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沃吧活佛:
四句对应破四边:
一句:色即是空,显现没有本质,破有边
二句:空即是色,空性不是和“色”不同的另一个事物,破无边;
三句:破除二谛的执着,不承认世俗中有色,站在胜义的立场上看问题,即空即有为执着单空,见解上黑白绳子捆绑一起,破二俱;
四句:非空非有也是单空,以无计无念为证悟,破二非。
四句对应中观四部:
色即是空:显现是空性;
空即是色:空性即缘起;
色不异空:缘起即双运,没有单独的色法,也没有别别的空性;
空不异色:双运即离戏。此为用四句照顾四步空性和修行,非文字的真实含义。
中观庄严论说的中观四步的说法:
1、 空性:思维显现的无实质;思维和直觉对境都有;
2、 双运:思维单空本身也不成立,本为空性同时即是显现,即现即空,即空即现。谓之双运。思维和直觉对境都有;
3、 离戏:空性和显现并非黑白绳子捆在一起,就是同一事物。于是乎就有了立场问题,到底是色是空的问题。思维上的离戏本身是戏,只有境界上还能是真离戏。但有可能堕入单空,也可能开悟;
4、 等性:证悟。全色即空,全空即色。
堪布阿琼:
色即是空:以空破有边;
空即是色:以现破无边;
色不异空:以显破有边;不能理解为不承认色法不存在,以缘起色法破实有色法;
空不异色:以空破无边。以空性并非断灭而破对境性实有空;
与宗喀巴大师说法一致:了知以现破有边,以空谴出无有边。
我们接着学习《心经要义之辨析》。今天是第六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沃巴活佛和堪布阿琼的观点。这两位仁波切的观点有点学术化,但里面含有关于“中观四步”的一些说法,会牵涉到修行,所以大家要注意听。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其他论师对这四句话,从不同层面所做的不同解释,首先看沃巴活佛的两个讲法。
沃巴活佛是麦彭仁波切的弟子,也是一位非常出名的堪布。为什么说他是堪布呢?因为他有很多论著,也为《现观庄严论》撰写过论疏。能解释《现观庄严论》的人,一定要很有修证才行,所以可以说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他对《心经》这四句话有两个讲法。
沃巴活佛在《见派分别论》中这样论述道:“色即是空”可破除有边,因若以胜义理论进行抉择,色法根本就不存在,故可谓破除了有边;而“空即是色”又能破无边——虽说色法本质上并不存在,但因缘假和时又会在凡夫的分别心面前无欺显现,并非如龟毛兔角般何时何地都不显现,因此可谓破除了无边。
那么,“色不异空”破的又是哪一边呢?——破二俱边!为什么说破的是二俱边呢?沃巴活佛并没有详加说明,但我个人认为,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正如噶玛巴等论师所说的那样,以色在世俗中也没有的方式,能破对二谛分开的执著,但这并不是直接的破二俱;不过我们可以此类推,既然连色都没有,那当然也就没有与色相观待的空了,如此就能破掉二俱边。
同理,“空不异色”能破非二俱边。“空以外无色”的字句意思,上文已讲明,这里活佛为什么又要把“空性之外没有色法”与破非二俱边对应起来呢?我个人的看法是,虽说空性远离四边,但若将四边与四句对应宣说的话,破非二俱边恰好可与“空不异色”相对应。
以上是沃巴活佛用《心经》四句话破四边的观点。
大家应该知道,“四边”是指:有、无、即有即无(“即”是当下的意思)、非有非无。四边是凡夫二元执著的四种方式,即把能显现的本质和显现的事物相对立。也就是说,我们的能认知和所认知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东西;如果“同”,那就一体一味解脱了。
那么,能所不同的话,对境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心不同呢?总的来说就是这四种方式:
第一个是“有”,即我的心(能认知)前呈现了东西(所认知),我认为它“有”。至于它以什么样的方式“有”,又有俱生执著和遍计执著的区别,此处我略作解释:
当我们看到一个事物,对于学宗教的人来说,才会考虑它是不是真的存在,会去分析它有没有组成部分,它最小的组成部分是什么等等。或者至少是物理学家才会去干这些事,比如用粒子加速器去摧毁它。普通人不会管这么多,不加思考地就认为它就是一个东西在那里——这已经是二元对立了,因为普通人会不假思索地认为能认知和这个所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没有学过宗教的人,他会认为面前的东西——无论汽车也好、房屋也好、人也好,和他的能认知是一个东西吗?不会的。甚至当他转过身去,还会认为那个东西在那里。这种不加思考地认为它存在,在另外一种分析方法里就叫俱生执著。这种分析方法跟中观平常的说法不一样,但这种解释方法反而更容易让人懂。
更登群佩大师就认为俱生执著应该这样解释:一看上去就不加思考地认为某个事物存在,这就叫俱生执著。看见后去分析它,分析出来它是物质或心识,认为事物是这样的存在才叫遍计执著,是经过教育出来的,就是乱思考出来的。
这是另外一个学术层面的问题,我们先不讨论。但有时候没办法,因为要对这四句要义仔细分析的话,没办法不学术化,而且会东拉西扯,牵扯到很多不同的说法,很容易把没有学过《中观总义》或《中观庄严论》的人搞昏,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我手机上已经有很多师兄发出了疑惑,乃至于不满的声音了。而且我讲法的方式语速又快,经常有口误,间或夹杂着一两句脏话,大家听得心旌摇晃,一会儿怀疑“他是不是坏蛋?”一会儿又怀疑“他是不是有点儿修学的成就者?”各种各样的怀疑,加上不同的名词一熏习,你那可怜的小相续,被整得简直一无是处。但是没办法,必须得学术化。
好,不管是俱生执著还是遍计执著,我们看到一个东西,认为它存在,这就叫“有”。
还有一种认知是觉得它不存在,其实把这个东西拿开就不存在了,心面前没有显现就叫做不存在。没有显现有很多种状况,一种是现量性的,比如我们的眼识现量看到一个杯子,这个杯子在的时候,也即心前显现了这个杯子,这就叫做“有”;把杯子拿走,也即心前没有了杯子的显现,这就叫做“无”,因为我看不到这个杯子了。
还有一种是思维性的(比量性的),比如说遍计执著,一个杯子放在那里,如果你认为杯子本身不存在,存在的是它的微尘,这就叫遍计执著。现代科学家认为那是量子,他们会给我们讲课:“你们所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杯子,是光照射到杯子上,光子反射至眼球等组织器官,在后丘脑形成一个视觉信号。这个信号或样子实际是错误的,真实的杯子就是量子。”这也是遍计执著,是遍计的“有”。如果把杯子拿开,科学家会说量子不存在了,这种在头脑里想象量子不存在,就叫做“无”——头脑里面也有“有”和“无”。
我们现在不搞那么复杂,搞复杂了以后会非常学术化,与其整天思考这些东西,不如直接去修单空,一夺就完了。而既然是讲要义分析,而且很多师兄喜欢这个,他们喜欢跟别人谈这样单空、那样要义,谁说是怎么样的……显得自己很多知、知识分子很有学术气息。
其实不用搞这样复杂,大部分人只要大概知道这个意思就可以了,然后一定要去修行,在修行中再回头来看,这样可以让闻思帮助你修行,同时修行会帮助你理解所学的这些东西。如果一上来就搞得头脑很复杂,修行中一点儿感受都没有,这是一种病态,是不对的。
当然,有些师兄可能已经有很多修行的感受,这些仔细的分析可能会帮助他更好地修行,让他的思维变得更深细,也没什么不妥。但有一些师兄连基础都没有,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那你大概听懂就行了,听完后赶紧去修四夺,我们已经讲过很多真正的修行。你得让自己的心有点儿感受后再来思考这些,那个交互作用才会产生很大的一个效果。什么叫交互作用?又感受又思维,又思维又感受,这是我们每个修行人应该要注意的一个要点。
接下来是“即有即无”,一个东西放在那里,现量上你无法说它是即有即无,因此“即有即无”一定加上了意识的成分,否则怎么即有即无啊?它放在那里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特别是美国人,人家多实诚嘛,明明摆在那里,有或没有一目了然,你要跟他说“即有即无”的话,他会跟你急的。
所以“即有即无”一定是现量和意识比量混在一起的。现量的话,比如眼识显现一个杯子在这里,但我头脑里认为它根本毫无实质,这就叫“即有即无”,它也是一种执著。比如有师兄在介绍他对空性的“甚深理解”时,直接告诉我说:“一个杯子放在那里,你要怎么看它才对?要把杯子拿开才叫对。”其实他就在说即有即无,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这个概念,对应不上去而已。
这种即有即无,就是眼识呈现出了杯子在这里,心却根本认为它不存在。那么这里的不存在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真的认识了觉性,一个杯子放在那里,对他来说没什么存在不存在,连这种想法都不会有,这是证悟者的境界;一种是尚未证悟,他站在醒的立场来看梦,眼识虽看见有个杯子,而意识认为它就是不存在,根本不承认色法,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指鹿为马”。
