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讲解了净土修慧,说明“勿需参究”的原因,谓“能念所念,俱是一心”,而“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则所念佛号就是参究“念佛是谁”的结果。进而问这样的说法针对的对象就是里不肯死心念佛之人,但不肯死心念佛的原因是因为不明白“即心即佛,即佛即心”的道理,完全不知道这个法理则不会念佛,明白不深也难以坚持,完全明白这个道理则“无念即念,念而无念”。再说此念佛的原理,即般若空性之具体实践,如“一行三昧”、“大火聚语”与禅宗和大圆满修行原理一致,大圆满和禅宗之着力点在“能”,而念佛之着力点在“所”,而能所在究竟上是一致的,实际上无深浅之分,反而有难易之辩。再说了临终时所见佛像是否真实,谓临终所见为修行所期,不必疑惑为魔。
这堂课内容:
继续讲净土修慧。
要解: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答。平时也。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
讲解:此料简(言于义理量裁简别)七日一心。第一问答可知。第二答中。果得一心不乱者。更无起惑造业之事者。果得事一心不乱。如成具光明定意经云。“空闲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恶等处。而一其心。”不为内惑外境之所杂乱。故曰无更起惑造业之事。
要解: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
讲解:此料简十念一念。大本。即大本无量寿经。宝王。即念佛三昧宝王论。晨朝十念。即慈云忏主。晨朝十念法。每日清晨。以水嗽口。焚香西向。合掌念十口气。一口气尽。为一念。此接引事务忙碌。日间无暇念佛之人。能早晚终身十念。亦得往生。○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俱属临终时。看破一切。放下万缘。以最猛利之心。念佛十口气。亦得带业往生。○而一念。但约临终者。生平不信佛。不念佛。至临欲命终。业报现前。得遇善知识。开导念佛法门。善根发现。信心称名。虽只一念。当此生死关头。念力坚固。亦得往生。
要解:问。十念一念并得(往)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工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从)[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注:《净土或问》是元朝临济宗天如惟则禅师的著作,以问答的方式提出二十六对问答,各问答之间皆有连贯,文脉一气呵成,一一剖析净土法门的各种信仰问题,不但让一般读者对净土法门有初步认识,即使高才博学的人亦能感其文意高妙,受益匪浅,是一本涵盖思想理论及修持方法两方面的净土要典。
讲解:此段文虽明显。事极切要。每见世人。以为念佛不必早念。且待年老再念。并不思古人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半是少年人。”又闻说临终念佛。十念一念。并得往生。遂不肯平时念佛。欲待临终时。再发心念。此是很错误的。故蕅公云。若无平时七日工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到临终时。百苦交煎。就是要十念一念。都不容易。定要平时念佛工夫纯熟。临终方能提起正念。
纵下下品。逆恶之人者。谓五逆十恶之人。临终而能十念一念者。皆是夙世善根之因成熟。故能感善缘。临终时遇善友。开示念佛法门。闻便信愿。发心持名。虽十念一念。其行不多。而当时心力猛利。惟佛是念。惟佛是求。故得仗佛愿力。慈力。接引往生。此事一万人中。难逢一人。岂可待临终方念。而存侥幸之心哉。净土或问一书。诃斥此事最详。人人不可不读此书。
要解: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
讲解:此疑遥远即到。问。西方去此娑婆世界。相隔十万亿佛土。何得即生。答。以十万亿土。虽隔甚远。实在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太虚尚在心中。况十万亿土乎。故曰。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往生自心之净土。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何难即生。
要解: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
讲解:此以喻显法。法中心性包括太虚。此理难知。借喻显之。以镜喻心。以数十层山水楼阁喻十万亿土。一照俱了。实无远近。一见俱周。亦无先后。同在一时。故往生者。如一念顷生极乐国。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来去宛然。来去无性。如镜中之境。显现宛然。显现无性也。
要解: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
讲解:此以法合喻。西方依报。极乐世界。与弥陀说法。正报之佛生。亦如镜中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层数无性。一照俱了。见无先后。弥陀圣众现前。众生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亦如镜中来去宛然。来去无性。一念俱了。见无先后也。
要解: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讲解:此总结唯心。当知二字。要即事以明理。此经字字行行。皆心性之灵文。海印三昧。与大圆镜智。皆心性之异名。心性具足一切法界。名海印三昧。即万众森罗海印含。此理具也。心性圆现一切依正。名大圆镜智。即圆光普照。无法不现。此事造也。
要解: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
讲解:此疑二行差别。问持名判行行者。因前文判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故此问曰。持名既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者。三资唯是一心也。既是一心。故非有先后。亦非定三也。○盖下明非定三之理。无有愿行。不名真信。无有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举一即三。全三是一。念一声佛号。圆具信愿行。声声悉皆圆具。正助皆不出一心。二行亦不出一心。所以名为多善根福德因缘也。
- 《佛说阿弥陀经》第54课
- 《佛说阿弥陀经》第5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