办法证悟的。即使你福报非常的大,很大的供养,很强的信心,前辈子又有很好的因缘,遇到一个真正的上师,给你一说,你嘣一下就明白了。但三分钟以后就忘记了,快一点的三天,有的人可能是几个月,然后就安住不了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相续里面无穷无尽的这些东西会翻出来,看到美女流口水,看到美男口水流,你真的没办法的。你的心老是在贪嗔痴这些事情上跳动,相续流转,不停轮回。
所以你起码得把它变轻,或者让心变得稳定。这样去认知法性,你才能够安住得了,然后才能够自肯担当。禅宗里面讲的“自肯担当”,就是“我确定了,就是它!我依据它真的可以解脱!”不用别人告诉你,自己知道。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别人说你这样可以了,你就认为自己可以了,但碰见美女口水照流,这怎么行啊?这个不行哦,真的是不行。应该是自己知道自己的心:我就是在开始摆脱这些东西。虽然摆脱不是最终的目的,但你起码要开始摆脱嘛。到后来,他就不摆脱了。随便你怎么样,我视你无物,完全摆脱你的控制。
摆脱有几种方法:开始是离开,逃跑;然后就面对你;到后来玩你。这是不同宗派的修法。《黑绳总义》,大家看过没有?小乘的就是逃跑嘛,我看见美女了,朝里面看,实际上是一种逃跑的方法。空性的不是这样,它说你是空性的。光明的,它说你是光明的。光明的时候,它就开始带有“玩”的性质了。你看嘛,这个没什么害的,无所谓的,把蛇抓起来给你看。不是蛇嘛,明明是条草绳。大圆满就说:有什么好看的,管它草绳还是蛇,它就是那个样子的,法性游舞。所以他像老人洞察世事一样,心清明、宁静、安宁地享受所有的愉悦和现起。现起也会变得非常的愉悦,任何现起都会变得非常的愉悦!这是大圆满的境界。慢慢慢慢他就会趋向于佛陀,所以它特别的快。
回过头来,再来说《心经》。“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我想问一下大家,知不知道“咒”是什么东西?“咒”的本体实际上就是佛,佛可以以声相的方式出来。我们认为佛一定是三十二相的身体,也就是说我们只承认眼根的佛,耳根的佛我们不承认。这有点笨嘛,是不是?耳根的佛就是咒!如果达到很深的程度,所有的声音都是咒。你不是说一切都是法性游舞吗?声音不是法性的游舞啊?!当你体会到所有的声音都是法性的时候,任何声音都是咒,哪怕是强奸、杀人这种可怕的声音。枪啪啪啪的声音,都是咒。受得了吗?受不了,小心小德一帮!一定要受得了,因为那个时候已经不是我们凡夫所体味的这种可怕的状态了。
当然,看到这些可恶的现象,他会有很深的悲悯,但是他没有我们的恐惧和仇恨。比如“南京大屠杀”,我想起来就恨。很多人跟我一样恨,恨不得 “骑马挎刀入东京”!网上经常会这个样子,我们很多人都建立了很强的民族仇恨。但佛陀不会这样的,佛会深深地悲悯。不管是杀的、被杀的,都很悲惨。因为业力的驱使,不由自控,但他们本质都是法性。当你处在强烈的憎厌和分别中间时,确实就很难体会法性。为什么呢?就看不得这种东西。
因为我们说的是《心经》啊,最高层面的事,我只能这样讲。乱了次第的话,你去试试看。抢劫、杀人,你去试试看,马上就不菩提了。警笛一响,你屁滚尿流,还什么菩提啊。在修行上要讲次第,但我们现在说的就是见地。
你既然说所有的声音都是咒语,那么你不能说枪声、杀人的声音不是咒语。受不了啊?受不了也得受,谁叫你要学中观的,你要当佛陀。金刚萨埵修法后面有四句:诸现清净身庄严,诸声圆满密咒性。它绝对不会打个括号——除了杀人的枪声以外,其他都是密咒声。不会吧?诸念成熟智慧中,它说诸念哦,“我想去偷钱”这种念头是不是智慧呢?也是!
