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又开始一年一度的国庆节禅七了,这很不容易啊,因为现在一年中就只有国庆节一个长假。你们没去旅游,却跑来打坐交流佛法,确实是非常殊胜的事情,这个不是我说的,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佛陀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向往佛法的人想去寂静地修行,那么他只要朝寂静的山林走七步——这个功德会大到什么样的程度呢?也就是说,他还没走到山林,还没像我们这样每天七、八座地修行,而是只要往那个方向走七步,这个功德就会大过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沙粒变成七宝去供养!你们看,现在你从家里走到这里来,肯定都不止七步吧?而且,听说这次来参加禅七的师兄里面,有好多是外省的,甚至还有从国外来的,那功德就更大了。我们这里有没有搞数学的,来帮大家算一算:走七步就有那么大的功德,我们可以先算一下七步大概有多少米,然后我们从家里到这里又有多少米,每米多少步……这样一算下来——哇!这个功德会大到不得了。
我这样说虽然有点开玩笑的性质,但实际上功德确实是很大。为什么呢?因为你毕竟没有到处去玩,跑到一个旅游景点,马上摆个 pose——耶!这样的东西搞多了没啥意思。特别是我们中国人,一到假期全都这样,打开相册基本上都是剪刀手。这样,你的相续里面除了这些景色以外就是剪刀手,不会有其他什么了。
由于你这个国庆节没有出去摆剪刀手,而是来学习佛法,那么你相续里面的东西就变了。什么叫“相续”呢?这就是我们这次禅七要跟大家交流的内容:为什么要叫相续?它的意义何在?怎么去改变它?这也是唯识里面非常重要的内容。
所以,大家这七天长假没有跑出去到处摆剪刀手,而是来学习唯识,两相比较一下,功德真的很大哦!我在这里也非常随喜大家。何况我们每天白天还要打五到七座,特别是高级禅修班的那些师兄,听说还要止语七天。这七天之中,我可能会到高级禅修班和大家一起打坐,具体打几座我也不知道。既然是高级班,就要搞一些比较高级的交流,到底怎么个高级法我也不知道,反正到时候我们现来“高级”。
至于初级班是不是比高级班要“初级”一些呢?也不见得。其实很多人只是听到“高级”两个字就去了,根本不管自己是高级还是初级。那高级班的人是不是就不高级呢?也不一定,很多高手可能心想“我就是要去初级班看看”。所以不管是高级班还是初级班,既然大家都舍弃了剪刀手来到这里,就要好好利用这么一个宝贵的假期,尽量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安宁和一定的改变,也丰富一些佛法的学养。
这次要跟大家交流的论典是《唯识三十颂》,它一共有三十段颂词,由南瞻部洲号称佛法“六庄严”之一的世亲菩萨所造。这么一部伟大的论典让我来讲是有点费力的,从我个人来说,每次跟大家在一起交流的时候,都要首先声明:我真的不是什么成就者,也不是活佛,跟大德更不沾边。所以今天他们弄那么高的台子,还放张桌子,让我坐得那么高,说老实话,我浑身上下真的有点不自在,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
我本来想把桌子掀了,但这样又显得太故意了,所以就算啦,勉强吧。我就是个普通的师兄,你们很多人可能会想:“哇,这个大德好谦虚!”大德们谦虚是真的谦虚,我又不是大德,谦虚什么?我真的不是谦虚,真的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师兄。
那为什么我又坐那么高呢?(众笑)主要是因为我对中国文字的理解能力还是比较深刻,还有就是我读了很多年的佛法书籍。你看啊,对中国文字理解得比较深刻,又读了很多年的中国文字,而且读的中国文字主要都集中在佛法上面,在这方面的知识自然要多一些,所以就可以坐这么高来跟大家交流。这不是说我“其实”是个大德,而是因为佛法太高了,他们也没办法,才把我摆那么高。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喔!那是个大德,是个了不起的修行人。”说老实话,我真的不是。我身上有很多很多习气,有些习气我们公司的人了解得特别深刻。虽然没有干什么非常大的坏事,但还是干了不少坏事。总之,不是说我坐在上面跟大家交流佛法我就是大德。
有些人甚至还想象出关于我的很多神奇故事:“那天一出门,我没看见师兄上车,突然他就已经到了公司!”我也想具备这种功能啊,但我确实没有,如果有这种功能,我肯定不搞公司了——哪天你们没有看见我出门,我突然就到了金库,那多爽呀!
根本没有这些传奇,我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人,但确实多读了几天书,所以坐得那么高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也就是说,我们只是一群普通人,因为喜欢佛法,喜欢解脱,所以我们在这里进行交流,这七天交流什么呢?就是这部由世亲菩萨造的《唯识三十颂》。
按照印度佛教的说法,在我们南瞻部洲有“二胜六庄严”,“六庄严”就是六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们分别对佛教的三门基础学问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第一对“庄严”就是宣说中观的龙树菩萨和他的弟子圣天菩萨;第二对“庄严”是把唯识传下来的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弟;第三对“庄严”就是宣说因明的两位大菩萨,一位叫做陈那论师,一位叫做法称论师。
《唯识三十颂》是建立唯识学的一部基础论典。唯识学从印度传入汉地以来,迄今为止主要有“六经十一论”(即六部佛经和十一部论著)。什么叫做经呢?就是把佛陀讲法时的话记录下来的文字,比如汉传佛教的经文里面,开头一定要有阿难说的“如是我闻”,“如是”就是“我听到佛陀是这么说的”,后面就是记录下来的内容。那什么叫做论呢?大菩萨对佛经的注释就叫做论。那么,在佛陀所说的经典里面,有六部经典和唯识有关,另外有十一部论专门阐述了唯识。
唯识是佛教的一门基本学问,什么叫做基本的学问呢?就是佛教的世界观,主要讲佛陀和他教化下大菩萨们是如何看待世界的,这个世界和我们的生命又是怎么回事。佛教在诠释世界观的方面,总共有三门比较大的学说:中观、唯识和因明。(大乘有时候不单独提因明,因为因明走到极致就是唯识,所以唯识跟因明实际上属于同一个范畴,把这个范畴再扩大,就成了如来藏学说。)
世亲和无著是两个非常了不起的菩萨,有关他们的故事很多佛教徒可能都听说过。这次来参加交流的有很多新师兄,我看到好多面孔都不认识。既然是新师兄,我就当你不知道,再给大家讲一讲他们的故事。为什么呢?因为在讲一部论的时候,一定要介绍造论的人,否则大家可能会说:这个是谁写的呀?是不是你写的?你一个凡夫写这样的东西不太合适吧?
造论者世亲菩萨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圣者。他最开始学的是小乘,不信大乘,认为大乘经典不是当年释迦佛亲口所说,但他哥哥无著菩萨是学大乘的。无著菩萨有个很著名的鸡足山闭关的故事(就在云南的鸡足山),他跑到鸡足山的一个山洞里,专门把弥勒菩萨作为本尊来观修,一直观修了十二年,但无论怎么观也见不到弥勒菩萨现前。
什么叫做把弥勒菩萨当成本尊来观修呢?修密宗的师兄可能知道,就是先把本尊的画像摆在面前来反复观修,等画像撤掉之后,本尊的样子首先会出现在脑际,闭上眼睛的时候历历在目,非常清晰。观到后面,即使眼睛睁开时也会出现,甚至可以伸手摸到,可以进行沟通交流,这个叫做本尊现前。他就想通过这种方法把弥勒菩萨观修出来,然后当面向他学习请教,在藏传佛教的密宗里面叫做“生起次第”。
无著菩萨先在那里苦行观修了六年,结果连个梦兆都没有,心生厌倦,就跑出来了。走在路上,他看见有个人用一张柔软的棉布在磨一根大铁棒,觉得很好奇,便问道:“嘿!你在神经兮兮的干什么啊?比他们比剪刀手的还奇怪!”(众笑)
这个人说:“我没有针,想把这根铁棒磨成针。”“哇,你这样怎么磨得成呢?!”对方说:“这你就不知道了,虽然我现在磨不成,但我一直这么磨下去,终有一天会把铁棒磨成针。”无著菩萨听了以后,心想:既然人家都可以把铁棒磨成针,我才观修了三年,算个什么啊,回去再来过!
这类愚公移山的事出现了好几次:第一次是有人把铁棒磨成针,第二次是有人要把岩石用鹅毛刷尽……每一次他都心灰意冷地出来,又受到鼓励跑回去,但本尊始终没有现前。(当然他的根基差,比我们在座的师兄差多了。很多师兄搞了三个月就跑来气势汹汹地问:“师兄,我已经观修了好久,为什么还不出来呢?!”宝宝也是醉了。末法时代的人确实要比无著菩萨的根器“好”,人家起码搞了三年才跑出来,你三个月都没有就开始发杂音了。)
这样前前后后一共搞了十二年,铁杵也磨了,鹅毛也刷了,最后连这些刺激也不管用了。人就是这样,第一次新鲜,多来几次能感就疲劳了。他那个心态就是“你再也蒙不了我了,我就是不修了!”十二年过去了,他真的灰心丧气了,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修不成了。
然后他从山洞里出来,看见路边有一条母狗,这条母狗整个腹部都糜烂了,身上爬满了蛆虫。虽然他这十二年本尊没有修出来,慈悲心还是修出来了一点点,他看到狗被这些蛆虫叮咬很难受,就想帮它捉掉。当他伸出手去,又怕把蛆捏死了,那怎么办呢?他就用舌头去舔,结果舌头还没有舔上去,狗的身体一下就消失了,出现了金光闪闪的弥勒菩萨!
