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开始了本经正宗分的学习。正宗分分五个部分来讲:一、明法藏因地成就净土之愿行;二、明成就极乐胜果现今安住之状况;三、释尊诲喻人天励力修善永离恶苦;四、佛光加被令刹土互现之情形;五、殷勤教诫生彼胜土之方便
第一个部分是“明法藏因地成就净土之愿行”,又分六个内容:一、往昔生世情形;二、礼赞世自在王佛申明本愿祈请开示;三、彼佛为说殊胜法要;四、持受彼法后结成四十八胜愿;五、其后专志庄严妙土以行满愿;六、愿满成佛现今安住西方。
正在学六个内容的第四“持受彼法后结成四十八胜愿。”说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的加持下,看到二百一十亿佛刹之后,激发大愿,准备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结成四十八胜愿。
此部分又分成七个内容:一、结成大愿于一刹中尽摄百亿佛刹胜妙庄严;二、彼佛随喜劝令宣说;三、具说四十八胜愿之相;四、彼愿不满誓不成佛之愿;五、誓欲如实成办其义之愿;六、说谛实语观察大愿是否成就;七、由此略说具足修满如是大愿。
已经学到第三:具说四十八胜愿之相。大愿的总纲为:我发誓要证到跟佛一样的无上正觉,我所住的佛刹要具足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这个总纲要贯彻到后面每一个大愿之中。
上堂课我们继续学习释迦佛对法藏比丘发愿后的修行和功德叙述。说菩萨“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
这堂课内容:继续学习科判“丙五”后面的内容。
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这里说到,法藏菩萨在累世当中化现为各种身份行持善法。
他有时候做长者,所谓“长者”,是古印度对于年长之人,或者是具有功德、具财富之人的通称。有时做居士,也就是指在家修行者。《法华玄赞》中说:“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意思是一心安住在道业之中,以法为乐,世间的欲望很少,心中蕴积功德之人叫做居士。所谓“豪姓”就是指名门望族,大富大贵的家族。“尊贵”指身居高位。
有时做“刹利国君”,所谓“刹利”,指刹帝利种姓,也就是国王种姓,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皇家贵族。“国君”指一国之主。有时做转轮圣帝。“转轮圣帝”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转轮王。因为他在即位的时候,由天感得轮宝,以转动轮宝,能威伏一切敌众,降伏四方,所以叫做“转轮王”。又以轮宝的不同而分别有金、银、铜、铁四种转轮王,他们依次统领四大洲、三洲、二洲、一洲。其中“转轮圣王”主宰四大部洲。而且曾经做过六欲天主,也就是转生在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时都曾做过天王,还做过色界的大梵天王。
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
另外,菩萨以宿世的善根力、普贤行愿力,生生世世常遇诸佛,常常无有间断地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来恭敬供养。
下面是总结:
如是功德,不可称说。
总的来说,以上讲到法藏菩萨以善根的力量,感得生生世世出生尊贵,德高望重,财富充盈。乃至做过转轮王,以及欲界和色界的天王,对于诸佛常作供养。像这样所做的功德无量无边,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下面讲到法藏菩萨累劫修持不可思议的普贤行海,所以在学道中就已经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功德。
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
首先说到,法藏菩萨的身体和口中,常常会散发出无量的妙香,他口中所出的香气,如同优钵罗花。“优钵罗花”就是青莲花、红莲花,其香气十分浓郁。“旃檀香”是印度香物的名字,译为“与乐”。根据《慧苑音义》所说,旃檀木有红白两种,其中白檀能治热病,红檀能去风肿,都是治疗疾病,使身体安乐的药,所以称为“与乐”。
当时从法藏菩萨身体和口中出现的妙香,能够普遍的熏满无量世界。有些注释中解释为戒香周遍。《戒香经》[1]中讲到,世间所有花香,乃至栴檀香、沉水香、龙脑香、麝香等等,这些香都无法普熏,只有戒香遍于一切处。因此说菩萨身、口的香气普熏无量世界。
容色端正,相好殊妙。
这是指法藏菩萨当时在学道中已经成就极其殊胜的色身庄严。这可以理解为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谓“相”、“好”之间的差别,在《大智度论》中说:“相粗而好细。”意思是说,“相”比较明显,是大家共同容易见到的,而“好”则是微妙难见的。
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
再说法藏菩萨在因地时,手中常常出无尽的妙宝,像是衣服、饮食、珍宝、花香、缯盖、幢幡等各种庄严资具。
