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首先复习前两句。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谓分开二谛之说,这句话要解析为:色的本质是空,空是色的本质,二者并非两个不同的东西。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表面上是要说明二者就是一个东西,但实际上,却是分开了二谛,为什么要分开二谛呢?因为在凡夫面前,色和空就是不同,也就是是说,我们现量能够看到色,却只能是比量知道空,无法现量知道,所以不得不分。对于圣者来说,实际上是不需要分开二谛的。
凡夫将空看成色,圣者将色看成空。其实是共缘对境的问题。这两句话分开了两个共缘,前一句是说我们和圣者共缘空,后一句是说共缘色。境界上,是没有共缘的,理论上,只能共缘空。理论上的共缘空,则是“即是”的含义。
谈共缘的情况。二者比较,因为圣者知道我们的境界,而我们不知道圣者的境界,且圣者的境界常乐我净,而我们的境界无常苦痛,所以我们是虚妄的,而圣者是正确的。定解宝灯论的第六个问题就是说这个。
但分了二谛,却不能说二谛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不然,就会出现上堂课讲的分开二谛的执着,会在胜义谛上的四个毛病。
1、胜义谛应成非世俗谛之本性;
2、应成证悟胜义谛也不能获得涅槃;
3、应成虽证悟胜义谛,也不能断除烦恼;
4、应成胜义谛不是世俗谛的空性,则胜义谛不是胜义谛。
具体一点,一是执着在世俗谛中,不去追求空性,非常呆板和僵化;二是在抉择空性时,无从着手,盲目排斥世俗。
分开二谛对于凡夫来说没毛病,是必须要的,但将二谛分开来个实有执着,才会出现上面说的毛病。
现在来说后两句。
后两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要破除分开二谛的执着。不去学术化说分开二谛的毛病,简单点,执着世俗谛实有的人,容易偏执,不易证悟。执着胜义谛实有的人,口头禅,不易透脱证悟。因此,要消除二谛实有分开的执着,而消除这样的执着,首先要遭见解上通达。因此有后两句。这两句的意思:
“色以外没有空,空以外没有色”。汉传叫“全色即空,全空即色”,实际上就是说“色空一体”。对于“色空一体”,应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来说在见解上的提出疑问:
色空一体,可以换一种说法叫“二谛合一”,如果认为认为二谛合一为一体,于世俗中,有四种过失:
1、因一体故,胜义谛中无分类,则世俗谛中也无分类;
2、世俗谛有烦恼,因一体故,成胜义谛也有烦恼;
3、因一体故,世俗谛是身语意之境;
4、因一体故,世俗谛垂手可得,故胜义谛不必修持,也垂手可得。
其美仁增堪布在这里没有那么学术化,直接很多,说色空一体的话,有两个毛病:1、色为世俗,则空也成世俗。空性能为世俗凡夫根识现量所见。2、圣者见空,也会见到色法,色法和空性一体,也成了无为法,空性是胜义谛,那色法也就是胜义谛了。
所以,色空一体出现了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当然是色和空的关系问题,本来我们承认色和空不同,由此分开二谛,看来解决了一些疑问,但如果完全分开,上面已经说了很大过患,实际上,色空也不能完全分开,因此,将其合一,而将其合一,又出现了问题,有一个说法叫“不一不异”,但这个只是说法而已,你无法明白这个“不一不异”应该如何运用到修行上。
那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呢?关键是这个一体的“体”是什么?如果对这个“体”搞不清楚,就会导致麻烦。
色空一体,实际上也就是二谛一体,有个词汇叫“二谛双运”
双运的意思,不是两个东西捏到一起,而是两种说法对着一个东西,那这个东西就是色空一体的“体”。
二谛一体,到底要以什么为体呢?
实际上,完全离戏的胜义境界中,其实没有二谛,没有实有的胜义谛,才是真正的胜义谛。但为了让凡夫了解,用言说表述圣者的境界,于是,就安立了胜义谛,安立胜义谛的同时,于其相对,其实也成立了世俗谛,是为了凡夫理解和修行。
因二谛的安立,才有了藏地的三大类中观,
那这三类中观是如何分开二谛的:
1、 前代中观:纯碎只是抉择胜义谛,不以量(现量、比量、非量)安立世俗谛。因明对量的安立,相对成立,循环论证,能立等同所立。因此,世俗谛只是随顺。他方承许。利于单刀直入,直就法性。
2、 无垢光尊者:随顺世俗谛以量安立。他方承许。利于快速集资清障,快速证悟,如大圆满。
3、 后代中观:胜义谛抉择单空,世俗谛以量安立,自方承许。利于次第修行,之间证悟。
实际上,三类中观在胜义谛上虽有争论,但究竟上还是会一致的。但对于世俗谛是否是量,就各不认同,其实是屁股坐在哪一方的问题。但因为前代中观认为,如果太过认为世俗谛若是量,胜义谛也是量,那二量的分开就会引发执着,导致对证悟的不良影响,所以,就不承认世俗量或者以他方承许的方式来抉择世俗量。
世俗谛的安立,有三大类型:
1、大范围的世俗谛安立,即因果规律的安立。这个范围很大,而且不管是凡夫
或者菩萨,在没有彻底成佛以前,都必须遵守因果规律。即是是佛,自现没有因果,他现也有因果。只能用胜义因去破。五大因。
2、中等范围的世俗谛,是众生共业相似而共同承许。但共业不同,则显现及其
规律也不同,如六道所见境不同;同一道在不同时期共业显现都不同,如须弥山和地球。这种很好破,一些事物在不同地区不同表象就可以破,人类来说,神通可以破。
3、小范围的世俗谛即人类族群的不同遍计执着,如美丑、好坏、对错等等。这个聪明一点的人都可以破。
因此,世俗谛只是安立,都可以破,二谛的安立,其实是为了凡夫的理解,修行和证悟,究竟的境界上没有二谛,二谛只是分别心的增益,因此,二谛的关系,其实要体现在分别心的逐渐消解上,因为二谛都不实有,故而二谛的一体,要体现在不可言说的大离戏空性上。
在三转法轮,这个体,可以是光明,色和空性都体现为光明,但这是二转,色和空一边对立,一边要合一,合一就只能在空上。
意思是说,空,我们只能在见解上知道,但我们可以现量看到色,可以在见解上知道色的虚虚妄,然后在修行上慢慢去消解它,让它出现不同的表现层次,然后在究竟证悟上,实现色和空性完全一样。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色”,才能真正将色体会成空。实现色空一体。而所谓的对待,就是对色的见解和修行。
在见解上,色可以是虚幻的,本质是绝对的空性,修行上,就体现为自续派的“现空双运”,显现是世俗显现,但认知上认为其显现是虚假的本性,是空,这是一种单空的修行;在境界上,其实属于世俗谛,但这个“体”,在单空上;
第二,色在世俗中完全不存在,这就是应成派的“现空双运”,禅宗行者和大圆满的修行可成为“现空双运”,对境上是世俗显现,内心是无执觉性,也可称为“二谛双运”。这就所谓的是大中观见解下的修行,也是宁玛派安立大中观的殊胜。这个“体”,可说是真正的“二谛双运”
第三,还有一种叫“明空双运”,即“法性定”,这是真正的“二谛一味”的“味”,这个味就是所谓的空性、法性、觉性。是胜义谛。这个“体”,纯碎是一体,就是“体”本身。
境界上,凡夫只有世俗谛,二谛双运只是在见解上成立,修行上有自续派的和应成派的现空双运,自续派的“现空双运”其实也是世俗谛的境界,应成的“现空双运”是半胜义半世俗,真契合“二谛双运”这一词汇。地上菩萨圣者在胜义谛(明空双运)和应成“二谛双运”中轮换,而佛陀只有胜义谛境界。
简单表达:屁股站在空的立场上说话。其实就是千代中观师的见解。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后两句,虽然是要破除分开二谛的执着,要求二谛合一,但其实还是分开了二谛,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之所以要对凡夫这样说,是要让其明白“色的虚妄性”,乃至根本不存在,要学会用圣者的智慧去看待世俗,但“空”,也并不是离开色的另外一个东西。
前句灭了色的实有性,以及心和色的二元对立,后句灭了空的实有性(无独立之空),并建立了色和空的一体关系(等性),也遮破了心和空的二元对立(找到一个空)。色没有本质,但“没有本质”,不是另外一个东西,就是色。当然,在三转里,“没有本质”,就成了“光明”,或者“如来藏”。
色空一体,凡夫体现在见解和修行上,修行前面已说,境界上,色空无法体现为一体。
色空一体,地上菩萨体现在入定中的境界一体,以及后得中的双运修行上;
而佛陀,没有色空一体,只有一体全空。
明白了这些道理,后面的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心经要义辨析》,前面上了三节课,其中两节是在讲正文,而上一节课是跟大家交流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因为有些师兄连基本的《中观总义》、《中观庄严论》、《中观根本慧论》都没有学过,一下就来分析二转法轮的核心宗旨,就好比小学、初中、大学都没读过,一下就读博士后,还是有点问题的。
但这却是我们现在团体的普遍情况,有些师兄闻思修行了好多年,有很深厚的基础,也有些修行的经验,而有些师兄才刚刚进门。对于学了很好年的师兄,难免要接触到一些法义比较高深的东西,然后现在就学习到了这个经典。而对于刚进门的师兄,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一下学到这么高深的法义,先不要说修行了,要理解、在逻辑上弄通顺,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真的挺扯淡的。
但是没关系,佛法有个好处,第一,它就像一个很广大的百货超市,里面有高深的、有浅显的,每个人可以各取所需,这叫做象鼠各得其宝,好比象大鼠小,但在里面都可以让自己饱食。第二,即使是一个高深的法义,可以从浅显演绎到高深;或者是一个很浅显的法义,也可以从浅显演绎到高深。
比如“无常”,是佛教里面的一个基本观念。如果简单的描述也是很容易的,无常的意思是任何东西都是变化,从古到今,或者从我们懂事至今,都没有一个东西是恒常的。如果细致来描述也可以,有粗无常、细无常等等。最后无常到极致的时候,就讲到最高深的空性了。这是佛法的一个好处。
我描述那么多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学习的《心经要义辨析》牵涉到二转法轮最究竟的法义,二转法轮最究竟的法义实际上也是三转法轮最究竟的法义,只是在说法上,三转法轮显得要圆满一些,但它表达的最深含义已经到了佛法的极致,所以它是个非常高深的法。
至于初学的师兄们能否理解呢?理解上是有点困难,但你要来听,似乎你也会听得懂,但有些师兄会出现似懂非懂。说他不懂呢,他懂得几个名相、词句、词汇,而且这些名相词汇还能够连得起来,但深一点的究竟意义,或者换一种角度提问,他就傻了,至于用去修行的话就更是扯淡了,完全跟修行拉不上关系。