他见到弥勒菩萨出现,简直是悲从中来,心里又是激动,又是难受,又是伤心(大家可以想象“十年生死两茫茫”久别重逢那样的场景),马上就对着弥勒菩萨撒娇了:“我观修了您十二年了都不出来啊,您真是太不慈悲了啊!”弥勒菩萨说:“从你第一天观修的时候我就在你身边。不信?你看我身上到处都是你吐的痰。”因为他在山洞里打坐的时候,打一会儿就吐一泡痰,全吐在了弥勒菩萨身上。所以后来无著这一派基本上不吐痰,要吐也拿张纸包着,万一又吐到弥勒菩萨身上怎么办啊?(众笑)
弥勒菩萨说:为什么我不出现呢?并不是我不出现,其实我一直都在,是因为你业障太深,所以怎么都见不到。之所以这一次你能够见到我,是因为你用舌头去舔那条狗的时候,真正的大悲心圆满了,而大悲心是清除业障最厉害的武器。
这也在告诉我们,为什么怎么修都修不出来呢?每个人都不好好观察一下自己——你到底有多慈悲?很多人都自我感觉良好,说:“我怎么还不算慈悲呢?我已经放了几年生了!”如果你一边放生一边在那里计算:我今天放了多少条鱼,每条鱼要还我五百次生命……就像刚才我们一上来就跟大家算帐,走七步有多大的功德一样,那不是真的慈悲,而是一种交易。
但是当无著菩萨用舌头去舔狗的时候,他肯定没有计算他那一舔有多大的功德,他是真的慈悲,恰好这个就能够真正把业障摧毁了。我们很多师兄肯定不是这样,他每天拿着念珠都在啪啪啪地算:我已经念了十万了,有多少功德;一百万了,又有多少功德……有时候跟抢银行差不多,是换一种方式抢银行。他并不是真的在培养为其他生命负责、为其他生命承担苦难的心态,而是想通过对其他生命的施舍换取他所谓的“功德”,这不算真正的慈悲。
当然,最初这样去做,是不是可以培养出一些慈悲呢?也可以,没问题。但慈悲心要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真正摧毁业障;业障摧毁了,本尊也很容易就能修出来。对我们来说,如果一个人真的生起了比较真实的慈悲心,起码他是快乐的,不会有太多纠结。
所有的纠结和痛苦,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心的注意力强烈地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得失,关注自己的未来,甚至已经消失了的过去。为什么?你在后悔嘛。前段时间有个师兄就是这样,他买了一支股票,没多久就把它卖了,结果这支股票马上连续暴涨了几个涨跌板。他打电话来对我一通哭诉:“唉呀!当初就是因为我那死老婆,就是她让我卖了!”(众笑)
所以,当我们的心过分地关注这些东西,很多痛苦得失就出来了。而当你的心去慈悲别人,内心真的为了别人的存在以及成就而快乐,那就什么都会变,有时候可能比我们概念性地学一些佛法知识要管用好多。
很多师兄学了大量的佛法知识,对那些名相的了解,佛法逻辑的推理都掌握得非常纯熟,但是你看不到他身心的一点改变,他遇到问题照样纠结,照样痛苦。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实际上还是停留在个人的得失和快乐,以及个人的修行是否成就等事情上面,一切关注于自己,所以很多时候修行就上不去。
无著菩萨这么一下,弥勒菩萨就现前了,然后把他带到了兜率天。按照佛教里面的说法,兜率天是一个欲界天,还属于天界,弥勒菩萨呢,他在欲界天里面建立了一个地方,叫做兜率内院,就是弥勒菩萨的道场。那里面非常庄严殊胜,无著菩萨就在那里听他上课。相关的传说有很多,有人说他每个晚上去听课,白天就回来造论;有人说他在那里其实只过了几天,但世上已经过了很多年……
总之,后来无著菩萨就写成了著名的“弥勒五论”,创立了大乘唯识学,并广为弘扬,利益有情。不过,他的弟弟世亲菩萨根本不信他这一套。这两兄弟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为什么是同母异父呢?话说无著和世亲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她想生两个大德来弘扬佛法,于是就专门去找真正的大德来造大德。
她首先找一个大德造了无著菩萨出来,然后又找另外一个大德造了世亲菩萨。世亲聪明绝伦,后来被称为“千部论主”,写了很多佛教的论著,其中《阿毗达磨俱舍论》影响非常广大,所以世人也尊称他为“聪明论主”。他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但就是不信大乘,还做诗讽刺他哥哥无著菩萨说:“呜呼无著于森林,十二年中修等持,奈何等持未修成,徒造论典大象驮。”他哥哥听了,觉得他这样讽刺造业很大,要度化他才行,于是就想了个办法去哄他。
无著菩萨对徒弟说:“你去告诉世亲,我快死了,让他过来看看我。”然后世亲菩萨来了,就住在无著菩萨附近,无著菩萨就让徒弟在他的窗外背诵《华严经》里面的《十地经》。世亲菩萨在里面一听就知道自己糟了!他多聪明啊,之前他反大乘是因为不明白,不明白他才反。(跟我们有时候差不多,这样也反、那样也反,其实是因为不明白,明白了你就不敢反了。)现在一听到这些妙法马上就知道自己错了,原来大乘非常殊胜,后悔得不得了。
像他们那种人学佛的态度极端真诚,绝对不像我们,学佛只不过是为了换取功德“抢银行”。他知道自己诽谤了大乘,糟糕极了,那怎么办呢?他就想拿刀子把自己的舌头割了——就是这条舌头诽谤了大乘,我现在主动惩罚它,割了它!
人家是这样忏悔的,我们呢?曾经有个师兄来问我,他说:“师兄,我也知道泡妞不好,那我可不可以先修金刚萨埵忏悔了以后再去泡?”我觉得是不是也应该用刀子把“它”割了?(众狂笑)我说的是真事哈,可见我们有时候是把忏悔当成消灭自己过失的一种工具了,相当可怕。什么是悔?悔的意思就是“我真的好悔啊,我不应该这样去做,以后我坚决不做了!”这样四对治力自然就出来了。
但我们现在的忏悔不是真的悔,而是认为这是一个方法,“我做了的错事可以不算,我还可以继续做,做了又来悔……”很多人修忏悔的心态都是这样的。这样修根本就不起任何作用,那个悔是要真的悔呀!有些人甚至把佛教的忏悔当成了掩护自己造恶的一个工具,“抢!偷!完事了忏悔就是。”这哪里是忏悔啊?!
当然,无著菩萨觉得世亲这个举动太蠢了,舌头割了,但罪业还在嘛,不会因为你的舌头割了就没有了。因为那时候世亲学的是小乘,学小乘的人就老是把现象看成是物化的东西,他不知道一切唯识,舌头可以割,但心识是割不掉的,一切业行的种子已经下去了。
所以无著菩萨就教世亲菩萨说:“你也不用这样,你以前用舌头诽谤了大乘,现在也可以反过来用舌头弘扬它,这样可以清除掉你谤大乘的过失。”于是世亲菩萨就开始真正地弘扬大乘,写了很多大乘论著,其中有一本就是《唯识三十颂》。
但他写了《唯识三十颂》之后,还来不及对这部论做解释就圆寂了。《唯识三十颂》 其实是建立唯识学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论著,由于他自己没写解释,后来他很多弟子就对其进行了解释。这么一来解释就多了,简直花样百出,各种各样的论释起码有十家以上,产生了一分唯识、二分唯识、三分唯识、四分唯识等“十门论释”,全都是对《唯识三十颂》的解释。
唐朝的时候,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就把这部论请了回来,翻译成了现在的这个版本。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翻译的版本,这些翻译也很好,但我们还是以三藏法师玄奘的翻译为准,因为他是一个真正不了起的大德。
玄奘法师还根据《唯识三十颂》的解释造了一本论,把后代解释《唯识三十颂》的十大论师的观点,全部糅合成了一本书,叫做《成唯识论》。因为玄奘自己是以他的老师戒贤论师(注1)的观点为准,戒贤论师又继承的是护法论师(注2)的观点,所以《成唯识论》虽然糅合了十大论师的主张,但主要还是以护法论师所持的四分唯识为中心。(什么是一分唯识、二分唯识、三分唯识、四分唯识呢?我们过几天会给大家介绍。)
如果我们要学唯识,就要把《唯识三十颂》真正搞清楚,然后再把《唯识二十颂》读一读。《唯识二十颂》是干什么的呢?它是针对别人攻击《唯识三十颂》而出来辩难的一本论著。也就是说,世亲菩萨通过《唯识三十颂》建立了唯识的观点之后,就有一些小乘和外道的人来找它的毛病,提出了很多质难,然后二十颂就借用这些质难,以问答的形式阐明“唯识无境”的道理。还有就是要去学习《百法明门论》,以及玄奘法师自己写的《八识规矩颂》等唯识入门论著。
那么,唯识这门学问对我们修行有什么样的帮助呢?如果我们认认真真地去学习研究它,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首先,我们会对这个世界有一个跟以前完全不同的认识,会对这个世界上林林总总的事物有清晰的、归纳性的认识,这在儒家里面叫做“格物”(儒家《大学》之“格物致知”)。
什么叫格物呢?就是对这个世界上林林总总的现象进行归类,一格一格地把它分清楚,你属于这一类,它属于那一类,就像中药铺里面那样:这个是当归、那个是贝母……一格格地格起来。格物最好的方式,也格得最精彩的就是唯识。它把这个世界所有的现象都进行了归类,并揭示了它们的规律性。由此,我们对世间的现象(世俗谛)会有很清晰的认识。
有人说:“我需要你这个认识吗?我以前也有很清晰的认知啊。”其实不然,我们以前的很多认识都是错误的(等下我们会来说为什么)。正是因为对世界的这些错误认识,所以我们采取了很多错误的行为,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痛苦。而佛法就是教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和生命,并如何采取正确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获得一些解放,乃至于完全消灭痛苦。所以说学习唯识非常重要。
其次,通过这些归纳以后,我们可以对归纳的结果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认知——造成这些林林总总的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为什么会有世界?世界的根本是什么?这就不是世俗谛了,而是胜义谛,也是我们学佛的人倾其一生要去追逐的东西。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学习,走向开悟。你说这个有这么大的作用吗?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你也可能说,我用得着这么去学唯识吗?我学中观就够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在我们去学中观的时候,有关中观的一些修行的方法,全都包含在唯识里面;而唯识追逐到后来,就是中观要追求的目标。
中观是什么呢?中观就是直接告诉你,这个世界是空性的,我才不去跟你搞什么归类不归类,什么这个是眼识,那个是耳识,它们怎么运作,它们的性、相是什么……不要搞这些,很简单,你拿出来的这个现象,它是不是实有的?不是实有的那就是空性,中观一下就跟你去搞那个根本。
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身心相续,我们的认知,能一下就走到那个空性里面去吗?刚刚开始是不行的,要通过思维和感受慢慢引发空性的直接认知,这个过程我们叫做单空。而单空最初的修行要干什么呢?就是要空掉我们感知到的一切事物,而这个过程在唯识里面一开始就有了。
在唯识里面有一个修法,以前也跟大家讲过,叫做“五重唯识观”。五重唯识观实际上就是教我们如何一步一步地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最后走到空性那里去。
它的第一步叫“遣虚存实”,就是把虚假的东西都拿掉,留下真实的东西,这个总的概说了唯识的基本思想。第二步叫“舍滥留纯”,就是把滥的、不好的拿掉,留下纯的。落到具体的修行上,就是要把我们的一切所知中认为是“物质”的这一部分去掉,把它变成是心的一种显现。那么这一步实际上就是中观修行的第一步——单空。(比如我们以前教过一个方法叫“四夺”,首先就要把你面前的物体或身体空掉,这个其实在唯识里面就已经有了。)
但是,由于以前学唯识的人只讲这些理论,不讲怎么把理论用于修行,我们只是在概念上比较唯识和中观的话,你会觉得它们好像各说各的,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不过,如果你真的把这些理论拿去进行具体的修行,会发现它们说的完全是一回事,只不过唯识讲得更细一些,所以它叫“广行派”,而中观一下就去戳那个根本,所以叫做“深见派”。
因此你不能说只搞中观就行了,不学唯识,其实不一定的。因为有时候中观你可能会搞不下去,那就要回过头来学学唯识,了解一下世间的这些现象。当你对所有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以后,你的心才会逐步走到真正的空性那里去。现在很多人都想一开始就去感受空性,其实是很困难的事,我们能感受的“空性”都是在想象或感受中发生的东西。
什么意思呢?想象中间的“空性”,就是我们去思维杯子是空性的,电脑是空性的……这些其实都是你脑袋里面想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空性。还有一些是感受中的“空性”,就是当我们不想了,通过打坐去感受外境或身体是空性的,然后生起一些境界,“哇,这个境界是不是啊?那个境界又是不是啊?这个境界里面我什么念头都没有了,感觉一切都是假的……”然后他就说他证悟了空性。他那种描述跟书上的描述很像,但实际上跟真正的空性相差十万八千里那么远,所以说我们要一下证悟到空性是不容易的。
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来,一步一步地了解,而唯识对于我们逐步了解自己的身心相续,以及外面的客观世界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索达吉堪布他老人家在《中观庄严论解说》里面也说,我们作为一个大乘的修行人,应该对唯识或中观的学说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是我跟大家交流这部《唯识三十颂》的主要原因。
但是说老实话,我昨天还在跟一些师兄说,这次我是“抓了个虱子放自己身上咬”——拿到《唯识三十颂》一看我就傻了!因为它是来建立整个唯识学说的,里面的内容非常深邃。而好多师兄是第一次来参加禅七,本来应该给大家讲一讲要相信因果,要多放生,大家应该集体团结起来去抢功德银行之类的,听得大家一个个双眼冒光,“哇,佛教太好了!学了佛飞机跌下来我都不会死!”(众笑)
这样讲就会得到大家的欢迎,结果我没这么干,却来跟大家讲唯识。要给刚刚初学的一些新师兄讲这个其实很费力,为什么呢?因为我一定要把它通俗化,这样说起来就会很啰嗦。而这一通俗化,一些老读唯识或中观的师兄就不干了:有没有搞错啊?我放弃了剪刀手跑来听你讲佛法,结果你跟我讲这些,我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听过了!
