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晚上接着来交流昨天开辟的话题。昨天开辟了空性,说了空性的一些见解。但是昨天所谈的只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今天要讲空性的一些比较具体的东西。
不管怎么样,因为我们聊的是空性,聊的是佛法,所以我们在开始交流之前还是要发一个愿:为度化天下无边无际的众生而发起菩提心。(我们发起菩提心就行了,不用喷气。)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我们昨天讲了空性的一些见解。当空性的见解只是停留在头脑里面,会有很多问题的。比如说,什么是空性?哦,原来它不实有就是空性。任何一个现起,它不实有就是空性!所以除了现起以外,就没有其他的空性了,是不是?你看嘛,如果离开这些现起,我们还单独找到一个空性,那个是空性的话,那这个怎么办?这个就不是空性了?所以空性是不离现起的,缘起性空!这些现象的不实有就是空性!
但是这牵涉到一个问题(昨天也讲过了):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现象消失了,空性会不会消失?比如在法性定里面,这些现象都消失了,你说空性跟现象是一致的,现在现象消失了,那空性也不见了。那我们的所有的修学就完蛋了。
但是并非如此,因为法性定是我们借用定这种方式,去找到了和它一致的本质,只不过那个时候现象可以暂时消失。其实现象随时都可以消失,比如说这个东西,我把它拿着一扔,它就消失了。它消失了,对于我的心来说,这个显现不成立了。它的空性好像随着它不见了。但实际上我的心在显现它的同时,已经是空性了。现在我不显现它,我的心的空性不会随之而消失的。所以说我们最终的证悟不是心的部分显现的空性,我们最终的证悟是要证悟心的空性。所以大圆满说“一切境现唯心造,心性本来离戏边。”。它不可能挨个挨个,先去证悟这个的空性,然后去证悟那个的空性,最后才证悟心的空性。它快的原因,它是一下就把心的空性证悟了。因为一切的显现都是由心显现出来的,心空性了,其他自然就空性了。
当然你可以说,我只要证明了一个事物的空性,就可以证明所有事物的空性。也有这种说法的。你说你证悟了一个事物的空性就可以证悟一切事物的空性,那你必须首先要确立一个见解:一切事物的本体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所有纷繁复杂的事物,你要归拢到一个本体上。如果它不是一个本体,那你证悟了这个事物的空性,不见得就证悟了那个事物的空性。所以说我们首先要把所有的事物归拢到一个统一的事物上。归到哪个统一的事物上呢?就是所谓的心。
所以说唯识就聪明了,它说这些外界所有的显现根本就不成立,全部都是假的,根本就是虚假的现象,只有心才是真(随理唯识说自证分是实有的)。在佛法里面说“真假”,跟我们世俗人说那个“真假”的概念是不同的。它说的“真”就是我们昨天说的,一定要实有,要合乎那三个标准。
所有的现起必须归拢到一个统一的事物之上。把这个事物证悟了以后,所有的事物就随之化解。事物的根就是心。这是大圆满和禅宗用的方法。所以它根本不管这些东西,它直接就去找那个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如果我们没有基础,会容易引起误会呢?就是说如果我们根器不够,我们根本就没有“一切境象由心现”这些基础,然后我们就用概念去找一个心的空性。我们用概念去找到心的空性,它是概念性的空性,不是真实的心的空性。因为你如果真的是体会到了心的真实的空性,那就全部解决了。
用概念去找到的那个心的空性,其实它呈现的也就是一个空性的概念。所以很多人会在这里发生错误,把概念当成真实的证悟。所以很多成就者都提醒我们,不要把概念当成是真实的证悟。经常会有人来问他是否证悟了,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证悟,他要去问:“我知道了什么什么的状态,那个状态是不是证悟?”你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证悟,你怎么可能证悟啊?那是不可能的!
有人可能会误认为一些状态是开悟,他仅仅是误认而已。但是绝对不会有已经证悟了,却不知道是证悟的。当然,我们也曾经看过一个传记(不记得是阿琼喇嘛还是乔美仁波切的传记),他认知到一种状态,他觉得好像是证悟。然后他去问他的上师,他上师说那个不是,那可能是阿赖耶识。过了很多年以后,他再回去问,他上师说其实那个时候就是,只是没有告诉你。
那么,这跟我刚才的说法不一样,那他是不是进入那个状态就证悟了呢?还不是证悟。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一个认知力来确定这个就是证悟。他没有这种智慧,即使出现了那种状态以后,他还是不行。
但是你一旦证悟了,没有任何状态不是证悟。可以什么都消失(进入法性定),也可以不消失。那些大圆满成就者,他说什么都是法性,什么都是证悟,什么都是佛。所以说我们进入法性定,实际上是去获取一种现量的智慧,而那种智慧跟现象的本质是一致的。
这很不好理解。也就是说,它消失了,空性不会消失的。我们经常说:“空性既然跟它是一体的,那么它消失了,这个空性会不会消失?”不会的,因为它只是部分现象,空性一定要体现在所有的现象中。因为这些现象是游动的,所以一个现象消失了,其它的又会生起来。你绝对不可能找到,一个现象消失了以后,后面没有一个现象生起来。如果有的话,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念头已经过去了,后面的念头还没有生起来,就是中间那个,中间那个是不是现象?中间那个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四边”中的“无边”,透过这个“无边”就是所谓的证悟。
读过一些中观的人,可能会对这些有理解。没有读过,那就没办法了。
我们昨天讲了一大堆这类的概念。但是,对这些东西的理解,它会不会造成证悟呢?如果你长期地思维,有可能会导致这方面的一些轻微的接触(触碰)。但是如果不经过很长时间的实修,那是不管用的。你可能这些书本都看得懂,甚至可以去跟人讲,但是对你自己解脱,这个帮助可能不会那么快、那么大,甚至会耽误你这一生。你会变成一个这方面什么都知道,但是实际上自己的身心完全没有得到解脱的学者,或者一个快入道未入道的人。我说的这个“道”还不是真正的见道。
所以这是不行的,有可能连烦恼你都没办法对付。因为这种概念没有办法让相续彻底地、透彻地知道什么叫做解脱,这是很麻烦。为了让这种概念得以实施,我们就要开始进行真正的空性的修行。
但是空性的修行,我们又不可能一下就进入到那种彻底的证悟,“我已经明白了,我只要在悟境中保任就可以了”。像大圆满所谓的六根自解脱,我只要在这状态里面,眼睛现起的、耳朵听到的,灯光、你们、我们、身体、感觉、仇恨、嫉妒,所有的东西都是空性的。然后,我只要知道它是空性的,它自己会像蛇结自解那样化掉。
而且因为我已经知道什么是本性,所以我知道它化掉的时候,它一定是消融于本性。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融入法界”,“水融入水”、“牛奶融入牛奶”,很多这类的词汇。但是它的前提是,你要知道“水”是什么。如果你不知道“水”是什么,一个现象的消失就是这个现象没有了,那个不叫证悟。如果要消失于“没有”,那好简单,把这个杯子扔出去,就消失于“没有”了。所以并非如此,前提是要证悟,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做到。
“六根自解脱”在禅宗里面,可以称为“保任”。好多禅宗的那些修行者都经过上师的很剧烈的研磨,它叫做“抽钉拔楔”、“钳捶”。抽钉拔楔,就是说你有障碍、没有证悟,他帮你拿掉,他就起这个作用。楔子,就是木工做活用的,插在木头里面的楔子。你自己很难察知的这些障碍,给你拔掉了以后,你就明白了。明白了,你自己保任去。
这个要花很长时间的。比如六祖,他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后,就跑到山里面去,一修就是十四年,然后他才出来传法。这个过程,实际上他就在本性中去消融这些分别执著。这是最高的,这是真正的禅宗的修行,或者叫大圆满的修行。但我们根本做不到,因为那种完全解脱的觉受,我们是没有的。不能叫做“觉受”,用“觉受”这个词非常的不准确。这种智慧是没有的,勉强可以用“智慧”这个词。如果没有这种智慧的话,这些消融到哪里,你根本不知道。还是消融在无明里面,你还是不明白。所以你还会继续轮回的,它不起作用。
那怎么办呢?既然不能够用这种最高深的修行去进入,我们就用比较低一点的修行往那个方向逼近。比如所谓的单空的修行。单空的修行,我认真对比了一下,它很像我们禅宗里面的如来禅的修行。禅宗的祖师禅是直指心性,见性成佛。一下就告诉你本质是什么,然后你就依据这个本质去修行就行了。
但单空并非如此,单空为什么像如来禅的修行呢?有这么一个禅宗的故事,我也经常跟大家聊起这个故事,就是香严禅师证悟的故事。香严禅师以前拼命去逼他的上师(沩山禅师)告诉他什么是本性,但沩山就偏不跟他说,香严禅师搞了很多的机锋跟他斗,香严禅师每次都斗得灰头土脸的,大败。最后实在是把自己斗得过分的伤心了,他就说:“算了算了,我再也不跟你搞这些斗了,我以后再也不学经论,也不搞什么参禅了。我就回去做一个喝稀饭的老僧人,种种地、修修竹子就好了。”很灰心丧气地走了,回到家去以后就老老实实地每天干农活。
实际上他这种串习了几十年(或者十几年)的人,你要让他停下来,根本就不可能的。他就是最后那个关没有破而已。恰好他这么一回去,身心一放松,以前那些东西一下就逼上来了。他有一天偶尔拿着一个石头往竹子上一丢(这有点像虚云老和尚开水冲到手上,杯子掉到地上),啪一下,身心脱落,一下就见到了。
见到了,他就给沩山写了一首偈子诗。“一击亡所知”,一击,就是击到那个竹子,啪的一声。“亡所知”,消失了所知,心所面对的对境全部消失。它可能只有一刹那,但他一下就体会到了。
“更不假修持”,就是那个玩意根本不用修的。你明白了那个本性,真的是不用修的。很搞笑的,我们天天都在搞搞搞,搞什么呀?但是你不搞又不行!
