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1、释名:诠释经名及教、行、理的通别;2、辩体:知道本经的所持的根本理义;3、明宗:明了行持的方法;4、明力用:明了此经的作用;5、判教:清楚此经属于何种次第或类分。
上堂课讲到明宗。说的是净宗修行需要“信愿行”三足鼎立,信为“六信”,立意甚高。愿为厌弃娑婆、欣求极乐,厌弃则舍,欣求则取,舍极取极同于不取不舍,不能虚妄执着于不取不舍而废取舍之愿,为执理废事之举,既废于事,理亦非圆。基于信之愿,也理事相应。
这堂课内容:
继续五重玄义中的明宗之说: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既不可思议故名号亦功德亦复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乱称名为佛种。况执持至一心不乱安有不径登不退者乎。然诸经所示净土要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而惟此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于此经中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古人云。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至于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及梵网玄义(藕益大师: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玄义)。兹不具述。俟(音是)后消释依正文中。当略点示耳。
第四明力用者。往生不退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得论九品。今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者。随其或散或定自于同居土中分三辈九品。若执持名号至于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者。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执持名号至于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名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亦是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二行不退。三位不退。四毕竟不退。一念不退者。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二行不退者。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三位不退者。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四毕竟不退者。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或不解。但令弥陀名号一历耳根或六方佛名或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又如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第五教相者。此是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故虽经法灭。尽之后。仍以悲心弘愿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譬如阿伽陀药(不死药)万病总治。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之奥藏法华之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设欲广为叹述穷劫莫尽。有智者自当知之。
道源法师之五重玄义:
第一释名:即解释一经的名题。佛经虽多,其题目之取材不出三种,即人、法、喻,其组织之方式不出七种,即‘单三、复三、具足一’等七种立题。单三者:一、单人立题,如本经。二、单法立题,如‘涅槃经’。三、单喻立题,如‘梵网经’。复三者:一、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二、人喻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三、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具足一者:即人、法、喻具足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本经叫做‘佛说阿弥陀经’,能说的佛及所说的佛,皆是究竟觉悟的人,故为单人立题。
第二辨体:本经以实相妙理为体。一句弥陀名号,体即法界,故本经以实相妙理为体。
第三明宗:本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的宗要。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所愿,而证所信。故依信、愿、行为本经之宗要。
第四论用:论用者,论其功能力用。本经以往生极乐,圆证三不退为力用。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第五判教:教者,圣人被下之言,略称‘言教’。即是如来所说之经,皆名为‘教’。天台宗分判如来四十九年所说之经为‘藏、通、别、圆’四教。‘藏教’即小乘教。‘通教’即通于小乘,通于大乘之初始大乘教。‘别教’即别为菩萨所说之大乘教。‘圆教’即圆融无碍,圆摄诸教最高之大乘教。圆教之经有二部,即华严经与法华经。蕅益大师则判释阿弥陀经为圆教,他说:‘华严之奥藏,法华之秘髓,皆在此经’!华严经最后一品,即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故本经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为华严深奥之藏。法华经偈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本经专示持名念佛,圆证三不退,必得成佛,故为法华秘密之髓。因此判本经为圆教。
- 《佛说阿弥陀经》第05课
- 《佛说阿弥陀经》第07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