这个就叫众口难调,但没办法,难调也要尽量调。也就是说,我会把这个比较复杂的唯识论典,尽量通俗地讲出来,让大家尽量都能听明白。在座一些比较高深的师兄,这个时候请发一下菩提心,想一想弥勒菩萨舔狗的那种精神,耐着心陪大家听。你这样一忍耐,说不定比舔狗的功德还大,晚上回去弥勒菩萨就现前了。(众大笑)
这部论一共有三十颂,而我们只有七天,所以在讲的时候,有些比较容易的地方,可能一下就讲过去了;比较复杂一点地方则会多讲一些,希望大家打起精神,我们来搞一把唯识。
有师兄已经把“五重唯识观”打出来了,第一个叫“遣虚存实”,第二个叫“舍滥留纯”,第三个叫“摄末归本”,第四个叫“隐劣显胜”,第五个叫“遣相证性”。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也会把这些跟大家进行交流,我们现在开始来学习这部《唯识三十颂》。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大家看,这一颂要是我不解释的话,就已经讲完了,我们可以开始下一颂了。但是不行啊,你们会把我抬起来从窗户那里扔下去的,所以我们要一个一个来解释。
他一开头就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法归纳起来只有两种:一种叫做“我”,一种叫做“法”。这个在我们中观宗里面就是两种法,一个是人我的法,一个是法我的法。
“法”是什么呢?它在唯识里面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法”就是现象,在玄奘法师的《成唯识论》里对它有一个解释:“法谓轨持,能生物解,任持自性”。什么是“轨持”?每一个现象都有它自己一定的特征、相貌、相状,这叫做轨持。什么是“能生物解”呢?就是当我们去感受它的时候,我们会对它有所认知。
然后它要“任持自性”,就是它一定要让自身的特点和特征得以保持,不能说一显现就消失了,那就找不到了。所以世俗的法(也就是这些现象)有几个特征呢?它要有自己一定的特点或相状,而且起码它得留驻一刹那,要是连一刹那都没有,怎么能叫做一个法或一个现象呢?
那么,这个“法”如果归纳起来,实际上只有这两大类:一个是人我法,一个是人我以外的法。(当然从中还可以细分出很多,但那是后面的事。)你们说这种归类合不合理嘛?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以外就是其他的了,我们每个人是不是这样认为的?你说:“除了我和其他的以外,还有一个法。”那不可能,因为即使还有一个法,它也属于我以外其他的法了,是不是?而这两种法实际上都是假的,所以是“由假说我法”。
首先,我们要来解释“我”是什么意思,“我”在人我和法我这两个概念上有什么不同。人我的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会误认为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个、或者很多个有主宰性的个体,这个叫做“我”,比如说我、你、他。当我在说“你”的时候,实际上“你”是一个法,是一个属于人我的法,“你”对于你来说就是“我”,“我”对于我来说也是“我”。
除了这么一个人我的法,还有其他各种各样与“我”相对的现象。那么这些现象相对于“我”来说,一定是一种存在,否则它就不是一个法了。而且这个存在还要有一定的时间性,至少能保留一刹那,叫做“任持自性”。
还有,一个法的存在一定要跟另一个法有所不同,要有属于它自己的特征。比如我手上拿的这个鼠标,你不能说它跟自己相比不同,只能说它跟桌上那个杯子相比不同,是不是?所以一个法一定要有区别于其他现象的特征。
不管怎么样,“法”首先是一种存在,如果我们认为这种存在和我们的心识不一样,这个就叫做法我。大家要好好理解这句话啊!那么,唯识认为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存在,而是由我们的心幻现出来的。但我们平常人不会这么认为,我们认为这个法是以自己的方式存在那里,甚至我出门走了,它还在那里,是不是这样的?如果你认为这些法是这样的存在的话,这个就叫做法我。
其实我们认为很多现象都是这样的,比如说现在一想到美国,我们就认为一定有个自由女神举着火炬站在那里,是不是这样的?这个见解就是错误的,叫做法我。为什么?因为它是假的。所以这里一上来就说人我的法或法我的法全都不是真实的,叫“由假说我法”。
但是,假还有好多种假,如果我们去读唯识,那里面会分很多类。比如有的是依物(注3)通过思量得出来的一些假法。很简单,我们可以通过思维想出一些无体的法,如龟毛、兔角等,或者想象中有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喜欢你。她在吗?她只是你想出来的,而且你可以把她想得非常细致,有多少根头发,眉毛是怎么长的……但这些只是你思维中的法。
还有就是通过六根显现出来的法,乍看它是有体的,但实际分析起来,它还是没有真实的体,是一种假的法。不管你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摸到的,或者你头脑思维的,包括我们认为的“我”存在,这些全都不是真实的存在。
也就是说,要把这个世界上的“我”和“我”以外的一切现象全都说成是假的,这样才能建立唯识。唯识说这些东西不是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那它是怎么出现的呢?是心识的一种幻现。这个地方一下就来得很深,你肯定会问:“它为什么是假的呢?”如果我们要把它展开来讲的话,中观和唯识这些就要说很多。
那么,唯识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的这个观点的呢?其实在《唯识二十颂》里用了一些和中观类似的分析方法。但从因明走向唯识的这个过程中,只用了两种推理(因):一个叫明知因,一个叫俱缘定因。
什么叫明知因呢?就是你不能说一个物体是客观地、单独地存在。为什么呢?一个事物出现的时候,一定要因为我的感觉而存在,这个感觉可以是看,可以是摸,可以是闻等。也就是说要通过我的五种感官去感知到它的存在,当我没感知它的时候,你就不能说它存在,这个叫做明知因。
你说这个错没错呢?没有错。比如我们刚刚说的美国的自由女神这样的存在,我们现在觉得它始终都在那里的,对吧?这是我们现在的感觉。假如突然有一天它被恐怖分子炸了,那它还存在吗?所以现在所谓的存在只是我们想象中的存在,对不对?比如我们现在正在说的时候,那边“砰”一下给炸没了,那它还在吗?
其实,就算没有被炸,它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只是我们想象的一个“存在”在那里。这个很难理解,为什么呢?因为它要“存在”就一定要有它具体的形状、气味跟颜色,是不是?比如说我眼前这个话筒,我现在可以肯定它相对于我的心是存在的:它有这么大一根,它是圆的,我摸到的温度是凉的……各种各样的觉知就告诉我它是一个东西在那里,它是以这样的方式存在。
假如我背过来以后呢?对你们来说还在,但对我来说,它怎么存在就只能靠想象了,是不是?那对我来说,它到底存不存在呢?如果说存在,万一你们谁调皮把它拿走了怎么办呢?我以为它还在,结果回头一看却没了。所以刚才说的那个自由女神像,对我们现在来说就只是想象性的存在。
其实现代量子力学已经不认为外境是一种真实、客观的存在,为什么呢?还是以这个话筒为例,量子力学说,当我们的眼睛没有看它的时候(比如回过头去),它是以波函数的方式“存在”,而不是一种真正的、实实在在的靠我们的五种感官去碰触这样的存在。当我们去看它的时候,它才一下定了型。
还有就是前几天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说过的一种比较典型的存在,是一个哲学上很牛的故事。它说五千公里以外有一颗很大的树倒了,对我们来说有声音吗?没有学过唯识的普通人一定会说:“肯定有声音,那么大棵树倒了,怎么会没有声音?”
其实你根本就不能说它有声音。为什么呢?假如你听到声音,是因为树倒下来时,压迫空气产生的气浪冲到了耳膜里面,才产生了声音。但是你人都没去,耳膜都没震动,声音从哪里来啊?所以你不能说那里有声音。如果你说:“那肯定有气浪。”也不对,气浪也要靠你的皮肤去感受它才能确定存在,你人都没去,怎么能说它有呢?道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感官不在的时候,你不能说它是真实的存在,明不明白啊?
