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开始讲八义中的第二义:十义中果义和业义的合讲。首先是将二义共同宣说,果为所得,业为能得,所得就是远离四障(谤法、执著我见、怖畏轮回、舍弃利他)所显的四种波罗蜜,能得就是以大乘种性的作用发起的厌离轮回、希求涅槃以及欲愿修道的作业。
而后广讲各自的体相,首先讲所得果,分三个方面去讲:断除颠倒相、获得四种果、解脱于二边。上堂课讲了断除颠倒相,所谓颠倒相分成粗细两种:“粗”是指凡夫对世俗法的四种颠倒,“细”是指声闻缘觉对于法身的四种颠倒。对治粗颠倒用四念住,而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者都还有各自的“无明习气地、无漏业、意生身、不可思议变易死”之细颠倒,所以尚不能现前四波罗蜜多。对治这四种无明,需大般若智慧,而究竟的般若智慧,即对如来藏的清晰了知和清净,即后面要讲的所作业。
这堂课内容:继续讲八义中的第二义。即“果义和业义”。
三、获得四种果:
法身自性清净故,及断习气故为净,
我与无我诸戏论,寂灭之故为圣我,
彼意生身及其因,舍离故为大安乐,
三有轮回及涅槃,证悟平等故为常。
这两个偈颂分别以两句两句的方式来解释了净、我、乐、常四波罗蜜,而且每一种波罗蜜都是以两种义来解释的。一是以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两种来解释为净波罗蜜;二是以远离外道边和远离声闻边来解释为我波罗蜜;三是以远离一切苦和远离一切苦因来解释为乐波罗蜜;四是以不堕断边和不堕常边来解释为常波罗蜜。因为净、乐、我、常已经达到最究竟时,所以说“到达彼岸”时称为波罗蜜多。下面具体解释:
第一颂中前两句是说 “法身自性清净故,及断习气故为净”,由于如来不但现前自性清净,而且也成就了离垢清净,断尽了一切客尘等障垢,所以是净波罗蜜。其余有情虽有自性清净,但是还没有达到离垢清净,故不能说是波罗蜜,唯有如来法身才能安立为净波罗蜜的名称。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论》中云:“法界自性清净者,由如实证悟二种无我的大智慧,以永不复生的方式消尽客尘二障及其习气,故而具有二种清净者,即是净波罗蜜解脱身或极为清净身”。
第一颂的后两句是说:由于寂灭了外道执著有我的戏论,而远离了外道边,而且寂灭了声闻执著无我的戏论而远离了声闻边、所以是圣我波罗蜜。因为其余的菩萨、声缘没有彻底寂灭“我”和无我的诸种戏论,所以不能称为我波罗蜜。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论》中云:“远离了有边的我以及仅仅无边的无我等戏论,获得彼等一切戏论最为寂灭的境界,一切法的法性有寂周遍的智慧转依,就是我波罗蜜。即是大我自性如虚空般的平等智慧身,对于一切诸法获得自在,是一切无量、无等十力十自在等无漏功德法的源泉,成为二利任运自成的殊胜所依”。
第二颂的前面两句是说:由于彻底灭尽了痛苦而舍离意生身,彻底灭尽了业惑集而舍离了意生身的因——无明习气地和无漏业,所以是大乐波罗蜜,因为连最微细的苦因、苦果都已远离,所以是波罗蜜多,即达到彼岸的意思。其他三乘的圣者还有微细的苦因、苦果没有断尽,故不能称为果位波罗蜜多。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论》中云:“不必说粗的苦集过患,就连诸声缘断除不了的意生身,以及其因的无明习气地,也彻底断尽的缘故,远离一切迁流的痛苦,是乐波罗蜜大乐身”。
第二颂中的后两句是说,由于证悟轮回和涅槃在究竟真实义中自性平等的缘故,是二利相续不断的常波罗蜜。从远离断常二边的角度来说:法界自性清净的缘故,不会因为轮回无常的过失,而有丝毫损减,故不堕断边。法界本来任运自成的缘故,不会因为涅槃的功德,而有丝毫的增进,所以不堕常边,因而成立是远离常断二边的大般涅槃。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论》中云:“不执著轮涅别别体而证悟大平等,故而不住有事边、无事边的大无为法体不灭者,是常波罗蜜,如金刚身”。如金刚一样之身的常波罗蜜,有学道菩萨和声闻阿罗汉都没有现前,他们还有轮涅他体的执著,现相和实相还没有完全达成不二,还有出定与入定的差别,没有彻底入于轮涅不二、大平等性境界,也没有安住无住大般涅槃,故不能说是常波罗蜜。就像《胜鬘经》中所说:“唯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以上所讲的常、乐、我、净,唯一是究竟果位如来法身之功德,是究竟到彼岸之波罗蜜多,这就是如来藏远离一切客尘所获得的果义。
