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讲了通序分二类内容,一是时与处,二为同闻众。同闻众中又分三类:声闻、菩萨、人天。说声闻在先,又有三个内容:一说类别和数量,二表罗汉之功德,三开列上首名字。然后讲了前两位大阿罗汉的故事。接下来是另外十四位大弟子的故事。
这堂课内容:
摩诃迦叶:
释尊十大弟子中称“头陀第一”。“迦叶”是“饮光”的意思(在藏文中是“护光”的意思),据说尊者的祖先是一位仙人,这位仙人身有大光明,能吸尽日月的光,令日月光芒不现,所以仙人的后代就以饮光为姓。
上述三位阿罗汉在许多佛经中都有介绍。《增壹阿含经》中说:“智慧无穷,决了诸疑,所谓舍利弗比丘是。神足轻举,飞到十方,所谓大目揵连比丘是。十二头陀,难得之行,所谓大迦叶比丘是。”
树下(大毕钵罗树)出生、夫妻分床十二年、八日得道、度麻风女升天、阿难赠钵、头陀苦行(1、住阿兰若;2、常行乞食;3、次第乞食;4、受一食法;5、节量食;6、中后不得饮浆;7、著弊纳衣;8、但三衣;9、冢间住;10、树下止;11、露地坐;12、但坐不卧。” )、佛分半座、禅宗初祖、结集佛经、受佛衣钵入定鸡足山。
当年佛陀临入涅槃时,将所有的教法交付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临入涅槃时,将教法交付给阿难,然后到鸡足山说偈曰:“我以神通力,当持于此身,以粪扫衣覆,至弥勒佛出。”(我以神通力加持自己的身体,令它一直不散坏,我以释迦佛传下来的粪扫衣覆盖自己的身体,直到将来弥勒佛出世。)之后尊者便入于山中示现涅槃(入灭尽定)。后来阿难和未生怨王到鸡足山拜见尊者的遗体,他们虔心祈求之后,大山自然分开,露出尊者的遗体。顶礼尊者的遗体后,未生怨王准备焚化遗体,阿难劝阻他说:“不能焚化,依靠这个遗体,将来弥勒佛出世时,无数眷属会获得圣者果位。”阿难说完后,山体又合拢了。后来,未生怨王在山上建了一座塔作为供养。鸡足山华首门前有一小眼泉水,据说是阿难的眼泪积成的。
摩诃迦旃延(加詹延):
释迦牟尼佛弟子中“论议第一”。《增壹阿含经》中说:“善分别义,敷演道教,所谓大迦旃延比丘是。”
婆罗门种姓、父为国师、舅舅为阿私陀仙人、与兄对台、出家外道、因无法解释一古代出土碑文而皈依佛陀,因广学外道而辩才无碍。
迦旃延尊者经常去人间、地狱各处度化众生。《贤愚经》中记载,有一次尊者遇到一个贫穷的仆女,这个仆女想到自己的遭遇非常难过。尊者问她:“你为什么这么痛苦?”仆女说:“我年老贫穷,实在没办法活下去了。”尊者安慰她:“你可以把贫穷卖掉呀。”仆女问:“贫穷怎么能卖呢?”尊者说:“有办法,你可以供养我。”仆女说:“我什么东西都没有,怎么供养你?”尊者说:“我把钵借给你,你去舀一钵水,然后供养我,这样你就不会再变成贫穷者了。”仆女依言而行,以此善根她死后转生到了天界。
人再穷也不可能没有一点水,所以如果有些人实在没有其他供品,也可以用水来供佛、供僧。这个能力都没有的人是没有的。因此,只要能像尊者那样善分别义,作功德并不是很难;如果不能善分别义,即使花了很多钱,每天做很多事情,功德也不一定特别大。
摩诃俱絺罗
摩诃俱絺罗具足四种辩才,在佛教的历史上他是答问第一。他是舍利弗的亲舅舅。因膝盖很大,所以又名“大膝”
俱絺罗常常与姊辩论,每次辩论皆胜于姊。自姊怀孕后却每次辩论皆败于姊,知姊所怀必是智人。他暗自想道:“弟屈于姊尚是小事,将来舅屈于甥岂不令人见笑!”于是跑到南天竺读外道一切经典,勤奋至无暇剪指甲,人称长爪梵志。
十六年后回来,欲与甥论议,姊说已从佛出家。他闻是说后即起憍慢,生不信心,说言:“我甥聪明如是,彼有何术诱他剃发作弟子!?”于是直跑到佛所,欲索甥归还。
佛令他立论,说:“若果你论胜于我,我便把舍利弗还给你。”
俱絺罗心中大快,想来十六年苦功,今日正好在大众中一显身手。即高声说:“若我论胜,你把甥还给我;若我败,我愿把头斩下来。”
佛笑问:“你以何为宗?”他答道:“我以一切法不受为宗。”佛再问:“那么,一切法不受的见解你受不受?”此时俱絺罗如良马见鞭影,即舍贡高我慢,惭愧低头,暗自思维:“佛使我堕于两种负处。若我说受,别人便反问我为何说一切法不受;若我说不受,别人不大可能驳斥我。”于是说:“我一切法不受,就是这个见解亦不受!”
