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可惜之十法
1、难得的这个清净人身,造不善罪业,委实可惜。
2、难具的这个清净暇满人身,无有修行平庸死去,委实可惜。
3、浊世短暂的这一人生,在无义的琐事中走到尽头,委实可惜。
4、自心本是无戏论的法身自性,沦陷在迷乱轮回淤泥中,委实可惜。
5、在未证得菩提前,离开引导正道的殊胜上师,委实可惜。
6、戒律誓言是解脱的航船,因烦恼放逸毁坏,委实可惜。
7、依靠上师而自得的证悟,扔在世法的稠林中,委实可惜。
8、诸位成就者的甚深窍诀,贩卖给无缘分的俗人,委实可惜。
9、以嗔心舍弃作为大恩父母的一切有情,委实可惜。
10、风华正茂的少年,三门平庸虚度,委实可惜。
上堂课回顾:
八无暇、十圆满、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
暇满人生非常珍贵:承认轮回、承认解脱、承认佛教可以导致解脱、承认修行的根本在于内心的情况下,珍贵才能成立。
这堂课内容:
3、浊世短暂的这一人生,在无义的琐事中走到尽头,委实可惜。
一生百年,36500天。吃饭和睡觉用去一半,只剩18250天,工作再用去一半,只剩下9125天。
一生修行时间:一百年人生,皈依佛教七十年,每天修行一个小时,可以有两万五千五百五十小时修行时间。
一万小时定律:
美国两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一本类似“成功学”的书《异类》,其核心都是“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无意义:由于轮回和解脱的成立,只要是无益于趣向善道和走向解脱的行为,即是无意义。
世俗生三大支柱:1、家庭;2、事业;3、友谊。
1.家庭:获得安全和休息的地方,情感真实和舒缓的地方,需要爱情为前提,养育子女;
2.事业:获得生存资料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很多时候成为家庭和友谊的基础;
3.友谊:社交帮助实现事业,帮助实现安全和一定的情感寄托。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歌词和注解都比较颓丧。指的是如果将短暂的生命用于哪些无意义的作为,结果就是这样。
而现代人更加无聊,游戏、朋友圈、抖音等小视频、无聊电视剧和电影、无聊八卦·······不要说对来世,对这一世都没有任何好处,但却占去了我们大部分自由时间。
4、自心本是无戏论的法身自性,沦陷在迷乱轮回淤泥中,委实可惜。
自心:指阿赖耶识和本质心,此处指本质心。
戏论:二元对立的心行,为戏论。四边八戏:一异、来去、常断、生灭。
领会无戏论的本质,是生命唯一的皈依,也是唯一能够超越痛苦,安住极乐的事情,将能够成办此事的暇慢人生用于轮回迷乱,可惜之至。
六道之苦,全因不明本质心。
注:此稿未经仔细编校,仅用于内部学习交流,请勿随意流通
终于可以继续学习《胜道宝鬘论》了。如果慈师星期天上课,我们要避让一下,因为慈师是我的上师,这样做是应该的。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尽量去学习慈诚罗珠堪布所讲授的所有佛法,认真地听,认真地思考。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继续学习刚好上了两课的《胜道宝鬘论》,今天是第三课。《胜道宝鬘论》也挺有意思的,以前我在我们公司建立的禅修中心给大家讲过《胜道宝鬘论》,也是讲了一段就讲不下去了,因为各种各样的事务而中断,这次又是讲了一点点,中间又要停顿。但是无论如何,我一定会把它讲完,除非你们都不来听了。如果你们都不来听,我就花钱请几个我公司的员工来,威胁他:“你若不听,我就不给你发工资。”他没办法,只好坐在下面,我就假装他在听,然后把它讲完。这是开玩笑,不会这样的,我只是想表达一下我的决心——我一定要把《胜道宝鬘论》讲完。
我们学习一部经论,不能学一半或者学一点点就不继续学了,这样非常不好。他们经常说“缘起不好,缘起不好”,什么是缘起不好?这就是缘起不好。为什么?因为对境太厉害了,是佛菩萨所传授的经论。如果我们抱着一种轻慢的态度,学一点点又不学了,这样导致的后果是真的不好。比如参加一个法会,参加一半就走了;听一部经,听一点点就跑了;学一个非常重要的修法,也是学了前半段,就不学后半段……这样有什么不好呢?我以前经常威胁大家说:你将来可能什么事都做不成,做一半就做不下去了,虎头蛇尾;乃至于你中了六合彩,结果一出门,一阵狂风吹来,把彩票吹飞了。
后面的威胁特别管用!前面你说什么“缘起不好”、“将来做任何事都半途而废”等等,没人听你的,但是你说“买的彩票中了,刚想出去领,结果被风吹走了;或者一不小心摔进河沟,彩票被水冲走了;就算再小心出去,也会被小偷偷走……”他一听,马上就激动了:“哎呀,这不行,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把他吓住了。
那么吓住好还是不好呢?这就很难说了,要从好多角度去讲。从吓人的角度来讲,那真是不好的;但如果因为这样带点恐吓性的讲述,让大家在殊胜的对境面前圆满的坚持完成一件事情,确实在相续中间埋藏了一个非常好的种子,从这个角度来讲,那真的是有利益的。
当然,中间的利弊很难讲,为什么呢?世间上每一件事情,只要以个体的方式去衡量,全都是有利有弊的。因为个体有立场,同时又有欲求,那就一定有好坏,一定有左右、上下、大小。对于个体来讲,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看,时期、阶段不同,结果都可能不一样,所以无法绝对去说一件事情的好和坏。当你去掉个体之后,会发现事情没有好坏——也就是我们讲的空性,无好无坏、不来不去。
所以这没办法,佛法也是如此。你说:“佛法是不是一个绝对非常好的事情呢?”当然是非常好的事情哦!我们大家一提到佛法,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连武则天都要这么讲,好得不得了。但如果对于别别不同的每一个个体来讲,那真的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佛教徒认为佛法好得不得了,它带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好处,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很偏激的教派或者无神论者来讲,他就认为佛教是非常让人讨厌的事情。所以历代有很多君王灭佛,也是这个原因。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个体的存在,针对那个个体来讲,好坏、是非都是变化、不确定的。所以要绝对去说一个事物(或者任何一种方法)的好坏,这本身就是一种幼稚的问法。
这是题外话,我们拉回来继续学习《胜道宝鬘论》。可惜之十法,就是在我们做的行为中,有十种行为是非常可惜的,之前讲了前两条法要,第一条是“难得的这个清净人身,造不善罪业,委实可惜”,第二条是“难具的这个清净暇满人身,无有修行平庸死去,委实可惜”,现在回顾一下。
其实前两堂课最重点的是什么呢?就是暇满人身。我和大家详细地交流了一下,什么叫做暇满人身。这个概念不是我编造的,我们学藏传佛法的人,几乎每个人都会学到这些——八无暇、十圆满、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远离八无暇、具足十圆满,而且远离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这些因素之后,此人的人身是非常殊胜、圆满,但是这真的很难具备。
有些人说:“我不觉得很难啊?我一生下来就被我妈带进佛教圈,然后东学西学,我就已经是了。”这是我们判断的方式,我们是从自己这一世在记忆中是否付出努力来判断。“我好像没怎么努力,就远离了八无暇、具足十圆满,以及远离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这些因素我全部具备了”,你就觉得容易。其实佛陀说“暇满人身难得”,他是从庞大的空间、无量无边的众生、以及这些众生能否接触到佛法并因此解脱,是从这么大的宏观时空去看的。
从佛教的世界观来讲,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无量次的轮回,这个所谓的宏大世界其实就是我们的相续,只是我们已经完全忘记了无量劫来所经历的那些时空。作为人类来讲,我们的记忆就这几十年,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书都没多少;佛陀就不是这么看了,你现在得到这么一个人身,觉得自己遇到佛法、获得暇满人身好像没怎么努力,但是他从宏大、长远的时空来看——哇,你太不容易了!
