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开始“缘起品”的讲解,说了讲论的三种方式,本论的讲解是“大海波浪”式。而后以“总标”的方式说明本论的内容,安立了七个“金刚处”,并对七个金刚处的“体性”进行了诠释,说明“佛、法、僧”是所得,“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是能得,并对此做了比喻。
这堂课内容:
诠释七金刚处的其他支分。
二、七金刚处数目决定之理分:所得果的数目决定、能得因缘的数目决定。
1、所得果的数目决定:大乘所得果决定为佛法僧三宝,原因是现前正等正觉的果位成佛之后,转法轮而摄受僧团,佛在《陀罗尼自在王经》中说:“薄伽梵平等证一切法,善转法轮,善能教化调伏无量弟子众”。所以说大乘所得果确定为三宝。
首先从暂时的所得果来讲:在三清净地中次第产生三宝,即暂时的所得果。菩萨在第八地中,以十种自在为首,具足获得一切自在,所以菩萨坐于道场胜妙之处,于一切法都获得自在,所以佛经中说“薄伽梵平等证一切法”;菩萨在九地中,于一切法中,成为无上最大法师,善能了知一切众生之心,了知一切众生的根基,能断除一切众生的烦恼习气,所以佛经中说“善转法轮”;
菩萨在第十地中,获得无上法王位的授职灌顶,能够对于一切佛所作事业,自然行持,恒不间断,所以佛经中说:“善能教化调伏无量弟子众。”这是从暂时次第上讲所得果于三清净地中依次决定为佛法僧三宝的道理。
从究竟的所得果来讲,即是三宝无二无别的本体。当法与僧之功德能达到究竟圆满的唯有佛陀。由于法与僧的究竟,即是成佛,故本论云:“了义之中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能仁法性之身故,亦彼僧之究竟故。”所以究竟而言三宝是无二一体的。
名相注释:
八地菩萨之十种自在:
1、命自在谓菩萨得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无有障碍。是名命自在。
2、心自在谓菩萨智慧方便。调伏自心。能入无量诸大三昧。游戏神通。无有障碍。是名心自在。(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3、资具自在资具即资生之具。谓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是名资具自在。
4、业自在谓菩萨能随诸业。应时示现。受诸果报。无障无碍。是名业自在。
5、受生自在谓菩萨随其心念。能于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是名受生自在。
6、解自在谓菩萨胜解成就。能现种种色身。演说妙法。无障无碍。是名解自在。
7、愿自在谓菩萨随所愿欲。于诸刹中应时出现。成等正觉。无障无碍。是名愿自在。
8、神力自在谓菩萨神通广大。威力难量。于世界中示现变化。无障无碍。是名神力自在。
9、法自在谓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中广能演说无边法门。无障无碍是名法自在。
10、智自在谓菩萨具足智慧。于一念中能现如来十力无畏。成等正觉。无障无碍。是名智自在。
2、能得因缘的数目决定:能以现前三宝的因,决定为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这四种。其中近取因决定为如来藏,由清净了如来藏的客尘障碍,就会无碍现前三宝之故。其助缘决定为菩提、功德、事业。因为在他相续中现前无垢菩提时,通过菩提本具的十力等功德作为助缘,显示甚深和广大的善说等作三十二种事业,令众生也次第证悟三宝的殊胜功德。所以他相续所摄的菩提、功德、事业是助缘。
这从名言现相的角度而言,其实三宝与如来藏是不可能以别别他体的方式而存在,也非能生与所生有为法的关系,只是在离垢后如来藏的本体就会全分显露。如果众生相续中根本没有如来藏,则无论如何勤作修行都是徒劳无义、终不现前,这说明如来藏于每一众生的相续中本自具足。
此能得因缘数目决定的道理,也是本论中直接讲到的意义。如本论云:“所觉以及觉悟体,觉悟支及觉他故,次第所觉为净因,其余三者为净缘”。这一偈颂充分说明了能得因缘的数目决定。
三十二种事业:《陀罗尼自在王经》云:“何等三十二?一者众生不请而往亲附;二者见他福德不生妒心;三者至心修集无量善根;四者营他事业不生愁恼;五者至心不浊身口业净;六者不为利养改四威仪;七者如说而住;八者於诸众生其心清净;九者终不放舍菩提之心;十者清净庄严檀波罗蜜;十一者清净尸波罗蜜,怜愍毁禁故;十二者净忍波罗蜜,不惜身命故;十三者净精进波罗蜜,得十力无畏故;十四者净禅波罗蜜,远离烦恼故;十五者净般若波罗蜜,除烦恼习故;十六者修勇健定,坏诸魔业故;十七者至心度脱诸众生故;十八者修四摄故;十九者心平等故;二十者不舍一切诸众生故;十九者心平等故;二十者不舍一切诸众生故;二十一者知恩报故;二十二者护持正法故;二十三者修助道法不休息故;二十四者於诸善法无厌足故;二十五者破憍慢故;二十六者供养三宝故;二十七者於一切法不生诤故;二十八者善解十二深因缘故;二十九者具七财故;三十者於一切法得自在故;三十一者修六神通故;三十二者修集定慧故。”
四个摄众: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四无畏: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
十力: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未断习气智力也。
有人疑问:既然说佛与菩提非为异体,那是不是重复呢?答曰:佛与菩提虽然自性是一体,但反体则有所不同,这里所说的佛宝是自相续现前的三身果位,而菩提是让自相续现前佛果的助缘,是他相续的佛身,有如是差别。
又问,法宝中的道谛与佛之功德有什么差别呢?答曰:道谛主要是从大乘圣者见道、修道而言,而佛的功德是无学道的体性,这就是此二的差别所在。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今天这堂课是我们农历牛年的最后一堂课。明天你们那边是大年三十,后天是初一,就进入虎年了。在这里,祝大家虎虎生风一把,虎年快乐,每个修行都变成小老虎、大老虎,但千万不要被打虎!其实打虎也行,但打了以后剩下什么?
还跟大家宣布一个事,本来昨天下课的时候跟大家说今年不打禅七,后来因为一些具体情况,又决定还是打回禅七。但这次只打一个七,因为两个七长了,反正就是搞个折中。
打一个七,讲些什么内容呢?这个以后再说,可能会讲一个小的论典,或者讲一些禅师们关于修行的开示。讲的方式可能还是讲一天歇一天,一个禅七可能讲四堂课。时间估计定在正月初三开始打到初十,如果后面出现变动,我们临时再通知,但大体就是这样子。你不要问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反正就这么决定了。
我估计大家是不会有意见的,因为这个东西不会有什么意见,因为在网上,你想参加就参加,不参加就不参加,无非就是打坐和听四堂课。听课的时候可以打瞌睡,打坐的时候也可以打瞌睡,所以大家不会有什么意见,也不可能有意见,都是同意的。愿意修行的人,打坐和听课,特别是在春节的时候,其实是很快乐的,禅七是个值得开心的事,所以大家不会有意见。
暂时我们就这么决定了,具体有些什么通知,会再跟相关的师兄们商量下。但是大体是这样的,打是肯定会打的,主要就是时间和讲课,其他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先跟大家说一下。
新年到了,哎呀,其实年年都有新年。仔细去想的话,每天都是新天;再仔细点的话,每一秒都是新时……往不好去想,是无常;往好去想,就可以改变;往不好也不坏去想,是什么呢?就在当下!看你从哪个层面去看,所以好和坏就放开一些,没什么。
没学佛之前,心老是系于好坏,耽于是非,患得患失。如果真的学佛了,慢慢地会放开的。当然,你不可能马上就不患得患失,不忧于是非,不纠结一些情感、人事。但是,既然学佛了,就要逐渐放开这些东西,我们要在心底里面相信“这一切真的像梦幻”。
嘴上说梦幻是不管用的,我们心里面生起痛苦、是非、忧虑的时候,嘴上说个梦幻是不起作用的,对它没有对治性。你一边嘴上说着梦幻,心里面一边在痛苦。
我记得有位大德说:现在人学佛就像鹦鹉学舌一样。一方面说利益众生,大乘佛法学子要承担众生的苦难;一方面爪子里面就抓住一些动物。嘴巴说谎话,身体很诚实。诚实在哪里?诚实在执著上!
我们学了佛,不可能一下马上改变这些,那应该怎么样呢?起码要逐渐改变,意识上有这种倾向性:我要改变这些东西,我学的这些东西要兑现在我的内心上、兑现在我的执著上,让执著慢慢减轻,不再这么纠结于是非、患得患失——那就是解脱嘛!逐渐解脱,还有其他什么是解脱?
我们所想象的解脱,不是想到断德,而是想到证德。不是想去掉这些苦难,而是想马上在不去掉这些苦难的同时,希望得到各种各样的神通、能力。哎呀,这是矛盾的!断德跟证德,虽然不一定完全同时,但一般来讲,断德跟证德应该是此起彼伏的,当我们断掉一些东西的时候,相应的功德就会出来。
比如,我们内心里面真的相信了“无常”,断掉了对“常”的执著,那么,我们心里面对好和坏这种忧患之感就会减弱,这是肯定的。如果我们内心里面真的生起了一些慈悲的感受,那么,因为憎厌外境、憎厌其他有情的内心情感也会减弱。
如果我们真的对佛法、对上师生起了信心,我们的一些怀疑、一些没有安全感的感受,也会减弱。当然,有内外两位上师,最重要的上师是你的觉性。我们说到“觉性”的时候,就排开外面的上师,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觉性了,因为觉性包含一切、周遍一切。
所以,佛法这些东西要拿来兑现才对,不要老是沦为嘴上说词,甚至不要只沦为头脑中间的一些想象,起码第一步要对应到我们心的情绪上去。有一定的断德,断掉一些执著,断掉一些忧患、纠结、苦痛,心才会起码得到一些放松、得到一些休息。不然的话,那真的是日日夜夜缠绵悱恻。没有恋人,却得了恋爱症;没有财富,却得了对财富的忧患症,自己折磨自己啊!
这些话也不是一些了不起的法语、了不起的逻辑,很平常。如果真的做到的话,就能体会到佛法的好处,不至于学了十几年、二十年,内心里面一点点敞亮都没有。哎呀,那真的是悲哀啊!
我们互相交流学习以来,经常说到的一个词汇,希望大家记住,叫“当真”!这很不容易,特别是现代的中国人,我们学会了学什么是一回事,内心里面去思维什么是另一回事,行为里面做什么又是一回事。这是三套系统,甚至是四套系统,硬盘里面运行的机制、内存量挺大的。一个相续里面有几套系统这么运行,这很了不起(反讽),当然会感到沉重、疲乏、痛苦!