这是初学者的一些麻烦,但没关系,哪怕你只知道一些名相,或者能把这些名相连起来,甚至遇到一些没学佛的人时,能够提几个矛盾的问题,让他们懵一下逼,那也是挺拽的事。这是玩笑性的说法,我的意思是:你可以继续来听,没有关系。当然,如果你实在听不下去,那很简单——你到这里来是不收费的,还有腿是长在你身上,你可以走的。而且有些连腿都不需要,只需要手指,点击关闭界面即可不听了。
当然,有兴趣的师兄我们会继续交流下去,今天这节课相对来讲是比较重要的,我不知道能否讲完?如果讲完了,当然很好;如果讲不完,就只能挪到下一课去。因为今天这堂课的内容你听懂的话,后面的内容就会顺理成章,一下就容易解决了。
今天这节课会把前面几节课的内容作一些分析跟总结,第一节课时说过我们交流的方式,其中有一个就是要对前面讲的内容进行复习。表面上我们讲的是四句话而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果讲得快的话,半个小时就说完了,但为什么讲了那么多天呢?实际上我们扩展了很多里面的内容。
当然,你问有没有扩展到最细微的地方去呢?还是没有的,比如色法,用唯识的方式去讲的话,起码一个月就差不多了,什么无表色、有表色、能生色、所生色等等,一拉长不知道会讲到何年何月?但我们没有如此扩展来讲,相对还是围绕着核心的心经要义上来进行辨析的。
好,我们现在来看课文,先复习前两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是根据藏传来讲的。如果根据汉传讲的话,前两句就应该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藏汉两个版本刚好倒过来了,原因是什么,我已经跟大家讲过了,在此我就不重复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分开二谛的说法,其实很好解释,色的本质是空,空是色的本质。按照齐美仁真堪布的说法,圣者(色)看来是空,凡夫(空)看来是色。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把色、空分开了,色是世俗谛,空是胜义谛。色跟空是不同的,因为我们跟圣者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跟圣者看到的也是不同的。
本是不同的东西,好比萝卜跟白菜,柱子跟瓶子,你是你、我是我、羊子不跟狗搭火,却用了“即是”二字——不同的,但又即是,就说明它们有关系,原因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分开了二谛。
分开了二谛,又要有关系,也就是它们不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但为什么要分开二谛呢?实际上的情况是什么?我们凡夫只知道色,不知道空。我们知道的“空”只是概念上的,或者是修行单空上的,而真正的空却不知道。也就是说,在现量上我们只知道色,概念上我们知道了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被逼要分开二谛。
因为有一个圣者知道了空,还知道我们的色,就是他的型号先进一些,我们的型号落后一些,他是量子计算机,我们是奔腾286,他能够知道我们的执著是什么,而我们不知道他的胜义是什么。但这告诉了我们一个概念,圣者心前的所缘(他面前所呈现)是空,我们心前的所缘是色。
我们心前所呈现的“色”是不需要谁来说的,不管它叫色也好,叫phenomenon(现象)也好,我们现量就知道(能看到、能听到),但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空”,只是概念的了知而已。所以我们被逼分成二谛,二谛实际上是对我们说的;对于圣者,他知道这些现象是空,同时也知道在我们内心的现象是什么。
实际的情况是这样的,所以在圣者那里是不会有二谛的,而且连一谛都没有,为什么?当他真的处于空性的状态,二谛就不成立了,所谓的“胜义谛”,是针对我们处于世俗谛的现量里面安立的。在说胜义谛的同时,就承认了世俗谛,因此是被逼分成二谛的。
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由于不明白胜义谛的东西,所以我们只能把它分开,不分开是不可能的。至于分开的话,如果你把它执著成两个不同的东西,那就会出问题,这个我们上节课也曾讲过。
上节课有人问:“我不理解齐美仁真堪布为什么如此解释前两句话,凡夫把空看成色,圣者把色看成空?”文中说得很简单,前译论师就是这么承认的,大家都承认分开二谛没问题。但我这里还是收到了一些问题:“我就是搞不懂,这两句话到底怎么解释?为什么凡夫会把空看成色,圣者会把色看成空?”
其实这里牵涉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一个词叫“共缘”。就是把我们跟圣者放到一起对一个事情产生评价,那么,我们要面对同一个事情才能产生评价,是不是这样的?这个叫做“共缘”,意思是我们看到这些现象,圣者也同样看到这些现象。他会把色看成空,而我们却把空看成是色,那到底我们跟圣者面前共缘的是色还是空呢?
如果圣者跟我们在一起,我们面前是色,色就是色,但圣者把色看成空。对于我们来说,“色即是空”只是头脑里面的概念,虽然圣者跟我们共缘现量看到的都是色,但在他那里却是空,如果是这样,我们跟圣者有什么区别呢?
还有,假如我们跟圣者都坐在一块,如果我们共缘的都是空,那圣者看空就是空,而我们看空却成了色,有这种事吗?我们凡夫现量的知道,明明不可能共缘一个“空”嘛,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圣者会不会跟我们共缘一个“色”,然后他把色看成了空?如果这样的话,那圣者跟我们就没有区别了。
为什么呢?按照这样的说法,他证悟的胜义谛里面还会有色,就会出现我们以前说过的四个问题(矛盾)——胜义谛应成非世俗谛之本性、应成证悟了胜义谛也不能获得涅槃、应成证悟了胜义谛还不能断除烦恼、应成胜义谛不是世俗谛的空性。大家还记得吗?
其中有个“共缘”的问题,那到底共缘的是什么呢?如果说共缘的是色,那肯定会出问题;如果说共缘的是空,实际上只有圣者面前才会是空,而我们面前就是色。色跟空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样的话,又会出现麻烦(我们后面会讲到)。
如果色跟空完全是一样的话,那我见色就见空,你不是说见色即见空吗?如果我们要共缘空的话,那我见到了空就已经是圣者了;如果我们要共缘色的话,那圣者也跟我一样。
实际上,分开二谛也好,合成二谛也好,都会形成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呢?实际上在圣者的共缘里面是不会缘我们的色,他的共缘就是空,但他还缘我们的分别,知道吗?他知道我们面前呈现的色是什么样的。而我们跟圣者是没办法共缘空的,共缘的只有色。
如果圣者真的跟我们一样,那会出问题;如果我们跟圣者一样,那也会出问题。其实原因不是因为我们共缘,而是因为我们跟圣者本身是有差距,我们跟圣者在能看(认知)上的不同。刚才我们老是说共缘的同和不同,一会儿说共缘的是色,一会儿说共缘的是空,但不能这样的,实际上色跟空不是共缘对境的问题,而是共缘的能境的问题,就是我们拿什么去看(认知)东西的问题。
面前没有一个绝对的东西给我们看(认知)的,如果有的话,那真的会出问题。如果一定要深较看(认知)到的到底是什么东西的话,只能认为我们看(认知)到的东西是假的,因为我们能缘上、我们看(认知)的方法上,或者我们认知的工具(眼睛、耳朵,鼻子)是有问题的。如果把这些问题去掉,圣者和我们共缘的东西,我们跟圣者看(认知)到的都是一样的。
从究竟上来讲,我们只能看到空,而根据业障的不同,就呈现出不同的色。这在《定解宝灯论》里面有专门的阐述,里面有七个问题,其中第六个问题就是:我们六道众生共缘的东西是什么?比如一杯水,我们看到的是一杯水,饿鬼看到的是脓,天人看到的是甘露,菩萨看到的是玛玛格佛母,佛陀看到的是空性,那到底面前的是什么呢?以我们为标准吗?如果以我们为标准的话,在饿鬼的境界里面是没有水的;如果以菩萨为标准的话,我们又看不到;如果以地狱众生为标准的话,看到的都是烈火、铜汁,但我们也看不到。所以对于六道来讲,没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只能说它们的基础(根本)是什么。那么这些铁汁、甘露、水都会消失,消失到它们的根本性(本体)上去。
如果不从境界上来说,勉强从分析(见解)上来说,我们能够共缘的是什么?只有一个东西,就是本质(空性),然后在本质上起了污染。而且因为污染不同,我们面前就形成了水,饿鬼面前就形成了脓。如果硬要说一个共同点的话,只能说“流动”,我们面前流动的是水,饿鬼面前流动的是脓,地狱众生面前流动的是铁浆,菩萨面前流动的是玛玛格佛母,佛陀面前是纯粹的空性(真如)。
所以,共缘只能是在分析(见解)上去的,从境界上去的话,我们找不到一个叫“共缘”的东西。这一下就牵涉到《定解宝灯论》里面的第六个问题,《定解宝灯论》是一部很殊胜的书籍,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一看!这部经典提出了佛教中七个最高深的问题,既有见解又有修行,其中第六个问题专门作了阐述——我们六道众生的共缘是什么?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问题的确很深,牵涉到“光明”的清净问题,刚才我已经把它弄到二转法轮里面,还有三转法轮里面也会牵涉到这个问题。什么叫做光明的清净问题呢?菩萨面前流动的是玛玛格佛母,凡夫面前流动的是水,其实都是光明的一种表现。
我们六道众生,从天人到菩萨再到佛陀,都是空性游舞的一种表现。由于六道众生有分别和执著,所以我们看到的都不一样。那到底谁是最正确的呢?我们会发现佛是最正确的,而且是绝对的,但我们这些不正确也是有程度的。其中地狱众生的业力最重,所以他呈现出让自己受伤的铜汁、铁浆,然后饿鬼就呈现出脓血,而畜生跟人差不多,可能作用不一样,比如鱼认为水就是家,人类认为水就是一种用品,天人认为水就是甘露,菩萨就呈现出阴阳对立的玛玛格佛母。
一层层地上去,这就牵涉到光明的清净问题,当光明清净了,就变成了真如。所以密宗里面的修行有净治明相,我们以前曾讲过,就是在光明中去清净这些显现,然后就出现坛城等等。在清净和修证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十个瑜伽相(瑜伽色、妙色),如烟、明点、火焰等等的东西。
但这个问题我们就不用想得太多了,如果你有时间去看《定解宝灯论》,会发现上面的说法很系统也很复杂。我想告诉大家,佛法真的不是闹着玩的,里面的系统性、圆满性、颠扑不破性、可实践性,世间上任何一种学问都望尘不及。
总之,这里就牵涉到一个共缘的问题,凡夫把空看(认知)成了色,圣者把色看(认知)成了空。实际上真实的情况是,我们面前的都是空,凡夫因为执著把它看(认知)成了色,圣者那里都是空,但圣者知道我们的色。由于圣者知道我们的,而我们不知道他的,所以他比我们厉害!
