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第二个颂词讲了众生虽遍具如来藏,但也有不同的种性。即使是圣者,也分三种种性,另外,有不具种性者,分为四种,1、但造作五无间罪;2、被恶知识摄受;3、仅仅希求人天的有漏安乐;4、善根微薄。但这些都是暂时的现象,并非有实有不变的不具种性者。
这堂课内容:
略说能遍,即如来藏。
总标略说能遍者:
本体因果业相应,行及分位遍行义,
常恒不变德无别,是说胜义界密意。
下文将要广讲的内容在这里首先总标略说。科判中的能遍者,就是法界真如——如来藏,由于这是下面要广讲的内容,所以首先在这里只是将纲目总标略说一下。此分为十种义:即“本体义、因义、果义、业义、相应义、行义、分位义、遍行义、常恒不变义,功德无别义”。
1、本体义:就是讲如来藏本来自性清净。
2、因义:就是讲能够遣除如来藏上客尘的方便,包括信、智、定、悲四种义。
3、果义:就是讲法界远离一切障垢的佛位功德,包括常、乐、我、净四种波罗蜜。
4、业义:就是讲因为有如来藏而能起现希、厌两种作用,就是见到轮回的过患后心生厌离,见到涅槃的功德后心生希求,这完全是因为相续中有如来藏的缘故。
5、相应义:相应是指具足的意思。比如一盏灯,在灯体上自然具足一种光明的功德,此光明就是灯本体的相应义。同样如来藏也具有相应义,就是具有信解等因位的功德和具有神通等果位的功德。
6、行义:就是以不同所依补特伽罗的有法,对于能依法性作三种分类的意义。
7、分位义:就是所谓的分类,仅仅是不清净位、不净净位、极清净位三种分位,这是以不同的名称和不同的阶段来宣说而已,实际上是等无差别的。
8、遍行义:就是法界如来藏周遍随行于一切分位的意义。
9、不变义:是指虽然周遍一切所依,但恒时也不会被过失、功德等因缘所改变的。
10、无别义:就是在不变真如中,断证究竟的功德无别而具有,“无别”就是无二的意思,比如太阳和光明是无别一体的,不是别别分离的异体。本论即是以这样十种义善加辨别而抉择的,所抉择的是法性胜义谛,因此于法界自性清净的密意就能真实了知。
所以在《宝性论》中是通过三大理论、十种意义、九种比喻来安立或介绍如来藏的甚深义。
其义广说分八:以本体与因清净义、果与业成就义、诸功德相应义、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位唯一名分析义、如空遍行义、恒时不变义、诸功德无别义。初者分二:共同宣说能净所净、别说各自本体。
这里首先是将能净的因和所净的本体合在一起略说,然后再别别分解本体和因的道理。
共同宣说能净所净者:
如净宝珠虚空水,自性恒时无杂染,
信法以及增上慧,三昧大悲而出生。
颂词前两句讲所净的体,就像如意宝珠、虚空、水的自性是清净一样,如来藏法界也是恒时自性清净没有一丝一毫的杂染,所以如来藏的自性是清净的本体义。颂词后两句是讲能净的因,即本体清净的如来藏是以什么因缘才能显露呢?就是要依靠四种因缘:1、对于大乘法的信解;2、证悟无我的增上智慧;3、具有安乐的三摩地;4、缘一切有情的大悲。因此便能断除一切障垢,现前自性本净的如来藏。
为什么这里说“四法”是能净、如来藏法界是所净呢?因为四法和如来藏不是能生和所生的关系,因为如来藏是无为法,不能说是所生,只能说四法是客尘障垢的能净因,由此显露的菩提是离系果。下文对于能净和所净分别作具体的解释:
别说各自本体分二:所净本体义、能净因义。
所净本体义者:
自在势力及不变,滋润本体自性故,
彼等宝空水功德,是为相似对应法。
这一颂是指所净的本体义,通过比喻来描述,可以从自相和共相两方面讲。
1、自相:因为如来藏法身具有自在力的缘故,与如意宝珠相似;由于在一切分位中不变的缘故,与虚空相似;具有周遍一切众生的大悲是滋润本体的缘故,与水相似。这是从三种自性的自相角度来讲的。
2、共相:如果从三种自性的共相来讲,自在力、不变、滋润本体之自性都是恒时自性本来清净的,如是与如意宝珠、虚空、水三者自性清净的功德较为相似。
为什么以如意宝珠来作比喻呢?因为如意宝珠自性上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自在力,当如意宝珠远离尘垢的时候,其自在的能力就充分显露出来了,可以随顺祈求者的心愿给予满足,求衣食得衣食,求富饶得富饶等一一都能满愿。如是表明我们本具法身的本体上也有一种自在的能力。什么能力呢?就是能够满足众生一切所愿的能力。
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又云:“无价珠,用不尽,利物应机终不吝”。
为什么又以虚空作比喻呢?因为单单前面一个比喻,只能表明一种意义,这样还不足够,因而进一步就以虚空来表明真如永无迁变。因为从世界开始,即久远以前一直到现在,虚空都永远保持不变,虽然在虚空当中发生过无数次世界的成住坏空,但是虚空本身没有丝毫变异。
同样佛性也无有迁变,在凡夫的不清净位既没有减少,在菩萨的清净佛位也没有增多,在一切分位当中均恒固不变。从凡夫位的现象来讲,虽然岁岁、年年、月月、日日都在刹那刹那不断地迁流,但是真如佛性却三世毫无迁变。
为什么以水作比喻呢?因为水是湿润性,水利万物而没有自性不净,凡是有水所在的地方,都是默默地在滋润万物,使万物都能得以发育、生长,其滋润花草树木与此相似,佛性本体就是具有慈悲的德性,能够周遍一切众生,故以滋润万物的水来作比喻。
为什么以如意宝、虚空、水的共相来比喻佛性的自性清净呢?因为如意宝虽然被尘垢覆盖,但是尘垢不可能改变如意宝的清净自性;虚空虽然被云层遮蔽,但是浮云也不可能染浊虚空的自性;水中虽然杂有尘土,但是尘土也不可能渗入到水体当中,水的自性清净也不可能因此有所改变,由于这三种法的清净都不会随因缘改变,故如是比喻了佛性的自性清净。
- 《宝性论》第23课
- 《宝性论》第2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