很多年前我们还有一个说法,叫做“应成派的见解,自续派的境界”,其实就是这样的。应成派的见解是什么呢?——“是的,我是看到它了,但它就是不在!为什么?因为我的心要站在证悟的立场上(不过实际上还没有证悟)。”因此有些人表达这样的观点,我会说他还是不一定究竟——不过也不一定,得看具体情况,万一他确实证悟了呢?如果真的证悟了,不能说显现在或不在,因为空即是色的时候,这些显现就是本性。而本性根本就远离四边,你说它在或不在,即有即无或非有非无,都是要被遮破的戏论。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杯子放在这里,我们的眼识看得到,心却认为它就是没有,那这个“心”是什么呢?肯定是意识性的,是轻微意识性,有时候这种意识会变成一种直觉。你会说:“那个不是意识性的,是境界性的。”——胡说!真正境界性的话,要么它就消失了;要么你开悟了,杯子显现也是法性。所以,这肯定是意识对它的一种判定,只不过由于串习成量,这种判定直接就这样上去了。
人类经常有这样的判定,比如有人一张脸出现,你马上就不经思考地觉得好看或不好看,一见钟情不就这样的吗?一张马脸出现,他一下看到,就迅速产生了愉悦感——“哇,好纤细的一张脸啊!”修单空也一样,如果串习成量,一个东西出现在面前,你会立刻觉得它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修行刚开始一定要反复思维和感受,做多了就会变成直觉,然后慢慢形成境界。
还有一边是“非有非无”,非有非无会不会有意识性的东西呢?如果把意思倒过来,它跟“即有即无”是一样的。那为什么要说非有非无呢?因为在人类的执著中间,心面对的状况不一样,比如我把杯子拿开,就是一片空——也不一定要拿开,“拿开”是一个词汇,实际上有可能是我们通过修证,比如禅定很深的时候眼睛都不看了,它真的会消失。或者你“看”到了东西,但不是眼识在看,因为那时候眼睛不起作用了。
你可能会问:“眼睛不起作用了,还会‘看’到东西?”当然会了,比如你晚上做梦的时候,你的眼睛在看吗?你的眼睛明明闭着,可你也看到了东西。你在梦中看到的情人,是你眼睛看到的吗?肯定不是,它是意识的一种幻象。意识可以在睡眠时出现梦境这种幻象,也同样可以在修行中出现一些相,但这时我们可以不叫它“意识”,因为一说“意识”,我们会老觉得是“想”或“思维”,而禅定很深时没有粗大的思维,所以我们可以说是“心的呈现”,即使眼睛不再看了,心一样可以呈现出一些相。
那么这时候有可能会出现“空”(什么都没有),这种状态是现量的,不是想出来的,杯子等有形有相的外境就是真的消失了。但这个“空”是不是真的证悟了空性呢?那就不是了。大家注意,这个很容易上当,有些人体会到这个“空”,觉得它不仅空,身体都消失了,什么都消失了,真的是空啊,同时还光明炯炯,就认为自己证悟了“明空双运”。
其实那还是心的一个对境,这个心的对境就叫“非有非无”。为什么呢?它不是一个东西——非有;但它又明明是心的一个对境——非无。它依然是人类的一种执著方式,所以就给了个词汇叫“非有非无”。
我们人类,从普通人到修行人,所有执著都可以用四边全部概括,我们的任何一个状态都处于这四种执著里面。就是说,我们用语言去概括凡夫所有现量或比量的执著,一共会有四边:一个是有,一个是无,一个是即有即无,一个是非有非无。这四种方式可以把人类的二元执著全部概括。
沃巴活佛就用《心经》的四句话一一对应去破四边,这是一种讲法。那你说《心经》四句就是为了破这四边吗?当然可以是破这四边,它也可以像我们以前讲的一样,以二谛的方式来破,有很多种讲法。
佛经难以解释就是这个原因,一句话里有很多层次的含义,很多不同角度的意思。后面的这些论师和祖师们,通过自己的修行、观点来阐释这些东西,这对我们来说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如果我们真的明白了那个东西,你会知道所有不同角度的论释都是一种说法;如果你没明白,通过他们不同的说法,能加深你的理解,让你能更加全面理解,避免你瞎子摸象。大家知道“瞎子摸象”这个成语吗?这个成语其实来自于佛教,比喻空性像大象,非常庞大,由各种各样的部分组成,然后几个瞎子去摸:摸到腿的说像柱子,摸到尾巴的说像绳子,摸到耳朵说像蒲扇,摸到象牙的说像长矛……
通过论师们不同角度和层面的描述,你对空性可以了解得更详细,因为空性真的是无形无相,比大象简单多了,也因此复杂多了。由于它无形无相,所以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状态和层面,那么去解释它的时候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层面。
这对我们的修行有什么帮助呢?有很大帮助,它可以纠错——整个空性的修行你从未修对过,全都在纠错。其实说“修没修对”都是扯淡,其实全都是错的。那你说什么时候是对的呢?没有对错的时候就对了。你如果真的认知了空性,会发现那个东西根本用不着修,你修的时候只是在纠错,所以中观用了个词汇叫“破”,“破”的意思就是纠错。
你说:“自空中观的修行是纠错,那他空中观应该不是吧?他们的修行是安住在光明里面。”其实大手印初初安立了一个“光明”就是不对的,它以心为道,但并不知道那个心的本质是什么。你要说真正正确一点的就是大圆满的修行,所以大圆满的修行真的是无修(但要真的悟得比较透彻的大圆满才行)。
大圆满和大手印在修证过程中是有纠缠的,什么叫纠缠呢?很多人的修行似乎是证悟了,其实他还在大手印那个层面,然后他得不断地观心,慢慢清晰,再过渡到大圆满,之间有一个重叠纠缠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灰色地带。有多漫长呢?一刹那!就差那么一点点。但那一点点要搞死个人,要透彻地明了那一点差别,把它分开来讲的话,“一刹中有尘数刹”,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分别,但你要明白了就是那么回事。
走到大圆满以后就真的是无修,不过即使走到了大圆满,你还是要安住去修,只是你这时采取的方式,是以准确的、正确的本质,去慢慢消融掉你所有的分别执著,因此非常快捷省力。但你没有透彻之前是不省力的,纠错是很痛苦的。
但没有办法啊,有几个人能一上来就明白大圆满、顿悟?那是不太容易的,很多人都要慢慢磨。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分析这些东西,对于现代一部分头脑较发达的师兄们来说是有好处的。还有,对一些修行到中间的师兄,这些是有关联的,比如一些师兄身体修消失了,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么这些见解会帮助他们。
但是,也不要听到这些见解后,马上就轻率地拿着一句大话去套自己的修行,这样会出问题的。我觉得最保险的修行,就是把基础打牢,这样就不太容易出错。什么基础呢?出离心、菩提心和单空(我们先把单空的基础打牢实)这三个基础。现代人如果不修单空,直接去修大圆满,这种人可以叫魔鬼——这不是我说的,是无垢光尊者说的,这句话来得狼毒啊!可见单空非常重要。当然前面的出离心和菩提心也重要。
沃巴活佛是用《心经》四句话去破四边。他怎么破呢?我刚才把四边这些东西讲了之后,破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第一句“色即是空”破的是什么呢?可以破除有边,也就是说显现没有实质。我们心前可以显现很多东西,但它们没有实质,是一种虚幻的显现。那么这些虚幻的显现,我们开始可以用思维去破,比如使用离一多因等中观共同五大因。
大家最喜欢用离一多因了,用这个方法一一分析,会发现所有事物都没有组成部分。还有些人喜欢用破有无生因,因为事物都在不断运动,通过破有无生因一观察,会发现前前连不上后后,因此它只能是虚假的。反正不管用什么因,都是通过思维去破。学过《中观总义》的师兄们,你们有福了,你们会发现原来这些能破因真的有用。
如果一个人长期坐在坐垫上,用这五个因反复思维你面前的那些物质,你的认知就会产生变化。我以前就是这么干的,以前我去打禅七,人家在参念佛是谁,我就去分析地板是不是有组成部分。人家打坐打得舒适、愉悦、安乐,我在那里思维得头昏脑胀,胸中像憋闷了一块东西,很想大喊出来(我玩过这些的。但我不太支持大家以思维得头昏脑涨、憋闷等等为标准去做,我不支持这样,免得你搞出事了怪我)。
但你真的可以去思考,只是不用搞得头昏脑胀,你要思考一下,停下来,轮番交替这样去做。比如你面前放了一台电脑,你用离一多因分析它:“它如果完全没有本质,又这样呈现出来了,哇……会这个样子吗?”其实,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的思维就已经在引导你的心去感觉它虽无实质,却又呈现出来。那么,这引发你的第一个感受往往是如幻,如同全息影像,有显现却无实质。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看电影或全息影像看多了,可能会把如幻想像成全息影像。就是说,当我们分析这台电脑无实质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它放在面前就像全息影像一般,似乎手都能穿得过去,这就是第一步——如幻。
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就引入了四夺的修法,我不是教大家观想激光去穿吗?为了引起这种如幻的感受,修单空的第一步感受就是如幻。慢慢地,等你串习深了以后,你会觉得这个形象虽然像全息影像,那个形象可以消失,完全不存在,这个时候就叫如梦。
以前我在《幻化八喻》里讲过八种不同的修行觉受,可能很多师兄都忘记了,辜负了我一片痴心。那个时候我真是对大家一见钟情,全心付出,结果大家都不买我的账……08年或09年的时候,我带了一帮人去夜总会给他们讲明知定,我真的很像二十多岁小姑娘才出社会,被那些老色鬼骗了一样——太天真了!