如果我们真的知行合一,按照佛法所说的那么去运行我们心的系统,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快乐自然就出来了,法喜就容易产生。但我们不是的,佛法这个系统只是在思维层面上,落到心的层面上,主要还是一些重要的执著,再落到物质层面上,那就已经不是简单的执著了,那是遍计执,一定不能碰的。你骂我可以,你打我的话,那就绝对不行了,打我就伤到我的身体了,执著越来越深。
所以,我们运行的系统跟佛法其实没太大的关系,头脑里面过一遍就行了,基本上都是左耳边进、右耳边出。这当然会痛苦了,很多时候就是对学的东西不当真,经常怀疑是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那是怎样的?他也不知道,反正就不是这样的。其实就是无明在折腾,没有一个准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也没有准则。
他的准则就是感觉,而感觉有个特征,是什么呢?感觉包括身心的感觉,物理的、精神的都有。感觉有个特征,就是大家经常学的“无常”,你控制不住!由于无常,当下的感受,当下的身心痛苦,都可能随时会出现。然后又恐惧未来的身心痛苦,纠结于过去的身心痛苦,变成过去心好痛苦,未来心也痛苦,现在心正在痛苦,没有说不可得,得的全都是痛苦。
过年本来应该祝福大家虎虎生风,给大家贺一下喜,贺贺新年,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岁月的变迁,感受到无常,在内心里面承认无常,而不只是学到无常的知识。内心里面承认无常,在产生变化的时候泰然处之——“反正就这么回事了!”
如果是男性、是粗大的汉子——“头掉了碗大个疤,十八年后又是条好汉(当然,说不定在地狱里)!去他妈的,不想了,老子修行去!”这是男子。
如果是女性,不妨诗意化一点。女性怎么办呢?——“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但是每一天都是好天。”这样的话,日日都是好日子。
女性比男性高,女性是胜义谛,男性是世俗谛。男性是“头掉了碗大个疤”,哎呀,太粗俗了!女性可以来点“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是以前有位比丘尼吟的诗。女性好浪漫,又是梅花,又是当下即春,但是不要发春啊(开玩笑)!
男性比较粗野,我们修的是彻却,斩头沥血,当下即断。女性比男性更高级,春在枝头已十分,这是脱噶,马上就是净土,更高啊!好了,不开玩笑了,想着春节跟大家开两句玩笑。
我们回到经论的学习,现在是《大乘宝性论》的第六课,我们先把上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
上堂课开始了“缘起品”的讲解,《大乘宝性论》由益西彭措堪布翻译成一共六品。第一品是“缘起品”,第二品是“如来藏品第一”,第三品是“菩提品第二”,第四品是“功德品第三”,第五品是“事业品第四”,第六品是“较量功德品第五”。
总之开始是“缘起品”,主要把七个金刚处进行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的讲解。还讲了讲论的三种方式:剑柄式、剑锋式、大海波浪式。我们对《大乘宝性论》的讲解就是大海波浪式,安立论题,层层展开,这种讲论方式来得波澜壮阔,内容会有很多。
这种讲论方式一方面适合我,一方面又不适合我,为什么呢?因为我最喜欢展开,你们跟我交流学习了这么多年,会发现我逮到一个问题就会“哗哗哗”地讲,很多时候收不了场。讲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啊,我讲到哪里了?”波浪展开,一浪接一浪,然后就不知归处。但是有了文本以后,我就知道归处了,可以拉得回来。好,这就是大海波浪式的讲论方式。
开始就以总标,其实就是归纳的方式来安立七个金刚处,然后对七个金刚处的体性进行逐一的诠释。
上堂课我们主要对这个体性进行了一些分析,说明了七个金刚处的前三个——佛、法、僧,是所得;后面四个——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是能得。然后对此作了比喻,大家还记得吗?
第一,如来藏好比是自性清净光明的日轮,是需要显露的法,其性本自具足,也是本离一切垢障的。
如来藏就像是日轮,是自性清净光明的日轮,但是被云遮雾罩,我们感觉不到,所以它需要显露,但它自己本来是清净的。
这个很难理解,为什么很难理解呢?如果我们把如来藏想象成一个东西,你就很难理解。如来藏是一个日轮,如果真是一个东西,云遮雾罩,我们就会想:“除了如来藏,难道说那个云雾还是另外的东西?”这样的话,本质就有两个了——即“明”跟“无明”两个东西。
其实,我们千万不要把它想成一个东西。我经常给大家举例,比如我不认识一个人,后来认识了。那么,对于这个人的认识就是“明”,当我一看到他了、认识了,那个认识没多个什么东西。
你说:“多了一些想法。”但那些想法再找下去,它不是个东西来的。比如,我对他的圆脸、他的蒜头鼻子,他像我一样长个大肚皮,你会有这些印象。这些印象再找下去,是意识,意识再找下去,你也找不到的。所以没有多一个东西,找到后来,最后发现这些东西的本质还是“明”。
其实“无明”就是“明”,它是一个东西,只是它不明自身,即成无明。“明”不明自身,即成“无明”,它就会因明立所。因明立所是什么意思呢?因明去觉知其他的东西,就会变成二元,轮回就开始了。所以,我们要去离开一些障垢,就是去离开这些障垢所造成的后果,我们称之为“业力”,或者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俱生执、遍计执等东西。
第二,如来藏好比是自性清净光明的日轮,是需要显露的法,其性本自具足,也是本离一切垢障的。
这是如来藏,就是所谓的“能得”。能得就是我们要通过清除它,来得到成佛,来得到法,同时还有学法的僧。那么,佛、法、僧就成了“所得”。然后去清除它,彻底清除完了以后,如果无明没有了,这时候的如来藏就称为“无上菩提”。它是一个东西,只是它明了自身,而且明得很彻底,就称为无上菩提。
那么,明自身就要消除二元对立。但是,我们现在要消除二元对立,需要根本上的那一下,叫开悟,禅宗里面叫最后一凿子。开悟以后把它扩展,这也是驱除无明的一个过程。从开悟到初地再到佛陀,最后这个日轮完美显现,就是没有无明了。什么是完美显现?自己对自己彻底清楚,这个“自己”不是我们的“人我”。
人我对自己清楚,那是不可能的,又会变成二元思维。它不是以人我的方式来明白的,而是直接的自明,越来越清楚,达到完美的时候,本体就应该称为“无上菩提”,它就不是如来藏了。
第三,离系和异熟功德好比是与日轮的本体无二具有的光明。
在这个过程中,它会产生离系和异熟的功德,这就是功德的金刚处。
这个功德就是离系,离系就是离开执著,离开二元造成的业力习气和二元本身的那种习气。异熟就是离开了二元无明这种遮蔽的时候,如来藏本具的功德就非常厉害。比如,造成人我这种执著以后,我们的眼睛就只能看到很近的距离。人我的执著让我们轮回成人的当下时,我们眼睛能看到的就很近,即使是借助射电望远镜,跟佛的天眼比较起来,也是不值一提。各种感受也是有苦有乐,而且对大部分生命来说,苦是居多的。
这是二元导致了限制,当二元慢慢消去,因二元而形成的习气消去以后,明本具的功德会急剧地扩张。扩张是什么意思?我们不要把它想像成一种空间性的扩张,不成立这个东西,因为它不承认空间,它会越来越具有功能和越来越清晰。
具有功能的话,就看得很远,也看得很细。那个很远,不是距离的远,他现下处在极乐净土时,比如修脱噶的时候,它就在眼前展开。你说是多远呢?是十万亿佛土吗?我们看到的几十米距离,可能就是十万亿佛土,很难想像,它没有什么大小的。但是,它会展现出比我们的认知更庞大的内容,更准确、更精细的缘起,这就是遍知的层面。
同时,这些所有缘起的本质,在缘起展现的同时也决不丢失。这个不丢失的本质就是所谓的如所有智,这就是异熟的功德。也就是说,二元在消失的同时,实相跟现相在逐渐一致的过程中,会展现出非常殊胜的无量功德,这个功德就是与日轮本体无二具有的光明。什么叫做日轮本体无二具有的光明呢?就是实相跟现相一致,认知和显现都没有二元。
第四、如来事业好比是由光明力能够成熟大地的一切庄稼之力用。
什么意思呢?它能够利益其他的众生,能够让其他众生去把他们如来藏的障蔽去掉,变成无上菩提,同时让其他生命也展现出离系和异熟的功德,也产生如来的事业。
这个好像传销,佛教是绝对的“传销”,而且是“直销”!你想一想,要直指心性哦,难道他要通过批发,或者通过其他人经销吗?不是的!特别是密宗,是绝对的“传销”——上师就是佛,直指心性,完全是“传销”!
只是世俗上的传销很多都是骗人的,但也不一定完全是骗人的,但在中国搞的好多传销都是骗人的,所以禁止传销。而佛教这个“传销”是绝对不骗人的,佛无诳语。当然,有些人利用佛法来骗人,那跟佛法没关系的。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了不起的事,都有一些混在里面的寄生虫,这是很正常的,但佛法本身是绝不骗人的!
“佛法如蜜,中边皆甜”,佛真的无诳语,通过长期地闻思学习修行才能体会得到。世法的欺诳,在佛法里面,从哲学上、从逻辑上就跟你认定它是无常的。你能反得了这个观点吗?反不了的!它就是无常,无常就会造成痛苦,没有哪个人能反得了这个观点。
大部分人不能确定的是什么呢?如果不去学习,很多人确定不了自己能离开无常。我们去追求无常的本质,就会发现它的本质是空性。但是,很多人只是在体会无常,他却不知道苦。这个无常有时候会表现出甜,他会迷醉在甜里面,但究竟是苦。
普通人虽然也能感受到苦,但不能够把究竟是苦上升到“苦谛”这个阶段,更没办法去追求“道谛”和“灭谛”——追求这个无常的本质是什么,从而消灭无常。他根本做不到,但是苦还是能够感受到的,也推翻不了。如果我们通过学习,像中观、唯识、《宝性论》这样的学习,起码从逻辑和理论上知道,我们可以透过无常去追求到空性的本质。
但是,为什么这个没有成为现在文明世界大家所追求的主流思想呢?佛陀在几千年前就说过了,这是末世的特征,我们主要的社会力量和认知,是去追求一个外在的东西——物质,把快乐安立在外在的环境上。无常来了,只是悲哀、哀嚎,无法摆脱、无法自处。越是这样无常的时候,越体现出佛法的珍贵。
对于修行人其实好简单,要说修到怎样的结果,当生死来临的时候,你不慌了,根本就不在意了。病痛来的时候,虽然痛还是有点难受,但在痛得难受的同时,我们能够感到迟早会离开轮回。
第一,我们对未来会离开痛苦的信心是有的;第二,如果修行很好的话,一进入定,痛要么会减轻,要么会消失。当然,这要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没修几天,就说“我要做到马上让病消失”——你挣钱的时候没说,施法一进入银行,马上就成为巴菲特?为什么进到比挣钱更繁杂更殊胜的佛法事业上,进来修两三年就要成为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这就是虚妄!
只要比较用心,你就会尝到佛法的甜蜜。当然,如果不去追这个东西,基础的一些舍弃今生的想法都没有——没有舍弃今生的心,同时又想尝到舍弃今生的那种愉快,这两个东西是冲突的。舍弃今生开始是痛苦,后来是愉快。
举例来说明,你在纠结一个东西的时候会很痛苦,比如谈恋爱追求一个人,拼命追啊追啊追,追不到好纠结啊!天天都是他/她,手机里面是他/她,睡觉是他/她,做梦是他/她,跟人谈话的时候,不知不觉都是他/她。又得不到,又看不到,有时候通了话还痛苦,纠结得不得了,痛苦得不得了!哪天真的彻底切断了,回过头去想:“哎呀,我那时候是怎么了?”只会觉得那是个笑话!