我们在见地上可以建立这些,但是我们在行为千万不能这个样子。如果行为上也这样子的话,广东话叫做“扑街”(完蛋),绝对不行。行为一定要守戒律,如理如法地修行。但我们现在学的是《心经》,学的是般若空性,我们就要建立这些殊胜的见解。建立如虚空般的见解以后,我们才能达到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深深海底行”就是我们抉择因果要非常的细,要很小心。但是我们的见地要非常的高,一盏般若灯,引领我们往上走。如果见地很低的话,你永远翻不过去。或者是只要那个高高的见地,行为却很混乱,那你是在亵渎这个见地,也不行。所以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抉择见解如虚空,注意自己的行为如细粉,取舍因果如细粉,要非常小心因果。你本身有很多的执著,你不要因果,怎么可能呢?绝对不行的,一定会把你弄栽。
“大神咒”的意思,就是这个咒有很大的力量,具有无上的神力。“大明咒”是说这个咒可以给予我们无穷的智慧。“是无上咒”,意思是它最珍贵。“是无等等咒”,意思是跟它相比的几乎没有。为什么没有呢?因为全部跟它一样,明不明白啊?当你达到般若波罗蜜多,全部都是法性的时候,哪有什么高和低啊?无高无低,所以最高!以前有人问一个成就者:“你们说佛教比道教高,既然佛教比道教高的话,那么应该还有比佛教更高的东西哦?”这个成就者回答他:“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佛教没有高低,所以我们最高。”这真的是原话,非常牛!因为它是无等等咒,所以它是无上咒;因为是无上咒,所以它大明;因为是大明咒,肯定具有大力,所以它是大神咒。其实它说的全部是般若智慧的力量,和它的意味和级别。
那么这个咒怎么念呢?这个用我们的广东话念最牛叉了: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ga dei ga dei,bo luo ga dei,bo luo seng ga dei,pu ti sa po he)。这个是最准确的念法,有唐音。而用普通话念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jie di jie di,bo luo jie di,bo luo seng jie di,pu ti sa po he)。这样念可不可以呢?按照“依义不依句”,意思对就可以。但是如果是咒语的话,我们还是要尽量相似的。因为我们要抉择因果如细粉,所以我们要抉择这个音声最准确。
什么叫做真正的无上大明咒啊?最准确地持这个咒是怎么持的,你们知不知道?应该知道吧。就是这个样子的(模拟禅定的样子)。这个还是有形有相的,其实最正规的是这个样子的(完全放松、随意的样子)。这就是持咒,真的是这个样子的!
如果我们真的要去持咒,一定要束于形象嘛。本身《金刚经》是破坏这个东西的,它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我才说是这个样子的。其实这个还是色相,我只说这个色相里面有一个东西,那个才是真正的无上大明咒!但是你既然要去抉择因果如细粉,要去念咒的话,那就对不起,尽量念准确一点: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ga dei ga dei,bo luo ga dei,bo luo seng ga dei,pu ti sa po he)。这样念真的会有非常大的作用。
《心经》对我们集资净障和积福都有巨大的作用,甚至可以回遮。“回遮”的意思是什么?回过来遮除我们相续中的障碍,叫做“回遮”。所以说修《心经》回遮对我们遣除一些障碍,特别是我们生意不好、家庭不妥、老公的眼神不对,等等之类的,修修回遮或许有作用。或许啊!真的是有这个作用的,起码有一个“回遮”,一定会有很强的作用——遮除我们的贪嗔痴慢疑。“回”遮的嘛!但我们一般是外遮。“遮”是破除的意思。
所以这么学《心经》,反反复复地这么学下去,把里面的理义弄清楚进入实修,才是真正的对得起学《心经》。不然的话,只是每天读每天背诵的话,它有作用,可以积累很大的福德,也可以清净很多的业障。但是如果不明白它的理义,不能用去修行,就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确实对不起玄奘菩萨、对不起佛陀、对不起观世音菩萨。当然最对不起的是你自己。你一定会在这个娑婆世界里面很娑婆,不会“菩提萨婆诃”!
藏文里有种读法,它前面有句“达雅塔”,实际上就是“揭谛揭谛”的意思。
《心经》的理义,我们花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把它讲完了。因为《心经》的一些修行方法,我们以前交流过很多次了。四夺的修法,各种各样的修法,我已经讲过很多次了。讲了多少次,我已经记不清楚了。所以说,如果大家有关于空性方面的疑问,我们不妨提出来探讨交流。留半个小时,不然的话,老是我一个人在这里讲,缺乏互动。现在媒体要求互动。有这方面的问题,尽管提出来。如果不是这个方面的问题,佛学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尽量提出来。
还有,我们学《心经》的时候,如果学不懂的话,最好前面先学一学中观。学中观要读哪些书呢?如果是学藏传的就比较容易,可以去看益西彭措堪布、索达吉堪布他们的书。学汉传的可以看什么呢?汉传里面有个三论宗,三论宗里面有很多中观的书籍。但是它里面讲的那些道理,你一定要跟一些对空性有认知经验的人进行探讨。至于修行的方法,有很多很具体的,非常的具体。
大家有什么问题?