作了个比喻来帮助大家理解,我们是奔腾386或486,而圣者是量子计算机。其实这个比喻是不准确的,应该圣者是虚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而我们是虚空中的一根毛,虚空能容纳我们、了知我们,而我们没法了知虚空。
圣者是清净的,他常乐我净不会有痛苦,而我们有分别就有痛苦。所以圣者是正确的,但我们跟他并不是截然没有联系,我们还有一个共缘,从见解上来说,我们都是空,只因我们体会不到。我们在概念上知道,但现量中体会的都是色,而这个色实际上是跟圣者的空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我们不在本质上,只有圣者在本质上。
由于我们不在本质上,体会不到本质,所以就把色跟空分开了,被逼分成了二谛。但在圣者那里是不会分开二谛的,如果我们在见解上不圆融,产生了执著,就会出现刚才说的四个问题。但这四个问题很学术化,说得简单一点,如果我们真的跟圣者所缘的空性是分开的,那我们怎么成为圣者啊?如此修行就没有意义了。
理论上我们跟圣者可以共缘空,因为心经说万法的本质都是“空性”,这是二转法轮说的般若智,所以一定要用“即是”二字。它不能说“色不是空性”,如果这样说,就把二者真的分开了。应该是“色即是空性”,但你在表达上说了色和空,就已经把它分开了。但对我们凡夫来说,不得不分开这二者,因为一个是现量的,一个是我们比量的,分开的原因是现量和比量不协调,我们比量知道面前的就是空,但现量的就是色。
对我们来说,“空”完全变成一个概念,实际我们在思维“空”的时候,思维本身就是“色”,就是我们所说的“法性色”(思维层面的色)。它为什么是空?“空”到底是什么?我们没有现量认知,而只有见解,由此才分成了二谛。
虽然我们在见解上可以说一些圣者的境界,但对我们来说就变成了神话,或者变成了神通。说得崇高一点,那是一种伟大的智慧,是智悲双运的菩萨情怀。但道理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所以没办法,就只能分成二谛。至于彻底把二谛分开,如果有些执着的话,又有问题。
那么,到底分不分开呢?一定要分开,不然混在一起会出毛病的。为什么呢?比如有些人不分二谛,直接从语句上去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不要执著嘛!”——结果就变成了口头禅,会拿胜义谛打世俗谛。有些人拿世俗谛打胜义谛,一上来就:“不要去修那些空性了,你以为自己是圣者吗?我们应该抉择因果如细粉,你天天说那些色即是空,难道因果报应你不怕吗?”
原因是他的现量(境界)和比量互打,行为上他本来应该遵循现量的规律,比如火要烧人、不吃饭会饿死。但在比量上,饭是空的、火也是空的。如果你用胜义谛(比量想的东西)来指导自己世俗谛(现量)层面的东西,你就会出问题,不然你把自己的手拿去被火烧嘛。还有,圣者可以永远不吃的,但我们不要说一年不吃饭了,就让你七天不吃饭都不行。
所以,你的现量就在色里面,但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分析,什么离一多因、有无生因等等,就会知道我们面前的色确实是没有实质的。至于没有实质会是怎么样的?其实我们还是不知道的,然后通过很多书籍和故事,比如《现观庄严论》,里面会讲“假如圣者证悟了空性会怎么样、会怎么样。”——里面提到的胜义境界真的会出来的。
但这些胜义的境界是以语言的方式出现在你面前而已,并不是你自己的境界。比如莲花生大师坐在火上,火就成了莲花;还比如佛陀成佛的时候,魔射了很多的弓箭去干扰他,当场就变成了鲜花。但在我们凡夫现量的境界里面,这玩意儿除了神话和电影以外,是没法实现的,这只是一种比量的东西。
如果你拿这种比量的东西来套现在的行为,那你就会倒霉;同样,你用现在的现量去否认比量或者佛陀的那些境界,那你又会倒霉。那就说明你现在的修行根本都是扯淡的,既然你现在的境界都已经是真理性的,那像弓箭射向佛陀然后变成鲜花这样的东西,就会变成不可能实现的神话故事。这就是现在的顺世派——科学家的态度。
为什么我们人文主义会堕落到现在这种程度呢?他把我们人类的境界当成是最高的,导致人类生存的唯一目的变成:我活着就这一生,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不可能有什么更高级的东西。所以人文主义有个特点,把神圣的打到普通的,他们最喜欢看着有人跌落神坛,暗合了他们“我们都是一样的”心理要求。
美国人最喜欢这样,同时他们又抬些东西出来,平衡这种庸俗的追求。到底美国人抬什么东西出来呢?基督“阿里路亚、阿里路亚、阿里路亚……”所以娑婆世界的众生是很矛盾、很纠结的。
换过头来说,如果我们不承认佛陀菩萨们的这些神圣的、不可思议的东西,那就是用世俗谛去打胜义,用我们的现量去否定我们在逻辑上得出的比量或者从虔诚的信仰里面得出可追求的东西。这样的话,我们的佛教修行就变得毫无意义,是不是这样的?
所以,这两个谛你都不能够执著,你得搞清楚。我们的境界是现量的,属于世俗谛的。而且世俗谛还有它的规律,比如佛教告诉我们的世俗谛是什么?等一下我会讲世俗谛的几个分类。世俗谛的规律是什么?常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我们的现量有时候会成为倒世俗谛的,我们现量里面看得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
世俗中我们现量看到的都是妖怪活千年,好人活不长,做坏事的人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却活得尚好,而好人却受尽了冤枉气。基本上好人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都会受冤枉气的,因为好跟坏、凶狠的跟善良的一开始接触,一定是凶狠的占上风,除非这个善良的人已经通过修证超越了这些东西。因为善良的总是忍让、利他,以自己吃亏来要求自己的行为。而凶狠的人很简单“你的是我的,我的也是我的。”两个东西一接触,善良的一定要吃亏,导致我们现量看到做好事的人就没有什么好结果。如果你要认为这是一种规律,那你就完蛋了。
现在整个地球为何如此糟糕呢?其实就是这个观念导致的。所以我们要去看,世俗里面的真正的规律是什么?那你就得通过理论去学习,要肯定这种规律是真的,这就是世俗在逻辑上的“谛”(谛是真理的意思,逻辑上的真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跟我们的现量是相反,它为何会成立?你说这样就这样吗?但我看到的不是这样的,理论是实际是脱节的!——如果理论跟实际的东西是脱节的,这能遵循吗?
大家千万要记住:佛教千万不能迷信哦!——理论首先要自洽,在逻辑上是顺的;其次一定要实现——如果不实现,它就不能叫做真理。现在的唯物主义为什么不能叫做真理呢?——它不知道“物质”是什么。因为它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证明“物质”是什么,但已经宣称了“物质是唯一的真理”。所以很扯淡,最后搞得整个娑婆世界这么糟糕!其他的一神教也是如此,宣称有上帝、大自在天、安拉,关键它们在哪里啊?怎么来的?跟我们什么关系?他们回答的问题在逻辑上都不通畅的,还有,实践中你见到过上帝吗?
你不能只靠嘴皮子说啊,佛教里面最反动的一种人——“昨晚上阿弥陀佛请我去西方极乐喝了杯茶!”这只是你说而已,我还可以说“毗卢遮那佛请我去他那里了!”你也说,我也说,各持己见,关键请拿出证据!
而佛教里面一定要讲到证据的(实证),当然有些人讲求信心,比如你已经相信了自己的上师,然后上师说“昨晚阿弥陀佛请我去西方极乐世界喝了杯茶!”——那你可以相信,而这个相信是建立在你相信自己上师的基础之上的。
那为什么相信自己的上师呢?因为他长得乖啊?还不如相信杨幂、Angelababy(这两个网红是谁,其实我都不是很清楚!)这样不行的嘛!所以佛教里面一定首先要在逻辑上通达,它颠扑不破、不可推翻,还有,它一定要兑现才行。
那么,现在推断出来有空性,只是我们头脑里面的见解(比量性的东西),至于这个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呢?我们以前也讲过很多,从逻辑上,目前来讲是找不到漏洞的。我的一生(从十八岁开始)就致力于去找空性在逻辑上的毛病,虽然前数年不是那么认真,后数年决定要开始追求佛教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欲望——找到空性逻辑的漏洞。
我当时读了好多哲学书,也找了好多年,最后我失败了,彻底地投降!所以我特别在意科学提出来的这样真理、那样真理,比如玄啊、量子啊、粒子加速器啊,数学的三次危机啊……为什么我要去搞清楚这些东西呢?万一我们的逻辑上出现了问题,那其他都要出现问题。这是在逻辑上的。
还有一个,是否能够实证?我们以前也讲过,科学里面的实证有一个东西叫“共证”,就是大家可以看得到的——飞机出来就是飞机,你看得到、我也看得到;计算机出来就是计算机,你知道、我也知道。我们可能还在享受它们的好处,比如现在的智能手机,这个就叫做“共证”,就是大家都能看到。
而佛教里面追求的根本真理是没办法共证的,现在又说到“共证”一词,已经跟刚才说的“共缘”又扯在一起了。佛法是没法共证的,它是讲认知的绝对性,而不是讲认知的相对性。什么叫做认知的相对性呢?比如你可以看到我面前的电脑、我也可以看到自己面前的电脑,甚至网上的一些师兄通过视频可以看到我面前的电脑,但你看到的电脑和我看到的电脑是同一个电脑吗?