这就是一种解脱,在一个小小事情上的解脱。但是你并没有解脱贪,也就是能贪你不一定能解脱,为什么?你不喜欢这个,可以喜欢另外一个,又开始了,所以轮回啊!如果在能上把贪彻底解决了,那就不得了,那种轻松自在和喜悦,是要通过放弃来得到的,而我们现在就企图不放弃又要得到。
有时候我们觉得大乘佛法或者密法似乎提供这么一种可能,让我们在不放弃现有的快乐和贪著的情况之下,我们又可以得到解脱。因为贪欲可能转为法性,直接转为道用。是的,它有这样运行的规则,有这样的理论,但是要达到这个东西,那是非常需要次第的、非常需要福报的。
要求你有大乘菩提心,大乘菩提心的前提是出离心——哦嚯,又要舍弃今生!兜了一圈还是要我啥都不要!这似乎很矛盾,实际上不矛盾,它是在矛盾中间前行,最后让矛盾消融于法性。
什么意思呢?是的,他要你舍弃今生,但并不是要你马上把存款全部捐了,房子卖了,老爹老妈送养老院,孩子送孤儿院,然后头发拿剪刀叉了,直接挖个洞,在里面装密勒日巴。他知道你做不到的,大乘给予你相对的宽容,你可以保留这些,但是你要尽全部的精神力量,去探寻你所拥有的东西有实质吗?还有,你本身有实质吗?要去探寻这些东西。
这些探寻绝不能流于口头的逻辑和头脑里的思维,你要用心真切地去体会它。慢慢地,你会发现你所拥有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之源,有可能是痛苦之源。其实,你在体会到这个的时候,那些贪欲就已经在开始转化,慢慢会越来越深、越来越深,最后会发现心的本质是不需要去追寻的一个东西,它是空性的,但也是现成的。
当我们深深领会到这一点的一个特征是什么?由它所显现的一切,也一样是没有本质的,是不需要把它丢掉也能够观为空性的——现空双运。但是,这不是一个头脑在想象,而是心的真切感爱。当心真切感爱到这个的时候,苦痛也是不可怕的——烦恼即菩提。
那你能不能够深深地体会到这种空、这种无执呢?你连最初步的不舍都做不到,天天为此纠结,想要更多——拿到更多的东西来干什么都还不知道,这是在无明中啊!这个无明里面就包含了各种欲求、各种忧患、各种不安,有些人晚上睡觉都不安,思虑过多,天天都好像充满了危险,总有刁民想害朕!其实这是对生命,对心的显现、物质这些东西,没有正确的认识。
为什么说这四法是能得呢?因为自性本具的佛、法、僧三宝,需要通过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这四法来现前,也就是以自己本具的自性住种性“如来藏”为近取因,以他相续的“菩提、功德、事业”作为助缘,如是就会现前自性三宝之果功德,所以说这四法是能得。
也就是说,基于自己本具的自性这种种性如来藏,它作为近取因,然后其他相续的菩提、功德、事业。
为什么要其他相续的菩提、功德、事业呢?因为菩提已经是清净了的如来藏,比如其他相续的上师来,是他的菩提、他的功德、他的事业作为助缘,我们的如来藏作为近取因,如来藏就开始清净。清净的过程就是学法,学法的时候,我们就慢慢变成僧。大乘菩萨(初地菩萨)就成了僧,然后从僧变成佛,所以佛、法、僧三个就成了“所得”。
能够知道这个过程吗?七个金刚处的体性,作了这样的一个解释,通过比喻让我们更加清楚。
实际上就是一个东西,就是如来藏。清净的过程要其他人来帮忙,帮忙就要他相续的菩提来帮忙,比如上师的功德、上师的事业,让我们的如来藏越来越清晰。这个清晰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学法、修法。修道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成为僧,初地菩萨的时候,我们成为正儿八经的僧,慢慢地,我们就会成佛。这就是如来藏逐渐清除障碍清晰的过程,用了七个东西来进行说明。这是它们的体性,它们的体性其实就是一个——如来藏。
说这个体性的时候,其实又说明了一个基本的哲理。什么哲理呢?所有众生本质都是佛。所以,这是绝对大乘的观点。我以前经常强调这个观点,《宝性论》就是讲解这个的。
这堂课的内容就是要诠释七金刚处的其他支分,分了几个方面来讲。
一、七金刚处数目决定之理分:所得果的数目决定、能得因缘的数目决定。
第一个方面是说七金刚处的体性。第二个是说七金刚处数目决定之理。为什么如来藏要分成七个金刚处来说,为什么是七个,而不是八个,也不是六个?
其实可以扩展成好多个,三藏十二部都在说这个东西。但从一个专门诠释如来藏的经典来说,圆满解释说得不多不少是最好的。如果支分解释太多的话,它就不是专门诠释如来藏了,而《宝性论》就是说如来藏的这么一部经典。
所得果的数目决定,只能是佛、法、僧这三个果。能得因缘的数目决定,也只能是那四个因缘: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
为什么只有这七个?他从逻辑和道理来分析。请大家记住,这个逻辑和道理是指事理逻辑,而不是数理逻辑。数理逻辑就是纯粹的数学,事理逻辑要根据事相来。当然,事理和数理这两个东西有相通的地方,但是也有不通的地方。这个题目分成两个方面来说。
1、所得果的数目决定:
为什么只是佛法僧这三个所得果呢?如来藏清净了以后,为什么没有佛、法、僧之外再多加一些呢?为什么还要分析这个呢?是要分析的,它是一个真理,不是由你嘴巴胡绉起来就可以的。我们为什么只皈依三宝,而没皈依八宝呢?
有人说:“我们现在不止有三皈依,还有四皈依,还要皈依上师。”那是藏传佛教,把佛、法、僧三个具体化了,叫总集,其实还是佛法僧三宝。
大乘所得果决定为佛法僧三宝,原因是现前正等正觉的果位成佛之后,转法轮而摄受僧团,佛在《陀罗尼自在王经》中说:“薄伽梵平等证一切法,善转法轮,善能教化调伏无量弟子众”。所以说大乘所得果确定为三宝。
如来藏清净以后,他成佛了——好了,得了一个。成了佛以后,他要做什么?他一定要传法,不然他成佛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以前曾讲过,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道以后,说了一句话:“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悉皆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藏传佛教里面就用偈语来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此法我已得,若示于他无有谁能知,不如住于无语森林中。”
意思是什么?无论怎么说,别人都难以了解,我不如干脆去森林里面归隐算了。好像他不愿意传法,我告诉你,这个叫示现。如果他真的不传法,干嘛要从兜率天又来八相成道进入母胎,然后又从腋下出生,东南西北各走七步,然后又去修行六年,饿到皮包骨,然后喝了牧羊女的乳糜(羊奶)之后成道了,然后又受到魔罗的影响,去战胜魔罗……搞这些干嘛?干嘛去森林里面归隐?还不如直接在兜率天不下来就算了。
所以他一定是示现,他一定要来传法的。但是,这个法一定要通过佛陀才能传得出来。虽然其他的菩萨们也能传法,但从显教的角度来讲,传法一定要有佛陀出来。如果没有佛陀出来,那只能以密教的方式,所以密教是不会有末世这一说的。还有一个,就是有一些声闻、缘觉出来。但是标准的佛法,一定要有一个佛陀以三十二相的化身的方式出来。
比如释迦牟尼佛出来了以后,这一期教法中,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三十二相的佛陀了。可能很多人已经成了佛陀的证量,但他也不会显现出三十二相的佛陀,一直要到弥勒佛下来才可以。
不管怎么说,佛陀一出现这样的三十二相,那就是个超级的大事因缘。他就是要来传播他所证的那个清寂无为微妙法,虽然他示现要去归隐,实际上要让大家去请法,法不请,不足以显其尊贵。普贤十大愿文里面,有一个是很多弟子一定要去做的——请转法轮。
这个非常重要,不能说他慈悲,他应该主动说,不能这样子。这样的话,说明我们对法没有殷重心,没有殷重心的话,你的所得就会很少。我们不要认为佛法像世间知识一样,不是的,心的转变跟知识的所得是两回事来的。心的转变,你心要用力才行的,要当真才行的。
即使是知识,要用心就可能接受得多一点。但在被迫的情况下,还是可以接受得到的,但心的转变靠被迫是不行的。我举个例子,他不爱你,但是他可以学到你的知识。但是你要他爱你,仅靠知识是不行的,那种转变是要慢慢来的。
我们爱佛法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学到知识,但是我们不爱佛法。没有具足那种强烈的希求心,心是不会改变的。这个很可怕,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些道理,所以普贤十大愿里面有一个“请转法轮”。
佛陀要示现一下,四大天王、龙王都来了,来了就赶紧祈请,其实是表演给世人看的。然后就拿了四个钵供养给佛陀,佛陀为了让他们没有分别念,四个钵在空中用神力一弄,“哗”一下按成一个钵,表示没有分别。所以他一定要传法——善转法轮。
他在定中,最重要调伏的是我们看不到的那批人。所谓的华严时,他定中坐的七七四十九天,调伏的那些弟子是最厉害的,往往都是一些菩萨、天神之类的。调伏他们以后,他们才会去护持,才会有作用。如果他们不来护持,人间是搞不动的。就好比你不先把人搞定,然后想去搞动物是不行的。
所以,首先是在华严时传法,接下来就对人类开始小乘的传法,然后就有了五个当时跟他去森林里面一起去修行的追随者,于是有了“僧”。他一传法,就会有跟着学习的弟子,有四个小乘以上的比丘就能称为僧。在华严定这四十九天里,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初地菩萨在他那里去听法,甚至二地菩萨、三地菩萨都有,无量无边的弟子会跟他学习,那些肯定是僧。所以,他一成佛,三宝就具足了。
归纳起来只能就三个,你再找其他的出来?找不到!所以,所得果的数目决定就是这三个。我的是通俗说法,这里是标准说法,我们看怎么说的?
首先从暂时的所得果来讲:在三清净地中次第产生三宝,即暂时的所得果。菩萨在第八地中,以十种自在为首,具足获得一切自在,所以菩萨坐于道场胜妙之处,于一切法都获得自在,所以佛经中说“薄伽梵平等证一切法”;菩萨在九地中,于一切法中,成为无上最大法师,善能了知一切众生之心,了知一切众生的根基,能断除一切众生的烦恼习气,所以佛经中说“善转法轮”;
菩萨在第十地中,获得无上法王位的授职灌顶,能够对于一切佛所作事业,自然行持,恒不间断,所以佛经中说:“善能教化调伏无量弟子众。”这是从暂时次第上讲所得果于三清净地中依次决定为佛法僧三宝的道理。
从究竟的所得果来讲,即是三宝无二无别的本体。当法与僧之功德能达到究竟圆满的唯有佛陀。由于法与僧的究竟,即是成佛,故本论云:“了义之中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能仁法性之身故,亦彼僧之究竟故。”所以究竟而言三宝是无二一体的。
我来解释这个,怎么说呢?如果要从佛陀修证的过程去看,清净如来藏的过程中是怎么产生三宝(佛法僧)的?在第八地里面,会产生以十种自在为首,具足获得一切自在。什么叫做十种自在?我们先拉下来看“十种自在”。
八地菩萨之十种自在:
1、命自在谓菩萨得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无有障碍。是名命自在。
八地菩萨要获得十种自在,第一个叫“命自在”。八地菩萨已经没有人我的执著了,俱生执都没有了。他已经不像一地到七地的菩萨,虽然说一地菩萨已经断除了像凡夫这样的分段生死,但他还有各种各样的变易生死,他还会具足这个东西。
到了八地菩萨已经完全没有了,从修定来说,他不再以人我执的方式来出入定。所以,他的出入定是法执的,很轻微。禅宗在修证的时候,从见地上去说要见超八地,他的命自在是指这个意思,他的心连以人我方式的刹那变动都没有了。
从八地到十地,已经很难用“他是什么人,他又是什么人”这样的个体方式来区分他们。只能用一个朦胧的说法叫“相续”,这个相续里面可能对人马座的某某情况不是很了解,那个相续里面可能对仙女座的不是很了解,以法执的因缘性来区分。他不像我们这样有阿赖耶识、有个体感。虽然有化身,但他还是个体感,所以他是命自在。也就是相续的变易非常轻微了,但不能说完全没有,如果完全没有就成佛了,但不能这么讲。
唯识里面说:“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不动地前”是指八地以前。八地以后,他就舍弃了阿赖耶识,也就是没有阿赖耶识了。到了十地以后,异熟都没有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到八地的时候,他的命就自在了、舍藏了。十地以后异熟空是什么意思?俱生法执也开始消除。这些名词大家听了以后是不是有点昏蒙蒙的?