“动容扬古路”,“动容”就是动来动去,他的行为。“扬古路”,在他们当时的语境里面,“古路”就是古人的道理、宗旨,就是本性的意思。你无论怎么动,都是法性在游舞,是古路在飞扬。
“不堕悄然机”,他说无论我们做什么,实际上拖死尸的都是那个。即使这么动的时候,那个寂然空然的本性从来都不会丢失,只是你不认知而已。
他当然是说他那个时候已经认知了,他写这个的意思就是告诉沩山:“我已经知道了,你不告诉我,我还是知道了。”当然,这里有个细节,他知道了以后,他就在竹林里面点了一炷香,对着沩山的地方猛烈地磕头。他说:“原来你当初不告诉我,这么伟大!要是告诉我就完蛋了。”
告诉他什么是如来藏,他就追着如来藏去了。告诉他般若,他就般若般若般若……他从来不会看自己那个东西,他就是要找一个对境去认知。告诉他不执著,他就执著不执著……以前禅宗的大德说我们修证这些人,告诉你般若,你就执著般若;告诉你不执著,你就执著不执著;告诉你本性,你就执著本性。总之,我们一定要在心面前找一个对境,拿得到我们才安乐,但这恰好就是轮回的本质。
“悬崖撒手”、“放下”,其实就是把对境丢掉,一击亡所知。但是我们击了那么久,还是没有亡所知。被别人也击过很多次,但就是亡不了所知。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他说这玩意到处都找不到的,处处都没有踪迹。以后假如有上师给你们传大圆满,一定会说:“你去找,外面那个山石壁里面肯定没有心,心不在那里;然后又回过头来找自己,把身体分成很多部分,心也不在那里;在虚空里面?不对,虚空没有知觉,也没有心。”到处找啊,《楞严经》里面还有七处征心,内内外外找了个遍,都没有心。这个就是“处处无踪迹”。
但是“处处无踪迹”不等于什么都没有,它有作用。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声色外威仪”。声,声音的声。色,眼睛看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触觉,等等。最后一句是“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最后这一句是没有什么意思的,他说知道了这个就是最厉害的,上上机。
诸方达道者,因为当时他们有很多湖北、江西各地的修行人,诸方的,很多。明白这个东西,咸言上上机,都说这个就是根本,抓到这个就可以了。
他就把这首诗拿去交给了沩山,得意洋洋地就说:“你看,我开悟了!”沩山拿着就很高兴了:“对,就是这个!”然后拿给仰山看(沩山和仰山是沩仰宗的创始人,也是非常大的祖师),他说:“你看,你师弟开悟了,香严开悟了!”仰山拿着一看:“这个谁不会写呀?慧业文人,稍稍头脑发达点的都会写。”
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的禅宗到了清朝的时候,很多人都靠吸鸦片来写这些东西。吸了鸦片以后,他的身体的感受有时候会消失,有很多很多的幻觉出来。人在云里雾里,很飘、很爽,而且他很快乐。所有的证悟者都有一个特点,他很欣悦很快乐,而且他穷开心。
为什么叫“穷开心”呢?我们开心一般都是要有钱、要有权,要有人恭敬我,要得到拥护,要有很多很多的东西,他才快乐。而那些真正的成就者,很多都是穷开心。你看西藏的一些修行人,穿着稀烂的衣服,缺着一个牙齿,我们可怜他,他反而可怜我们。古代很多禅师也是这样的,穿得稀烂,他们的心完全不再依靠我们所希求的这些东西来获得快乐,他们会很喜乐。
清朝末年,他们为了把一些禅语写到公案里面,就故意让秀才去吸鸦片。首先,他是秀才,有点慧业,可以写这些诗。然后让他吸鸦片,处于那种云里雾里,身体的觉受几乎消失的状态里面,很多都可以写出这些东西来。
所以仰山说:“这个有什么?不算!”特别是禅宗,它一定要讲究你是不是真的证悟了,靠写这些东西不算的,所以就出现了斗机锋。大圆满里面也有的,学大圆满的弟子到上师那里去,是不准背书的。你不准拿着一本书来说:“如来藏是这个样子的……”或者把它背熟了,然后对这个词汇解释。上师肯定会说:“出去出去,先把它背熟了再说。”绝对不行!你一定要用你自己的语言说那是怎么回事。
既然这个不算,仰山就说:“和尚,我去帮您勘验一下香严。”他们不叫“上师”,他们叫“和尚”。“和尚”是个称呼,但我们现在叫“和尚”的意味发生了变化。就像我们称呼“同志”一样,“同志”以前是多么神圣的一个称呼啊!但现在它的意思是怎么样的?什么都是无常的,连称呼都是这个样子。
仰山跑下山找到香严,他说:“你说你证悟了,你凭什么说你证悟了?”香严就把那个偈子拿给他看,他说:“这个我已经看过了,不算不算,再来一首。”香严说:“好,我给你再来一首。去年贫,未足为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去年我穷,但是还没穷到极点,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我片瓦无存。
什么意思?他说去年我已经很没有执著了,但是还留了一点点东西在那里。我老是搞不懂,我一定要老和尚跟我讲,老和尚他就不跟我讲。把我气坏了,跑回来对着竹子出气。结果啪一下,它提醒我,我开悟了。“今年穷,片瓦无存”,我什么都没有了,一丝不挂。绝对的心无所住,证悟了心的空性,我开悟了。
下面一句是比较关键的,这是我们的禅宗典籍里面唯一对祖师禅和如来禅的一个定语,后来的就是一些学者们乱说。或者教界有些大德们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但是祖师禅和如来禅的出处,就是《五灯会元》里面的仰山跟香严的故事。
仰山说,恭喜师弟会了如来禅,但是祖师禅你还没搞定。也就是说你逐渐减少执著嘛。我们接下来这两天讲的就是怎么逐渐减少执著的方法,所以叫修单空。而真正一下抓到那个本质的时候,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减少不减少,多余不多余,修或不修。没有这些东西,到处都是法性。你修什么呀,有什么好修的?全部都是法性。修出来的东西全是要坏的,所有的修全部是造作。但是你不明白,这不行的。(不明白,你也可以不修,那是睡觉,或者叫昏沉、无记,是不行的。)也就是说如来禅是一种渐修的方式,祖师禅是直指心性的方式。
香严为了表明他懂了祖师禅(就是说我已经知道心性是什么意思了),他说:“我有一机,瞬目视伊……”眨着眼睛看看你,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如果有人不明白是谁在眨眼睛。谁在眨眼睛?是它(身体)吗?这么一个胖东西,烧了以后就没了,肯定不是它。那是什么,意识吗?意识也不是,一定会有个东西在操纵意识(等一下我们会讲这个内容)。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就是如果你不明白眨眼睛这个是谁,念佛的是谁(眨眼睛跟念佛是一样的),拿这个手机的是谁,那么你就没有资格使唤沙弥。因为以前那些大德成就了以后,往往有一些沙弥来给他做侍者。如果你的级别不够的话,使唤沙弥会很倒霉的。那个要还的,还起来挺吓人的。
一座寺里面有一个对联,我们去打禅七,每次吃饭我都看一眼。它专门在吃饭的地方写这个东西,你说让人心里怎能不纠结嘛?它说:“一念清净,日用千金非份外。”一念清净,念念清净,你证悟了一念空性,所有念头就全部空性了。日用千金非份外,就是你每天用一千两黄金也可以,随便你。“老僧一打坐,能消万担粮”,这也是一个大德说的。你随便怎么享受都可以。
“三心未了,时进一粒亦难消”。如果你三心未了,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没有搞清楚的话。时进一粒,就是你一个时辰吃一粒米,也难消。还经常威胁你:“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搞得那些吃饭的人很纠结的。
这不是开玩笑,第一年我跟深圳的一个师兄去打禅七,吃包子。吃包子之前,那个班首开示:“你们在这里打禅七,吃这些施主们供养的包子,如果你们不证悟,那会变畜生的。吃一只包子长一只脚,两只包子两只脚,三只包子三只脚。”,这个很刺激!结果搞得那位师兄只吃两个,他长两只脚。我实在忍不住,两个确实吃不饱,我吃三个。吃了三个后想:三只脚长出来不太合适,再吃一只,大不了四只脚。结果我每顿吃四个包子。
如来禅跟祖师禅的区别就是如此。如来禅它是个渐修的方式,逐渐破去执著;而祖师禅是一下就明白本质。明白本质以后,在本质的状态中,让所有的执著消融于本性。因为执著本身也是本性。
但是我们不行,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靠逐渐破除这种方式,就是所谓单空的方式。如果单空修不好,你说你想一下就去......我们经常会自鸣得意地说一些很高的语言,说一些很高境界的话,那是骗人的,骗自己的!而这个骗是很凄凉的一种骗,我们在论坛上经常看到的,这个叫“未证言证”。
当然“未证言证”有几种情况,一种就是明明自己没有证悟,但是去告诉别人或者暗示别人你已经证悟了。说这种话的同时,你在地狱下面造了一口锅。而且这个锅的质量非常好,很不容易烧烂,你要在里面煮上很多劫。
“未证言证”还有一种情况,他只是在说法义。这个也没关系,他没有说自己证悟了。我只是在说书上的东西,你不能说没有证悟就不可以看如来藏的书,不可以看《楞严经》、《圆觉经》、《维摩诘经》或者是公案。
还有一种,他是误认,他很真诚地认为自己开悟了,但这是有点问题的。当然这个问题还有层次的。一个是蠢的那种;还有一种是非常聪明的,而且是很认真的修行人,但他就是误认了。哎,最悲凉的就是这种!
