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融会诸法
秋八月,渡孟津,见武王观兵处,有诗吊之曰:“片石荒碑倚岸头,当年曾此会诸候。王纲(天子的纲纪)直使同天地,应共黄河不断流。”过夷齐叩马地,吊曰:“弃国遗荣意已深,空余古庙柏森森。首阳山色清如许,犹是当年叩马心。”遂入少林(少林寺),诣初祖(拜谒禅宗初祖达摩祖师)。时,大千润宗师初入院,予访之,未遇。出山,观洛阳古城,焚经台,白马寺。
孟津:古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相传周武王在此盟会诸侯并渡河,为历代兵家争战要地。〔夷齐叩马〕商朝末年,伯夷与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推让不愿为王,去到周文王那里。文王死后,武王出兵讨伐暴君商纣王,车载着文王的牌位行军。伯夷、叔齐叩马进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却去征战),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忠乎?”卫士欲杀之,姜太公曰:“此义士也。”卫士便没有伤害而把他们赶走了。武王会八百诸侯于孟津,渡河后与纣王军队交战于牧野。纣王因部队阵前倒戈而败,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伯夷、叔齐二人以食周粟为耻,便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有妇人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愤绝食而死,葬于首阳山。
焚经台:汉明帝时,佛道二教烧经决真疑之处。永平十四年(71)正月一日,五岳八山之道士褚善信等六九○人上表,请帝火验佛道二教之优劣。同月十五日,帝集众于坛上,验烧二教经典,道教之书尽成灰烬,而佛经毫无损坏。翻译名义集卷七译师条引唐太宗焚经台诗(大五四·一一七八上):“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
即随妙师,九月至河东,会山阴王,遂留结冬。时,太守陈公,与妙师及予意甚勤(那时候,太守陈公对妙峰和我十分殷勤),为刻《肇论中吴集解》,予校阅。
肇论:《肇论》是东晋时期僧肇所撰,南朝梁陈间汇集的僧肇论文。篇名分别为《宗本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盘无名论》。首篇就本无、实相等名相义理加以概述。余四篇分别论证法无去来无动转;诸法假而不真,故而是空;真谛无相,故般若无知;涅盘无相,故无可言名。《肇论》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后来成为三论宗的重要典籍。这部《论》不仅理论幽深,思想微妙,而且将鸠摩罗什所传龙树学缘起性空的般若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僧肇(384-414年):中国东晋僧人。俗姓张,为鸠摩罗什弟子,被罗什誉为“中华解空第一人”。据《高僧传·卷六》,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读《维摩经》,欣赏不已,遂出家从鸠摩罗什门下。擅长般若学,曾和道融等讲习鸠摩罗什所译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人称解空第一。十七岁到凉州寻找西域的精神领袖鸠摩罗什学习,在姑臧(今河西走廊武威市)和长安于鸠摩罗什译场从事译经,评定经论。著有《肇论》等。
向于《不迁论》“旋岚偃岳”之旨不明(向来我对于《肇论·物不迁论》里“旋岚偃岳”这一段之意旨不明白),切(深深)怀疑久矣。今及之(现在校阅《肇论中吴集解》,读到这一段),犹罔然(仍然恍惚不解)。至(及至校阅到)“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犹在耶(原来那个梵志还在吗)?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恍然了悟曰:“信乎!诸法本无去来也。”
“旋岚偃岳”这段论文是:“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译文:猛风吹倒山岳而常静,江河竞相奔注而不流,尘埃飘鼓而不动,日月经巡天空而无升落。)句中之“旋岚偃岳”、“江河竞注”、“野马飘鼓”、“日月历天”,这是表相(世间相)。然而,以诸法实相来看,旋岚、江河、野马和日月根本就不存在(本来无一物),哪里还有什么偃岳、竞注、飘鼓、历天呢?所以说是:常静、不流、不动、不周。(详见《诸法实相》一文)。旋岚:又云毗岚,译曰:大猛风。这是劫灾时之大猛风。劫灾:坏劫末期所起的火、水、风三灾,此三灾荡尽整个世界。旋岚偃岳:劫灾时之大猛风吹倒须弥山。野马:喻指尘埃。此言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湖泽草野之中的尘埃,犹如奔马,故谓之“野马”。诸法本无去来也:诸法是幻象,就实而言,根本就不存在,哪里会有来去呢?
即下禅床礼佛,则无起动相,揭帘立阶前,忽风吹庭树,飞叶满空,则了无动相。曰:“此旋岚偃岳而常静也。”至后,出遗(小便),则了无流相,曰:“此江河竟注而不流也。”于是生来死去之疑,从此冰释(证不二相)。乃有偈曰:“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知,鼻孔向下(从来如此,没有变过。梵源琮禅师云:‘从来鼻孔向下垂。’《五灯全书》)。”
明日,妙师相见,喜曰:“师何所得耶?”予曰:“夜来见河边两个铁牛(喻对立之二边:有与无、来与去、动与静、增与减、垢与净、生与灭,等等)相斗,入水中去也(对立二边俱泯),至今绝消息(如今再无消息,入不二法门)。”师笑曰:“且喜有住山本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