问: 怎么理解,师兄您能不能简单讲一下?
答:你说“非有非无”那种状态,是不是?“非有非无”的状态很简单的。你看这个“虚空”,是不是有啊?它是“非有”,是不是?这些东西是常识意义上的“有”,把它拿掉了,留下虚空,就是“非有”了嘛。这个虚空就是“非有”,它不是一个“有”的东西。然后不管怎么样,虚空它总是我心的一个对境,没有我的心,它怎么出现啊?我的眼识也好、意识也好,都是我的心的作用嘛。你不能说它是“无”,所以说“非无”。这就是“非有非无”。明白吗?
这个都不懂啊?。“有”的意思就是,在我们的心面前显出一个有形有相的事物来。我把它拿开就没有了,是不是?没有了,可不可以叫“非有”?理解了吧。虽然是“非有”,但它在我心面前是不是一个对境?因为这个“无”实际上不是绝对断灭的“无”,所以它叫“非无”。所以,如果纯粹从对境上去说,可以把虚空称为“非有非无”。
其实“既有既无”和“非有非无”归纳入“无边”就可以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弄成四边,因为分别识和无分别识有时候是分开的。无分别识显出“有”,分别识认为它是虚假的,这是“既有既无”。无分别识显出一个虚空出来——非有;分别识认为它实际上还是有——非无。或者说,所境上显出一个虚空出来——非有;能境上认为它就是无——非无。明不明白啊?
喂!兄弟们!没有问题啊?这是成就者的行为哦,哈哈!基本上是成就者才没有问题的。
问:师兄,我想问一下关于阿赖耶的问题,是每个众生都有各自的阿赖耶,还是只有一个阿赖耶,所有众生都在一个阿赖耶里面?
答:那是不可能的,如果都是一个阿赖耶的话,我疼你也会疼,我恨你也会恨。阿赖耶是各自不一样的。
问:每个众生都有自己的阿赖耶?
答:对,所以说你的遭遇和我的遭遇完全不同。
问:但是我们有共业嘛。
答:那个是我们交叉的地方,相似的一些地方。但是这永远都只能是相似。比如说这个杯子,你的阿赖耶显现出来的是那个样子,我的阿赖耶显现出来是这个样子,实际上是不一样的。你看到的是那个角度嘛,我看到的是这个角度嘛,是不同的。但是我们觉得相似,有这么一个相似的东西。而且它的作用也很相似,所以我们可以共同取它的一些作用。如果它少了,我们就会因此而产生争斗。我们都喜欢它的作用,然后我们去取它。比如人民币,这玩意永远都不会多,因为我们都明白它的作用,然后我们去取它的时候就会产生争斗。
问:我昨天跟一个师兄讨论的时候,他跟我讲阿赖耶在没有染污的状态下就是如来藏。
答:说“阿赖耶”这个词的时候,它已经染污了。
问:他说染污的时候就是阿赖耶,没有染污的时候就是如来藏。从这个角度说,它就是一体的。
答:对,一体两面。一个体,这边是没有污染的,那边是污染的。这边就叫阿赖耶,那边就叫如来藏。
问:那为什么又说如来藏就是一个呢?
答:你把如来藏当成实有的东西了,才会产生这种疑问。如来藏是清净的心,阿赖耶是不清净的心,都是心。
问:因为不清净就产生各自的阿赖耶?
答:对,就成了阿赖耶。或者说如来藏是已经明白了本体的心,明白了自己是什么的心。阿赖耶是无明的,傻的!但它就是一个心,没什么其他的东西。你一定要想搞清楚,是吧,是不是?再等二十年,哈哈!你得修行。
问:想请问一下师兄,前段时间我们不是练习止观吗?那么练习止观跟修空性怎么连接起来?
答:止观,是吧。“止”实际上只是禅定,“止”中有“观”就是修空性。用什么方法去“观”呢?比如一朵花放在这里,我看着它,心完全不动了就叫“止”。我看着它入定了,或者观察自己的呼吸入定了。
问:止观的时候,应该不起念头、不动念头,对不对?
