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讲述了金刚处“僧宝”的功德,将僧宝的功德摄于“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中,表明僧宝属于“现前法性如来藏”的大乘见道菩萨。并说明如所有智的内涵即是有情本具“没有二种我执的真实寂静”,而尽所有智的内涵即是“见到如来法身周遍随逐于一切有情众生”。并对因没有烦恼障而具有“无著”智慧和因没有所知障而具有“无碍”智慧的僧宝顶礼!
这堂课内容:
继续讲解“僧宝”。
归纳为两点:僧宝的功德摄为二智。
僧宝功德摄于二种中:
如所尽所各别证,智慧见者清净故,
具慧不退之僧宝,定具无上之功德。
以上所讲大乘僧宝的功德,在这一偈颂当中归摄为两种,就是如所有智的功德和尽所有智的功德。
首先解释颂词的前两句,大乘僧宝具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智的功德。什么原因呢?即各别自证智慧之所见本来清净故。所谓的各别自证智,就是不共于其他而是自己各别内证的智慧,因为各别自证智的所见——有情的真如法性,本离烦恼的染著而清净,所以大乘圣僧具有如所有智的功德。因为各别自证的所见——有法、一切有情周遍具有法性,以所知的阻碍清净,所以大乘圣僧具有尽所智的功德。
接下来再讲颂词的后两句:“不退”就是于正觉大菩提不退。“无上”就是超过声缘二乘。正是因为具足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缘故,于无上菩提不退的具慧大乘僧众,必定具有超过声缘二乘的无上智慧功德。在无著菩萨的注释中讲到,菩萨以十种殊胜超过声缘。
所谓的十种殊胜即是:
1、观胜:菩萨能观真如境界,声缘力不能及;
2、功德胜:菩萨修行没有厌足,不同于二乘的少欲等;
3、证智胜:菩萨证悟两种无我,声缘只证人无我;
4、涅槃胜:菩萨教化众生而回入娑婆,声缘为享寂乐而自取涅槃。
5、地道胜:菩萨具有十地等,声缘没有;
6、清净胜:菩萨远离所知障,声缘有所知障;
7、平等心胜:菩萨的大悲心周遍一切众生界。
8、生胜:菩萨直接生于如来家族之中。
9、神力胜:菩萨具有三摩地自在神通等力,远胜二乘。
10、果胜:菩萨的果是无上菩提,故名为果胜。
如是讲述了彼等功德摄于二谛中。 下文将前面赞叹的内容和后面归摄的意义再进行对应:
一、广说证悟如所有法之功德:
众生寂灭之法性,证悟故为如所性,
彼亦本来清净故,烦恼本来消尽故。
偈颂的前两句分析了能证和所证。能证就是各别自证智,此外,凡夫的分别心,二乘的智慧,都不堪为能证;所证即是如所有法。偈颂中说到“众生寂灭之法性”就是如所有法。众生从无始以来,本来寂静无我、无法,并不是前面不寂灭,后来灭烦恼时才寂灭,实际上众生的心本来寂灭离一切戏论,是有法众生本来的法性,就象甜味是糖的法性一样。颂词第二句中为什么说为如所有性呢?这是因为以各别自证智现量证悟了一切有情的心是本来寂灭、离一切戏论的法性,因而称为如所有智性。
六祖慧能大师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也就是说:“哪里想得到,心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哪里想得到,心的自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哪里想得到,心的自性本来没有丝毫动摇。这就是现前如所有智性。
二、广说证悟尽所有法的功德:
所知究竟证悟心,现见一切有情众,
具有遍知法性者,是故具有尽所性。
为了分清能证和所证的差别,故先讲颂词的前三句:能证即是圣者相续中的各别自证智。“所知究竟证悟心”,能证就是证悟一切所知有事以及有事究竟真如的出世间智慧;所证就是尽所有法。颂词上说:一切有情众具有遍知法性,也就是一切有情周遍具有一切智智的法性如来藏,正因为以各别自证智现量照见一切有情,本来具有一切智智的法性如来藏,所以具有尽所有智性。
- 《宝性论》第12课
- 《宝性论》第1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