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学习《心经要义辨析》。
大家要记住:我讲的所有关于佛法的东西,大家都要拿去辨析,更要认认真真地思考,不要认为我说的就是真的,我只是大家的一个师兄。一个师兄说出来的东西,如果不去辨析就当作真的,那你就是傻的。
不要说我了,以前佛陀都这样说,你要去思考和辨析所学的佛法是不是真的、有没有用,不要听到一些好像很厉害的描述就直接认为是真的,比如我们天天说殊胜,这样殊胜、那样殊胜,结果我们的烦恼和殊胜一样殊胜。叫嚣这些是没用的,一定要把所学的道理拿来思考和修行,慢慢地你才会发现它真的有用,而且有好大的作用。
我说的这些话看起来很简单,但在我这里,是经过好多好多次冲击,很多次被欺骗才得出来的一些东西。
前面这一大段话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听到任何法义都要思考和辨析,不要盲信,盲信真的叫迷信。迷信有没有用呢?还是有点用,你恰好迷信对了,去跪拜、磕头、念咒、供香,还是会有一些用,可以把你的轮回变得更好一点,但解决不了你的烦恼,更解决不了你的无明。你会继续轮回,最多暂时好一下,接着又会变坏。
我们的心希求“好”的原因,其实就是我们感受到“坏”的因,听得懂吗?我们的心强烈地、大量地希望有好的感受、好的感觉、好的命运等等,从原理上来说(我们不从因果上去说,只是从原理上去说,当然因果也是原理),我们所希望的“好”,是一种对境或一个感受、一个设置,属于心本身以外的东西。
那么,当我们希望好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设定了不好,因为这是心的一部分对境。你希望这一部分好,那其他部分肯定是不好的,你只希望呈现一部分好的对境,不希望呈现不好的对境,实际上你还是分了好坏,你的心在确立那一部分“好”的同时,也就确立了“不好”。
你所有的努力,是希望保住这一部分好的,不想坏的出现,而实际上这是做不到的,因为无常——感受体和被感受的东西都是无常的。因此你确立了“好”,就一定会感受到“坏”,原因是你确立了一些东西是好的、要求它是好的。
当然,还有一个能确立的主体——人我在感受。那么,确立了能感受的主体,叫“人我执”;被确立的东西是好是坏,前提要存在,存在的好坏就叫“法我执”。有这样的执著和无明,最终一定会有苦,谁都挡不住,不管是什么神通,这是原理性的,神通解决不了根本上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训练自己的心,让它既不贪恋好,也不畏惧坏。但我们作为个体做不到——“臣妾做不到啊!”原因就你是臣妾的嘛,你争口气不做臣妾,做皇上嘛!什么叫皇上呢?王要登位,你的本性就是王,你必须让它登位!就是说,你感知的“体”,不要以个体的方式去感知。
你说:“我不以个体去感知,用什么去感知呢?”你有心的,心不会因你个体的消失而消失,你个体消失了,即能感的我执消失后,心最起码是个阿罗汉——当然,还可以是菩萨或佛陀。
如果你的感受里面真的没有好坏了,那是什么呢?那个时候,不是你能感上强行地、意识性地去说不好不坏,而是会呈现出法性那样,就是不好不坏——当现相完全不存在了,就是不好不坏。
“完全不存在”不能是断灭见,包括我们认为非常殊胜的坛城,在佛陀那里也是不好不坏的,和地狱没什么差别。如果佛陀认为坛城好、地狱坏,那他就不是佛陀了,起码不是法身佛,一定是变现的一个来教育我们的化身,因为在本质上没有什么真正的好坏。
我们要去除这些分别执著才行,这才是真正的解脱,而不是以个体的方式去获取一个功能,比如九阴白骨爪、电子锤、粒子拳等等。电影里会捏造很多这类东西出来,而且好人的功能一定要大过坏人,其实那在宣传一个邪说:打得赢的一定是最好的。
世间流传着一个邪说:正义的事业一定会胜利。这真的很扯淡——秦始皇当年就胜利了,但他的事业是正义的吗?一个例子就可以掀翻这个邪说。胜利者不见得正义,因为“正义”和“胜利”本身都是不究竟的词汇。什么叫胜利?什么叫正义?这些词汇从哲学层面探讨都会出现问题。
而我们不要去搞这些世间法,从应成派的角度来说,根本就不理睬它。如果你过分纠缠于这些东西,就无法进行哲学层面的探讨,或者实现哲学层面的奥义。佛教徒怪在什么地方呢?他得放弃世俗层面的胜利与失败、对与错,深究哲学层面的奥义。
我以前一个道友告诉我说:“佛教不是普通人搞的,你不要弄那些人来,他们整天这样那样神神怪怪的。”这是一个去藏地闭关的出家人,拥有高学历,他的观点就是你不要理普通人,要搞那些头脑很发达、福报很大的人。
当时我听了非常生气:“你这不是严重违背大乘利他救人的观念吗?”他说:“你不懂啊!”因为他是前辈,我是晚辈,也不好当面驳斥,就觉得他在藏地学习了那么长时间,还闭了关,结果回来跟我说这个,佛教不是说“有教无类”吗?后来我慢慢开始明白他,但我还是觉得他的观点是错的。
