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正在讲如来藏品,本论的核心是诠释“如来藏”,前面已经用三大理论来诠释一切众生都恒具如来藏:1、“诸佛法身能现故,有情恒具如来藏”(以果立因观待理);2、“真如无有差别故,有情恒具如来藏”(法性理);3、“具佛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一因生果作用理)。
再用十义(浓缩成八义)从各个角度对如来藏做了诠解:以本体与因清净义、果与业成就义、诸功德相应义、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位唯一名分析义、如空遍行义、恒时不变义、诸功德无别义。
然后要从九种比喻来说明客尘和如来藏的关系。
比喻总的要义就是客尘和如来藏始终都是一体,并没有一个分开的“前际”。
然后开始了“宣说各自相似对应”的讲解,内容分二:一、明示垢障之差别;二、明示自性法界。
明示垢障之差别又分四:一、能障障垢之分类;二、以彼等障覆法界之理;三、广说各自之喻义;四、再摄总义。
上堂课开始了“广说各自之喻义”的学习。讲解了两个比喻:1、萎败莲花代表贪欲和随眠的生起和息灭,对应的初期和后期;2、蜜蜂比喻嗔恚烦恼随眠,会因为迷乱害人害己。
这堂课内容:
继续讲解余下的比喻。
第三段、果皮的喻义:
譬如稻等内果实,外为皮壳所包裹,
如是现见如来藏,痴心蛋壳所覆蔽。
比喻当中的果皮代表愚痴,就像稻谷等内在本具的果实被外面坚硬的皮壳包住时,内在的果实一点也见不到,同样,就像蛋壳一样的无明痴心对于如理现见如来藏完全作障碍,因为无明痴心的缠缚导致不能现量见到内在的如来藏本体。
痴心的随眠以果皮来表示也是非常恰当的,因为痴心不像贪欲和嗔恚的状态那样猛厉,外表看起来很平静,没有什么波动,就如皮壳一样非常坚硬,乃至没有破除之前完全障碍了现见心的自性真如。我们平常不起贪心嗔心的时候,看起来很平静,其实自己的身心完全在愚痴的状态中,乃至没有得到世间见道之前都被愚痴随眠所笼罩,只是自己不觉知而已。只要有痴心的盖覆,就不能现见如来藏,所以就比喻成皮壳,这是果皮的喻义之理。
第四段、不净粪的喻义:
譬如粪秽不合意,如是具贪诸有情,
依止五欲之因故,猛厉现行如粪秽。
此中粪秽比喻三毒的猛厉现行,与前面的障碍不同,因为前面所说的三毒随眠只是一种潜伏的杂染,这里讲的三毒现行是明显出来的杂染,所以比喻为不净粪。颂词讲到“五欲”就是指色、声、香、味、触。比喻:因为不净粪有发出臭味、肮脏、令人的心不相合,是让人心生厌恶和忧恼的因。意义:因为猛厉的三毒现行使得具有贪执的有情身心完全趋入五欲的境界,产生种种不悦意的过患。所以耽著五欲是生起诸多不悦意过患的来源,这一点与不净粪有相似之处,有
不净粪就会发出臭味、肮脏、让人生起厌恶,贪嗔痴三毒猛厉现行的烦恼令人心生厌恶,这一点跟不净粪完全一样。
第五段、地的喻义:
譬如财富由覆障,不知不得珍宝藏,
如是众生自生智,无明习气地所覆。
比喻当中的地层表示无明习气地。穷人家地层下有无尽的宝藏,乃至有地层的覆障时,他仍然不会知道,也不会得到丝毫的利益。同样,有情本来具有无尽功德的俱生智慧,但是因为无明习气地的覆障而不能现量照见,包括声闻阿罗汉以下的圣者也是这样,因为具有了无明习气地的覆障,而不能见到大乘了义经教中所讲的如来藏本体,无论是如来藏的一分显露、多分显露、全体显露都是没有办法得到,也没有办法现前如来藏的一分、多分、全分的功德,也得不到修行的真实受用。
比喻说虽有珍宝藏,但被地层覆盖了,地层表示无明习气地,穷人家地下虽有无尽的宝藏,但是乃至有地层的覆障,不会得到一丝一毫的受用,同样一切有情虽然本来具有无尽功德的自生智慧,但是因为无明习气地的覆障而不能现见,也得不到修行的真实受用,所以说无明习气地以地层来表示。
第六段、种皮壳喻义:
譬如芽等渐生故,种子皮壳即破裂,
如是由见真实性,断除见道诸所断。
比喻当中的“种子皮壳”表示见道所断的法,苗芽和枝叶等渐次生长的缘故,种子的皮壳开始逐渐地破裂,芽和枝等的渐次生长,比喻见道时见真实性的智慧渐次产生,所以能断除见道所断的烦恼。堪布根华认为是以加行道暖位开始,经过加行道的忍位、顶位、世间第一法位之后现见见道的智慧,所以同时就可以破开见道所断的皮壳。原因是大乘的见道不像小乘《俱舍论》所讲那样有很多前前后后的刹那分类,因为大乘见道入定的智慧毕竟缘万法的本性一真法界,它没有种种的差别,没有不同的所缘境,没有不同的地位,所以只能说见道入定智慧缘一真法界安住不可思议的境界,没有很多刹那分别的缘故,产生智慧也就没有前后种种的次第。堪布根华说:“从加行道暖位开始到世间第一法位首先做为真实加行的因,然后会现前见道的智慧,同时破开见道所断的法,就成了破开见道所断的皮壳。”
按魏译本翻译的颂词,在意义上和藏译不同。按照‘魏译本’来解释,比喻是说在种子破皮之后就不断地长出苗芽和枝叶等,最后成为大树,意思是说以见道智慧断除了见道所断,从此以后次第出生二至十地,最后成就无上大菩提果。
此与藏文的实际意义也不相违,见道智慧断除见道的所断,二到十地次第产生,次第产生是从这一侧面解释的,前面讲藏义的时候是从加行道暖位开始,经过加行道的忍位、顶位、世间第一法位现前见道智慧,在破除见道的所断障碍时当下现见真如本性,并不是前面所断法时只断一部分,后面见本性时又断一部分障碍,没有这样的次第,断证应该是同时的。
一旦现前见道智慧的同时当下就断尽一切见道所断的障碍,所以藏译和魏译的版本上所讲的侧面不同,但实际意义上根本不相违处。
- 《宝性论》第60课
- 《宝性论》第62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