答:那个叫“止”,不叫“观”了。那不是真正的“观”,而是纯粹的“止”。完全不起念头只能叫做“止”。
观是什么呢?所以说一般的修行(你们去看《定解宝灯论》),一定要先思维后入定,要轮番来。这个是很具体的修行方法。我在思维它是没有实质的时候,四夺的时候,对它产生虚幻感,然后在这种感受中入定,这才叫做止观。只在思维上的观叫静虑,它也是观,但那个观是去想它没有实质。最后他不想了,没有实质的结果就是虚幻嘛,然后他去保持对它的虚幻感,这个才叫做止观,这样才能跟空性结合起来。
而不是完全的不起念头,不起念头不行的,这个纯粹只是禅定。如果这个“止”不跟“观”结合起来,它就是纯粹的外道的修法。当然从根本上说,单空也是个外道的修法。但是单空修到一定的时候,转成证悟,它就变成了内道的修法。内道的修法只有一个——大空性,其他全是外道的!但是由于有引导、有摄持、有皈依,可以把这些修法转变为内道的修法。
问:慈诚罗珠堪布以前也介绍过一个修止的方法,就是在前面放一个唐卡,然后专注在佛像心间的种子字,尽量不起念头。
答:这是纯粹止的修法,有一点点观,就是观那个字。
问:在修行的次第上,是不是要先修这个止?
答:这就不一定了,有些要。心没办法定下来那种人,他可以拿幅唐卡,比如看佛陀心间的“万”字,或者金刚萨埵的金刚杵,看着它入定。入定了以后,可能产生几种情况:有的人入定了以后,前面就模糊了,甚至周围都模糊了,然后他就完全陷在定中了,这个时候他已经忘了前面的观了;有的人虽然面前模糊了,但他的意识还强行去缘那个东西,他还保持在那个定中。如果你真的禅定到周围都模糊的时候,那个定力已经非常深了。
实际上你在修定的过程中,你一定要去熏习见解,要培养观的能力。定力一定是要拿来完成“观”,否则那个定力就变成了没用。你最多定到非想非非想定那里去,那是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那个和解脱完全没关系的,甚至会影响解脱。所以说定力修到一定的时候,它一定要加上观,不然就变成了纯粹的禅定。纯粹的禅定中间,它确实有一些功德会出来,神通等各种各样的功德会出来,但那些东西完全和解脱没有关系。
解脱一定是要利用定力让自己的“观”实现。我们经常说佛教是一种可以实现的世界观,那么它要靠什么去实现呢?就要靠禅定去实现。因为在禅定的时候,心最安静、最真切、最能够确信。确信了以后才能够担当,才能够依据它而完成佛果。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去培养见解。
修行有两种方式:由观入止,或者由止入观。由止入观就是我先培养定力,然后我把我的见解在禅定中实现。或者是直接就去入定,禅定的过程中间会出现很多状况。如果你紧跟着一位成就者,他会告诉你这个时候应该这个样子,你应该这样去看它,这样看它才对。然后,又到了另一种状态,他又说你应该这样去看它,这样看它才对。他实际上是利用“止”培养你的“观”,只不过这个“观”没有形成见解而已。他不跟你说见解,直接跟你说该怎么去做,这就变成了我们所谓的窍诀。这是一种由止入观的方式。
还有一种是由观入止,也就是我们所走的方式。拼命去读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讲了半天应该怎样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借用一些方法(以前讲过的),比如观想用激光去射或者用金刚杵去穿等等。这样引生一种虚幻感,然后在虚幻感中入定。保持这种虚幻感,就叫做在虚幻感中入定。除了这种虚幻感,我不起其他的念头。这叫做由观入止。然后,这个程度会越来越深,深到后来才会体会到空性,是这个样子的。
问:谢谢师兄,但是问题又来了。师兄介绍的方法也很多,那么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怎么去选择自己适合的方法?
答:这只能你自己去做,一定要做一段时间,看自己是不是有进步。按道理来说,如果用心的话,我们说了那么多方法,总有一种方法对你有用的。如果这些方法都没用的话——喝茶。这个没办法的,一天两天肯定不行的,要长期坚持。
问: “止”的程度有深有浅,“止”到什么程度我才适合去修观?
答:如果纯粹凭术语跟你讲,一般是三禅到四禅。
问:这个很难才能做到。
答:这个根本就做不到。哦,错误的说法!不是根本做不到,也许你做得到,它比较困难。其实我们不用去达到那么深的“止”的境界,我们稍稍有点“止”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熏习“观”。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最好由观入止。因为我们的分别念很厉害,那我们就利用这个分别念的力量。我们汉人一般都特别喜欢思维、喜欢想,一根筋的力量比较差,善于怀疑。那你就把这个怀疑的力量拿去拼命分析空性。
至于我本人是什么,你根本就用不着怀疑。有什么好怀疑呢?我就是个凡夫。你要不高兴,可以叫我王八蛋。这个真的没关系,但是我说的东西,你要拼命去怀疑,拼命去想它,看它是不是真的。这个对你有用。你拼命去想、想、想,想透了以后,你用于修行的时候就可以了!这是绝对的“依法不依人”!这样你也会少掉很多包袱。
所以说要大量地思维,我们一定要去除投机心态。如果你想听完以后就完了,然后自己回去修行。绝对不可能,我敢担保!因为同样一段话、一席话,你可能认为自己听懂了,但是你第二次听的时候,它又不同了。所以你得连续不停地这么干下去!虽然有点累,但谁叫你要成佛呢?想一蹴而就,肯定不行!甚至他们用大圆满直指心性,都要指好多次的。我们怀有投机心理是绝对不行的,学佛最忌投机心理,一定要全情投入才行。
问:师兄,我想请问一个问题,有点学术化。
答:很好,我最喜欢学术化!