简单来说,我们对上一世和下一世都不知道,是分段的。到了初地菩萨以后就不是这样子,他不会像我们这样那么恶劣,这一世下一世不由自主。他是完全可以自主的,可以记得起上一世下一世。但他的念头还是在动,而且动的时候是以人我为基础这么出来的,因为末那没有去掉。
到了八地以后,末那去掉了,没有从人我的方式来出现各种各样的念头。人我出来,前后是不一样的,所以叫变易生死。到了八地以后就不是这样子,只有不明白,觉知无上圆满、没有角度,但他总是有些地方不明白。通过无上修行以后,在圆照不停的时候,他就没有命那一回事了。我们有命嘛,活几天死了又来,不停地变化。而他能够圆照不变,但圆照中间有不清楚的地方。这是第一个:命自在。
2、心自在谓菩萨智慧方便。调伏自心。能入无量诸大三昧。游戏神通。无有障碍。是名心自在。(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这就有很厉害的神通,八地菩萨的觉照无量无边。说到“无量无边”,大家不要想到很大,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大小都一样。他不会像我们那样很受局限,我们只能知道一些很浅的东西,有时候甚至连自己内心里面的需求都不知道,所以才有无明,会乱来。至于其他的神通就更不具足了,但八地菩萨是可以的,这是第二个:心自在。
3、资具自在资具即资生之具。谓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是名资具自在。
也就是很有钱,很有福报,什么都有。我是开玩笑,哪里是钱那么简单啊?“钱”那个东西,万一贬值就麻烦了,或者突然征税,或者直接被抢呢?在娑婆世界,钱有六得,有六种势力可以占有你的钱,不是你能拥有的。病痛可以帮你占有、亲属可以帮你占有、国家可以帮你占有、灾难可以帮你占有……这是佛说的,我们是不自在的,所以才有忧患,想尽了一切办法,又是买保险,又是投资。
4、业自在谓菩萨能随诸业。应时示现。受诸果报。无障无碍。是名业自在。
那时候人的果报已经没有了,他是因为因缘显现来受果报,完全是一种示现,为了度众,他的业已经不像我们那样是不自在的。八地菩萨投生,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的——我这种说法都有错误,他没有“人我”,没有所谓的“想”。大圆觉照中间,他应该出现在其他世界里面的其他众生面前,他会像佛一样就去了,去了以后,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称为“业自在”。
他也不会像我们那样,去哪里根本不受控,同时痛苦不堪,而他完全没有痛苦。可能会显现有生死,但这些东西对他来说就是一场游戏。大圆觉就像我们的能看,中间产生的因缘就像在游戏——像我们看着游戏一样,游戏屋里面打得再热火朝天,在外面的我们看来是不受影响的。
5、受生自在谓菩萨随其心念。能于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是名受生自在。
这跟刚才说一样,能够到处去投生,受生自在是不会像我们那样根本不受控。临终的时候,还要请人来拼命助念等等之类的,而且念了还不一定起作用。
6、解自在谓菩萨胜解成就。能现种种色身。演说妙法。无障无碍。是名解自在。
这些都很容易理解,那时候他去投生,投生以后能够自在显现种种的身体。这个身体不一定像有情的身体,有时候甚至显现出无情。比如,有缘看到一个众生受苦,前有猛虎,后有毒蛇,他突然化现一个桥跑过去,然后就躲开了,也有可能这样子。很多世界上我们不能解释的现象,其实都是菩萨们在化现,然后我们就说是神秘现象,不能解释等等之类的。根据我们所谓的科学观点来进行乱七八糟的解释,扯了很多蛋,都没扯圆。
7、愿自在谓菩萨随所愿欲。于诸刹中应时出现。成等正觉。无障无碍。是名愿自在。
其实初地菩萨都可以七天成佛的,到八地菩萨则更是如此,他可以在任何一个佛刹里面出现。不会像我们那样念叨“一定要成佛、一定要成佛”,那是因为你还没达到那个级别。就像穷人经常想着“我一定要有钱、一定要有钱”,等真的有了钱以后,又会想“哎呀,我要自在”。所以心是会变的,菩萨不像我们凡夫的心一样。
8、神力自在谓菩萨神通广大。威力难量。于世界中示现变化。无障无碍。是名神力自在。
这也一样的,没有人我的圆觉,那是非常的深邃。我用了“深邃”这个词汇,什么叫做深邃?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花,因为我们的明力呈现出来就是一朵花,而他的明力呈现出来是很多世界,这个叫做深邃。并不是你看见花,然后有很多词汇在头脑里面想:哎呀,明艳、娇艳、野艳……不是这样的深邃。我们经常说的“一花一刹土”“一一刹有难思佛”,这就叫深邃、不可思议,你想都想不出来,这叫做神力自在。
9、法自在谓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中广能演说无边法门。无障无碍是名法自在。
大明圆觉的清晰和透彻,当然能够清晰无量无边的缘起现象。在清晰的同时,他也能清晰众生,需要听明白这些东西的要点在哪里,而且他也懂得这些要点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他们清晰。这个辩才不仅仅指说话,可以用图表来表示,可以用超声波来表示,可以用香气来表示,可以用揍你一顿来表示……哇,无量无边啊!
我们不要狭隘地认为,佛菩萨就天天像凡夫那样的沟通交流,他们是不得了的。你会疑惑:“为什么他们这么不得了,而我好像接收不到呢?”根据菩萨的大觉圆明圆照之下,发现你只能够这么听,其他的方式不管用。幸好你还能够听,不然你到地狱里面就不行了。其实我们的根器是很低的,我们现在处于末世,五浊恶世的时候,人寿只有百岁,邪见特别深,见思惑特别重,贪嗔痴慢疑特别重,这是非常麻烦的。
10、智自在谓菩萨具足智慧。于一念中能现如来十力无畏。成等正觉。无障无碍。是名智自在。
他随时都能够成佛,这是八地菩萨的十自在。我们拉回去解释,不然就只听了些名词。
“在三清净地中次第产生三宝,即暂时的所得果”,怎么来解释这句话呢?“八地菩萨中间以十种自在为首,具足获得一切自在”,这十种自在只是一个归纳而已,大海波浪式地开演起来,我的天啊,我们就不用再学下去了,所以只能用归纳式的讲法。
不管怎么样,自在获得以后,就能够坐于道场。“所以菩萨坐于道场胜妙之处,于一切法都获得自在,所以佛经中说‘薄伽梵平等证一切法’”。虽然这时候他还是八地菩萨,但随时可以成佛,佛的果就开始呈现了。
“菩萨在九地中,于一切法中,成为无上最大法师,善能了知一切众生之心,了知一切众生的根基,能断除一切众生的烦恼习气,所以佛经中说‘善转法轮’”。到九地的时候,他们了知众生的习气是最厉害的。所以,佛法僧的“法”这种雏形就开始出现了,到佛陀时就圆满了,但从三清净地开始就已经出现了。
“菩萨在第十地中,获得无上法王位的授职灌顶,能够对于一切佛所作事业,自然行持,恒不间断,所以佛经中说:‘善能教化调伏无量弟子众’”。到十地的时候,他就在色究竟天,三世佛陀全部来灌顶,色究竟天的灌顶,那叫做真正的灌顶。
那个灌顶大家可能会想象搞很多仪式,吹唢呐、撒花等等,其实没有这些的。色究竟天的天人都是禅定天人,在他们的境象中会出现各种各样我们难以理解的光芒,哇,各种各样的光芒会带来无上的愉悦。
但并不像我们人类所想象的,吹唢呐、放鞭炮,往天上射礼花,开几个演唱会,左边是彩虹、右边是青龙……不会搞这些。像人间还会把主角推上去,受到大家的赞美,而他们是没有的,因为你都不知道那时候的身体是什么,无量无边,犹如虚空一样。
我们可以想象,诸佛菩萨、三世菩萨的所有因缘全部在他的相续里面彻底连通,实际上是如来藏无量无边地扩展开来(非空间性的扩展,因为没有空间),无量的清晰,所有众生的一切在他那里全部“备案”,成为真正的正遍知。
什么叫做正遍知?每个人的因缘,绝对地全角度清楚,不会有任何的误解。那怎么理解啊?你拿数量根本没办法衡量,这时候就真的成了佛陀。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的事业当然就自然行持。
佛陀是否还有思维这个事情,是有争论的,其实佛陀是不会有思维的,全部都遍知。一定是不知道才开始进行思维,进行幻想,头脑建构,而佛陀不会的,所以称为“自然行持”。这样的自然行持是不会断的,会有很多跟他学习的人,僧就出现了,佛经中说:“善能教化调伏无量弟子众”。
“这是从暂时次第上讲所得果于三清净地中依次决定成为佛、法、僧三宝的道理。”从八、九地就开始有佛、法、僧,依次成立佛、法、僧这三宝的原因。因为你不能够把佛、法、僧三个分开,只能从如来藏清净的过程中,一步步地产生佛、法、僧。
从八地开始,就有佛、法、僧等相应的东西,到十地就圆满了。通俗的讲法,从我们的层面来理解,就是最先讲的,佛一成佛以后,他一定要来传法。传法的时候,第一个是华严时,第二个是小乘,第三个是般若,等等之类这么下去。华严称为“五时传法”,我们这个系统称为“三转法轮”。过程中有很多僧人去学,他是从如来藏清净的角度去,从八、九、十地这么成立了佛、法、僧三宝。这个是从所得的三果去讲的。
所得,就只有这三种东西,还能有其他什么东西?没有!所得果的数目就只有这三个:佛、法、僧。如来藏清净的过程中间,得到的就是这三个东西。这是从暂时次第上讲所得果于三清净地中依次决定为佛法僧三宝的道理,从理上去讲,八、九、十地这么来。
“从究竟的所得果来讲,即是三宝无二无别的本体。当法与僧之功德达到究竟圆满的唯有佛陀。由于法与僧的究竟,即是成佛,故本论云:‘了义之中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能仁法性之身故,亦彼僧之究竟故。’所以究竟而言三宝是无二一体的。”这就是我前面讲的那种倒过来分析。佛一成佛了,只有他才能传法,其他菩萨传的也就是他的法而已,根本是从他那里来的。其他菩萨也算是僧了,也是从学他的法这么来的。但是,法的究竟来源处也就是佛,所以佛陀当年圆寂的时候会说:“我走了,阿难你不用伤心,我将来会变成文字、变成书本来教育你们”。这就成了“法”。僧也就是学这些法,清净如来藏的过程,达到究竟的时候也会成佛。
从究竟本体来说,其实就是一个东西。从如来藏清净的过程中,走到八、九、十地就开始了,就有了佛法僧三宝的雏形。从我们能够理解看到的层面,他成了佛就是为了传法,传法时就有很多天上的、地上的有情去学习,就成了僧。
搞来搞去,只有佛、法、僧三个东西能够概括它。有人说还有上师,上师是密教里面的另外一种总结,其实也是佛法僧三宝。
好,以上是“所得因缘的数目决定”。
2、能得因缘的数目决定:
下面是能得因缘的数目决定,是说如来藏本身以及菩提、功德、事业,四个金刚处。为什么只有这四个数目,没有其他再多几个?我们看下面是怎么说的?