所以一定要建立佛教的世界观,暇满人身才成立。如果不是佛教的世界观,比如你对一个唯物主义者说:“你现在是暇满人身哦!”他会说:“我一点都不暇满,我买的股票本来是满仓,结果现在一下跌成半仓;我的钱包以前是‘圆满’的,结果昨天被小偷偷去一半。”他是从这个角度去看,不觉得自己暇满。所以我们说的暇满,一定要以佛教的世界观、承认轮回的角度,你才暇满,而且要承认解脱。为什么能遇到佛法,就是暇满人身呢?因为佛法能让你解脱。如果你不承认解脱,那遇到佛法也没什么好暇满的。
有没有承认轮回、承认佛教,又不承认解脱的人呢?其实有很多。很多人也不知道“解脱”是什么,这是一个词汇,他进入佛教圈就开party、搞团体、搞旅游,佛教旅游、佛教经济……什么都来了。他的内心不承认解脱,就算承认,也只是一个名词,不明白解脱是什么。对这样的人而言,你给他讲什么断缘心、暂生缘八无暇等等,他听完之后也不觉得有什么,“这有什么啊?我就是要工作。”
我举个例子,比如断缘心八无暇中有两条:一是“为今束缚”,就是被今天的生活所束缚;二是“人格恶劣”,就是此人的人格很差。如果你具备这两点——既被今天的生活所束缚,而且人格也很差,那你就很难学佛法。所以它称为断缘心八无暇,你无暇再去学佛法了。
对我们承认有解脱的佛教徒来讲就是如此,“我一定要摆脱现在的束缚,我要去修行;我不能总是做坏人,这样发不起菩提心,我也没法修行。”为什么呢?“因为我承认解脱、向往解脱,我要追求解脱。”但是对一些根本就不承认解脱、也不想追求解脱的人来讲,他会说:“束缚就束缚,我现在就是这样过日子的,有什么啊?你说我人品恶劣,恶劣就恶劣。”他不承认这些。
所以我们所认为的殊胜的暇满人身,一是要认同轮回,认同佛教的世界观;二是要认同佛教的解脱观,否则我们也不觉得自己遇到上师、有佛出世有什么珍贵;三是要认同修行的根本在于内心,不然后面的八无暇、断缘心和暂生缘八无暇也不会被承认。比如暂生缘八无暇中有“愚昧无知”、“被魔所持”、“懈怠懒惰”,如果具备这些因素,都是没法解脱的,那么我们就要承认它:我们现在避开了暂生缘八无暇,才是暇满人身。原因是什么呢?原因也是我们承认了修行的根本在于内心,要从内心去摆脱懈怠懒惰、摆脱被魔所持、摆脱愚昧无知,如果你不承认它也不行。
我今天讲这一堆上堂课的回顾,是想说明什么?我们要真正具备暇满人身,必须承认佛教的世界观,承认佛教可以解脱,承认解脱修行的根本在于内心。如果你在内心里面真的承认这三点,那你就是暇满人身。懂吗?我是把它倒过来这么讲的。那么意思是什么?你得去闻思,然后要修行体会。
你要去闻思,才能承认佛教的世界观,否则你怎么承认啊?佛教的世界观是哪些?中观、唯识、如来藏学说。如果你不承认这些,那就不能算是暇满人身。你还得承认真的有解脱,那要如何解脱呢?不但要学习这些教义,在逻辑、名相上掌握它,还要把这些教义运用在你的修行中间,你的心得去运作这些教义,那就是承认有解脱这种东西。并且你还要承认解脱的发生在于我们的内心,不要在外面去追求,不要总是开party、搞各种外在的佛教活动。外在的佛教活动是不是完全不能搞呢?不是的。其实有时候你连外、内在都分不清,但主要是在我们的内心去开展这些东西。
所以承认这三点,说白了就是什么?你只要坚持闻思修,就是暇满人身——前两条法要得出的结论就在于此。你们可能会觉得:“你是不是在扯淡啊?明明学了那么多内容,就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如果你真把这个结论实现了,那就牛了波X,我对你佩服得不得了。很难有人坚持闻思修,有时候几年过去,很多人就退了,就算几年熬过去,十几年之后也退了。我们说的“退”,是怎么退呢?他不是不学佛,而是没有干劲了,处于那种麻木的状态。好多人都是如此,说明你根本就不是暇满人身。
当然,暇满人身也可以作另外一种解释——“我承认有轮回,但是我只要在轮回中间不堕入恶道,走人天乘的道路”,就是我们不要要求那么高,不要求解脱,这样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按照佛陀的本意来讲,这是不对的。
人天乘是三士道中的下士道,确实属于佛教的内容,但是对于真正的佛教徒而言并非如此。因为没有普通凡夫的生命可以一直在三善道(即人道、阿修罗道、天道)中轮回,永远不堕落三恶道,总有一天会堕入恶道,那么如果从长久轮回的角度来看,人天乘同样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就佛陀的本怀来讲,只有解脱乃至于成佛,才是佛教徒学佛的真正意义,朝这个方向走的人身才是真正的暇满人身。
好了,这就是前两堂课所学的内容。看似很简单,也没有什么,但其实是很重要的。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去很深细地思考这些内容,就稀里糊涂的跟着团体在走、听课,然后继续生活,再继续听课,偶尔打打坐,抽时间去游历点名山大川、开几个party,搞一个团体,大家在一起互相吹牛皮、拍马屁,一见面就双手合掌“阿弥陀佛,感恩感谢”……你看起来好像浑身都冒的是佛气,实则意义真不大,你不是暇满人身,而是值得可惜的人身。
回到这两个可惜之法上面来,大家要记住这两个可惜之法:“难得的这个清净人身,造不善罪业,委实可惜”,“难具的这个清净暇满人身,无有修行平庸死去,委实可惜”。而我们好多人就是如此,真的是无有修行、平庸。他也是佛教徒,也在佛教团体中混,委实可惜。那怎么办呢?刚才我说了一大堆,你得闻思修,闻思修才是暇满人身;你把闻思修坚持下去,才对得起自己的暇满人身;然后直至解脱,你才算是把自己的暇满人身用到了该用的地方。
这是前两个可惜之法,我们今天讲第三个可惜之法。
3、浊世短暂的这一人生,在无义的琐事中走到尽头,委实可惜。
你一听:“哎呀,这句话谁不知道啊?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人生苦短’,拉拉杂杂、锅碗瓢盆一辈子,也没啥。”说得庸俗一点,大家平常互相聊天就是这么讲的,但是对一个佛教徒而言,这句话不能这么简简单单说过去就算了,我们要详细地分析一下,也许对我们追求解脱、追求闻思修有一些帮助。
我们现在末世的人生,寿命大概是百年。并不是每个时期的人都只有百年的寿命哦!在很好的时期,人的寿命八万多岁,甚至有无量岁的,而且身高也和我们不同。那他们为何还称为“人”呢?其实他和我们具备相同的特点(比如意识比较发达、半苦半乐),只是寿命长很多,身体可能美妙很多,所以他也称为“人”。我们这一期的人类,其实是属于五浊恶世,人寿只有一百岁。实际上一百岁是说得比较圆满的数字,人上一百是很少的,百岁老人就被称为“人瑞”。好像广东有一个村,很多老人上了一百岁,就称为“人瑞村”。
就算我们能活一百年,也就是36500天,其实并不多。这36500天,吃饭和睡觉至少用掉一半。你睡觉八个小时,吃饭加做饭四个小时不用啊?你还要买菜,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一搞,甚至不止四个小时。除去吃饭和睡觉,实际上你能拿去做事的时间,只有18250天了。然后在每天剩下的十二个小时中,你起码要工作六个小时。在我们中国,难道才工作六个小时啊?加班加得你要死不活的,两个眼睛加成熊猫,加得患抑郁症。我再给你算工作六个小时,等于又去掉一半,实际上你一生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9125天——这是今天下午我算出来的。
还有九千多天,难道你都拿去修行了?如果你把九千多天拿去修行,不得了哦,这九天多天已经除去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如果你一生修行了9125天,烂船都有三根钉!其实人大量的时间哪里会去修行啊?你要谈恋爱,你要出去看看电影,刷个朋友圈、看抖音……哇,这些时间就占了一大半了。好,我们先不说修行人,对于普通人来讲,除了生存的必要因素以外,实际上你也只有不到一万天——9125天这么点时间。所以我们真的叫做“短暂人生”,并不是如我们每个人都认为的那样,有好长好长时间。
然后我们刚才算的是一百岁,只有九千多天的时间,实际上难道你从一出生就皈依,然后满满当当活一百岁啊?如果你有五十年皈依、修行的时间,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大部分人有那么多时间吗?很多人半路出家,四五十岁才开始皈依佛教,而且皈依之后也不见得修行。很多时候他去皈依、拿个皈依证,只是为了进寺庙不买门票,就算是真心皈依,因为皈依就马上学佛、信佛的人也很少。
好了,一百年人生,我给你算皈依佛教七十年,好不好?(哇,七十年都已经很不得了了哦!)你皈依七十年,每天修行一个小时,加起来才25550小时。你要七十年每天修行一个小时,你有吗?才两万多个小时。我给你算一半——皈依佛教三十五年,每天修行一个小时,你看一下就变成12775小时。皈依三十五年,你要每天修行一个小时,有吗?才一万多个小时。一万多个小时算个屁啊!