唐译中说,种种伏藏珍宝等,皆从菩萨掌中自然流出。这就像佛经中说的菩萨以过去布施等的善心所感,手中能够流出无量的珍宝,如同五条河流一般,用来布施有情,供养三宝。
如是等事,超诸天人。
当时法藏菩萨所具有的这些功德庄严,完全超出世间人天的境界。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这一句是极度地赞叹法藏菩萨的成就。
因为一般而言,唯有佛才对于一切法获得自在,才称为“法王”。在《法华经》中,佛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而法藏菩萨当时虽然是菩萨身,但对于一切法都已获得自在,一切都无有障碍,也就是所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境界都圆满成就了,这是极为不可思议的。
对于这个问题,清朝的彭际清居士这样解释说:“法藏以无量心,发无量愿,起无量行,无不一一称真如法界。众生无量,国土无量。菩萨随顺众生,经不可说、不可说那由他劫,入不可说、不可说恒河沙佛土,悉以无量行海而严净之。所以者何?以法界本无量故。如是严净无量佛土,度脱无量众生,而实无佛土可严,亦无众生可度。所以者何?以法界即非法界故。斯则悲智双融,理事无碍。故能‘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意思是说,法藏菩萨以无有限量的心,发起无有限量的大悲誓愿,兴起无有限量的菩萨万行。而且这样的起心、发愿,以及由愿心发起的行持,一一称合真如法界。由于在现相界当中,众生无量无边,国土无量无边,所以菩萨所发的愿也是无尽的普贤行愿。随顺众生的根机、意乐,经过无量大劫,入于恒河沙数的世界,全部以无量行海而作庄严。
为什么这样讲呢?这是因为法界本来无量的缘故。这样虽然严净无量佛土,度脱无量众生,而真实之中无有佛土可作庄严,也无有众生可被度化。为什么呢?以法界即非法界的缘故。由此可见,法藏菩萨因地的大行全都是悲智双融,理事无碍。也就是说,以大悲的缘故,遍度一切众生;又以智慧的缘故,安住在空性之中。虽然不见有国土可严,有众生可度,但仍然炽然度生,炽然严土。这样住于了无一相可得,无一念可动之际,遍现一切佛事,就是理事无碍,所以称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丙六、愿满成佛现今安住西方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阿难又问:其佛成道已来,为经几时?佛言:成佛已来,凡历十劫。
这时,阿难问释迦佛说:“法藏菩萨是已经成就现在入于涅槃的过去佛,还是尚未成就的未来佛,或者是如今正安住世间的现在佛呢?”
佛告诉阿难:“法藏菩萨现在已经成佛,是现在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过十万亿刹土,有个名为‘安乐’的佛土,法藏菩萨就在那里示现成佛。”
阿难又问:“那么他现在已经成道多长时间了呢?”
佛说:“到现今为止,他成佛已经经历了十劫了。”
下面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这段经文所要表达的涵义,补充宋译的《无量寿经》来做解释:“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佛名无量寿,成佛已来,于今十劫。有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及无量无数声闻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这里所说的“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就和《金刚经》中所讲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完全一致。蕅益大师在《金刚经破空论》中对此解释说:“以真如无别处所,可从彼来,生死无别处所,可从此去故。以有缘则现,譬如水清月现,月实不来。缘尽则隐,譬如水浊月隐,月实不去故。”意思是说,并没有一个真如的处所,可以从那里来到此处,也没有一个生死的处所,能够从此处去往彼处(也就是并非在处所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实法,生死在此处,真如在彼处。或者从此生死之中,去往真如里面,或者从真如中化现而入于生死之中)。这只是因缘聚合时自然显现,好比水清月现那样,并不是月亮从天上入到水中。等到因缘穷尽时就自然隐没,好比水浊月隐一样,也不是月影从水中移到了别处。
总而言之,在现相当中,无非是缘聚则现,缘灭则隐,不存在实法的来和去。同样的道理,佛示现在某个世界里成佛,这并不是一尊实有的佛从某地来到这个世界;佛在这个世界示现入灭,也不是一尊实有的佛从此处又去往别的地方。因此真实之中,阿弥陀佛来无所来,去无所去。
[1]《佛说戒香经》:“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具此戒法,是人获如是之香。有风无风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而得爱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