这个就是明知因:所有现象,必须要我们的五个感官很清晰地觉知到它的时候,那个才叫做存在。那什么叫俱缘定因呢?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事物,跟我们的感知一定是同时出现、同时消失的,这两种情况就决定了事物的存在跟我们的感知具有真正的同一性。那么这两个因,就是唯识里面说现象并不是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而是我们的心把它幻现出来的原理。
大家想得通吗?沉默是一种控诉!(师兄笑)其实这个问题要进行很深的一些思考,大家要反复地讨论,身心要沉浸在里面,然后你才会认为它是一种真理。否则的话,你只是听到了一种知识,而且对你来说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知识,“嘿,这个人的想法还有点怪咧!”
真的是这样的,我学佛这么多年,每次去跟人家讲这些东西的时候,都要看别人的脸色。刚开始的时候他饶有兴致地听,很快就开始麻木了,接着就是一双无辜、纯洁的眼睛看着你,然后他的眼皮就垂下去了,最后很有礼貌地点头:“嗯,你说的我听不懂,你走吧。”(众笑)
也就是说,我们找不到任何一种存在可以离开我们感知而单独存在。刚才说的那个自由女神像,就只是一个想象性的东西。既然每一种存在都一定要依据我们的感受(明知因),而且它的存在还要跟我们的感知同时(俱缘定因),那么你说它能离开我们的感知单独存在就不对,这种现象根本找不到。
哲学里面其实也有这些道理。我们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可能学过,有个哲学家叫贝克莱,我们的教科书把他批惨了。因为贝克莱说过,外界一定是依据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于是他们就画了一幅讽刺漫画,上面贝克莱沿着一条路走向悬崖,一边走一边说:“所有的存在都是依据我的感觉而来的,我感觉悬崖不存在,所以悬崖就不存在。”最后贝克莱就一下摔死了。
人家贝克莱是德国的一个大主教,都已经上哲学书了,有这么傻吗?而且贝克莱最后摔下去了,不正说明他的感觉证明了悬崖是存在的嘛!怎么能用这么一个粗浅的逻辑来说人家是错的呢?
不过贝克莱当时也嘲笑过两个大科学家,包括现在的大科学家也没有办法回答他的问题。哪两个大科学家呢?一个是牛顿,一个是莱布尼茨,他们是微积分的创始人。为什么呢?贝克莱提出微积分的微分到底为不为零的问题,如果不为零,它到底有多微?
我们经常说的微积分,它要通过最微小的微分的积累来运算。如果那个微分微成零,那么微积分的系统就没有了。如果它不为零,那到底是多小?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话,微分实际上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量。但是,由于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追求那么细致,所以很多时候在一些粗大的范围内它也是正确的。
为什么呢?这就像中国人做菜一样,“加盐少许”,“加味精少许”,从一般人粗大的觉知范围来说,这也不会错,管它“少许”是多少,只要好吃就行了。如果换了较真的德国人就麻烦了,他们要确定“少许”到底是多少克?我们搞哲学和数学研究的时候,就要有德国人较真的精神,不能有任何含糊不清。
但微积分就用了微分这么个不确定的量,得出了一个我们所需要的结果,这个结果看起来很精致,实际上很粗大,因为它的微分到底是多少并不确定,到现在为止都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你说那个贝克莱真有那么傻吗?他主要是想说明外面所有的客观存在都要依据我们的感官,如果我们没有感官,那就没有办法确定它在还是不在。
而且,这些存在必须跟我们的感官同时出现,这就证明了外面的东西不是一个可以客观于我们的“客观存在”,听得懂吧?我们现在有一个基本思想,认为这个宇宙、世界在没有我的时候就存在了,然后我们的爹妈不负责任,忽然那么一下就让我们出现了,也不告诉我们这个宇宙、世界是怎么回事。
不管怎样,它“客观”地在那里,然后我们去研究它。因为他们不告诉我们,我们只好自己去研究嘛,研究了半天也没研究好,结果又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下就死了,不见了,但是宇宙、世界还在那里,我们是这么认为的,是不是这样的?
但现在唯识就告诉你,这是错的!“你的世界”在你没有出现之前是不存在的,而你死了以后,“你的世界”就没有了。哇——这个有点恐怖啊,是吧?也就是说,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地球,我们有共同的蓝天……这些其实都是错误的概念。
什么时候我们有个共同的蓝天啊?比如我们俩手挽手出去看着蓝天,你是从左边看的,我是从右边看的,看的角度都不一样。如果我们拿相机把蓝天连拍下来,也许肉眼看起来都是一片蓝色,但实际上有很多非常细微的不同,所以根本就没有一个共同、客观的东西。
再比如我面前这台电脑,我看到的是这个样子,你看到的是那个样子,只是由于有很多相似性,所以我们就认为它真的“独立于我们的认知”而存在,认为在我们的觉知以外有一个客观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以前看世界的方式。
唯识用“明知因”和 “俱缘定因”向我们说明这样认知世界的方式是错误的。中观就更“毒”了,它一下就搞了九个因(注4)来破坏你现在认为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认知。
九个因我就不能一一讲了,一讲的话,那我们这几天《唯识三十颂》就直接变成了讲中观。我只能把它最核心的一个方法提炼出来讲一讲,就是我们上课经常用的“离一多因”。老师兄们可能会想:“有没有搞错啊?讲点大圆满吧!”我又不懂大圆满,讲不了,而且还有很多新的师兄,所以必须讲一些基础的东西。
什么叫离一多因呢?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其实就叫“解构”,什么东西拿出来,我都把它拆解开,从头到尾分析一遍。比如我手上现在拿着一个鼠标,如果你说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那么它一定有构成它的基础物质,就像现在科学说的,事物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
那么我们去看它的基本粒子到底有多“基本”。首先,鼠标外壳是由橡胶做成的,橡胶又是由各种各样的分子原子组成的,分子原子又是由电子、夸克组成的……这么一直分下去,分到最后是不是一定会有个最小的东西呢?
大家认为会不会有?认为有的师兄们举手。(现场有师兄回答:“可不可以说是一个概念上的名词?”)如果最小的东西是一个概念上的名词,那它就不是真实的东西了。概念上我可以有五千万吨黄金以及八百多个美女,你拿给我嘛?你一给我它就不是概念上的了,这是不行的。
事实上不会有一个“最小”的东西,我们找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最小还可以分开,这样一直小下去就牵涉到刚才说的微分为不为零的问题了。比如我现在手上拿的这个引罄,如果我们把最小的东西放大到引罄的直径这么大的话,那么我们就从这边开始给你分走一点,然后就小了一点了,这就说明刚才那个不是最小的了。
一直这么分下去,分不分得完啊?(现场师兄回答:分不完)你们的意思就是永远分不完,是吧?就是说它始终还有个距离是吧?那如果这样的话,你谈恋爱的时候要去拉对方的手嘛,摸啊摸啊摸啊,怎么还没摸到呢?那岂不是每场恋爱都是一场咫尺天涯的悲剧?谈恋爱还好点,摸不到就算了,吃饭呢?米饭送过来,送啊送啊送……永远送不到嘴里面,那还不全都饿死了?
其实,“分不完”只是你头脑里面的一种想象,真实的情况下一定可以分完,为什么呢?因为现实生活中,你就是可以摸到对方的手,也可以吃到米饭嘛!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一个“分不完”的东西,你能找到的“最小物质”,只要有体积,它就可以再分,不能是最小。如果没有体积,那它就成了虚空一样的东西,无形无相、遍布一切。
但是,虚空没有作用,这个东西却有作用,它又是什么呢?现代科学把它说成是“能量”,就是有个东西在起作用,但你又完全找不到它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呢?因为爱因斯坦的质能互换公式E=mc²出来以后,证明物质和能量可以互换,物质可以转变为能量,能量也可以转变为物质。是“质”的时候,它有个东西在,有形状和作用;是“能量”的时候,它就没有形状,但有作用。
那能量到底是什么?如果能量像虚空一样遍布一切,那就到处都是能量了;如果到处都是能量的话,还有能量这种东西吗?其实根本就没有“能量”这样的东西,它只是思维捏造出来的一个概念。
所以,找到最后,我们会发现这个鼠标实际上毫无实质可言,但在我们面前,它又有这么一个物体“存在”,可是这种“存在”又完全找不到它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就叫做“色即是空”,大家明白吗?找半天它什么都不是。
这种现象其实到处都是,比如我面前这张桌布是墨绿色的,如果你用离一多因仔细地分析下去,会发现它里面的东西绝对不是墨绿色的,根本找不到什么颜色。最后你会发现这个颜色实际上是各种因缘组合的结果,这就叫做“缘起”;颜色本身是不存在的,这就是“空”。也就是佛教里面说的“缘起性空”。(这个听懂了吧?听不懂把我扔下去。——师兄笑)
所以说中观来得很“毒”,一上来就告诉你这些存在根本不是真实的。刚才是分析物质现象的存在,还有一种精神现象的存在。精神的存在对于现代人反而很好办,我们现在的人相信精神是真正有实质的存在吗?没有的,我们现在基本上都认为精神只不过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比如说痛苦,我们要么认为是大脑感知运动的结果,要么认为是心在不舒服,不会认为有一个真实的精神。否则的话,你把这个精神拿出来给我看看,到底有几斤几两?
当然,民间有些莫名其妙的传说,认为我们的精神就是藏在身体中的一个灵魂,能从头顶冒出来,或者死的时候一下就钻出来了,到处乱跑,活人也看不到。其实这些也是头脑想象出来的,佛教并不承认灵魂这个观念。
那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能把精神想象成看不见、摸不到,但又是实体性的一个东西。其实这个很容易,我们一般不会觉得精神是一个实体性的存在,很简单,比如我们在愤怒,在贪恋,或者在思念——“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你把思念拿出来?思念有实质吗?它很玄,但不是一个实质性的东西。
所以说我们一般不会认为精神这一部分现象有实质,但我们会强烈地认为物质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不过通过各种各样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精神和物质根本都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这个就是“由假说我法”。
既然所有的法都不具备它自己所谓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假的现象,那么,假又是怎么假的呢?这就是后面的“由种种相转”。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思维到的这些东西,虽然是假的,但它一环扣一环地轮转下去,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现象,由于我们不明白这些现象的真实性,就在里面流转,并产生了很大的苦难,这个就是所谓的轮回,也叫苦谛。
这些现象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性,那它是怎么来的呢?“彼依识所变”,这一下就把唯识的宗旨就说出来了。它说,这些现象其实根本就不是以它自己的方式在那里,而是我们的心识变出来的,是心识的一种幻现、变现。
什么叫做心识的幻现呢?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比如我们晚上做梦会梦见很多恐怖的或者喜欢的东西,那些东西是真的吗?我们现在肯定知道那是假的,但在做梦的时候会觉得很真实。我晚上经常梦到开车,连那个“吱——”一的刹车声音都听得到,方向盘也抓得很牢固,转弯也很真实,有时候还有手感,真的是这样的。
但是醒了以后再看,那辆汽车是真的吗?完全是假的。梦中的汽车就叫做幻变,它完全是由我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我们醒来以后的这些东西,也是由我们的心变幻出来的,但这个心的变幻就不仅仅像梦中那样只是意识的变化,还有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五种心识)的变幻。
我们的意识可以思维好和坏。此外,我们的心还有一种绝对耽著自我存在的无明,这个识叫做末那识(我执);然后心还有个最基本、最厉害的功能叫做阿赖耶识,它可以把很多现象存进去又放出来,这样一共有八个识。
也就是说,一切现象实际上只是八种心识的变化,而不是它自己实质性的存在。由此否定了它是由分子、原子造成的,也否定了它是由上帝之类的客观精神所造。基督教说,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祂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但我们仔细去想的话,上帝造了光,谁造上帝呢?上帝祂妈?那既然上帝是祂妈造的,上帝的妈又是谁造的呢?祂外婆?这样扯下去扯不完的。(众笑)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很关键哦。我女儿三岁的时候就问慈诚罗珠堪布:“堪布,我妈生了我,我外婆生了我妈,这么一直算上去,第一个妈是谁?”堪布一听就笑了。这是一个不管在哲学上还是宗教上的根本问题——世界怎么来的?
