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开始了本经正宗分的学习。正宗分分五个部分来讲:一、明法藏因地成就净土之愿行;二、明成就极乐胜果现今安住之状况;三、释尊诲喻人天励力修善永离恶苦;四、佛光加被令刹土互现之情形;五、殷勤教诫生彼胜土之方便
第一个部分是“明法藏因地成就净土之愿行”,又分六个内容:一、往昔生世情形;二、礼赞世自在王佛申明本愿祈请开示;三、彼佛为说殊胜法要;四、持受彼法后结成四十八胜愿;五、其后专志庄严妙土以行满愿;六、愿满成佛现今安住西方。
正在学六个内容的第四“持受彼法后结成四十八胜愿。”说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的加持下,看到二百一十亿佛刹之后,激发大愿,准备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结成四十八胜愿。
此部分又分成七个内容:一、结成大愿于一刹中尽摄百亿佛刹胜妙庄严;二、彼佛随喜劝令宣说;三、具说四十八胜愿之相;四、彼愿不满誓不成佛之愿;五、誓欲如实成办其义之愿;六、说谛实语观察大愿是否成就;七、由此略说具足修满如是大愿。
已经学到第三:具说四十八胜愿之相。大愿的总纲为:我发誓要证到跟佛一样的无上正觉,我所住的佛刹要具足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这个总纲要贯彻到后面每一个大愿之中。
上堂课我们继续学习释迦佛对法藏比丘发愿后的修行和功德叙述。说菩萨“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这堂课内容:继续学习科判“丙五”后面的内容。
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这里说到,法藏菩萨安住在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当中庄严国土。
“空、无相、无愿”只不过是从因、体、果的不同分位做的描述,实际上都是在说万法无自性。首先“空”,就是指万法本体无自性,仅仅是无而现的幻相,实际寻找的时候,完全得不到它的自性。“无相”是说万法的因无自性。“无愿”是指万法果无自性。如果说有一个果法可得,那么就有理由发愿求取,而实际上无一个实法可得,一切都只是幻化一样,所以是无愿。
“无作无起”是说法藏菩萨了达诸法本空,就远离了执著,住在空、无相、无愿的空法当中,也就没有什么刻意要取著的。当心里有愚痴的时候,不了知诸法本来空性,就会误以为面前有一个存在的法,你才会缘着它妄想、分别,才会去求取。但是已经了达诸法空性,这种攀缘的心就歇下来了,再不会去刻意地执取什么、造作什么了。
“观法如化”(“化”是幻化、变化的意思),是说一切法都只是幻化出来的一个影像,真正去寻找是找不到的。
本经的后面(唐译)有这样一偈:“了诸法如幻,佛国犹梦响,恒发誓庄严,当成微妙土。”意思是说,真正要成就净土,必须观一切法如同梦幻,在这当中去作庄严。当然,这并不是落在空边上面,不会堕在一个小乘阿罗汉的寂灭定当中。因为要依靠在在处处随缘做各种利他的行为,修积福慧二资,最终才能成就圆满的色身、刹土和眷属。就像《维摩诘经》中所说:“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意思是不住空有二边,虽然了达诸法空,了达众生空,但是仍然庄严国土、教化众生。
那么具体如何教化众生呢?下面讲到:
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法藏菩萨在多生累劫当中,对待众生时,在语言上远离了伤害众生的粗言恶语,并且一切损害自己、损害他人、彼此俱害的心态和行为也全部杜绝,断除一切恶行。或者从正面来看,语言上修习善语,所说的话决定对众生的心有利益,能够让众生增长善根,启发智慧,使得他们的身心得到安宁、清净。并且无论是心态上还是行为上,做的都是自利利他之事。这就是菩萨的行为。
弃国捐王,绝去财色。
不仅如此,为了佛法、为了众生可以抛弃一切世间的享乐。世间人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追求的完全是一些功名、富贵等的世间享受。而法藏菩萨拥有无比广大的胸襟,有着极其深远的目光,所以他跟世间人的见识完全不同。他一心希求的是完成大誓愿海,成就功德最极殊胜的国土,给无量众生带来利益和安乐。
所以,为了完成伟大的誓愿,可以抛弃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名利财色,包括世间人最尊崇的国王王政在内,全部可以舍弃。
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
自己永远行持六波罗蜜多的行为,并且教导众生行持。诸如此类,在没有边际的劫数当中,恒常不断地积累功德。
以上是释迦牟尼佛简略地叙述法藏菩萨因地时所修的大愿大行,真正要说从无量劫以来到底行持了多少菩萨行,他的境界到底有多深、多广,那么即使以须弥山为笔,以大海为墨,也没办法写尽一分。
此处所说的修持六度在唐译[1]中讲得更详细,那里讲到法藏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对于布施波罗蜜,自己发起修行之后,又让众生行持。其余从持戒波罗蜜一直到般若波罗蜜之间都是自己能够行持,而且把众生安置在波罗蜜多的修行当中,像这样在无央数劫里积功累德。
以所积累的种种善根做为能感,就相应地出现了以下所说的种种殊胜果报。
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
首先讲到法藏菩萨生生世世当中,无论生在哪里,都能随心所欲地自然出现无量宝藏。唐译中说:“有无量亿那由他百千伏藏自然涌出。”
这里的“宝藏”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妙法。由于妙法能够救拔众生的苦厄,所以称为宝藏。按照这种解释,“发应”指的就是以善根所感,自然就开发出妙法宝藏。另一种解释,指的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珍宝,意思是说菩萨在无量劫中积累布施、持戒等功德,所以自然感得宝藏涌出。
而且,菩萨不仅以财物满足众生,还以佛法把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众生安置于无上菩提道中。
[1]《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中云:“菩萨尔时,于檀波罗蜜起自行已,又能令他行于惠施。于尸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起前二行皆悉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