能以现前三宝的因,决定为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这四种。其中近取因决定为如来藏,由清净了如来藏的客尘障碍,就会无碍现前三宝之故。其助缘决定为菩提、功德、事业。因为在他相续中现前无垢菩提时,通过菩提本具的十力等功德作为助缘,显示甚深和广大的善说等作三十二种事业,令众生也次第证悟三宝的殊胜功德。所以他相续所摄的菩提、功德、事业是助缘。
我念了一大段,大家能听得懂吗?听得懂我就不解释了,我们接着下面,哈哈!听不懂啊?其实讲得很清晰的。
“能以现前三宝的因,决定为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这四种。”前面的佛法僧三宝,是所得。但是,能够让这个所得得到的因,肯定是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这四个。那根本的因是什么?做来做去都是在清净如来藏,所以根本的因就是如来藏。为什么呢?因为清净了如来藏那些客尘的障碍就会无碍现前三宝,所以它是根本的近取因。
让它清净,要怎么办呢?需要别人来帮忙,难道那些众生在那里自己清净如来藏啊?不可能的,一定要佛陀来传法。佛陀来传法的时候,一定是已经成熟了的如来藏,那时候称为菩提。他来传法,就有相应的功德,否则他怎么有本事传法啊?
他一传法,由于有巨大的功德,肯定会有很多人跟他学法,你不学揍你,再不学勾你,勾了以后再揍你——我是开玩笑的,不是的,佛陀怀柔,怀业广大,不可思议,各种方法你根本不可抗拒,你也不会抗拒,难道你傻啊?
很多人要修行,就会出现事业。这几个东西就把能够让如来藏清净的因缘都说完了,他相续的菩提、他相续的功德和事业,造成你如来藏的清净,然后你得到成佛。在成佛的过程中,到八地就有了佛果的呈现,这时候就差不多可以了。到九地就有法了。十地的时候,你就可以摄受很多众生了。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决定就这四个——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
你说:‘这些东西还要你说吗?”不是我说的,是他说的!而且这是有道理的,讲明佛法的真理无所不包。他要周遍一切的,不然怎么能谈得上遍知呢?既然要遍知,格物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现象归纳在我们的眼识、耳识这个层面上。你会问:“没有身识的层面吗?”也可以的,有盲文。
可以通过我们的分别念去了解这些东西,凝结在法的表达上,就会造成很多人来学习。所以只能是这些东西,没办法再加上其他的。归纳成这些东西,形成庞大的整个世界的运行,还有很复杂的因素,都要进行归纳。按照佛陀的世界观归纳起来,就有七个重大的东西——生命以及生命的皈依处。
只有这七类东西,那其他众生的轮回就不值一提,它不是金刚处,只是轮回现象。那么,要讲真正的、有意义的关于如来藏的事业,就这七个东西可以说明,进行庞大的归纳,成为文字,成为我们眼识跟耳识能够了知的东西。
“其中近取因决定为如来藏,由清净了如来藏的客尘障碍,就会无碍现前三宝之故。其助缘决定为菩提、功德、事业。”为什么?“因为在他相续中现前无垢菩提时”,我们的如来藏本来都具备的,我们要清净它,一定要其他的佛陀来、其他的无上菩提来,所以上师代表佛陀。“其助缘就决定为菩提”,上师去做事、来教育我们,一定要具德嘛,不然怎么称为“具德上师”呢?很多人去跟随学习的时候就会形成事业——上师的事业,这成了助缘。
“因为在他相续中现前无垢菩提时,通过菩提本具的十力等功德作为助缘。”这时候指的是佛陀,十力等功德作为助缘。“显示甚深和广大的善说等作三十二种事业,令众生也次第证悟三宝的殊胜功德。”这里有个词汇“三十二种事业”,又是名相,需要解释吗?
三十二种事业,就是所谓的四种庄严、八种光明和十六种大悲。下面还加上一个三十二种事业,全部加起来好像是六十种清净法。三十二种事业,我跟大家解释一下。
三十二种事业:《陀罗尼自在王经》云:“何等三十二?一者众生不请而往亲附;二者见他福德不生妒心;三者至心修集无量善根;四者营他事业不生愁恼;五者至心不浊身口业净;六者不为利养改四威仪;七者如说而住;八者於诸众生其心清净;九者终不放舍菩提之心;十者清净庄严檀波罗蜜;十一者清净尸波罗蜜,怜愍毁禁故;十二者净忍波罗蜜,不惜身命故;十三者净精进波罗蜜,得十力无畏故;十四者净禅波罗蜜,远离烦恼故;十五者净般若波罗蜜,除烦恼习故;十六者修勇健定,坏诸魔业故;十七者至心度脱诸众生故;十八者修四摄故;十九者心平等故;二十者不舍一切诸众生故;二十一者知恩报故;二十二者护持正法故;二十三者修助道法不休息故;二十四者於诸善法无厌足故;二十五者破憍慢故;二十六者供养三宝故;二十七者於一切法不生诤故;二十八者善解十二深因缘故;二十九者具七财故;三十者於一切法得自在故;三十一者修六神通故;三十二者修集定慧故。”
《陀罗尼自在王经》云:“何等三十二?”就是佛陀的三十二种事业。哪三十二种事业呢?
一者众生不请而往亲附。
“亲附”,众生不用请他,他也会主动去的。大家会问:“刚才不是说要众生请法吗?”佛陀在娑婆世界投生,我们有请他吗?我们哪有什么能力去请他啊?是他自己来的,是他因为自己的愿力而来,是他看到我们的根机成熟而来的。但佛陀来了之后,我们要请法,是这样子。
很多菩萨到我们这里投生,不是因为我们去请他的,是因为我们有这种因缘。不是我们不想请他,而是没能力请他。虽然我们在内心里面也有祈请,渴望求得佛陀,这是因缘,但是不会具体地去说“你应该去了”。当然可能会有一些很大的菩萨去请,去开启这种因缘,但众生是不行的。所以“众生不请而往亲附”,这是菩萨们因为大悲心而来。
二者见他福德不生妒心。
菩萨是没有嫉妒的,因为没有“人我”。
三者至心修集无量善根。
都成了等觉菩萨,善根肯定无量。
四者营他事业不生愁恼。
我们搞个事业会有很多烦恼,稍稍做点事情就障碍重重,有很多烦恼,而菩萨没有。
五者至心不浊身口业净。
哇,他的内心非常清澈!我们不要想象,他的身口业净就是“哎呀,他好清净啊”,其实不然。而是内心里面绝对没有贪嗔痴的分别念,并不是表象性的东西,否则显现威猛菩萨怎么办呢?他暴揍人的时候,像玛尔巴那样,那咋办呢?所以他是内在无执。
六者不为利养改四威仪。
不会为了利养,改掉自己本该显出的四种威仪。
七者如说而住。
他的心如他所说的那样安住,明空无别,而不是嘴巴说的跟内心不一样。我们现在是嘴巴说的跟内心不一样,我们可以说佛陀的功德,但我们有吗?我们所说的跟内心是有差别的,差得很远!比如,我现在在解释十力、三十二种事业,然而我一种都没有。
八者於诸众生其心清净。
什么叫做“於诸众生其心清净”?他对待众生的心,在任何时候都是清净的,不会因为众生的顽劣而不清净。当然,他有时候会示现一些忧愁、烦恼,甚至显出厌离心,但内心一定是清净的。
为什么?因为在他那里众生也是佛,烦恼也是清净的。但是,他的清净并不是永远都不动,那就变成深藏的如来藏。他一定要变现出来跟我们一样,但骨子里面是清净的——“骨子里是清净的”,是指本质是清净的,不丢失就叫清净。显现上你是没办法揣度的,否则的话,你看到的就是一个清净的死东西放在那里,要他干啥啊?不起任何的教导作用。
九者终不放舍菩提之心。
那是因为他没有人我,他的心已经是没有法我的胜义菩提心,绝对不会丢失。修行大圆满时的“不舍无上”,其实就是这个。但你做不做得到呢?你连“无上”是什么都不知道,不存在什么“不舍”的问题。所以,只能坚守三昧耶戒,用缘起的方式来代替非缘起的本质。
十者清净庄严檀波罗蜜。
什么叫做“清净庄严檀波罗蜜”?“檀”是指布施,那什么叫做“清净庄严”?于此布施的时候决不生贪执,像《金刚经》里面讲的,菩萨布施了好多东西,不在色声香味触上产生贪执,这叫做“清净庄严檀波罗蜜”。而不是我布施了好多东西,我有好大的功德,没有这些。
十一者清净尸波罗蜜,怜愍毁禁故。
“尸波罗蜜”是戒律。“毁禁”是犯戒。什么叫做“清净尸波罗蜜,怜愍毁禁故”?他自己清净尸波罗蜜,清净是指永远安住于法性中,不丢失法性。到了十地菩萨、佛陀这种层面,不会像我们连别解脱戒都会犯的。
一般像阿底峡尊者,他说自己别解脱戒是绝对不犯的,大乘的菩萨戒,他也是不犯的,但是会犯三昧耶戒。而佛陀连三昧耶戒都不会犯,是真正的不舍无上。但是,他并不会由此就自傲,这就不清净庄严了。他不会自傲,会怜悯众生毁禁故,甚至可以成为众生清净毁戒的对境——金刚萨埵。这叫做“清净尸波罗蜜”。
十二者净忍波罗蜜,不惜身命故。
这里是指安住忍辱。什么叫做“净忍波罗蜜”?我们的忍是由“人我”来忍的,而他的忍是什么?安住法忍,得无生忍,这叫做忍波罗蜜。并不是像我们那样,“你来侮辱我,我忍住”,并不会这样子。也不会因为前面一个因缘不了解就生起疑惑,而是什么都清晰的、明白的,归纳起来就是不舍无上。安住于法忍,叫“无生法忍”,叫做“清净忍波罗蜜”。
“不惜身命故”,是指他会示现。像初地菩萨遇到违缘时会舍身,在我们看来好像是违缘,而他不是的,他会把生命都丢掉,但是不丢失菩提心、不丢失觉性,在显现上会这样子。在显现上,八地以上的菩萨们都会出现在人间,会以我们眼中的生命出现,而且他也知道会有这些违缘出现。当这些违缘出现的时候,哪怕丢失生命,他也不会舍掉无上,这叫做“忍波罗蜜”。
他绝对不是像我们这种有人我,我来忍住等等。有人我的时候,你侵犯我,我会生气,你来勾引我,我会有贪欲,所以我要忍住。我们初步的忍辱是这样,但他不是的,他就要保持无生法忍。
十三者净精进波罗蜜,得十力无畏故。
这个很简单。什么叫做“净精进波罗蜜”?一样的保持无上,永远在觉性中间,觉性无量无边的扩大,就会得到十力、四无畏。十力、四无畏是什么呢?十力要解释,四无畏又要解释,哎呀,名词太多了!