你不能说:“哎呀,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的事儿你就不用管了!”如果这样的话,那就好办了,你说世界是上帝造的,我说世界不是上帝造的,是他舅舅造的。那大家可以比赛嘛:你是上帝,我是上帝他舅;另外来一个说,他舅舅还不行,我是他舅公……这个就无根无底了。
而且,作为“人我”的这个法也找不到存在的依据。我们以后讲末那识的时候会对“人我”进行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它实际上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只是心的一种假设和执著。“我”是人我,上帝也是一种人我,而且上帝那种人我本身就不是真实的存在,又怎么可能造那么多的现象出来呢?所以祂不会是这个世界的第一因。
科学也解释不了这个第一因,比如说现在有一个科学家叫霍金,大家应该都知道,他全身瘫痪,只有眼睛和舌头能动,他在那种状态下还写了一本书《时间简史》,写得也很精彩。他说根据“红移”现象来研究,世界最初其实是一个最小的微尘,“砰”地一下爆炸了,然后不停地扩张、扩张、扩张……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其实他这个理论已经把物质是由微尘组成的观点给破坏了。为什么呢?那个微尘已经是最小的物质了,那我手上这个鼠标还算什么呢?你不能说它会跟所有东西最后一起被压成一个微尘吧?那怎么得了啊!(这样的话,最小的微尘里面就已经包括了世界上的所有东西了,就不是最小了。)
而且他只说世界是由一个微尘一下炸出来的,而并不管微尘前面是什么。你要去问他的话,他就耍赖了,说这个微尘前面是上帝的事,不归我管。这是霍金的一种说法,因为他搞不懂啊,但后来他又不承认上帝了,因为自己毕竟是一个科学家。
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还是比较牛的,什么叫做科学精神啊?简单地说,科学精神就是要么通过我们的感官去证实事物是否存在,要么通过数学运算和逻辑去证实它是否真实存在,人类就只有这两种认知方式是正确的,这一点大家要记住。
比如我的感官看到了,你能说它不存在吗?一定是存在的,就算你强行指鹿为马,我也最多是口服心不服。大家知道指鹿为马的故事吗?叛臣赵高为了试探谁会听从于他,牵了一头鹿献给秦二世,说:“这是一匹马。”大臣里面有些谄媚的人就迎合赵高说是马,但实际上心里还是知道是头鹿。
或者我们通过精密的数学运算或逻辑的方式一步步推理出来,总之不能靠想象或感觉,因为人类的感觉真的非常糟糕。我们现代人基本上不太信科学,也不太搞哲学。你看这些世人,有几个时候是理性的?特别是炒股票的时候,相当感觉主义,“我感觉这支股票一定要涨!”结果第二天一下就暴跌。“我感觉他一定会对我很好的!”结果第二天你就在街上看到他拉着别人的小手。
人类的感觉不是一种真实的认知,在哲学层面这样去运用就更加不合理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很准确的认知方式去确定事物是否真的存在。不能动辄来一个什么“主义”,用一些根本经不起观察和证实的说法来愚弄和蒙蔽自己,我们的认知方式一定要非常切实。
坚持这两种准确的认知方式就是科学精神,佛教只承认这两种认知方式,所以佛教实际上是一门很有科学精神的学问。说老实话,我都不太想承认它是一种宗教,但是由于它的学问太庞大了,大家组织在一起学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很多教团,然后变成了“宗教”。
还有就是有些学人它搞成了崇拜,一见面就双手合十感恩感谢,动不动就流泪啊,磕头啊这些。当然这也挺好,但问题是很多人就把这些东西当成信仰佛教的必要形式,搞得佛教很有宗教味儿。
实际上,佛陀只是想告诉我们世界是怎么样的,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然后如何正确地获取真正的解脱和快乐。凡是背离这个原则去追求什么神通,追求什么稀奇古怪的现象,搞崇拜,搞团体斗争等等,都是在违背佛陀的本意。
你看有些人搞得神乎其神的,什么东边冒电,西边冒光,某个人读了《金刚经》后去坐飞机,飞机掉下来摔得稀巴烂,他还完好……我们大家都读过《金刚经》,不用去坐飞机了,你从楼上跳下去试试看?佛教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当然,我并不是否定佛教里面有三宝的加持,有很多的神奇现象,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佛教不追求这些东西,真正的佛教是致力于自他的解脱,背离这个原则就会变成邪教。
所以佛教的认知方式也非常严谨,要讲求科学,讲求很切实的一些方法,而不能够说:“哇,你不知道这个大德好厉害啊?他昨天出门的时候一下把一只蚂蚁踩死了,然后对着它吹了一口气,一只鸟就飞起来了!”
有很多这类的事情,包括我们这种团体都会出现这样的故事。有一次我们和慈诚罗珠堪布在湖边放生,有个喇嘛一不小心跌到水里去了,堪布恰好在旁边,一手就把他拎了起来。这个故事后来在网上就演变成了什么呢?数米之外有个小孩落水了,堪布踏着水过去把他拎起来,又踏着水回来!(众大笑)
我的手机有摄像头的,如果当时真的出现这样的事,我一定会第一时间摄下来。现在有好多这类神奇的传说,当然,有时候是大家对上师、对大德们的一种虔诚和信仰,这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你把一个信仰夸大到根本就没有真实的认知,而是靠想象捏造的东西的话,那是不对的,佛教不会撒谎,佛教徒不能撒谎。
哪怕是出于好心去撒谎也不行。有些师兄说:“哎呀,我是好心,虽然夸大了一些神奇现象,但那是为了吸引他们信佛。”万一人家发现你说的是假话呢?他会把佛法和你一起全部否定完!所以师兄们一定要注意这个事情。
也就是说,所有现象都没有它自己的实质,不是一个客观的东西,所有的客观(所谓的客观)全都有一个主观跟它相对,所以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客观。所谓的客观是什么呢?它要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客观的”,不能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这个才叫客观。
实际上根本找不到任何一个所谓的客观,全部的客观都和我们的主观是一对东西,这在量子力学也已经得到了证实。我想按照现在的科学这么发展下去,迟早有一天所有科学家会说,算了算了,何必这么辛苦呢?直接学佛去!
如果继续这么发展,就一定会走到和平演变那里去,走着瞧。管他什么科学家!你看嘛,他们在瑞士不是搞了一个粒子加速器,找那个最根本的物质“希格斯玻色子”吗?哇!四十亿英镑,听到这个数字,我的小心脏“乒乓、乒乓”直跳——四十亿英镑啊!拿到非洲去就没有饥饿了,中国的房地产也不会亏了,简直太吓人了。
刚开始他们找到了一些像“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然后宣布暂时确认是“希格斯玻色子”,后来又宣布找到的这些新粒子其实是误读,是实验数据导致的假认,不是最小的。这不是调戏我吗!我追了它好多年,我就想它肯定找不到,结果你看他们费那么大的劲,找到没有嘛?
不管怎么样,科学也好,哲学也罢,发展到最后,我们一定会知道释迦牟尼佛早就把这些真理说完了。经常在说到这个的时候,就会有人问:“既然这样,为什么大家不去学佛呢?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全部推广嘛!”搞得你只有看着他发愣,不停地吞口水。你想,奔驰车也是好东西,应该每个人都拥有一辆吧,为什么大部分人要骑自行车呢?不是说哪个东西好,就应该每个人都拥有。而且按照佛陀的授记,佛法到了一定的时候肯定会灭,我们可能已经是最后一把火了,这把火再一熄,佛法就没了!
那什么时候会再有佛法呢?时间也不长,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师兄故意说反话)那个时候,就是这个无著菩萨的老师弥勒菩萨再出来成为弥勒佛。佛经说那时候的人都要活八万四千岁,不像我们现在人寿百岁,而且大地像镜子一样平,只有鸡足山还是一座山。
到时候弥勒佛会带着出家的比丘去鸡足山,那个华首门(注5)会自动打开,大家进去以后,弥勒佛会把迦叶尊者捧起来(因为那时候人的身体很高,迦叶尊者对他来讲只有一肘那么高),然后迦叶尊者从定中出来,把佛陀的衣钵交给弥勒佛,自己的身体就化为灰尘。我以前还在鸡足山闭过几天关,跟一群师兄在那里饿得肚子叽里咕噜地叫,我才八天就饿成那样,人家迦叶尊者是一坐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啊!