当你觉得这些显现如梦,可以消失的时候,其实它还在那里,这就跟我刚才说的连上了。有些形象真的会消失,有时可能是空,有时可能是光,这就会变成了密宗修行的一些状态。密宗修行有十种状态,我们下一节课要讲,会呈现出烟、明点等东西。
这是第一步,通过思维来观察、遮破这些显现,就是所谓的“色即是空”。然后你思维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觉受,以及产生境界性的认知,觉得这些存在就是假象。觉受也是直接认知,直接认知有指鹿为马的直接认知——显现在那里,但我的心就觉得它没有。心觉得它没有就会忽略它,你一忽略它,它真的会消失,消失也是直觉性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是因为定造成的消失;而反过来说,单空的观念如果不加上定,那就只是思维,思维层面的单空是不起作用的,所以一定要有定。
定和单空的认知就形成了单空层面的“止观双运”,在单空层面的止观双运,显现真的会消失,因为你的心不承认它存在。所有的存在其实需要我们心的明力附上去,如果心不承认它存在,心的明力不附上去,它真的会慢慢消失。消失以后,你也可以证实“有”边是没有的,当然,它可能变成了一片虚空,还没有办法成为觉性。
如果成为觉性,到“色即是空”这一句就已经证悟了。就是说,在你那里,这时候显现和觉性是一致的,后面的三句就不用再说了。不管拿这四句话对应四边也好,还是对应中观四步也好,如果你在“色即是空”这句话就一下领会到觉性,那后面三句就成了话,不用再说。
但一般人怎么可能呢?要讲破四边,还要讲中观四步修行的层次问题。四边是我们要破掉的四种执著方式,四步是关于修行的层次,讲修行境界一步步的不同。今天如果时间够的话,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单空方面的四瑜伽,又是不一样的角度。
其实我觉得讲太多了可能也无益,但没办法,你们让我来讲要义辨析的嘛,那我就稀里哗啦开讲,你听不听不懂是你的事。也许有极个别的师兄会受益于我们这种交流,那也行,只要有一个能听懂就行。你看我下面坐了一帮人仿佛听懂了,那我就满足了,网上的师兄有没有听懂我真的不知道。因为我没有神通。
不管怎么样,“色即是空”这句话中的“空”,你可以通过意识思维到觉性,但感受上肯定不行。如果你感受上、认知上体会到觉性(开悟了)的话,那色就是空,反过来空就是色,后面的什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就会觉得多余。
当然,你还可以分析出其他观点,比如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色空完全一体嘛。但在这个过程中间又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我们以前经常拿洞山禅师的一首诗举例,“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渠”指显现,“我”指“心”或“空”,意思就是说,显现正是“空”,而“空”却不是显现——一下就跟这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矛盾了。
这怎么办呢?我告诉你,他这个观点恰好跟无垢光尊者说“显现不是心”的观点不谋而合。那洞山禅师对不对呢?是对的。但为什么会形成在语言上的不同呢?因为洞山禅师这个观点,是在修行上的一种观点,而我们这里是在辨析,而且《心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个很笼统的、很大的说法,是一种中观的说法。
洞山说的“渠今正是我”,意思是说外境全部是心的显现,是本质的一种幻化和游舞;但“我今不是渠”,你不能说外境就是我的心,否则外境坏了,心也应该坏了,而事实并非如此,比如我进入了法性定,外境明明都坏了、消失了,心还在嘛。洞山说的这个“色”(外境)和《心经》说的“色”是不同的,洞山说的外境是某个具体的形象,这样的形象会消失。所以我们前面在破分开二谛的执著时,强调说要不承认色。由于这种不承认有级别、有层次,所以有观念性的“指鹿为马”,也有境界性的真的消失。
大家听得懂吗?是不是觉得有点复杂啊?我已经尽量讲得很清晰了,你们没看到我头上微微在冒细汗。所以很多瑜伽士很烦讲这些,他觉得你一点都体会不到,白说这么多。比如乔美仁波切在他的自传里面说,如果你对觉性没有体会,然后又对你说那么多,那是天下最欺诳的一件事情。
当然,这是有所针对的教育性的说法,不是反对闻思,否则的话,我们现在都没体会到觉性,那我们说这些不是天下最欺诳的事了吗?那这样的话我们就不说了嘛?下课——同意下课的举手?没人举手,不同意啊?那我心甚慰,但不说不行,我们还是要说。实际上,从瑜伽士的角度来说,你要是真的明白了本性,那还说这么多干嘛,依据它去修行就行了,慢慢什么都明白了。
如果是证悟很深的人,他很能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去说,他也会支持这样去说,因为是大乘佛法,真的证悟者就是菩萨了,他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利众,当众生无法一下契入的时候,那他就只能散开广长舌,说个没得休,那是没办法的事。
第一句“色即是空”是破有边,第二句“空即是色”则是破无边,原文说:而“空即是色”又能破无边——虽说色法本质上并不存在,但因缘假和时又会在凡夫的分别心面前无欺显现,并非如龟毛兔角般何时何地都不显现,因此可谓破除了无边。
这个破的无边往往是断灭边,比如有些人会觉得空是什么都没有。沃巴活佛说不是这样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字面上的解释是这样的。
实际上有个更深的解释,空不是离开色法的另外一种显现。我们总是会认为空和色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比如刚开始接触中观时,我们会觉得:眼前这个杯子,它空的本性就藏在里面,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特别是藏传中观引入了“法性定”的观点,这个观点无意中让很多人误以为空性是离开色法的另外一个东西。为什么呢?他们认为,在法性定里,庸俗现象消失了嘛,而法性定里一定要有个东西嘛?他们就觉得空性好像是离开了色的另外一个东西。这是一种误解,不能这样想。
关于法性定,我以前跟大家讲过很多次,比如《大圆满基道果发愿文》里有句话:“远离言思虽无见何法,亦无未见所剩之余法。”“远离言思”就是进入法性定了,那时没有见到什么法,也千万不要认为留下了一个什么法,这句偈语其实在说这个。也就是说,除了色以外,你真的找不到一个单独的空,即使是法性定里没有显现了,你找到的其实也是跟色的本质一样的东西。
这时候色和空怎么统一起来?这又说回我们前面那个观点:你不要承认有形有相的色,你要说它是一种光明或者空性就可以了,你见到的就是空性。这样去理解的话,那么反过来,空性就是色,空即是色,听得懂这个逻辑吗?