佛教确实是有教无类,但要真正趣入、达至解脱,真不是普通人玩的。它不普通在哪里?不是有什么特异功能,或者头上长个角,一拨就会有功能出来,而是在于我们要放弃世间的很多东西,去追逐一个也许看来和我们的快乐毫无关系的哲学观点,并且去实现它。所以藏传佛教里提出了“舍弃今生”这样一个观念。这个观念在我们喜欢生存和喜欢生存乐趣的汉族人那里,其实是很没有市场的。
汉族人的话,即使是修行,他也说:“要落实在生活中间,一边生活一边修行,一边有家庭快乐,一边还能解脱。”这个可不可以呢?并非不可以,也会有这样的事。但你的内心一定要出世,出世的意思等于放弃很多烦恼和执著,很多人会把这个东西当作借口来继续贪恋轮回。
我们汉人很聪明,善于扭曲很多东西,而且扭曲得有盐有味(有滋有味),即使是毒药也会包装得很好,让你吃起来很甜,毒死了你,你还感激他——是啊,他们甚至把这种叫做成功,但这在骨子里是丧失基础的因果报应的观点的。
我跟大家讲这些东西,有时候好阴暗,但它是事实,不是我捏造出来的阴暗。我其实非常不喜欢阴暗,我也喜欢光明、喜欢正能量、喜欢开心,但真正的开心要去除这些阴暗后才会成真,否则你的开心最后一定会变成阴暗。
我们要勇于揭发自己,不管民族也好,群体也好,个体也好,勇于把自己的阴暗揭发出来,把它消灭掉,这样那个民族、那个群体和个人才会有希望,而不是把它按住不准说,好像说了就是坏蛋;或者只准自己说,不准别人说,别人说了就是汉奸,这是不行的。作为修行人,不揭发出自己的阴暗,这些阴暗就会一直存在下去。当然,揭发自己,是不是就把自己做的错事天天像祥林嫂一样到处去说呢?也不是,你起码可以在佛像面前说,进行忏悔。你可以观照到自己、发现自己,这个才重要。
佛教说的一千个理论、一万个理论,最后落实下来,一定要去观察自己,全都要观察自己,观察自己清楚了,就没什么事了。所有理论就是指导你怎么去观察自己,不断地端正自己的心态,去除一些观察点的错误、站的立场。就这样,慢慢就会发现,不管是《心经》也好,《楞严经》也好,《圆觉经》也好,那上面的东西都是可以实现的。
当你已经清楚地发现它可以实现,而且知道怎么去实现的时候,就已经开悟了,起码叫解悟。当你能持续一种你所明了的东西,并扩展它,你知道靠这个东西可以达至成佛的时候,就叫见地。然后依据它,到任何时候都可以摆脱任何外缘,不管是昏睡还是极端痛苦的状况下,都可以让自己摆脱这些现相,不进入“人我”和“法我”的强分别,就会成为初地菩萨。初地菩萨永不堕轮回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他再也不会陷入二元的遍计——经论中说初地菩萨消除了所有遍计执著就是这个意思。说起来很简单,但真的要实现还是有点复杂。
我上课之前说了这么一大堆,好像和《心经》没什么太多关系,其实不然,整个《心经》就是讲修行,所以我讲的东西跟我们目前的一些身心状态有关。我不知道网上的师兄身心状态是怎么样,但我面前这一大堆师兄,好歹也三、四十个了,你们的身心状态和我讲的是有关系的,所以说这些也算是一个修行的内容。
好了,我们回到《心经要义辨析》上来。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四节课(最重要的是上一堂课),这四句要义是通过分开二谛和破除分开二谛的方式来分析,我基本上把这些内容讲完了。如果大家能把这些理论概括起来,明白其中分析的方式,那我们后面要讲的内容,从理论上是完全说得过去的。
后面每个大德具体的分析方式,有噶玛巴的,有仁钦华上师的,俄巴活佛的……用那些大的框架性理论都能框得上。但每一个活佛大师们的说法,真的都对我们有指导意义,大的框架性理论反而就是个框架而已,所以我们要一个个地去学习了解。
现在我们先总结一下前面四堂课的内容,就是那四句话大概的框架是什么。
前两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分开二谛的说法,凡夫会把面前显现(本来是空的)看成色;圣者会把他们面前的显现(凡夫根识所见之色)看成是空。也就是说,圣者的所见和我们的所见是不一样的。
这就牵涉到一个共缘的问题:假如胜者和我们凡夫站在一起,圣凡的共缘是什么呢?自续派认为圣凡的共缘都是色,我们看色就是色,圣者看色就是空。应成派说不是这样的,圣凡的共缘都是空,但我们看空是色,而圣者看空是空。就是说,这是强立一个共缘,我们要这样来理解凡夫把空看成色,圣者把色看成空的差别。
其实在强立共缘的时候就分了二谛,为什么呢?分了凡夫和圣者。你在分凡夫和圣者的时候,就一定要分开二谛。二谛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事情,并不是绝对真理,在寻找绝对真理之前,必须安立的两个所谓的真理。
应成派则不是这样的,六祖就算应成派,他那里根本连禅定都不讲,说他那里不论禅定解脱,直指心性,见性成佛——连简单的禅定修行打坐都不要,就直指心性,直接来,那肯定是应成派。但他也教你要孝顺,也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这些东西,有点像世间共称行中观。不过你要说到直指心性,见性成佛的话,他就告诉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都没有,世间这些尘埃都不存在(六祖说这句话时还没真开悟,但已经走到很空的程度了,只不过那个空里没加上光明,所以没有说“能生万法”这些东西)。
