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正在讲如来藏品,从八个角度去诠释如来藏,谓之“八义”(以本体与因清净义、果与业成就义、诸功德相应义、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位唯一名分析义、如空遍行义、恒时不变义、诸功德无别义。),已经学了六义,现在正学习第七义:恒时不变义。恒时不变义包含三个分位,已经讲完了“不净位”的恒时不变义。
开始学习“不净净位不变义”,不净净位不变义分两个科判讲解:一、宣说以生等不变之真实义;二、认定十地佛子功德。
上堂课开始讲第二个科判“二、认定十地佛子功德”,分五个内容来讲: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二、已入殊胜行之功德;三、获不退转之功德;四、成最后有之功德;五、成办二利差别之功德。
已经讲完了的第一个内容: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主要说触地菩萨的功德。触地菩萨已经证悟了“法界真如性”,不会再有分段生死,但为了利益众生,还是会不断在众生界示现生死。因为必须和众生和光同尘,令其闻思修,方能逐步引导众生改变相续,而不能只是显现异能,将众生引入歧途。
这堂课内容:继续讲解“认定十地佛子功德”。
子二、已入殊胜行之功德:
在大乘见道初地,已经生起了殊胜的菩提心,现前了大悲空性藏——心的自性如来藏。二到七地时已经转入了智悲双融的菩萨行。
彼者超越诸世间,依然安住于世间,
为利世间现世间,世间垢障无染污。
犹如莲花出于水,不为彼水所染污,
如是佛子生世间,不为世间法所染。
所谓的“殊胜行”是以大乘的无漏智慧超越世间,又以大悲心安住于世间,两颂的意思都是指大悲空性藏双运的殊胜功德。
首先解释第一偈颂:是指二到七地的菩萨虽然以智慧超越了一切世间的行为,但仍然以大悲力为利一切众生而安住世间、不舍离轮回,并且显现生、老、病、死等行相,就算是身处五浊恶世也不被世间的丝毫过失所染污而能一如继往地行持殊胜的菩萨行。
第二颂是讲:以种种功德的比喻来描述如是殊胜的境界,就象莲花出于水,但是不会被水(淤泥)的过失所染污。同样,大乘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虽然出生在世间,但是不会被世间法所染。就象《普贤行愿品》中说:“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只有具殊胜功德的大菩萨才能真实成办,大菩萨以智慧观照万法实相的本性,不执著现象轮回的迷乱状态,其相续超越了世间的一切戏论,或一切世间的行为,但以大悲力为利众生,行持菩萨的六度万行。对此下文具体分析:
一、为什么说圣者菩萨之行超越了世间?因为圣者菩萨已经现量见到如来藏无生、不变的自性,以智慧力止息了流转世间的因,断除了与自性如来藏不相应的非理作意,所以超越了一切三有世间。
二、为什么圣者菩萨要安住世间?因为圣者菩萨证悟了心的自性周遍一切有情,同时现前了无缘大悲,对一切被客尘缠缚而不能现见如来藏本性的众生,具有自性的大悲心,故为众生而显现安住世间的种种行为。
三、为什么不会被世间法(烦恼和过失等)染污呢?因为现见如来藏自性的菩萨,彻底了知烦恼本无自性,已有现见客尘如幻如梦的智慧,自然就能从三有贪著和畏惧的二边中获得解脱,所以虽然安住于三有中,但不会被三有染污。本论前文在讲僧宝时讲到“此心自性光明故,照见烦恼本无实。”寂天菩萨也在《入行论·智慧品》中说“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悲智住轮回,此即悟空果”。菩萨具有智悲双融的境界,所以不会被轮回的过患所染污。以大悲心为利众生故,于轮回不生恐惧的心;有了殊胜的智慧,对轮回不起耽著,以这样殊胜的境界安住于轮回,这是证悟般若大空性的结果。古来大德亦云:“久种善根深,逢尘尘不浸,不是尘不浸,自是我无心”。