我们以为,在法性定里面色消失了,我们的心还会见到另外一个东西,其实会把空实有化了,是错误的,我们见到的就是产生色法的本质。既然是色法的本质,它是没办法离开色法的;如果本质离开了色法,它就不是色法的本质了,而是离开色法的另外一个东西。
有人问,那这些现象消失后怎么办呢?现象消失以后,剩下的那个本质,其实跟现象存在时是一样的,因为本质无形无相,它可以幻化出这些现象。那么这些现象消失以后,你什么都见不到,见到的就是相的本质。如果你不承认有形有相的色,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二谛都不承认有色,那么空就是色了。所以我之前说,我们前面学的理论可以把后面诸位大德的观点都概括完,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我们怎么拿“空即是色”这句话来指导我们的修行呢?很简单,你证到的任何境界都不算数。比如你在修证中见到一个境界,觉得它真的就是证悟——好殊胜啊!那你反观一下:第一个,你证悟的这个东西,如果跟外面的东西不一样,不是一味一体,那你证的东西就错了;还有一个,如果是你的心见到的某种状态、某种境界,都是错的,说明你见到的东西不对。这就是它在修行上的指导意义。
证悟时,你见不到什么东西的,只是明白了心是什么。你明白了心是什么?它什么都不是。从大圆满的观点来看,并不要求现象消失。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现象不消失的话,那我们证悟以后,这些东西是什么呢?——“万象丛中独露身,拨不拨万象?”
其实证悟了大圆满,根本不会有这个问题,如果你提这个问题,说明你没有证悟。如果你证悟了,别人故意提这个问题来问你,那你对着他的脸搓一搓就完了,意思想告诉他这是没话找话说,不过前提是你要懂了才行。当然,你也可以说它是法性,拨和不拨都不成立。要是你还不懂的话,别人这样问真的会把蒙住的。
前面我讲过,二谛中间都不承认色,其实你不知不觉中都会承认色,那怎么办呢?夺啊!因此我以前告诉大家去修单空,把单空修到底,拼命夺,慢慢地,你对色的有形有相的执著就越来越轻,对情绪的执著也会越来越轻,到后来,如果遇到好的上师,一放,完全放下——那就是了。因为什么都被你夺空了,全都放下了,但有个东西你是放不下的。
当然,说“有个东西”是不对的,法性不是个东西。反正那时你会明白:“噢,心就是一种光明,没有什么,非常自然平常那个就是了。”——你能确定它。假如现在给你说“非常平常自然的那个就是了”,你就会去追啊、想啊,只要你一想,一个对境就出来了,你没办法自明性地肯定、肯定地自明,你做不到。
那怎么办呢?夺!所以我数年以前就说了“将单空进行到底”,但是大家都不信我,大家都要直指心性、见性成佛,但我们不是那样的料啊!我也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找个上师给我指一下:“上师,我的胸口在正面,心脏在左边,您指嘛?”上师指了,结果我的心碎了,成了神经病。(开玩笑)
见性没这么简单,修行的关要是要消执,消到一定的程度,心才有这种能力去担当,禅宗说你要担当得有能力才行。而且这种担当里面带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肯定、才能担当。所以一定要照着我们以前讲的四夺去做。
我们以前讲的看起来似乎挺简单,而大家总是想着直指心性、见性成佛,好像可以通过很特殊的咒语,或者像武侠小说中描述的一样,一个人掉进一个山洞,捡到一本武功秘籍,里面有很多关于穴道、气脉的修法,一练功夫就出来了——那是金庸骗人的,知道吗?别听这些好不好?所有的秘密,佛陀全说完了,天下好话佛说尽,关键在于你信不信。你不信,那就没办法了。
再看第三句:那么,“色不异空”破的又是哪一边呢?——破二俱边!为什么说破的是二俱边呢?沃巴活佛并没有详加说明,但我个人认为,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正如噶玛巴等论师所说的那样,以色在世俗中也没有的方式,能破对二谛分开的执著,但这并不是直接的破二俱;不过我们可以此类推,既然连色都没有,那当然也就没有与色相观待的空了,如此就能破掉二俱边。
沃巴活佛是怎么破掉二俱边的呢?齐堪解释说:既然连色都没有了,那也没有与色相观待的空,色和空的执著都不会有,如此就破掉了即色即空二俱边。
在二谛中我们都不承认有色——记住,是不承认庸俗色,即我们作为凡夫所执著出来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身体触到的色。这样一来,色就没有了,那么与色相对的空也就没有了。
“即色即空”的“空”,如果处于四边的一边,那一定不是真正的大空性,只能是和色相对的空,最多就是一个单空。所以这个二俱边一下就被破掉了——这是字面上的意思。
落实到思维和修行上,就是要破掉我们对色和空像黑白两条绳子捆在一起的执著,在《入中论》和《中观庄严论》里都会有所讲述。这种执著体现在修行上,就是你会觉得面前的事物“即色即空”——眼识看到它有,心里却认为它没有(可以是如幻的没有,也可以是如梦的没有)。这就是所谓的“黑白绳子捆在一起”,是一种不究竟的见解,我们要破掉它。
怎么破呢?要破掉这种执著,就一定要认识觉性,认知觉性之后,显现在或不在都一样。在大圆满的修行中,我们会放弃追究外在显现,反过头来追究造成这些显现的心是什么,最后发现心的本质是觉性,同时也是真正的空性。
那为什么要先破心的显现?因为我们的执著太重了,如果不先破掉显现,当你觉得自己好像证悟了心性的时候,但是还有色法放在那里,耿耿于怀。很多人来给我说他的证悟就是这样:一个东西放在那里,但是他证悟了心性——其实他所谓的证悟是他自己想或者感受出来的一种东西,这个感受出来的东西跟色法是分开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呢?因为他的心对那个东西的存在带有强烈执著,没把它破掉。只有通过四夺把色法破掉,这种执著减轻后,心觉受到的空性才有点靠谱。
所以,二谛中不承认色的存在其实是一种很好的修行。为了让心不承认它,我们才修四夺嘛,否则夺什么啊?不如现实一点,去银行夺点钱。学佛是一件最现实的事,只不过有点复杂,特别是经我这么一讲,就显得更加复杂。实际修行起来没那么复杂,特别是遇到了好的导师,真的不用那么复杂,关键在于你要听话,真的要听话。
而最麻烦的,我们现在根本不知道谁是好的导师,很多人都是道听途说、自以为是、变态心理……不会真的听话。现代人其实只听自己的——“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特征——现代人还不算只听自己的,还听手机的、朋友圈的,这就没办法了。其实学佛没那么复杂,但要去实践很难,我们都确定不了谁是好的上师,没法跟;即使跟了,也没办法相信。
那怎么办呢?先闻思,只有这个解决办法。你拼命闻思、拼命去学,自己慢慢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人就是这样,知道怎么回事之后就没人能骗你了,朋友圈骗不了你,任何闲杂人等都骗不了你,因为你自己明白了。就算不是真正的明白,只要大体明白,你也有方向了,然后知道谁能指导你了。但这个过程一般要付出七、八年,十来二十年的时间,期间很多人会pass掉、会熬不下去,变成我们经常说的“炮灰”。
色不异空落实在修行上怎么办呢?要怎么破呢?一定要认识觉性,认识之后连破不破都没有了。其实在第一句“色即是空”的时候,如果你就直接认识到了觉性,那也就没有什么破不破了。这一句“色不异空”也一样,关键还是要认识觉性。如果还没有认识到觉性,那怎么办呢?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夺”!夺了再安住,安住了再夺,反复串习。
当然,还有个方法就是修气脉,其实是用气脉的方式去夺,因为显现一定要靠中脉和其他脉的结合,如果把左右二脉和其他经脉的气全部引入中脉,显现就会消失。采用气脉的方式来夺就要快一些,而且现量。
而我们现在用意识去“夺”,是采取意识不相信眼识的方式,指鹿为马——眼识明明看见在,意识硬说它不存在。中观就是这样,是意识性的,而心却只相信现量,比量只能指导它、改变它。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写几万句话、几千本书来形容一碗豆腐花的美味,但心相信的只是吃到它的那一刻——心一定要现量经历才可以。用气脉的方式,可以让显现现量消失,让心真的相信显现是假的。其实,我们用中观的观点,再加上定,显现也会消失,和用气脉的作用是一样的,而且不会走火入魔。