网上的师兄们,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吗?“一万小时定律”是什么,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不是佛教的观念,而是美国两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依尔和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他们搞了一系列的调查,各自写了一本书,一本叫《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另一本是类似于成功学这方面的书《异类》。这两人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以上,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也就是对一个事情,你起码要串习一万小时。
如前所说,你必须要三十五年,每天坚持修行一个小时,才成为修行这方面的专家。三十五年,每天修行一个小时,你有吗?当然,年轻人就不用说了,你都还没活到三十五年。但是我现在说这些话,年轻人们要记住,也就是假如你再活五十年或者三十五年,每天要至少修行一个小时,你才修到一万多个小时。
也就是说,从事一件事情,你必须对这件事情反复串习,起码串习一万个小时,你在这方面才能勉强称得上专家。他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只是天资超人一等,而是要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就是基础条件,你还不一定能完全变成大师。
这叫“一万小时定律”,按照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至少需要连续五年,你才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换成我们的修行,就是每天修行八个小时,每周修行五天,连续修五年,那你算是成为了一个在修行方面稍稍有些作为的专家。当然不保证你成功,只是达到了一个基础条件。
大家想一想,连续五年,每天八个小时,每周五天(还让你休息两天),你有吗?这叫“一万小时定律”。我不是在威胁大家,实际上佛法不能这么死板,有些人可能不需要这么多时间就能有所得。但如果你要成为真正的大家,比如有些人立誓要虹身成就,然后他每天又在尘世中做这样做那样,那就是自欺欺人。你真的要虹身成就,那你得进山去刻苦的闭关修行,这样才行。
所以,对于我们普通的居士、凡夫而言,你说自己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或者你说自己的暇满人身有多大的意义,真是这样的吗?我们这么稍稍算一算就知道,其实人生真的很短暂,能用于修行的时间并不多,我们能否满足一万小时的修行定律(不是一万天,而是一万小时)?其实不一定做得到。你根本没有付出多少,就想获得佛教中所说的那些殊胜的觉受、很好的回报等等,那怎么可能呢?
有很多佛教徒搞了几年,就来问:“你说念一句观世音菩萨的咒语,相当于七地菩萨的功德,我现在已经念了好多句这样的咒语,怎么还是凡夫呢?”实际上别人说“你念一句咒语,有七地菩萨的功德”,那叫别义意趣,其中含有其他的意思,但他既不去深入了解其中的意义,也不做长久、持续性的修行,然后就想有结果。人生苦短,我们用于修行的时间不多,那怎么办呢?你真的是要尽量放弃一些琐事去修行,不然你的人生就如同开示中所说——“委实可惜”,太可惜!
然后我们再来看这条法要。“浊世短暂的这一人生,在无义的琐事中走到尽头,委实可惜”,哪些叫“无义的琐事”呢?其实非常简单,把它术语化就是:只要是无益于趣向善道和走向解脱的所有行为,都是无意义的。
这有点恐怖啊!我们结婚、生子、参加工作乃至于读书,全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轮回和解脱成立,那就是如此。如果你承认有轮回和解脱,而你的所有行为,不是让你在轮回中更好一点,或是让你超越轮回、走向解脱,那它就是没有意义的。对一个修行人而言就是如此,说得简单一点:你不修行,啥都没有意义!
这好像很极端,特别是我们现代人讲究“圆融”,经常会说“要圆融一下”。初学佛的人最喜欢“圆融”了,而像我这样学到后来的人一听到“圆融”两个字,恨不得掐死他。为什么呢?他的“圆融”就是“我们可以学佛,但也不要影响我现在的生活,我们把它‘圆融’一下”,换句话说就是“好的我都要,坏的请你拿回去”,他的“圆融”中包含了这层意思。这是愚蠢,哪里是什么真正的圆融啊?但是很多初学者,乃至于一些学了很长时间的师兄们,都喜欢这样的“圆融”。
其实“圆融”不是这个意思,万法都是法性,这是最究竟的圆融;缘起上的圆融,就是通过巧妙的方法,让矛盾冲突的事情不那么矛盾冲突。而并不是我们一学佛,看到要放弃世间一些无意义的事物时就不干了,“我既不放弃它,同时又学佛,我要圆融”。所以他们就诞生了什么呢?“佛在心中,你不要去在意”,“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还有“把佛法落实在生活中间,我去谈恋爱也是佛法,我喝酒也是佛法”……这哪叫圆融啊?这叫随波逐流,或者就是拿佛法来给自己找一个安心堕落的借口。
是否如此呢?我们去观察自己的生活、观察自己的修行、观察自己的周围和团体,甚至观察自己的内心在遇到这些事的时候,是不是这样去做的。实际上真是如此,这是我们所谓的“圆融”。原因是什么?就是没有建立刚才所说的观点——只要是无益于趣向善道和走向解脱的所有行为,根本上都是无意义的。
我说了个“根本上”,为什么呢?如果不这样说,“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去走向解脱,我们作为居士,马上把头发剃了去出家,把老婆离了、把老公赶走,父母送到养老院,孩子扔进孤儿院……”并非如此,而是要在内心首先建立这种观点。为什么?因为基于客观条件,我们暂时做不到,但是起码要在观念中知道:这些事情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我要去做这些世俗事情,为什么?其一,要暂时尽一下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作为一个家庭组建者的责任;其二,我也得通过各种劳动换取一些资粮,让自己维持这个道体(身体)来进行修行。但如果离开了修行,这些事情就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用这个道体去修行,我去工作就会变得有意义。而且作为一个居士,我维持和家人的关系,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行,也许对他们有帮助,作为大乘佛法来讲,这也是利益的。但是它的要点就在于,这些都离不开对于佛法的修行、趣向善道和走向解脱。
也就是说,我们趣向善道、走向解脱,不一定要马上排开世俗生活;但世俗生活如果离开了趣向善道和走向解脱,就变得完全没有意义。听得懂这种圆融吗?刚才讲的也叫“圆融”。所以我们趣向善道和走向解脱,不一定要马上排开世俗事物(因为你作为居士,不一定马上排得开),但如果这些世俗事物完全离开了趣向善道和走向解脱,那它们就完全没有意义。听得懂吗?哇,这种观点要建立啊!如果不建立这种观点,我们愧为佛教徒,那也就真的是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耗费了我们的暇满人身。
我们现在要分析一下,什么叫“无意义的事情”。无意义的事情现在已经被定义了:无论是什么事情,只要离开了趣向善道和走向解脱(“趣向善道”即人天乘,“走向解脱”可以包含声闻乘、大乘以及密宗),那它都没有意义。哇,这么一讲,全世界好像除了佛教徒的生活,别的都没有没意义了。那真是如此,你一定要建立这样的观念,否则你想解脱,恐怕有点难。
为什么呢?如前所说,如果我们承认佛教的世界观,承认有轮回和解脱,那么你做任何事情,实际上都是在其中轮回,没有什么意义。就算你做得好一点,甚至做一些佛教中的事情,也最多上升到天道,然后你要堕落。也就是说,由于你这一世做了点善法,下一世去了天道,然后再下一世又堕入地狱,这样很好吗?
你说:“这没什么啊?”说明你根本就不知道地狱有多苦,你根本就不相信轮回。不相信轮回,实际上就是不相信佛教的世界观。所以前面的闻思修非常重要,你要闻思修,内心里面才会真的承认有轮回,你害怕堕入轮回中的恶道,才会有动力去修行、获取解脱。当然最后走到大乘的时候,不但要自己解脱,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其他众生解脱,但前提是你一定要承认有轮回。
承认有轮回,这真的很难!特别是现在的知识分子,所以他一般要先学中观和唯识,经过反复地思考,才从内心里面真正的相信有轮回。普通的佛教徒也会跟着大家一起说“轮回、轮回”,但轮回是什么,他都不清楚,你让他怎么相信轮回啊?看又看不到,都只是听说。当然有些人有一点特殊的际遇,比如小时候看到过鬼,就算没看到鬼,也听到过鬼唱歌等等,这种人可能在概念上还是相信轮回,但实际上内心里面对轮回的可怕性、轮回的全貌还是不清楚。
即使是我们现在看了一些佛教书籍,比如《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百业经》《贤愚经》《俱舍论》或者是各类经典,都有描述恶道的状况(特别是描述饿鬼和地狱),说老实话,由于我们没有现量所见,读到的都是文字,只能尽量去想象。我们怎么去想象地狱呢?比如描述的刀剑林地狱,地狱众生一走到那里,经常会被那些刀剑穿过身体等等,你只是想象它痛苦,但想象本身是不痛苦的,最多有点不爽,所以你不会觉得地狱有多可怕。
如果你亲临一次或是现量看到一次,那就不得了了——你会如同难陀跟随佛陀去地狱看了一次之后,回来变成修行第一,生怕堕地狱。而我们现在别说犯不犯戒的问题了,有时候连多拿点时间来进行闻思修都不愿意,原因是什么?其实内心对地狱、轮回的恶道并不是非常害怕,总觉得自己不会如此。
我们并不是真的很相信佛教的世界观,所以一定要去闻思,相信佛教的世界观,然后慢慢才会真的在内心生起想修行的强烈动机、欲望。然后在此过程中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冲击,比如疲劳、疲惫、麻木等等,修到后来一定会出现,即我们经常说的“青黄不接”。有些修得好的人,“青黄不接”可能几年就过去了,而有些人一辈子都在“青黄不接”——他永远都是“青”,没有“黄”。当然内内外外的原因有很多,但具体要怎么做呢?除了自己闻思修以外,此时还真的是需要找一个上师或者进入一个团体,慢慢解决一些问题。
从理论上来讲,一个人只要有强大的信心和意志力去修行,一定可以解脱,但现实中不见得如此。为什么呢?他有可能把强大的信心和意志力用错地方,然后有可能遇到一个邪师,给他带偏了。就算是你有强大的信心和意志力,而且遇到了具德上师,也不见得真的能解脱,还有其他的因素;但是从理论上来讲,这三个条件具足——遇到具德上师、有强大的信心、有强大的意志力,然后坚持下去,一般都能获得解脱。
