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自空派:应成和自续都是自空派,意即除了破除以外,不建立任何东西,谓之“无遮”。虽然自续建立了单空和自续理论,但这是应成对其见解不彻底的一种分析,持自续见解的学人并不认为自己有所建立。中观派的见解均属自空派。
他空派:觉囊派持他空派的见解,他空的意思,是说破除了虚假的事物以外,最后有一个无法破除的真相,所以叫“他空”,也叫“非遮”。唯识派唯识派的见解为他空派。
自空派的“空”,有没有本质的意思,他空派的“空”,是虚假不要的意思。
唯识中三性的解释:遍计执性:虚妄意识;依他起性:心识本体;圆成实性:本质光明。
这个遍计执性和中观宗说的遍计执著与俱生执著中的遍计执著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三种认知方式的一种,后者是两种执著方式的一种。
依他起上恒常无遍计执,即是圆成实。大乘和唯识有不同的看法,大乘认为依他起上去掉二元对立就是圆成实,但随理唯识的见解中还有光明的执著。这种执著分析起来就是所谓“心识的刹那”。
他空派对四句的解释:前两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中的“色”:如来藏光明,并非凡夫眼前之色,无遍计和依他等不净显现,被“空”掉。但句子中的“空”,不是被空掉的空,而是光明如来藏。多罗那塔尊者认为我们认为的远离四边的“空”,无论你怎么说,其实都是分别心增益的产物,法界中没有这样的空分,空,其实就是圆成实法性色。对于修行的意义:空性一定要落在“光明”上。
前两句表达的要点:显现等万法,本性是光明。
后两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除了法性色,别无空性。除了空性,别无法性色。谓空色一体,无实有光明。即“明空双运”。
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密宗观点:
前两句:此处“色”为瑜伽现量中的空性色,列出十种,其实有无量种:烟、阳焰、萤火、云、闪电、月、五光、明点、天尊像、无碍神通等······“空”为那些空性色远离刹那和微尘。要点:色法非凡夫色,乃瑜伽空性色。
后两句:色不异空:瑜伽色以外别无空性;空不异色:空非什么都没有,而是具足瑜伽空性色。
和他空宗相似:前者说的是如来藏自体,后者说的是自体之显现。前者如太阳,后者如阳光。
我们继续学习《心经要义辨析》。本来说好在这节课讲“四瑜伽”,但我觉得放到最后来讲要好一些,因为“四瑜伽”这个法可以是单空层面,也可以是空性层面,而且主要是一些具体修法上的交流和介绍,所以放到最后讲比较合适。
今天就顺着这篇辨析继续讲下去,上课的时候会牵涉到很多名词和概念,由于一些师兄没有前期基础知识的储备,以前没学过《中观总义》《中观庄严论》或其他经典,你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所以听起这些概念会非常累。那怎么办呢?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希望大家要先预习,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问,起码要把这些名词概念搞清楚,很多时候,一些复杂的名词概念搞清楚以后,后面的内容就比较好了解。
如果不知道这些名词概念,学的时候又囫囵吞枣,稀里糊涂地读下去,好一点的人就似懂非懂,好像是懂了,但一较真又不行;还有一种人纯粹就不懂,直接坐飞机,当下即是“空行母”或“空行勇士”。这种人怎么办呢?课后一定要复习,把这些名词搞懂。一些以前有过一些知识储备的师兄,他知道这些术语概念是什么,现在听起来也会比较顺畅一些,问题不大,但不管怎么样都得学下去。
我们现在来看原文:
以上这几种观点,都是依照自空派的见解而作的宣说。下面再看一看他空派对这四句又是如何理解的:
这里牵涉到两个名词:一个是“自空派”,一个是“他空派”。熟悉的师兄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而一些刚进来或进来不久的师兄可能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什么叫自空派?什么叫他空派?
自空派也叫无遮派,“遮”是遮破的意思,这是一个中观的术语名词。“无遮”的意思就是破完了,没什么再破的了,破尽就是无遮。无遮又分为究竟的无遮和不究竟的无遮,一般中观派都号称自己是无遮,若是仔细分析起来,有些并没有破尽,比如自续派,他们也说自己是无遮,实际上不是,他们是非究竟的无遮派,因为保留了一些东西,比如执单空、执持能破的理论等。
应成派是究竟的无遮派,把什么都破光,连能破的理论都破了,连空本身也都空掉,空也不实存,因此叫究竟的无遮派。像应成这种破完后不再建立的宗派,就叫自空派或无遮派,二转法轮大量讲的就是无遮。般若主要讲的就是空性,叫做大无遮,什么东西都破完,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绝对空尽。
什么叫他空派呢?破除虚假的东西之后,又引出了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没法破的,这种派别又叫非遮派。前面二转法轮的无遮是全部破完,没什么可以保留的,比如我们学习的《中观根本慧论》,它就是什么都破,无论什么都一一破光,没什么是实有的,这就是无遮。
非遮不是这样,它把什么东西都破了,但最后那个究竟的光明是破不了的,你没法破。也就是说,除了最后究竟的光明以外,其他都破,所以叫他空——除此光明以外,空掉其他,因此引出了一个概念叫非遮。
你看,一个“非”一个“无”,二者的差别就是变了一个字。在我们平常人的意识里,非就是无,无就是非,但在这里的意思完全相反。非遮的意思就是破完后又引出一个东西不破,三转法轮主要讲这个,引出的东西就是光明,光明如来藏是没办法破的。
非遮又有究竟的非遮和不太究竟的非遮,或者叫过程中的非遮。什么叫过程中的非遮呢?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随理唯识,最后保留了心识刹那,还有一些小乘的派别都是非遮,这些派别都不究竟,究竟的非遮派是三转法轮所说的如来藏光明,如来藏光明是究竟的非遮。
在藏传佛教里面,持非遮观点的派别也叫他空中观(他空派)。秉持这一派见解的就是修时轮金刚的觉囊派,这一派如今在西藏的范围非常小,几乎都在四川壤塘县这个地方,恰好我的第一个灌顶(时轮金刚)就在壤塘,也就是说我有他空派的传承。
那么自空和他空有什么差别呢?一个说全部都破完,一个说留了一个东西,实际上,一切都破完以后,空性的本体最后一定要落到第三转法轮究竟的光明上,“空”和“明”是一个东西。但二转只说破,不建立任何一法,而到三转就建立一个光明,但这个光明跟二转所说的空性并不冲突,不是说二转没破尽,还留了一个空性,不究竟。
按照二转法轮的观点,如来藏光明也是空性的;而空性落实到最后究竟本质的时候,就落在了第三转所说的光明上。所以真正指示心性的时候,上师不会跟你说什么是空性的,一般都要落到光明上去,给你说什么是光明。
这个光明又不是违背二转观点的一个实有光明,究竟的光明本身也是空性的,合乎二转究竟无遮的观点,实际上“明”和“空”是一样的东西,只是三转的说法更加全面一些,它把本质的两个特点都说了——既是空也是光明。二转就不是这样,它就一直给你空下去,所以你看二转最后要落到一个地方的时候,往往说不清楚,你不能老是破啊,禅宗里面就会问“落脚处在哪里”?或者问“你在哪里安身立命”?