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如果不认为应成派会真正达到光明的程度,只从语言上去分析,或者在修行上以应成的方式去感觉,它其实有轻微的断灭见——就是极单空的时候,有轻微的断灭。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是慈师老人家讲的。还有他空派有轻微的常见,即堕明性。但“轻微”的意思是纯粹从见解上去说,如果你真的实证了应成派的空性,你不会有断灭见。
那么六祖那时候就是完全不管现实,直接去说见性成佛。当然,他也说了些平常行为上的事,即世间共称,世间认为的好,比如兄弟之间要和谐,妯娌之间要相敬,这些《坛经》里面都有,他是依据汉族人的习惯,你们这个民族认为这个好,那他也就这样了。但你说到证悟本性的时候,那是不跟你计较这些的。
其实这个跟我们学大圆满也一样,到了真的要认识本性的时候,那你所学的一切全部都要放下。以前有个学因明很厉害的师兄,他还可以在网上讲因明,有一次他跟我和慈师一起在车上,当时慈师在讲中观(或者好像是大圆满)的法,他就说到了因明的一些理论,慈师直接打断他说:“这个因明以后就不要说了。”当时这个师兄就愣了。
但一下上去就直指心性,只持应成派的观点进行修行,普通人真的做不到,所以它一定要建立世俗谛,让普通人一步步走到胜义谛,因为放下一切去体会法性并非是概念可以完成的。概念谁都做得到,坏人也可以学中观,还可以学得非常好。你看嘛,有些学中观学得很好的师兄,可以跟人讲中观,可以在小组里做辅导,但他是个坏人,什么都放不下,稍稍遇到问题,他学的中观一点都不管用。原因是什么?概念跟心是两回事。
要实现中观这些教理,你的心就要真的同你所想的观念一致,这个过程要靠修的。修的话,要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世俗谛的规律就来了,你得有出离心、菩提心,你得守戒、修五加行,它要把你的心(而不是你的观念)改变过来。观念是第一步,即闻思,这个你可以先去学中观;然后要把你的心从世俗里抽出来,这个才痛啊,这时候就开始来阵仗了。
说中观的时候,我们唾沫横飞,恣意汪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牛得不得了,但具体地要你出离一些东西时就不行了,掏心捞肺,捶胸顿足,喊天喊地,丑态百出。学中观的师兄们,我有说错吗?大家要正确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哈,我不是说中观不好,我天天讲中观,现在还在讲。
所以概念和心是两回事,因此一定要建立世俗谛,否则普通人真的不行。当我们的心一步步真的离开世间这些东西了,心的力量就开始真的能直接体会到中观的道理,最后会实现它。
难根本不在于体会“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太不难,超级不难。所以你看大圆满里开悟后那些人的修行,坐在那里很轻松,享受心的那种无执——心的无执真的可以享受的,而且是好幸福的享受啊,心会享受无执的,真的会在座上享受。
当然,你说会不会堕入明、乐、无念的误区呢?凡是一上来就说他堕入明、乐、无念误区的人,立即让他堕入痛苦的误区好不好?暴揍他一顿!哪有那么容易堕入这些误区啊?即使你真的能堕入这些误区,一反观“谁在乐?”就完了,轻微一反观就行。
比如堕入无记里面,他们区分不出阿赖耶识和法性的差别,其实窍诀简单得很,一反观就完了。怎么反观,那就真的是窍诀了。但处在那里面真的是好轻松,非常轻松,完全的轻松和无执,而且这种轻松不是单纯像放下担子后的舒服,而是带有强烈的智慧,真的会明了一切,甚至会显发出我们人类所不具备的功能,那就变成了神通,明性里本来就具备这些功能,这叫本自具足,所以它不是很费力,不是很复杂。
但在前期,如果你的心不从世俗里拉出来,不从个体感里拉出来,你没办法体会到法性是什么。以个体的方式去领会空性也不是不可以,但那个不是真正的空性,而是想象性的、感受性的。想象性也好,感受性也好,你总要去感受嘛!那么你努力去感受,那就是我执。
思维的空性就更扯淡了,思维的是不是呢?你也不能说它不是,好歹也算解悟吧?是的,但它不起作用,你会发现这种思维上的解悟跟直接的现实一抗,会不堪一击。所以藏传佛教要你舍弃今生,要你发菩提心,修自他相换等等,是为了让你把这些执著松掉。
舍弃今生、发菩萨心都算世俗谛,乃至单空都要算世俗谛,前期你得通过这些世俗谛的修法把很多执著松掉。一旦真的松掉,胜义谛的实现就是好愉快的事情。我这样说的意思,不是说我实现了,在此我要跟大家纠正一下,我是通过读书、思考,有一定的感受得来的,但我真的没明白,还要续继努力。