佛言:“一切法不受,是见解亦不受,则无所受,那么你与众人无异,何用贡高而生憍慢?”
俱絺罗自知理屈,不能作答,却于佛的智慧起恭敬心、信心。即高声说:“取刀来斩我头!”佛言:“我法中无如是事。”
佛为他说法,断除了他的邪见。俱絺罗即求出家,得阿罗汉果。佛弟子中,他是答问第一。“摩诃俱絺罗”意为“大肚持”,即肚中充满三藏法义。其他经典里说,尊者名叫“大膝”。
释迦牟尼佛教下有著名的十六罗汉,他们都获得了长寿持明的果位,当年佛陀要求他们不入涅盘,护持如来的教法,所以如今他们还住在南瞻部洲、北俱卢洲等地。在此处介绍的阿罗汉中,有些就属于十六罗汉。
舅甥相语的经典:衣中宝珠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时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种种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时尊者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言:「欲有所问,宁有少暇为我说不?」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说。」
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所谓无明,复云何为无明?谁有此无明?」舍利弗答言:「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何所不知?」
谓色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灭道迹不如实知。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识灭、识灭道迹不如实知。
摩诃拘絺罗!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不知,不见,不无间等,愚,暗,不明,是名无明。成就此者,名有无明。
又问舍利弗:「云何为明?谁有此明?」舍利弗言:「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明。」又问:「何所知?」
舍利弗言:色如实知,色集、色灭、色灭道迹如实知。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灭、识灭道迹如实知。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是二正士,各闻所说,展转随喜,从座而起,各还本处。
离婆多
离婆多是舍利弗的弟弟,为什么叫离婆多呢?在梵文中,离婆多是一个星宿的名字,他的父母祈祷这个星宿后生了他,所以就给他取名离婆多。
离婆多出家很有意思,他在结婚的路上生起出离心,于是从婚礼的队伍中逃了出来,跑到一所寺院出家为僧。出家不久,尊者因一天夜间见两恶鬼争食尸体而悟世事皆空之理,认为人不可贪恋暂时的逸乐,而应追求永恒的真理,于是证得了阿罗汉果。离婆多禅定特别好,他的心无有颠倒,从来不散乱,是佛陀禅定第一的弟子。也是五百阿罗汉中的第二百七十一名。尊者善于降伏恶魔,收服外道,保护佛法不受破坏。
《大智度论》中二鬼争尸的故事:
昔有一人,受使远行独宿空舍。
中夜有一鬼,担死人来著其前。后有一鬼逐来,嗔骂前鬼:“是死人是我物,汝何以担来?”二鬼各捉一手争之。
前鬼言:“此有人可问,是死人是谁担来。”
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实语亦当死,若妄语亦当死,二俱不免,何为妄语?语言:“前鬼担来。”
后鬼大嗔,捉手拔出著地,前鬼取死人一臂补之,即著如是。两脚、头、肋皆被拔出,以死人身安之如故。于是二鬼共食所易人身,拭口而去。
其人思惟:我父母生我身,眼见二鬼食尽,今我此身尽是他身肉,我今定有身耶?为无身耶?若以有者,尽是他身。若无者,今现身如是。思惟已,其心迷闷,譬如狂人。
明旦,寻路而去到前国者,见有佛塔众僧。不可问余事,但问己身为有为无。
诸比丘问:“汝是何人?”答言:“亦不自知是人非人。”即为众僧广说上事。
诸比丘言,此人自知无我,易可得度。而语之言:“汝身从本已来,恒自无我,非适今也。但此四大合故,计为我身。”即度为道,断诸烦恼,即得罗汉道。
- 《佛说阿弥陀经》第08课
- 《佛说阿弥陀经》第1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