禅宗说“离四句,绝百非”,“四句”就是我们说的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边,“离四句”就是不停地破。“绝百非”是什么呢?你把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全都破掉,全部都“非”,这样不是、那样也不是……那到底什么是呢?我们的身心不能总是处在“不是”中间嘛,这样我们怎么解脱啊?岂不是被这个“不是”套住了吗?解脱不了啊!到底在哪里安身立命?所以禅宗里面就会问:好了,你不要跟我说那么多,别扯了,你到底在哪里安身立命?也就是说,你的解脱落实在哪里?你经常说的“解脱”、经常说的“本性”,经常说的“开悟”,到底是什么?你不能一直非下去,所以要“绝百非”,“绝”就是停掉不断地破。
停掉了,总要落在哪里嘛?但二转也没说落在哪里,三转就给了个词汇,说落在光明上。如果没有二转作为前提,我们会把光明当成常见,跟执上帝差不多,而有二转作为基础就不是常见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三转,也很容易把二转搞成断灭见,一直不断地破,最后执持一个空,变成一种轻微的断灭见。
“不在哪里,就在这里,这里就是这里,那里就是那里,还用得着想?”这是电影《诱僧》里那个老和尚说的,电影的导演叫罗卓瑶,是台湾的一个女导演,她拍了这部电影后就被踢出了电影圈。其实这部电影拍得挺好的,后面有很多机锋,里面的老和尚演得特别好,里面还有陈冲……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
老和尚那句话真的是大圆满窍诀。石彦去找心,老和尚说:“你去找心?这里就是这里嘛,那里就是那里嘛,还用着去想?真笨!”实际上就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的领会了,那就是大圆满窍诀;你领会不了的话就是一句话。
我们天天找心,找什么啊?在《楞严经》里叫头上安头。《楞严经》里有个演若达多,他说他的头不见了,然后到处去找头。头要是真不见了,你就没法找了——你用去找头那个就是头嘛!我们用心找心其实就是这样的,那怎么办呢?落实到哪里?别找了,当下即是!
这个话说起来很简单,你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所以要通过闻思修行去掉一些执著,慢慢才会清楚到底心在哪里、心到底是怎么样的,否则就是一句话。
言归正题,他空中观说出了光明,它和二转说的自空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但他空真的要说得全面一些,最后要落在光明上,而这个光明和二转说的空性是绝不冲突的。
一个说空,一个说有,在概念上去思考就形成了矛盾,因为人的概念就是二元对立的。概念指出一个对境,要么是有,要么是空,而在概念的对境上,有和空是没法儿并存的。也就是说,用二元对立这种认知方式无法把有和空捏在一起,所以二转说的“空”和三转说的“有”一定会被误解为冲突。
如果你去修行,真的进入法性,二元对立消失了,那时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有即空,空即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正明白了,《心经》这四句话就不用分析了。但一般来讲,绝大部分人不可能一下就进去、当下无言,只能不断闻思修,逐步进入,所以才产生了这样多的理论和见解。
自空派的空其实是没有实质的意思,它破除执著,破除所有显现的实执,它的修行也是依循这条路而去。而他空派的空,很多时候是表示不要、拿走的意思。比如他空说的光明,什么是真正的光明?把显现的这些有形有相的色拿掉,把心识拿掉,或者说把遍计执拿掉,把依他起拿掉,最后成圆成实。
自空的空是说显现没有实质,所以显现可以显现,但不管怎么显现也没有实质,我不用破显现,从思维上我只破显现没有实质。从修行上就牵涉到自续派和应成派之间的争论了——显现拿不拿掉?应成派认为显现本来就不存在,不存在拿不拿掉,你去拿掉它本身就是一种造作。它没实质,可以表现为形相,也可以表现为法性定。
但在修行的时候,你不要故意去拿掉这些显现,你拿不掉的,你要先认为它没有实质,就变成了格鲁派经常说的“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上的实有空”。后来,你的见解要进一步,你要认为它就是没有,完全不成立,如梦,是个幻象。在运行这个见解的过程中,你可能就认知本性了,然后你保持在本性里面,这些显现会直接消失,消失后就进入法性定。
那是不是说我们要等显现全部消失后才会开悟?不是的,大圆满说不用消失也可以开悟,你可以认知到本性。因为认知本性有清晰和不清晰之分:没消失之前你可以认识,但是不那么清晰;你进入到法性定以后,唯一显现的是法性,那就很清晰了。不管清晰也好,不清晰也好,你认识的本质就是同一个本质,东西就同一个东西。
这些见解在自空中观就是这样去运行的,而在他空里面则不是这样,它是一去就全部拿掉。我们以前讲过的“五重唯识观”,从意识开始拿掉,一重重地拿掉,一重重地拿掉,最后剩下你拿不掉的那个就是光明,所以叫他空。
所以两个“空”的意味有点不一样,自空的空说是没有本质,他空的空是说客尘是虚假的,所以不要它,是这样的意思。对于一些争论,比如显现破不破、拿不拿掉显现等等,其实要看站在什么立场上,还要看是境界语还是修行语,得分清楚才行,不分析清楚的话,就会形成矛盾冲突。
比如在大圆满的见地里,如果你说要拿掉外境,那你的见地就不究竟,拿掉本身也是一种造作。你说不拿掉也不对,大圆满里面哪有拿掉和不拿掉的分别啊?它没有这些分别,你说拿或不拿都是造作。
但在修行的时候,有另外一种说法,比如帝洛巴说:“显现不会约束你,执著才会约束你。”你拿掉执著就行了。这就很像宗喀巴大师说的“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上的实有空”。如果是修行语,那它是对的;如果是境界语,认为这种状态就是法性的话,那就要出现问题,所以麦彭仁波切与他们辩解起来,我们一定要分清楚见解语和修行语。(这段话是对那些闻思很深的师兄们讲的,如果觉得这个太难的话就不要听了,太复杂了,而且听起来很绕。)
如果你的见解再深一点,拿掉它也是对的——有师兄说:“虽然看见这些东西,但你要当(dàng)它不存在。”因为他的心要趋于认识本质的见地,当(dàng)它不存在的时候,实际是在实现“显现不会干扰你”,在驱逐心里认为它存在的那种执著,其实还是一种修行语。
你要彻底说境界的话,就要说到法性定。藏传佛教引入了“法性定”这个词,对于学人来讲,引入这个词有好有坏。好处在于很多事能用“法性定”这个词汇说清楚,本来是一种境界语,是一种彻底证悟了的标识(zhì);同时也可能引起一些误会,比如误认为在法性定里见到一个什么东西,这就会变成常见。
如果你以想象的方式说里面见不到一个东西,那又会有麻烦。《大圆满基道果发愿文》里的一句话:“远离言思虽未见何法,亦无未见所剩之余法。”其实里面有见光明的。如果你认为既然没有所剩之余法,那就什么都没有,连光明也没有,你就变成了说无的断灭。所以说“有”或“无”都是不对,处于法性定时,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真的无法用语言去说“有”或“无”。所以,说“有”或说“无”是一种表达,看你趋近于哪个见解。
自空和他空这两个见解说起来是很精彩的,我来举两个禅宗和大圆满的例子来比较一下。以前我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参禅的学僧去见南方的大随禅师,问道:“如果世界消失了,那个(本质)消不消失?”大随禅师答道:“世界消失了,那个也消失。”这个见解跟我们刚才说的“远离言思虽未见何法,亦无未见所剩之余法”是不是一样?他的意思是说世界消失了,法性也消失了,“那个”根本就是没有的,是完全的空性,他是无遮的观点。但这个学僧不懂,认为他的说法是错误的,就回去问投子祖师,投子祖师一听很激动,说:“西川有古佛也!”然后焚香礼拜,认同大随禅师那个观点。