这些理论是非常清晰的,大家要去做,不会失败的。但是你一定要坚持,而且一定要找对导师,要有合适的团体。如果你全部条件都满足了,饭还不熟,那诸佛菩萨就在骗你。除非你业障太重了,没有认真,否则,如果真的做到了我说的这些方法,那你一定会醒(解脱)。特别是一个比较好的根机,如果这么去做还不醒(解脱),那我下地狱。
修行成佛不是我们经常说的那种“殊胜”,我们所谓的“殊胜”是很变味的,我们不知道什么叫殊胜,我们说的殊胜就是放光冒电这些东西,从不认为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才是殊胜。我们以为学了佛,在生活中占便宜才算殊胜;或者别人做不了的事我们能做,别人避不了的灾难我们能避叫殊胜……这些不叫殊胜,这个你去找领导可能更殊胜一些,不要找佛陀,佛陀不说这些的。
这些好像跟《心经》没什么关系,但我还是要讲一讲,现在拉回来继续说二谛。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强行分开二谛,但分开二谛容易形成执著。一种是执著世俗谛,①最普通的执著是高推圣境,整天搞世俗上的这些东西,对空性完全不理解,甚至不用心,这也是最差的。②厉害一点的执著,会把次第修行推到至高点,有点像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去谴责别人。有这种执著的人,特别容不得不好的修行人,容不得坏蛋,他们会坚守戒律、恭敬上师,做好很多修行该做的事,但他们对后学、对一些不愿这样做或做得不好的人就不爽。实际上,如果他自己真的修得很好,那心就应该很平等,不会不爽后学,而且也一定不会忽略胜义谛,这是中等的执著。③还有一种高等的执著世俗谛,就是很难领会没有好坏、是非、离开一切的法性,这个就是老不开悟那帮人。
另一种是执著胜义谛,也可以分上中下等。①最低级的就是拿着胜义谛的法句乱说、要求别人。比如我们禅修中心有人把擤鼻涕的纸堆得满屋都是,人家叫他拿开,他会说:“你观空性嘛!”这种人就应该一扫把打在他脸上,让他也去观空性。②还有一种就是不停地思索和感受空性、修行单空,但他始终执在那个“空”里面,停在那些感受上,没办法放弃。由于他可以用那种“空”的觉受对付一些烦恼,他就认为这个是证悟(这个已经比较高级了) 。③最高级的是执法性,他已经快迈进去,甚至完全认为这个是光明(就是没有彻悟的那帮人),这其实也是执著胜义谛。
你说:“执著胜义谛还会这样啊?”真的会的,如果他完全明白了本性,则既不会执著胜义谛,也不会执著世俗谛,他没有执著了,二谛都没有了。所以分开二谛是迫不得已的,一定要分开,但同时分开也有分开的毛病,前两句就是这个意思。
后两句是要破坏执著二谛,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齐美仁增堪布解释为色以外没有空,空以外没有色,说这样会形成矛盾。我也跟大家讲过,按字面意思理解,就会变成色空一体,导致在世俗谛上有四个矛盾,在胜义谛上又有四个矛盾。
简单一点来说的话,如果认为色空一体,应成凡夫见色即见空,那为什么我们没见到空呢?或者圣者见空时,也会见到我们凡夫境界中的色,这就形成了矛盾。
上节课我已经把这些矛盾解释完了。“空”这个东西,在圣凡都是一样的,就是说“本体”在圣凡都一样,只是“色”不同,“色”有从凡到圣的过程,不管凡夫还是圣者,我们从见解上都知道一切都是空性,只不过在圣者那里是色空一致,而凡夫的色和空是不一致的。虽然这里说的是二转,但其实已牵扯到三转法轮的观点了——实相和现相一致。
要让色空一致,就要改变色,一个要从见解上改变色,一个要从修行上改变色,最后达到色空完全一体。见解上改变色的话,比如自空派的观点,根本就不承认二谛里面有色;修行上改变色,就会变成他空派,修行什么瑜伽啊,色就变成了烟、坛城、或者是明点等等,到最后就是真正的法性,在佛陀那里是纯粹的法性。
就是说,达到色空一体的方式,要从见解和修行上去改变色,这也是所有理论的一个总结,包括后面要学的内容也全都包含在这个大框架内。实际上修行也一样,我们会发现“色”(包括思维中的法处所摄色)到底是什么,最后发现都是空性的就完了。
这些说起来也非常简单,但为什么要分析得这么复杂呢?我以前跟大家讲过,这些理论如果不复杂去分析,从各种层面和各种角度去思维,你很难真正领会到法性,你还是在一些概念里回旋、麻醉自己。
很多理论都是对的,但它会麻醉你,为什么呢?逻辑上通了,是对的,你坚信它,但落不到心里去,那就麻醉你了。我举个大家都能理解的简单例子:我们都相信,如果每天早上起来对着一根柱子冲一万拳,最后你的拳头冲出去的力量一定会很大,甚至一拳出去会达到一百公斤的冲击力。你相信这个道理,因为很多人实现过。虽然你相信了这个道理,却不去练习,也不进行过深的思维,慢慢地,道理永远是对的,但你的拳力永远不会有一百公斤。
佛法这些道理也一样,你思维上要下功夫,然后修行上还要下功夫。你说:“好难啊!”这个世界上哪件事容易啊?包括你生出来,你和你妈都不容易,你现在觉得容易是因为你不记得了,不信你再回去生一遍?真的不是很容易!