也就是说,在那么长的时间当中,佛法会消失,会没有佛法,而我们可能是消失前的最后一波!好的东西不是每个人都会有,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学,这种逻辑是错误的。反过来说,很多时候,不好的东西大家也在学嘛,这种例子历史上多不胜数。我们有很多错误的观念,但我们又喜欢拿着这些错误的观念来衡量佛法,这是不对的。
刚才说了,佛法有两种正确的认知方式,其实科学的认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但绝大部分搞科学的人犯了根本性的错误,什么错误呢?他们持有“物质是真实存在的” 基本哲学。然而,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实验或数学模式证实过这个观点,也没有谁亲眼目睹了“物质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科学迄今为止也没有确定什么是真正的物质,他们却已经把它当成真理来运用了。
把这个当成真理来运用的后果是什么呢?大家可能觉得没啥后果,其实好严重啊,完全是颠覆性的!为什么呢?如果物质是真实的,精神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我们就会普遍性地认为人只有这一生,既然只有这一生,那我计较那么多好与坏干嘛?及时行乐嘛,干坏事也不怕,只要不被逮住就行了。所以人就越变越坏,整个社会也越来越糟糕。
最要命的是,如果信奉唯物主义的话,我们心的注意力会大量地向外追逐,而不去发展内心的智识,人会因此而越变越蠢,快乐也会从意识里面逐渐下降到五根识的层面,感知快乐的渠道会越变越窄,快乐越来越少,慢慢就变成了动物那样。
这样很蠢的!为什么呢?大家看过《红楼梦》吗?里面那些十七八岁的小丫鬟,人家喝酒的时候会玩行酒令,谁输了就要罚作一首诗,他们有很多闲花野草的快乐。现在呢?有时候我那些哥们儿凑在一起喝酒,来的就是“五魁首啊!八匹马啊!”再大的官都这样干,连喝酒的档次都比人家低。这样下去,整个社会的思维层次都会下降,而且坏人越来越多。
为什么坏人越来越多呢?因为每个人都想:“反正死了啥都没有了,那活着的时候该干啥就干啥去!”如果一些性格彪悍的人纷纷持有这种观点的话,那银行就真的危险了。很多人骨子里面就是这样的生活态度:反正人哪有什么是非对错,一死后啥都没有了!
这个非常非常糟糕!所以现在老太婆跌倒了路人都不敢去扶,为啥啊?你们懂的。你再看在公共汽车上让座这些事,人和人之间都是横眉冷对,“你让不让座啊?!”你不让一耳刮子就来了,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因果报应的观念,很可怕。
如果人人都持有这种观点,那人与人之间就变成动物那样了,要知道动物的生活是很痛苦的,因为它到处都是天敌。你想想,如果你随时都生活在一种尔虞我诈,互相整来整去的环境当中,你能快乐吗?想必很多混过单位的人都深有体会,办公室有办公室的政治嘛。
当大家都不太顾忌因果的时候,一定会是这样的状况,你也不可能快乐。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观点,不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是由心产生,依识所变的,那个时候三世轮回就成立了,而且你所做的事也就很简单了——你是跑不掉的!一饮一啄必有前因,哪怕你喝一口水,哪怕啄木鸟啄一下树也一定有它的前因,就会讲究因果。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做的任何事都会有相应的后果,这样我们就不会去做很过的恶的事,不会去伤害别人。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话,世界岂不是要美好很多?而且人也会去观察自己的心,会去除内心里面的一些无明、迷茫,以及执著,从而变得很聪明,很慈悲,很快乐。
所以说,不要小看“世界是不是物质”这个问题,它一点都不简单。其实哲学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未来,但现在的人已经愚蠢到没有这种认知了,绝大部分的人都非常世俗和浅薄,动辄就是“你那个现不现实?能不能挣钱?挣钱就搞,不挣钱拉倒!”
比如我们办禅七都是不收钱的,为了这个事宝宝承受了多大的委屈啊!为什么呢?我一个很好的朋友,一问起禅七,她的反应就是:“啊?不收钱搞了三年半?有问题,这后面一定有一个很大的局!”真是这样的,我很多朋友,甚至连一些关系非常好、层次很高的朋友都这么说,搞得我也没法解释,我只好说:“是的,最后有一个很大的局——西方极乐世界!”(师兄笑,大家鼓掌)
那是因为我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啊!如果我是个唯物主义者,那就对不起了,收钱!哪有免费的好事,不说多了,起码要收吃住费,而且我的辛苦费要多给点哈,比如本来是五十块钱一个人,我就收一百块,从中赚一半……诸如此类的事就来了,根本不考虑这些行为对以后所造成的影响。
所以我经常说,世界观会产生生命观和价值观,从而导致不同的行为取舍,对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会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也经常看到一些师兄,学了很久还不信因果,为什么呢?他是有因果的概念,但一遇到具体的对境就忘得干干净净,实际行为还是依照自己的习气就去了,这种习气怎么来的?其实就是来自于唯物主义哲学。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很搞笑的故事。以前在广州六榕寺不是有很多乞丐吗,现在好像都被赶走了,因为他们觉得有乞丐不庄严。其实有乞丐才庄严,为什么呢?因为有乞丐才会有布施的人,而布施是最大的庄严,他们把乞丐赶走了,还布施个什么啊?布施都没有了,这就是为什么说“众生是菩萨的庄严”。
有一次,我们有个师兄去布施,当时可能只想拿个五块或十块钱给他,但他眼睛不看,一下拿出来了一百块钱,结果被乞丐手疾眼快抓住就不放——哎呀,笑死老子了。这个师兄概念上真的是想布施的,但他的心里面就是舍不得啊!(众笑)
如果是真信因果的人就不会这样,真信因果怕什么啊!一百块给你,五万块钱还给我——下一世而已嘛。如果再想深一点,我以菩提心去布施一百块钱,无量无边的福报就来了,哪里还会在乎这些啊?不要说一百了,五百——给!这样就变得很潇洒了嘛。
所以说不同的世界观会导致行为取舍的巨大区别,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如此,包括谈恋爱。现在年轻人谈恋爱是重要任务嘛,谈恋爱的时候,如果不讲因果,就是一场噼里啪啦的算账:“我对他这么好,他起码应该把房子过名给我。”“我每天晚上都发短信给她,但她都不给我来两个飞吻……”
等到分手的时候就马上翻脸了:他太坏了!居然背着我去劈腿,我要把他搞臭!看到对方像杀父仇人:“我要整死你!我要把你的恶行公诸于众,让你再也泡不到妞或勾不到仔!”那个时候因果会忘得相当彻底。
如果有因果思想的就不会这样:我前世欠了你,这次还给你就算了,下一世加倍拿回来!起码会这样嘛,会潇洒很多。所以说世界观对我们影响其实非常之大,但我们不太注意这些。(这个主要是为新学的师兄们讲的,老师兄们就忍耐点,没办法,不耐烦的时候就想想弥勒菩萨舔狗——众大笑)
如果我们认为世界不是物质的,对我们的行为取舍有非常大的良性作用。当然这还仅仅是观念性的东西,如果你修行了,比如通过“单空四夺”去感受外境和自身的虚假,慢慢会感到身体和周围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存在,然后你会感到特别轻松,开始渗出喜悦和快乐。而且,由于不觉得它们是真实的,你附着在上面极端的贪著也会减轻。
这是检验一个人单空修得好与不好的标准。为什么呢?比如你特别喜欢某个人,昼思夜想,魂牵梦萦,好痛苦啊,没有他(她),你就要出去对月吟诗,对风流泪,各种辗转反侧,各种煎熬,非常受不了。(很多年轻的师兄好好听一下这个哈!)
但是,如果你空性修得好,这个时候就把他(她)的照片放在面前,然后开始观想:“这个人从头到尾都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是我的心把他(她)变幻出来的。”不停地这么观修,如果观修到很深,到了一定时候你会发现你对他(她)的贪著开始减轻,开始消失。以前可能他(她)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会撩动你,这个时候就随便,都是假的。
你的身心就开始放松了,“失恋”这个词也会被修行搞消失,真的会这样。所以说,如果观念里真的认为这个世界不是物质的、不是真实的,那么恋爱也好,权力也好,事业也好,所有那些我们因它而产生痛苦,产生恐惧,产生期待,产生惴惴不安的东西,在空性的利剑之下,全都会变得没有力量。那个时候叫什么啊?自在。
但这样的境界从哪里来呢?就从我们认为“它不是真实的”开始。大家不要怀疑这些观念的作用,佛教所有的观念和见解都是为了消除我们的痛苦和执著,只是因为我们有时候把观念跟修行分开了,学了很多概念,却和修行完全拉不上钩。
就像一批搞学术的人,一天到晚拼命研究玄奘法师是怎么翻译《唯识三十颂》的,真谛又是怎么翻译的,就为了“怎么翻译”这回事,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写了很多书,偏偏没有把所学的东西用于修行。还有一部分人则完全不读书,成天傻坐,一个二个的呆若木鸡。哪怕你把地球坐穿了也就是那么回事,根本解决不了自己的执著和痛苦。这种人就一定要去闻思,然后把见解融入禅定,因为所有的禅修其实都是为了实现我们的见解。
颂词这里说:“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就是这一切现象其实不是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而是心识变幻出来的。那么能变幻出来现象的心识有三大类,哪三大类呢?
第一类是阿赖耶识,叫做“异熟能变”,就是我们最根本的心识;第二类是末那识(我执),叫做“思量能变”;第三类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识,叫做“了别能变”(也叫“了别境识”)。所有的现象就是由这三大类心识所造成的。
为什么它们要分别叫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别境识呢?这是由这八种识的功能以及它们的性质所造成的。
《唯识三十颂》是一来就从“初能变”阿赖耶识开始讲,本来我想今天一股劲儿就把初阿赖耶识讲完,结果现在时间已经不够了,主要是我闲话太多,故事讲太多了。明天我们就不讲闲话了哈,正式进行学术讨论,要把你们整得回去睡不着觉!(师兄笑)所以我今天就先给大家粗略地解释一下八个识的分类,明天我们再来讲阿赖耶识。
唯识家把我们的心分成八种功能(“心”实际上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心到底是什么我们不说,因为你明白心是什么就开悟了),哪八种功能呢?首先是眼耳鼻舌身这五种功能,这五种功能我们太清楚了,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但是大家要记住,这些功能不是由眼睛等器官发出来的。
比如说我们能看,这个能力不是由眼睛发出来的,而是心借助眼睛这个“增上缘”看到了事物。也就是说,能看的不是眼睛,眼睛只是一个能够帮忙看的工具。同样的道理,能听的也不仅仅是耳朵,比如重度耳聋的残障人士,就算你大声在他耳边说话也听不到,但他使用助听器就可以获得听力,所以能听的是耳朵吗?眼睛也一样,如果你的眼睛视力不佳,增加一副眼镜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还有身体,身体只是能够帮助我们感觉到冷、热、软、硬、沉重等的这么一个器官,但能感觉到这些东西的“能感”叫做身识,是心通过身体在起作用。
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识,再加上意识,这六类心识大家都非常清楚,叫了别能变。那么我们所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的这些现象,实际上是心通过这六种识在变化。
在汉传佛教里面,“识”的意思叫做了别(“识谓了别”)。什么是了别呢?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它能够区别,识一定要有分别,没有分别的话就成了本性,这是不行的,因为处于本性的时候你就一下开悟了,而本性是无形无相的,它没有这种分别,所以识首先要分别。第二,它的分别是清清楚楚的,可以明了,所以叫了别。
那么我们有五个了别,就是前五识。比如我眼睛一看,对面就是摄像枪,旁边那位师兄披着一条黄色的围巾,看得清清楚楚的;耳朵一听,声音清清楚楚的;鼻子闻气味这些也都一样,清清楚楚。然后我们的思维对这五个根识进行拣择,思考它是好是坏,是他的还是我的等等,这也是一种了别,叫做意识,这六个识就归类为“了别能变”。
除了以上这六种功能以外,我们的心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始终耽著一个个体——“我”。你看,从我们早上一睁开眼睛开始,包括平常走路、吃饭、看书的时候,都随时随地会执著有这么一个个体是“我”。其实我们也不清楚这个个体是什么,但它只能是“一个”。为什么呢?不能有两个“我”,否则的话就人格分裂了。而且早晚还必须一样,不能说“早上的我”跟“晚上的我”不同。此外,它还要有主宰性,比如“我”可以从这里走到那里,我可以把杯子拿起来再放下去等等,我们会认为这些都是“我”在主宰,是不是?