十力: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未断习气智力也。
“十力”,是指佛陀具有的十种力用。
“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什么叫做“是处非处”?这里、那里,他都知道的。很多时候,我们对空间、时间,以及众生去哪里等等,都是不知道的。我们能够了解的就是身边的那点亲人,比如他在哪里之类的,但什么对、什么错,是处非处,我们是不知道的,而佛陀知道。
“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每一个生命的过去、未来、现在是怎么样的,佛陀都知道。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道禅定心在安定的情况下的不同状况,佛陀都知道。
“知诸根胜劣智力”,知道众生的根。《俱舍论》里面讲,归纳起来每个众生都有二十二种能力,叫二十二种根,这个根还会变化。按照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越来越厉害。这种胜劣,哪个好、哪个坏,他也知道。
“知种种解智力”,智慧非常的厉害。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明白,逻辑非常清晰,叫种种解智。
“知种种界智力”,三界的每一个情况都知道。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每一道走到顶点是怎么回事,不管是资粮道还是加行道,他都知道。其实就是遍知一切的细分,可以分出十个。
“知天眼无碍智力”,怎么修成天眼,或者天眼能够看到什么,他都知道。
“知宿命无漏智力”,每个生命的前世是怎么样的、后来是怎么样的,无漏了又是怎么样的,以及什么时候解脱,他都知道。他一看你,就知道你什么时候解脱,他不会认为你是一个其他的异生。你就是佛,只不过你现在做梦,你什么时候醒,他都知道。
“知未断习气智力”,知道你潜藏在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是什么,可以阅读你的阿赖耶识,知道你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当下可以放一个屁,这些都知道。这就是遍知,是遍知的细分。
我们拉回到三十二种事业的解释,你们觉得烦不烦啊?你们的感受跟我的感受不太一样,我讲得都没气了。
十四者净禅波罗蜜,远离烦恼故。
禅定的力量,要“净禅波罗蜜”,要庄严它、要清净它。什么叫做“净禅波罗蜜”啊?他再也不是分别定的禅定了。我们的禅定其实有很多级别,内外道都能修的那种禅定——从欲界定的一禅到四禅,然后到四空定,这是不可能获得解脱的,只是解脱的一种助缘。
还有各种各样有观的禅定,就是有观点了,不是单纯的禅定。我们可以从一切有部到经部,到中观,到唯识,到自续、应成、大手印、大圆满,全部把它融化在禅定里面去,会形成很多种禅定。但落到究竟是哪一种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愣严定,就那一种。
这叫做净禅波罗蜜,那净禅波罗蜜是不是很死板的一种禅定?不是,它包含任何其他的禅定。如果懂了这种禅定再去看其他禅定,了如指掌,而且还做得到,这叫做净禅波罗蜜。这种净禅波罗蜜有一个特点,就是远离烦恼故。其他的禅定都不能彻底地远离烦恼,有些可能远离人我烦恼,但法我的执著也不行。所以,只有最后的无上大定、无上正等正觉才可以,称为“愣严大定”,或者称为大圆满的修行。
十五者净般若波罗蜜,除烦恼习故。
这个很容易解释,就是指空性。有了空性般若的智慧,除烦恼习故。《心经》里面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要远离颠倒梦想,为什么呢?再往前面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要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不要认为容易哦!“照见五蕴皆空里面“空”是什么,这是深度;照见五蕴,这是广度。之前我好像跟一位师兄在电话里面说过这个。
照见五蕴皆空,万一不空呢?或者成了单空呢?深度不够。“照见五蕴”,我们现在基本上就在色蕴上,有点觉受了以后产生的一些境界——哇,前面有光;哇,身体消失;哇,恍兮惚兮、中脉大开……弄得不好,你就会进入色阴区域。这不是完全真正的般若,因为广度不够。这只是色蕴稍稍有点空而已,没走到本质那里去。
真正要把空弥漫到整个五蕴里面,那叫广度,深度就是要走到真正的空性那里去。到了这个时候,当然没有任何烦恼。《心经》里面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或者“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除烦恼习故。这个过程是逐渐的,即使你一下明白了本性,还是有个逐渐消除烦恼的过程。《楞严经》里面说:“理以顿悟,事以渐除”。事以渐除的“事”,是指烦恼习,烦恼的习气逐渐除去,除烦恼习故。
十六者修勇健定,坏诸魔业故。
什么叫做修勇健定?就是菩萨的勇猛。菩萨修行,一个是自相续清净的勇猛,一个是度他众的勇猛。自相续里面的勇猛,就是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违缘,但还能继续修行。我们修行过程中的违缘,不修则已,一修,哇,波浪起伏啊!
层次低的有层次低的障碍,层次高的有层次高的障碍,修行不好本来就是障碍,修行好有修行好的相应障碍。那真的是层层不穷,你就是不知道。它一定会在你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是你最柔韧的地方出现,剑出偏锋,直击你的柔软处。不是退失,就是懈怠,或者是错认,哇,那个自相续里面魔业有很多。
外相续去度众时,违缘更多。你能清晰安住自己的心,想去让别人也清晰,那就更不容易。佛陀在我们这里度众,都要示现十个违缘出来。很多大菩萨下来,也有各种各样的违缘,自己生病,外面的世界受挫,数之不尽。
即使在内外都有很多的障碍之下,菩萨也一样地一往无前、一往无悔,这个叫做修勇健定。勇健定怎么去修呢?一样的,不舍无上。心始终安住在觉性里面,这些都不是问题,就会变成太极拳。
金庸小说里面怎么写的?“他狂任他狂,明月照大江。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就会变成这样子。“我自一口真气在”,这个“真气”要变成“我就一个觉性在”、“我大圆满瑜伽士,彻证诸法皆觉性”,一切内外诸魔烟消云散,菩萨是这样子。我们要去拿到无上,否则的话是很苦的。
学菩萨的过程中,因地菩萨是最苦的,因为目标不清晰,违缘也最多,越是前面就越苦。越到后面,魔障越大,反而有点苦,但是没有前期的苦。前期主要是内心的游离不定非常的苦,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这是最恼火的,所以要闻思。
十七者至心度脱诸众生故。
无上至心,其实就是度众生。他为什么要度众生呢?他没有人我,同时又是众生的心的本质,他一定会随众生的欲求而出现。但是,众生的欲求不好的时候,他不一定会去成为助缘。当众生稍稍有菩提的欲求,他就出现了。
所以,众生念佛,他出现;念咒,他出现;祈求,他出现;凝视虚空,他就是虚空;聆听咒语,他就是咒语;安住本性(不一定真的是安住本性),他就是你想像的那个本性……所以,他绝对是至心度脱众生。无分别地度脱众生故,就叫做至心度脱众生。说菩萨不度众,那是不可能的,没这回事,那是他本质性的事情。说起来,我们差得好远啊!
十八者修四摄故。
“四摄”是指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布施摄,菩萨主要是法布施,同时也做无畏布施,也做财布施。
爱语摄,能够让你趋向于菩提的这种语言叫爱语,而不是“我爱你、你爱我”这种爱语,这叫做贪欲语。当然,在必要的时候他也会这样子,但他的目的主要是让你离开苦难、离开烦恼,这才是真正的爱语。
利行摄,除了说话还有其他行为,比如菩萨们写书、辩论、组织僧团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解脱的,都叫做利行。
同事摄,跟你做一样的事情,你修行,他帮助你修行,甚至帮你去做一些世俗的事情,但最终的目的是让你趋向于解脱。
以上是四摄的解释。以下是以术语来解释四摄。
谓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摄众生也。若众生乐财,即以财施摄之;若众生乐法,即以法施摄之。众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摄。
布施摄是什么?就是先以欲勾牵。
谓菩萨随顺众生根性,善言抚慰,则一切众生乐闻善言,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爱语摄。
爱语摄是什么?就是哄你。
谓菩萨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众生,因是众人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摄。
利行摄是什么?做很多事情让你去接受真理,把你套进去。“摄”有套你的意思。
谓菩萨以法眼明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即分形示现,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同事摄。
同事摄是什么?搞很多让你舒服的事情,把你套进去,其实跟我刚才的解释一样的。
接下来是菩萨的四无畏。
(1)得陀罗尼故,一切所闻能持故,常不忘念故,于大众中说法无所畏;
这个叫做说法无畏,什么叫做“得陀罗尼故”?就是陀罗尼总持,他能够记住这些东西,常不忘念。他能够记住佛法这些东西,但真正的佛法要靠记住吗?不是的,真正的佛法证得后是忘不了的,说的是最后那个。但中间的过程,他也能够记住这些术语、法语。像我这样就不行,我记不住,但是你们记得住,所以把它打出来了。你们这些菩萨对我进行了爱语摄和利行摄,你们对我说法无畏啊!
(2)随一切众所信解,而为说法如随病合药,知见一切众生诸根,随应说法,于大众中而无所畏;
这个叫做没有大众威德畏。平常的众生会在大众中产生畏心,说法如随病合药,好像能够应付大众的各种问题,其实不然。即使大众再大的威力,在菩萨那里也是不构成压力的。原因是什么?菩萨无人我。
比如,现在的互联网上骂人,都可以被唾沫星子炸死,叫做“社会性死亡”。而菩萨的不叫“社会性死亡”,而叫“社会性隐没”,你炮打虚空,唾沫星子砸翻不了虚空。你朝天吐唾沫,唾沫砸死你,反过头来把你砸死,心如虚空,就是这样子。所以,菩萨没有大众威德畏,于大众中而无所畏。
(3)是菩萨众中说法无所疑难,无有东方南方西方北方,有来问我我不能答,乃至无有微畏之相,恣于众生之所问难,随问为答而无所畏;
意思就是回答问题无所畏,这个术语名词叫“说法无畏”,因为他明白本质,同时明白缘起。明白本质是如所有智,明白缘起是尽所有智,当然能够回答任何的问题,叫说法无畏。
(4)善能断疑故,于大众中说法无所畏。
然后是善能断疑故,于大众中说法而无所畏。这个才是说法无畏,前面那个叫什么?
——网上师兄发出:
(1)正等觉无畏:谓佛于一切法等皆觉知,即使面对因不知诸法而施种种问难的众生也不怖畏。
(2)漏永尽无畏:又称漏尽无所畏,谓佛自宣言,我诸漏已尽,更不怖畏外难。
(3)说障法无畏:谓佛说‘染法必能为障’,并对因此而有的任何非难无所怖畏。
(4)说出道无畏:谓佛说能出离之道,修道必能出离苦果。
这是佛的四个无所畏。哇,你们说了这么多四无畏,每一个都不一样,有没有搞错啊?你们对我的说法很有所谓,哈哈!