这四节课大概的总结就是这样,我们要以改变色的方式来破除二谛的差别,结束二谛的矛盾,让色空一体——其实就是在见解上去破除色空的不同。虽然我们说要达到色空一体,得从见解上、修行上、结果上的改变去破除执著二谛的差别,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见解、修行、结果,在我们讨论的时候全都是见解。
比如我说修行中间会发现色都是一些明点、烟,那你经历过吗?这不是听说而已,有些人甚至会身体消失,呈现为光等等,但都有很多层面,而且也不一定是在中观正见指导之下产生的,单纯修行禅定也会这样。
因此大家要记住,我现在说的都是一些见解,但见解成熟以后,会有利于你将来的修行,并且对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我们不用形成一个真实的世界观,而是要打烂旧的世界观。当真正正确的世界观建立之后,就会发现没有世界观了——胜义谛真的实现了,就没有胜义谛了,世俗谛也没有了。
我们来看接下来的内容:
通过分析这些所谓的疑难点,不难发现对方的误解:对“色以外没有空性”,他以为如果色以外无有空性的话,那空性就变成了色法,因而产生了空性乃有为法,并成为凡夫根识所见等问难。
意思就是,我们看见了色法,就以为见到了空性,因为“色空一体”嘛。
而对于“空以外无色”,他又理解成空性以外色法虽不存在,但色还是以与空性一体的方式而有,所以又产生了圣者见空性时还见到色法等疑难。
也就是说,你证悟了胜义谛以后,还有色法的烦恼。这些在我们上节课已经说过了,也建立了理论的框架,接下来就是要实现它。下面开始讲自空派的观点。
不过,如果根据第八世噶玛巴的《现证讲义》和布顿大师的弟子仁钦华等论师的观点再做分析的话,这两句话的意义则可按如下方式进行理解——
妄心造作而成的色法,本来就不存在,当体即是圣者所见的空性,故云“色以外没有空”。这句话的所破是对二谛的分开执著。执著者又是怎样分开执著二谛的呢?——色法在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有;
“色法在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有”——我们经常都会这样想。你看生活中就是有各种各样的现相嘛,有身体、想法、感觉等等。身体感受到的是物理色,意识想到的是法处所摄色。另一方面,我们会想象胜义上是空。但什么是“空”呢?其实不知道,只是一个观念而已。有些人感受到身体没有了,就觉得这个是空,其实不然,如果这是空的话,那是什么东西在感受这个空?还有个能感受的东西嘛。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空,但会想象胜义中没有就是“空”。
或者色法在圣者智慧前不存在,而在凡夫心识前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正因为有如此的执著,所以以上所述“色以外没有空”的真实说法,方才能破除有些人对色与空分开执著的垢病。
其实前面我已经讲了。平常人是怎么执著二谛的呢?“色”在我们凡夫这里有,“空”在圣者那里没有。或者说在世俗谛中有,在胜义谛中没有,然后这两个都是真理。其实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把色和空分开了,所以会形成矛盾。前两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了破除对二谛分开的执著,就说了第三句“色以外没有空”,不准你把二谛分开。如果不准它们分开,二谛合在一起其实也有矛盾,这些我在上节课也讲了。上面所述“色以外没有空”的真实说法,方才能破除有些人对色与空分开执著的垢病。就是说,如果我们说了“色以外没有空”,那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圣者眼前的空和凡夫眼前的色分开的观念就没办法成立了,因为色以外没有空。但是还没有解决掉二谛合一、色空一体的冲突。当然,下面的内容会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对一个想寻找白色海螺的胆病患者,我们可以直接告诉他:除了你眼前的“黄海螺”以外再没有另外的白色海螺。如果他一直以为眼前有黄海螺的话,那他又怎么能听懂这句话的意思呢?如果他了知了“黄海螺”根本就不存在,只是由于自己的胆病才造成这种错觉,那他就会直接拿起眼前的“黄海螺”,并指认道:这就是白海螺!
这里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指鹿为马,我等下跟大家来解释这个意思,其实这跟我们现在的修行情况是一样的。
以此比喻可以说明,产生疑难的原因在于:问难者没能理解“色”在名言中也不存在,也就是说色法在二谛中均不存在。我们应该将上例的比喻表达方式与“色以外无空”的内涵对应起来理解。除了圣者所见的空性之外,名言中亦无色法,