明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证悟,就说自己证悟了,这个叫做未证言证,这真的是直堕地狱的一个因。当然,绝大部分人也没这么傻,他肯定说自己只是在读书,只是说说这些话,没有证悟。所以为了不下地狱那口锅,我跟大家慎重声明:“我没有证悟,我只是在说书上的东西。”
那么,我们既然要去修单空的话,我经过那么多年的阅读、修行,就总结了一个方法,叫做“四夺”。“夺”有两重意思,一个是破;一个是破完了的意思。破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破完了,就是达到终点的一种状态(勉强说是一种状态)。
什么叫“四夺”呢?这个词实际上是取自临济禅师的临济四料简。临济是一个很大的禅师,叫临济义玄。禅宗有五个大派,后来加两个小派,叫做五宗七派。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有沩仰宗、临济宗、法眼宗、云门宗、临济宗)。五叶其中一个就是临济宗,临济宗的祖师是临济义玄,他写过一个四料简,说的就是证悟中间的心和境的四种情况。
既然我借用了人家的词汇,为了表示对他老人家的尊重,所以我来把这个临济四句给大家做一个解释。但是我们的“四夺”跟它比较起来,比它低级很多。他说的是证悟的状态,我们的四夺是说单空修行的状态。我只是借用了他这个词汇,所以说这个是不能类比的。
但是你借用高级的这些文句来说一个比较低级的修行,你怎么都得给人家一个交代 ,所以说我把它粗略地解释一下。因为我也没证悟,证悟后的状态我没办法说,我只能够从闻思的角度给大家讲一讲。当然关于这个的解释有很多,大家可以去看,网上一搜都搜得出来。但是还是要谨慎一点,绝大部分都是扯淡的!
临济四料简是临济禅师有一次开示说:“我有四个方法来度众。我有时候夺人不夺境;有时候夺境不夺人;有时候人和境同时夺;有时候人境俱不夺。”然后他的弟子克符就问:“什么是夺人不夺境呢?”古代人不像我们现在说大白话,他们说一些隐语、诗句、偈子,搞得我们这些没有那时候的语境的人心痒痒的,听又听不懂,很恼火。他说:“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白发垂如丝。”又问他什么叫做“夺境不夺人”呢?他说:“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什么是人境俱夺呢?他说:“并汾绝信,独处一方。”那什么是人境俱不夺呢?他说:“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有谁看得懂的?这个是天书啊!但是如果我们有人读过禅宗的,特别是对修行有体悟的人,应该可以看得懂。这是“临济四句”。其实我们禅宗里面有很多很多这方面的理论、窍诀,好多都是大圆满的窍诀,非常殊妙!
好了,我们按照禅宗的理论做个粗略的介绍。介绍完以后,我们再接着聊下面的内容。什么叫“夺人不夺境”呢?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人”和“境”。在很多的书籍里面,它把“人”说成是“人我”,“境”说成是“法我”。这个是不对的。
如果“人”仅仅是“人我”,“境”仅仅是“法我”,这个句子的程度就不是那么高了。禅宗根本就不会去说这些,它一下就说法性。只要你认识了法性,“人我”早就烟消云散。临济四料简绝对不可能那么简单地去说“人我”这些。所以很多人解释“临济四句”是望文生义,一看就是门外汉。
他说的“人”就是“能”,“境”就是“所”。那么“能”在这个时候要解释成什么呢?就是心。所有的佛法里面,特别是高级的佛法,你们如果去研究、去修行的话,你会发现其实全部都在两个问题上打架、纠缠——心跟境的关系。心是什么,境是什么,心跟境的关系。都是在这上面纠缠。
“境”是什么?遍计我执、依他起……全部都是讲这个东西。“心”又是什么?自证分、如来藏……全部都在这上面探究。在禅宗里面,它要瞄准的核心,一定是瞄准心跟境的关系。
什么是“夺人不夺境”?我不管外境是什么样的,只须要明白“心”是什么,把“心”给破了。这个“夺”不是逐渐地夺,是一下就明白。心一下明白了,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状态呢?它叫做“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如果是没有证悟的人,你根本就没办法理解。“煦日”就是早晨刚刚出来的太阳,太阳出来以后,地上像铺了锦缎一样,非常的柔和、美妙、漂亮。它说的是一种觉受。初初证悟的人,认知了那个心性光明以后,就是如此。
心被破了,人被夺掉了,那个时候的心性就像初生的光明一样,所以它是婴儿,因为它是初生的。但是你认识的这个东西,它从来都没有变过,你会发现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古径、古路,甚至禅宗里面还说它是秦代的老古董,它就像垂发白如丝的老人一样。我刚刚认识它,在这个层面上它是婴儿。但它又是个老人,因为它从来都是那个样子,一直都没变过,只是我们不认识而已。所以说,那个时候的状态就像初生的心性一样,这个比喻非常贴切的。“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真的就是如此。
当然你得懂他那个语境,不然你会觉得他在说梦话,逻辑都不通。怎么婴儿的垂发白如丝,这是一种病,叫老化病。一个大禅师说这种东西,是不是有点毛病啊?不是的,它就是这个意思。
夺人不夺境,心一下就明白,所以它一下就是最高的。很多人会把这个“四句”说成四个次第,其实并非如此,它是从四个角度去讲而已。
然后,什么是夺境不夺人?境破了,外境成为空性了,成为法性了。那个时候叫做:“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尽用这些隐语,搞得人目瞪口呆。
在我们古代的时候,证悟了以后叫做“王已登位”,“王”就是心王的意思。而这个“心王”不是唯识里面的心王,唯识那个“心王”还是识,八个识都叫心王。它说的就是本性,它有时候把本性称为是“王”。恰好这个比喻在大圆满里面也有,法王的《直指心性》里面就大量说到“国王登位”,证悟以后就是“国王登位”。
我一看,有时候我觉得汉藏两地的大德们联合起来骗我们,了不起!而且他们的语言都不一样!我看到禅宗里面的那些语句和方法,跟法王的《大圆满直指心性》里面,连句子都一样。所以说很难想象,他们怎么可能这么联合起来骗我们?所以,不相信也得相信!
“王令已行天下遍”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证悟到所有的东西都已经呈现出它清净光明本性的一面,我已经证悟所有的显现其实都是空性,跟心是一样的。到这个时候,外面就不会有战争了,外面就不会有纠结了,所以说“将军塞外绝烟尘”。“战争”就是矛盾、斗争、二元对立,他是把这个称为“战争”。不是我们打架的这种战争,这个是世间人干的事。
这个是夺境不夺人。这个在大圆满的修行里面也有的,大圆满有“三自解脱”(心性自解脱、法性自解脱、平等性自解脱),恰好跟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心境俱夺是一样的。你们去找书看,肯定有的。找得到,学院都有。真的是不可思议啊!你说怎么可能会联合起来陷害我们?从这个角度出发就知道,不管是汉藏,佛法都是相通的。
什么是人境俱夺?他说:“并汾绝信,独处一方。”“并”和“汾”是当时山西的两个地方,并州和汾州。这里有没有山西人啊?现在不一定叫并州和汾州了。“汾”就是汾酒的汾,山西的汾酒很出名的。当时好像是并州属于汾州,虽然是两个地名,但是就像广州属于广东一样。
他为什么要说“并汾绝信,独处一方”呢?因为“人”和“境”俱夺的时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法性定。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心和境全部空完,完全陷在法性定里面,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它又不是断灭,它有光明。
这个时候,他就说“并汾绝信”。绝信的意思是什么?要有信使来往,它必须是两个地方,必须要观待。现在绝掉观待了,完全呆在一个地方,“人境俱夺”就是这个样子。如果进入法性定,就是这个样子。并汾绝信,实际上就是心和境绝信,心和境不再成为两个观待的东西。心境一如,独处一方,炯炯光明。是这个意思。
如果大家比较了解禅宗的,应该明白这些,人境俱夺就是如此。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按照我们禅宗的观点,这个都还不究竟,因为你还要靠个定。你要从定里面走出来才行,要见超八地,要完全消灭定和不定的痕迹。
“见超八地”不等于功德有了八地,但是它在见地上有可能走到八地那个层面去。大圆满也是这样说,也说见超八地。看得我啊……觉得真是伟大!