这个故事表达的是什么?表达的就是刚才说的“远离言离言思虽未见何法,亦无未见所剩之余法”。如果你真的通过思维以为那里面什么都没见到,那就成了断灭,是错误的。大家不要被这些故事所骗,它在表达上是对的,如果你用思维去理解,任何一种教法不落实到实际的修行上,可能都是一种骗局。
还有一个例子,比如我给大家讲空性的时候,经常说:“你看,空不异色,外境其实全都是空性的体现;但你不能说任何一种显现就是空性,不然显现消失了,应成空性也该消失,实际上空性是不会消失的。”如果你真的认为一切都消失了,连空性都消失了,那是断灭见;如果你认为一切显现都消失了,还要剩一种东西——如果用思维所想,那就成了常见。
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吗?我们经常用杯子来举例,比如这个杯子,它是不是法性呢?它是法性,是法性的显现,如果杯子消失了,法性不会消失,这个说法是对的,法性怎么会消失呢?法性消失了就成了断灭。而如果你用思维的认知方式,认为法性不消失,认为那时候真的有个东西在,那就落入了常见。
很多人修行的时候,觉得:“哇,心就像镜子,里面的东西都消失了,但是心不会消失。”如果你没真正体味到法性的话,那就是常见,叫执明。你说:“到底是消失还是不消失呢?”真进入法性、证明了法性的时候,即不是无遮也不是非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说有也好、无也好,说无遮也好、说非遮也好,全都是扯淡,全都是思维分别,到那时你会发现那个东西真的是言语没办法说。
言语没办法说的这个东西,要领会到很难的,真正认知本性的时候,必须停止所有的思维,因为靠思维去认知是不行的,它是非思维性的。那是不是我们就不思维了?你不思维的话就是个傻子,前期一定要思维,那怎么处理思维跟认知呢?好了,引生出了《定解宝灯论》里的第四个问题,你要先思维后安住,再安住再思维。
大家听得懂吗?这个说得有点深哦!网上的师兄们,听得懂吗?不管了,只要有一两个听得懂就可以了,其他人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听热闹。有人说:“不深,很容易懂!”——哇,网上全是高手,我自己都没懂,结果你们懂了?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意思就是我都没有懂,但是我一讲,你们却懂了——哇塞,高啊,真懂了就真的牛了!娑婆世界,三界之内无一乐土,我们能凑在网上远隔重洋,谈点自空他空,无上福报啊!
也就是说,这东西到了后来真的没法儿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当然,从分析上,你也可以说无遮或非遮、说自空或他空,但到见真章的时候,你就只能像维摩诘大士那样一默如雷。不过在你没有明白的时候,一默如雷也不行,你看石头也一默如雷,没见它开悟了,所以到后来一定要产生真正的证悟才行。
如前所说,他空派说不要虚假,要全部拿空,那它要拿掉什么东西呢?他空派也就是唯识派,唯识派有随理唯识和随教唯识,究竟的唯识派叫随教唯识,不究竟的唯识叫随理唯识,即中观宗破斥的对象,因为他们执持心识刹那在胜义中也存在。其实真正的唯识宗不会承认这个,是有些对唯识了解得不清楚论师或学人,有时候在表述上会把唯识表达成随理唯识,影响大家修行,所以中观宗才去破它。
真正的唯识,比如你去看弥勒菩萨或无著菩萨的论著,你要说他们讲的唯识不究竟,那是不对的,弥勒菩萨是十地菩萨,已经是未来的佛,你怎么可能说他讲的唯识不究竟呢?这是不现实、不可能的。所以真正的唯识(随教唯识)是究竟的非遮派,见解非常高,应该是高过自空中观。什么叫高过呢?不是它说的东西跟自空中观有高低,而是在说法上要更加圆满一些,因为它提出了光明。
唯识对事物的认知,有三种越来越准确的方式,叫“三性三无性”。先说什么叫“三性”。唯识认为,我们认知世界的时候,有一种意识虚妄的认知,叫“遍计执性”,比如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是量子的、是上帝造的,或者认为“我”是什么什么东西,“我”是西边的一片云等等,这些全都是意识想出来的,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世界上的各种宗派和学说都要去研究世界是怎么样的,比如霍金说世界的开始就是一个奇点,这就叫遍计执性,是对世间的一种错误认识,它是意识性的。那么,正确认识世界的方式应该是“依他起性”,是心识的一种显现。依他起性即我们平常说的缘起性,事物没有实有的本质,完全是心识的一种展现、一种分别,分别就叫做缘起。
为什么说分别就是缘起?因为缘起要靠人心分别而来,一分别就有不同,这些由心分辨的不同凑在一起,又由心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就成了缘起,即依他起性。依他起性落实在唯识里就是我们的心识(识体),落实在显现上就是现象,这个世界其实是心识的分别,是依他起性。这还属于世俗层面,因为说的是世界,那么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唯识说是圆成实性,即所谓的如来藏光明。
唯识认知世界就有三个层面: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心识(依他起)的本体也就是圆成实,圆成实也就是我们的本质光明。
后面还有“三无性”,三无性就是说三性都是空性,在此就不讲了。那我们为什么要说三性呢?为后面他空、自空的观点做铺垫,我们接着看原文:
觉囊派祖师达拉那塔尊者在《心经注释》中如是解释:“色即是空”一句中的“色”,指的是如来藏的光明、圆成实法性色,并不是凡夫根识前所见之色。这个“色”上没有遍计、依他起等不清净法,故谓“色即是空”。不清净的诸法当然是应该空掉的,但这里的“空”绝不可理解为只是单空。
其实,究竟而言,“空”就是光明(达拉那塔尊者在其所著的很多论典中,都表述过这一观点——我们所认为的远离四边的空,只是分别心增益的产物,法界当中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空分),“空”就是圆成实法性色,故曰“空即是色”。这两句最终要表达的意思是:显现的一切不清净法,本性就是远离戏论的如来藏光明。
达拉那塔尊者(Tāranātha)又称为“多罗那他”,应该是音译的不同。
刚才说了唯识宗的三性: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大家记住,唯识说的“遍计执性”跟中观说的“遍计执著”是不一样的,遍计执性是一种认知方式,是思维对世界进行乱分别。当然,大乘里有一派还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所有显现就是遍计执性,二元对立的东西都是遍计执性。
但现在我们不管这些不同的观点,按照唯识的观点来说,从思维上把这个世界误认为是唯物的、量子的、上帝造的……都算是遍计执性。而中观说的遍计执著,是后天受到各种教育所形成的一种对世界和生命的执著方式。也就是说,遍计执性是一种认知方式,遍计执著是一种执著方式。
认知方式和执著方式有什么差别呢?遍计执著讲的是已经呈现出来的一种错误结果,而遍计执性是一种认知方式。我们现在会在意识里认为这个世界是法性的游舞,这是一种正确的见解,其实还是一种遍计执性,因为它是一种思维性的认知方式。
在这种认知方式里面,观念可以是正确的,但这种思维的方式无法真实认知世界,还是叫做遍计执性。而遍计执著是什么呢?比如在西方家庭,人一生下来,父母就告诉他世界和生命是上帝创造的,他就会形成一种执著,这是一种结果性的东西。
所以两种遍计是有差别的,但之间又有关联,大家想搞清楚的话要去读一下唯识,中观和唯 识的很多词汇一样,但意味不一样,读的时候如果不区分清楚就会出现麻烦。遍计执性和遍计执著,前者是认知方式,后者是执著方式。
对于遍计执著和俱生执著,根敦群培大师是这么解释的:你一看到这个东西,就不假思索地认为它存在,这就是俱生执著;如果别人说它是以量子的形式存在,你也觉得它是量子,这就叫遍计执著,已经呈现出了一种执著。
用意识这种方式去认知世界,本身就是遍计执性,所以遍计执著和遍计执性还是有点差别的。比如我意识知道这个世界是光明的显现,这个不能称为遍计执著,只能称为遍计执性,因为这是正确的认知,大家区分得了吗?