我们的心始终有这样的一个耽著,而这个耽著的程度已经有多深了呢?你根本想都不用想就会“我要这样,我要那样,我喜欢这样,我喜欢那样……”心的这种耽著的力量就叫做“末那识”,通俗地翻译过来叫“我执”,而这个力量就是导致我们痛苦的一个根本原因。
为什么呢?实际上,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这么一个感觉——“我”要这样,“我”要那样。在我们的认知里,“我”可能体现为不同的对境。有时候我们会认为身体是“我”,比如我用手“亲近”了一下你的脸,“啪”地一下用的力度大了一点,你会说:“你打我!”我哪里打了你啊?我只是打了那张脸而已嘛。其实这个时候,你就认为那张脸是“我”。
而且这种执著很深,比如我们去爬山,有些恐高症的人会觉得“哎呀,我要摔下去了!”其实是身体那一堆要摔下去嘛, 对不对?但他会说“我”要摔下去,这个时候他的“我”就成了身体这一堆。
但有时候,他的“我”就不是这一堆了。比如说我对他劈头盖脸一顿痛骂:“你个卑鄙无耻的王八蛋……”其实这对他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会有损伤,但他也会说:“你骂了我!伤了我的心!”这时候他的“我”是什么呢?实际上这个时候他又捏造了另外一个精神上的“我”,是精神上的“我”受了伤。
而且这个精神上的“我”还可以被拔高得神圣无比,成为“我”的人格、“我”的自尊等等。“你可以打我,但是你不可以伤害我的自尊!”但那个自尊在哪个部位呢?他也搞不清楚,总之你不能伤“我”,只能尊重“我”。好了,我要尊重“你”的话,应该怎么尊重“你”呢?“你”在哪里?是耳朵?鼻子?或者是左边那个下巴?他那个时候的“我”,其施设对境就不是身体了,而是心捏造出来的一个东西。
所以“我”的施设对境是模糊不定的,要是你较真地去分析,找这个“我”到底是个啥玩意的时候,你会发现根本就找不到。这个很麻烦,虽然找不到,但心还始终这样耽著,而且完全不用思考。
如果善于修行的人去观心,就会发现我们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为了“我”。这种执著真的很可怕,之所以我们有“菩提心”和“慈悲心”的修法,就是为了对治“我执”。那你说能不能通过空性的方式把“我”空掉呢?这个实际上比较困难。
为什么呢?因为“我”不像外面的物质是有形有相的,我们可以把有形有相的东西空掉,而“我”的话,你会发现找来找去找不到一个体。你的心虽然找不到它,却老是执著这么一个根本就不存在、子虚乌有的东西,而且为它忧,为它苦,为它流泪,为它倾尽你所有的力量。
所以说很难空掉。那么,初级阶段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修菩提心。为什么呢?心习惯性地利益“我”嘛,那就把它逮出去利“他”,去利“其他的我”。好了,这个时候,心对“我”的执著就开始减轻,心的力量就不再老是专注这个个体。
而且,在去利他的过程中,由于减轻了关注自己,很多痛苦也会因此而减轻。过分地关注“我”一定会导致很大的痛苦,比如说太过于关注自己身体的人,有些连汽车都不敢坐,怕出车祸;有些连楼梯都不敢爬,恐高,怕掉下去。执著过深了真的会这样。
还有些人的我执体现在自尊心特别强,这种人很可怕啊,你跟他在一起好不愉快,一不小心说句话就伤了他的自尊,一般人都不愿意跟这种讨厌的人在一起。比如,本来你是想拍他一下马屁:“哎呀,你今天穿了件红衣服哦!”结果他的自尊不允许别人说他穿红衣服,只能说他穿的是粉红的衣服,一下又生气了。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越大的官越这样,因为他越“自尊”。像我们普通人走出去,人家要是不看我们,我们觉得也没啥。当官的出来的时候,你们一定要对他行注目礼,否则就伤了他的自尊,那你就惨了,奖金没了。
也就是说,这个“我”到底是什么,实际上根本找不到,但心还是会强烈地乱执著,导致各种莫名其妙的烦恼和痛苦。那么通过菩提心的修行,可以减轻这个执著。比如说当官的修了菩提心,以前别人对他不行注目礼的时候,他会扣人家奖金,现在人家不行注目礼的话,他会想:“算了,他是我妈!”这样对“我”的执著就减轻一点了。
菩提心的修行就是这么来的,大家明不明白啊?有人一上来就口口声声说要破人我执,你菩提心都没修好,怎么破啊?根本就破不了。
心除了以上这七种功能,还剩下一个最根本的功能,就是阿赖耶识,也叫做“异熟识”或“含藏识”,一共有十九个名字。要是我们把这些名字都弄出来的话,今晚上的时间就完了。但它有一个最根本的功能就是什么?就是记录所有的东西,把它们变成种子。
什么叫记录所有的东西呢?记住啊,我们说的是阿赖耶识的功能,不是思维哦。我们在说“一切境相由心现”,一切都是心变现的时候,很多人会有个误会,以为“能变现”的就是我们的思维。不是这样的,思维哪有这种能力啊?如果一切境相是由思维变现的话,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贫困和疾病了。比如说我生病了,我通过思维一想,“变一个健康的身体出来!”然后我就康复了,这样可能吗?不可能的。所以说一切由心现的那个“心”指的是阿赖耶识。
我们的心储藏了各种各样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无形无相的,在唯识里面叫“种子”。我们怎么来理解这种能力(种子)呢?举例来说,比如你给了某个人一耳光,然后他很生气,对你的仇恨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息。但这个仇恨在哪里呢?它存在于他的哪个部位呢?(有人回答:“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存在于哪里?请把阿赖耶识拿出来看看,我要给它照个相,发到互联网上去通缉它。
你拿不出来,种子下去的时候是无形无相的,但是,那种仇恨势力就存在了——他的心就隐含了这种仇恨。那么下次见到你就对不起了,“啪”一耳光打回来!这就叫做“报应”,待缘而生果。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有这种能力,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所有前七识发生的现象都放进去,叫做“能藏”。
无始劫以来,我们的心藏了好多好多这类乱七八糟的种子啊,我们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其实我们能记起来非常非常少,简直是冰山一角。为什么有些人无论是家庭背景,还是受教育背景都很正常,但他在谈恋爱的时候会喜欢同性呢?他的心为什么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呢?就是前世放下去的种子在起作用。而前世的东西他又记不起来,所以说他也搞不清楚自己的心理是怎么回事,非常困扰。如果他有神通知道了自己前世是怎么回事,就会知道自己其实也是正常的。
也就是说,种子不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大家千万不要把它想成什么青稞种子或粮食种子,一排排摆在阿赖耶识的那个仓库里面啊。这样的话,阿赖耶识的建筑面积得有多大啊?所以说它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且很多种可能性混合起来,就会显现出某个现象。比如,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会存有一种实执的习气,这种习气通过我们的眼识和心识发生作用,就呈现出了我面前的这个引罄。
你说:“怎么可能呢?这个引罄是工厂里面做的,先用铜铸造罄体和磬棰,然后加上木头做的手柄……”其实这个过程我并没有看到,虽然没有以显现的方式看到,但它还是以种子的方式在我的心里进行变化。那么呈现出来的时候,实际上是习气加上各种因缘堆积而成的这么一个东西(注6),因此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真实性。
也就是说,阿赖耶识储存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叫做“所藏”。如果我们不通过修行把这些可能性消除,或者通过显现把它“挥发”掉,那它会一直这么下去,这就叫做“执藏”。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以前他打了我一个耳光,在我心里留下了仇恨的种子,但我后来见到他的时候“啪”一耳光打回来了,那么我恨他的种子就这样消化掉了,我们俩清了。还有一种,我打了他一耳光,但我害怕了,不停地念金刚萨垛忏悔:“嗡班扎萨垛吽,嗡班扎萨垛吽……我不应该打你,对不起啊,我好后悔啊!”这个种子也销毁了,下一次我们再见的时候,虽然他对我有不满,但耳光老是打不下来!(众笑)这就是修了忏悔的结果。那么我们最好是通过修行的方式把这些可能性解决掉。
能藏、所藏、执藏,这就是阿赖耶识的三个功能。总的来说,我们的心就是由八个识(八种力量)混合而成的这么一个东西,它不停地运动,通过八识汇聚成山河大地,捏造出来一个身体,然后又通过身体上的眼睛耳朵等感官来看、来听……这就是我们的世界,其实这一切全都是我们的心幻变出来的。
你可能会说:“知道这个理论有什么好处啊?”好处太大了!为什么?知道这么一个理论以后,我们会明白原来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来源于我们的心,而不是物质。你看,以前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我们想改变这个世界的话,就要在外境上动功夫,去战天斗地,“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拼命制造各种各样的东西来让自己快乐,造了半天还是造不出啥好东西,反倒把天上的臭氧层弄了一个大洞,土地各种板结,水源奇缺,能源趋于耗尽。
如果我们能够清晰地认知到所有现象都来源于心,是心弄成这个样子的,那我们还用得着去战天斗地吗?完全不用了,战心就行了,你不用在外境上努力,而是努力去修行,变心。然后你去打坐啊,观修啊,把心一变,外境就会开始改变,到后面西方极乐世界就出来了。
这就是认识到“一切境相由心现”的重要意义,你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会因此而得到良性的改变。而且,如果你掌握了心识的各种规律,非常清楚它是怎么回事,那你就会知道怎么去转变你的心,这对于修行来说也非常重要。
我们经常说要观心,要改变自己的相续,但是,由于对这些东西不是很清楚,所以也不知道该怎么用力,不知道转心的着力点在哪里,每天拿着课诵大声念完了以后,出门就跟别人扯皮。那么唯识会告诉我们这些东西,通过对唯识的学习,你就可以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对了解自心、改变相续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果我们的见解还是唯物主义,那无论你怎么样修行,念咒念了几十亿遍,磕头把门板都磕穿了,绕山把腿都绕瘸了,点香把房子都烧了……(众大笑)随便你怎么搞,你还是不会有多大成就,无法证悟。为什么呢?因为你不知道正确的世界观是怎么回事。而一旦你具备了正确的世界观,你就会取消很多无效的行为,集中精力去进行很准确、很真实、很有效的观修,不用费那么大的力——这就是我们学习唯识的意义。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问答交流
我们有十分钟,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来交流一下,好不好?