那么“见超八地”的状态是什么呢?叫做人境俱不夺。人和境,他为什么不夺呢?在那个时候,他已经完全证悟显现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显现,他为什么一定要靠入定那种方式去独处一方呢?心境完全的一如,八地菩萨的那种见地。境即是心,心即是境,叫心境一如。而且他用不着故意地去夺呀、去破呀,他很自在,随缘任运,这是非常高的境界。
他回答是:“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王”就是本性,“王登宝殿”就是始终处在本性里面。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保任”的状态。“野老”就是外面的境象,法性游舞,什么都是喜乐,这是“野老讴歌”。
这是他的“四夺”,这“四夺”高得不得了。我也是在鹦鹉学舌,说说而已,里面的状态一个都做不到。但是可以说的嘛,可以介绍,我们交流交流。如果你们有另外的解释,不妨来讨论(基本上是没有的)。
好,这个是他的“四夺”,但是我们不可能去做到他这个“四夺”,除非是你已经开悟了。如果你已经开悟了,那很简单,你自己保任去。像禅宗里面讲的,要么去搭一个茅棚,坐断大雄峰;或者去教化一方信众,开启三宝事业,荷担如来慧灯。
但是如果做不到,那我们就来做我们的“四夺”。我们的“四夺”是有造作的四夺,就是修单空。我们也一样有夺人、夺境、人境俱夺和人境俱不夺,它是纯粹的四种方法。这个说起来,好像有自己发明创造的意思,但绝对不是,我没有资格来搞发明创造。这个完全是根据龙树菩萨的中观或者《入中论》这些理论,反复思维得出的一些结论。这个也是提供给大家参考,你可以用,可以不用。我反复在这里强调,我从来都没有在这里传过法,只是交流。
我们的夺人、夺境,基本上是针对法执的修行。但是一般来讲,在《三主要道》里面,空性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人无我”的空性,一部分是“法无我”的空性。我们后面还有三天,主要就是讲关于“法无我”的四夺:夺人、夺境、人境俱夺,最后是人境俱不夺。
第一天讲夺人,第二天讲夺境,第三天讲人境俱夺和人境俱不夺。因为人境俱不夺没什么好讲的,人境俱不夺就是夺完了以后你要安住。这个没什么好讲的,一讲出来就是状态性的东西,或者智慧性的东西。前面有次第的、有造作的这种东西才能说。你来一个“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像《维摩诘经》里面,文殊菩萨去问维摩诘最高的说法是什么,维摩诘就来个“一默如雷”。这不是刁难人吗?如果我要给你们讲一个最高的法,上来以后,坐三十分钟,屁股一拍:“懂了没有?”走了……
这个不是没有人做过,有人做过的。以前那个傅大士,梁武帝把他请上去,他就拿一个戒尺在上面“砰”一拍,发半天呆,走了……下面很多出家人来听他讲。然后志公禅师问梁武帝:“陛下,你会了没有?”梁武帝说:“他都没讲,我怎么会啊?”但是我们肯定做不来,我们玩不起这个东西。所以我们还是来学习,适合我们这些没有开悟的凡夫的,具体的一步步的修法。
趁今天这堂课还有一点时间,我就来把怎么修“人无我”的一些知识跟大家做一个交流。修“人无我”要怎么修?我们要去修人无我,首先肯定要在概念里面搞清楚什么叫做“人无我”。这位师兄,读书的(谁叫你坐我面前啊),告诉我什么是“人无我”?
(回答 听不清)
就是“人”中间没有一个“我”,是不是?其实就是如此,没错。按照中观的说法,“人我”是什么呢?中观里面说:执著五蕴的组合,或者某一个蕴里面,甚至是离体(离开五蕴),有一个独立的“人我”,就叫做“人我”的执著。
“人我”必须有几个特点,就像昨天说的“法我”有三个特点一样。“法我”有哪三个特点呢?不变化、独立、唯一,是吧。那么“人我”也应该有三个特点。这位师兄,你来回答。
(回答:独立的、唯一的、主宰的)
她好像听说过。我很希望她答不出来,然后我帮她补充出来,结果她答出来了。
是的,它跟“法我”有点不同。其实是一样的,它也是一个法而已,但是“人我”有独特的特点。平时我跟他们经常进行交流,交流以后就得出这么一个小小的区别。当然这个是一种交流,如果你们认为不妥,或者跟书上说的不一样,我们可以来讨论。我从来都是说我没有在这里传法。如果我是像上师、仁波切那样来传法的话,那是不行的,你听了就是听了。但我们是在交流,你甚至可以当场站起来说我说的不对,绝对可以。
那么,“人我”为什么是独立的呢?我不可能人格分裂吧,人格分裂是不行的,它只能是独立的。我们经常说的:“我就是我,我不是别人,我有我自己的人格。”它一定是一个,独立的。
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常有的。你说是“唯一”的,是不是?应该是“不变”的。昨天的“我”就是今天的“我”,当然有人会说:“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他的意思是说,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要高明一点。但是他一定会认为,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一个东西。如果说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他只是说里面的内质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多学了一点东西,或者是受到什么打击;昨天的辉煌,今天已经不在。是这个意思。但是他认为里面起主宰作用的还是一个。
但是我个人认为,“人我”最大的执著是什么?是主宰和承受!我们要认准这个东西以后才好破的。怎么主宰呢?就是我觉得我能够对很多东西进行操控、把握。
其实很多哲学家也是这么认为的,比如尼采,他说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东西叫做权力意志,实际就是我执的一个极度膨胀。权力意志,他为了张扬这个东西,他甚至在他的书《查拉斯图拉如是说》里面说:“来来来,我是太阳,我教你们做超人!超越是非,超越对错,超越道德,超越法律,超越宗教,到达似是而非的彼岸。”这是他的原话。这是个哲学家。他就这么想想想,想得似是而非的,结果他真的是似是而非,因为最后他疯了。这个尼采很精彩的,他一边极度地藐视女人(他说女人就跟动物一样,要经常用鞭子抽),但他又极度离不开女人。
因为如果只是头脑去思维这些东西,不靠修行的话,概念一定会与心发生冲突的。这是所有凡夫的特点。我们所学的知识,跟自己的心完全不相应,包括我们现在学佛都是如此。
主宰和承受(承受可以承受好的、承受坏的),这个是我们很强烈的执著。一个人在团体里面,很多时候他总需要有主导性,要有“我的意见”。这个都还是比较次要的,还是属于交际,关键是他会认为“我”能够左右很多东西。你看,我把这个东西拿过来、拿过去,我们会直接说“我”在拿它,是不是?
我在这里说话,明明是我的嘴在说,但我认为是“我”在说。我总会认为有一个操作者、主宰者,而且会因为这个操作和主宰,接受到一定的奖赏和惩罚,所以我们就有了所谓的奋斗和抛弃。因为“我”主宰我自己,进行奋斗可以得到奖赏,比如人民币、别墅、美女、美男。我也可以抛弃很多东西,比如苦难,比如所有对我不好的东西。他总认为有这么一个主宰者。
那么这个主宰者到底是什么呢?他从来不研究,也不去关注。唯一只有佛教里面对这个东西发出了疑问。真的如此。当然,我们有些宗教里面,比如说道教或者大梵天,它也说“无我”。但是它绝对没有把“无我”这个本质揪出来,只有佛教有!我说的是人无我,还没说到法无我。所以任何外道里面,无论再高级的外道,它都不可能达到阿罗汉这种解脱。原因是什么?他不知道“人我”是什么,所以他也没办法去证悟。
所以说“人我”的特点就是,我们的心很固执地认为这个五蕴里面,或者说操纵五蕴的,或者某一个蕴,它有一个主宰者。当然,这个主宰者具备一些特质:唯一、不变。这是对“人我”的认识,是中观的说法。
唯识里面的说法就更详细了,它分析说:色都是假的,身体肯定不是“我”。这个只是身根,一堆肉,你说它是“我”,我肯定不承认。这只是“我”的身体而已嘛,如果我会夺舍的话,我吽的一下就进入一个英俊小伙子的身体里面。我在这里讲法,我的虚荣心可以得到极大的满足。这么一个大肚皮,我极其的不爽,在唯识里面,一说到这个就是假的,它说这个肯定不是“我”。
然后,既然“我”不是物质,那就肯定是精神。那精神里面,可以分为哪几样呢?我们还是按照五蕴来分,有受、想、行、识。
“受”也不行,是“我”在受的嘛,“受”随时都在变化,“我”是不变的。“受”有三种:苦、乐、无记。记住,这不是触受,大家要把触受跟心受分开。触受就是我们摸到的冷热等等,这种受只是“色”,五蕴里面的色蕴。就是我打你一下,你疼这种受;或者冷水敷到上面,冷。这种触受不是。我们说的是心的欢乐、痛苦,和不欢乐不痛苦(无记)这种受。肯定是“我在受”,不能说“受是我”,所以说精神里面的“受”也不能承担主宰者的角色。
“想”也不行,是“我在想”嘛,不是“想是我”。当然有人会认为“想”是我,比如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他找了半天找不到一个“我”,他说:“其他我都不敢肯定是真实的,但起码我知道我现在在想。”因为当时的科技已经比较发达了,比如罗素他说:“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不敢确定。我只能从侧面这么看它,我只能看到这么一个东西,它是我的眼识的感觉材料。你看到是这个样子的,他看到是那个样子的,到底有没有一个它自己的样子呢?”
有没有想过这个哲学问题(不是佛学问题),到底它的样子是什么?这很麻烦的。如果我用眼睛看,它是这个样子;我要是戴上一个放大眼镜,它又变了;再戴一个放大眼镜,再放大,它又变了。那么它自己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的这个样子一定是经过我的眼睛改造了的,这是光反射到我视网膜上,到我的后丘脑形成的一个映像。那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比如说这个手机呈现出黑色,它只能在我的眼睛里面呈现出黑色,狗看它就不是这个颜色了。狗看好像还是黑色。狗只看到黑白两色,它不能看到彩色。那到底它是什么颜色?