我们再拉回来,首先要清楚一个观念:只要无益于趣向善道和走向解脱的所有行为,都是无意义的。那么也就间接告诉我们,我们现在除了佛教徒的修行,其他行为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你只要承认轮回,你的行为至少要让后面过得好一点,要行善法;然后你要走向解脱,就得去学习中观、唯识。一定要搞这些,否则你做这些事,最多让你上善道,而且大部分人连善道都去不了。
因为如果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很多时候是没法去善道的,其他宗教也一样。其他宗教对于屠杀这个事情(比如杀动物)都不是非常拒绝的,按照佛教的生命观、世界观来看,这个行为都要导致下地狱。还有一些宗教虽然禁杀,也有很好的戒律,又有很强的慈悲观,比如道教,他们也禁杀,也修行、打坐、禅定等等,但是由于观点的不究竟,不一定能够获得解脱。
如果只要是不趣向善道和走向解脱的行为,都是无意义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人类大部分的行为,都是无意义的。它到底为什么无意义?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呢?当然,我们这里真的可以来分析一下。
如果我们来分析世俗人生,它有三个比较大的组成部分:一是家庭,二是事业,三是友谊。这是我们需要去追求的,即人生三大支柱。这里说的“世俗”是相对于佛教来讲,你去搞佛教的修行,我们勉强称为出世间的行为,就不算是世俗的了,而非佛教哪怕是其他宗教的,我们也称为世俗人生,或者世俗生活、行为。
第一,家庭。家庭是大部分人追求的最重要的一项事物,是一定要去做的,因为它是我们获得安全和休息的地方,也是我们情感最真实或者最放松的地方。在外面,你们要绷起来、装模作样的;回到家,往床上一躺,把鞋子扔到地上——“啊,好舒缓啊!”家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随便乱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放松和舒缓,而且面对家人时,情感可以真实一些,可以不装。如果家人之间都装,那也太累了,这个人活得一点都不放松,神经绷得那么紧,迟早崩溃。但是要建立家庭,有几个前提。现代社会要以爱情为前提,古代则不然,我们中华民族讲究明媒正娶,要有媒婆出现,叫三媒六聘,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前提。而且,家庭还要承担养育子女的义务。
家庭是我们追求的一个很大的目标,是不是这样的?记住,它可以获得安全、获得休息,是情感比较真实、比较放松的地方,但是它要以爱情或者媒妁之言为前提,而我们现代社会只以爱情为前提。当然也有不以爱情为前提的,比如“我喜欢你,就是因为你有钱”;还有“我要和你在一起,不是因为你有钱,也不是因为喜欢你”,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不小心就进来了。恰好遇到了,没办法,缘分啊!”也有这样的。无论什么原因,总之需要一些前提。不过现在这个前提放得很宽了,好像同性都可以了——唉,这些世界我慢慢看不懂了。但不管怎么样,它符合家庭的一些因素。
第二,友谊。友谊是什么?人需要通过社交来帮助自己的事业成功,而且实现一定的安全(因为朋友之间的互助,还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通过朋友来获得事业成功,是进取;通过社交和朋友还能实现安全,比如外面来的敌人,我找个朋友,可以帮我抵抗他;朋友之间还可以进行感情交流。所以我们也需要友谊,这是我们生存的一大支柱。一个人太孤独了也不行哦!一个人太孤独,有时候挺危险,他一爆发起来要伤人的。你看那些变态杀手,一般都是一个人住,不会有朋友,如果有很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这种可能性会降低很多。
第三,是最重要的——事业。事业主要是干嘛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特别是男性,其实女性也有,女性的事业就是建立家庭、养育孩子。所以女性很多时候就是为了爱情而建立一个家庭、生个孩子,然后一辈子就维持家庭,为家庭付出。当然现在的女性就不同了,她要顶四分之三的天,所以很厉害。
什么叫“顶四分之三的天”?网上的师兄可能不清楚。以前我们说“男女各占半边天”,因为在古代,女性只顶家庭这一部分,但是现在的女性除了家庭,还要到外面来工作。外面的事业她就占一半了,家里那一部分事务她要全管,也就是男人女人的事她都要做,所以顶了四分之三的天。
现在的妇女其实挺惨的,妇女解放的结果,就是你们顶了四分之三的天。他们经常说“你是我的心,你是我的肝,你是我生命的四分之三”,意思就是说“家庭事务这一半你全做,外面事业这一半,你分一半我分一半”——“军功章有你一半,也有我一半”。结果事业你占了一半,即四分之一;家庭你全占了,所以是四分之三。这是让我们的妇女们悲伤一下(师兄开玩笑)。
所以妇女解放是不是好事情呢?如前所说,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好有坏,你很难说它绝对的好坏,妇女解放也是如此。妇女解放了,女权主义者兴奋得不得了:“我们女性终于可以出来承担事业了,我们女性终于可以与男性平起平坐了!”在欧洲有些地方,男女厕所都混用的,如果敢分开,她们就认为是对女权的不尊重。这很过分的!在美国,如果你去招聘,不能在上面说你要求男性或女性,否则马上告你性别歧视,你又完了——美国的“资本家”很不好当的。这一定是好事吗?不见得,所以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好有坏。
哎,我没说女权主义不好,任何事情都有好有坏。现在的女性其实压力挺大的,特别是中国的女性,很惨啊!以前传统要求女性就是相夫教子,“相夫教子”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家里面的事你全做。传统就是要求这样,我们把妇女的裹脚布放了,就是这一点没放,没有说“以后家里的事情,男女各做一半”,大部分还是女的多做。
当然现在好像有所改观,有“家庭主男”了(原来是家庭主妇),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女权主义开始了。但大部分都还是妇女要管家里所有的事,也就是家里面的事全做了。男的回去往沙发上一躺,就开始看电视,女的要开始做饭、洗衣服,孩子闹了,赶紧去给孩子冲杯牛奶等等杂七杂八的事,就她一个人干。男的就在那里喊:“你怎么饭还没做好呢?唉呀,这个懒婆娘!”以前的女人是不上班的,比如日本的女性是不上班的,但中国的妇女不是如此,她要出去上班,有的工资比男的还高。也就是说,支撑家庭的经济,男女一人一半,然后家务你一个人全包,是不是占了四分之三嘛?
好,我们拉回来,继续讲三大支柱。事业主要是什么?其一,帮助获取生存资料。其二,实现自我价值。“我要做出什么什么成绩”,这是事业一定要去做的。其三,对于男性或者很多女性来讲,事业是家庭和友谊的基础。为什么呢?如果你的事业成功,就可以娶个好老婆或者嫁个好老公,成立家庭的基础都不同了;你的事业成功之后,生活圈子都不一样了,交到的朋友都不同。是不是这样的?它会成为家庭和友谊的基础,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把事业非常的当真。
我们短暂的人生中间,大部分时间是不是被这三样东西占完了?这是我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没说错吧?大家要承认。那它有没有意义呢?我告诉你,如果我们是唯物主义者,那这三样东西就是最重要的,我们就要为这三样东西去奋斗。因为人只有这一生,只要过好就行了。
有个家庭,我可以得到休息、获得安全,情感可以在那里放松,可以得到最真挚的交流,为什么不要家庭呢?不要你是傻X。我要成立家庭,就得有事业,我要获取生存资料——说白了就是钱,要挣钱。然后作为一个人,我活了一生,就要获得最大利益,我要自我实现——我要做总统,我要做名演员,起码我要做一个网红。友谊也是如此,我总得和别人交流,总得和一群谈得来的同类在一起,不然就“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知道我说的什么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哇,牛了波叉啊!他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意思就是“要是没这样的人,我和谁打堆”。他要找这样的人,当然就基本上找不到人打堆,他应该到大乘佛教的团体中去找,那就找得到了。但现代大部分人不是如此,网红就和很多网红凑在一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在生活中一定要有这三样才行。
那这些东西有没有意义呢?如前所说,作为唯物主义者,它就是有意义的。但是这些东西真的都很好吗?你在组织家庭、组织事业、组织友谊的过程中,其实很多苦难就开始出现了——我们以前讲的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以及生老病死,这八苦就开始兑现。就在这一生你都会看得到,各种各样的失败、沮丧、痛苦,你觉得这些有意义吗?所有的成功,下面都埋藏着失败;所有的欢乐,背后是痛苦;所有的热闹,背后是凄凉。
我们在没经历它之前,有很强的希求心,特别是二三十岁的少年。我现在这些话给二三十岁的少年讲,那是扯淡,他绝对听不进去。开玩笑,把手机、电脑一打开,里面全是嘻嘻哗哗热闹的东西,他觉得生命长得很,他有很多的时间,要去经历很多很多的欢乐。恰好是三十来岁或者四十岁经历过这些的人,他开始知道,即使是这一世也没有意义了,觉得没啥了不起的。
那对于解脱而言,家庭有意义吗?如果家庭有意义,佛陀就不用出家了。友谊有意义吗?如果友谊有意义,社交真的那么重要,密勒日巴去住山洞、一个人孤独干嘛啊?为什么要闭关?事业是获取生存资料、实现自我价值,而佛教的事业就是去闭关、一个人孤独,要出家。因此对于佛教来讲,这三样东西就是没有意义的。
好了,我们暂时不谈佛教,谈现实生活,谈古代文人所说的一些话——《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及其注释。我以前给大家讲过的,今天再重温一遍。为什么讲过的还要再讲呢?因为我觉得讲一下,对我们太好了!先把《好了歌》打出来。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它说的是这一世。“世人都晓神仙好”,这是诗词为了对仗工整而凑的话。“唯有功名忘不了”,这是事业;“唯有金钱忘不了”,也属于事业,挣钱获取生存资料;“唯有娇妻忘不了”,这是家庭;“唯有儿孙忘不了”,也属于家庭。有没有友谊呢?“功名”里面包含了友谊。这就是我们从事那三样东西的结果,《红楼梦》中早就说了。
后面还有个注释叫《好了歌注》,是甄士隐写的。甄士隐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角色,后来他把布袋扛在肩上,跟着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一起出家了——哇,好潇洒啊!在走之前,就作了这个《好了歌》的注解。是怎么说的呢?