这不是菩萨的四无畏,而是佛陀的四无畏。佛陀的四无畏和菩萨的四无畏是不一样的,佛跟菩萨是不同的,明不明白?接下来解释佛的四无畏。
第一个,正等觉无畏。这就不用说了,就是佛陀得正等觉,掌握到最高真理。如果你想问还有没有高于佛的,这不可能的。为什么呢?正等觉就是无分别,高于他是不可能的。任何东西有分别才有高低,没分别无高低,所以它是本质。
第二个,漏永尽无畏。佛陀没有“人我执”和“法我执”的种子,漏尽了,完全是正等觉,“我漏已尽,不畏外难”,这叫做漏永尽。也就是说,完全没有任何不好的种子了。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有十个障碍呢?那是示现。
第三个,说障法无畏。谓佛说“染法必能为障,并对因此而有的任何非难无所怖畏”,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修行中各种各样的危难、各种各样的危害,佛陀说得非常清楚,不会因为说了这个东西就怕你不理解,没有这些事。“染法能障正道”,也就是你要消除这些东西。很多时候我们是做不到的,说得太凶的话,众生会觉得畏难不去了。佛陀不会这样子,他会很善巧。
第四个,说出道无畏。说很多障碍,同时也会说出路。他不会把障碍告诉你,结果你不行,让你死远点,他不会这样子。他说有障碍,你可以直接弄一根针戳过去——参禅。或者搭个梯子爬过去——修上师瑜伽。还可以走远一点绕过去——学中观。这叫做出道无畏,就是有很多方法的意思,因为他遍知。说来说去,就是不离本质的意思。
刚才我已经把佛陀的四无畏说了,现在再说下菩萨的四无畏。
菩萨的四无所畏:菩萨具诸智慧,于众中说法,无恐畏之相,故名无所畏。此四种略如下列:
我们先按这种来解释,如果你们再搜到其他的四无畏,请另外再找人解释。
(1)能持无所畏:谓菩萨闻持、忆念一切法不忘失,于众中说法时无所怖畏。
能持无所畏,就是刚才说的陀罗尼,能够记得住,所以他说法时无畏。
(2)知根无所畏:谓菩萨知一切众生根机之利钝,随其所应说法无所畏。
知根无所畏,明白众生根机,知道对机说法无所畏。这个说得很好,刚才你们打出来的一些解释,完全就是对我的说法有畏嘛。你们打出来是对我说法哟,我只是解释而已。
(3)决疑无所畏:谓菩萨抉择一切众生疑难,如法应答无所怯惧。
决疑无所畏,因为他有能证、所证,也明白众生的根机,当然决疑无所畏。
(4)答报无所畏:谓菩萨对一切所问,如法自在于应答酬报无所怖畏。
前面是决疑难,后面是在说法的时候,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应酬报答,其实还包括了菩萨的应业。你去说法,被人胖揍一顿都有可能的,他也无所畏。
我们以前经常举例说,跟阿底峡尊者同时代的一位非常厉害的大德,叫美德嘉那尊者,他到了西藏以后,给一个老太婆做了四十年的奴仆,他也无所畏。你以为他不知道这些吗?他知道的,同时也知道怎么应付,也可以选择跑路,但他没有,无所畏。那他为什么不去利众呢?他可能观察到其他我们不知道的因缘,所以他是应业无所畏。
这个“应答酬报”,可能是在回答问题或者解决众生疑难的时候,不仅仅是解决疑难,还有其他的障碍,受报的时候他也无所畏。以上是菩萨的四种无所畏。
OK,我们把四无畏解释了,再回到三十二种事业:
十九者心平等故。
这个很好解释,什么是心平等?它不仅仅指觉性平等,在觉性的状态里面,它显现也是平等的。显现以什么样来平等呢?以觉性平等。觉性就是空性,所有显现高低不平,颜色有差,恩爱仇恨,种种纷纭不定,但本质一样。他的心是安住在本质里面的,他可以随缘,同时可以平等,叫随缘平等。
二十者不舍一切诸众生故。
这舍不了的,为什么呢?什么叫舍呢?怎么能舍呢?没法舍,因为众生就是觉性,跟他同体,他舍不了,所以不舍一切诸众生故。
二十一者知恩报故。
为什么知恩报恩呢?虽然同体,但在因缘上,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他要报恩。那他不记仇吗?他不记仇的,他只报恩。报恩是怎样的报法呢?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仅仅只是给好吃的、好穿的,他的报恩就是让众生明白觉性。即便有仇,他也会让众生明白觉性,这叫做“报仇”。
比如众生跟他有仇,得罪了他,这世怎么办呢?搞他!怎么搞呢?让他开悟!他是这么“报仇”的,所以只有恩、没有仇。甚至恩也不是恩,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恩仇一如而已。请记住,这不是我们那种简单以人我的方式报恩。
二十二者护持正法故。
什么叫做“护持正法”?因为在他那里没有邪法。你会疑惑:“啊,怎么能这样呢?怎么就没有邪法呢?”正是因为他明白觉性,所以世界上没有所谓的邪法,所有分别皆是邪法。让分别更分别的,他会把那种东西调伏,让它趋近于不分别。趋近于不分别的是正法,让分别更加分别的是邪法。有时候利用一下邪法,他也可能慢慢倒过来,变成趋近于不分别。
由于他掌握了不分别,所有的法在他那里都会转为趋向于不分别。什么叫做掌握?他的掌握就是安住,永远离不开那个东西,所有的分别到了他那里,全部会变成不分别,这叫做护持正法。
当然,显现上就复杂了,有时候以魔王的形式出现,有时候以很慈悲的寂静相出现,那就不一定了。但本质原因是什么?在他那里面只有不分别的正法,其他都是梦幻泡影,都会被他调弄过来,这叫做护持正法,这是本质。
方法上可以这么说,他那里只有正法,叫“战略上藐视敌人”。但在具体的方法上就花哨了,叫“战术上重视敌人”。
二十三者修助道法不休息故。
什么叫做“助道法”?安住在本性里面,是修佛的助道法;趋近于安住于本性,是修趋近本性的助道法。能听懂吗?我们没有证悟之前修的法,叫做趋近于证悟的助道法。一旦我们证悟了本性,就趋近于佛,叫做趋近于佛的助道法。其实就是精进,一直这么精进修行下去。
到了菩萨这个层面,什么叫做“修助道法不休息故”?就是度众不休息。所有的度众,既是正业也是助道法,安住于法性也是趋近于佛的助道法,成了佛,就不能叫做助道法。成佛之前的整个过程,都可以叫做助道法,他在成佛的过程中间是不休息的。
二十四者于诸善法无厌足故。
对所有的善法不会觉得烦厌,不会像我这样子,讲多了我就烦了,他不会的。为什么?安住于本性的时候,没有可以厌弃的东西。那他厌不厌恶法呢?在他那里没恶法,他会把众生的恶法去掉,当他去除掉众生的恶法时,就会变成善法,所以“于诸善法无厌足故”。请记住两个,第一,他自己那里没恶法,不存在厌不厌足的问题;第二,他一定会去除众生的恶法,就变成了善法。
二十五者破憍慢故。
憍慢就是我慢,因为最大的慢就是我慢。我慢发展下去,才有增上慢、过慢、邪慢等等七个慢。憍慢要分相续,有自我感才会有憍慢。菩萨是不会有这些的,没有自我了,没有人我了,我慢就没有了,其他的慢就会彻底地慢慢消失,到八地没有人我,也谈不上慢了。
破憍慢故就是这样子,也就是无人我故,或者逐渐去除人我故。当然,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慢”是所有修行人最隐藏的执著,特别那些开始触碰到本性的人,他的所有修证在证明他优胜于其他相续,其实是不能安住无上的一种表现。
安住无上就是没有自我,没有自我不是始终有个“没有自我”的概念,实际那就是自我。“没有自我”是一切法无执、平等,那“一切法无执、平等”是不是就是一阵清寂、安宁、柔软?不一定是这样子,他随缘显现,好复杂啊!说穿了又是那四个字——不舍无上、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法,叫无生法忍)。这个叫做破憍慢,你怎么都要回到那里去。
二十六者供养三宝故。
缘起上的供养三宝就不用说了,我们很明白,菩萨一定要做这个。三个供养:财供养、身供养、法供养(也就是修行供养),这些是缘起上的供养。真正的供养是什么?又是不舍无上,安住于法性,这是真正的供养。
比如,我们供护法的时候要念偈子,既有身供养,也有法供养。我们坐在那里出声在念,是语供养,语供养属于身供养的一种;也有修行,属于法供养;也有很多的供品,属于财供养。所以,这些供养都是具足的。
最厉害的供养是安住无上,如果安住里面能够做这些东西就更厉害。有些人就纯粹安住无上,有些人在安住无上中再做这些事情,要根据情况来选择。所以,供养三宝是这样的。
二十七者于一切法不生诤故。
菩萨不辩论吗?菩萨要辩论,但辩论里面内心无诤。内心知道是怎么回事,由于众生有各种各样的迷惑,对一些词汇、事相不清楚,甚至法相、事相、具相都搞不清楚,对各种派别、各种宗派的观点不清楚,然后菩萨们就来了。为了众生就怎么办呢?你变成甲方,我变成乙方,然后开始一顿暴争。
这个看起来是争,其实双方都是清楚的。你代表这坨众生,我代表那坨众生,在争论的过程中,两坨众生的疑惑就开始清楚了。但是,这两个菩萨的内心绝对没有矛盾、没有分别,这叫做菩萨不诤。不是说菩萨不诤就是菩萨不说话,那不如干脆把嘴巴缝起来嘛。像黑客帝国那个反派,手一指,就把别人的嘴巴封起来了。菩萨不是这样子,因为菩萨的事业就是讲、辩、著这三个东西,他要争,但是内心无诤,叫菩萨于一切法不生诤故。
“于一切法不生诤故”的另一个原因,是对每一个法都很清楚,它的缘起、它的本质,对菩萨来说都是清晰的。不生诤的“诤”,就是没有分别、没有疑惑。这个叫做“菩萨于一切法不生诤故”。
大家不要看到那些文字就照着字面上去解释,否则就会变成“依文解字,万世佛冤”。但也不能发挥得太过了,否则就会变成“离经一句,即同魔说”。我们看佛经和解读佛经,一定要遵循这些原则。
二十八者善解十二深因缘故。
十二因缘大家知道吧?他加了个“深”字在里面。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可以扩展成三世,前两个是前一世,无明缘行;中间八个是这一世;后面两个是下一世。同时,可以在任何一个念头里面都有十二因缘,就心运行的十二个环节,叫做十二因缘。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的深因缘呢?深因缘是什么?光明,光明在游动。有三种世界的源驱动力(三种缘起):第一个叫业感缘起——大家说“每个人有不同的业,他幸福,我痛苦”,这是业感缘起。第二个是阿赖耶识缘起,说每一个众生的缘起。第三个是如来藏缘起,从本质去看问题。
如来藏包含了什么?一个是光明,一个是空性。所有的缘起都是空性的,同时也是光明的一种游舞。深深地明白它,叫做“善解十二深因缘故”。这个很深,不仅仅是知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等非常简单的分别性的缘起。
二十九者具七财故。