我们要改变观念,在见解上确定:色在世俗谛中都不存在——你吃的饭不存在、放的屁不存在……啊!这样的见解“太过分”了,明明我有烦恼嘛,不存在?你做不到不存在,所以你要回到世俗谛去;你做到了烦恼不存在,那就是修行——就算烦恼不是菩提,但它可以不存在,单空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真的证空了就更厉害,但你根本就做不到,所以就要回到世俗谛中去修对治。怎么对治呢?比如某人给你造成了烦恼,你要视他如母:“他是我老妈,算了,我不烦恼了。”——这就是世俗谛的方式。胜义谛是怎么样呢?有吗?去,不存在!就是这样指鹿为马,“无耻”到不承认现实。(不会被吓着吧?我说应成派“无耻”。)
除了圣者所见的空性之外,名言中亦无色法,所以“空性以外没有色法”,此即是“空不异色”。二谛都没有,所以“空性以外没有色法”,色法以外也没有空性。
这也同样能破除对二谛分开各自的执著,就像白色海螺之外无有黄色海螺一样。
这里用了海螺的比喻,中观里面经常会用到这样的比喻。很多人都搞不清楚这个比喻,就来问我,我跟他形容了半天,见他一只手拿着黄海螺,另一只手拿着白海螺,不停地交换,然后就回家了。回家以后,白海螺还是白海螺,黄海螺还是黄海螺……
其实要真正理解这个比喻挺难的,我们所有的逻辑是建立在现量的基础之上,其中根本的逻辑是事理逻辑,然后根据事理逻辑进行抽象,才变成了数理逻辑。我曾经跟我女儿讨论过,我以前跟大家讲过很多这样的东西,但大家可能都忘了。
有时候我觉得我一片痴情,但我这一片痴情有时会变成孔雀开屏、自作多情,下面听课的人并不了我,他们一听,“啊,殊胜!殊胜”,然后一出门就忘掉了。末世就是这样,信息片段化地接收,大量的片段信息不断涌入,新的信息不断赶走旧的信息,而很多新信息本身没什么价值,却可能赶走有用的旧信息,这是一种很糟糕的状况。
回到刚才逻辑上的问题。我们的事理逻辑都是依据感官建立的,比如看到烟就知道会有火之类。再比如,我们看到单个的人类个体或其他物体的个体存在,就产生了“1”这样的观念;然后两个单个的个体加起来,取名叫“2”,其实没有“2”这么一个具体的事相,放在那里的还是两个单个的个体。再比如有两颗谷子放在那里,我们要抽象表达两颗谷子的时候会说“两颗”,不会说“一颗谷子、一颗谷子”——美国人才会这样,中国人会很聪明地说“两颗谷子”。
比如美国人找钱,本来你给他10块,他该找你4块,你要是多给他1块,本来他可以找你5块,但他不干,他会拿四块钱出来,“1、2、3、4”这样数给你,然后把你后添的那1块也还给你。美国为什么成了强国,我到现在也想不通!(众笑)
我们依据感官建立了事理逻辑,再根据事理逻辑推导,建立起数理逻辑。数理逻辑的基础是“1”和“0”。发明“0”的人非常了不起,因为世界上不存在“0”这个事物,完全是观念性的抽象符号,它是对所有“1”都被拿掉那种状况的描述。其实中国以前没有“0”这个符号,古人都写中文的“零”。
所有逻辑实际都是依据感官和思维建立的,而人类本身的基础感官都有错误的,导致我们的逻辑也有问题。其实建立了“1”之后,麻烦也建立了,因为真实的情况是没有“1”的,所以中观有个“离一多因”,那“离一多因”是否正确吗?“离一多因”本身也是思维建立的,把邪见去除之后,“离一多因”也不存在了——安住在法性里面,哪有什么离不离一多因啊?
世俗的一切,在应成派眼里都是迷乱的。但是迷乱并不代表绝对没有,在迷乱者的境界里就是存在的,只不过佛陀和那些见过实相的圣者告诉我们:你现在经历的现相全都是假的、是不存在的,你所见就是黄海螺。
对我们来说,白海螺和黄海螺这样的比喻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在我们头脑里面,白海螺和黄海螺都是“有”。我们可以换一个方式来比喻:一张布本来是白色的,但你的眼睛生病了,把它看成了黄布。或者从单空角度去解释,根本什么都没有(当然这是一种断灭的说法),是因为你的眼睛有病,才看成了一个东西,这种东西叫黄海螺。(我们不说白海螺,因为说白海螺的话,你又会理解为“有”。当然说白海螺也行,但你要很聪明地去理解。)
也就是说,本来什么都没有,但你眼睛有病,现在看成了黄海螺。那么你要学圣者,要完全不依靠逻辑、直接认为它没有。本来你看到有,但你要说它没有——这就是应成派的修法,指鹿为马。
你可能会问:“这样修,行吗?”当然行啦,大圆满就是这样,显现起来的时候根本当它没有,这很关键,是最根本的东西,是大圆满安住时的修行窍诀之一。那你可能会问:“他所境上不是如梦如幻吗?”如梦如幻是一种没有办法的说法,他就是有种感受是如梦如幻的,但他骨子里的观点就认为它是没有,是错误的如梦如幻。在大圆满里,这种观点必须建立在认识觉性的基础之上。
而修中观单空的时候,则需要一个轻微的意识去觉得它“没有”,而且还要有一个意识来监视这个轻微意识,让它延续下去。监视这个轻微意识的意识叫做侧面意识。但你不要去找这个监视的侧面意识,因为一找它就没了,就是能维持住这个轻微意识认为“这些东西都没有”的感受,让它延续。
那么“什么都没有”了,又是什么呢?单空是不知道的。修大圆满为什么能那么放松呢?因为他知道了觉性,不管它显现有没有,有就是没有,没有也有……既然一切都是法性,那这些显现就两个字:“锤子”!也就是说,他完全地放任,心很放松,而且心的放松一定会带来身体的放松、气脉的放松、一切的放松——连面前的石头都在放松。达到很厉害的程度,他的脚一踩在岩石上,会像踩到蜜糖一样陷下去。
我说的是蜜糖,而不是泥巴,为什么呢?因为那里面带有强烈的愉悦味儿、幸福味道。人抑郁的时候为什么要吃巧克力呢?因为它可以带来乐受。
