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开始了本经正宗分的学习。正宗分分五个部分来讲:一、明法藏因地成就净土之愿行;二、明成就极乐胜果现今安住之状况;三、释尊诲喻人天励力修善永离恶苦;四、佛光加被令刹土互现之情形;五、殷勤教诫生彼胜土之方便
第一个部分是“明法藏因地成就净土之愿行”,又分六个内容:一、往昔生世情形;二、礼赞世自在王佛申明本愿祈请开示;三、彼佛为说殊胜法要;四、持受彼法后结成四十八胜愿;五、其后专志庄严妙土以行满愿;六、愿满成佛现今安住西方。
正在学六个内容的第四“持受彼法后结成四十八胜愿。”说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的加持下,看到二百一十亿佛刹之后,激发大愿,准备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结成四十八胜愿。
此部分又分成七个内容:一、结成大愿于一刹中尽摄百亿佛刹胜妙庄严;二、彼佛随喜劝令宣说;三、具说四十八胜愿之相;四、彼愿不满誓不成佛之愿;五、誓欲如实成办其义之愿;六、说谛实语观察大愿是否成就;七、由此略说具足修满如是大愿。
已经学到第三:具说四十八胜愿之相。大愿的总纲为:我发誓要证到跟佛一样的无上正觉,我所住的佛刹要具足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这个总纲要贯彻到后面每一个大愿之中。
上堂课我们学完了科判“丙五”的全部内容。上堂课的具体内容是释迦佛继续赞叹法藏菩萨,说菩萨化身无数,利益众生,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
诸如此类的功德,不可称说。并且自身功德呈露,谓: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整个“丙五”主要内容为释迦佛对法藏比丘发愿后的修行和功德叙述。说法藏菩萨为实现净土弘愿,长劫修持利益众生。由于愿力宏大,故而悲智深广,六度万行,精进不懈,才有今天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无比。虽然菩萨所作所为语言难以尽述,但从究竟觉性的角度,可以理解一二。
这堂课内容:继续学习科判“丙六”后面的内容。
丙六、愿满成佛现今安住西方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
这时,阿难问释迦佛说:“法藏菩萨是已经成就现在入于涅槃的过去佛,还是尚未成就的未来佛,或者是如今正安住世间的现在佛呢?”
佛告诉阿难:“法藏菩萨现在已经成佛,是现在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过十万亿刹土,有个名为‘安乐’的佛土,法藏菩萨就在那里示现成佛。”
阿难又问:“那么他现在已经成道多长时间了呢?”
佛说:“到现今为止,他成佛已经经历了十劫了。”
下面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这段经文所要表达的涵义,补充宋译的《无量寿经》来做解释:“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佛名无量寿,成佛已来,于今十劫。有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及无量无数声闻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这里所说的“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就和《金刚经》中所讲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完全一致。蕅益大师在《金刚经破空论》中对此解释说:“以真如无别处所,可从彼来,生死无别处所,可从此去故。以有缘则现,譬如水清月现,月实不来。缘尽则隐,譬如水浊月隐,月实不去故。”意思是说,并没有一个真如的处所,可以从那里来到此处,也没有一个生死的处所,能够从此处去往彼处(也就是并非在处所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实法,生死在此处,真如在彼处。或者从此生死之中,去往真如里面,或者从真如中化现而入于生死之中)。这只是因缘聚合时自然显现,好比水清月现那样,并不是月亮从天上入到水中。等到因缘穷尽时就自然隐没,好比水浊月隐一样,也不是月影从水中移到了别处。
总而言之,在现相当中,无非是缘聚则现,缘灭则隐,不存在实法的来和去。同样的道理,佛示现在某个世界里成佛,这并不是一尊实有的佛从某地来到这个世界;佛在这个世界示现入灭,也不是一尊实有的佛从此处又去往别的地方。因此真实之中,阿弥陀佛来无所来,去无所去。
如来的法身遍一切处,既然是周遍的,怎么能说法身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呢?如果一处在、一处不在,可以说由此到彼,有来有去。然而一切无不在法身之中,又哪里会有来和去呢?所以,能够悟得法身周遍,就会明了没有来去。
进一步说,不仅没有来去,所谓的一、多、生、灭、增、减等等也不存在。真如自性无有迁变,哪里有出生、灭尽,增多或减少等情况呢?这只是遇缘而显现来去,也就是因缘聚合则显现,因缘消散就隐没。经中说的“但以酬愿度生”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唯一是相应于往昔的发愿,而显现在西方净土作为众生的怙主。
这以上是解释“彼佛如来”的真实涵义。下面是对于阿难提出的问题在做回答:(阿难问,法藏菩萨是过去佛?是未来佛?还是现在佛?回答:)“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
首先说,在真实义中,他不属于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因为“无生无灭”。有生灭才能说过去没有,现在出现,或者过去有,现在灭度了等等。既然无生无灭,就不属于生灭的范畴。就像《楞严经·观音耳根圆通章》里所说:“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所以当证入无生的时候,也就是无灭,因此“非过现未来”。
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依托妄念而安立的,前念灭是过去,后念生是未来。既无妄念生起,也就没有息灭,也就没有过去和未来。而现在是相对过去和未来而安立的,如果没有过去和未来,哪里有独立的一个现在呢?因此在这无生法性之中,本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以上显示了法身理体,真实之际。之后进一步显明方便普度,真实之利。所谓的“理不碍事,寂而常照”,这样常住无相的理体,无碍于随缘任运地化现。
也就是从现相上来说,他属于现在佛,以悲心无尽的缘故,如今示现在距离这个娑婆世界十万亿刹土的极乐国土,安住说法,普度众生,这就表明遇缘则现。这也就是由往昔的愿力,如今才显现安住在西方净土说法。因此说:“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这里讲的愿,是指弥陀因地所发的四十八愿为主的无边大誓愿海。现在已经示现成佛,本愿中的无量光、无量寿等的功德庄严,无不一一实现。所以是“酬愿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