《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好好看一看,这就是对我们人生三大支柱——家庭、事业、友谊的最好写照。“陋室空堂”,烂房子;“当年笏满床”,“笏”是什么?就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上拿的玉牌(有的说是骨牌),上面写着要给皇帝说话的内容。“当年笏满床”,说明以前住的很多是大官,但现在是什么?变成了“陋室空堂”。事业呢?家庭呢?功名、友谊呢?
然后是“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我这一次去柬埔寨的吴哥窟,在那里呆了三天,看了三天的断垣残壁。哇,即使已经残破成那样了,也是非常的壮观啊!但我看到的不是壮观,真的是好凄凉。那里很多地方还有佛教因素,我就想象:我们要是有这么一个修行的地方,睡着都要笑醒。后来又给自己一耳光:去你的,修行在心里,不在那里。
哇,看到真的是……我好难形容啊,我很想发一张照片给你们看看,但是好像没有。当年的吴哥窟不知道有多辉煌,你看那些墙、那些雕塑之细致啊!当年不像现在有机器,是人工用铁錾子一下一下这么打出来,不知道花了多少人力物力啊!最后结果怎么样?残垣败壁,荒草凄凄。“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这是我们说的事业。
“蛛丝儿结满雕梁”,“雕梁”说明以前很好,现在已经被蜘蛛丝占满了。“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人又追求非常靓丽的生活,把绿纱糊在蓬窗上(在古代,富贵的家庭要糊窗纱,贫穷一点的就用纸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我觉得我们的妇女们要读下这一句。妇女们每天把那些什么“浆糊”、“酱油”、“石灰粉”等乱七八糟的化学颜料往脸上堆,“脂正浓,粉正香”,难道你不老啊?所以我一看到这些,我心里就……不敢说话,如果一说,所有妇女们都与我为敌。妇女们搞得脸上堆满了化学颜料,而你一个佛教徒,天天搞这些干嘛啊?丑就丑,谁不是皮包肉、肉包骨,里面全是屎、尿这些东西。明明没有意义,但她还是天天要去涂这些东西,然后你还是会老的,“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我们把它反过来读:“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明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天你男女欢爱,难道你就不死啊?你会死的,迟早变成白骨。在我们这个时代,你连白骨都变不成,直接送进火葬场变成灰。大家都不去想这些事情,所以要好好读这些东西。
然后他们天天想赚钱,赚钱怎么样呢?“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这种事情多得很,比如破产的老板,特别是一些贪官们,抓进去关个几年,出来之后啥都没有了。当他在位的时候,拍马的、吹牛的、抬轿子的……门前冠盖云集,拍马的声音都可以组成交响乐了;只要权位一失,“门前冷落鞍马稀”。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会活很长时间,看到别人死了就感叹:“唉呀,好同情他,好可怜哦!”——“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意思是什么?说不定哪天你就嗝屁了。真的经常要去想这些事情,我建议大家把《红楼梦》中的诗词抄到自己的本子上,贴在墙上天天看,然后好好去修行。
即使是你教育很好,我们现在很多子女要送到国外读书、要考好大学如何如何,因为要谋一个好的前途,其实不见得的,“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你教育得很好,但是说不定以后还要做强盗。在当时,做强盗是非常糟糕的事,而我们现在就怕穷,害怕被人瞧不起,你以为现在把子女送进好的学校,你将来就真的很得意、被人瞧得起?不见得,现在找不到工作的名校毕业生成堆。我们这里的博士生,什么都不能干的也有,研究生一大堆,都不知道研究什么。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择膏粱”,就是吃东西时挑选,要吃得肥腴丰厚。这种情况很多,我们这个圈子的生活就是如此:“这家饭店都吃腻了,换另外一家饭店!”这叫“择膏粱”。然后“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什么意思呢?这就单指女性了,最后做了失足妇女。这在当时是很惨的,但如今不同了,我们现在笑贫不笑娼,失足妇女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很多人还觉得:“这挺好啊?”当然从佛教来讲,这是真的不好,干这一行叫“邪命养活自己”,是要堕地狱的。
然后是追求事业的,“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这个我不解释了,反腐这几年以来,有多少人“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啊?多得很!“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人心就是如此,他昨天穿着破袄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好可怜,一旦翻了身,穿这样也不好,穿那样也不好。
所以我们很讨厌暴发户。暴发户就有这种特点,他昨天很可怜,今天突然一下发财了,然后出门八个金戒指、十二只手表、九百条项链戴在身上(这是夸张的说法),走路大屁股甩甩的,袖子都要把人扇翻。网上炫富的人多嘛,晒出来自己的鞋子有多少双;还有炫富炫出事的,比如著名的郭美美女士,一炫富,炫出好大的事情来。网上炫富的人多得很,这就属于“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这种对金钱的追求是错误的。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你看这个社会,是不是这样的?我有时候觉得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真的很牛,“你方唱罢我登场”,“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城头变换大王旗”,真是如此。我觉得自己也活得不是很长时间,才五十来年,但是我都看够了这些事情,觉得好没意思啊!一边在感叹别人,自己就不要再去了!不要说“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自己又拼命起高楼,别人还不是眼见你起高楼?你说“我的楼不会塌”,Who are you?你不一定能一直这么下去,说不定就会塌,而且你要死,死了也就塌了,因此一定会塌。
所以佛教徒不能如此,一定要搞清楚这是幻象,不能把这个地方当成是真实的。无论是家庭、友谊、事业,这一切全都不能当真,所以才出了中观,训练我们直接认知自己的身体乃至这一切全部非实有。“非实有”的意思是什么?幻象。“幻象”的意思是什么?你不要再执着它,它不是真实的存在,不要“反认他乡是故乡”。
什么叫“反认他乡是故乡?”对佛教徒来讲,把自性的迷幻游舞当成是真实,就叫做“反认他乡是故乡”。修行就是要回来,“这是假象,我要回到真实”,真实的就是我们的本性,那个才是真实的。你都不去出离这些幻象,没有强烈的出离心,你怎么回去啊?产生这些幻象还有一个根本的动因就是人我,你不发菩提心把人我降到最低,你怎么回去啊?所以有出离心、菩提心,然后安住于“空性正受”(我不说空性正见了),这样才是对的,不然就是“反认他乡是故乡”,那就叫做“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种事情很多,比如某刘姓高官建立了高铁,最后呢?他坐牢去了,高铁别人在用。我们所享用的很多东西都是别人做成的(当然从佛教徒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去感恩),比如我们吃的饭,是农民种的;我们穿的衣,是其他工人做的。你说“是我挣的钱”,那钱是个什么啊?说白了就是你福报的一种体现,但东西也是别人给你做的。
我们可以感恩,这没问题,但我们确实要承认别人的劳动,以及我们如果不修行佛法,而去做这些世俗的事情,它们不会永远跟着你的。当你死亡的时候,真的没有什么会跟着你,你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你说:“我留给自己的子女,我甘心。”子女同样是“他人”。你说:“这是在鼓励自私哦?”这不是鼓励自私,而是在讲述一种真相,要让你摆脱这些东西,认清生命是怎么回事。而且“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不是你做了就完了,你说自己是一种供养、是一种布施,实则不然,你的业力会跟着你。我们作为佛教徒,我想这些道理没有人不清楚的,个个都清楚。
