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讲了设问设答中偏缘极乐和不遍缘法界的原因,说偏缘有具体的原因,而就根本理上,偏缘极乐也等于全缘法界。诠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法理。
再讲了佛陀“证释”经名,且只释后半个名字。解释了为何诸佛要“护念”诸净土学人的原因,因为本经诠释了三个大内容:1、无上心要;2、诸佛名字;3、并诠圆满究竟万德。由此具足三德,三德秘藏,为诸佛共证,亦为众生同具。故受持此经之学人,必为诸佛说护念。再则“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皆有大善根大因缘。故得诸佛护念也。”三是“阿弥陀佛名号。具足万德。为诸佛所护念。故受持者。亦必为诸佛护念也。”
这堂课内容:
继续讲解证释经名,并诠释其中内涵。
要解: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
讲解:此料简。假设问答。于答处则明通局二义。自他二力。
要解: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讲解:此义。即但闻佛名。而未持经之义。有通局之分。此明局义。局者不通也。占察。即占察善恶业报经。有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杂乱指见惑思惑。纷杂混乱。于清净心中。心水本净。因见思而成垢浊。故名垢心。虽口诵佛名。而不为闻慧。以不能生决定信解者。出其不为闻慧所以。因其心水不清。定力不足。慧性不得现前。故不能生决定信解。虽诵佛名。但获世间善报而已。不得广大深妙。往生不退等利益。
要解: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
讲解: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又名一相三昧。专念弥陀名号。名一行三昧。即一心不乱。若到此三昧。则见思惑空。能转杂乱垢心。而成清净广大微妙行心。得入相似位。名得相似无生法忍。相似第一义谛。得第一义悉檀入理益。乃为闻十方佛名。
要解: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
讲解:此。指此经。对彼占察经而言。亦应尔。即亦如是也。闻已信愿执持。至事一心不乱。破我执。不为见思所乱。至理一心不乱。破法执。不为无明所乱。得成闻思修三慧。方为真闻佛名。得蒙诸佛护念。此约竖论局义也。
要解: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
讲解:此明通义。通论十方诸佛。皆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此种慈悲。称性而起。不可思议。而诸佛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仗不思议力。故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能得佛名。一历耳根。皆成将来得度因缘之种子。
要解: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
讲解:此明佛心平等。佛度众生。本广大平等慈悲心。怨亲一相。故不简择。平等而度脱之。恒常度生。无有疲倦。苟有人得闻佛名。佛必定能垂护念。佛佛皆然。此又何疑。
要解: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
讲解:此明自他二力。先明自力之难。引金刚三论为证。此论乃无著天亲二菩萨造。解释金刚般若经三论。○根熟菩萨。谓善根成熟。入正定聚。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得念不退。位在别教初地。圆教初住。分证之位。此皆约自力断惑。必入同生性。乃可得诸佛护念。○同生性。对异生性而言。如别教三贤位。以未修中道观智。而断惑证理与圣位不同。故名异生性。若登初地。念不退。与圆初住观智。断惑证理皆同。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故名同生性。分证法身之理。乃可蒙佛护念也。
修中观的四个特点:周遍、透彻、清晰、非意识性
要解: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
讲解:此明他力之易。上文自力。是自修之力。此科他力。是他佛之力。现今闻佛名。仗他佛力。故在别教三贤。圆教十信。相似位。即得蒙佛护念。此还约实行之力。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已空。往生方便土者。乃至相似以还。即相似位以前。观行位。未到相似位。未断见思。往坐同居土者。亦皆有通护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乃名字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者。佛与众生。本来同一法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曰同体法性。一闻佛名。即有资熏种子。发起现行之力用。虽未能即得近果。亦得成远因。终久得入不退也。
- 《佛说阿弥陀经》第65课
- 《佛说阿弥陀经》第6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