有些人还没搞清楚,我再说一遍。如果思维上觉得这个世界是上帝造的,这是一种遍计执著;如果思维上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上帝造的,而是光明的一种显现,由于这个认知是正确的,所以不是遍计执著,但这种思维的认知方式叫做遍计执性,两种遍计是不一样的。
这是一种说法,即遍计执性肯定都是错的。也有这样一种解释,如果你认为世界是心识所现,而不是物质所现,也不是上帝所造,这就不是遍计执性了,叫依他起性,这是唯识的说法。你们有没有昏啊?我知道你们已经有点昏了,我也不想再理下去了,因为理下去的话会衍生出很多不同的说法。
也就是说,他空中观认为,“色即是空”里的“色”,不是指凡夫所看到的庸俗色。我们所看到、想到的东西,要么是遍计执(意识乱想出来的),要么是依他起(心识的庸俗显现)。他空中观说的“色”是指如来藏光明,叫“圆成实法性色”,虽然是色,实际上是光明,就是我们那点自然本质、觉知、本来面目、自然心体……
空性不是一个麻木的、空空荡荡的没有认知力的东西,它是有能力的,这个能力就是觉性——本质,就是这一点。不然的话,这个世界虽然是虚假的,但还是有嘛,饭还是好吃、屁还是臭人,即便你说不懂,也有个东西不懂嘛,所以一定有个本质的东西,这个本质的东西就是如来藏光明。他空说的“色”指这个色,并不是凡夫色。
由于他空派的色是法性色、究竟色,那其他的都应该被拿掉。“色即是空”就要拿掉其他不清净的遍计执色或依他起色,总之不清净的显现都要拿掉。这里又牵涉到我在第四节课讲的那个理论,实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要在色上下功夫,因为大家都不懂空,只有色呈现在我们面前,那我们怎么改变色呢?
改变色有过程、有结果,在改变的过程中间,有可能叫空性,有可能叫光明,还有可能叫瑜伽色,最后才会达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否则,如果把色法完全理解成庸俗色的话,就会出现矛盾,大家还记得那四种矛盾吗?所以这七节课要连起来想才行,不能分开。
这时候的“色即是空”,指不清净的色要被空掉,即唯识的空被拿掉的意思。拿掉以后,“色即是空”的最后一个“空”就不能理解为单空(不是被拿掉了),而是落到本质上的空,这个空必须是光明,而不是分别心增益的产物,不是我们思维加上去的、想象性的一个空。
虽然我们说“离开四边才是真空”,其实还是你想的东西,究竟的空不是想象性的,它一定要落实在光明上。“色即是空”涉及到两个层面的空,前期的空,要拿掉遍计执和依他起,即拿掉不清净的东西;走到最后的空的时候,就不应该是单空了,或者是被拿掉的空,而是呈现出圆成实法性色,或者简单一点说呈现为光明,这个空就应该是光明。
“色即是空”的“色”,指的是如来藏的光明、圆成实性色,并不是凡夫根识前所见之色。这个“色”上没有遍计、依他起等不清净法,故谓“色即是空”。这时候的“色即是空”就是要拿掉遍计、依他起等不清净法。不清净的诸法当然是应该空掉的,但这里的“空”绝不可理解为只是单空。不清净的法都拿掉以后,走到最后的空不可以理解为单空。前面的拿掉是行为性的、造作性的,那么走到最后的结果,“色”即是法性色、光明,“空”也不是单空了,是与光明一体的空,就是真正的“色即是空”。
也就是说,这里的“色即是空”有个过程,先是拿掉;拿到最后,达到结果的空就不再是拿掉的单空的空,也不是分别心增益的所谓离开四边的空,而是落实到究竟本质、法性色的空。所以,“色即是空”一句话,就包含了我刚才说的含义。
具体修行该怎么做呢?我告诉你,修行是不可能这样办的,一上来就说到法性色,你怎么知道什么是法性色啊?所以一定要先拿掉。大手印的修行先以心为道,说心就是光明,至于光明是什么你不用管,先拿掉这些客尘——外在的显现拿掉,内在的情绪和各种各样的分别念拿掉,最后停下来,就会发现那个最根本的光明。
这个空就跟经论上说的光明一致,但跟你建立的光明不同。你建立的光明,是你还未彻底拿完之前建立的一个执著,要拿完以后的那个光明,才是真正的法性色——光明,才是跟空一致的光明。
这就是大手印的以心为道,他们秉持心就是光明(即认知力),被称为“觉知派”。他们在觉知中认为这也不存在、那也不存在,这是假的、那也是假的——这就是拿的过程,拿掉遍计、拿掉依他起,也就是“五重唯识观”一重一重拿掉的过程。
以前讲《中观庄严论》时提到过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五法”里面有名、相、分别、正智、如如,把二谛、世间法全部说完了。“名”是遍计执层面的、意识性的;“相”是外在的呈现;“分别”是内在的分别,即心识(心体);然后是表明正确世界观的“正智”;最后是本质“如如”。
“五法”实际就是“五重唯识观”一重一重往里面拿的方法,也就是他空派的修行方法。修行者从觉知进去,然后不停地拿,其实还是要不断地空。这又回到四夺上面了,只不过这种四夺方式不是用意识和观想去夺,而是在平静的觉知中去夺。我以前不是跟一部分师兄讲过察知的方式吗?其实就是讲这个。我们讲的任何一种看起来很简单的修法,背后都有很多理论作为基础。
拿到最后,最究竟的觉知就是所谓的光明,它和空性是一体的,所以说“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根本就没有我们头脑中想象的那种离开四边八戏的一个“空”,空一定要落在光明上,空一定就是光明,所以说“空即是色”——空即是法性光明色。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下把佛法核心要义说完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表达显现的一切不清净法,其本性就是如来藏光明,也就是我们说的“显现即是空,空即是显现”。