所以他们对物质到底是什么已经有怀疑了,很多哲学都有怀疑了。他也是这么观察,发现身体不能代表“我”。然后,感受也是变化的,也不能代表“我”。但是起码我知道,我想的时候是“我”在想嘛,这个是可以肯定的。可以现量地确定这个就是“我”,所以“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用这种方法去论证。
他还说了一句很出名的话。不是他说的,是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一个说得最好,做得最坏的。培根是一个哲学家,也是不修行的,因为他不知道怎么修行。培根说了很多激励人的话,一个道德楷模!说的话都好像是道德楷模说出来的话,结果他的行为是非常龌蹉的。跟我们现在很多学佛的人是一样的,说的是出离心菩提心,但因为他不修行,这些东西没进到心里面去。这值得原谅,但是地狱下面那口锅,一般都是不原谅的。
所以说“想”其实不是“我”,是“我”在想。“想”不能承担“我”这种角色。因为我今天可以这样想,明天可以那样想,甚至我们修行人可以把想停下来。我禅定嘛,我不想了,那“我”就不是没有了吗?或者我昏死过去的时候,那“我”也消失了?所以说“想”不是“我”。
行,行蕴,基本上指各种各样的心所。“心相应行”主要是五十一个心所;“心不相应行”那些东西,就更不可能是“我”了。
那么“识”是不是“我”呢,就是心的分辨的能力是不是“我”?我们经常说“识”,它到底是什么?如果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解释,心能够作用的能力就叫做“识”。唯识里面说“心为了别”,它的专业术语叫做“了别”。
那“识”是不是“我”,这种分别的能力是不是“我”呢?这在唯识里面就有很精彩的解释。中观里面说肯定不是的,它把自证分分空了,这是比较“野蛮粗暴”的方法,它说识的发生一定要有时间,它把时间拿来分分分,分到没有就没有了。
其实用唯识去看,反而要容易理解很多。唯识里面把心分成八个部分,把心的作用分成八种能力。眼识这种能力肯定不能承担我,因为眼睛瞎了,“我”就没有了。这是不可能的。前五官都不可能,因为五个感官都可能坏,但是“我”还会存在。
那么意识行不行呢?意识也不行。刚才说了,它也会停息。那么,它说有个操纵意识的意根,它说那个就是。这个意根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我执”,它叫做末那识。末那识是怎么来执著“我”的呢?它认为我们的身心有一个显现一切的总能力,这个总能力叫做阿赖耶识的见分。
大家知不知道见分跟相分的区别啊?就是能力跟能力的作用,这么一个区别。这个是通俗解释,如果要去背书的话,那就麻烦了。什么叫做能力跟作用的分别呢?比如说这个是我看到的东西,这叫相分;我眼识看到它的这个能力就是见分。
记住,眼识不是眼根,眼根是帮助眼识实现的一个工具。因为如果我是盲人的话,我通过修行以后,我还可以通过更厉害的一个根看到东西。以前释迦牟尼佛有个弟子叫做阿那律,他是天眼第一。他怎么成为天眼第一呢?他听佛陀上课的时候打瞌睡,佛陀说:“你听法的时候打瞌睡,你一千年变蚌蛤。”他听到就很害怕,因为佛陀说的话是要兑现的,几乎每句话都可以当成是授记。他听了后很害怕,他回去就很刻苦地瞪着眼睛修行,一直修了很长的时间(七日七夜),结果把眼睛搞瞎了。眼睛搞瞎了,佛陀就悲悯他,教他修天眼,结果他修成了天眼第一。为什么眼睛瞎了还能够修成天眼第一呢?他的心的明力不再被眼根左右了,这样往往还容易修成天眼。
也就是说眼识并不是眼根,这个眼睛只是浮尘根。小乘有部才认为这个是眼识,从经部以后就不这么承认了。到后来的中观唯识就更不承认了,它说眼识是一种能力,我们看到的,是眼识的相分。眼睛是一个浮尘根,它是增上缘,是造成眼识的一种助缘。
那么,阿赖耶识的见分是什么呢,我们经常说的“阿赖耶识的见分”是什么?还是要问一下才有意思,你说。读书的嘛,读了那么多,经常讨论,假装懂了。我们经常说“一切境象由心现”,那么显现的一切是什么——心的相分!显现的能力——见分!
在唯识这个层面,这一切的显现都是假的,显现出来的对境都是假的。它说“一切境象由心现”,这些外境都是假的,这是唯识的基本观念。那么,能够显现这一切的能力,它认为这个能力是真的。这是随理唯识的见解,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自证分实有”。
所有显现出来的东西全部都是跟“我”有关,没有哪样不是。你是我看到的,这个话筒也是我看到的;感觉是我能感觉到的,你感觉不到的。一切显现都由一个能力显出来,这个角色最能承担“我”这个相续。延续“我”这个相续的,一定有一个能力,也就是这个主宰者、造作者、承受者。因果报应全部兑现在它身上。而承担这个东西的,它认为就是阿赖耶识的见分。心无明地这么认为,不用想,它就会这么认为。
我们平常观察自己,你会发现它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它误认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就是“我”,心执著它就变成了末那识。知不知道啊?这是唯识的解释。你们中间有没有师兄读过唯识的?没有读过?我真是太自作多情了。但这个意思应该懂吧?不懂啊?哎呀,我好伤心啊!
所以唯识里面讲,末那执著阿赖耶识的见分就是“人我执”。但是阿赖耶识的见分又不是“我”,它是一种误认。它是以阿赖耶识的见分作为对境(唯识里面叫“托代”),生出一个假象。它认为有个“我”,实际上这个“我”根本就找不到,是一个绝对的非量。是一个假象,捏造的。
比如这个东西,虽然它本质上是假的,但我还找得到——笔。我还可以看得到,有它的相状。但是“我”是什么,你永远都找不到。但是它就是要执著阿赖耶识的这种能力为“我”,执著这个主宰者为“我”(它认为自己在主宰)。
其实唯识这种说法跟修证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说跟修证有很大关系呢?我们马上就来开始说怎么去找这个“人我”,然后把它干掉。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
中观的修法是怎样的呢?刚才已经分析了,色里面有没有“我”啊?没有我。受里面有没有“我”啊?没有,是“我在受”。什么都没有“我”,色受想行识全部都不存在“我”。然后就用这种方法,坐在那里去思维,一个一个地思维。我们如果不是运用气脉明点或者大圆满这种修法,开始一定是思维的。
去思维,去检查,去看。身体里面有没有我?然后去观察我们的受,当快乐的时候,这个是不是“我”?受不具备主宰者的性质。哪个受具备了主宰的?
这个身体(色),其实想都不用想,它不具备主宰者的性质的。它都是被操纵的,“我的身体”而已,它哪里具备主宰啊?当它承受因果,打得它疼的时候,实际上这个疼是心在感受的,肉体只是造成这种感受的一个助缘。
如果你说你真的要去证悟,就要非常详细地去思维这些道理才行。
受也肯定不是(这里说的是触受)。心受也不是。当我快乐的时候,这个快乐是“我”吗?只是“我在快乐”而已嘛(我们先承认有个“我”)。快乐或者痛苦、无记,它都不会是“我”,它只是“我”感受的一种状态,心的一种状态。所以“受”也不是。
想,也是“我在想”,是“我”操纵的一个事物。我要这样想,我要那样想。但是“想”本身不会是“我”,而是“我”发出来的一个东西(假如我们承认有一个“我”)。
受是“我”承受的一种结果,身体是“我”享受的一个躯壳。
色受想,然后是行。行蕴是指贪、嗔、嫉妒、仇恨、善良,等等这些心所。这些心所也只是“我”表现出的一种品质,而且这些品质都是会改变的。我今天善良,明天被人教育了一下,就变得非常的邪恶。我邪恶一段时间,吃了亏,有人教我菩提心,我又马上变得很善良。这些心所不停地变化,但是“我”还是始终一个。
那么,“我执”已经发生了,它有这么一种错认。不管它是错认还是不错认,它已经产生了这么一种作用。我们就是认为有个“我”,虽然找不到一个“我”,但是我们的心识有这么一种执著,这是每个人都要承认的。
但这个执著对不对呢?我们刚才已经找了,在色、受、想、行里面都找了,找不到这么一个主宰者。那么“识”里面有没有这么一个主宰者呢?识的根本是阿赖耶识。如果从唯识的观点看,色、受、想、行、识全部都是识运作的结果。一切境象由心现,心一作用就变成心识,是不是?
我看大家都在点头,实际上有没有听懂,我不知道。不管你听不听得懂,我照讲。
所有的色、受、想、行、识都在运动。色,身体在不停地变老。我的感受也在不停地变迁,一会儿快乐,一会儿忧愁。想,我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想那样。心所也是今天贪,明天嗔,它都在流动。这些流动的执行者一定是心识。一切境象由心现,由识现的。都是心识嘛,唯识说的,它不是物质。
所有的识的根本一定是阿赖耶识。那也就是说,阿赖耶识是不是主宰者呢?阿赖耶识根本就不是主宰者!阿赖耶识就是这些造作顺着这个相续,自动地前因引后果,后果又变成前因,又引后果的这么一种延续。
我们认为“我”在把这个东西拿过去拿过来,实际上是“我”在把它拿过去拿过来吗?从来都没有一个“我”在把它拿过去拿过来!因为阿赖耶识里面有意识在作用,意识告诉这个相续要跟其他的相续解释这个“我”是什么,所以就导致了这个相续把这个拿过去拿过来。就干了这么一件事!从来都没有一个叫“我”的东西在干。
干了这件事(也许是好事,也许是坏事),然后就又藏进去了。然后心识又呈现出欢乐或者痛苦的感受,实际上是阿赖耶识里面表现出这么一个心所,从来都没有一个叫“我”的东西在感受快乐。能不能够体会啊?也就是说,这一切的流动(包括意识)只是阿赖耶识的自然迁流,从来没有一个主宰者。就是这个意思,明不明白啊?
(有师兄想提问)
好,现在出现了个问题。我看你问的是不是这个问题?