从共证上你会说:“是呀,是一个电脑啊!”而从佛法来分析不是这样的,其中有很多的不同。哪怕现场的师兄,你看到的电脑和我看到的电脑都不是一个电脑,你看到电脑的背面,而我看到电脑的正面,二者就是不一样的。
你说:“我们就是看到了一个东西!”——那是你的假设,你先设定了这里有个东西,然后背面给你看见,正面给我看见,但实际上不是的。我说:“你看到的背面和我看到的正面,不是同一个东西!”——那到底是不是一个东西呢?实际上,根本就不能说是一个东西,也不能说不是一个东西。世俗谛上,叫一个东西;胜义谛上,没东西。在世俗层面叫“一个东西”,那是倒世俗,是我们客观觉得有了这么一个东西以后,再说“一个东西”。
实际从唯识上来分析,你看到的是你眼识的呈现,我看到的是我眼识的呈现,这两个眼识的呈现都是不一样的,其中存在细微的差别。当然,这又要牵涉到另外的问题,比如我把电脑拿走以后,我和你相对这个电脑的眼识都没有了。为什么我拿走这个电脑会影响到你的眼识呢?当然,有很多类似的唯识问题,以前我们曾讲过,这在逻辑上一定要顺畅,否则不行。
其实佛教的共证是没有的,圣者看到的空我们是看不到的,我们只能看到色。现实中,我们凡夫共同看到的色都不是同一个东西,没有所谓的“客观”,因此没有这种共证,而只有别证。最后我们通过修行达到跟圣者一样,面前的色就是空,而且你还知道在他面前呈现的是怎么样的色。你会知道他的色在你这里是空,但他不知道你这里的空被他扭曲成了色。
因为他没有共证,所以佛教里面有个词汇叫“各别自证”。圣者证悟了以后,他只能把道理告诉你,然后你自己去实践,而他不能把证悟直接交给你。比如“你过来!嗡嘛呢叭咩吽、嗡嘛呢叭咩吽!”然后你就开悟了。——很多人看故事看多了,想去找到一个伟大的上师加持一下、甩一耳光,爬起来马上就明白了。
禅宗里面有一故事,水潦和尚被马祖一脚踢翻了以后,爬起来马上就证悟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里面隐隐约约都有这种渴望,什么时候能够遇到一位上师,被他打一耳光也好,罚不吃三顿饭也好,然后就证悟了。其实他是害怕,他不愿意付出、不愿意努力、不愿意吃苦,他想通过非常轻松的方式去拿到真理。
这是佛教教育上的一个大误区,最终搞出一大批搞迷信的人。其实他们的内心里面对上师已经设定了很多的要求,他期望上师在他所认为“适当”的时候,使出适当的手段,让他获得他认为“适当”的证悟。然后所有的期望全部失望了以后,上师就成了凡人,甚至上师不如他,这是佛教团体里面的普遍现象。
如果你对二谛没有准确的认知,而简单地把它分开,那就会出问题,变成二谛的执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为什么圣者会把色看(认知)成是空性,而我们会把色看(认知)成是色;圣者会把空性看(认知)成是空性,而我们会把空看(认知)成是色?上面讲到有“共缘”的不一样,圣者和我们共缘的是空。请记住:从理论上分析,圣者和我们共缘看(认知)到的都是空;从境界上,圣者是空,而我们却是色。这才是正确的道理。
那么,自续派是站在分析圣者的立场上去的,但它自己不这么认为哦!从修行上,自续派认为自身跟圣者看(认知)到的都一样,只不过凡夫看(认知)到色就是色,而圣者看(认知)到色就是空——在色的基础上,它还在,但头脑里面认为它是空的,这就变成了“色与色不空,色上面的实有空”。所以我们还是站在凡夫的立场上,甚至认为圣者也站在凡夫的立场上,所以它变成了自续派,不是一个究竟的派别。
听得懂吗?究竟的应该是:我们面前就是空,只因我们的执著把面前的空看(认知)成了色。我们说这个问题的时候讲了一个共缘,(共的前面,表明我们能看〔认知〕的是别。)两个不同的东西看(认知)一个东西叫做共,别就是我们跟圣人已经别开了,实际上已经分开了二谛。但二谛是没办法不分开的,因为我们是凡夫,我们的现量跟比量不同,就已经分开了。如果完全不分开,达到圣者的时候,就没什么好说的。
真实的圣者那里,没什么好说的,一谛不立。只因你安立了胜义谛,才会有世俗谛,实际上他那里连胜义谛(完全的空性)都没有,世俗谛也不成立,那恰好叫做胜义谛,所以“胜义无言、一默如雷”就如此来的。因为那个东西(本质)是不能言说的,任何思维觉受的安立都是错的,修大圆满的人一定会明白这个。
好了,这是前两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分开二谛的麻烦,现在来说后两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藏传的说法,而汉传的说法恰好倒过来,我也经常会搞混。虽然“即是”跟“不异”二者有差别,但我讲的意思是按照齐美仁真堪布的版本来的,他怎么说我就怎么说。
我们平常念的《心经》恰好是跟这个顺序倒过来的,但意思是一样的,大家要记住!我们现在来说后两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什么意思呢?这是要破除分开二谛的执著。简单一点,执著世俗谛的人容易偏执,不容易证悟;执著胜义谛的人容易口头禅,而且还不太容易获得透脱。
因为执著胜义谛的说法(比量),就容易说大话(口头禅),动辄就“你不要执著嘛!”——什么不执著啊?饭就是好吃、女人就是好看,你叫我不要执著,凭什么啊?简直在鬼扯说大话!他把胜义谛的道理拿到我们的世俗境界来。
还有,他把这些话真的当成一些了不起的东西,不知道这些其实是指月的手,是拿来指挥自己修证的。走到那个地方,往昔的话就要丢掉。过了河以后,船就不要了。但他过了河以后,还背着船继续走。甚至一直在船上呆着,执著那个船(一些法句),永远到不了对岸,导致不容易透脱。
这是一些搞闻思的人,我们公司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的读了很多书,密密麻麻、点点滴滴、堆堆积积、集腋成裘、滴水穿石,结果集腋不一定成得了裘、滴水不一定穿得了石,因为执著这方面是不行的。所以到了后来,一定要打破这些实有,不然很容易偏执。
因此要消除分开二谛的执著,而消除执著的话,首先你要在见解上通达,文中就提出了这两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拿现代的语言怎么解释呢?按照齐美仁真堪布的说法,色以外就没有空,空以外就没有色,就是色全体是空,空全体是色。
这句很搅脑袋的,汉传里面其实也有这样的说法,叫“全色即空、全空即色”,就所有的现象都是空性,而空性不是离开了色的另外一个空性,它其实就是这些色。这样一弄,二谛就要合一,叫“色空一体”。关键是“色空一体”的“体”在哪里呢?
如果你随随便便简单理解色空合在一起的话,跟色空分开是一样的,那又要出现问题。我们现在说一些学术的,其实我很不想讲学术的。很简单,跟刚才的问题是一样的,如果色空完全一体的话,我见到色就见到空了,那我已经证悟了,还修什么啊?还有,圣者一见到空就见到了色,但他还跟我们一样见到了色,那他还是圣者吗?
所以“二谛合一”是矛盾的,这是最简单的说法,但我们不要这样,这样太野蛮了!我们来学术化一点,怎么说呢?如果二谛合一的话,会产生四种过失。
第一种,因一体故,胜义谛中无分类,则世俗谛中也无分类。什么意思呢?胜义谛是没办法分类的,它一如、一味的,不能说甲胜义跟乙胜义不同。
当然,《金刚经》中说:“所有的圣者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什么叫做圣者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呢?就是圣者都以一个无为法来修行,但他们的境界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他们执著的多少,而不体现在胜义的不一样。初地菩萨证悟的空性跟佛陀证悟的空性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他们弥漫相续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佛陀的整个相续已经完全转化为大圆镜智,全部体现为空性,而初地菩萨就只有一部分。但菩萨的一部分跟佛的全体实质上还是一样的,菩萨的镜子是污的,只露了一点点光,而佛的镜子是全亮的,抹得干干净净的。虽然光度是不一样的,但二者的光是一样的,听得懂吗?也就是说,镜子里面的光相同,但镜子里面弥漫的光的程度不同(镜子的清澈度不一样。)
所以,圣者皆以无为法而差别,这个“无为法”是一样的,但由于清除污染的程度不一样,导致光的亮度、宽广度是有差别的。这句话是这样解释的,并不是指里面的“无为法”有什么差别。无为法是不会有差别的,实际上“无为法”只有一个,如果它有差别的话,那怎么办啊?那就找不到头了,到底最高级的无为法是哪个?你说最高级的无为法是没有差别的,那前面那些有差别的就不叫无为法,那它就会被改变的。
“无为法”你是没办法改变它的,不生不灭、本来如是,它不会是生成的,也不会消灭——常乐我净。如果你要说胜义跟世俗一体,而这个胜义谛是不分类的,那么世俗谛也不分类,那怎么得了啊?那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如果不分类,那我抢了你的,咋办啊?
所以一定要分类,火跟水也要分类,不然就会发生麻烦,发生了麻烦也是要分的,它们就是不同嘛。世界之所以精彩,就因为它门不同嘛。但大家不要想“无为法”都是一样的,不分类实在太不精彩了!”——那你错了,无为法就是有为法,“空即是色”就是我们后面要讲的,只是味道(态度)不一样了。这四句话看似简单,实际上太深了。
说过刚才的第一种过失,如果你说色空是一体的,因为胜义谛一体一味,那世俗谛也应该一体一味。什么因果报应也就不成立了,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都应该一味;杀人、防火,救人、救火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不是的。
第二种,你要说胜义谛跟世俗谛是一体的话,那胜义谛也有烦恼,那你修行作圣人干嘛呢?你不好好呆在世俗谛里面,吃饱了撑着啊?像现在的人文主义说:“做好自己!”——关键你能做好自己吗?自己是什么啊?就会这样。是不是有点搞笑啊?你不是说一体吗?但事实上你通过佛法的修行,就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三种,如一体故,世俗谛是身语意之境,胜义谛也成了身语意之境。因为整个世俗谛是我们身语意的境界,我们所说的话,听到的声音,感觉到的大地、房子、汽车,看到的各种颜色、形状,这是世俗谛中身语意的状态。如果你说胜义谛跟世俗谛是一体的话,那胜义谛也成了身语意的境界,但实际上不然。中观明明说“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它们都是非量的,如果胜义谛跟它们一体,也跟它成了一个境界?
第四种,如一体故,故胜义谛不必修持也垂手可得。这就更扯淡了,就如前所说,我见色即见空。你不是说一体吗?我已经直接现量、不分别的体会到我面前的电脑就是电脑,由于它是空性,所以我也体会到了空性。事实上不是的,我体会到它是电脑,是怎么体会的呢?我眼识看到它的形状,还看到了它的颜色,而“空性”只是我头脑里面想到的两个字,有什么用啊?没什么用!
这是不行的,真的空性不是这样的,如果仅仅只是一个想法,没有什么用的。穷人梦想做富人——难道我们做的白日梦还少啊?昨天《入行论》课上讲到,有位师兄投资了一个公司,占了一点股份,听说这个公司要上市了,他就开始策划想象要买跑车、带着美女(什么跑车、什么美女都想好了)去哪里旅游,结果那个公司倒闭了,上什么市啊?