但是,这个空要把它说成是如来藏光明,空就体现在光明上。所以达拉那塔尊者的说法是很高的,高过自空派无遮空性的说法。但是要记住,他说的这个非遮的光明和二转说的无遮并不冲突,是符合二转说的空性原则的。
在实际操作中,心运行的时候,当各种执著真被破光了,最后落到真正的空性实体时,你会发现空性的体就是光明,而光明的体就是空性。还有顶果钦哲仁波切的一种说法:“心无体,性光明”,心(本质)没有体就是空性嘛,但它的性质是光明。体性——体空性、性光明,体和性加在一起也就是明空双运。
一个东西说过来说过去,其实就是一个自心本性,“这里就是这里,那里就是那里”,自心本性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离开的话你怎么吃饭、放屁,怎么轮回呀?但你就是不知道它,你要拿掉这些二元分别——先拿掉二元分别的结果,再拿掉二元分别。去拿的时候就是“正智”,拿完了就是“如如”(这个“拿”就是他空的意思,空掉其他的法)。
网上有师兄把益州大随法真禅师的故事打出来了,既然打出来了我就解释一下。
益州大随法真禅师
妙龄夙悟。遍参知识。次至大沩会下数载。食不至充。卧不求暖。清苦炼行。沩深器之。
大随法真禅师从小就有前世带来的智慧,他到处参访、求窍诀,然后到了沩仰宗的道场里面,一参好多年,吃不至充,睡不求暖,生活清苦,用功精勤,沩山禅师非常喜欢他。
一日问曰。阇黎在老僧此间。不曾问一转话。
有一天,沩山问大随禅师说:“你到我这里这么长时间了,就没有问过一句关于证悟这方面的话。”
师曰。教某甲向甚么处下口。
大随禅师回答说:“我还能问什么呢?这有什么好问的呢?”哇,牛啊,他的意思就是你让我从何处说?这个东西是没法说的,一说就是错的。一上来机锋就开始了,到底是机锋还是疯鸡,我们接着看。
沩曰。何不道如何是佛。
沩山禅师说:“你怎么不问什么是佛呢?”换成我们现在的学人,就是求个窍诀,问上师什么是本来面目;或者学了几天就来问“何处是那个”等等之类的。你看现在一些“疯鸡”就是这样,看了三天书就想来斗机锋。这种人怎么办呢?拖出去打死,真的没有其他路。你说他不懂,他又看了三天书,还打了七天坐,吃了半个包子。你说他真懂呢?还是拖出去打死吧。
师便作手势掩沩口。
沩山刚问完,大随禅师一下就把他的嘴给堵住,意思就是这个东西说不出来。大家想想看,一个人如果没有彻底证悟,就这样去把师父的嘴巴捂住了,那肯定要被拖出去打死的。
沩叹曰。子真得其髓。
沩山赞叹说:“你真的明白了这个骨髓啊。”就是印可他明白了本质。
僧问。路逢古佛时如何。
后来有一个学僧问大随禅师:“你碰到古佛的时候要怎么样呢?”禅宗里面经常用古佛喻指本质、法性,意思就是问禅师本性是怎么样的。
师曰。你忽逢驴驼象马。唤作甚么。
因为不能直接说是怎么样的,大随禅师就反问他说:“那你突然遇到驴子、骆驼、大象和马,那个是什么?”从理义上去理解,众生都是佛的意思。但是我告诉你们,对于聪明人,比如像我这类型的人是很恐怖的,我们会用聪明去代替真正的认知,用遍计执性去代替真正的认知方式——圆成实性那种直接、清晰的体会,一下用思维的方式分析出来。这不是好事哦,如果用理性和逻辑去理解公案,就会忘了参,忘了直接去理解,就是用遍计执性代替圆成实性,甚至连依他起性都越不过。
依他起性是什么?落到修行上,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直接认知,觉得一切是心识的显现——“一切境相由心现”就是依他起性的一种训练方式。依他起性的认知方式就是直觉、觉知,而不是遍计执性这种靠逻辑思维的方式,最后心会真的明白驴子、骆驼俱皆是佛。那个时候,心直接、清晰地自体,也体会到心自己的显发,而并非是“我”这个个体去认的,这才是心真正的明白。
但大部分人不是这样的,网上有很多像我这样的聪明人,所有名词都明白,书也读了不少,却还是在遍计执性,不停地用思维去搞这些东西。当然,前期用思维去闻思是对的,但你一定要去修行。怎么修行呢?你真的要找一位老师来教你,别自以为是,修行的过程中到处都是坑,四处都是雷,一不小心——“嘭”,炮炸虚空!
大随禅师的这种回答,可能是斗机锋,也可能是启发性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僧问。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
“劫火洞然”就是末劫火,《入行论》讲“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灭诸重罪”嘛,说明那个火很大。这位学僧是问大随禅师:末劫时这个世界被熊熊烈火焚烧坏了,那时候本性坏不坏?
在禅宗里面,因为害怕我们对本性贴标签,所以他们就不用具体的名词去说,而是用“这个、那个”代替。你不能说它是光明、法性、空性、如来藏、自心本性,你一说他就揍你,害怕你用思维的方式去认知。
师曰:坏。
大随禅师回答说:“本性也坏了。”
这个说法跟我们经常“整”一些疯鸡的说法相似:“如果你说这个杯子是法性,那杯子坏了,为什么法性不坏?”其实这种说法里是有“骨头”的。
什么骨头呢?你说不坏的时候,是怎么个不坏法?如果你认为世界都坏了,但在思维里面还有个东西不坏,那就是所谓的常见;如果你说它坏了,思维里面就认为什么都没有了,那就是轻微的断见。
实际上世界坏了以后,那个东西坏不坏根本就没法用语言说,它的体都没有,哪里存在什么坏不坏啊?不是先说好的不生不灭嘛,哪有什么坏和不坏啊?他在搞你的,知道吗?