修气脉很容易出毛病,还容易把人引入邪道,而修中观不会,因为我们会在空性方面有很多思维,对自己的情绪、心识方面的法也能一样遮破,所以是很稳当的一条路。法王在《大圆满直指心性》里面说,因为思维中观而领悟大圆满的功德非常大——“功德亦巨”。
而现代人不太适合修气脉,因为现代人心思纷乱,意识虽然很明利,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但是静不下来。而修气脉需要静下来去观想自己的气脉,要花很漫长的时间,然后引气入中脉,一点一点来,很慢,也容易出事。
既然现代人喜欢思维,那就让你思维,中观干的就是以思维破思维,不怕你思维,所以它比较适合我们这种脑袋转得非常快、以多疑为主的现代人。修气脉如果没有正确的中观观点的话,往往对修行过程中产生的境界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处理,所以一定要有老师从旁指导,从修气脉产生的那些境界着手,加入一些正知正念,引导修行者慢慢趋向解脱。
而中观并非如此,它一路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观点,看起来慢,实际快,而且不会有弯路,只是需要你长期闻思、训练下去,它是一条非常好的路。
那么,要如何才能让“即色即空”的执著消失呢?刚才说了,认识到觉性,这个执著就肯定消失了;还有一种就是执著减弱,显现虽然还在呈现,但你的心真的当它不存在了。明知定就会有后面这种状态,所以我以前说,先要修梦幻定,然后再修明知定。
心当它不存在的时候,心就回到自己的本位上去了。心回到本位的话,就会对自己的本质产生自明,如果窍诀一指就容易明白。听得懂吗?如果有修行的人能听得懂的。
很简单,虽然有显现,但心确实知道它是假的,那时你不用再思维,也不用什么离一多因去感受,只要安住在那里。安住的时候,你会发现只剩下“明”,那个“明”你破不了的,就算睡着了那个“明”都会在。然后再来破“明”是什么,如果通过上师窍诀的指引,一下就明白了。所以即色即空(二俱边)要这样来破,这是修行。
破了三边了,还有最有一边,我们来看原文:
同理,“空不异色”能破非二俱边。“空以外无色”的字句意思,上文已讲明,这里活佛为什么又要把“空性之外没有色法”与破非二俱边对应起来呢?我个人的看法是,虽说空性远离四边,但若将四边与四句对应宣说的话,破非二俱边恰好可与“空不异色”相对应。
齐美仁真堪布仅仅是从“相对应”这个角度去说了一下。他说,如果“色不异空”是破二俱边的话,那么“空不异色”就只能破二非边(或者叫非二俱边,但是我简称二非边,就是非空非有)。而真正落到修行上,我们要怎么破二非边呢?
“非空非有”针对的是什么呢?比如前面说的“即色即空”,它是属于有显现,但我头脑中认为它没有,如梦如幻,很像下自续派的境界(自续派分上、下自续)。现在的空不异色(非空非有),是说有形有相的显现都消失了,但还有一片空,甚至不是眼睛所看到的,而是心感觉到的空。那个空很奇怪,心可以让它很大,也可以让它完全消失。完全消失就会变成非想非非想定,很深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如果一直开展下去,就叫识无边,是心识的一种展现。那我们怎么破掉这种状况呢?我们可以认为这种状况是“空”,如果认为这是心识,那它就是一种“明”,既然是心识,那肯定就是心的光明(心的认知力),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窍诀。
这种状态很像证悟,如果认识不到觉性,其实还是属于一种执著,因此真的需要窍诀。所以显宗里面讲,证悟最好是三禅和四禅,如果超过三、四禅,到了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则被认为是一种灾难。但大圆满说不是,因为这种状态其实已站在门口了,如果遇到很好的上师,一指马上开悟。
以前意科喇嘛和法王如意宝的前世列饶朗巴有过一段对话(慈师经常讲这个),说“很多人都站在门口”,指的就是这些人。统一来说,可以说是堕入空边,实际上,处于这种状态里面,对明或空没有透彻地认识,这种状态就要靠窍诀把它击破。
你问:“如果还没有走到这一步呢?”没走到这一步,那就一定在前面几边里面。必须要很多修行才走得到这一步,周围的显现都消失了,起码禅定会很好,这时候真的要靠窍诀。这些人还有一个麻烦,他一定要修菩提心,当然菩提心前面还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的话,他会只在色境上证悟了空,但受想行识却不能亦复如是,这样就麻烦了。
如果在色境上破坏了这些显现,只剩下一片空荡荡,或者是眼耳等识都隐没的一种定,这样的人很容易出神通,因为色法被破掉了,他很自在,然后《楞严经》所讲的色阴区域那些魔就开始出现了。如果不去修菩提心,他的受想行识就不能亦复如是,所以一定要去修菩提心。
你问:“这个时候可以依靠窍诀开悟吗?”也可以,由于受想行识没有被训练好,这种开悟可能是触碰性的,因为他只解决了色法。他会经常觉得自己在修行,但却对付不了烦恼,因为色法带给他的烦恼其实不多,主要是内心里面各种各样的执著,特别是行蕴(情绪性的东西)。
这种人明明证悟了色法的空,如果生活中出现一些遭遇,他还是会烦恼。你说他有没有证悟呢?他似乎又证悟了,如果给他讲窍诀,他真的会明白一点,但由于受想行识没有亦复如是,所以很难透彻地透过去,他的心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
不能获得真正自在的表现在哪里呢?他不能遇到冲击,一遇到冲击就不行了。你都已经证悟了空性、成为了菩萨,怎么被人骂两句就不行了?股票一跌就不行了?那就说明是前面的基础没修好,也就是受想行识没有真正被空掉,菩提心没有修好。菩提心也是一种夺法,夺掉我们人我的执著。
当然这里只谈色,没有谈受想行识,但我顺带也把这些讲一讲。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中观闻思,如果有时候禅定进入到很深的状况,甚至触碰到本性,记住,那只能叫触碰,不是透脱,透脱是真的不一样。透脱真的会很自在,不仅仅是在色法上很自在。
当然也有这种可能:好了,我不管这些,我继续拼命修色法,这样修下去,它一定会蔓延到后面的受想行识,会把色受想行识逐渐解决掉。这个叫倒哺,但这个很难,还不如直接修菩提心来得快一些。
为什么会难呢?因为如果你不去修菩提心,直接安住这样的空性,会打成两截。你在座上就感悟空性、安住大圆满,一上座变成了圣人,一下座就是个坏蛋。或者修的那两天可以感觉很好,一不修就完了。而如果菩提心修得很好,很容易跟座上结合起来,就是座上的修和座下的行很容易融为一体,这样才容易达到透脱。你如果是真修行人,这样修的话,听听这些没有什么坏处。
以上就把沃巴活佛四句对应四边的观点解释完了。大家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好,你们都听了,如果不懂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发信息来问我。但是你一定要问中观修行的东西,问其他的话我一概不理,因为我贪恋世间,很多事情还没有做,所以忙得很。但佛法的问题我没办法不回答,你问佛法,我不回答的话良心过不去——我没说我有菩提心,我说的是良心过不去。如果你来问世法,我良心很过得去,坚决不回答。
我告诉你嘛,我做世法很矬的,投资股票被套住,搞公司很多生意都做亏了,说的很多话都兑不了现。你来问我这些,我自己都搞不定。我老是在手机上收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好像我什么都懂一样。做生意,我懂一部分,也不能算完全不懂;待人处事也懂一部分,得罪了不少人,我都不知道怎么得罪的。所以别问这些世法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你来问佛法的话,毕竟我还读了两本书,我把佛法这些道理告诉你就行了。
除此以外,沃巴活佛还有一种说法,完全可与中观四步对应起来:显现是空性(色即是空);空性即缘起(空即是色);色不异空,从字面上理解即为色以外没有空性,而若与中观四步对应时,它的所指就成为——缘起即双运,双运指无有单独的色法,也没有别别的空性,现空皆融入一味法界;空不异色——双运即离戏,字面含义是说空性之外无色法,对应而言,则指空性远离一切戏论。这样的解释,是为了照顾与四步的对应,故非文字的直接意思,而属间接含义。