所以,什么是没有意义的呢?只要是离开佛法、离开趋向善趣和走向解脱的行为,全皆无有意义!而在这些无意义的事情中耗费一生,那就委实可惜,也就是我们所讲的这条法要——“浊世短暂的这一人生,在无义的琐事中走到尽头,委实可惜”。我们的人生真是如此,大部分时候就是在无意义的琐事中这么去混。
按照这样的分析方法,扩展开来一类比,那我们父母所做的一些事,乃至于我们所羡慕的高官、明星,有意义吗?真没意义。当今时代,最羡慕的无非是有钱人、当官的人,还有演艺界中最崇拜的名演员,我们很多时候会想象他们的生活好得不得了,其实哪里是这样的?如果你们能够很深入接触这些人的生活,会发现他们不是那么快乐的,即使是活在这一世,都不是那么快乐。
人没有达到目的,他还有向往——遣余(即想象)是最厉害的快乐。没谈恋爱之前,想象恋爱是最爽的,一谈就完了;没成名之前,想象成名之后吆五喝六、吃香喝辣、全身都是名牌,一出机场昏倒一大片,粉丝尖叫、荧光棒乱舞,还可以玩点很浪漫的,比如在台上一唱,转身离去之类的。他可以想象这些,但是真的成名试试看?成名之后人设崩塌的明星,你们去问一问。现在流行一个词汇叫“人设崩塌”,多少演员为了保护自己的名声而耗尽心力。有权的人就不用说了,随时面临牢狱之灾。有钱的人呢?现在人民币贬值,以前还可以买五千头猪肉,现在算起来,只剩下两千头了。还有很多股票大跌的,如果你没有钱,哪里会经历股票大跌的痛苦啊?经历了,解脱了(师兄开玩笑)。
是不是这样的?大家都不去思考这些。概括性的想真没意义,只有修行才有意义。大家不会去想的,都在经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嘲笑别人,自己又去。所以深入、透彻、全面的把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世界观好好思考一下,然后抉择自己要去干什么,并且一直干到底,这样才不会委实可惜。
刚才有人说:“《好了歌》的歌词和注解很颓丧。”确实很颓丧,我的备课笔记上也写了很颓丧的。这首歌词指的是,如果将短暂的生命用于这些无意义的行为才是如此,但如果你将这个生命用于修行,那就不是如此了。
这还讲的是家庭、事业和友谊,好像是我们正应该去做的事,其实现代人更无聊。现代人是什么?其一,游戏。哇,打游戏的人好多,这有意义吗?其二,刷朋友圈。我们每天刷朋友圈的时间,从早到晚全部加起来,我觉得至少会用到半小时以上。刚才所说的一万多个小时,一下每天被你搞掉半个小时,这挺恐怖的。其三,抖音小视频。其四,无聊电视剧和电影。他们守着追无聊电视连续剧,看得觉都不睡。而且电视连续剧不只一部,而是一部一部又一部,全是些垃圾,然后不停地看垃圾。其五,无聊的八卦新闻和文章。现在的“标题党”,说这样因为什么吓尿了、那样又可怕了,结果点进去一看,啥都不是。
那这些东西,还不是从佛教徒的角度去说对来世好不好,对这一世都没什么好处。作为佛教徒,我们就不刷朋友圈吗?打游戏的佛教徒,你买一包“毒鼠强”,自己了结自己。刷朋友圈就算了,因为朋友圈上面都还有好多关于佛教的内容。看抖音,也基本上可以吃半包“毒鼠强”了。无聊的电视连续剧、电影以及八卦,那本来就是“毒鼠强”,很多乱七八糟的思想和诱惑藏在里面,对今世都没什么意义,更不要提来世。
虽然《好了歌》及注解听着那么颓丧,其实别人做的事都已经很正当了。在我们看来都是一些正当的事,比如“训有方”、“嫌紫蟒长”等等都是好事情,我们现在做的事连这些都不如。
现在有个词汇叫“丧”,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会“丧”。“丧”这个词,就是能量被耗尽的一种表达。现在的孩子们(包括有些大人)不停地刷朋友圈、不停地看抖音、不停地玩游戏,成为宅女、宅男,一出门之后,变得像烟鬼一样的在那晃。唉呀!这真的是让人非常非常痛心的事情,一个民族玩这些会玩垮的。玩到后来,现在连审美都变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男性变得需要化眼妆、涂“石灰粉”。这样下去就没得玩了,怀疑人口数量会急剧下降。你想想看,当喜欢异性的没有喜欢同性的人多的时候,人口数量能不下降吗?当然下降也没关系,地球资源本来就少。
这些是废话,我们拉回来,讲第四个可惜之法。
4、自心本是无戏论的法身自性,沦陷在迷乱轮回淤泥中,委实可惜。
此法要首先说到“自心”,自心指什么呢?其实“心”这个字,一般有三种意思:其一,思维;其二,阿赖耶识;其三,本质心。
我们平常人说“心”,有时候指意识,有时候指情绪,还有心的感受。比如苦、乐这些感受,有时候愤怒、仇恨、欢喜这些情绪,我们都称为“心”,这是心的作用。真正说“心”时只有两种意思,一是阿赖耶识,二是本质心——自心本性的“性”,即证悟那个东西、本来面目。
其实准确来讲,“心”就应该指阿赖耶识,但有时候会把心的作用(比如意识、情绪等等)也说成是“心”,这是汉语表达的原因。我们说“出离心”,出离心的“心”其实是指一种心态,是一种心所。有时候说“你不要生什么嫉妒心”,这个“心”也是一种心所。有时候说“我的心此时好安静啊!”这个“心”可能是指阿赖耶识,甚至是阿赖耶识的一种作用——平静而已,还不算是真正的阿赖耶识。而“心无菩提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时说的心是指自心本性、本来面目;“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此时说的心又指的是本质心。
那么此法要中说“自心本是无戏论的法身自性”,指的就是本质心,即万法的究竟本质。“自心本是无戏论的法身自性”,意思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佛——他是在阐述一种世界观。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自心其实都是法身自性,只是我们不明白它,而每一个生命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去明白它。
你要明白什么叫“法身自性”,不要只明白“法身自性”这四个字,法身、本性、真如等词汇都只是名相而已。你一定要知道,实际上如何去直接体会到法身自性,你在体会的时候,会发现思维就没用了。比如我们拿一碗酱油饭(我喜欢吃酱油饭),总不能用意识来想它多好吃,然后就舒服了嘛?这是不行的,我一定要吃到嘴里,“吃到嘴里”就叫体会。这是一种直接体会,但它是有二元的,有能体会和所体会,“能”还可以分层次,因此“所”也分层次。
这怎么讲呢?比如水放在这里,我们人有几种体会方式:眼睛可以看水的流动形状,耳朵可以听水的声音,身体可以感受水的冷热,舌头可以尝水的味道,鼻子可以闻水的气味(阴沟的水是臭的,而很多水都是香的,比如我们在水里加点冰片、藏红花,它就变成香的了),这五个方面就叫直接体会。然后意识去想这是什么水、它如何清凉等等,这就属于思维的内容了,它不叫直接体会,而是遣余。
前五根加上意识的直觉性,算是直接体会。但这种直接体会在能认知上是有区别的,比如在我们六根面前所呈现的水。如果把我们的六根提升为天人的六根,水就变成像琉璃一样的甘露,眼睛看到的形状、耳朵听到的声音等等全都不一样了。如果提升为菩萨的六根就更厉害,水会变成空行母(在密宗的菩萨看来,水是一种佛母,叫玛玛格佛母,连形状都变了)。我们把能的层面降低,比如降为饿鬼,水就变成脓血,闻不到香气。
但无论如何这种体会是直接的,直接就不用加思考,不是用思维去判断它。这种直接体会其实是我们修行的一个重点,但我们很多时候把修行当成读书,只在头脑中去想,这是非常糟糕的,那个永远只发生在思维的层面,没有直接体会的层面。当然这种直接体会也不究竟,比如我们体会到心、明白心,一下就明白我们的愤怒等等其实都是有二元的。虽然“能”的级别可以升降,“所”因“能”的变化而变化,但它都是二元的,有能和所。而真正证悟时是没有能所的,它很牛X的,是心体会到心,或者叫做“明性体会到明性”。
我以前说了一个词汇叫“觉知去觉知觉知”,我们很容易把一个觉知当成两个觉知,去觉到第二个觉知,然后产生一个认识叫三个觉知。这是从思维层面这么去讲,实际上“觉知去觉知觉知”就是一下,甚至一下都没有,随时都在,它没有能所的。那是最根本的体会,但是离开这个根本的体会,所有的直接体会都是二元对立的,二元对立之上还有一个思维性的东西,那就更二元对立了,而且它是虚幻的。所以他们就会把思维、想象的内容称为无实法,直接体会称为有实法。
佛法所做的所有事情,实际上就是利用思维层面——要闻思,但在实际修证时要排开闻思、直接体会,这是第一层要做到的。直接体会就会产生禅修、观修这些内容,最后发现这些二元对立的直接体会——无论升到多高或者降到多低——都是没有意义的,都是二元对立。把二元对立去掉,用能觉知的根本去发现根本,就完了,所以叫自明。
因此他会问你:“念佛是谁?”念佛的不会是这个人,“人”这个能是我们捏造出来的。我们觉得舌头在念佛、头脑在念佛,都是捏造出来的,是假的,其实它是一个工具。真正念佛的是什么?只能是最根本的东西。到底什么是能?一直追下去,最后一定会追到最根本那个东西,他会发现:所有的其实都是“我”,没有二元,没有两个不同的东西。为什么?因为能不是东西,所以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和它不同,这一切都是能变幻出来的。