这个说穿了以后,就不能再拿它去折腾别人了。比如别人来问你:“这个是不是呢?”你说:“那你认为这个是不是法性呢?”他答:“是啊,外界都是法性。”那你问:“既然外界都是法性,那外界坏了以后,这个也坏了哦?”他一下就愣住了,就说明那傻子根本没证悟,只是起了这么一个作用。
但是在说法上,说“那个东西”坏不坏本身都是扯淡的。那大随禅师为什么会说坏呢?因为他想破坏对方认为有这样一个东西的执著,用“坏”去对付那种执著。反过来说,假如有些人执空,认为没有这个东西,那他可能就会说“那个东西不坏”,用不坏去对付对方断灭的执著。但是真正落到证悟的时候,哪有什么坏和不坏的说法嘛,万象丛中独露身,拨不拨万象都是扯淡。
证悟了大圆满的人一定会明白这个,不明白的话你肯定没证悟,你拿这个去检验自己嘛。教理弄得很透的时候,你可以检验自己的证悟,当然一定要牵涉修行。有些人也会用教理来检验自己是否证悟,但他的“证悟”就是有没有想通,或者感觉到那个样子,就用教理去检验自己那个感觉——“啊,是那个样子的”,然后就认为自己证悟了。这样的傻子此起彼伏,证悟哪有那么容易啊?这是非常初级的人才会这样,但很多初级的人都是读了很多年书的。
其实有一种很好的检验方式,你真的信因果吗?你真的愿意舍弃今生吗?你都已经是证悟了的人,却连今生都不愿意舍弃?我不知道是该骂你,还是该对你念“嗡班匝儿萨埵吽”。你都落实了应成派嘛,一定会舍弃今生的——其实不用你舍不舍弃,你都不承认世间了,不可能还舍不得这个世间。
还有,如果真证悟了,你不会有自我感,或者自我感很弱,你一定会去利益他人,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人在你的觉知里呈现的就是法性色,他们也是佛。“遇到象、马、骆驼的时候,他们是什么?”他们是佛!对于一个证悟者来说,这些话不是话而已,他会呈现出一种直接的明悟,这个明悟里面包含了很多东西。
所以你要去检验自己有没有出离心,有没有菩提心,会不会视师如佛。如果不是,自己还是个坏蛋,那你说自己证悟了?这个证悟起码很勉强,最多算点触碰,甚至可能连触碰都不是,如前所说,用那些理论来套自己的理论或感觉,然后自以为是。就像贼去抓住了一个贼,然后用来证明自己不是贼,这叫贼证非贼,或者叫贼喊捉贼,我们经常干这种事,所以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曰:凭么则随他去也。
学僧说:“大千坏了,这个也坏了,那怎么办呢?随他去?”
师曰:随他去。
禅师回答说:“是的,随他去,你放弃就行了。”这其实是一种心法、是一种修行语,一定要放舍、放舍、放舍,不要执著这样一个法性。你执著这样一个法性的时候,反而找不到那个法性,没办法认知。
我以前说,初步产生触碰的修行人,一定要放弃你所有的境界,来一个境界放弃一个,实行二转法轮的大无遮,把一切全拿光。拿光以后,你会发现那个东西(本质)会自然出来,而且那个东西拿不掉——它没体,你怎么拿啊?这时候你就明白了什么叫无遮,也明白了什么叫非遮,会落到真正空性的光明上。
僧不肯。后到投子举前话。子遂装香遥礼曰:西川古佛出世。
学僧不肯认可他的见地,认为这个东西怎么能坏呢?后来又到投子禅师那里去说这个事情,结果投子禅师焚香遥拜大随法真,说:“西川古佛出世。”西川在成都那个方向,成都很牛的!你知道什么叫成都人吗?就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开玩笑)
谓其僧曰。汝速回去忏悔。僧回大随。师已殁。
投子祖师叫他赶紧回去忏悔,因为大随法师是古佛。学僧转身回去,然而大随禅师已经圆寂了。
僧再至投子,子亦迁化。
他又赶紧回到投子那里去——已经不见了一个,赶紧回来找另一个,结果投子禅师也圆寂了,这个僧人真是很惨,竹篮打水两头空。古代参禅的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老师,十有八九都是“死”。以前黄檗禅师说:“大唐国里无禅师。”又说:“不道无禅,只是无师。”天天都在坐禅,但是真正明白的很少,没有明白的人不可能带出另外一个明白人,以其昏昏没有办法使人昭昭。
后僧问修山主。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主曰不坏。僧曰。为什么不坏。主曰。为同大千。坏也碍塞杀人,不坏也碍塞杀人……
其实坏和不坏都是一句话,是一种表达方式。我想用这个故事来说明非遮和无遮都是思维的结果,真的处于那个境界里是没有非遮和无遮的。说坏和不坏都是扯淡,就像说“万象丛中独露身,拨不拨万象?”你说拨和不拨都要出问题,因为在本质的层面上,拨和不拨都是造作。但你要是真明白了本性,拨和不拨都可以。为什么呢?我再跟大家来做一个比较,说拨和不拨的问题。
《定解宝灯论》上说:“尔时如视前虚空,自心正在动念时,亦为空性之定解,必须深深而生起。”意思是说,眼睛看到虚空,自心正在动念,动什么念呢?可以动好和不好的念,拨和不拨都可以,但它也是空性的——必须在这个状态下进行修行(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很深的窍诀,关于怎么去体会这个,以后我们有机会再交流)。
那么,既然动念也是空性的,拨和不拨有什么关系?都可以。如果你说“拨和不拨都不可以”,其实你就在不拨;如果你说“拨和不拨都可以”,其实你就在拨。
如果你真的生起了空性的知见,哪有这些戏论,拨和不拨根本就是扯淡,随它去。总之,前提一定要明白,一旦明白以后什么都好办,不明白怎么都是错的,这个是一票否决权,明白了怎么都是对的。那什么是明白呢?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说佛陀设计了很大一个圈套,把我们套进去了。
言归正题,“空即是色”实际就是这样,它要表达的是一切不清净法不能仅仅说是空性,它就是如来藏光明。这就讲完了前两句。从他空派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是普通的色,而是圆成实光明、法性色。或者用中观派的说法就是光明,这个光明就是空性,空性和光明在这个时候已经一体了,照理说后面两句就没必要说了,但这里还是有后面两句。
而“色不异空”,则指除了圆成实法性色以外,别无空性。至于“空不异色”,则谓除了空性以外,没有别别的圆成实法性色。总合这两句,意思是说,对客尘的空性不能理解成仅仅只是一个单空,而是说空性、光明不是两个别别独立的法,它们实乃无二一味、一真圆融。
后面两句话是对前面两句话的一个补充。“色不异空”是说除了圆成实法性色以外就不会有其他的空了;“空不异色”是说除了空性以外,没有别别的圆成实法性色,就是没有一个离开了空性的所谓的法性色。别别的、其他的法性色是不存在的,我们不要认为法性色离开了空性,它实际就是空性。
空性和法性色是一体一味的,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明空双运,空性就是法性色,法性色就是空性,或者叫空性就是光明,光明就是空性,二者是一个东西。表现为《心经》里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当然,这个色要理解为光明,而不是凡夫根识前的庸俗色,这就是他空派的一个标准解释。