首先要说一下这里说的中观四步,我先解释一下中观四步。中观四步是中观修行的抉择和境界的渐进,从思维到修行渐进的程度,一步步地朝前走。中观就用四步的方式来概括归纳这个渐进的程度,也就是中观修行的四个程度。
第一步是“显现即空性”。其实跟前面说的破四边一样,先抉择显现即是空性,然后把空性一下子拉到觉性那里去就完了。但你不可能马上就进入根本的空性,所以这时候抉择的显现往往是单空。把显现抉择为空性往往是思维性的、感受性的,容易在思维中将空性指向一个东西,或者在能上执著一种感受,这些都叫单空。第一步抉择显现是空性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那么空性不能成为一个指向性的东西,这应该怎么办呢?要进入第二步“空性即缘起”,空不是离开色的另外一种东西,它是跟色一样的缘起。也就是说,不要把空性单独理解为离开色法的另外一个心的指向,而要把它理解或体会为正在显现的色,这就是空性即缘起。
色不异空,从字面上理解即为色以外没有空性,而若与中观四步对应时,它的所指就成为——缘起即双运,双运指无有单独的色法,也没有别别的空性,现空皆融入一味法界。
我再顺着说一遍:首先是第一步,显现上是空性,我们通过思维和感受去抉择显现无实。那么有时候我们会想象“无实”是一个东西,如同我们经常说药铺里面没有药,然后“没有药”就成了一味药;或者感受到一个东西,会寻思这个感受是不是空性;还有在能上有一种无需用语言去说,直接觉得外境无实的直觉,但这种直觉其实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单空的执著。
那要怎么破坏这些执著呢?我们要认为我们这些抉择是不究竟的,真正的空性就是这些缘起现象,这样的见解会破坏掉我们认为空性是一种感受或没有实质的指向。这就是第二步,空即是色。
破坏以后怎么办呢?一定要融入一味,融入到一种修行的现量境界里面。那怎么体会这个东西呢?“即有即无”就来了——显现是有的,但我的心认为它是空的。“柱子以柱子不空,柱子上的实有空”,就变成一种假性的现空双运、缘起即双运。为什么叫假性呢?因为还没有证悟。如果证悟了,就变成大圆满的状态:心是无执的,但还有庸俗现相,大圆满的状态会认为显现都是游舞。所以有两种双运:单空的双运和觉性的双运。
(网上有师兄打出《中观庄严论》的中观四步)你打出来的是《中观庄严论》说的中观四步,等一下我会讲;我现在讲的是齐美仁真堪布这篇辨析里提到的中观四步,二者是不一样的。《中观庄严论》说的中观四步,刚刚有师兄打出来了:第一步,诸法显现抉择为空性;第二步,空性抉择为缘起;第三步,缘起抉择为离戏;第四步,离戏抉择为等性。
我们现在讲的是沃巴活佛的说法,最后一步是“双运即离戏”,跟《中观庄严论》的第四步不一样,《中观庄严论》第四步要把离戏抉择为等性,好像还前进了一步,多说了一个步骤。大家不要把两个中观四步搞混了。
为什么会有两个中观四步呢?我说过,不同的论释会有不同角度的说法,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去听,都要去理解,不要单纯地去说谁的对谁的不对,我们根本没有这种资格。这一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懂?等一下再来说《中观庄严论》四步的话很麻烦,而且中观四步还有见解、思维、境界、证悟之分,太复杂了。我们先不管,按照我的逻辑顺序听下去就行了。
刚才说了,显现是空性,色即是空;空性即缘起,说的是空即是色。色不异空,堪布说从字面上理解为色以外没有空性,与中观四步对应的所指是缘起即双运,双运之义即两个要融入一个。大家记住,“双运”这个词汇往往是指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现在说的“缘起即双运”就是指显现和空性双运。那显现和空性要怎么双运到我们的见解和认知里面,或者体现在我们的直觉里面呢?去感受万法如梦如幻。感受万法如梦如幻就会变成我们以前经常说的“现相以现相不空,现相上的实有空”,也就是我对它不执著了。
不执著有大圆满证悟后的不执著,认为它是觉性。另一种是虽没证悟,但心里面认为它完全不存在,色法在二谛中都不存在,就变成应成派的观点;没证悟的时候还可以是如幻,“现相以现相不空,现相上的实有空”,就变成了自续派的观点。
读自续、应成的师兄,懂了没有?我看到大家麻木和迷惘的眼神,我觉得有必要再讲一遍。
一、色即是空——显现是空性,我们可以用离一多因等中观的能破因,去抉择和感受显现即空性。
二、在抉择和感受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把“空”感受为一个东西,这是不对的。要破坏这样的感受,就需要第二步,将空性抉择为缘起(空即是色),也就它不是离开色法的、单独的心的一个对境,它就是这些显现。这样可以破除我们认为空性是一个东西的感受。
前面说过,我们很多时候会认为空性是心选择的一种对境,这是不对的。其实这些前后的说法,说来说去,在很多层面都是重叠、一致的,所以大家不要认为还有另外新鲜的说法,不可能,最多在角度和层次上有一点点儿差异。假如完全不一样的话,那就说明这个论师跟我们不是一伙的了。
三、色不异空,所指的是“缘起即双运”。前面把空性抉择为缘起,那缘起又是什么呢?缘起就要体现在双运里面。“缘起即双运”是什么意思?我们如何在修行中去体现双运呢?
有两种双运:一种是已经证悟了,外面都是觉性,但我们从分析上又可以说是庸俗显现——“郁郁黄花”是庸俗显现,它又“皆是般若”——觉性,大圆满开悟后的修行就是这样。另一种是尚未证悟,怎么办呢?“现相以现相不空,现相上的实有空”——如幻,这是自续派所持的观点。未证悟的时候还有一种情况,现象虽然在,但我们就认为它没有,二谛中都不存在色,这是应成派的观点。
这些都可以体现在修行里面,比如现相如幻,如幻实际上是心里面的一种感受,而现起还是现起,但在修行上就是一种状态,好像是一味。一味在哪里?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现起,一味在你意识的如幻里面,这就是自续派的修行。
应成派的修行是什么?虽然还有现起,但他根本就不认为它存在,他的心耽著在不存在的平静里面。记住,这只是应成派的修行,还不是应成派的境界——以应成派的观点来修行,但修行的还是自续的境界,即“应成的见解,自续的境界”。真正应成的境界是什么呢?证悟后,其实就变成了大圆满。然后真的开悟了以后,就郁郁黄花都是般若,显现都是觉性,这也是一种一味,叫“缘起即双运”。
也就是说,到“色不异空”(缘起即双运)这一步的时候,有可能开悟,也有可能不开悟。
四、空不异色,“双运即离戏”。“双运即离戏”是什么意思呢?修中观的时候,最开始是思维,然后去感觉,慢慢形成觉照,用觉照、直觉的方式去照见五蕴皆空。到觉照的时候其实就开始有离戏的成分了,但它还是一种细微的觉照。到后来根本连照都不照,人一坐——甚至连坐都不坐,周围要么就如幻,要么稍稍一坐,他会觉得现象真的消失。
这种消失可能是单空性的,也可能是证悟性的。①如果证悟性的消失了就叫法性定,也就是已经证悟觉性了,安住在觉性里面,然后外境消失,那就是初地菩萨的内证,挺厉害的。为什么很厉害呢?《心经》说的就是那些最高境界。②还有一种是没有证悟,外境也消失了,它形成的境界并非是头脑里的强行直觉,而是止和观完全结合在一起,只是那个观不彻底就变成了单空。这种状态也可以叫“双运即离戏”,并非是思维性的一种东西,这样就和“空不异色”这句话进行了对应。
齐美仁真堪老人家又怎么说呢?这样的解释,是为了照顾与四步的对应,故非文字的直接意思,而属间接含义。
沃巴活佛这样解释是为了跟中观四步修行对应而已,它不是文字的直接意思。文字的直接意思是什么?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从二谛中间去分析色空的关系,即第四课所作的理论大总结,那个理论总结完全可以把后面每一个人的说法都概括进去。但我们还是要去了解每一个论师和大德从他们的角度对中观四步所作的一些辨析。以上是沃巴活佛的中观四步。
这里加进一段《中观庄严论》的四步说法,跟沃巴活佛中观四步的说法不一样。《中观庄严论》的四步说法是索达吉堪布讲的,以前我们也学习过。中观四步我也讲过好多次,而且每次讲的好像都不一样,人家问我为什么不一样?我也说不出来为什么,我只好说我记错了!