问:“行蕴”的意思,我没搞懂。我自己理解的意思,就是比如说我想去拿一个东西,然后跑去拿……
答:不是,行蕴就是心态,各种各样的心态,或者叫做“心所”。行蕴有两类,一类叫做心不相应行,比如方向、时间这一类。这个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我们说的“行蕴”基本上是我们的心态,比如愤怒、仇恨、贪婪、嫉妒、喜爱、欢喜这些。
问:行蕴指的是心态,那受蕴呢?
答:受蕴是心态引起的感受,它只有三种。比如贪婪,如果贪到了,引起的感受是快乐。贪不到就很恼火了,嗔恨、不舒服。还有很平常的那种无记,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这个叫受蕴,只有三种。
问:受蕴只有三种,那行蕴有多少?
答:很多,唯识里面讲有五十一种心所。
问:这个“行蕴”和十二缘起的“行”有什么区别?
答:不同的,有一点相似,不能说完全一样。十二缘起的“行”是指无明心动,心动就称为行。行蕴是心动了以后的一些结果,比如以嗔的方式去动,以恨的方式去动,以爱的方式去动,以喜的方式去动……
问:这两个是不一样的,是吧?
答:后面那个要细微很多,前面那个“行”很笼统。
问:行蕴会细微很多?
答:对,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十二缘起的“行”就很笼统,心动就称为行。不太明白啊?
问:大概明白,要想一下。
答:你还没明白的话,我会很自卑的,不要这样搞我吧。哈哈!
问:比如说在修空性或者观想轮回过患的时候,突然间头脑短路了,就好像一下想不起来了,停住了。
答:哇!入定了?!
问:没有,没有!就是把前面想的内容忘了,好像是在无记当中,回过神来后又不知道要想什么。这种算不算无记的状态?
答:忘记了,是吧?忘记了也没关系,凝凝神再想回来就可以了。它不算什么无记,有可能是头脑的一个暂时的状态,想久了会出现停顿的。这没关系,你回去重新想一遍就可以了。
问:还是让它停留?
答:停留就停留,停留也没关系。停留是修定,不停留是修思维,反正都是对的,只要你不去想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想佛教的东西都可以。
问:那这种无记,是让它多点出来,还是少点好呢?
答:你现在暂时不要保留这种无记,你还是要去想。
还有没有问题啊?不会都变成成就者了吧?如果讲一座,都变成了成就者,哇……
问:这里讲“如梦如幻,如露亦如电”,但我们看这个世界是实实在在的,那如何想下去呢?
答:哦,是这个样子的。这个世界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是实实在在的,摸也摸得着,碰也碰得到。你如果认为不实在,你用头去撞撞墙,这个肯定是实在的,是吧?但它只是在我们目前这个层面才是这样的。
我们要去培养一种境界:我们的头撞过去,一下就陷进去了,然后拉出来还没事。这算是一种进步,都还不算是真正的证悟。那么,怎么才能达到这一步呢?你要进行长期的思维和观察。但是读书读太多了,就没意思了,怎么办呢?你要经常去想象它是像梦一样的东西。梦中的墙,有时候撞上去,头会真的进去的,然后抽出来也没事。梦中的墙是这样的嘛,是不是?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想象那个墙就跟梦中的墙一样!
你会说:“那不可能啊,那是梦才会这样,现实不是这样的。”其实不是的,现实就是另外一场梦,只是我们固执地认为它不是梦而已。要是哪一天,你让自己的心觉得它就是梦的时候,你的头就可以真的陷进去,然后抽出来。
这是真的!他们有一派修神通就是借助梦来修的。他做梦了,但他又不醒,然后他就在梦中飞起来、踩水而行,等等之类的。然后他醒了以后……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扎南潘协将 (催伏一切过患故)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涌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苦海诸有情)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心经》第3课
- 《心经要义辨析》第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