我们的白日梦有很多,想法是不行的,甚至连佛法的说和想都不一样。佛教《楞严经》里有个很厉害的词汇,叫做“说食不饱”,说这个东西很好吃、营养有多好、哪个名厨做的,用什么黄金的食具,说得再多,你还是不饱,所以是没有用的,这叫“说食不饱”。也就是说,这样简单的思维是没有用的。
回过头来说,你说“色空一体”的话会出现这四个问题的,很学术化。但齐美仁真堪布就不这么说,他把这四个问题总结成了两个,第一个,色为世俗谛,则空也成了世俗,那空性就沦为世俗凡夫根识的现量所见。其实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色空一体,那么色是世俗,空也成了世俗。第二个,圣者见到了空,那也会见到色法。如果色空一体的话,那圣者也会跟凡夫一样看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既然圣者证悟了空性,而他同样跟凡夫看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的话,那我们修证的意义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最多是见到色法中所谓的不执著而已,而它还是在,就变成了如梦如幻的呈现。至于这个如梦如幻呈现是有程度的,比如有些圣者的如梦如幻踩在火上就开始走了,甚至穿墙入室,还有密勒日巴在天上飞。
这些在我们的现量里面都是神话来的,我们的“如梦如幻”就是头脑里面认为“它是假的、它是空的”。这起到思维性的、感受性的,观想性的作用,这些作用可能会灭除我们的一些贪嗔,对我们情绪的平服有些好处,但毕竟还是有庸俗的现象现起。
如果我们所证悟的空性就是这个东西的话,那当圣者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最多他的想法比我们好一点。但有些世俗人的想法有比另外一些人要优胜很多,比如看到别人掉了东西,有些很有道德的人就会捡起来交给警察叔叔,而有些人就占为己有。
以前文革中有个童谣: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就是有些人对待钱的态度,而有些人却把这些钱据为己有,所以每个人对待钱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的。前面把钱交给警察叔叔的一种人,他就成了好同志,据为己有的就成了坏同志。
而圣者见到最多是“它是如梦如幻的,我不要了!”连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都没必要(如果警察叔叔也是如梦如幻的),他最多比我们高级一点,因为他还有想法来的。当然,他可能会形成境界,如果搞穿越、搞触法等等之类的。
那还有其他的麻烦吗?比如我们所想象的穿墙入室的神通,可能我们凡夫做不到,而圣者做到了,那也最多证明他的功能比我们强大一些。而且穿墙入室也不见一定要学成圣人嘛,比如我们拿个炸弹把它炸了,那也叫穿墙入室嘛。比如以前的圣人有天耳通,但我们现在有手机啊!——你说:“不一样的,圣者可以不用手机的!”——但作用不是一样的吗?你的手机会坏的,神通也会丢失的。这个不能算是真正的胜义,它是可以变动的、变化的,它并不是无为法。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在感觉、认识、思维上认为看到的这些东西与它不一样,就认为是胜义了。所以色法跟空性要是简单地捏在一起,那就会出现这样的毛病,你没办法彻底把之融通。要是一个佛法的理论说不通,那理论上就不自洽、不圆融。如果理论上都说不通,那你怎么用于修行啊?也就在比量里面都是错的,那现量根本谈都谈不上。
这是不行的,现在的科学也一样。很多科学的说法不是通过实验去的,它是先有理论后有实践,先出了理论以后,再靠一些搞实验的科学家去把之实现。以前杨振宁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最后是靠中国的一个叫吴健雄的科学家是把它证实的。
爱因斯坦的很多理论,比如相对论等等,都是先出了理论后来通过实验把它证实的。量子力学也一样,如果连理论都不自洽(理论出了问题),那实验一定会出问题。佛法也一样,如果佛法的理论都说不清楚,还说通过这样的理论来指导你修行成佛,这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整天说闻思修、闻思修,我们一定要先去闻思,这是针对走闻思路线的人。当然,有些人可能不像我们现在有比较细致的、非常庞大的理论,它讲具体的方法就进去了。这种是直接进入实验的人,但直接进入实验,你就得有一个好的实验指导老师,那你也可以跟随这个实验的老师一下知道结果。他知道关键点在哪里,比如实验什么时候该推电闸,哪里应该加一点添加剂,哪里应该多绕几圈线圈,这些得靠你的老师带着你。所以我们整天说,如果你闻思的能力不够,你一定要找一个老师,他教你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且你一定要找到一个跟自己对味的老师,他真的是已经得到结果的老师,否则他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话,说不定你们俩就一起过不了河,接着在河里被冲走,这种可能性非常的强大。所以在佛教里面,“寻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也就是说,世俗谛跟胜义谛合在一起不行,分开也不行,然后我们汉人思维很发达——“好,无非就色跟空的关系嘛,它们是一体不行,分开两个也不行,所以它们两个的关系是不一不异”。你要问他色跟空的关系是什么(也就是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关系是什么)?他直接回答你:“不一不异”——哇,这些词汇很高大上啊!
但碰到理论很深厚或者有修行的人,会直接反问他:“不一不异到底是什么?”他还是回答:“不一不异。”不一不异到底是一还是异?关键到底是什么?——怼死他!无论怎么问,他还是回答四个字:“不一不异。”
其实这是一种关系的概念性总结,用不到具体的修行上。没错,是不一不异啊,但“不一不异”这个词汇在佛教里面出现的次数很多。比如我跟我的相续,到底是一还是异?如果我跟我的过去是一,那么我一点变化都不会有——不成立;如果我跟我的过去是异,那对不起,我过去做的全部不算——如果借了钱,那对不起,我说我跟过去不一样,不还!
那我跟我的过去关系到底是什么?回答:“不一不异。”——这也是对的,但只是对这种关系的、语言性的、理解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对不对呢?——对!作用呢?——没有!如果不落到修行上是不行的,我们一定会关心到底怎么办呢?这一点上我觉得西方人很牛,他不满足于思维概念。你要如此跟他描述,他会:“Stop,What?(停下来,后面该怎样什么?)”
关键是这个“色空一体”的“体”在哪里?我们不要满足于“不一不异”这个说法,关键“色空一体”的这个点是什么才是重要的。我们不是说色空要合一吗?合在哪里?这个“体”在哪里?“体”是什么?如果搞不清楚这个“体”,就会出现问题。
其实“体”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如果你直接说:“体落在空性上。”——这个大家都知道,肯定落在空性上,因为它是究竟本体。但我们不懂究竟本体啊,那要怎样从见解上将色落在空性上?还有,怎样从修行上把色落在空性上?这个才是问题的关键点。
前面是承认了色、承认了空(现量上承认了色,比量上承认了空),而且说二者不一样,这样就被逼分开了。所以抉择见解如虚空,遵守因果(遵守我们的现量)如细粉。
如果我们要把二谛完全地合一,那要怎么办呢?体现在哪里呢?那么,就为“色空一体”取了一个词汇,叫“二谛双运”。这里就牵涉到“双运”,这个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双运?一提到双运,大家马上就想到密宗里面的“男女双运”——那是一种修法来的。实际上这个词汇在佛教里面有很多的说法。
请大家记住!真正的“双运”不是指两个东西捏在一起、捆在一起(有些经论说“黑白绳子缠在一起”)。它是一个东西的两种说法,或者一个东西的两种运作。比如“智悲双运”,看起来好像是“智”和“悲”两个东西,实际上是菩萨依他的本性以无为法而进行差别应用,一个应用叫“智”,一个应用叫“悲”。或者是一个东西的两种说法,比如“明空双运”,明性跟空性实际上就是一个本性(觉性)。
但它呈现出两种特点,一个是明性,一个是空性。实际上它不是两种东西,在概念里取了一个“明”、一个“空”,但在我们的认知里面它就是一个东西,甚至连一个东西都不是,没办法说它是一个东西,所以叫“明空双运”。记住,不是两个东西在那里打搅,也不是双龙竞珠,虽然有时候会用双龙竞珠或者黑白绳子捆在一起来比喻,但实际并非如此。
既然我们说到色空一体、二谛双运,那我们要怎样去找到这个“体”?认知这个“体”?运行这个“体”?这才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两句话的观点。然后,怎么去理解色以外没有空,空以外没有色?首先要从“体”上去理解它,接下来还有其他什么理解,就是这两句话我们将要解释的。
那么,二谛一体到底要以什么为体呢?其实刚才已经说过了,实际上完全离戏的胜义境界里面是没有二谛的,比如我们进入到了法性定里面,哪有什么二谛啊?无佛无众生、一异不成、多也没有,所以中观里面有个理论,叫离一多因。实际上是不会有二谛的,只是想告诉凡夫这是比量的说法,还有一个东西叫“法性定”,那个是万法的本质,它明空双运等等。
好了,这一下就安立了胜义谛,而这个胜义谛跟我们的现量完全是不一样。你在安立这个胜义谛的同时,现量的世俗谛就安立了,听得懂吗?也就是我们现量的时候,当下的世俗谛就已经被安立了,因此二谛就成立了。实际上安立胜义谛是为了表述圣者的境界,然后以此相对,自然就有了世俗谛。这两个“谛”一定要相对的,取消了一个谛,另外一个谛就没有了。所以好和坏一定要相对的,如果世界上没有坏人的话,就不会有好人,原理是一样的。
所以,二谛的安立真的是没办法的,对凡夫一定要安立,而对圣人实际上是不存在真正的二谛。你说:“圣人怎么会不存在真正的二谛呢?比如菩萨进了法性定就是胜义谛,出了法性定就跟我们一样的世俗谛。”其实菩萨在境界上有两个,第一个是真正的没有二谛的法性定;第二个是出来以后,叫做显空双运的世俗谛。实际上这个不叫二谛双运,而叫“二谛轮换”。
他出来以后如梦如幻,在本质里面外境显出跟我们一样的如梦如幻,然后内在里面的认知是无执的觉性,这个可以叫做真正的二谛双运——世俗谛有显现,内心又明白胜义谛的本质,而且两个还是等性的,大圆满的修行就是如此。
你说:“初地以上的菩萨出定之后,修的还是大圆满啊?”这不一定的,但大圆满就是如此。我们叙述性地去描述出了定的菩萨所谓的“后得境界”,就可以是如此的,这是真正的二谛双运。但从境界上来说,这个二谛双运还是算世俗谛来的,因为它有显现。按照二转的定义,凡有显现都是世俗谛;他进入到法性定里面的时候是胜义谛。这个叫做二谛轮换,不能叫做二谛双运。
那么,二谛是怎么安立的呢?因为安立了胜义谛,才会有世俗谛,至于这二谛该怎样安立,实际上我们上一节课讲过。引起了很大的一些分别,产生了好多种中观,分有三大类。有前代中观、自宗中观(宁玛派的中观)、后代中观。后代中观其实是指后弘期,阿底峡尊者以后,特别是以格鲁派为代表的中观观点。当然,格鲁派有它的观点,分析起来的话,每个论师的说法都有细微差别,但三大类可以这么去分。
实际上前代中观不太去说世俗谛,它的立场永远是站在胜义谛的立场上,它只安立一谛——胜义谛。其实这种安立也是对凡夫安立的,它只是告诉你:你们必须要以我的看法来看待这个世界。那么,是以什么看法来看待世界呢?整个世界全部是虚假的,哪怕是目前我们凡夫所面对的现实世界都是虚假的。它不以“量”来安立世俗谛,它认为世俗谛全都是迷乱的。
前代中观,包括月称论师等等,你要跟他争论世俗的东西,他不会跟你争的。宗萨仁波切讲中观的时候曾举一例,我也经常在用——月称菩萨不会去跟牧童争论牛喜欢吃哪里的牧草,这个牧童说了算!至于牧草有没有本质?那就月称菩萨说了算!
