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正在讲如来藏品,本论的核心是诠释“如来藏”,前面已经用三大理论来诠释一切众生都恒具如来藏:1、“诸佛法身能现故,有情恒具如来藏”(以果立因观待理);2、“真如无有差别故,有情恒具如来藏”(法性理);3、“具佛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一因生果作用理)。
再用十义(浓缩成八义)从各个角度对如来藏做了诠解:以本体与因清净义、果与业成就义、诸功德相应义、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位唯一名分析义、如空遍行义、恒时不变义、诸功德无别义。
然后要从九种比喻来说明客尘和如来藏的关系。
比喻总的要义就是客尘和如来藏始终都是一体,并没有一个分开的“前际”。
而后回到如来藏品的最初的科判:初者“所觉法界义”分八:法界遍满一切、总标略说能遍者、其义广说、摄义并启下文、依启下义以喻宣说、以信心了知所说之义、认定所觉之空性、诠示宣说之必要。
上堂课学到了“认定所觉之空性”。学完了颂词的后两句:真实正观真实性,真实见已即解脱。此二句偈语是表达于现发如来藏的修行和证果。于观修时无依无住,无想无着,深明自在是观修的心要,而圆满现发如来藏光明,则是解脱和成佛的真实。在禅宗和大圆满的顿门,可以在见地上实现后二句偈语的内义。
这堂课内容:
学习如来藏品的最初的科判中的第七:认定所觉之空性。另一四句偈语。
具有分离之体性,如来藏以客尘空,
无有分离之体性,藏以无上法不空。
这一偈颂是对前文所讲基的自性,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前二句讲远离有边的空性如来藏属于自空的观点;后二句讲远离无边的不空如来藏是了义他空的观点。按照第三转法轮的了义经讲,善加辨别就是:凡是属于分别心的一切境界都是自性本空的,这是自空的意义;在不可思议的如来法身智慧面前现前如来藏的大光明分与其不可分离一味、无量法身胜义之功德本来存在,是他空的意义。
从他空方面来讲,如来果境界中现前的法身如来藏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胜义功德,是大无为法的本体,前面如是后面亦复如是,其在基的本性中本自具足,所以如来藏与功德法是无二一体的,不以无上不可思议的胜义功德法来空,只是以客尘法而空,本体是真实究竟了义的不空法。
从自空方面来讲,三自性中的遍计所执和依他起都是分别心的状态,是在刹那刹那生灭的阿赖耶和阿赖耶识中显现的二取迷乱法,其本体完全是空性的,三自性中的圆成真如才属于真实究竟的法性,是究竟不空、自性本来清净之如来藏的本性,故于三转法轮当中善加辩别了:何法是空,何法不空,为什么空,为什么不空?等详细的道理。
前二句“具有分离之体性,如来藏以客尘空,”是指从名言现相分别心的角度来讲,世俗有为法的客尘相对于法性,是可分离、可遣除的一种假相,但这种迷乱的二取法在自性清净的如来藏体上丝毫都不存在,只是众生颠倒执著忽然而起的杂染客尘法而已。由于法界如来藏以能分离的世俗迷乱的客尘法而空远离了有边,故为“如来藏以客尘空”。
颂词后二句“无有分离之体性,藏以无上法不空。”是说十力、四无畏等胜义功德和与法界如来藏自性不可分离,也是无任何戏论的体性,故为 “藏以无上法不空”即法界如来藏以无上自性功德法不空,远离了无边。
远离“有、无”二边才是大乘的中观道,所以空和不空的如来藏的两个侧面合起来,就圆满介绍了解脱二边的圆成真如之空性——如来藏的自性,这就是科判中所讲的“认定所证的空性”。
如何认定所证空性的体相呢?就是认识到法界清净的如来藏自性,完全是解脱二边的圆成实真如,一切分别心迷乱的客尘法全部属于自空本性,此与如来藏光明的自性本来不可分离,这样不可思议的胜义功德是圆成真如中存在的如来藏光明分,属于了义的他空。故所证的迷乱法是自空的体性,如来藏以及其上所存在本无分离的法身胜义功德是他空的一种体相,这样才是完整地确认定所证空性的体相。《胜鬘经》中说:“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障。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故。”义即:(所谓的空如来藏,就是脱离一切烦恼客尘的迷乱有为法;所谓的不空如来藏,就是超过恒沙数不可思议功德法以不离不脱的方式而存在,而且如来藏光明分的一切胜义功德都是大无为法的本体,所以在凡夫分别心面前显现的一切迷乱、有迁变、有生灭的都是有为法。如《般若经》中所说,这些都是分别心的执著,根本不属于离戏大空性的实相自性。在圣者不可思议的境界中,现前了与智慧无二无别的本来清净光明等大无为法是真实不空的,因若圣者智慧前连光明分都没有的话,那我们寻求大乘的菩提果就成了徒劳无益。如果根本没有个光明分、根本没有智慧的境界、根本没有胜义的无量功德等,那就是空空一片,如石女儿一般毫无意义,若无如来藏的功德存在,寻求菩提也就成了无义之行,但这是不可能的。故颂词中说“无有分离之体性,藏以无上法不空。”如此才会有寻求菩提的殊胜上进心。
- 《宝性论》第68课
- 《宝性论》第7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