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讲解了七种金刚处安立的次第。由此决定了本论讲解的主题和次序。
这堂课内容:开始依照次序讲解本论第一金刚处:佛宝。
今初(以赞叹说佛宝)者:
谁无初中后三际,寂静自觉而证知,
既已觉悟令他觉,宣说无畏常恒道,
执胜智悲剑金刚,割截一切苦苗芽,
摧诸见林疑虑墙,如是佛陀我敬礼。
这一偈颂当中主要赞叹了佛宝的六种功德或八种功德。
1、无为法;2、任运自成;3、不依他缘而证知;4、智慧圆满;5、大悲圆满;6、力圆满。这里将六种功德分别对应颂词来解释:
1、无有初中后三际:以此为根据,成立具有无为法不迁变之功德。凡是有为法都是由因缘所作的心心所法,则不离迁变性,一切有为法都有初际生、中际住、后际灭这无常的变迁三相。某一法只要有因缘的聚合,就一定会有开始生的初际,由因缘而相续,故有中间暂时安住的中际,一旦时间因缘消散时,最后就有灭尽的后际。所以凡是有为法,无不是所作性,是所作性,就是心所法,此等有为法无不是随时间因缘聚合而有生,所生法都有生相、住相、灭相这一迁变现相。但唯有佛体不是由因缘所生,因为没有前际的出生,也没有中际的安住,更不可能有后际的灭尽,已经彻底超越了因缘、迁变等有为法的范畴,也没有时间、空间的局限,也不是前面没有,后面新生之法,因为他本来不是有为的自性,而是大无为法的本体,是无为不迁变的自性,故为“无为法体”。
2、寂静:是任运自成的功德。若不寂静就有三门的勤作,也就是具有身口的戏论和虚妄分别心等勤作。所谓的寂静,就是寂灭身口意三门的一切勤作、一切戏论,因为佛陀已经彻底现前证悟了空寂离戏的自性法身,所以具有了事业任运自成的功德。
3、自觉而证知:是具有不依他缘而证知的功德。所谓的自觉而证知,即是唯以各别自证智自己证悟觉知,不依外在别人的讲闻等因缘。无著菩萨的注释中说:“不从他闻者,不从师闻,自自在智无言之体而自觉知”。因为佛陀具有不依他缘而自行内证的殊胜功德,由不依他缘而内证大无为法,达到任运自成之法身境界故,自利已经到达究竟圆满,所以是自利究竟之功德。这三相都是属于自利方面的功德。
4、既已觉悟:是智慧圆满。佛陀由于具足了上述三种究竟自利之功德,而成就了无上菩提果,既然已经成佛,则决定现前证悟一切所知法的真实本性,安住大无为的本体,对一切众生等无差别,一味地广为饶益,故为智慧圆满,这是他利方面的第一种功德。
5、令他觉悟“宣说无畏常恒道”:是大悲圆满。自己证悟之后,由有大悲力故,自然为令未如是证悟的众生都能现前证悟,而宣说无畏常恒之道,故为大悲圆满。所谓无畏常恒道,义即非一般之道,而是无有畏惧、常恒的,也就是不畏惧轮回生死,还能现前不退转常恒法身之道。因为这里所讲的,并非是畏惧生死轮回的小乘道,也不是有退转的无常道,也不是讲有为客尘之生灭法,而是要指示常恒法身之大无为法,要讲不变法界、永不退转之道,是引导一切众生出离苦海、现前取证无上菩提之殊胜道。这也是大悲到达极限、究竟圆满的相,因其发心唯一是想把众生引入佛地,想让众生现前常恒法身,所以是大悲圆满。这是他利方面的第二种功德。
6、执胜智悲剑金刚,割截一切苦苗芽,摧诸见林疑虑墙:是指力圆满。这里把殊胜的智悲比喻成宝剑与金刚。何故说佛的智悲如同宝剑呢?因为以佛的智悲能以割截一切众生痛苦的苗芽,此痛苦就像苗芽般能产生后后刹那痛苦的近取五蕴,这是从苦苦而言。由以佛陀的殊胜智慧就能破除众生一切痛苦的近取五蕴,所以说度化众生的威力已达究竟。
为什么说佛的智悲如同金刚呢?这是因为佛的智悲力能以摧毁诸见稠林和疑虑墙故。“见林”是指萨迦耶见、见取见等五种恶见稠林,稠林比喻数量极多,不容易破尽。“疑虑墙”是说颠倒的疑虑牢墙,诸如不信解因果、蔑视四谛法等,牢墙比喻极其坚固,不容易摧毁,这两者是从苦因的烦恼根本而言。即使是恶见像稠林般无数之多,疑虑像牢墙一样的坚固,也能以像金刚般的智悲力彻底摧毁,所以是力圆满。合起来就是,因为以佛的智悲力能够遣除一切苦果根本之近取蕴和苦因根本的烦恼,其他的学道菩萨和声缘罗汉都不能这样作到(是有限之力),佛的智悲力是永无限量的,故力量达到最极圆满。这是他利究竟的第三种功德。
以上讲了佛的六种功德。那从什么角度又说佛有八种功德呢?对于无为法,任运自成,不依他缘而自证的三种自利方面之功德,此三总摄为自利究竟功德;对于智圆满、悲圆满、力圆满,三种他利方面的功德,此三总摄为他利究竟功德。在前面六种功德差别上再加上这两种功德的差别基,六种加上这两种分基,就是共为八种功德。
再回头到颂词上来看,是对谁顶礼呢?答案是:谁没有初中后三际的变迁性,具足无为不变之寂静功德,并且自觉而证知,不但自己证悟还能力令他人觉悟而宣说无畏常恒之道,这样执持智悲双融的宝剑与金刚,能以割截一切众生痛苦的苗芽,力毁恶见稠林和疑虑牢墙,就是对这样具足六种功德以及二利究竟圆满的佛陀前我恭敬顶礼。
- 《宝性论》第08课
- 《宝性论》第1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