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必须之十法
1、必须有自知之明,有自己的原则,不随别人言语而转。
2、必须以诚信与精进依照殊胜上师言教奉行。
3、必须以了知别人的功过而无误选择上师。
4、必须以慎重的智慧与信心获取殊胜上师的密意。
5、必须具足正念正知不放逸使三门不染过患。
6、必须以坚韧的毅力和决心做到誓愿稳固不变。
7、必须以无贪无著的行为做到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8、必须以加行正行后行摄持恒常勤积二资粮。
9、必须以慈悲心直接间接专心利益众生。
10、必须以智慧与领悟对一切法不执著实有、不执著相状。
上堂课回顾:
5、必须具足正念正知不放逸使三门不染过患。
具足:1、逻辑具足,影响思维;2、力量具足,影响心态和判断;3、安住具足,即串习正知正见成为觉照。
正念:合符四法印、三主要道的见解。
正知:觉知中内含四法印、三主要道的遍计力。
不放逸:1、坐上每天观修;2、坐下随时提起;3、法喜充满。
过患:不修即过患。不以菩提心和空性见摄持的一切身心行为,俱为过患。
回顾:正念:闻思;正知:训练。正:四法印、三主要道。
6、必须以坚韧的毅力和决心做到誓愿稳固不变。
毅力:某种特定身心行为的持续能力。可以是天生的,也可以是后天培养的。
决心:对达成某种目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意志。主要靠后天培养。
如何誓愿稳固:1、明确目标殊胜;2、能够接受挫折;3、最终依靠法喜。
回顾: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希望是美好的,真现实是和希望一致的。
7、必须以无贪无著的行为做到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贪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根本烦恼心所之一.贪是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的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著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又作贪欲、贪爱、贪著。略称欲、爱。贪者贪婪,《成唯识论》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谓由爱力取蕴生故。’有即三有或三界,有具是生起三有之因,也就是惑与业。贪以染著为性,著即执著,执著于我及我所,对于财色权位固持不释,障蔽无贪之心,起惑造业,堕于三有,承受苦报。简单的说,贪即是对世间五欲六尘的追求与执著。小随烦恼中有一个悭心所,悭是吝啬,即该舍而不舍;贪是贪婪,即不该取而取。
小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
学佛之正贪:求自身解脱,求众生解脱,求解脱正见。正贪行为:初贪闻思修,后贪利众行。此种贪求,是为除世间五欲之贪,除涅槃之贪。故而因虽为贪求,果却为无贪。
学佛之邪贪:以学佛的名义,将佛教变成贪求五欲的工具。如贪财物、贪权利、贪安全、贪轻松、贪神通、贪境界。甚至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部分佛教徒的邪贪,将他们引入邪路,浪费睱满人身。
如何做到无贪无着:一样需要闻思修,跟随善知识,才能发挥正贪,祛除邪贪,最后实现无贪着。
回顾:祛除世俗之贪,祛除学佛之邪贪,运用学佛之正贪,最终证悟无贪之果。
这堂课内容:
8、必须以加行正行后行摄持恒常勤积二资粮。
加行:修行准备阶段。加行的两种含义:法的加行,道的加行。发愿虔诚、广大。
正行:正式修行阶段。正行专注、无缘。为造作资粮。
后行:修行结束阶段。后行回向。为确定用途。为造作资粮。
原因:发愿开锁、正行放入、回向上锁。造成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力量集中有力。比如军队和民众打仗,集中和训练后的军队,可胜过散乱而无力的民众。
加行为确定目标,故而目标越广大,心态越虔诚越好。
正行即积累资粮,清净业障而走向目标,故而越专注,越准确越好,专注和无缘,能上是一个意思,所上一个是缘起目标,一个是究竟目标。
后行为修行的结束阶段。将功德加固,使用途不脱离目标,不轻易被摧毁。故而需要和发愿的内容配合。
唯识的角度,因心是一个无形无相的住所,住所中可以有很多的区域,有很多的念头起伏,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念头可以散乱无力,也可以依靠区域和性质堆积成量。可以被摧毁,也可以被加固。加行发心可以决定念头的区域和性质,正行进行堆积和清除,回向进行贴标签和固化。
9、必须以慈悲心直接间接专心利益众生。
慈悲心:慈为予乐,悲为拔苦。加以成佛的目标,即为菩提心。
直接利益:给予世间利益和出世间利益。
间接利益:发菩提心修行。
利益众生既可以消除人我执,因损己才能利他,也可以消除法我执,因利他而知他的本性。
10、必须以智慧与领悟对一切法不执著实有、不执著相状。
智慧:世间智慧和出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有分别智慧和证悟智慧。出世间的分别智慧即因明、中观、唯识、如来藏等闻思。但对于一切法不执着实有、不执著现状,即中观的智慧。中观智慧的简单归纳即五大因,五大因中最容易契入的即离一多因。
领悟:证悟智慧的前期就是领悟中观智慧,即触碰法性,而后是开悟,安住法性,而后是证悟,即消融一切遍计执着。
- 《胜道宝鬘论》第10课
- 《胜道宝鬘论》第12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