《中观庄严论》关于中观四步的说法:
1、 空性:思维显现的无实质;思维和直觉对境都有;
2、 双运:思维单空本身也不成立,本为空性同时即是显现,即现即空,即空即现。谓之双运。思维和直觉对境都有;
3、 离戏:空性和显现并非黑白绳子捆在一起,就是同一事物。于是乎就有了立场问题,到底是色是空的问题。思维上的离戏本身是戏,只有境界上还能是真离戏。但有可能堕入单空,也可能开悟;
4、 等性:证悟。全色即空,全空即色。
那么《中观庄严论》说的中观四步的说法是:
第一步:色即是空——抉择诸法为空性;第二步:空即是色——空性抉择为缘起;第三步:色不异空——缘起抉择为离戏;第四步:空不异色——离戏抉择为等性。后面两步好像跟沃巴活佛的有点不一样,沃巴活佛的是“一味”到“离戏”,这里是“离戏”到“等性”。这些词汇可能会把大家弄昏,但是我来解释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步是空性:抉择诸法为空性,思维显现无实质,要去修行、去夺,这个时候思维和直接的对境都会有,你会产生这些东西没有实质的认知,但这个认知可能会变成一种思维的对境。比如人家问色,你会告诉他没有实质,实际上你可能一点修行都没有,“没有实质”在你头脑里会暗指向一个东西,只是你不知道“无实质”是什么东西而已。就像我们经常说的:“这个药铺里面没有鹤顶红”,然后“没有鹤顶红”就成了一味药。
人的思维就是这样,是指向性的、不受控的,你叫他不要想狗屎,他马上就会想狗屎,头脑里一定会有这么一个指向。那要怎么破掉这种耽著呢?思维单空本身也不成立。空性本身不是一个思维的对境,本为空性同时即是显现,即现即空,即空即现,谓之双运。这也是思维跟对境都会有,我们去想空性不是一个思维的对境,其实就是这些显现,显现就是空性。这就是第二步,抉择空性为缘起。
那么在修行的时候怎么做呢?第一步是直接去思维、夺,心里会感受到一个好像“空”的东西,心会暗指向一个对境。到第二步时就要把这个耽著放下了,你会觉得显现的东西都是空性,但又说不出空性是什么,因为你不知道空性本身是什么,只会感觉到显现不真实。这样的感受,会否定空性是一个心的指向,也否定了是一个境界,但你就是不明白它是什么。
你要知道,中观四步所设计的这些步骤,其实都是因为你不知道空性是什么,如果你真的完全明白了是什么的话,什么步不步啊,一步就到位,叫顿悟。这些一步一步的说法都是因为我们无法顿悟而设计的。
如果你否定了空性是一个心的指向或境界,那你就会觉得显现的东西都是空性,但你还是不知道空性是什么。还有,你会想单空本身也不成立,因为它叫单空嘛。那真正的空是什么呢?它没办法离开色,就是显现。在想象中会这样,感受中也会这样。
第三步就是离戏。这个时候,虽然我们不知道空性是什么,但平常人会觉得好像显现里面就是有个东西叫空性,这就叫“把黑白绳子捆在一起”。你说:“是不是如梦如幻的觉受呢?”如幻是自续派的见解,如梦是应成派的见解,不管是如梦还是如幻,不管是什么样的一种境界,你就是不知道空性是什么。
如梦如幻是你心对显现的一种认定。比如如幻,显现就在那里现起,你觉得它如幻,其实是意识的一种认定;然后你说它如梦,不承认它,连幻都不是,即二谛中都不存在色法,其实还是心的一种认定。
那它是空性吗?这可以成为一种想法,而由于你的心不知道空性是什么,所以没办法成为现境。无法成为真正的证悟现量的时候,空性就会成为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但它一定要跟色在一起嘛,刚才已经说了空性不是单独的一个东西,这个时候很容易把空性跟显现像黑白绳子一样捆在一起,觉得它是这个显现中间的一个什么东西。如果这个时候直接引入三转法轮的话,你会觉得是一种“明”,但“明”是什么你也搞不清楚。
说一千道一万,你就是不知道空性是什么,知道的都是一些说法而已,讲这一大堆毫无意义,在禅宗里面叫“葛藤”,扯淡的意思。你说:“我要禅宗!”有本事你要啊,也没人反对你,只是你要不了。
你们看我备课的内容:“空性和显现并非黑白绳子捆在一起,它们就是同一事物。于是乎就有了立场问题,到底是色是空的问题。思维上的离戏本身是戏,只有境界上还能是真离戏。但有可能堕入单空,也可能开悟。”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让它们捆在一起,“捆在一起”其实承认有两个不同的东西。一定要变成一个东西,所以就有了立场问题,到底空是色?还是色是空?
如果我们站在凡夫的立场,空就是色;站在圣者的立场,色就是空。这个时候我们肯定要站在圣者的立场上,因为这是抉择胜义谛,同样要像前面那样不承认显现的色是空性。虽然“空即是色”,但不是这个庸俗色,是哪个色呢?是叫做“空”的那个色,就是真正的空性。
也就是说你还是要去破它、不承认它,所以以前在《中观总义》里,我们交流的应成派和自续派到底破不破显现的问题。我们要破显现,而破显现可以如幻地破,也可以完全不承认它——结果又回到破显现上面去了。那么要破显现,起码你要在见解上认为这些东西就是没有,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前面说二谛中都不承认色,也在第四课时把所有理论都概括完的原因。无论什么说法都是换汤不换药,离不开我讲的那些总理论。
所以到底是色是空呢?应该是空,不承认色。那么这种状况如果完全落到空上,我们可以去思维,虽然思维本身实际并未离戏,但我们可以达到一种境界(明知定有时就是这种境界):有显现,但我的心完全不理它,只剩下“明”,就像帝洛巴说的 “显现不会束缚你,执著才会束缚你”。那时你没有执著了,就剩一种心的光明,当然这个光明你不一定能认透,还处于单空,这个时候就是离戏了。认透了,那就是大圆满的修行;没认透,就是我们说的明知定,根本不承认显现。
什么叫“显现不能束缚你”?要不承认显现,显现才不束缚你,如果承认显现,即使它如幻也还是会影响你。比如那个美女如幻,但是她曲线很好;牛肉如幻,但是它多汁儿……这样不行啊,只有认为它根本不存在,那牛肉才不多汁,曲线也不存在,它才完全不能影响你。所以帝洛巴说“显现不能束缚你,执著才能束缚你”,意思是不承认它,你就最没有执著,因为执著就体现在显现上(应成派的说法)。
大家读过这些吧?没读过的话,你现在听到这些真是很烧脑哦!这个叫做离戏,当然这个也有可能是堕入明知定那种单空。
第四步是等性,等性是什么呢?等性应该说就是开悟了。那你说在单空里面会不会等性呢?单空里面也会有一种假等性,认为什么都是单空。这种假等性是一种误区,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宁执有如须弥山,不执空如芥子许”,或者是“明月当头照,犹是阶下汉”,或者是“荆棘丛中下足易,明月帘下转身难”等。这个是最麻烦的,他处于一片明觉中间,往往认为自己开悟了,因为他有境界,而且很多烦恼都能消除,处于那种状态里面,真的能消除很多烦恼。
所以也有很多这样的假等性,但真的证悟了也是一种等性,这种等性是不会用一种境界去“等性”的,他的等性体现在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事物里面——完全的不等性就是等性!等性还有一种说法,在一种状态里面证悟了以后,再不停地换对境,所有的对境(显现)都一样,“等”在一个性上,这个性是空性,或者叫光明性,或者叫明空双运性,就“等”在这里。所以等性的意思就是彻底、透脱地证悟。
不是所有证悟都能彻底透脱,有些人入座后可以证悟,下座了就不行,这就是没有等性;或者在一种状态下他好像明白了本性,过了这种状态他又不行了;或者在上师的加持下,当时体会很好,这个加持过了又没有了,这些都是没有透悟,不能叫做等性。
所以等性的说法也有层面,第一种是假等性,刚才说过了,“荆棘丛中下足易,明月帘下转身难”、“明月当头照,犹是阶下汉”等法句,就是指这种情况,对光明的本质还没有认清楚,或者对空性还没有完全透脱。还有一种,他已经证悟了,但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自在透脱,这个也不能叫真正达到了等性。要到初地菩萨才能做到完全透脱,这个等性的要求就高了。
