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正在讲如来藏品,从八个角度去诠释如来藏,谓之“八义”(以本体与因清净义、果与业成就义、诸功德相应义、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位唯一名分析义、如空遍行义、恒时不变义、诸功德无别义。),已经学完了七义。开始讲解第八义:诸功德无别义。
上堂课开始学习“广说功德无别义”,分为二个部分“一、广说无二义;二、广说解脱义”,前者讲了“涅槃”和“如来”的无二,后者讲了“解脱”的无量功德和如来法身的无别。其实就是说明:“法身”“如来”“圣谛”“涅槃”这些词汇和其代表的功德内涵无二无别。即科判中所说的“功德无别义”。
这堂课内容:
用比喻来表达上述内涵。
壬三、彼等以比喻了知分二:一、绘画喻;二、日轮喻。
癸一、绘画喻:
譬如种种绘画师,各自善巧各不同,
某师了知能绘分,比分余人不知晓,
此后于此由诸师,我之形貌当共绘,
具权国王于彼等,下谕布绢赐与彼,
从彼听闻此事已,着手绘画国王像,
绘画王像画师中,若有一人去他方,
由于彼人远行去,缺少彼者一人故,
圆满王像遂不成,此喻此处如是知,
所言彼等画师者,布施持戒忍辱等,
具有殊胜诸方便,空性即说圆身像。
譬如一个国家当中有很多不同的画师,他们各自有不同的专长,有的擅长画头,有的擅长画手。后来具有权势的国王对他们下达命令,说诸位画师你们应当合作共同来描述我的身像。之后把布绢赐给画师们,画师们开始着手画国王的身像,其中有一位画头的画师若离开、到他方去了,剩下的人就没有办法绘画完整的国王像,一幅圆满的王像终究无法完成,这就是比喻的内容。与比喻对应的意义,应当从四个方面来了知:
1 、诸画师比喻布施、持戒、安忍等一切方便分,颂词当中的“等”字,包括了精进、静虑、智慧,能够分别绘制各支分的诸画师分别对应各种不同的方便分,有些能画头、有些能画手脚等,各有善巧不同,同样诸方便分也不是一种,
有些属于布施方面的,有些属于安忍方面的,或有些属于持戒的方便分等。
2 、所谓国王圆满的身像,比喻圆满具足一切方便分,没有丝毫缺少的空性究竟法身。
3 、画师当中假如缺少一人就不能圆满国王的身像,比喻诸方便中若缺少一分,法身也就无法圆满成就。
4 、如果画师全部具足,一个也不缺少,就能圆满画成国王的身像。比喻一切方便圆满具足,法身就能圆满成就。
此比喻所表明的关要,就是断证本来双融不可分离,也就是究竟的功德和究竟的涅槃是双融不可分离的,或是显空双融不可分离。因此要获得真正法身如来的境界,最初需要发起无上菩提心,中间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福慧二种清净的
资粮,二资所摄的六度或十度能够圆满修行,才能圆满成就法身如来的果位。
癸二、日轮喻分二:一、以四法与日轮相似;二、除佛外无究竟涅槃之理。
子一、以四法与日轮相似:
般若以及智解脱,光明照耀及清净,
无二是故如光明,光芒日轮无二般。
科判中讲到“四法”,就是颂词中所说的“般若、智、解脱、无二”。其中“无二”是指“般若”、智慧、解脱”这三法并不是别别分离的三种法,只是对同一法界、法身从不同的反体安立了般若、智慧、解脱。这四种法和同一日轮的光明、照耀、清净是相对应的。“无二”是指般若、智、解脱都是无二无别,没有别别分离的差别存在,完全是对于同一法界的法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等差别上安立三种法,故“无二”是指三无差别、平等一味,但又从这一侧面讲了差别法,这样就会知道是从一本体和异反体的角度安立的。譬如同一日轮,日轮的光明、日轮的照耀、日轮的清净完全没有别别的他体,都是无二的道理是相同的。接下来对喻义有相似处的道理逐一分析:
1 、在什么方面“般若”与“光明”有相似处?就是在照破黑暗方面有相似处,因为佛的法身依于出世间究竟的无分别智慧,能够照破一切无明黑暗,所以说如光明一样。
2 、在什么方面“智”与“照耀”有相似处呢?在照见万法方面有相似处,因为佛的法身现前一切智智,了知一切众生,照见一切所知,放光明罗网,故如“照耀”一样。
