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
为何要去极乐净土:
有深缘、门槛低、多殊胜、定成佛。
五经一论: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往生论》。
这堂课内容:
什么是净土宗:
汉传大乘佛教八宗之一。净土宗是专门求生极乐净土的宗派。
汉传净土宗:
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积寺。
净土宗,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其影响深远,自东晋创立后流传于中、日、韩、越等地,至今不衰。
东晋,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唐代善导大师是净土宗重要倡导与推动者,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被奉为净土宗宗祖。净土宗历代祖师并无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弘扬净土贡献推戴而来。一千多年来,虽然阐扬此宗的祖师很多,也有广大的信仰群众,但是直到宋朝石芝宗晓法师,才将历代弘扬净土法门而有重大贡献者,像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和省常等诸位大师,列为莲宗七祖。到了明代,又举云栖袾宏、藕益智旭为第八、第九祖。清代则有行策、省庵、彻悟等诸大师为第十、十一、十二祖。近人推印光大师为第十三祖。
在净土宗十三位祖师中,初祖东晋慧远(334-416)依据的是《般舟三昧经》,侧重于禅观念佛,无论是依据的经典还是念佛的方式,实际上都与后世的净土宗不同;从北魏昙鸾(476-542)开始提倡口称念佛,经隋朝道绰(562-645),至二祖唐朝善导(613-681),以“三经一论”为教材,以“持名念佛”为方式的净土宗宗义和行仪得以完备地组成,所以善导为公认的净土宗实际创立者。
现代有人(黄念祖居士)认为,净土宗应该有十五位祖师,提倡持名念佛的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也应该判定为祖师,为慧远祖师之后的二祖和三祖,认为这两位大师的修为和对净土宗的贡献该当如此。但也有解释说,十三祖中有善导而无昙鸾、道绰,乃鉴于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有一明显的传承脉络,故取集大成者──善导大师为代表,列为二祖,与慧远大师交相辉映,一则自力与他力并重;一则突显他力本愿。而未把昙鸾与道绰排入十三祖之内。
现在遵奉的净宗十三祖,是经宋元明以及近代的逐渐推选而自然形成的。净宗立祖之说始于宋代。南宋宗晓法师(1151—1214年)曾立莲社六祖(未立宗),以慧远为莲社始祖,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五人继之。云:“是五师者,莫不仰体佛慈,大启度门,异世同辙,皆众良导。”
尔后,宋代的志磐法师在《 佛祖统记 》中,除专叙天台宗,并兼及禅宗、华严、法相、密宗、律宗五宗。净土不立宗而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为莲社七祖。宗晓、志磐同是天台宗的学者,宗晓立莲社六祖,志磐立七祖(志磐在宗晓的排名基础上,略有删增,删除宗赜,增加承远与永明延寿,后人排列依志磐所述)。这种排名只是为净土教提供师法楷模而已,当时还没有净土宗的称谓。
元朝东林寺普度法师,因为当时白莲教假借佛教别有作用,于是撰《 莲宗宝鉴 》十卷,又著《 庐山复教集 》一卷,而自称白莲宗,但并无定祖之说,仅在他的奏文上叙及宋高宗时子元禅师提倡念佛,撰有白莲忏法,并入内廷讲念佛大旨。自此以后,净土宗这个名称才得以通行,而定祖之说尚未确定。
到了清朝中叶,才将宗晓、志磐的莲社诸祖和净土宗的名称相提并论,增加了明代的莲池大师为八祖。清道光间,悟开法师增推蕅益大师为九祖,省庵大师为十祖,彻悟大师为十一祖。民国年间,印光大师又改推截流大师为十祖,省庵大师、彻悟大师递降为十一祖、十二祖。印光大师往生后,四众弟子加推其为十三祖。
善导之后,净土宗分化为三流,即:专称佛名的少康流、重悟解的慧远流及教禅戒净兼修的慈愍流,三流都从不同层面继承了善导大师的思想,而且三流的划分也只是应机的差别,并无实质性高下。
“慧远流”比较适合于根器比较利的这一部分人群,适合于上根人,倡念佛三昧,是《观无量寿经》、《般舟三昧经》所说的念佛之法,其中以观想念佛为主,也包括实相念佛;而“慈愍流”比较适合于中根人,主要特色是教、禅、戒、净四行并修;“善导流(少康流)”比较适合于下根器人,就是不太聪明的这一类,或者是不注意解行的这一类,以称名念佛为正行、正业。
后世有人谓:净土三流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少康流。净土宗成为民众性的宗教,其标志及群众基础正是少康流。
本宗主要经典为五经一论: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往生论。
在行持中,分难行、易行。在五浊恶世,并无佛住世,修六度万行,永不退转地修行为难行。信佛所言,凭藉弥陀愿力便得往生入不退转为易行。有他自二力之合:他力指的是十八愿,即彻底投诚皈依,仰仗弥陀愿力。自力指的是修净业三福和自性念佛。能否往生靠的是他力,往生后品位的高下靠的是自力,自力和他力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增长。
净土法门,唯依弥陀行愿,普收三根,彻上彻下无所不该。上至文殊、普贤、龙树、马鸣,莫不发愿导归;下至思夫愚妇,无不可依此法门而往生。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中,发了四十八大愿,愿生者寿命无量,国上庄严,入不退转。其中度生之愿为第十八愿最恳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故此世尊应末世之根机,开此法门,劝令往生极乐。
- 净土宗简介第3课
- 净土宗简介第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