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上堂课说到讲经需要弄清楚经书的“五重玄义”,分别是“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先讲清楚“判教”,是为了说清楚后面的两位大德对《佛说阿弥陀经》的“五重玄义”之诠释。
判教的意义在于清晰典籍或者宗派对于次第佛法和究竟佛法的理论诠释和实践方法,也就是各种各派对于二谛、对于理论和实践、对于共同和不同的区分与融合。与汉传佛教来说,天台宗教义是非常齐备的,判教也非常圆融,但可以后来在“会昌灭佛”中遭到打击,传承受创严重。
对于汉传净土宗来说,对其教法的宗旨和行持都具备信心,故而在各种判教中都能够自圆其说。
这堂课内容:
华严三时五教:三时五教的判释,肇始于华严初祖杜顺大师,集大成于华严三祖贤首国师,兹分述如下:
一、三时:时间维度的判属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云:“譬如日出于阎浮提,先照一切须弥山等诸大山王,次照黑山,次照高原,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日不作念:‘我先照此,后照于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成就无边法界智轮,常放无碍智慧光明,先照菩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其心器示广大智,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亦皆普及,为作未来利益因缘,令成熟故。而彼如来大智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大行,乃至后照邪定众生。’但放光明,平等普照,无碍无障,无所分别。”
此段经文以譬喻的手法,显示如来始从成道,终至涅槃,先后说法之次序。这种次序乃法尔自然,非有意之安排。贤首国师依之将释尊的四十九年说法分为三时(亦即三期)即:日出先照时,日升转照时与日没还照时,分述如次。
1,日出先照时:
太阳初出,尚未越过地平线,阳光上射高山之尖端,以此喻示释尊初成正觉,将自证境界全盘吐露,所能接受此最高真理之学生,皆法身大士(圆初住以上的菩萨)。《华严经》直畅佛的本怀,因果该彻,事理圆融,号称无上根本法轮,是佛教至极之理论。
2,日升转照时:
《华严经》末会已有二乘在座,但于此高深佛法有若聋盲。释尊应机重拟教学内容与方法,大似暂关大学、先办小学。又如太阳渐渐上升,阳光朝下辐射,平原幽谷莫不蒙照;下中上三根弟子,悉在如来智慧光明照烛之下,深得法益,此是第二时的特质。
日升转照时又分初中后三转(三转法论),初转时说生灭四谛十二因缘,教化声闻缘觉,在五教中称为小教。中转时建立八识二无我,三性三无性,包括唯识法相宗与法性宗,在五教中称为始教与终教(五法: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后转时特为一类根机猛利弟子,直指当人现前一念心性,以性夺相,双遮(破)空有,在五教中称为顿教。
3,日没还照时:
末后一期之佛法,如《法华经》,于有学无学诸声闻弟子,一一皆授记成佛。《涅槃经》扶律谈常,为学佛者最高之造诣。末后一期佛教,比如太阳落时,低至地平线,阳光向上辐射,还照高山,与佛初成正觉所说之教法,独被上根众生无二无别。在五教中,以华严、法华同为圆教。
三时佛教各有特色,先照时称为无上根本法轮,转照时称为依本起末法轮,还照时称为摄末归本法轮。与五教判分亦具对应关系。
净宗正属日出先照时,因为华严末后一著,乃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导归西方极乐世界。上根利智直下承当,发愿求生;钝根众生如聋如盲,杜视绝听。释尊以大悲普度之心,于第二日升转照时,专说“净土三经”,以念佛法门普应三根,俾令有缘众生往生净土,究竟成佛。又于第三日没还照时,在法华会上,重申净宗,追溯两土世尊因地历史,劝勉大众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证知,净宗念佛法门条贯三时,重重宣演,只是众生根机不同,致有隐显之别。
二:以内容分五教判释
华严五教:小、始、终、顿、圆,与天台八教有同有异。华严判教是在继承天台判教基础上,面对禅宗鼎盛、法相宗异军突起的状况,所建构的新的判教体系。以成华严宗之五教十宗(天台设化仪四教,华严相应立十宗),从内容到形式,似比天台判教来得完备。兹分述如次:
1、小乘教
不堪听受大法者所受持的教门,但说人空,不明法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但依六识(只承认六识,不信有第七末那识与第八阿赖耶识)三毒(贪嗔痴),建立染净根本。但证我空之理,但了分段生死。相当于天台四教中的藏教。
2、大乘始教
大乘之初门,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未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包括空始教与相始教。前者强调诸法无自性空,后者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所说则广谈法相,少及法性。以依生灭八识建立生死及涅槃诸法。相当于天台四教中的通教。
3、大乘终教
大乘终极之教门,言定性声闻、无性阐提悉当成佛。于中少说法相,多说法性;虽说法相,亦会归性。以依如来藏八识,随缘建立诸法。此教真俗二谛圆融,即台宗圆教双照义,相当于天台四教中的别教。
4、顿教
速疾顿悟之教门,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于中不说法相,唯说真性。生心即妄,不生即佛。顿超佛地,不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故名为顿。此教离一切相,即台宗圆教双遮义。顿教在天台化法四教中未及安立。
5、圆教
圆满具足之教门。总一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无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故名圆教。此即台宗圆教遮照同时义。
净宗在五教中,正属顿教与圆教所摄。净宗念佛法门,信愿持名,即得往生净土,一生成办佛果,疾超速证,非渐教迂回屈曲可比,故为顿教所摄。
净宗亦属圆教。莲池大师于《弥陀疏钞》中,广引净土经典文句,佐证全圆之华严玄海,在净宗经典中具足无遗。
莲池大师概括为十点,说明净宗与华严无二无别:
1、无情说法同,2、一含无量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3、不动周遍同,4、见闻获益同,5、八难顿超同,6、出生无尽同,7、双垂两相同,8、教主法身同,9、不可思议同,10、顿齐佛境同。上述十种具体内容,恕不详引。净宗属圆顿之教,祖师大德多有阐述。吾人应于此判属,谛信不疑。
净宗亦复兼通前三教,净宗念佛法门在小乘教、大乘始教与终教中,或显说,或隐说,唯愿善根成熟众生念佛求生,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表证释尊无尽的悲心,净宗念佛法门的广大圆满。
综上所述:在天台判教与华严判教的体系中,净宗占有核心之地位,顿速圆融,称佛本怀,乃一代时教之指归,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至极圆顿。九界众生离此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是法,下不能普度含灵。诚哉确论。
- 《佛说阿弥陀经》第01课
- 《佛说阿弥陀经》第0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