这是一种观念性的见解,但我后面也谈到了修行:就是一定要认为你看到的东西实际上是没有的,要训练这种观点。为了建立这种观点,我们就采取了单空的方法——夺。天哪,这个好难啊!明明一个硬梆梆的东西,我一头撞上去,它不坏,我一定坏的东西,却要把它夺空——不信就用头撞墙,看看谁坏?可能它也会有点坏,但是你一定会坏得更彻底。
这个观点是说世俗谛的一切都不成立,只认应成的观点。我们在见解上和修行上也要这样:要认为没有黄海螺,全都是白海螺!但我们又看到了这些黄海螺,应该怎么办呢?就要在观念中认定它没有!一定要这样去修行。
如果你的心都不认定没有黄海螺,那么真实的白海螺是不会出现的,所以要用全部心力去认为这个世界都是白海螺,也就是都是法性。当然,在不知道法性时,可以先用个观念或者单空去代替。不呈现白海螺的原因,从相续层面来讲就是执著太多;从见地层面来讲,你可能没有认为它是白海螺。
从见地上你就是要有这样一个观念,而这个观念落到什么东西上你并不知道的。当你把这些执著通过这样的观念逐渐消去的时候,这个观念就会落实到一个东西上,那么落到哪里?“大雪纷飞,归于何处?”当然你可以说“归于无处”,但你那个时候知道这个“无”绝对不是断灭。
这个“无”的观念,有时候好像是单空的境界,但有时候也是自续派的一种见解。有位赵州禅师,他的修行非常简单,从头到尾就一个“无”字,纯粹的单空。问他狗子有没有佛性,他答:“无。”问他“无”是什么呢?他还答:“无。”这就是单空,不停地拿掉。他的状态以理论来说,就只有白海螺、没有黄海螺,即使拿着黄海螺也说是白海螺。也就是说,要建立这样的见解:二谛都不承认有色,全都是空,自空派就是这样的。
那要怎么实现自空派呢?用我以前教的四夺的方式。我很痴情的,11年就开始讲四夺,05、06年的时候见到一个师兄,她带着一帮放生的老太婆,说她们修行得非常好。我当时好感动,心想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修行人,然后我们去一个素菜馆里吃饭,那种庄严神圣啊,每个人脸上的肌肉都是呆板肃穆的(结果这帮老太就是一群神婆)。我很痴情地跟她们讲单空,看到她们看着我的两个眼睛放绿光,我一下知道了她们所谓的“修得好”是什么意思了。
我说的是真实的,在你(师兄看着当时那个师兄)的记忆里是真实的吗?就算她(那个师兄)没有记起来,她也在点头,对吧?这些事你们要看成黄海螺,没有发生过。但是到了现在,已经交流了这么久了,你们还是认为难,其实真的做到之后,你们去接受窍诀指引就会很容易了。
但是,如果仅仅成为一个简单的观念是不行的,因为你没办法落实到修行上去;当然,如果成为一个坚固观念,就会慢慢落实到修行上去。为了弥补它,中间其实要修一个觉受性的东西,就成了大手印那一套,到最后才会变成真正证悟性的东西。总之,色在二谛中都不存在,这个观点一定要建立。也就是说,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假的,完全是假的。
除了对色法可以上述理论破析外,受、想、行、识等基法以及信心、慈心等道法,还有如所有智、尽所有智等果法,都可以同样理解。比如内观心识以抉择心识的空性本质时,我们可用“心即是空,空即是心,心不异空,空不异心”的方式,推导出心识的空性。其余诸法皆可以此类推。
也就是说,基道果中的任何一法都可以先和“空”分开,最后再合为一体,一定要这样,修行就是这样的。然后你会慢慢理解到所有显现其实本身就是空性,而空性可以呈现为显现。我以前跟大家上课的时候说过,空性有三种表达方式:一种是经过人我执和法我执扭曲后的迷乱;一种是没有显现的法性定;还有一种是净见量。
回过头来,凡是凡夫境界中的法都是迷乱的,不仅基法的色、受、想、行、识,哪怕道法的慈心、信心等很好的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迷乱的。大家的理解程度要高一点,这些都是属于黄海螺,本质上是不存在的。但不能说因为本质上不存在,你就不做了,修行的时候要分开,要踏踏实实去修慈心和信心等善法,修到一定的时候,才开始慢慢将其放弃,明白本性。
“放弃”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要这些道法了,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要或不要。我们凡夫往往要么就是要,要么就是不要,真正的放弃不是这样的,你会发现这些道法在世间还是有用,你也不会讨厌它,可以照用,但你知道它不是根本。
就像我们现在一说修行,有些马上就要回去离婚,把老婆送到单身俱乐部,老爹老妈送到养老院,儿女送到孤儿院——都是假的嘛!那把他自己送到哪里去呢?他会牛的不得了地说:“送到闭关房。”真正的出离不是这样的。
所以,世俗的法虽然不存在,但我们现在还是要暂时分开二谛。落到真实修行、证悟本质的时候,你要知道它们真的是不存在的,而且你证悟以后,也不是说马上就要把它们踢开,因为本性可以表现为这些现相。你处在空性这个立场的时候,其实色也是空;而处在我们这个阶段,空其实也是色。
你找个离开色的空出来给我看看?你头脑里想象的空或感受的空,也属于法处所摄色,你能找到一个离开所有显现的空出来吗?找到的话,我就马上背叛佛教跟你走!不可能的,你想象的空和感受的空,全都是法处所摄色,或者叫做意识色,是心捏造出来的,所以这种空是找不到的!