(提问:分析了半天,虽然找不到“我”,但是我们会说有个实有的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也不是实有的。
(提问:反正就有个东西在那里,我不管它叫“阿赖耶识”还是叫什么。)
当然有阿赖耶识啦,在世俗的层面上,它就是有阿赖耶识不停地迁流。不然的话,轮回就不成立了,世界就不成立了。关键我们要去证悟阿赖耶识也是假的,然后心回到造成阿赖耶识的如来藏那里去,然后你就解脱了。
但证悟阿赖耶识的空性叫做“法无我”。最关键的是,我们要让我们的心证明阿赖耶识是一个自然的迁流,里面根本就不存在“我”,这个叫做证悟“人无我”。当我们的心明白阿赖耶识里面根本就不存在“我”的时候,末那这种执著就会消失。执著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这个就是心的一种作用。
那么,要怎么去证悟呢?首先就是要去反复地思考这些东西。你不去思考的话,你没办法证悟。但是思考的结果能不能够证悟呢?其实我们刚才说的,就是长期思考的结果。因为你们没有思考,所以我一说出来,你听到好像是天书。
还有一个问题,你既然说没有“我”,一切都是阿赖耶识的自然迁动,那我的努力算什么呢?以前网站上也经常会为这个争论,就是努力跟宿命的区别。按照前面这样说,前念引后果,念念都是后果,那一切就都是宿命,是不是?那我的努力就没有意义了……
这是怎么回事啊?
其实努力也是阿赖耶识在流动,努力一定有个前因的。我们经常会说:“他这世为什么这么勤奋呢?哦,他前世种了善业。”你自己都会说这个因果嘛。从来都没有一个“我”,只是阿赖耶识在迁流中遇到了某个因素,让你种下了一个努力的因,然后你就努力了。不是“我”在努力,是心在努力。心里面没有“我”这种东西。
你要是认为心没有这个东西,你就会把这个放下。把这个“我”放下了以后,那么依据“我”而产生的所有的痛苦就会消失。但是因法执而引生的痛苦,你还不能摆脱。所以说阿罗汉,有人去杀他的时候,他会疼。比如说目犍连神通第一,但他最后是被打死的,因为他的法执没有消磨尽。但是他不会因为这个产生烦恼。因为有“人我”才会产生烦恼、产生忧虑、产生恐惧,产生精神上的痛苦。
也就是说,消灭了“人我”,心就不再维持这个相续了。它认为这个是假的,只是一种自然的迁流而已。所以他在这个自然的迁流中去修行,很容易就进入到灭尽定里面。它是一种放弃,对“自我”的一种放弃。自我的放弃是什么?就是明白这一切的现象里面,根本就没有一个“人我”,它只是阿赖耶识的自然显现(显现这一堆,说了这么一些话)。然后他就在这种状态里面入定。
但是他并没有证明这一切现起的根本也是空性。如果证悟了这一切显现的根本就是空性,那就是彻底的证悟(证悟了法无我)。
这个是理解性的说法,能不能听得懂啊?先去思维这些东西。我刚才说的这一套,大家听了,然后去思维。因为你们有书嘛,有很多上师,可以去问。去问,反反复复地去思维。我说的这些东西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你可以认为不正确。但是,没有得到绝对的答案之前,不要诽谤。万一是正确的,你就倒霉了!如果是正确的,会对你的思维有帮助。
但是思维的结果,不一定能够达到真正地证悟人无我,必须要去修行。修行是怎么回事呢?我现在举一个例子。我们在概念上知道了这一堆里面没有“我”,但这是没有用的。我们现在都知道了,按道理都应该成为阿罗汉了。但是不行,因为我们的心根本没办法放弃这个末那。我们的心直接照见相续里面根本就不成立一个“我”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做到“悬崖撒手”,自然放弃,不畏生死,没有心理这些痛苦。要心的直接照见,而且要反复照见。所以说阿罗汉分了初果、二果、三果(七还果、一还果、不来果),最后是四果阿罗汉。这是反复地去觉知到相续无“我”的一个结果。
我又说了“觉知”到相续无我,那么什么叫做“照见”,什么叫做“思维”呢?我们要区别这个东西。举个例子:这杯茶,我首先在思维中知道它是能解渴的,但是我的渴还在。我现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去知道它是能解渴的(喝一口),这就是照见!就这么简单!
它是直接的,不需要概念的,跟头脑中想的是不一样的。但这个还不是最厉害的照见,因为我刚才用的是一种身识(触识),最厉害的照见是心的明觉直接照见整个身心相续的根本就是阿赖耶识,而阿赖耶识里面根本就没有“我”。要这种直接的知道,而不是概念性的知道,这样才行。
所以说我们要去禅定,傻乎乎地在那里凝视虚空。要让心进入到很平静的状态里面,去掉这些眼识、耳识、意识的干扰,然后让心直接有个明知。没有意识,同时又不准睡觉,为什么要这么去培养呢?就是要培养我们去照见真相的能力!
开始是思维、思维、思维,思维了以后,这些概念才会确定。什么叫思维?实际上就是去分析,经常去观看自己。这个时候是带有概念的。去观察:这一堆确实不是“我”,我现在有愉悦的感受,这个也不是“我”,它实际上是一种心识的作用,根本就没有一个“我”在作用。然后,你们居然都听不懂我说什么,我很生气,这是一种心所,傲慢虚伪的心所。它还是不是“我”,它只是这个相续的习气在发作而已。
然后,我的心有很多的作用——识,作用出来了,我还可以知道它是什么样的作用,那这个是不是“我”呢?其实还是不是“我”,它是由前因引后果这么引出来的,“阿赖耶识如瀑流”。其中根本就没有一个叫做“我”的主宰者或承受者,只是心的各种不同的作用。这么一个一个地去区分。
然后又可以从唯识的角度去区分,眼识、耳识、心识,一个一个地区分。要很细地这么去区分,经常这么去区分才有用的。不能学了“五蕴中间没有我”就认为自己懂了,然后每天拖着一个假的“我”又去吃喝嫖赌,这样永远没办法消灭“人我”。
而且做这个事一般必须要有强烈的出离心,修完五加行,还要视师如佛、发菩提心。你说:“发菩提心是要其他人解脱,我有必要解脱吗?”有必要的,你解脱了才能引导其他人解脱。
先是思维,思维到后来的时候,心会变成一种明知力,有一种明的知道的力量。那个时候就不带思维了,直接去看这一堆现起是不是有个叫“我”的东西。因为这个时候你已经思维成熟了,它不再是带概念的这种想了,它直接这么去照(你看,那个人已经在照了)。你会发现这一串串的现象都只是心识的作用,中间从来都没有我们需要保护、需要爱护的一个“我”。
我们总是误认为是“我”在快乐,其实就是心在快乐而已,但是心不是“我”。这是要点!修人无我的最大的一个窍诀就是这个!
心肯定要快乐嘛,谁的心不要快乐?但是绝对不能说是“我的心”,“我”从来都制造不出一个心来,而是心制造了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我”。那你说:“没有‘我’了,我还是需要快乐,我还是要去造业呀!”那是因为你那个“我”没有消尽。当你对这个“我”的认识非常深刻的时候,你就不会这样了。
这个好像不是很好理解。因为事实上我们这一堆从来都不存在一个“我”,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快乐。我们先成立一个前提,就是佛菩萨说的“本来无我”。但是我们还是在追求快乐、追求痛苦,所以导致这一堆时而快乐、时而痛苦,不停地在流转。其实终究都没有一个“我”在作用,实际上是误会,是我们的心误认为有“我”在作用。我们的相续的这种运转,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不认为所有的现起其实都是心的现起。因为误认为有“我”以后,才会导致这个相续始终围着这一堆来转。如果我觉得这只是阿赖耶识的流动,那你们也是我阿赖耶识的现起,这一堆也是阿赖耶识的现起,我为什么要只考虑这个东西呢?
你说:“这个饭放在这里,我吃了才快乐 你吃了我就不快乐啊!这是个很具体的现实,我的心就是这样。”正因为有强烈的我执,才会造成种状态!当你真的把我执放下的时候,那就不是这样子了。虽然阿罗汉没有菩提心,但他有四无量心。而且他也不认为你这一堆和我这一堆有什么区别的,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的流动。没有“我”以后,那种现起和这种现起都是心的现起。如果按照他的观点,你也无非是无方微尘堆成的一堆,我也是无方微尘堆成的一堆,你的心识也是无分刹那,我的心识也是无分刹那,都是一样的。
我们学过这些经论,小乘没有证悟无分刹那的空性,但是他证悟了无分刹那上面的“人我”是假的。是不是啊?(各位师兄,要赶紧把这些东西结合起来啊。)
当他没有“我”这种执著以后,他会认为这一堆跟那一堆实际上是一样的。所以他就不会说:“这个饭我吃了才快乐,你吃了就不快乐。”不会的。甚至不用到阿罗汉这种程度,连大梵天都做得到。你快乐的时候,大梵天都能感受得到的。没有“我”的时候,他更可以有这种强烈的感受。但是由于他没有很强的菩提心,他知道你有执著,他也不管你,他入灭尽定去了,所以他就变成了小乘。这个问题就是这么解释的。
好,那要怎么办呢?我们就要反复去照见这一堆中间没有“我”。如果长期这么去照见,“我”的执著就会慢慢地放弃。而且在这个照见的过程中,你一定会出现神通,出现他心通,知道他人心里想什么。慢慢慢慢,这一堆的执著就没有了,这个相续就不会只爱护“我”了。
其实我的相续里面,全部包含了你们的相续的。绝对是这个样子的,所有的有情都是一体的!只不过阿罗汉把它证成了无分刹那和无方微尘的一体,他停留在一个“无我”的状态里面。他不是像菩萨那样。菩萨把无方微尘和无分刹那都破了,那个才是真正的一体,他连涅槃都不用去。
我不管你们听懂没有,反正我今天讲了“人无我”的修行。
修行上也是有两个方式,首先是详细地去分析:这一堆由哪些组成,分析色、受、想、行、识,里面都没有一个“我”。或者从唯识的角度去看,眼、耳、鼻、舌、身都不存在“我”,意识中间不存在“我”,末那是一种错误的执著,阿赖耶识的一切的现起都没有一个“我”,也没有“你”。没有“我”了,就肯定没有“你”了,“我”和“你”是对立的。
(提问:大家的心是不是一样的?)