我这么讲:面粉变成了包子、馒头、水饺,没有包子、馒头、水饺能够离得开面粉,但你不能说包子、馒头就是面粉。关键是我们所追求的心的本质还不是面粉,面粉是个东西,而心的本质不是东西。这就导致,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都是自心本性变幻而成的,它们离不开自心本性,但它们不能是自心本性。“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就是这个意思,不能将任何一个事物指示为本性。
那到底什么是本性呢?现量体会的时候,必须是自性明白自性本身。所有修行就是这个了,即两个遣除:其一,遣除遣余;其二,遣除二元。除此之外,佛法没有了。所以要学习因明和中观,至于大圆满,无非是实现中观而已。整个佛法就这么一点点,说白了就是认识论和实现论。
虽然说起来这么简单,但实际上你真的去实现它,要花很多精力。因为人太扯淡了,真的很少有人很清晰地明白自己要什么,然后“我要一直追下去”,他大量时候会被世俗的外缘以及内在的情感所驱使、所左右、所控制,长期流连于如前所说的一些毫无意义的事物以及情绪波动。很多人都是自己折磨自己,而且堆积这些东西一旦成了习惯,心都控制不住,还不要说外境。
外境谁都控制不住,你能控制日月星辰的运行吗?无论你多大的权力,生了病一样控制不住。一盘腿病就好了,那是圣人,不是有权力的人。物质都不是那么容易控制,正常人还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念头,但很多人特别是现代人,连这都控制不了了,天天刷抖音、看朋友圈,头脑被各种各样的事物牵引得情绪起伏、念头纷纭。
Oh,my Buddha!这样下去,你不抑郁才有个鬼!你的心会慢慢不受控的,而且堆积的全是垃圾,那些信息中全都带有贪嗔痴慢疑。不信你刷抖音,上面都是那些东西,虽然大家看着很好笑,但好笑当中一定有其他东西,它点点滴滴增加你的贪嗔痴慢疑,特别是增加散乱。你会变得散乱,无法集中,再也没有精力静下心来看一本书,已经做不到专注半小时、一个小时去做一件事情。
哇,现代这些东西真的是“毁人不倦”啊!所以学佛的师兄们,我们能否互相监督一下或者自己告诉自己:少看抖音,无聊电视剧不要看了。至于那些八卦,哪个明星生孩子了、哪个明星穿衣服露出肚脐眼了,管你屁事!让别人去看他的肚脐眼,你看你自己的肚脐眼,而且要看肚脐眼下四根手指往里面的地方——那叫意守丹田。别再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人身真的好难得啊!这个人身可以拿来发现本质,而且不是好难。如果一个人真的发狠心,不顾一切地追下去,真是可以做到的,但偏要去晃荡、晃荡,搞这些世俗事。
我们这个时代有自己的一些毛病,但同时也有好处,我们很容易找到大德,很多佛法理论可以进行对比和思维。古代人做不到的,一个派别就只能读它自己的理论,只有几本书,而且都还是古文,四个字一句、四个字一句,读死个人。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现代科技有坏的地方,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好处,我们为什么不把时间拿去浸泡到这些方面呢?我长期讲这些,因为我看到身边的好多师兄们,实际上就是被这些东西所控制,被物质控制、被情绪控制、被念头控制,两个字——可怜。
好,“自心”就解释完了,然后解释“戏论”。什么叫戏论呢?如前所说,思维的层面和二元对立的层面,其实都叫戏论。
思维就不用说了,肯定是戏论,哪怕你是思维中观、思维唯识、思维法性、思维离开四边,还是属于戏论。他在说“思维是要离开戏论”的同时,这个思维本身就是戏论,懂吗?比如我们在思维“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但是你在思维的同时,思维本身就是一种戏论。所以我们的本性不是思维和言语可以触及的,原因就在于此,因为亲身体受时是不能用思维去的。
思维本身是戏论,这是其一;其二,哪怕是直接体会,比如六根直接体会水,这也是属于戏论,二元对立的。在对外境的时候是如此,对内在的时候亦然,比如我们的心体会到平静,有时候体会到空、体会到明,这些都属于戏论。你说:“体会到空、体会到明,还是戏论啊?”也是的。你那个空,如果拿到究竟空的时候,它一定会变成觉性,否则就是空和认知空的两个东西——二元对立。
所以非二元戏论不是那么简单,有的以为是明,“我安住在一片大光明中”,有可能也是二元对立。当然,至于那个明是不是真正的本觉,就要进行辨别,所以上师要进行勘验,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其实一是认清楚法性,二是知道类似于法性的很多种阿赖耶识的状态。类似的状态有很多种啊!一定要把它搞清楚。而认清楚究竟的法性和非常细微地明白阿赖耶识的各种状态,二者实际上是一个事情,你越能够知道这是误区,那么你对真正本性的领会就越清晰、越深。
所以布玛莫扎在五台山区分有寂,一搞十二年。当时我觉得无法理解:“哇,布玛莫扎,大圆满的祖师哦!他区分了十二年,my Buddha!”以前有人误会,觉得一顿悟就一了百了,那是上当的,什么叫“一了百了”啊?它只是指你对佛法的怀疑一了百了,而真正仔细地区分、仔细地体味、仔细地搞清楚,很长时间的!我才明白,为什么六祖要去四会,在猎人队里吃肉边菜,保任十四年(有的说是十五年);莲花生大师也要修那么久;阿底峡尊者要跟着金洲大师,在斯里兰卡的一个岛上修十二年的菩提心。
这里的菩提心,其实不仅仅指世俗菩提心,当然也有世俗菩提心。因为“菩提心”这个词汇,有时候指胜义菩提心。他在那里慢慢体会,这是轮回的状态——他那个轮回状态,不是像我们这种粗大的情绪等等,这些算个屁啊!在他那里根本就不当回事,而是心最细微的层面,他甚至最后以作用来衡定。
其实初地菩萨之后,就是以作用来衡定了。什么叫作用呢?初地菩萨有十二种百数功德,其中一种是一刹那有一百个化身;到了二地菩萨,就是一刹那有一千个化身——一下牛了十倍。这是以功用来衡定,初地菩萨绝对非常清楚本性,因为都消失了。这里的“消失”,还不仅仅是我们所说的六根这些很粗大的状况消失,而是虚空粉碎。六根的消失很容易(大地平沉),虚空粉碎是什么?就是阿赖耶识各种各样的细微分别完全没有了,本性赤裸裸的露出来,即法性定,所以此时他对于法性、本觉会彻底的清晰。
那如果是外境还没消失之前的那种本性,其实离初地菩萨彻底的法性定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要通过修行,一步一步的走进去。当然在见地上(也就是能上),外境还没消失之前,我们就可以拿佛的见地去,让它尽量的趋于真相;但如果你要真正达到证悟而不是开悟,那就必须要走到初地菩萨,才能算真正的证悟。证悟是证实了自己的开悟,开悟就是“嗯,我就是明白了”。
所以一了百了的想法是很幼稚的,但是否有顿悟这个法门呢?有,有了顿悟这个法门,有些人很快。你要解脱,比如开悟之后,如果开悟得很准确,菩提心又够,最快六个月、最慢十二年,你肯定可以解脱。但要比较踏实才行,而且得真的去修,如果你都不修,那不叫“最慢”,是后退,那就没办法了。有“悟后迷”的人,不是没有。
我们拉回来,讲什么叫“戏论”。如前所说,一是思维层面,二是二元对立的直接认知。实际上中观有“四边八戏”的说法,大家还记得吗?四边,即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八戏,即一异、来去、常断、生灭。
四边,是指我们的自心本性可以产生这四大类执着。心中感觉到有东西,叫有边;心中感觉到没东西,但实际上“没东西”也是一种有,比如空空荡荡,我们可以把它命名为无边;我们感觉到有,但思想中认为它是没有的,应成的见解、自续的境界,这叫亦有亦无边;有时候感觉到没有,但自己的思想也知道它本身应该有,叫非有非无边。
八戏其实也一样,就是二元对立的一种表述。“一异”,也就是一和很多,我们总觉得有东西,一个东西或者很多东西,这是一异的分别;“来去”,我们看到事物在动,有来有去,比如时间有来有去;“常断”,我们认为有些事物一直在,比如头脑中想个虚空一直在,这是常,然后认为死亡之后啥都没有了,这是断;“生灭”,看见事物的兴起和消亡,“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所有这些都叫戏论,从大的哲学概念去讲,就是一和异、来和去、常和断、生和灭,所以我们以前一说到空性、证悟,就会提到“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生不灭”。我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教她背“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生不灭”,她一背,所有人都好喜欢。我现在才发现,自己当时的发心有多么无聊,我就是想她背了之后,让别人觉得她可爱。