他只跟你抉择胜义谛,当然是比量性的抉择,他告诉你这个世界全都是空性的,他是站在证悟者的立场上的,但要通过语言表述出来。所以他不以量来建立世俗谛,“量”是什么东西呢?——认知。这个认知有正确的、直接的认知,叫“现量”;还有一种正确的、推论性的、逻辑性的,叫“比量”(当然,比量也有错的。)比量跟现量都错的话,叫“非量”。
就是认知的直接性(结果),还有认知的逻辑,或者是错误的现量和错误的逻辑。我们有错误的现量吗?比如我们把绳子看成了蛇,还有阳焰(比如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前面好像有水,结果车子开过去发现不是水),这个叫做非量。
其实因明是不究竟的,当然,这样的话,肯定有很多学因明的师兄受不了。但大家要记住,我说的这些观点都不是我发明的,我在不同论著上把各种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但我的这些说法,都不是我自己发明的。如果你要怀疑,没问题;你要去考究,也没问题。但是千万不要轻易的诽谤,因为你不是在诽谤我,我只是一个传声筒。你要是诽谤的话,结果通过这个传声筒,一下就不知到诽谤到谁的头上去了?这是非常不妥的!
但你可以去思考:“哇,怎么是这样的?”我也是这样的人,我听了不会随便信的,其实你也可以的,非常欢迎不随便信,但你不能轻易地否定。不随便信不代表轻易否定,你可以怀疑。支持怀疑、鼓励怀疑,怀疑是正确的,轻易否定和轻易肯定都不一定正确,轻易肯定是轻浮,轻易否定是愚蠢,所以怀疑未必是错的。
你说不依量来安立,因明为什么要安立呢?我举个例子,因明要证明我眼识看到的是对的,一定要通过前面的一个物体现量来证实,比如我眼睛看到的。那么,要证实我确实看到了前面的物体,一定要用我的眼识来证实。这个叫循环论证。因明追到后来,一定要这样的,否则眼识跟现量是没法确立的。
循环论证在中观上叫做“能立等同所立”,太术语化了,什么叫做能立等同所立呢?本来我们要另外一个人来证明我看到的是对的,但你用一个需要证明的结果拿来当做论据,又来证明它自己是正确的——A证明你是B,B再反过来证明你是A,结果你们两个都是AB。
世人经常玩这个,因明从本质上也是一样的,而且因明有范围,我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经常说见到烟就会有火,这是因明的证明。后来我们见到了一种白色的、如雾状的、流动的烟,就以为有火,然后马上跑去找火,一看发现不是火,而是干冰。这样的一个例子,就表面因明不究竟了,但因明又说:“不对啊,有烟就有火,是合乎定式的、合乎法相的,那个只能叫做干冰的雾,不能叫做烟,与法相不符。”他用了一个与它规定的法相不符来证明这个论式是对的。因明实际上有很多的规定,当然等下我们会讲到世俗谛安立的几大范围,其中也会提及到这个。
也就是说,前代的中观师不会跟你讲世俗的好坏、是非,他说什么都是假的,这些量完全是不存在的,虚幻的,就像梦中的东西一样,醒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你现在不要在梦中纠结,你直接朝梦醒的地方去,然后就“若也单刀直入,则圣凡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禅宗那一套就来了,但这要对一些很厉害的人才行。为什么会有前代中观的观点呢?当时就是有这么一帮修行了很久的人,他们的根器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了,要摆脱各种各样的思维、觉受,直取本性。
后来的根器慢慢就不行了,但还是有很多很厉害的人,我们自宗这一派有无垢光尊者、荣素班智达,以及禅宗的一些大禅师们,像洞山禅师等等。禅宗的整个系统基本都来得很陡,比如六祖当时说:“我们这里不论禅定解脱,只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什么意思呢?像我们现在搞的打坐啊、参禅啊,丢到一边儿去。甚至有人去向云门祖师求戒,他说:“我这里只以本份事(本来面目)接人,至于戒、律这些闲家具,你到隔壁房间去!”还是有这么一帮人是这样的。
话虽如此,其实禅宗里面还是渐修的方法,比如曹洞宗还是讲究坐禅的。后来大慧宗昊批驳这一帮的觉照是默照邪禅,实际上,还是有一批人需要通过在世俗谛上进行一番挣扎、一番所谓的集资清障,再去趋近胜义谛的。这是另外一批藏地的论师所采取的中观见。
他既随顺世俗谛,承认有世俗谛,但他承认世俗谛的方式是什么呢?以量来成立世俗谛。跟学因明一样,以量来成立,讲各种各样的规律、因果报应等等,讲得非常之好!
但他承认的方式是什么?那是没办法,因为你傻,叫“他方承许”。本来佛陀持有最高的证悟和见解,但遇到阿罗汉却讲最浅的法,因为你就是这样的玩意儿,他是为了你而讲,叫“他方承许”。这样的方式有什么作用呢?有利于你快速地集资清障。虽然他方承许以量成立,实际上它还是如梦幻一样的。它是凡夫的境界,你要尽量抛开它,这样有利于你快速地集资清障,然后进入大圆满修行。
这是另外一帮行人,他们以量来成立世俗谛,但成立的方式还是站在胜义谛的立场上(起码大半是站在圣者的立场上,小半是站在凡夫的立场上)。凡夫的世俗境界才会以各种量来成立嘛,比如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
最后还有后代中观,他们在胜义谛上抉择是单空,但在究竟上还是会走到真正的大空上去。但在世俗谛上,他是真正的站在自方的立场上去承认世俗谛。学过《中观总义》的师兄应该知道,他用的思维量(逻辑量),比如自续派认为五大因(五个方法:离一多因、有无生因、金刚屑因、大缘起因、破四句生因)是自己的。但遇到前代中观的无垢光尊者的话,他会说这些因都是随顺你的,我们应成派不讲这个。那是你的因,我拿你的因破你的法而已,用你的自相矛盾来破。
所以,站在圣者的立场上承许凡夫的理论,叫他方承许。但后代的中观是以自己凡夫的立场的量去承认这些东西,所以他非常在乎这些。那这样有好处吗?有好处,利于次第修行。比如因明学好了以后,我们就能准确地观察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起码在我们六根的层面之内,我们会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我们不会上一些邪见的当,我们可以用因明、随理唯识等简单的理论破了唯物主义、一神论(客观唯心主义)。
它利于这些见解上的通达,但在修行上它还是抉择了单空。抉择了单空,典型的就是观世界如梦如幻。其实,观世界如梦如幻是属于单空的修法。如梦,说明它还在嘛,只是觉得它像梦。如果外境消失了,法性现前了,才是真正应成派的修法,应成派就是抉择那个法性——真正的胜义谛,外境要消失的。
所以我们学《中观总义》的时候,牵涉到了一个问题——破不破外境?为此吵了半天,其实它很重要的。如果我们的心站在这个外境存在或不存在?它是如梦还是如幻?差别是很大的。如梦是内心里面不承认它,但没办法它在而已,当它迷乱;如幻是它还是在的,只是它不真实。这两个观念对色法的认知其实是有问题的,对细微的认知导致有很大的结果,咫尺天涯!