大家的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你说“大家”这个词的时候,已经建立了“你”、“我”了,因为大家是由你和我组成的。有语病!你说你和我的心是不是一样的,如果建立了“你”和“我”的话,你的心跟我的心就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我”消失了,这个心就可以是一样。
那你说:“阿罗汉的‘你、我’已经消失了,他会不会认为你、我的心都是一样的呢?”其实不能说是绝对一样的,因为那个时候他还有法执。因为有法执,还会分出八、 九地菩萨的不同。要完全一样,只有到了佛陀。佛陀会认为你跟他是一样的,绝对是一样的。
理论说起来很复杂,实际上修行的方法很简单。这些理论为什么复杂呢?实际上它是我们在反复观照中得出的一些知见,一说出来就变成了知见。
坐在那里,很冷静地根据这些理论去思考:五蕴里面无“我”,简单;八识里面的末那执著“我”,它是错的。最简单的就是这两个理论。先是去分析,“五蕴”是哪五蕴?色、受、 想、行、识一个一个地看……
什么叫证悟空性呢?比如人家告诉你这个房子里面是空的,你就说:“对呀,房子里面是空的。”这不叫证悟。必须要你自己把门推开,把房子看一遍:“哦,确实是空的,什么都没有。”这个叫证悟。
在外面听人家说房子里面什么都没有,那个叫概念性的空性。你一定要把房门推开看一遍,各个角落确实没有东西,才能心安理得地出去!那么证悟人无我也一样,我把五蕴一个一个地看清楚。先是由思维去看,然后用觉知去看。什么叫做“用觉知去看”呢?就是刚才说的,心直接地去认知。特别是有禅定基础的人,绝对能够明白这个东西。就坐在那里,心有一种明知的能力,它不想也能知道。
这一堆有“我”吗?这个身体不是“我”,它完全不符合“主宰、唯一”的概念,它只是“我”操纵的一堆肉体。所以这堆肉体没有了以后,依据这种“我”的执著,“我”还可以在另外一个身体出现。说不定那个身体跟这个完全不一样了,说不定下一世我就变成个人妖。虽然这个外在不一样,但是“我”还是“我”。然后去看我的各种各样的想法,它也只是心识的一种作用而已,根本就不是“我”。
那么这个相续(阿赖耶识)是不是“我”呢,具不具备主宰者的特点呢?你会发现根本就没有一个“我”在主宰它,是前因导致后果,主宰它的完全是因果。末那执著一个“我”,只是为因果增加了麻烦而已。它要去保护“我”,所以就制造了另外的因果。它也是阿赖耶识的一种动而已,连末那本身都是阿赖耶识提供的种子在造作。它是一个绝对错误的认识,它总认为这个相续里面有“我”。而且它要保护“我”,所以它又增加了另外的因果。
而且因为末那的这种执持,阿赖耶识就围绕着末那一直这么走下去。我误认为“我”这个相续造了业,所以我受;你认为“你”造了业,所以你受。这叫因果自受。因果自受的原因就是因为有“我”在那里操纵末那。所以说阿赖耶的成立完全是因为末那,它们两个叫做“夫妻档”。末那一消失,阿赖耶就不能叫阿赖耶了。这是唯识里面的讲法。
如果你们没有学过的话,我这样讲起来太学术了。我也知道太学术了,但我实在是没有不学术的语言,没有研究过这个。
阿赖耶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的心。我们能够知道、能够想、能够感觉、能够看、能够听,这么一种能力就叫做阿赖耶。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我们的心现起来的,这能不能够体会?这个就是阿赖耶的能力。不是天天都在说“一切境象由心现”吗?这个外境包括的东西就多了:我的脑袋、我的耳朵、我的眼睛……一切都是由心现。
我发现这个“人我执”讲起来比“四夺”要难多了。讲“四夺”的时候,人人都听得口水直流,全部都说听懂了。这个“人我执”怎么说起来这么麻烦呢?我知道你们没听懂。如果你们听懂了,我看得出来的。没关系,没关系!
但是讲“人无我”的修行,我也只能如此。你们在《慧灯之光》应该看到堪布写的人无我的修行,他也是这样一个一个地分析:这样不具备“我”的特质,那样不具备“我”的特质......
我只不过是加了一点点东西,就加了唯识的东西;还加了一点东西,就是最后我们要用觉照去看。如果不用觉照去看,你没有办法消灭人我。你一直在那里想,想完了以后,心里面的“人我”的执著继续运作。但是你直接地照见它的时候,它会消失的。特别是你带着正见去照见它。
在这个照的过程中,你其实是带有观点的。开始是带有观点的。到后来,你会发现它就是没有。不带观点,直接地照见。完全没有观点的时候,你会发现“没有我”就合乎你读到的书上的那些理论。你会说:“噢!原来真是这样的!”这个叫证悟。
但是如果开始没有这种见解的话,你照见了以后,你也不知道,你不会产生这种感受的。按图索骥嘛,按图像去找,突然看到真的了,“哎呀,就是这个!就是这个!”这叫做证悟。但是如果没有图,他一看,这是什么?会这个样子的。差别就是这样。
你知道这些理论以后,你就这么反反复复去看。甚至在找“人我”的过程中会形成禅定。所有的观,观久了以后就会形成定。找啊找啊,越看越深,越看越深……甚至会出现神通,它会干扰你。出现神通以后,你觉得这个很好,结果它跟证悟人无我完全没关系。你的人我变成另外一种状态,变成比较高级的人我而已(高级的现象)。然后你还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你看,银行里有多少人民币我都看得到!”这会轮回得更厉害,死了以后就下地狱了。如果道德好一点的,就会变成天人,比如大梵天。
你一定要去彻底证悟这个相续实际上就是阿赖耶识的流动,中间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主宰者,那才叫真实证悟人无我。这个不会是很难,你要去做才可以。不做的话,你听到这里就会想:“你在干嘛啊?你在上面说了一大堆阿赖耶识、阿赖耶,这样看那样, 那样看这样,我全没看懂……”基本上都如此。这其实不怪我的。
我以为“人无我”听起来会容易,其实我现在发现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你们可能没有经常很深细地去观察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相续。还有,这些理论,特别是唯识的理论,我们菩提小组里面好像学得不多。菩提小组里面讲破人我,一般是从五蕴这个角度去破。
从五蕴这个角度是怎么破的呢?色中无我,这个很好讲;受中无我,也好讲;想中无我,也很好讲;行中无我也好讲。识中无我,它是怎么讲的,有没有人记得?你们都看过《慧灯之光》的,看了就忘了?兄弟们,有谁能跟我讲一遍,我马上让你上来讲。《慧灯之光》讲“识无我”是怎么说的?
(回答:从时间破)
是啊,它从时间破,一下就破到法无我上去了。它把时间分空了,就连识都没有了,所以不存在一个主宰者。识的运动一定要有时间,识的变化就是这样刹那刹那地变化,它一定要有时间。时间就是一种变化。
破变化是很厉害的。比如昨天我们说的能量,他们说能量没有形状、没有体积,但是能量要出现,它一定要有作用,有作用就一定有变化。如果它不变化,它就一直这么作用下去,你怎么体会到它的作用啊?任何作用都要有变化的,在我们的觉知中,它要有变化。如果不变化,它怎么作用啊?