四、解脱于二边:
智慧断除我爱执,悲悯众生不住寂,
智悲菩提方便力,圣者不住有寂边。
颂词前两句是说:以智慧断除了爱著五蕴的我执和随眠,所以不会堕在三有轮回边,以大悲心悲悯一切众生,所以成办众生利益的菩萨也不会象声缘堕在仅仅寂灭痛苦的寂灭边。
颂词后两句是说:这样依靠智慧和大悲这两种成就无上菩提的方便力,圣者菩萨不住在三有轮回寂灭涅槃的任何一边,并且现前无住大般涅槃的境界。《现观庄严论》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这表明大乘修行的精华与核心就是智慧与大悲,此二实际上也是无二一体的,只是反体不同而已。《入中论》也云:“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复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海岸”。
为什么将此颂放在所得科判的内容中呢?因为前面的略说,四种能净因归摄起来就是智悲两大方便力。四金刚处波罗蜜摄入无住大涅槃,所以略说就是:以智悲方便力现前所得——无住大涅槃。
能得作业分二:若无种性不能了知取舍、若有种性则有了知功过之作业。
这两科判是以第一个科判的意义作为因,成立第二个科判的种性作业的意义,合起来就是,若无种性就不能了知取舍故,所以了知轮涅功过是种性的作业。
今初(若无种姓不能了知取舍)者:
倘若无有佛种姓,不能厌离轮回苦,
及不希求于涅槃,亦无希欲之愿心。
倘若根本不存在“佛种性”或者法界自性清净的如来藏,那就应成有情不会在见轮回痛苦之后,产生对于轮回痛苦的厌离心,也不会因了知涅槃的安乐利益之后,产生对涅槃的希求心,而且不会去寻求能获得涅槃的殊胜方便法,以及没有希欲行持其义之大愿心,这表明此希厌之心完全取决于本自具有的种姓上。《胜鬘经》云:“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亦无欲涅槃,亦不愿求”。
二、若有种性则有了知功过之作业:
于彼轮回及涅槃,观见苦乐之功过,
此依具有种性有,何故于无种性无。
这里讲到对于轮回和涅槃,分别观见有彼彼苦乐之功德、过失之后,分别生起厌离轮回过失之心和希求涅槃安乐之心,生起这样的厌离心与希求心,就是具有种性的作业,因为“于无种性无”。若无种性产生佛功德法的任何作业,也就不会在众生的相续中生起,无因故。如无青稞种子,不会生起青稞苗芽一样,无因不生果是周遍决定的道理。由于没有因或种性,再怎么依靠他法勤作也无法产生。《赞法界颂》云:“有藏勤作故,能见黄金等,无藏虽勤作,唯一生烦恼”。《华严经》云:“乃至邪见聚等众生身中,皆有如来日轮光照,作彼众生利益,作未来因善根,增长诸白法故。”乃至邪见聚等的众生身中,也都有如来日轮光照,这是说邪见众生的相续中实际也有自性清净如来藏的存在,可以作彼等众生的利益,作未来因的善根,增长种种白法的缘故。有人问,在佛经中说无种性的一阐提,恒常不入涅槃,没有涅槃性,这应如何理解呢?我们引无著菩萨的原话来加以说明:此义云何,为欲示现谤大乘因故,此明何义,为欲回转诽谤大乘心,不求大乘心故,依无量时故,如是说。以彼实有清净性故,不得说言,彼常毕竟无清净性。佛如说“一阐提无涅槃性”的用意何在?佛这样说是为了显示诽谤大乘的业因非常严重,目的是想把众生诽谤大乘的心,不求大乘的心回转过来,所以依于“乃至邪见没有遣除的长时间内暂时无法得解脱”而作如是不了义的说法。实际上,因为一阐提,也本来存在清净佛性的缘故,不能说恒时毕竟没有解脱的机会。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入智者门论》中说:“以种性四种障垢覆盖后,对于未苏醒种性者,虽然具有种性,却不显现明显的作用。如果种性障垢薄弱,就会以种性作用,产生遣除轮回,修行涅槃的两种欲(两种欲求心)”。故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在被邪见,我执等障垢覆盖的未苏醒位,因为暂时不显现明显的作用,所以暂时以不了义的方式假立为无种性者,在障垢薄弱的苏醒位,以种性力,必然会生厌离轮回,希求涅槃的作业。
- 《宝性论》第26课
- 《宝性论》第2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