圣者七财分别是: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我们认为的“财”,一般是dollar(美金)、人民币、英镑……委内瑞拉币是不是啊?也是财!我们认为金子、银子这些外物,以及外物的一些表征都是财。但是,菩萨那里的财全部是内在的东西,相信三宝是一种财富。
我想问大家:“财是什么?”身心愉悦之凭仗,这就是财。我们的凭仗是什么?我们的凭仗非常粗野,就是刚才说的dollar(美金)、人民币之类的东西。但菩萨的财,全部是在内部的:对三宝的信心,是财;守戒律,是财;知惭知愧,是财;听闻佛法,是财;实施各种布施,是财;产生真正的智慧,是财。统称为圣者七财。菩萨要具足这七种财,而不是dollar,当然他也可以具足dollar。
三十者於一切法得自在故。
这个已经说过了,因十种自在,而于一切法得自在。为什么呢?一切法在他那里都呈现为空性、都呈现为法性,所以得自在。当一个法他不明了,就不是自在;当一个法能牵引他,就更不自在。
对我们来讲,很多法都能牵引我们,比如美食、漂亮的异性。孤男怨女一遇到小鲜肉以及小鲜花,马上荷尔蒙爆棚,这就受影响。金钱、权利、怨恨、期望,这些都在影响我们。这是外境的不自在。内心我们就更不自在,内心里面各种各样的分别念很多的时候,我们没办法安住,也不知道什么是不分别。
而菩萨不是如此,外境的任何法都没办法牵动他,到了后来,内在的任何念头俱皆法性。“法性”的意思,就是在他那里呈现为像梦一样的幻象。“幻象”的意思,就是不太牵动苦乐。即使牵动苦乐,也离不开幻象的觉受。单空层面是这样子,空性的层面就更吓人,完全是法性,哪有什么苦乐啊?全是极乐,那就厉害了,是常寂光土,但我们暂时做不到。以上就是“于一切法得自在”的意思。
三十一者修六神通故。
“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
佛陀的天眼通,可以看三千大千世界。天耳通,所有众生或器情发出的声音都能听得到。他心通,知道别人想什么。宿命通,知道自己和众生的过去是怎么回事、未来是怎么回事。漏尽通,明白法性。神足通,瞬间可以在其他地方呈现。
我们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固定的,其实不然,世界是由心现的。我们现在是不由自主的,依据因缘显现出这样的状况,在这里显现出一些状况,在那里也显现出一些状况。但我们会受这些限制的,比如身体的沉重、距离的遥远,甚至温度,这些都会造成我们没办法移动。
在菩萨那里不是的,他一入定,“哗”一下就消失,“哗”一下就在其他地方出现,甚至这个身体不动,那个身体在那里出现,或者身体直接就在另外一个地方出现。还有一种,就是保持基本的共业,然后产生另外的别业。什么叫做基本的共业呢?我们这个世界都一样,这是基本的共业;像密勒日巴在天上飞,他有他的别业,我们就不能飞。
神足通的层面很广,大家不要以为只是单纯的一种通。比如,以为天眼通只是一个望远镜,没那么简单,他能看到很细的地方。比如,目犍连在一碗水中看到十万个众生,就去跟佛陀说。佛陀呵止他:“哎呀,你不要乱说,否则会吓到其他修行人,搞到他们都不敢喝水了。”天眼通的能观层面都变了,而不是弄个望远镜去看。以上是六神通。
三十二者修集定慧故。
所有产生智慧的定,全部都能够了解,叫“修集定慧”。我们最后的一个“慧”,肯定是所谓的楞严定。其实跟刚才说佛的一样,除了最根本的楞严定,前面有好多种定。我刚才已经讲过了,首先有普通的四禅八定,然后因不同的观点进去,这些定全部都有层次的。一切有部、经部、唯识,自续、应成、大手印,还有密宗的拙火、气脉、各种金刚,最后一定会落到法性定那里去。这些定菩萨都要会,叫“修集定慧”。
这是菩萨三十二种事业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厉害的一种,落到楞严定那里去。
我们把最后一点内容讲完,不然下堂课又要来补。现在回到前面的“能得因缘的数目决定”。
“显示甚深和广大的善说等作三十二种事业,令众生也次第证悟三宝的殊胜功德。所以他相续所摄的菩提、功德、事业是助缘。”这里是讲三十二种事业,刚才已经对此作了详细解释。他要让我们的如来藏来展示这些东西,来清除这些障垢,他相续的菩提、功德、事业是助缘,也就是我们需要上师,需要加入上师的事业,同时需要享用上师的功德。
这从名言现相的角度而言,其实三宝与如来藏是不可能以别别他体的方式而存在,也非能生与所生有为法的关系,只是在离垢后如来藏的本体就会全分显露。如果众生相续中根本没有如来藏,则无论如何勤作修行都是徒劳无义、终不现前,这说明如来藏于每一众生的相续中本自具足。
“这从名言现相的角度而言,其实三宝与如来藏是不可能以别别他体的方式而存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三宝与如来藏其实是一个东西,不是别别他体。
“也非能生与所生有为法的关系”,从能生与所生有为法的角度来说,就是如来藏的逐渐清净。什么叫做“能生”呢?就是能显现,最后显现出了菩提。从如来藏变成菩提这个过程中,其实是有为法,也就是我们要去除业障。有为法落到后面,呈现出来是无为法,所以有一个能生和所生的过程。
“只是在离垢后如来藏的本体就会全分显露”,全分显露就成了菩提。意思是什么?众生都有如来藏,如果没有如来藏的话,它就没有本体,那怎么去掉障蔽呢?那是不可能的,去不了障蔽,就没有如来藏,所以它一定要有如来藏。
我们经常说“修到后来,找到了一个没有”,这是从二转法轮的角度去讲的。我们觉得如来藏就是没有,这是错误的,这叫无边。我们找不到没有的,我们只能肯定那个东西没有本体,那个肯定还在那里,所以会有一个“悟”。所以,应该是离开言说,而不是没有。
回过头来说,如来藏和三宝其实是一个东西,但是有清净和不清净的差别。如来藏没有清净时有障蔽,什么在障蔽呢?无明在障蔽,二元对立。
此能得因缘数目决定的道理,也就是本论中直接讲到的意义。如本论云:“所觉以及觉悟体,觉悟支及觉他故,次第所觉为净因,其余三者为净缘”。这一偈颂充分说明了能得因缘的数目决定。
能得因缘,数目决定只能是四个东西: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
“所觉以及觉悟体”,所觉,是如来藏;觉悟体,就是本体。“所觉以及觉悟体,觉悟支及觉他故,次第所觉为净因”,所觉、觉悟体、觉悟支、觉他故、次第所觉,都是如来藏——所觉是如来藏,觉悟体也是如来藏,觉悟支也是如来藏,觉他故也是如来藏,次第所觉也是如来藏。“次第所觉为净因,其余三者为净缘”,次第所觉为净因,其他三者,菩提、功德、事业是净缘。所以,能得因缘的数目就决定了。
有人疑问:既然说佛与菩提非为异体,那是不是重复呢?
这又是一个问题。上堂课我好像说过,佛和菩提的解释都是不一样的。
答曰:佛与菩提虽然自性是一体,但反体则有所不同,这里所说的佛宝是自相续现前的三身果位,而菩提是让自相续现前佛果的助缘,是他相续的佛身,有如是差别。
佛是自相续,如来藏清净的过程,自己就成了佛。佛自然具备三身——法身、报身、化身。菩提是让自己的如来藏清净过程中,其他相续现前佛果的助缘,比如上师。当然,佛和菩提本是一体,但反体不同,呈现是不同的。不然的话,七金刚处只能变成六个,佛和菩提就会被压成一个金刚处。
又问,法宝中的道谛与佛之功德有什么差别呢?答曰:道谛主要是从大乘圣者见道、修道而言,而佛的功德是无学道的体性,这就是此二的差别所在。
能得的四种因缘中有功德,但是佛法僧的“法”中有道谛,二者应该有差别,如果没有差别,这两个也会压到一起去,结果七个金刚处又成了六个,所以要搞出它们的区分来。
它们的区分是什么呢?道谛是从大乘圣者见道、修道的角度去讲的。你要如何明白本性,明白本性之后,如何去修,如何逐渐去除遍计执和俱生执,从这个角度去讲叫道谛,说修道的真理。
而佛的功德,是无学道的体性。什么叫做无学道的体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种体性呈现的两个功德是什么?圆满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或者是圆满的四智转依成就: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二者是不同的,所以要形成差别。
也就是说,这七个就是要这么安立,不能多也不能少。所以就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讲的课题——七金刚处数目决定的分法,叫“理分”,就是从道理上去分。
哎呀,讲完了。大家有没有听得想睡觉啊?有些人听饿了,要出去吃饭了(开玩笑)!我们没办法,要解释很多名词。
《宝性论》就是这样子,要解释很多名词。如果讲慢一点,就会牵涉到修行上去,但会牵涉到一些名词,其中的很多名词我都记不得,要通过你们搜打出来。如果不解释也可以,我一滑就过去了,但这不是我的风格,我觉得每一段、每一句话都要清楚。这样的话,就会牵涉到很多内容,变成大海波浪式,会淹死你的——前浪推后浪,把你们拍死在沙滩上(开玩笑)!
大家记住这些名词当然好,记不住也没什么,因为我都记不住。但是,通过这些名词引申的法义,要慢慢浸润我们的相续,然后依此修行,这才重要。想把那些名词完全记住,确实有点麻烦,我也记不住,所以需要你们搜打出来,然后我开始解释,而且往往是依据修证去解释,不会依据原术语这么去解释,否则就会很麻烦。这样听下来,还是有好处的,浸淫进去之后,才能明白佛法的博大精深啊!
我们老是说“博大精深”这四个字,特别对于我们来讲,不一定要“博”,也不一定要“大”,但是要“精深”。因为人生苦短,无常迅速,你看又过春节了!要赶紧去修证,通过这些好像繁复的讲解以及思维以后,慢慢会明白:第一,我们修行的目标在哪里?第二,我们修行的要点在哪里?第三,对于自己来讲,要越过的障碍在哪里?这样才会得益。
不得益,你会熬不下去的,除了一腔的崇拜以外,什么都没有。这样不行,一定要得到法喜,最少要往生。不要说这一世就开悟,当然开悟最好,开悟成佛是最安逸的,即生成佛则最厉害的,不然的话,浪费暇满人身啊!
讲这些名词有点繁琐,希望大家有点耐心。从下堂课开始,我要改变一些讲法,这些名词解释太繁复了,我换一些故事、修法夹在里面,大家就舒服了。这有点像给你饭吃的时候,你吃不下去,直接给你整点罂粟、安眠药、兴奋剂,混在一起吃下去,你自己要“鹅王饮水,择乳而饮”。什么意思呢?水和牛奶混在一起,鹅王只喝牛奶不喝水;母鸡下蛋也拉屎,你专门吃蛋不吃屎,那就得看你本事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最后祝大家新春愉快,学习虎虎生风!我们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宝性论》第05课
- 《宝性论》第0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