前面那种直接认为它不存在,最后很容易会透脱。但后代中观就不是,它们建立二谛的时候,认为世俗谛要以量来成立。虽然三类中观在胜义谛上都有争论,最终都会趋于大空性。但是,世俗谛到底怎么来安立呢?三家的意见不一,一家说根本就不承认;一家说我随顺你;一家说就是要分开二谛,不分开不行。
我们要如何安立世俗谛呢?到底照着谁的去呢?我很客观地说,无垢光尊者那一派是最客观的。为什么?因为世俗谛确实是一个迷乱的量来的。虽然说我们有正量、有世俗量这些东西,因明说得非常的严密,但在究竟上就是有问题的。世俗谛的安立,因明比较唯识来讲得就已经不行了,因为唯实讲的是大范围的世俗谛。
我们讲一下三类世俗谛的安立,第一类是大范围的世俗谛。大范围是什么?它是将所有显现的规律,包括圣人境界里面显现的规律,讲究因果规律等等。其实因果规律不是简单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被包含在里面)。它说只要有显现,一定是前带后,也就是有当下的显现,就一定有前面的显现,不然的话,你的显现凭空而现,那是不行的,那叫做无因生,是不可能的。它是讲这个意思。
大范围的因果规律实际上范围很大,不仅是凡夫,很多菩萨也一样,如果菩萨犯了戒,也一样要堕地狱的,一样要忏悔的。这个大范围的因果也同样属于世俗谛,世俗谛的范围很大,包括很多圣者在内,它唯一不存在这个规律上的就只在法性,真正的佛陀那里是没有的,佛陀在显现上都还要承认这个。
比如释迦牟尼佛,他在印度的时候也要显现吃马麦、被人攻击、释迦族被杀掉,是不是这样的?他呈现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也同样呈现在因果中间。但本质上他是不是佛呢?不是佛哦,本质佛应该是法身,那上面不存在因果的。
也就是说,佛、菩萨、包括我们,这个范围的世俗谛就非常之大,它以唯识来表明这个东西。唯识说各种各样的显现都是有来源的,要想破这个,唯一的破法就是离一多因这些理论,用中观的胜义理论去破它。破完了之后,就会回到法身那里去,法身就真的无因无果、无佛无众生。
说“无佛无众生”是指法性,不是指化身佛,化身佛呈现在我们的关系上,还是会出现这些因果现象的,所以佛陀在印度出现了十难。你说:“佛陀是在示现!”——是啊,他是在示现啊,关键他一示现就出了这个样子,而他本来的自境界(他的境界分为自境界和他境界)里面是没有的。
自境界是没有因果的,他境界跟别人连接上才会有这些现象出来的,这里就牵涉到一个很大的理论问题——佛陀(法身佛)本身是怎样的?有些人说:“法身佛是没有他显现的。”——这样有人就会发难:“如果没有他显现的话,佛怎样遍知啊?”也有人说:“佛陀的显现跟我们是一样的,他只是不执而已。”——这样的话,佛陀跟我们的状态是一样的,这会变成小乘的观念,太不究竟了。
正统的说法是,佛陀有他显现,也有自显现,自显现是纯粹的法身,不会有其他的现象出现的。但他成为大圆镜智就可以照见所有众生的分别念,然后以化身或报身的方式,出现在别人的境界里面度化众生、教导菩萨。那么,当出现在别人的因缘里面,他就要遵循因缘的规律,只不过他加进去的话,会成为一个大的助缘。所以因果规律还是会有的。
在二转法轮里面,只要有现象,就认为是世俗谛,所以佛陀的化身也会消失,最后成为舍利。而法身(真正的佛)是不生不灭的,这是第一类世俗谛的大范围安立。
还有中等范围的世俗谛,他就以众生共业相似来共同承许的,共业不同,则其规律也不同。为什么?比如六道的所见境是不同的,而同一道在不同时期的共业,显现都是不同的。我们作举例,以众生的共业相似而承许世俗谛。比如我们都是人,就呈现出现在的世界,水就是水。但流动的东西,在饿鬼那里呈现的就是脓,因为共业不同的缘故(世俗谛是不一样)。
虽然我们都是人,但在不同时期的共业都是不一样的。在人类比较牛的时期,呈现的世界是须弥山、四大洲,而现今人类呈现的是地球。所以共业承许也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个能不能破呢?有些共业的虚假性是很容易破的,为什么?比如我们现在面前呈现的火是要烧人的,而莲花生在世的时候,国王把他扔到火中也无法把他烧死。
你说:“我没看到,我不信!”那你就犯了刚才我说的错误:你用你的现量来否定教言、否定胜义的显现。这些东西在比量上推出来可以发生,现量上你是否看到,那是很难说的,你要进行修行才行。如果通过修行,你自己都能看得到,甚至你自己都可以显现这些东西。
就像以前我们现量看不到手机就直接否定了手机一样,五十年前如果你说:“以后我们会用手机打电话,洛杉矶跟广州的人,直接通过一个摄像机都可以看到对方的样子。”在当时,这些话谁会信啊?实际上这些东西是存在的。
你说:“这些东西以后才会存在!”那当下呢?其实在那个时代也存在电磁波,不能以你没看见就不能呈现作为一个认知标准,这是很扯的。所以这些规律的共业的呈现来安立世俗谛,这是中等范围的世俗谛。
还有一个就是小范围的世俗谛,人类的族群或者是一些动物的族群,他们有不同的遍计执著。比如我们认为美丑、好坏、对错,思维上就很轻易破了。比如几十年前我们那个时代,我经常讲的以胖为美——一肥遮百丑;而现在是以瘦为美——一肥破百有。你看现在的女性的,瘦得像竹竿一样,筷子腿、A4腰,在以前我们那个时代看来,那就是白骨精、老妖精。这些观念根本都不一样,稍微聪明的人是很容易破的。
世俗谛都是安立,即使大范围的因果报应的规律性的东西,都可以用胜义理论去破,所以世俗谛的安立不是一个绝对的东西,它是不同的状态、不同的业力,乃至于不同的环境、时期,都不一样的。世俗谛是不究竟的,那胜义谛究竟呢?如果世俗谛没有了,那对于凡夫来说,胜义谛就更是安立的,因为要靠你去言说。
当你处于胜义谛的状态(境界)里面,二谛都没有了,而安立的时候,世俗谛和胜义谛都是安立的,只不过是靠语言来安立。至于破呢?胜义谛上的一些理论,你暂时是破不了的,你能破的都是些世俗谛的东西。比如你要去破空性是破不了的,破不了的意思是什么?比如我们中观的理论,认为万法的显现都是没有本质的,这个理论你是破不了的。但你说世俗的发展(因果报应)是有规律的,它一下就给你破了。
你说:“这样的话,那我们就不要二谛双运咯,只遵守胜义谛就行了。”如此一来,你就变成前代中观了。你又说:“那我们二谛完全双运咯。”如此双方齐来,你又会造成矛盾,所以又要把它分开。那怎么办呢?我们要如何双运呢?二谛双运要体现在哪一点上呢?二谛一体,或者叫色空一体,二谛双运的点在哪里?
对三转法轮来讲,就很好办了,不管是色还是空,都是光明,你只要把色看成是光明,而不要看成是色就行了。你只要明白了那个色,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会变成:色即是光明,光明即是色。——色的本质是光明,光明可以显现为色,把色跟空全部体现在光明里面,在语言上拿了一个共缘的东西给我们,人类一下就满足了。体现在证悟上也一样,当我们领会不了空,最后指出空是什么的时候,大圆满一定要指出它是光明。至于这个光明到底是什么?——窍诀!就是我们心的基础认知力到底是什么?——这需要上师给你指出来,就是所谓的大圆满窍诀。
所以在三转法轮上,“色空一体”的“体”可以体现在光明上。而二转法轮不是这样的,它说色跟空是一种对立性的东西,同时它要合一。按照前面的理论性的分析,世俗谛是安立的,胜义谛也是安立的。胜义谛的安立,起码在认知上,它是破不了的,所以我们只能在空上体会。
但我们在空上又体会不到,那怎么办呢?——二谛就来了,体现在我们要如何去看待色、修行色上,这才是要点。虽然我们体会不到空,但我们现量体会到色啊,关键我们要知道体会的色(境界上的色)是错的,所以我们在见解上要知道“这个色是什么”。不要认为它就是我们庸俗的色,在概念上它是什么?概念上它可以是虚幻的,还可以说它就是没有的,变成了自续派跟应成派对色的认知。
我们现量可以看到色嘛,你要我体会空,怎么体会啊?我没法体会,如果真的体会到我就开悟了。可我体会不到空,只是现量体会到色,但我可以在见解上、闻思上去知道色是怎么样的——它是如梦如幻的。既然在见解上如梦如幻,那我就要体现在修行上,就变成了《金刚经》里面说的:“一切有为法(色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以,“色即是空”这句话的一个重点,色在见解上,不是我们所看到的庸俗色,它是虚幻色,如梦如幻。当它如梦如幻,你又认为它如梦如幻就是无执空性的时候——一个是思维它如梦如幻,一个是体会它如梦如幻,你在体会它如梦如幻的时候是不是就是单空的修行?这种单空修行跟你心里面对它空的认知就体现在这一点上,这就是单空的体,“色空一体”就体现在单空里。
这就是有些自续派认为的胜义:现象与现象不空,现象上的实有空。它有现象,但现象不是实有的,它是虚幻的。我要体会到它也是虚幻的,但现象还是有的,我安住在里面修行——“照见五蕴皆空(单空)”。首先是色蕴,其实五蕴都可以包含其中。
虽然我没有认识到空的本质,但我认识到它没有实质、它是假的,它只是像幻影一样呈现出来。这就变成了显空双运——有显现,头脑里面认为它是空的,感受中间认为它是幻觉。眼睛看到的还是色法,耳朵听到的还是声音,但在意识里面(心里面)已经认知到“它是虚幻的”。
处在这种方法里面进行修行,所以“色即是空”的体会就在这一点上。那么,色以外没有空、空以外没有色,这两句话跟这个境界能够拉得上勾吗?能搭得上线吗?搭得上线的。离开了这些如梦如幻的显现,我找不到空了;离开空以外,没有色,其实这些东西都是空,我再没办法离开了我空的境界,另外去找到色,是不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如幻的色就是空,空就是如幻的色,这个境界其实是凡夫。在见解上,也可以体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但境界上,其实还是凡夫的。我们很多人的修行都是如此,甚至可以厉害到外境与身体都消失了,但它还是显现出了空。
这个“空”不是单空的空,而是空空荡荡的一片。而单空认为一切都是虚假的,其实还要更深层次地认为连这些空空荡荡也是空的。空了一个空空荡荡的空,再来一个空空荡荡的空,这个空空荡荡的“空”,不断地被空掉,但就是找不到真正的本性(找不到真正的大空)。这个境界是什么?——狗咬尾巴。
以前我们讲过很多次,因为换掉一个空空荡荡的,还是一个空空荡荡的,永远换不完,分别念无穷无尽。所以,空空荡荡的境界和能认知空空荡荡的认知,始终都是二元对立的,它还是属于世俗境界。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以外你找不到空。到了后来,这个空空荡荡的“空”也叫“色”嘛?