我说的是老实话,不知道我女儿有没有在听,如果她听到了,心里肯定好不开心。不开心也要听,我说的就是真的。我当时的发心,不是想让她记住这些内容(当然也有一点,其实她到现在也没记住),而是在佛教圈中一背,大家觉得“好可爱啊!”自己的女儿让别人觉得很可爱,心里很爽——无非就为了这个,但是不小心也给她种了点善根下去。
从哲学上来讲,一异、来去、常断、生灭就是戏论。那么从修行的角度来讲,所有的思维、感受以及直接感受,都是属于戏论。所以不分别没那么简单,睡觉都是一种分别。有五种假的无分别(不作意、超寻伺、寂静、自性、执息念),是心的一些很特殊的状态,这五种不分别,不是真正法性的不分别。
法性的不分别很奇怪,它反而可以分别。“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生的万法就是不分别,所以这就是难以证悟的原因,因为它在分别的表述上是矛盾的。你要去体会它,就得停下分别,用分别永远无法体会真正的不分别。所有的分别只是去对付其他的分别,以幻对幻,这叫以毒攻毒;“是药三分毒”,到最后连“药”——佛法都要放弃。
所以禅宗达到很深的层面,沩山对仰山说:“三藏十二部,都是魔说。”为什么呢?因为三藏十二部都是以语言、以分别的方式来的,它没办法以不分别的方式来教育你。以手指月,一定要用分别的手去指,虽然月是不分别的,如果你把指月的手当成月,就把分别当成了不分别,这是一种误认。你没办法不用手,但是当你真的明白了月,手就不能再用了,因为那种不分别真的无法用语言、戏论来呈现和表达。
但是很奇怪,如果真明白了之后,所有戏论其实也都是无戏论,因此所有众生其实都是佛,所有现象其实都是佛性的一种展现。不过你必须要明白佛性,不能在明白佛性之前说“这一切都是佛性的展现”,这其实是一种意识,或者是一种语言在表达而已。你根本都不知道佛性是什么,佛性对你而言,就是意识中间的两个字,或者是关于这两个字的一大堆诠释,还是意识,这叫见解语。
而真正修行的时候,他是已经明白了佛性,然后要去看这些现象其实都是佛性——这就是一种修行。此时他通过语言来表达,也是“一切现象都是佛”、“郁郁黄花,皆是般若”,这叫修行语。然后他已经根本不用看了,所有的显现随时随地俱皆法性,他们说的“步步踏着,头头是道”、“触目菩提”,此时他的表述同样是“一切现象都是佛”,这就叫境界语。一句话可以有三种语,我给大家解释这三种语是什么意思。所以你要看他这句话是在表达见解、表达修行还是表达境界,一本书就必须这么去看才行。
无论从哲学层面还是修行层面,“戏论”就给大家解释到这里。而我们要去明白无戏论的心,其实是绝对做得到的,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有了系统、全面的经论,以及各种宗派精要的窍诀,有了很多个上师,可以把很多上师的教言进行对比、取其所需,在闻思上可以如此。而修行上,现在的人缺道粮,我不信!我们有人去西藏,看到山上的老喇嘛、老觉姆修行,条件很艰苦,伤心得不得了。还有一些非常苦的修行人,我记得以前学院每天的生活费非常少(好像是几毛钱还是几块钱,我忘了),但他们都不会像密勒日巴那样住山洞、吃蓖麻。
也就是说,当今时代有它的好条件,我们不会缺道粮,修行的道场也可以找得到。当然你想找好的道场,那就麻烦了,像我说的,我们这个团体十几年来都在找道场,在地球上找了一圈。原因并不是道场难找,而是我们想找很好的道场,一帮人“贪心不足蛇吞象”,导致了“流浪地球”,这在某种程度上叫咎由自取。但如果你真要修行,哪里不能修行啊?随便在乡下搞个茅棚,既省钱又省事。但是你们不愿意啊,一大帮“无垢尊贵种”要住得好、吃得好、环境很好,那没办法,只能如此,但无论如何都比古代人好很多。
在当今时代,一是道场可以找得到,二是很多窍诀都很容易收集得到。我用的是“收集”二字,以前的窍诀需要到处求。当然“得来容易看来轻”,这也是我们很难证悟的原因之一。但它确实是“得来容易”,这是一个便利,“看来轻”你要改,如果不改,还不如不得,有时候甚至会因此而造成一些罪业。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真的用心、不顾一切,真的是可以证悟的。证悟哦,你们知道“证悟”的含义是什么吗?永远摆脱痛苦。我们现在所追求的世间欢乐,对他们而言予取予求。“予取予求”就是随便,我们的很多渴望——比如很好的家庭、很好的事业、很好的友情等等,对他们而言多得很,反而就不在意了,他在意的是要如何利益其他众生。
我用了“予取予求”这个词,大家不要以己度人,把他们的予取予求,想成是我们的予取予求。我们的予取予求是猪对猪食的追求,而他们是把猪救出猪圈的追求,二者还是有差别的。但是猪追那些猪食,对他们而言用得着求吗?所有轮回的痛苦被去除,无量劫来流浪、沉沦、孤独、被宰杀、病痛折磨、各种纠结全部消失。我说的大多还是人道的痛苦,比如纠结这些,地狱众生连纠结的资格都没有,完全是彻头彻尾的痛苦。
我们完全做得到彻底摆脱这些痛苦,却在轮回的淤泥中折腾,所以委实可惜。这么一个完全可以证悟法身、脱离轮回的暇满人身,真的极端可惜!即使你完全的做善法,死后能去天道,那也是非常苦的,六道中间无一不苦。所以“三界如火宅”,这句话我们天天说,实际上有几个人去思考它真的有多火宅啊?当你看抖音的时候,当你玩游戏的时候,当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恋爱而痛苦纠结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这些都是“三界如火宅”,不应该再为它痛苦,而是应该去追求解脱。
地狱的苦,不用说了吧?那真的是无法描述,太痛苦了。地狱之苦最可怕的是他没有我们这种肉体,他的身体专门拿来受苦。我们的身体也可以拿来享福,比如抚摸、吃饭,当然也有苦,比如饿了会苦。人的半苦半乐很多时候体现在肉体上,为什么呢?比如我抚摸你身体的左边,这一半是很舒服;我再使劲掐你身体的右边,也是皮肤的接触,那就成为痛。但是地狱众生的身体就从未受乐,那太苦了。
饿鬼绝大部分是苦,比地狱好一点。畜生是我们看得到的,饥饿、天敌的捕杀、愚痴,你去看那些被宰杀的动物,如果不好好修行,那就是我们的未来。人道不用说了,我刚才已经讲了一大堆,阿修罗道有嫉妒和征战之苦,天人有死苦。你说:“天人很好啊,只有八苦中的死苦。”不是如此,天人的死苦比地狱还苦。天人临终的七天出现五衰——头上华萎、腋下流汗、不乐本座、衣服垢秽、身体臭秽(天人的一天很长,相当于我们的几百年),在经历比地狱还苦的苦之后,然后直接堕落下去。
所以在六道中间,没有一个生命能够真正得到佛教所说的快乐,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有个体,个体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叫五蕴炽盛。为什么会有六道之苦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证悟自心本性,不明白自心本是无戏论的法身自性,而把心的力量全部拿去玩这些轮回的东西。无论你玩成天人还是地狱,反正就是这么轮转,中间有剧烈的痛苦。
有个朋友曾经问我:“我下一世还记得这一世吗?”我说:“那你还记得上一世吗?肯定不记得。”他说:“不记得就没关系,那我就不苦了。”这种判断是错误的。他不知道,实际上我们感受的时候只有当下,没有上一世和下一世,我们只是希望当下不受苦。我们同样不会因为记不得上一世,而免受这一世当下的苦。所以到了下一世,无论记得与否、后悔与否,只要你过去世造了恶业,下一世的当下都会受苦。若想下一世不受苦,这一辈子就要断除恶业。
所以他的这种问法,就是太在意这一世,觉得到了下一世,这一世就没有了,所以不怕了,而且他误认为自己下一世还是人。我们现在末世的众生如果不修行,大部分下一世根本连人都做不了,一定会堕入恶道,哪有什么记得起、记不起啊?纯粹受苦。他只是把一些面子性的东西、周围人对他的看法当成是苦,下一世已经没有这些,他觉得不怕了。下一世虽然没有这些,但是可能比现在这些还要苦。
所以师兄们,我们不能浪费这一生啊!真的要全心全意去修行,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如前所说,只要我们的行为不是趋于善道和走向解脱,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说得绝对一点,只要不趋于解脱,甚至不趋于大乘的解脱,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是结论。
以上是对第四个可惜之法的交流和沟通,“自心本是无戏论的法身自性,沦陷在迷乱轮回淤泥中,委实可惜”。本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结果你拿来这样苦、那样苦,当然可惜啊!而且并不是我们末世就不行,末世可以,但是你得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解脱。
好了,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下周继续学习。我们现在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胜道宝鬘论》第02课
- 《胜道宝鬘论》第0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