问:请问那个大师兄啊……
师兄:你叫我什么?大叔啊?哇,你不能这样哦!要叫大哥(gě)。(众笑)
问:大师兄!大师兄!刚才普通话不标准了,请问师兄今天晚上讲的弥勒菩萨是不是弥勒佛?
师兄:是未来的弥勒佛,现在还是菩萨,我们平时看到的大肚皮佛像是他的一个化身。在梁朝的时候他有一个化身叫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就是这样一个大肚皮,拿着一个布袋到处去云游。他还写了一首很出名的词:“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人家给他的供养,他就往布袋里面装,永远都装不满;别人需要他又从布袋里面不停地往外拿,永远也拿不完 。
问:我接着问,接下来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唐突,弥勒菩萨的前身是不是太阳之子?
师兄:这个我不知道,你要去问弥勒菩萨。(众笑)
问:或者说,假设弥勒菩萨现在还存在一个生命形态,他现在身处何方?
师兄:这个你也只能去问弥勒菩萨。按照经论上的说法,他现在在欲界天的兜率内院,是在天界,还有一个可能在中间。
问:我看过那个天界的分布图,从高到低一直到地狱。我们人好像在第五六……
师兄:这个你回去慢慢看。
问:我斗胆问一下那个弥勒菩萨现在属于天的最上层还是?
师兄:中间,属于欲界天,在兜率天。
问:那如来呢?
师兄:“如来”是佛陀的一个名称,他不是一个人,所有的佛都可以叫做如来,有好多好多的佛,说不清,比人类的数量多得多。
问:我看百度说现任的三界老大是如来,接着千百亿年后接替他的是弥勒佛,是不是啊?
师兄:是的,现在的老大就是“如来”,下一任的老大也是“如来”,弥勒菩萨现在还不是老大,但只要他做了老大我们就叫他“如来”。
问:师兄好!刚才师兄举例讲“色即是空”理解得比较清楚,但“空即是色”怎么理解呢?
师兄:那个要深一层了。其实我刚才说的“色即是空”还不是很透彻,因为那是我们头脑里面去想它没有本质,实际上只是一个想法,真正的空还要深刻得多。我们要走到后面去才会说“空即是色”,我们后面的课会讲。
问:师兄,我想问一下唯识跟哲学里面的唯心有什么区别啊?
师兄:这个就差别大了,哲学里面的唯心实际上是什么呢?哲学里面把这个世界上的现象分成了两大类,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精神的,然后他们还去争论谁是第一性。但他们说的精神根本就走不到我们唯识里面的那个阿赖耶识和末那识的层面,他说的那种精神,就是一种精神现象,最多是思维和潜意识那个层面。
然后它还有一种客观精神,比如上帝之类的。像黑格尔还说了什么绝对精神,但这个绝对精神是什么他也不知道,最后可以说成是上帝。他甚至把一些很大的人说成是绝对精神,比如黑格尔就说拿破仑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
所以说,哲学说的那个唯心呢,实际上是人类的一些精神而已,而且那个精神的概念是模糊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精神”概念范围其实很小,根本包含不了唯识的观念。唯识的观点太深沉、太庞大了,他们的那种“精神”,最多只能指我们的意识这一部分。换句话来说,哲学里面的唯心主义是没有办法含括唯识的,但唯识可以含括它,因为它只是属于我们意识这一部分。
为什么呢?因为唯识会认为我手上拿的这个杯子也是心识,但哲学里面会认为它是物质,从广度来说,哲学的局限太大了。从深度来说,它也走不到阿赖耶识和末那识的层面。虽然后来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这个概念,但潜意识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到现在为止,潜意识的区域在哪里啊?即使后来他的一些继承者,比如荣格这些人都说不清楚。但这些问题要拿到唯识里面来都清清楚楚的,所以二者的差别很大。
问:顶礼大师兄!您好!我要问的问题就是说,您今天晚上讲的这个唯识是不是在胜义谛的角度来讲的?比如你讲的那个人的灵魂也不存在,那么我就想到那个中阴身转生,然后就想到这个轮回,轮回就是在名言上,在我们凡夫的迷乱显现中是存在的,但是您今天讲的证悟空性,唯识的一些唯心造的这些,是在胜义谛的角度来讲的,可以这样理解吗?
师兄:我们刚刚说的灵魂不存在的问题,如果是真的去说它不存在的时候就达到胜义了。其实灵魂这个观念在名言里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中阴身那个时候实际上也不存在灵魂,我们只是勉强用了个词汇叫做“神识”。
“神识”跟“灵魂”这两个概念是有差别的。按照平常世间庸俗的世俗传统的说法,在我们的想象当中,灵魂是潜藏在身内的一种东西,是吧?但在佛教里面,神识实际上指的是八种心识,而且最后会归结到阿赖耶识那里去。
我们经常说神识离体,实际上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不再以这个身体作为总机关了,把它变成所境了。以前我们是把身体当成指挥机关,通过这个身体来展现世界。神识离体以后,比如说人死了以后可以看见自己的尸体在那里,这个身体就变成了所境,以前是个能境,所以说它那个跟灵魂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这两个是有差别的。
那么我刚才说它不存在,你可以理解成胜义谛,但有时候也可能是中观的单空。因为还没有说到如来藏,或唯识里面的圆成实,或真正的空性,要说到这些时候才是真正的胜义谛。也就是说,我们在说这些现象不存在的时候,这个“不存在”是什么样的,是一个什么?还没有清楚。如果把它清楚了,它就是如来藏,是空性,那就是胜义谛了。
有时候我们说它“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如果是个观念,或者是一些境界,那可能还是单空的层面。单空不是真正的胜义谛,它是靠近胜义谛,只能算世俗谛。但刚才说那个灵魂不存在呢,纯粹是世俗谛的东西,因为那是个错误的概念。
问:师兄,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我一直在想,就是那个心能够幻化这个世界,今天晚上听了这个课以后有一些感触,但还是不够深刻,就是说,像你拿的那个引磬,心怎么能够幻化这个引磬呢,这个过程还是串习得不是很熟。
师兄:这个要去修行。中观的修行也好,唯识的也好,第一步就是在感受中要把外境变成心识,概念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它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物质,概念中我们知道它是心的幻现,但实际上我们只有这么一个概念,在平常的生活却不会这么看的,还是会习惯性地当它是个客观物质。
所以你要去观修,反反复复地观修,观修到一定的时候,你会直接觉得它就是你心识的幻现,但这个要花很长的时间——当然这个很长要看怎么说了,它绝对不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众笑)可能就是一年两年、两三年、三四年这样,每个人不一定的,不可能听一堂课就怎么样的。
问:这个是通过什么方法来串习这个呢?
师兄:其实就是修单空就可以。
问:感恩师兄啊!我有个问题,比如说我们平时看的佛经里面讲了很多十方诸佛不同的名号,还有各个佛号不同的功德,包括极乐世界,这些是不是都还是世俗谛里面的内容?
师兄:极乐世界其实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极乐世界有四种土,圣凡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常寂光土绝对是胜义谛的东西,实报庄严土也大部分是胜义谛的东西,但是它那些现境,有现象出来,而且还要看从哪个观念去看。
因为我们判断胜义谛跟世俗谛有两套,如果以二转法轮的那一套来判断的话,实报庄严土这些都只能算是世俗谛,为什么?因为它有相,“凡有相皆为虚妄”。但是如果从三转法轮去看的话,那就不是的,它说能证跟所证一致的时候,就变成胜义谛了。
那么实报庄严土里面有些圣者,他们又时常会处在法性定里面,他那个时候是胜义谛来的,所以这个东西要看怎么去看,西方极乐世界它是一个很庞大的概念,不能够单纯说它是世俗谛还是胜义谛。
问:梵师兄您好!我有一个问题啊。因为对中观的胜义谛刚刚有一些初步的认识,知道万法的本性是空性的,那么现在开始学唯识宗,在唯识宗里讲心识是存在的,那么在学唯识宗的时候说阿赖耶识、末那识、心识是存在的,那在这个时候如何把握这个中观的胜义谛里面本性的空?
师兄:其实我们说的“心识存在”是在世俗谛这个层面讲的。就是有一部分随理唯识的论师,他们搞不清楚,认为心识在胜义中也存在。当然这是种错误观点,中观会拼命地破它。但我们现在讲这个《唯识三十颂》的时候,不会像中观那样去讲,刚开始的时候,心识的存在一定是世俗性的存在,要到了胜义谛的时候,我们才会说它是圆成实、是空性的,我们会这么去讲。
好,我们现在回向。
注1 戒贤论师: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玄奘访印时,戒贤年事最高,为那烂陀寺大长老,长期讲授《瑜伽师地论》,弘传唯识教义,受人崇敬。玄奘拜他为师,从学多年。
注2 护法论师:诠释《唯识三十颂》的十大论师之一,主张四分唯识学说,师从因明学大师陈那论师。
注3 依物:依靠一些物品,再加以想象而成。比如依靠“乌龟”和“毛发”,想象出“龟毛”;依靠“兔子”和“牛角”,想象出“兔角”。
注4 中观九大因:①共同五大因,指应成派和自续派共同的五大因,即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离一多因、破四句生因、大缘起因。②应成不共四大因,即汇集相违应成因,根据相同之应成因,能立、所立同样不成立之应成因,他称三相应成因。
注5 华首门:华首门是鸡足山顶峰西南的天然绝壁,笔直如削,宛若崖壁上镶嵌着一道大石门。壁中有一道垂直下裂的石缝,把石壁分为两扇,“门”的中缝悬挂着距离大致相等的 “石锁”,檐口、门楣清晰可辨,酷似一道对开的石门。相传尊者大迦叶在此入定,奉持守护佛陀的金缕袈裟和钵盂,等候弥勒佛来访,再把佛陀的衣钵传给他。
注6 唯识里面叫“九缘生识”,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引罄,这样的一个眼识是由心的九种力量把它呈现出来的。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