也有一种,不一定要达到初地菩萨,但至少在见地里已经等性了,这种就还要修行。见地里面等性了是什么意思呢?已经认知到千奇百怪、纷繁复杂的事物其实就一个本性——全色即空,全空即色,因为显不显现在他那里都是一样的东西,是法性的游舞。
以上是《中观庄严论》的四步说法:第一步:抉择诸法为空性——色即是空;第二步:空性抉择为缘起——空即是色;第三步:缘起抉择为离戏——色不异空;第四步:离戏抉择为等性——空不异色。抉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达到这种状况时,再把他的见地推一步。比如达到了离戏,再把它推一步、修行上再往前走一步,把它抉择为等性。
齐美仁真堪布这篇《心经要义之辨析》里没有讲《中观庄严论》里的中观四步,但我为什么要讲呢?因为里面提到了中观四步,而且我以前也跟大家讲过《中观庄严论》的四步,所以我一定要插进来说,否则大家会觉得“你怎么讲中观四步都不一样呢?”我告诉你们,我每次讲的都不一样,那为什么不一样呢?我记错了,但我没有讲错。
下面再讲一下阿琼堪布对这四句要义的分析。阿琼堪布是一位非常殊胜的成就者,完全虹身成就,他的《前行引导文笔记》(即《前行备忘录》)是我们很多人都要去学习的。我们来看内容:
再来看看大圆满殊胜祖师布玛莫扎尊者的化身——堪布阿琼,在《前行引导文笔记》中对这四句经文的另一种理解:“色即是空”是指以空破除有边;“空即是色”则以显现破除无边;“色不异空”以显现来破有边;“空不异色”又用空性破除无边。
堪布对前两句的解释,和上面的几种观点没有太大的差别,而对第三句的解释,则不能将之理解成如上文所述的色根本无有,而应抉择为依靠缘起显现的色法,来破除执著实有色法的有边,如同用缘起理论抉择空性一样。
“空不异色”则可理解为以空来破除无边,因空性并不是指何者亦无,空空如也的断灭无,而是远离无边之义。
这一点和第四句直接的字面意义“空以外无有色法”不是很相合,故非字面的直接意思。
但堪布对此句的解释以及对“色不异空”的解释,却与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表达的见解不谋而合:“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
“色即是空”是指以空破除有边;“空即是色”则以显现破除无边。前面两句非常简单,用空的思维来破掉有的显现,然后又用显现来破掉断灭的无边,因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它会呈现为显现。这个很容易理解,和前面几种观点差不多。
后面说:“色不异空”以显现来破有边;“空不异色”又用空性破除无边。他说,“应抉择为依靠缘起显现的色法,来破除执著实有色法的有边”,他是以显现来破有边。为什么呢?因为显现都是无实显现,而我们说的“有”都是实有,明白吗?所有显现都在运动、变化,都会消失,没有任何显现是实有的,因此显现可以破有边。它破的是什么有边呢?就是实有。
这些都很理论化,其实整个中观就是破实有,没有实有就搞定了。由于有不同的修行境界,还有在修行过程中有不同的用法,就产生了自续派和应成派破不破显现的争论。实际上不管显现也好,不显现也好,它都是空性的,不是说有显现就是不空,或者空性是一个实有。空性的意思就是非实有,而且空性不是一个东西。大家一定要记住,所以显现可以破掉实有的“有”。
我们把一个东西拿来拼命地破,为了破坏刚才说的那种俱生执著——一看上去就觉得有,然后被它吸引——为了破坏这种习气而已。实际上从理论上来说,事物只要显现,说明它不是实有的。为什么?因为所有的显现都会坏、会旧,而实有的观念是它不坏、不旧、独立、唯一、不变,哪件事情能独立、唯一、不变?没有任何事能独立、唯一、不变。所有的显现,只要显现出来,就肯定不是独立、唯一、不变的,起码要靠我的眼耳等感官去感知它才能出现,因此它不可能独立、唯一。所以从理论上说,只要一显现,就破掉了实有的“有”。
在修行上怎么体会这种东西呢?不管它显现不显现,我们只要心一静下来,就知道它是假的,这就变成了单空的修行;如果心静下来回到本性,知道所有显现就是法性,本来就是解脱的,这就成了大圆满的修行。
然后是以空性破断灭。如果认为空性是什么都没有,把它实有化,就成了断灭。有些人总认为空性是一个空空的境界,或者是一个不知道、但又绝对不坏的东西(我们经常说它常乐我净吗?这些表面矛盾的概念会搞死人),那么这其实是一种“断”,是把“空”实有化了。
那要怎么办呢?这时候反而要以“空”去破掉断灭。破掉断灭的意思是什么?当我们真正证悟空的时候,你要发现它不是一个不动、不变的对境。我们经常说空性不生不灭,这个“不生不灭”是指它的性质,而不是一个东西,听得懂吗?大家一定要理解这个。
它不是一个东西在那里不生不灭,比如像我们想象中的一个空间一样不生不灭,这是错误的。我们往往会认为虚空不生不灭,这种认知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虚空也要靠你的心去发现,它是一个对境、一个东西,它有生有灭。虽然我们经常会说“心如虚空”,那是一个比喻而已,你千万不要认为虚空就是心。
说空性不生不灭,是指它的性质,所以“空性”实际上是“性”,不是“空”。“空”是一种对境,“性”是本质,是我们要去证悟的东西。这种“性”是可以动、可以显现,但显现破坏不了这种“性”。而对境性的空是可以破坏的,比如我们眼前对境性的空(空间),一根棒子伸过去,这个“空”就被破坏了。或者你产生一个“空”的境界,我一巴掌把你打出定,一下就没了。那你这个“空”就不是不生不灭,是有生有灭。
当你证悟本性的时候,无论有没有显现,它都是那个样子,它是一种“性质”。光明的性质就是这样的,所以它没有来,没有去,不生也不灭,找不到本体。
那几天也跟几个师兄说,顶果钦哲仁波切说“心无体,性明”——本体无,性质明,真的空性就是这个。由于真正的空性是这样,反而可以动,动的时候它又不动,任何动都改变不了那个“性”,无论你怎么轮回,那个东西都是那样。所以就以空性破除了无有边(“无有”是一种状态、境界),或者说以了知空性破断灭边。
这恰好与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表达的见解不谋而合:“了知以现除有边”——即以显现破实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即以本性来遣除断灭的执著,或以“空”为对境的执著。
——网上师兄说:“好多角度啊!”
是有好多角度,说老实话,我选择讲《心经要义之辨析》,一开讲我就后悔了,因为讲那么多理论,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实际好处,我真的不知道。但对于一些师兄来说可能会好很多,他们可能会因此而更加清晰一些。
以上就是堪布阿琼的说法,他对后两句的解释和宗喀巴大师一样,这真的是很稀奇的事。所以关于大德们不同的说法,我们不要轻易去说他们对或错。要是再讲得广泛一些的话,我还看过很多关于《心经》的说法,都是汉传的。但我没拿来讲,因为我们现在讲的是齐美仁真堪布的著作。
我这边有差不多四十多种汉传关于《心经》的解释,因为汉人喜欢解释《心经》,当然很多是胡说八道的,但也有一些真的解释得很精彩,是古代的大德们以禅宗的方式解释的。如果要把这些拿来开讲,那就更多了,所以我决定不要这样讲,搞多了不好。
真正落到实处的话,你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地去修菩提心、修单空。多修几年,然后找具德上师给你指示一下空性到底是什么,然后才能搞清楚。
本来想今天时间允许的话,可以接着讲“单空四瑜伽”,现在看来算了,放到后面再讲。今天就讲到这里,也不知道大家听懂了没有,但大家真的要好好思维和辨析这些东西。这个真的很烧脑、很绕,但它的意思还是万变不离其宗。
好,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心经要义辨析》第5课
- 《心经要义辨析》第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