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讲《心经》的,我们汉传佛教流传下来有一百多个版本。也就是说有一百多位大德讲过《心经》,有很多,我没有看那么多,只看了其中一部分,但是它们大体的内容都差不多。
中间对空性的层次的分析(后面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部分),我们汉传佛教有些解释停留在单空这个层面上(“单空”这个词汇,等一下我会给大家作一些介绍)。也有一些解释,一下就越过单空,到达他空这个层面,直接到心的本性上去。二转法轮的般若空性,能够说透彻的不多。因为我们的汉传佛教,比如禅宗、天台宗、华严宗,从一部论里面可以看出他们的基本宗旨,这部论叫做《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的观点基本上说的是他空中观见,里面说到心的本性、心的光明、心的作用。有些禅宗祖师用的就是这个见解,天台宗、华严宗用的都是这个见解。
从单空一下就走到他空中观,这是很危险的。如果不把它空透,一下就走到光明上去,这个“光明”很容易会变成常见。如果只是执着一个空性,而没有把这个空性完全和光明结合在一起,又会容易成为轻微的断见,甚至有些人说般若空性就是自空派。如果我们从境界上去看它(般若空性),比如我拿这种见解去修证,获得一种实在的境界,这个境界里面是不可能有断见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从思维上去看它,而没有往更高的层面走,就容易有一种轻微的断灭。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在见解上研磨这么深呢?为什么老是要在他空、自空、单空这些方面去研磨呢?因为空性很不好把握,非常的细微。有时候感觉自己好像已经证悟了,但实际上有可能是落在轻微的断见上,或者轻微的常见上。
有些人说:轻微的断见或常见只要用一个办法就可以彻底解决——不思维。不管轻微的断见或者常见,只要我不去想它、不去思维、不去感受,它就不可能是断见或常见。因为无论是常见或断见,它必须是在我心面前的一个对境。我把思维停下来(把对境干掉),完全不管,不思善不思恶。嘿,那个就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本来是可以这样的,但是如果你没有很深的观照,就会容易堕入无记。人被打昏了的时候,他也不想的。吃点麻醉药,打个麻醉针,他也不想的。那你会说:我不是打了麻醉药的那种不想,我的心还有明清分,可以清晰地观照到自身和周围,我这个时候是不是证悟空性呢?那也不一定的,如果我们在观照中没有对心很清晰地认知和断定,它还是算无记。
通过不思不想的禅定,人的能力会变的很大,会产生很多很多的神通。可以什么都知道,隔壁的蚂蚁打架,自己身上的气脉怎么运行,甚至他人的过去和未来都看得到,这些神通都有。但是,由于对产生这些现象的本质还是没有清晰的认知和断定,这个观照的能力也只能算是观照般若,不算是实相般若。你可能在了知外境上不是无记(无记就是不清晰、朦胧、不明白),而是很清晰,但是你在了知本性上还是无明,就是最根本的那个无明你没有解决掉。
如果修行到这种状态,他的境界会变得很高的,会去到无色界天,各种各样的神通会呈现出来。但是,一旦你的禅定消失,你就完了。比如色界天和无色界天的天人,他们就是可以处在很深的禅定中。无色界天的天人不会表现出功能来,因为他们的定的力量太深了,不会去管那么多。而色界天他们在禅定中有很大功能的。
大梵天他们也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但就是没有菩提心。因为他们没有菩提心的知见,所以没办法缘佛果。但是他也缘一切众生,他说一切众生都是跟我一体的,是从我的相续里面出来的。而且他为众生之忧而忧,为众生之苦而苦,很高尚的。但他还是跟佛道不一样,他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产生了众生,什么东西产生了他,他还是把自我跟众生分开。他说的“一体”,不是我们所说的般若空性的那个纯粹的一体,所以他还是没办法解脱。
因为这些般若空性的见解那么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闻思、研磨得非常细微。然后我们在修行中去观照,在观照般若的过程中才有可能认知实相般若,然后认定。这种认定不是像我们认人那样,它实际上是没有能认所认的,是自己认定自己:本质就是这个!肯定是这个!经过反复地研磨,反复地检验,通过佛经,通过上师的认证,通过各种各样的试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事物的本质确实就是这个,其他都是虚假的,只有这个是真实的,然后他就认识实相了。
认识实相以后,所有修行的功德、功能、作用才可以依据实相而扩展。因为它是实相,所以它不会消失,不像其他的功能那样会消失。这个宇宙中的神通,除了佛菩萨的那些神通以外,我们在过去世全部都有过,但是到现在都消失了。因为这些神通都是缘起现象,不是实相,它会消失的。而依据实相而产生的这些功德和功能,是不会消失的。它只会逐渐扩大,一直扩大,最后扩大到佛陀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遍知(佛陀不是遍能,而是遍知)。而且他有很多很奇妙的功用,可以大量地、飞快地度众,而且是不加勤作。佛陀度众不是像我们这样,要靠思维来要求自己。佛陀度众生像阳光一样洒下来,谁都可以得度,只要你不拿一把西花洋伞把它挡住。
但是我们基本上都有很多西花洋伞,不仅是一个,而是很多。所以要积资净障,净障就是清除我们接受佛陀的智慧和慈悲的障碍。怎么样净障呢?消除贪嗔痴,勤修戒定慧。落到后来还是没有什么窍诀好说——回去修。这是很多听法的人感到最悲哀的事情:我以为能够听到什么窍诀,拿回去修,明天就能成佛,结果你还是叫我回去戒定慧、闻思修!