四、为什么说为了利益世间示现又不被世间染污的修行,就是殊胜的菩萨行呢?因为圣者菩萨超越了小乘声缘等所有的修行,从修行的本体、修行的果、修行的受用三方面分析说明:
1 、从修行的本体来讲:小乘的修行执著于证道,断除实有的烦恼后就获得涅槃,于轮回和涅槃有别别的执著,认为轮回是实有而且存在种种过失需要断除;涅槃同样也是实有而且有种种功德可以证得,对轮涅功过有强烈的分别心。
大乘圣者菩萨与此相反,大乘圣者菩萨了达烦恼本无自性,有烦恼自解脱的善巧方便,相续中具有无分别的智慧。因此大乘菩萨虽然不舍轮回,但也不会被轮回的过患所染污而能精进地行持菩萨的六度万行。
2 、从修行的果上来讲:小乘舍离轮回、趣向空寂的修行,只能得到一种安住单空境界的偏空涅槃,而大乘圣者以不舍世间、不著世间的正道,获得不住轮涅的大涅槃果,如是从修行的果上确实大有差别。
3 、从修行的受用上讲:大乘圣者菩萨安住轮回利益众生,是一种殊胜的行为,这种伟大的修行会产生极其殊胜的安乐,远远超过了小乘修行的受用。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云:“自严及自食,园地及嬉戏,如是有四事,悲者非余乘。”以比喻说明大乘菩萨转生轮回利益众生所生起的殊胜安乐。
对此首先比喻明说:一般人之所以欢喜到花园里游玩,是因为有四种事令人感到欢喜。
○1 沐浴能庄严自已的身体,颂词中是“自严”义;○2 在花园里面可以享受很多的美食,颂词中是“自食”;○3 在花园里面可以住得舒适,颂词中是“园地”;○4 在花园里面可以尽情歌舞,颂词中是“嬉戏”。
复次意义表明:在轮回中受生,实际上对菩萨的相续来讲,是一种大安乐的境界。
○1 、在世间示现,使布施、持戒、忍辱、三摩地、般若等日益增长,以增长的功德来庄严自己。
○2 、在转生轮回的过程中心里数数欢喜,因为菩萨无论生在何处,只要能利乐众生,内心就象受用了美食般生起极大欢喜。《入中论》云:“且如佛子闻求施,思维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
○3 、殊胜的欢喜,无论何处,菩萨都能随意自在地转生,一切所在之处都象安住在嬉乐园中一样。
○4 、在转生之处,菩萨以种种神通示现各种变化,如游戏一般非常欢喜,游戏神通三昧而化度一切众生,故内心数数欢喜。
以大悲心为自性的圣者菩萨具有如是殊胜的四种欢喜,所以从修行的受用上,也远远超过了声缘。最后一句“悲者非余乘”,就是指成就大悲自性的圣者菩萨才有如是殊胜的欢喜,其它声缘等余乘绝对没有。
通过以上分析,确定了圣者菩萨不舍离世间,也不染浊世间的过患而精进的利乐有情,如是远超声缘的殊胜性,是大乘菩萨相续中大悲空性藏的功德。佛在《海慧菩萨经》中说:“菩萨摩诃萨,离诸烦恼,清净无垢,以离垢心现见无为真如法界,以自在心,现生三界,为教化彼诸众生故。海慧,是名菩萨摩诃萨大悲,毕竟远离诸有,毕竟远离诸缚,而回生于三界有中,以依方便般若力故,诸烦恼火不能焚烧。欲令一切诸众生等远离诸缚,而为说法。”意即:(大乘菩萨以离垢心现见了无为真如法界,以大悲的功德,远离种种的过患,但是不会舍离众生。以他的般若力彻底断尽了一切烦恼,不会被诸烦恼火所焚烧,现见了真如无为的法界)。大乘菩萨“毕竟远离诸有,毕竟远离诸缚,”描述其超出世间的功德;“而会生于三界有中,”说明安住世间的含义;“以智慧力故,诸烦恼火不能焚烧,”是指殊胜的智慧;“为利一切诸众生等远离一切诸缚,而为说法,”讲菩萨大悲的功德。以智慧可以超出世间,大悲可以安住世间,正所谓“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这样殊胜的行为,也唯有大乘菩萨才能如是成就。
- 《宝性论》第45课
- 《宝性论》第4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