3 、在什么方面“解脱”与“清净”有相似处呢?在离垢方面有相似处,因为佛的法身中具有“智”与“般若”,这样就能从两种障碍当中得以出离,这种离垢的解脱就和日轮的清净有相似之处。
4 、在“无二”的方面有相似处,因为般若、智、解脱这三法除了同一法界法身之外没有别别分离的他体法,不可能离开“般若”另外有一个智慧的存在,也不可能离开智慧以外另有解脱的存在,实际上在解脱的同时就有“般若”和
“智”的存在,三者是“无二”一体的,就象“光明、照耀、清净”不离开同一日轮的体一样,不可能以分离的方式存在。日轮在清净的同时一定是具足光明的照耀,以此类推,具足任何一法的同时就具足其它二法,离开其中一法不可能有独立存在的另外二法,这就是“无二”的道理。
弥勒菩萨以善巧方便如是抉择了“般若、解脱、无二”完全是同一法界、法身中安立的,法界一切有情没有任何差别,无论是凡夫还是圣者都具足法身如来藏,当如来藏的本性尚未全体显露时,只能说是佛性,没有说到佛果的名称,一旦断证圆满、彻底显露本体时,就是如来法身果。
子二、除佛外无究竟涅槃之理:
是故乃至未得佛,真实涅槃不可得,
如舍光明及光芒,日轮永时不可见。
颂词前两句讲意义:首先要明白“佛”与“涅槃”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别。
所谓的“佛”就是大觉悟的意思,也就是具有无碍照见一切所知法的智慧“正等正觉”。或是具有显露圆满的般若、圆满的智慧,这样的正等觉称为“佛”,也就是具有如所在智、尽所有智的正等觉。“涅槃”就是从一切障碍中获得解脱的究竟彼岸。
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别呢?“佛”是从前现智慧方面的证德来讲的,“涅槃”是从断除障碍方面的断德来讲的,所以“佛”和“涅槃”是从所证功德与所断功德的角度来安立名称的。
所以颂词中说“是故乃至未得佛,真实涅槃不可得,”乃至还没有得到具有照见一切所知万法智慧的佛陀之间,就不能算是真正从一切障碍中获得解脱的究竟涅槃,尔时真正解脱一切障碍的涅槃肯定还没有得到。
按照大乘了义的观点来讲,没有获得佛陀的果位之间,是没有办法获得真实究竟的涅槃,因为自性清净的如来藏中,以无二的方式本来具有十力等殊胜功德,一切胜义功德如果还没有圆满现前,那说明还有客尘障垢的存在,导致这些功德不能圆满现前,既然还有障碍,那就不是从一切障垢中解脱的究竟涅槃,所以判断得不得究竟涅槃的标准,就是有没有圆满现前一切胜义之功德法。
颂词后两句“如舍光明及光芒,日轮永时不可见” 再用比喻说明:就象舍离了光明和照耀,永远不可能单独见到日轮的清净一样。
因此佛与涅槃是在不同角度安立的,只要是通过大乘道所修而获得之果就是真实的涅槃、是真实的佛,一得、就是全得,若没有得到佛果,那真实涅槃也不可能得到。就如同光明与光芒存在时,就可以见到日轮的清净,否则不可能单独见到光明以外的清净,光明、照耀、清净三无差别,只有圆满现前日轮的光明和照耀,才可以说见到了日轮的究竟清净。因此断证都是同时存在的,佛与涅槃也是有则同时有、无则同时无的密切关系。
真正按大乘了义的观点来讲,究竟唯有一乘,那就是成佛的果位,唯一就是无著大涅槃的果位。虽然大小乘共同的经典以及大乘在讲不了义的观点时,讲到有三乘的差别,但这是权巧方便地说教,是暂时不了义的讲法,讲究竟一乘才是最了义的,这些尤其在大乘了义的经教与论著中讲得很圆满。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颂词中讲到:“离知真实义,余无除众垢,诸法真实义,无变异差别,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如是说“法界无差别,种性不应异”。义即:(法界如来藏没有任何差别,从了义的观点来讲,种性就是一个没有不同的种种分类,究竟成就全体显露的法身境界也只有一个,也就是所谓的一真法界,此境界必须趋入大乘道真实修行才能如实成就。坚慧菩萨也在《法界无差别论》中这样讲到:“应知,唯有一乘道,若不尔者,异此应有余涅槃故,同一法界岂有下劣涅槃,胜妙涅槃耶?亦不可言,由下中上胜劣诸因而得一果,以现见因差别,果亦差别故”。
- 《宝性论》第51课
- 《宝性论》第5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