甚至在一些瑜伽师的修行中间,他已经不是简单的空空荡荡了,他还会出现烟、明点、霓虹、彩虹这些东西。如果在没有认识空性之前,这些东西也是幻影来的,只不过幻影的方式好像比我们看到的都是桌子板凳要高级一些。甚至身体的感受也已经消失了,觉受会愉悦到不得了,称为“妙色”,但还是假象。
所以,这也是显空双运,或者叫现空双运都可以。但这个显空的“空”实际上体现在单空上,不是真正的大空。还有一种是什么呢?直接认为这个色在世俗上完全的不存在,什么都是如梦如幻。大圆满的修行,就真的认为这些东西是完全不存在的,显现实际上是他认知在能境上的光明的一种显现,它一定要把显现把自己的光明“套”在一起的(本来是两个东西才能套在一起)。他一定要认为这些显现其实就是光明、就是空性,“严重”的体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些显现全部都是真正的空性,而空性就体现在这些色上,已经不是刚才说的单空了,大圆满是已经认识了本性的。
认识了本性叫做心性解脱,发现了这些显现也是空性叫做法性解脱,两个完全都是解脱的叫做等性解脱。我们最后要走这一步去,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体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一定要体现为这些色,但实际上还是这些庸俗的显现。这个真的可以称为“二谛双运”——世俗的显现,胜义的觉性,两个在一个境界里面体现。
到了后来,菩萨进入了法性定或者佛陀的境界,是没有二谛双运的,那个只有一谛,甚至连一谛也没有,只是勉强拿个词汇去说它,叫“一谛”,其实只有胜义谛,只有纯本体。还有,比如三转法轮里面讲的后得净见量,也是属于真正的二谛双运。他有显现,从二转法轮来说,它也叫做二谛双运,因为显现都是世俗谛,但内在又是证悟了空性的。
所以,色空一体的“体”要体现在这两方面,一个是体现在单空上,一个是体现在空性上,这二者的特点就是不认为在色法上有见解和修行的问题。虽然单空在觉受上没有达到真正的胜义谛,但它们二者的特点,单空在见解要认为它是虚幻的,然后在修行上也要体会它是虚幻的。那么,意识上认为它是虚幻的(其实觉受也是一种意识,叫直觉意识,跟眼识所看到的、耳识多听到的,是并存的双运,双运在单空上。)
后面一种是开悟了的大圆满或者禅宗行人——郁郁黄花皆是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性,内心里面是无执法性,外面是显现。虽然显现的形状、样子还是跟我们一样是世俗的,我们看到青青翠竹,圣者也是看到翠竹;我们看到黄花,圣者也是看到黄花。但我们看到的黄花就是黄花,翠竹就是翠竹,而圣者看到的,黄花和翠竹都是觉性、都是般若。
圣者是真正的二谛双运,凡夫是“一谛也不谛”(我们跟圣者是一样的,圣者也是一谛也不谛)。如果我们在意识上意识到有胜义谛,我们这个是世俗谛,好了,我们要把二谛进行思维了;或者去修行我们的世俗谛,开始产生单空的显空双运。
这个能和听懂吗?如果是听了《中观总义》,又听了《中观根本慧论》都听不懂的话,我建议你可以十字横切。(当然,这是开玩笑的!你还不如多买几本书,对自己的脑袋、对自己的执著,进行十字横切。)
你问:“佛陀是不是二谛双运呢?”佛陀没有二谛的,二谛是针对凡夫所安立的。还有对菩萨来说,叫“二谛轮换”,而不叫“二谛双运 ”。其实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实际上这样取的中观见解是以立场来说话的,也就是想告诉你:你不要把色法当成一回事,你要站在前代中观师的立场上,持麦彭仁波切或者无垢光尊者他们的观点,色法如幻或者如梦,由于我们根器比较差,要像无垢光尊者一样,我们以量来建立世俗谛,但我们是他方承许。(其实我们是自方承许,但我们要认为自己是他方承许。)
大家觉得这样有点矛盾,其实不矛盾,这是一个见解的飞跃。刚开始我们只是世俗谛的修行和见解,后面我们会变成自续派的修行,应成派的见解。我以前经常跟很多师兄说,你是自续派的修行,应成派的见解。当时他们可能不懂,应成派的见解就是你要知道这些以人类的量所建立的世俗谛是有局限性的,是一种虚幻性的东西。不要太在意,因此你的心内才能松开,不然的话,你就老是在这些是非对错上折腾。
同时,既然你已经是他方承许了,在境界上特别要照着这方面去做,你会变成“抉择见解如虚空”——用应成派的见解彻底抛弃世俗谛的绝对性。但你在行为上还是按照自己的境界来,你知道火要烧人、不吃饭要饿死人——“取舍因果如细粉”。
所以大圆满的修行人在行动上非常小心,但在见解上非常大胆,这样详细的思维,才会落实到我们以前所学到的结论性的东西。它是有道理的,不是瞎胡闹的,在修行上采取自续的修行,在见解上产生应成的见解。
当然,你说:“我已经证悟大圆满了!”那你可以在见解上和修行上都变成大圆满,这是真正的二谛双运。安住在法性里,但周围还是如幻现起。用大圆满的修行方法去套嘛,完全套得上去的。当然,我没办法在此讲大圆满的修行方法,比如大圆满的四种安住(四种定),见解如山、修行如海等等。你会发现这些说法完全可以严丝合缝地套上去,你就知道这些佛菩萨真的不是闹着玩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我们要如何去分开对二谛的执著呢?要求的是二谛合一,那要如何合一呢?实际上还是分开了二谛,但分开二谛的时候,我们是站在前代中观师的立场上,认为色法是可以改变的,就是世俗谛是渐进型的。它从小到中然后到大,最后还会被我们的胜义量(胜义理论)所破掉。
那我们对待色法上,前代中观师直接认为,破胜义谛一定要把显现破掉,采取前代中观师的方法。如果对色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的话,那色以外没有空,空以外没有色,这二者就不会有毛病,便可以成立。如果你把色看成庸俗色,空是圣者的空,那就会出现问题,它们就无法合一,会导致我见到了色就见到了空,那我就不用修行了。
现在我们见到的是虚幻色,那就是自续派的修行;如果一见到了色,完全是法性的游舞,那色空又合为一体了。听得懂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就是“色空一体”的“体”可以体在一个点上,一个是自续的点,一个是应成的点,它表现为自续的修行和应成的修行,应成的修行其实就是大圆满的修行。
你说:“显宗中观的应成派,怎么会是大圆满的修行呢?”其实是一样的,显宗的应成派如果走到证悟、开悟了以后,显宗的理论真的拿实了,落实到见地上、落实到真正的修行上,它就变成了大圆满。所以,它要我们用圣者的智慧去看待凡夫现量所体会的色,对色的认知不同,就导致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会形成前面说的合一的矛盾——凡夫见到了色就见到了空,圣者见到了空还看到凡夫的色——因此就避免了这个问题。
第一句“色不异空”,其实就灭了色的实有性,以及心跟色的二元对立。第二句“空不异色”,其实就灭了空的实有性,认为空不是一个离开色法的独立的空,也避免了我们的心跟空再建立一个二元对立。这个说法是很牛的,色跟空是等性的,会遮破我们的心跟空的二元对立。
大家要记住,色没有本质叫做空性,但“没有本质”不是另外一个东西哦!我经常跟大家举例:那个药库里面没有感冒药——本来没有感冒药就没有感冒药嘛,但经过人类语言的传播,就会变成那个药库里面有一个“没有感冒药”的东西。
我们说“色没有本质”,“没有本质”不是另外一个东西,它就是色,只是它没有本质而已。但这个没有本质,在三转法轮里面可以体现为光明。当它不是三转法轮,只说空的时候,它就只能体现为空,但它又跟色是矛盾的。那怎么办呢?——改变色,最后就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而且“空”不是离开了这些显现另外去找一个东西,因此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按这样的说法,我们法性定里面没有庸俗色了,那法性定跟外面的显现色,是不是就抛弃了庸俗色而找到一个另外的东西?那你就错了,我们在法性定里面一定是体会到一种智慧,法性定里面其实是没有东西的,但我们会体会到一种光明,这种光明跟显现色是一样的。法性定只是寂灭了分别的显现色,让我们体会到这些分别的显现色的本质的那种光明色。它只是帮助我们体会到而已,并不是我们在法性定里面发现了一个东西。
大家还记得《大圆满基道果发愿文》里面的一句话吗?“远离言思虽无见何法,亦无未见所剩之余法,自心深处坚信甚深义 愿证难以诠示之真如。”不是说我们进入了法性定里面,还能够见到一个什么剩余的法——没有的,光明不是一个跟我们的心对立的法,空也不是。
你说:“这个好复杂啊!”所以需要窍诀,你要真的明白了,就是一场笑话。其实一点都不复杂,那是最简单的事,但你就是没法简单,你看我们的心能简单吗?从早上到晚上,你哪个时候简单过啊?看到一坨屎你都会联想到很多,看到了花就更不得了了!那真的是好难诠释,太简单了,所以可以容纳无穷无尽的复杂。
在三转法轮里面就好办了,弄了个词汇助于理解,其实跟空是一样的。当然,三转法轮建立了“光明”也导致修行方法上跟二转有点不同,比如我们秉持二转的禅宗,就没有脱嘎的修法,但三转就有了,这跟理论其实是一致的。
所以对我们凡夫来讲,“色空一体”体现在哪里?只能体现在见解跟修行上,不能体现在境界,境界上就成了法性定。“色空一体”就没有色空了,不能叫“色空”了,只能叫“法性”,或者叫“觉性”。但可以体现在我们的见解上,我们可以色空一体啊,为什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但在修行上,我们可以体现在单空上、体现在大圆满的修行上。
那大圆满是不是圣者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事,一个刚刚证悟大圆满的时候,是半个圣者、半个凡夫,叫因地圣者,但修到一定的时候,就变成圣者了。在禅宗的说法上,只要开悟(在能境上)就叫做圣者了,甚至因为他见超八地,就是他的能境上已经跟八地菩萨一样了。至于所境上,连初地菩萨都不是,还需要好好修行。
所以他可以叫做“法王子”,就是刚生出来的佛陀的儿子,虽没有力量,但种性决定了他长大后肯定是佛陀。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大圆满就是这样的。
在境界上,我们没办法体会到色空一体,而地上菩萨(初地菩萨以上)就可以在法性定中体会,他们就能够做到完全的色空一体。在后得中,大圆满的修行真的是“二谛双运”(“色空双运”),而佛陀就没有所谓的色空一体,他就是一体,或者叫一体全空,全如来藏、全光明。
我们就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两句话,从二谛的角度上说清楚了,大家明白吗?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因为我们把色当成了庸俗色,如果我们不把色当成庸俗色,当成是空性色、妙色、虚幻色,或者根本当它不存在,就不会跟这个“空”的合一产生冲突。
开始的时候,齐美仁真堪布说:见色即见空,见空即见色,大家清楚吗?既然色空一体(完全一样嘛),那我们就要在色上作改变,因为空你是改变不了的。从理论上分析,色跟空都是安立的,但空的安立在理论上是破不了的,而世俗谛是虚幻的。
至于怎么虚幻法?立场在哪里?就要站在圣者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凡夫的立场上。站在凡夫的立场上,就会出现分开二谛,而且合一也不行、分开也不行;站在圣者的立场上,合一也可以,分开也性。分开,是随顺你;合一,本来如是。
如果懂得这样的道理,下节课我们再讲一些论师的说法,比如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堪布根华,沃巴活佛等等,你就拿我这堂课的理论去套,就会全部套完。虽然可以全部套完,但我们还是要把这个《心经要义辨析》分析完,每个大德所讲的不同点,甚至中观的四步修行,我们都要讲。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如果听不懂也没办法。当然这也是有要求的,确实要有基础的人才能听懂;如果没有基础,这么多词汇出来都会把你的脑袋搅死。
好了,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心经要义辨析》第3课
- 《心经要义辨析》第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