对于凡夫来说,刚开始分开二谛的方式是有用的,但在证悟的时候一定要合起来,否则你无法证悟。合起来是什么意思?就是要分别全部消失。自空的方式就是这样。
他空的方式我以前讲过,空性的思维和各种分别全部融在光明里面就完了。但我们按照本文的顺序,先讲自空。
我个人以为以上所述之解释四句的方式与意义(即分开二谛解释前两句,以及以破分开二谛之执著的方式解释后两句),是对这四句话字面意义最直接的表述。
这段话是齐美仁增堪布的观点,说这四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前两句分开了二谛,后两句破分开二谛的执著,就这样简单,但是我讲了很多。既然是辨析讲解,我凑都要凑很多话来跟大家说嘛,直接就几下讲完的话,我也没有讲错,你敢说我讲错啦?我从头到尾给你读一遍都是对的,但我不能这样讲,我一定要加很多我所理解、思维的内容进去,还要加很多修行的方式进去。
那么,刚才说的是典型的自空派的修行方式,首先在观念和见解里认为色根本不存在,然后建立感受中是不存在的。怎么建立?修单空。单空夺着夺着,我们会觉得如梦如幻。
我以前给大家说过一句话:我们是应成的见地,自续的境界。现在大家开始理解了吧?你的感受里是如梦如幻的,但你心里知道连如梦如幻都是不对的、没有的。当你心里真的肯定这些显现不存在,只是一种不得已的、病态的显现——我不想它显现,它就是要显现,实际上是没有的时候,其实就是应成派的见解。而应成派的见地是不同的。应成派的见地还有个东西,就是你落到哪里嘛?要落到那个不能立的地方,一无所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不能用语言去说,因为它否定世间的一切,什么都不能说出它。
但你不能说“那就什么都不是”,这样其实又立了。它还是要给你指出个地方,它用什么方法给你指出个地方呢?“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或者禅宗说的“这个”、“那个”,就是不给你说。其实它不是不给你说,而是没法说。
尽管没法说,意味上还是有一个地方嘛,所以它说所有的语言、文字和表达都是指月的手,指的还是一个地方——其实还是暗指那个地方,只是它否定世间所有显现的方式(如语言)能表达它。到了三转的时候,佛菩萨可怜众生就给了个词汇叫“光明”,其实跟“那个东西”是一样的。
我们修行的时候,在没有开悟之前,无论什么东西出现在你心前,要全部学应成派,一个“假”字到底,不管是五根识的显现、意识的显现,还是阿赖耶识的显现,全部不要。那怎么不要呢?这就涉及到具体的修行方式了,刚才我们也说了,首先是见解上的思维,然后是修单空,接下来会沉浸在各种各样单空的境界里,这个时候就要靠上师的窍诀来一一打破,这些破起来就很麻烦、很曲折、很扯淡,在禅宗就变成了机锋,在大圆满就是对一个一个的境界进行辨析。
这种辨析只能单对单,公开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师徒之间要互相熟悉最好,他知道你堕在哪里。知道后,他不会用语言性的方式来教你,他会跟你扯淡,但你肯定扯不过他,因为他比你狡猾,好比量子计算机肯定快过奔腾486,因为他知道个体的执著千千万万,算下来无非就那几种,比如前辈们规定的乐、明、无念三大类。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规定方式,比如说意识跟明智的差别,阿赖耶识跟法性的差别,他会通过这些东西给你区分。还有证悟后、境界逐渐消除之后光明度的增加,这就不是性质性的问题了,是量的问题。
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不过再漫长都要依赖于前期见解的准确与稳固。从前期修行上来说的话,你一定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你可以去拜很多上师,学很多法门,也可以读很多书,走很多路,念很多经,而如果没有出离心,全都是扯淡,如果没有菩提心,你最多有点禅定。
有人认为,没有菩提心也没问题,他可以证悟阿罗汉,其实也挺难的。证悟阿罗汉得消灭我执,他们通过去贪的方式去除我执,其实并不容易。你们不信去泰国看看那些修阿罗汉的人,我真是相当佩服佩服!他们平时眼不视异性,着三衣、赤脚,手不着金钱,进入森林修行时,在一棵树下不能坐超过三晚上,长期修白骨观和不净观,修得饭都吃不了,就这样坚持下去,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反而大乘是最偷懒的修法,所谓“大”乘,真的有其很殊胜的地方。
所以你们不要认为修小乘会爽一点,不是那么爽的,你根本就修不下去,特别是我们这帮坐飞机飞到洛杉矶来的修行人,让你去泰国的森林里修行?阿姜查尊者写过一本书《宁静的森林水池》,你们去嘛?淹死你!
师兄们,大家真的要实际一点,别胡思乱想。假如你真的走到森林里去了,你去感受下那个味道?我们在书上看到的森林,比如像《入行论》里讲:野花飞舞,动物在嬉戏,流水潺潺,各种青草和森林发出温润的清香……而你去了会发现不是这样的,真实的情况是下面有蚂蚁、蝎子,有时候有蛇,晚上睡觉时忽然听见旁边有声音,抬头一看,两只灯笼出现在你面前,那是大蟒蛇的眼睛,你的感受和书中所见是不一样的。
大乘可以解决这些麻烦,不过你要对各派的教义和修行介入深了以后,才会得出这些结论,所以大家要珍惜这样的一些修法。
今天就交流到这里,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心经要义辨析》第4课
- 《心经要义辨析》第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