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漏讲:
6、如眼珠般守护业因果,是圣贤之相:
含义:证悟者虽然已经明了超越因果的本质,但证悟的特征之一,就是对因果的绝对敬畏。凡夫则不信、似信非信和被习气左右。
修持:
1、闻思佛教世界观,阅读《百业经》、《贤愚经》等经典,至少在逻辑上相信因果,一定要相信违背因果规律的可怕,也要相信遵循因果规律的利益;
2、修行生起法喜,从而更加敬信因果;
3、体会空性,彻底相信因果。
上堂课总结:
1、圣贤之相其实有内相和外相,观察别人只能以外相去观,所以观察时,需要谨慎、多方面和多角度去观察,而内相则是自我修行的观察,这才是这些法要的真正意义;
2、做到这些,即是成就圣贤之后的内在特征,也是成就之前的内在显相;
3、各种显相虽然众多,但真要做到,也只是修行三主要道即可。
这堂课内容:
无济于事之十法
1、对于虚幻的身体,再如何恭敬服侍都必定无常坏灭,因此无济于事。
2、对于繁多的财物,再如何悭吝贪爱,自己死亡的那天都将赤身空手而去,因此无济于事。
3、精美的建筑和舍宅,再如何艰难建起,到死的那天,自己必将独自离去,尸体也被抬出门,因此无济于事。
4、对于子孙,再如何以爱心给予财物,到自己死亡时,他们也没有瞬间助益之力,因此无济于事。
5、对于亲朋好友,再如何以深情关怀、呵护,但自己死亡的那天,必然孤独无助而去,因此无济于事。
6、即便子孙成群,也是无常,必将连自己给予的财物也抛下,因此无济于事。
7、为了今生的领土、眷属、地位,再如何奋力拚搏,但自己死亡的那天,必将永不再有牵连而离去,因此无济于事。
8、虽然以信心入了佛门,但如果没有如法而行,那么佛法反成走向恶趣之因,因此无济于事。
9、即使潜心闻思而对佛法无所不知,但如果没有实修,那么自己临终时就不能道用,因此无济于事。
10、虽然长期呆在善知识跟前,但如果自己没有虔诚的敬信心,就不会得到前辈的功德与加持,因此无济于事。
大概含义:说明一切世法的无意义以及扭曲佛法,没有如法修行的可悲。
1、对于虚幻的身体,再如何恭敬服侍都必定无常坏灭,因此无济于事:
含义:小乘说身体为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大乘说身体虚幻不实,是身识的显现,但一致认为身体变化无常,其触受是贪执和痛苦表现最为显著的觉受,但死亡后一无所有。
关于“触”的解释:
五遍行心所中的触心所:根、境、识三和合为触。唯识对触的解释为: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六触:是六根、六尘、六识和合之后产生的心所法。
上面所说的“触”,是心所法,而身根产生的触尘,是色法。
《俱舍论》说触尘有十一种:坚、湿、暖、动、滑、涩、重、轻、冷、饥、渴。前四项属能造触,是依四大种(地、水、火、风)所产生的触,是一切触的所依;后七项属所造触,是因所依的四大种增盛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百法明门论解》卷2:窥基著
言十触者,身之所取,可触之义,故名为触。有二十六种,谓:地、水、火、风、轻、重、涩、滑、缓、急、冷、暖、硬、软、饥、渴、饱、力、劣、闷、痒、粘、老、病、死、瘦、是也。初四乃实,余皆依四大假立。或日:“余既是假,身识何缘?”日:“即实缘故,既即实缘,何知轻等?五俱意识分别之也。”
触识为色法中对有情的影响最为沉重,对有情造成的伤害和满足也非常明显,且身体还承载着其他五识的浮沉根,故而有情对身体的贪执非常深重,会将身体不加分别地当成“我”,进而执之爱之,故而身体是人我执最为明显和粗大的施设。马斯洛五种需要(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除自我实现也许不一定需要身体以外,其他全部都和身体密不可分。现在流行的整形、健身、养身……都是爱执身体而的衍生的欲求体现。
但身体注定的无常和虚幻,导致有情对身体的爱执注定受伤和失败,故而因此而苦痛不已。无论多么的爱惜和建设,病痛和衰老注定会来到,而死亡时身体最终的归宿,生时如何的尊贵和爱护,最后都会成为一具死尸或者一堆灰渣。
修持:
1、小乘的观修:四念处中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对身执的解脱有利益。
2、唯识观修身识不实,身执为遍计执性。
3、中观观修身体虚幻,即四夺中的“夺己”,至身体不存在。
4、大圆满观修身体本性光明如法性,外形及身受虚幻为游舞。(形为虚幻、质为游舞)
2、对于繁多的财物,再如何悭吝贪爱,自己死亡的那天都将赤身空手而去,因此无济于事:
含义:
1、贪执外财,金银珠宝、钱币股票等;
2、贪执内才,各种能够带来财富的技艺才华,思想学识。
3、世人愚痴,只重现实,不看未来,但无论如何悭吝贪爱,也一样无法带走世间财富和才华,反而会因此而造罪造业,所以怎样悭吝贪执无济于事。
修持:
1、相信佛教三观,明白上述两种财富和才华的意义何在;
2、明白七圣财(信、戒、惭、愧、闻、施、慧)的意义并努力修持。
- 《胜道宝鬘论》第44课
- 《胜道宝鬘论》第4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