如果这样去解释《心经》的四句就很容易通达了,因为它把色一下搞成了光明,不是那种庸俗色。我们在第四课的时候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关键点就是色是什么,一直在把色拿来改成那样、改成这样,不然怎么办呢?我们没法改空的,都不知道空是什么,怎么改它呀?我们面前就是色,修行就是对色下功夫。你看这篇辨析里,一会儿说是空,一会儿说是瑜伽色,一会儿说是光明,但究竟上它是空性。这个空性如果按照他空派的说法就是光明,在修行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瑜伽色,马上我们就会讲到瑜伽色。
他空派就说完了,下面是密宗的一种说法,是宁玛派祖师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一种说法。大家都知道全知麦彭仁波切是什么样的人,他是法王如意宝前世的上师,我们学的《定解宝灯论》是他七岁时写的一本书。佛教里面最高级的七个问题,他七岁时一边玩一边说,侍者把它记录下来就成了《定解宝灯论》。他在五十七岁时,曾对弟子堪布刚华等说:“虽然《定解宝灯论》在字句上未达精妙,但意义上无丝毫不妥之处。”当然他还有很多奇迹,比如把太阳定在空中不动,用太阳的光线晒衣服等等。
而且他把整个宁玛派的理论,从因明到大圆满系统地梳理了一遍。他还知道末世会出现大量像我们这种又懒又娇气、自以为是、分别念特别多的居士,因此专门写了一篇直指心性的小论典《诸具证长老之宗——直指心性之教言除暗灯论》,帮助这些不愿太过努力的“城中咒士”去明白心性,法王如意宝把它解释成了一本书,我们以后一定要去学习。法王如意宝曾说:“凡是我的传承弟子,乃至得到点滴之成就,如于三宝生起刹那信心,皆来自于全知上师麦彭尊者的加持与恩赐。”所以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像佛一样的上师。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时轮金刚大疏》中,根据时轮金刚修法的境界,对这四句话又作了如下的解释:“色即是空”,“色”指在修六支瑜伽的过程中,瑜伽士境界前出现的如幻如梦的烟、阳焰等空色的显现;“空”指烟等空色是远离微尘和刹那的自性,这里所“空”的是刹那、微尘法,而不是一切万法,故“色即是空”。而远离微尘和刹那的空性,在瑜伽士的修行境界中又显现为烟等十种空色,因此说“空即是色”。
这二句说的是,瑜伽士修证境界中所现的空色,不是凡夫根识前所见的色法。
前面那段一下把色说成了光明如来藏,这里把色说成了瑜伽士境界前显现的空性色(空色),其实是一种瑜伽现量。
我们学因明时学过三种现量:根现量、意现量、瑜伽现量。很多人认为法性定里面那个才是瑜伽现量,其实出定以后也有瑜伽现量,这种空色会出现很多种状况。一般来讲,可以将这些状况简单归纳为十种——其实何止十种,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可以是无量无边种,但可以大概归纳为哪些呢?
比如有人在瑜伽现量中会看到烟,身体和周围一切呈现出烟,或者眼睛看到烟,甚至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心显现出的烟;还有阳焰,就是像光一样一闪一闪的,到处都在闪;还有像萤火虫一样的,在太阳光下去修这些法经常会看到一点一点的,像萤火虫在飞(当然要很安静的时候才行);还有些像云,或者地像波浪;还有像闪电、月亮、五光(就是五方佛那些颜色);还有明点;甚至会看到天尊相(佛菩萨相),其实这个我们平常打坐偶尔也会有,而去修托噶的话,绝对会出现金刚链、天尊相(佛菩萨相),先是出现一个脸,然后是身体,双身相都会出来,还有各种各样无碍的神通。说是十种,实际上不止十种。他说的色就是这种空性色。
空指的是什么?空是指这些瑜伽现量色(空色),是远离刹那和微尘的自性。我们平时说的空,是一种“万法没有实有本质”的简单思维,而这里是心要直接领会到这种空没有微尘和刹那的执著,其实就是真正的空性。
这时说的色并非我们凡夫根识前所见的色法,而是瑜伽现量,或者叫瑜伽空色,其实是如来藏本体的一种显现。前面达拉那塔尊者说的色是法性色、是如来藏光明,现在麦彭仁波切说的色是光明的一种显现,显现出烟、坛城、光、神通等等,是光明本体的一种作用。前面是说本体,现在是说本体的作用,前者好比太阳,后者好比太阳光。现在说的瑜伽现量色好像次了一等,但密宗的修行就是说这个。
也就是说,这里“色即是空”的色是指瑜伽现量,空是指远离微尘和刹那的自性,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想象中的空。然后远离微尘和刹那的自性,又可以显现出瑜伽现量色,所以叫“空即是色”。这两句我们可以这样来总结理解:瑜伽色即是远离微尘和刹那的自性,叫“色即是空”;远离微尘和刹那的自性可以表现为瑜伽色,叫“空即是色”。
这个要怎么去修行呢?大部分人都只能在想象中修行,因为得很好地去打坐,才能体会到这些东西。不过,虽然在禅定中也会产生这些状态,能看到光、体会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果你对空性的领受不深,没有单空见,或者没有很深邃的远离微尘和刹那的空性见地,或者没有修菩提心,你还是不行,最多是一种禅定的境界而已。
这种瑜伽色不是我们禅定中产生的光、烟等色,你没有真正的空性见的话,这些光或烟只是普通禅定的一种状态,跟真正空性正见所摄的瑜伽色是有差别的。
再看“色不异空”——因为烟等十种空色是远离微尘和刹那的自性,空色以外别无空性。而“空不异色”则指空不是如虚空般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具足殊胜空色相的空性。这种讲法和他空宗的讲法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他空宗是从如来藏自体的角度进行阐释的,此处则指在瑜伽士的修证过程中,光明远离客尘因而从中显现出清净色法。前者如太阳,后者恰如太阳的光明。
他空宗说的空,是指把客尘拿空后剩下的如来藏光明,如来藏光明是真正的空性,是色空一体,法性定里面就是这样的。当我们还没有完全进入一切隐没的法性定时,比如我们修托噶时会有很多显现,由于我们先修了彻却,明白了空性(本质),在修行托噶的过程中,这些显现就开始转化为十种瑜伽现量。
这些显现不停地变化,就是色在不停地清净的过程,所以密宗一定要做色的清净,叫“净色”,而且还要做清净观,硬把我们周围这些要么是依他起、要么是遍计执的不清净显现看成是刹土,周围都是空行勇士、空行母。
为什么要做这些清净观呢?这叫净治色相或者净治色法,把色相中间不清净的变成清净的,很多生圆次第也是这样,当然托噶是最高级的转变方式,这样一来,你的显现就变了。如果只修彻却就不同了,你只是明白了本质,这时候外在的色相跟凡夫看到的色相是一样的,还是不清净的显现。
