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正在讲如来藏品,本论的核心是诠释“如来藏”,前面已经用三大理论来诠释一切众生都恒具如来藏:1、“诸佛法身能现故,有情恒具如来藏”(以果立因观待理);2、“真如无有差别故,有情恒具如来藏”(法性理);3、“具佛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一因生果作用理)。
再用十义(浓缩成八义)从各个角度对如来藏做了诠解:以本体与因清净义、果与业成就义、诸功德相应义、以补特伽罗分类行义、分位唯一名分析义、如空遍行义、恒时不变义、诸功德无别义。
然后要从九种比喻来说明客尘和如来藏的关系。
分别是:一、萎花中佛;二、群蜂中蜜;三、皮壳中果实;四、粪中金;五、地下宝藏;六、果皮中胚芽;七、破衣中宝佛像;八、贫贱丑女腹中所怀轮王;九、焦泥模中妙宝像。
上堂课学习了九个比喻的总摄要义。总的要义就是客尘和如来藏始终都是一体,并没有一个分开的“前际”。
然后开始了“宣说各自相似对应”的讲解,内容分二:一、明示垢障之差别;二、明示自性法界。
明示垢障之差别又分四:一、能障障垢之分类;二、以彼等障覆法界之理;三、广说各自之喻义;四、再摄总义。
上堂课学完了“一、能障障垢之分类;二、以彼等障覆法界之理;”,说能障碍的障垢分为九类:○1 贪欲的随眠。○2 嗔恚的随眠。○3 愚痴的随眠。○4 三毒现行(猛厉现行三毒,三毒现行讲九种垢障的时候,只算一个)。○5 无明习气地。○6见道所断。○7 修道所断。○8 依止不清净七地的所断。○9 依止三清净地的所断。然后九类障垢障覆法界让有情成为四类不清净的补特伽罗,分别是:凡夫、阿罗汉、学人、具慧菩萨。然后九种障垢分别随四类有情的作用对应是:三毒的随眠,再加上三毒猛厉的现行有四种,让三界的凡夫不清净;一种无明习气地的障垢让阿罗汉不清净;两种障垢“见道的所断和修道的所断”分别让凡夫学人和圣者学人不清净;又两种障垢即“不清净七地的障垢以及三清净地的垢障”分别让不清净地、清净地的具慧菩萨不清净。加起来共有九种。颂称:如其次第四一二,复二成为不清净。
这堂课内容:
讲解“明示垢障之差别”的四个内容(一、能障障垢之分类;二、以彼等障覆法界之理;三、广说各自之喻义;四、再摄总义。)中的后两个内容:三、广说各自之喻义;四、再摄总义。
壬三、广说各自喻义:
弥勒菩萨在本论中讲了三大理论、十种意义、九种比喻。虽然九种比喻都描述了凡夫众生具有客尘覆障如来藏的同一观点,但是每一比喻都是从能障的角度来表明的。在比喻的相上各有不同,表明九种障垢的侧面也有所不同,从欲界的凡夫乃至三清净地的菩萨之间有粗细不同的所断障碍,都是对于现前究竟圆满的如来藏成为障碍的,为能明白此理,所以我们再进一步讲第三科判的内容:“广说各自喻义。”
这里有九颂分成九段来表明,每一颂属于一段。
第一段:萎败莲花的喻义:
譬如淤泥水莲花,初敷荣时人欢喜,
后萎悴时人不喜,欢喜贪欲亦如是。
颂词的前三句是讲水莲花的相,第四句是讲水莲花所表示的意义,水莲花代表遮蔽佛性如来藏的贪欲烦恼,这也是本颂中的重点。下面分两段来作解释:
“淤泥水莲花”表示什么意义?水莲花是从很不清净的污秽淤泥中开放出来的。这就比喻贪欲的随眠是依靠非理作意现起贪欲的烦恼,非理作意就像淤泥一样很不清净,贪欲和随眠就像水莲的种子一样,贪欲烦恼的现起就像水莲的开放一样。大乘和小乘的《俱舍论》当中共同讲到,烦恼的生起必须要具足三个条件:○1 有烦恼的随眠;○2 所缘境现前;○3 非理作意,这三个条件具足的情况下烦恼必定会现行,所以这里表明的意义就是贪欲随眠依靠非理作意而现起贪欲的烦恼。
“初敷荣时人欢喜,后萎悴时人不喜”,是讲莲花在两个阶段时位给人的感受,就是花开的时候让人喜爱,花凋落的时候让人哀伤。水莲刚开敷的时候非常赏心悦目,让人欢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莲花也会失去清新可人的外相,在开放的三四天后,花瓣开始枯萎、凋落,对于这样的残花败叶人们再也没有先前那样的喜爱。
此比喻的意义可从两个角度来解释:○1 从贪欲的生起和息灭的感受上来解释;○2 从所爱对象的初时和后时的角度来解释。
○1 首先从贪欲的生起和息灭的感受上来解释:莲花初放时,比喻爱欲萌发,在爱恋的痴愚状态中,人有一种迷乱的欢喜,所以说就是“初敷荣时人欢喜”。在莲花萎败悴坏的时候,“莲花萎悴”比喻贪欲的息灭,原先的幻想彻底破灭
了,在这种状态中充满了感伤,或是感觉索然无味,原来的欢喜荡然无存,所以说就是“后萎悴时人不喜”。这是以贪欲者的角度来作解释的,比喻的意义是最初生贪心的时候特别欢喜,一旦破灭的时候就忧伤不喜。
○2 再从所爱对象的角度来解释:我们所贪执的对象最初看起来非常迷人,让人神魂颠倒,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吸引力就会逐渐减退,最后彻底消失,再无任何迷人之处。萎败的莲花代表凡夫的贪欲心,以这种贪欲的执著就会
遮蔽佛性如来藏,不能显露本具自性的智慧本体。
第二段、蜜蜂的喻义:
譬如爱命之蜜蜂,极其扰乱刺蛰击,
如是生起嗔恚故,内心产生诸苦恼。
这一偈颂中前两句是讲蜜蜂的比喻,后两句是讲比喻的意义,蜜蜂比喻遮蔽佛性如来藏的嗔恚烦恼随眠。首先讲比喻:非常爱执寿命的蜜蜂见到别人来提取蜂蜜时,即刻以执著心生起嗔恨的烦恼,心里的状态极其扰乱,以嗔恚烦恼的推动下,蜜蜂以锐利的尖刺刺伤取蜜的人,造成自他不幸的痛苦。
比喻所表明的意义:“爱命“代表我爱执;因为爱命的缘故很快就被激怒,代表以我执心引起嗔恚的烦恼;被激怒的蜜蜂以尖刺蛰击来者,代表嗔恚的状态产生就会以身语的行为伤害他人,最后的结果就是有害于自已、让他人也产生痛苦。整个的意义可以用非理作意和三种杂染来归纳:○1 极其扰乱的嗔恚心态是烦恼杂染;○2 刺伤他人的身口行为是业杂染;○3 造成自他身心的各种痛苦是生杂染。生起三种杂染的根源就是把无我执著为有我的非理作意,以此萨迦耶见的迷乱力很快在相续当中不断地发生三种杂染。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说:“慧见烦恼诸过患,皆由萨迦耶见生”。
蜜蜂比喻嗔恚的烦恼是非常恰当的。因为我们每一次被激怒的时候,无论从起因还是从当时的心态以及身口的种种伤人行为,后果完全与蜜蜂是一样的悲剧,只要我们处在这种杂染的状态中那就会障碍自己的心性现前,完全堕落在迷乱的现象当中,只有不自在地轮回生死。
- 《宝性论》第59课
- 《宝性论》第61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