变化一定有时间,然后时间又是假的,那么变化就是假的(这个“假”就是不实有的意思)。它是这样去破的。昨天说的能量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去破的,“识”也是用这种方式破。但这种破的方式,很容易一下就滑到“法无我”上去了。因为识破了,就是法无我了。
而“识上无我”呢,大家想没想过这个问题?识的最根本的基础就只有阿赖耶识,把阿赖耶识破了,就全部识破完。阿赖耶识叫做“现基”,你只要把这个破了,就全部破完。但是阿罗汉实际上没有证悟阿赖耶识的空性。如果他证悟了阿赖耶识的空性,他就证悟法无我了。他还认为识是无分刹那,外面的事物是无方微尘。明不明白呀?我们来进行一场学术讨论。
我加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其实是很重要的。其实我们就算是没有证悟阿赖耶识的空性,但是只要证悟阿赖耶识是一种自然的相续流动,中间没有一个操纵者,中间的操纵者是虚假的。正因为我误认了这个虚假的东西,所以我就有了主动去造业这种可能性,以一个虚假的“我”去产生所谓的主动。其实根本就没有一个所谓的主动,这个所谓的主动其实就是阿赖耶识的一个识引一个识、一个识引一个识。这个相续的自然的流动力才是主宰,而且它的“罪魁祸首”就是如来藏光明!哎呀,怪到佛陀那里去了。
事实就是如此,因为最初的如来藏光明是含有杂质的。然后一起分别,轮回就开始了。在《楞严经》里面叫做“觉明为咎”。如果我们心里面没有经过详细的分析探究,很难讲清楚。但是我这样讲是要负责任的,基本上是不会错的。这一下就怪到佛陀那里去了,那还得了。但实际上就是如此,我们的根本就是佛陀,每一个人都是!把无明去掉,本来光明的作用就出现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去证实这个东西。什么叫做“证实”?不是去逮到一个“无我”,没有一个“无我”的东西。从来就没有“我”,所以也没有“无我”,只是一种误会。这个误会是谁来干的呢?就是末那这种识!末那识执著心的这些现象里面有一个操纵者。然后它就起作用了,一起作用的话,心就随着这个东西一直流动下去,围绕它的贪嗔痴慢疑就来了。
而阿赖耶识本身就具备储藏和现起的能力,依据“我”,它就又储藏又现起、又储藏又现起。因为依据“我”,它造业,所以又储藏又现起,不是天人就是地狱,反正就是折腾。
如果把它拿掉,虽然这个相续还可以流动下去,但是阿罗汉说:“这样流动下去太恼火了,我干脆进入一个定里面。”所以他一下就进入灭尽定里面。就这样的,就这么简单!真的很简单的。
然后,再厉害一点,连阿赖耶识都是假的,原来一切现起全是法性在游舞,所以他就“悲不入涅盘,智不住三有”。也是搞搞震!这是宗萨仁波切说的,菩萨是勇士,轮回是战场。他天天在里面“打架”,只是他不再受痛苦。当然他也受痛苦,那是更高层次的“痛并快乐着”。
我刚才说的东西,希望大家去认认真真地思考一下。认认真真地思考,反复这么去做就是修行。如果我们禅定的觉受很深,心能够非常地平静,而且身体也发生轻柔、轻安的变化,在这种状态中去观察、去觉照,我们就真的能够觉察到整个相续只是自然的流动。
为什么还有自然的流动呢?因为我还没有证悟无分刹那也是假的,我还是会认为有一个流动。因为有无分刹那,它就一个刹那、一个刹那地这么流动下去。但是这个刹那全是前因引后果,中间根本就没有一个主宰者。我拿这个东西,不是“我”要拿,是一系列的心识导致成的。我现在说这些话,不是“我”要说的,是一系列心识冲出来(声音也是心识)。你来听也不是“你”要听的,是你前世的善业或者是恶业导致你来听的。没有一个“我”的!
这就是“人无我”的最准确的含义!虽然可能你们在所有的书上都找不到,但是我给你们担保!如果不行的话,我自己跳到地狱里的锅里面去!
末那就是执著阿赖耶识的能力为“我”的一种假的执著。阿赖耶识的能力不是“我”,没有主宰,它只是相续的一种自然流动!就是如此。如果再听不懂的话,我会很伤心的!
反复去觉照这个东西,慢慢你会证悟的。好了,今天的“人无我”的修行就讲到这里。明天就可能比较容易听得懂,也比较精彩,是你们最喜欢听的,因为你们经常讨论这些。我今天说的这些内容,可能很少有人讨论过,基本上书上是没有的。但是我还是要对自己负责任。对你们负责任,我不敢;我对我自己负责任。我认为我说的是真实的。
好了,谢谢大家!我们开始回向: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泥波扎南潘协将 (催伏一切过患故)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涌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苦海诸有情)
问答:
时间也不早了,九点二十了,没什么问题吧?
问吧,我最喜欢你们读书的来问了,因为我也是读书的。
问:阿赖耶识为什么是自己流动,而不是有主宰的?
答:因为它是前因引后果啊,所有的果必须要有因。“我”不是因,因是它前面的一个造作。但“我”在里面起了非常坏的作用,它影响阿赖耶识的造作。没有一个“我”,是末那误认为有一个“我”。
末那本身是一个识,它影响了阿赖耶识的造作。但是它执著的那个所谓的“我”,它不起任何主宰作用。只是一个现起导致下一个现起,一个现起导致下一个现起……就是如此。因为有因必有果,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主宰者在那里主宰自己的相续。
那么它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呢?因果就是这个样子的,前因引后果。它的最根本的动力(第一推动力)在哪里呢?就是如来藏光明,“罪魁祸首”就是它,是佛陀!因为你们自己就是佛陀!所以说“罪魁祸首”就是你们自己。就是如此。
问:阿赖耶识的相分和意识有什么区别
答:如果我们去认知阿赖耶识,你会发现那个时候是没有意识的。你是说我们的意识出来了,它也是属于阿赖耶识的相分,是不是这个意思?
是的,其实你想的这些种子也是阿赖耶识提供的。我们知道自己在想,实际上能够知道的那个就是阿赖耶识的明分,想的内容就是它的相分。我可以知道我在想嘛,是不是?
以前你经常问这个问题,我故意不回答你。你说:“我们想的东西也是现量啊。”在阿赖耶识里面,想就是现量。它不管想的具体内容,但是“想”本身是个现量。所以笛卡尔就认为“我思故我在”。
我想的内容是假的,但是我肯定知道我自己在想。如果你把心的力量偏向于阿赖耶识的明分的时候,这个想会消失的。就像观心一样,如果你把心力着重在意识上,你会一直继续这么想下去的。
但你还是会知道你想什么,因为你有记忆,你会回忆起来的,它有个印记。这个叫做自证分,就是我的心清明地知道我在想什么。它有两个层面(我以前好像也回答过你们):意识上有个自证分,同时阿赖耶识对它也有个觉知。如果你把心的明力偏向于阿赖耶识的时候,意识就开始息灭,这就成了观心。
如果没有修证的,我怎么跟你说啊?经常打坐的人应该知道吧。你坐在那里,心像明镜一样,念头起起落落、起起落落。但是保持心的明清,时间久了,念头自然就停了,就进入禅定了。是不是啊,打坐的人?如果没有打过坐,心没有清明的状态,你没办法体会的,所以我们要搞禅七。这些理论都只是概念,都是意识。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坚持坐下去。不要这几天坐完了以后,除了承受了腿疼以外就没有其他功德。回去天天坐、天天坐。说老实话,禅定没有什么窍诀的,它就是靠磨出来的。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你得天天坐、天天干!
同时要反复地思维,反复地讨论。只要你去争论的时候不是为了要赢,你就拼命去争。没关系的,争论法义嘛。
但我们争论的时候有个误区,就是总是要我比你懂得多。其实你们可以比我懂得多的,我懂得很少的。有时候他们来问我,把我问傻了:“还有这个啊?我都没看到过。”刚才还有人说,十五世大宝法王有佛母,把我吓了一跳,我当时愣了:十五世大宝法王是比丘,怎么还有佛母?赶快上去查——真的有!
我很多东西都不知道的。所以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尽情地讨论,随便怎么说都可以。只要怀着对三宝的恭敬心,尽情去吵去闹,没关系。这样去闹,问题的核心才会清楚。
然后你一定得去修行。如果吵完了不修行,那就只是吵完了。而且如果以没有修行的心灵去“吵架”,它一定会引上其他不吉祥的东西。有些小组里面的讨论,一个人坐在那里说,他说习惯了,他就成了头领。所以他的话就不能再错了,自己不知不觉地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如果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即使他知道自己错了,他也说:“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这么说。”(我观察过的。)
所以说不能这个样子。法义上的东西可以错,有什么不可以错啊?而且在修证方面,我希望你比我好。这样你才是真正有修行,否则没有意义。我们何必要害自己呢?我们学佛学了那么久,把自己送到锅里面去干嘛呀?
还有什么问题的?讨论讨论,没关系,尽量提出来。我回答不了的话,我就赖皮,我说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这么解释。
问:我在观佛像的时候,突然它会变得模糊,之后会慢慢有一些感觉,可能是眼识......
答:哦,我知道了,这是眼识的变化。别理它,继续观下去。以后还可能会放光、 放电,都可能看得见。这没关系的,只是眼识在变。什么都不是,只是眼睛看久了,疲劳。
还有什么,师兄们?没有的话,我们明天来个“四夺”,是正儿八经的法无我的修行。明天就不是我一个人讲了,我要讲一下坐一下,讲一下坐一下,大家跟着我一起坐。
(提问 听不清)
答:阿赖耶识有不清净、造业的意思,它要围绕一个相续来运作。末那有“执持”的意思。末那有时候也称为阿陀那,阿陀那有“执持”的意思,它抓住一个东西不放。虽然阿赖耶识是假的,但是末那不知道它是假的,它很愚痴地一直执著它不放。因为这种执著力,就导致这个相续始终围绕着它转。
这个相续围绕着这个东西转的时候,这个相续就称为“阿赖耶”,心的这种能力就称为“阿赖耶”。它是带有污染的。这个执著一旦消失了,阿陀那还在延续,它就不叫阿赖耶了。完全没有相续的只有佛陀。
但是从比较粗浅的角度说,应该说是八地菩萨以后,他的相续就很淡化了。但是他还是有偏斜。它不是那种因为我执而成立的独立的相续,但是它带有相续的偏斜。比如说八地菩萨和九地菩萨还是有不同的,所以你不能说他完全没有相续。完全没有相续,那就成佛陀了。
在佛教里面有这么一个问题,讨论得很激烈。八地、九地、十地都是没有我执,既然没有我执,他们的相续应该是同一个,那为什么还要分八、九地呢?有这么一个问题。其实那个时候相续还有偏斜,法执的种子造成偏斜。但是他们那个时候真的是没有“我”。因为这种偏斜力,可以导致一种相似性的相续。
唯识的一些很深的经典或者一些讨论里面,会讨论到这个问题,书上一般没有。但是,我很负责任,其实我很怕那口锅!
好了,如果没有问题,我们明天再继续。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