在麦彭仁波切说的这种密宗的修行中,色就不是指凡夫不清净的显现,而是指瑜伽士在修行过程中间,远离客尘——拿掉这些不清净的显现以后,本质所显现出来的清净色:最好的是呈现出坛城、百部本尊;还有一些就是呈现为光、烟、明点、雾等等,其实就是固有的显现的执著开始松动、转化乃至趋于清净的这样一个过程。他说的是这个色。
这个色也是远离微尘和刹那的空性,什么叫远离微尘跟刹那呢?它的本质不是微尘也不是刹那(中观经常在说到的无分刹那、无分微尘,比如小乘就会认为这个世界存在微尘和刹那)。
这个过程跟他空宗的说法有一致的地方,很相似,只是对色的理解不一样。他空宗对色的理解就纯粹是如来藏光明,完全的妙色、法性色,现在这个叫空色或者叫瑜伽现量色,在修证过程中逐渐转变的,还没有完全进入法性定或达到佛陀的境界。达到佛陀的境界的话,就是前面他空宗说的那个东西,全部空完。
现在说的是一个过程,在拿掉的时候,清静的东西(净见量)不断显现出来的过程。这种净见量也是空性的,而且空性就体现为这些东西,反正就不是凡夫见到的那个色。它比应成派的“指鹿为马”(见到显现却不承认)要现量得多,但见地上是不是高级很多呢?不一定。
什么叫高级呢?没有什么高不高级,针对一个人,能快速把他引导成佛就是最高级的。就大圆满而言,直指本性是不需要外面色相的改变,直接就可以明白什么是本性,然后在中阴或临终时就成佛了。如果你不想拖那么久,就要去修托噶,那会出现密宗说的瑜伽现量,这种瑜伽现量的色也是空,空就会表现出来这些瑜伽色。
如同原文所说:“空色是远离微尘和刹那的自性,空色以外别无空性。而“空不异色”则指空不是如虚空般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具足殊胜空色相的空性。”所以空性不是我们想象的什么都没有,它要么是法性定里面的法性色,要么是瑜伽现量色,殊妙得不得了。不像我们现在身处娑婆世界的色,要么是遍计执胡思乱想出来的“物质”或“量子”;要么是依他起的庸俗显现,我们的身体也好,山河大地也好,虽然都是心识的显现,但却是凡夫迷乱心识的一种显现。
“这种讲法和他空宗的讲法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他空宗是从如来藏自体的角度进行阐释的”,也就是它说的是法性定。“此处则指在瑜伽士的修证过程中,光明远离客尘因而从中显现出清净色法”,净见量就出来了。“前者如太阳,后者恰如太阳的光明”,太阳的光明就是所谓的色,而色不异空,它是远离刹那和微尘的空性;空性也会体现出远离客尘的光明,叫空不异色。
那麦彭仁波切的解释怎么体现为修行呢?就我们来讲,我们现在修不了托噶,因此真正的修行,不管以二转还是三转的方式趋入,对我们来说就是四夺。如果以思维慢慢落实到境界,比如思维离一多因、有无生因等等,然后用光去射,用金刚杵把自己穿烂,或者有人说用风把自己吹毁……这些用的就是二转破的方式。三转他空是用觉知(即明知定)的方式,在安静、平和、心识直觉的状态里去掉这些执著。
你问:“为什么没有气脉呢?”我们修不了气脉的——当然不是指所有的人,有些人可能可以去修,但大部分人真的不行。我们就要去修单空,还有菩提心,修到后来,你要找上师给你指示空性到底是什么。你从二转无遮的角度或从三转非遮的角度去领会它都可以,领会了以后,没有二转也没有三转,就只有一个单纯的法性。
领会后你再依据它修行,你面前的色就变了。当你还没有去修托噶和瑜伽之前,只是明白法性的时候,你会知道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可以体现为你现在看到的庸俗色,但你的观点变了,你不再认为这些色是真实的。如果你去修托噶,会发现三转说的也是对的,而且这个过程中,真的会发现麦彭仁波切所说的这些密宗的东西,你的境界会变,你所看到、听到的这些都会变,很多瑜伽现量真的会出来,会有神通。
他说的全都跟我们的修行有关,但我们现在确实做不了。那怎么办呢?如前所说,一定要去修菩提心、修单空,出离心就不用说了,没有出离心,你修都不会去修。
还有,密宗弟子真的要去修上师瑜伽!当然你也可以参禅,也没问题的。总之一句话:不要自以为是,这个玩意儿不是那么好玩的,不是搞两天就会明白的。但是你也不要说“哎呀,我永远都不会明白……”不可能的,从古到今有很多人都是普通人修上去的,不是说修行成就的人都是再来人。如果修行成就的人都是再来人的话,那我们还修什么啊?而且再来人是怎么来的?如果他一来就是再来人,那不一直都是再来人吗?
很多人一听说修行成就的人,就说:“哎呀,人家都是再来人。”胡说!好像我们普通人就不能修行成佛,真要这样的话,佛陀不就在骗我们吗?所以我们也都可以修成,但真的要花心思、花时间,努力修行下去。
今天时间好像没有到,全知龙钦巴尊者这一段下节课再讲,后面我们还要讲四瑜伽,所以下节课就把整个《心经要义之辨析》讲完了。今天讲的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见解语,没有什么修行语,因为你拿去没有办法变成修行,当然对有些闻思修很多年的师兄可能会有一些修行语,至于境界语的话,我本人是没有的,你们有没有我不知道——真的达到这个境界了,还说什么啊?好,今天就交流到这里。
课后交流:
1.禅宗是不是都要依靠修禅定来息灭六根然后认知本性?
答:乱说!息灭六根不一定要靠禅定,一棒就能息灭——“嘭”一棒把你打昏过去根,六根就息灭了。禅定是要息灭掉分别念,然后才会产生直接认知,不然的话就老是想。而且禅宗有祖师禅和如来禅,如来禅要靠禅定慢慢去体会,祖师禅就靠上师一指就完了,所以六祖说“我们这里不论禅定解脱,唯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直指人心需要你懂才行,需要一些相应的根器。
2.请师兄分别讲解:用下自续、上自续、应成派的见解来修五加行的具体差别?
答:五加行不要用下自续、上自续、应成派见解,你就用唯识的见解就可以了。一切都要在心上做功夫,修五加行,心要产生变化。如果你一上来就用下自续、上自续、应成派这些见解,一个是你做不到,一个是没有必要。
3.如何用单空修慈悲?
答:单空修慈悲很简单,一个是把自己空掉,你有形相却无实质;一个是把自己那些愤怒、仇恨等情绪空掉;还有把你的敌人空掉,他有形相但没有实质。把这些空掉以后,你除了慈悲还能干嘛啊?你只能慈悲了,知道吗?
单空修慈悲就是这样修的,把以自我为基础所散发出来的一些恶劣习气全部空掉,然后进一步把自我也空掉——当然你不一定完全空得掉,你把它压抑住、对治住就行了。然后你心里会慢慢呈现出平静、温暖等感受,你看到其他人就舒服了,慈悲就慢慢出来了。有人说“老婆孩子全空掉”,哈哈,网上的这个师兄说得好!
4.请师兄推荐几本中观和唯识的书。
答:中观你可以看五明佛学院的,索达吉堪布和益西彭措堪布都有关于中观的书,比如《中观庄严论》、《中观总义》等,我也讲过这些。唯识可以去看《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或《八识规矩颂》、《百法明门论》,这些我也都讲过,如果大家找得到这方面的录音的话,大家可以去听。
现在一起来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心经要义辨析》第6课
- 《心经要义辨析》第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