佛法绝对不可能是靠一两天,或者听一个窍诀就可以成就的,很少有这种人。基本上还是要靠大量的闻思,然后很精勤地修行。当然你可能会说:我都不是那种闻思的人,我没办法闻思,我看到书就头大。其实你也可以拿窍诀,这个窍诀好像只是一句话或一段话,但是这个窍诀上的意义,也要靠你的上师或者你的指导者逐渐逐渐地告诉你。虽然你好像没有闻思,实际上你还是在闻思,只不过闻思的方式变了。虽然你没有通过书本一页一页地去看,没有去讨论“离开四边”,但是你还是要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做到某个阶段又应该怎么样,心的注意力要放在所境上还是能境上,有很多很多这类的细节。如果你的上师不告诉你这些细节,只是告诉你窍诀,你拿着窍诀也没办法的,你没办法着手。一般都是不喜欢读书的人会去问上师:好了,你不用说那么多了,我该怎么做?他真的不知道你该怎么做。
如果我们只是打坐,那这个好办,你只要狠心就可以。你只要坐在那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先坐半个小时,然后两个小时、十个小时,我死都不下来,呲牙咧嘴地挨挨挨。挨上一个礼拜两个礼拜,一个月两个月,慢慢禅定就有了。当然,基本上大家都挨不下去的。但也不能排除极个别狠心的人,他挨下去了,禅定出来了。但是,“观”是不能挨出来的,否则可能会越挨越傻。这真的是不行的。
所以一定要通过学习,通过闻思。即使是窍诀,也一定要你的上师给你解释,否则你就会在你的一些感觉或者现象中沉迷。如果感觉好爽好舒服,这是堕入“乐”。如果看到隔壁的蚂蚁在爬,看到一个人明天出门会怎么样,或者看到自己身上气脉的运转,什么都知道,这是堕入“明”。然后,如果他说:这些都是假的,我一定要证悟真相,我不思善不思恶,这就堕入“无念”,很容易变成畜生。所以说真正要修行就不能堕入这些误区。
关于“乐”、“明”、“无念”这三个大的误区,中间有很多细节,每个大误区里面有很多小误区。那么,怎么样避开这些误区呢?你得要有正确的见解。我们为什么要讲《心经》?《心经》就是般若见解的汇集。短短二百六十个字,如果把它展开来讲,可以讲很多。
以前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他在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时候,一个“大”字讲了三个月。我们会说:有没有搞错啊,这个“大”字需要讲三个月吗?我的堆堆比小朋友的堆堆大一点,这就是“大”。但是如果要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它可以分所境上的大、能境上的大,等等。
证悟空性的时候是没有大小之分的,所以以前米拉日巴可以钻进牛角里面,他还觉得里面空间很大。你会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我们的心直接就分别出大和小,大的东西不可能放在小的东西里面。但是我们做梦的时候,我们的房间那么小,却可以显现出千军万马,或者辽阔的蓝天、大海。五台山有一个那罗延洞,文殊菩萨经常在里面讲经。那个那罗延洞,我们去看了,前后最多十米深,一两米宽,很窄的,夏天都结寒冰的。但是在经书上有记载,文殊菩萨经常带着上万的菩萨在里面修行打坐、讲经说法。我们觉得二十个菩萨在里面就会塞满了,但在菩萨的状态里面,他觉得这个山洞很宽敞。那是不是我们看到它很小,菩萨却觉得它很宽敞?不是这样的,这只是你的想象。你在觉得它很小的时候,你就已经产生大小的分别了。这要怎么去体会呢?暂时没有办法的,但可以用梦这个例子帮助理解。只有在绝掉分别的时候,你才会知道“大小”只是妄念而已。
如果要真正明了这些东西,就一定要把知见磨得非常的纯熟。当然你可能会说:我确实没有这个能力,书也读不了。那么你就要去找一个很好的老师,让他利用窍诀和解析窍诀的方式来教导你。不然的话,你自己盲修瞎练,也许可以练出很多功能来,但是要真正达到解脱的话,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
照见五蕴皆空的“照”,实际上是直接地了知的意思。我们前面说“观”有两个层面:思维的层面和直接的观。直接的观就是照。因明里面讲了“四种境”(识取境的四种方式),其中一种是照了境。比如我一下看到你,你就是这个样子,这就是照了境,完全不经过思维的。我一下就看见面前的是花,手一摸,还是真的,不是塑料的。眼睛看到它的形色和容色,手接触到它的温度和柔软,这些都叫做“照见”。
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知见,那我们的照见是错误的。我们照见的色蕴不是空,我们照见的色蕴是实有。我们就觉得有个东西在这里,不管它是什么东西,它就是一个东西。这种照见是错误的,但是它也属于照见,是直接的照见,没有经过思维。经过思维是怎么样的呢?比如你把这个花拿到下面去,我完全没看到。然后你告诉我那里有个花,我心里面想象那个花,这就不叫“照见”,这叫“耽着”。我想象那个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实际上我完全不知道那个花是什么样子。但是因为我以前见到过花,我们对花有共同的了解、有共同的名称,然后我就会想象:可能是那样的。但是你把那个花拿上来的时候,可能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所以照见是直接的,但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的知见,我们的照见是错误的。文字般若就是帮助我们进行正确照见的第一步,我们要去读书,要正确地照见这些事物。不然的话,我们不会照见五蕴皆“空”,我们照见的五蕴全是“不空”。当然,佛陀照见的五蕴也是不空的,但他的那个不空就厉害了,它是光明!我们照见的既不是空,也不是光明,我们照见的就是实有的物质。我们依据它而获得快乐和痛苦:比如依据子弹,一枪打来,我就没命了,或者会很疼;依据一个人对我微笑,我就高兴;依据大家对我尊重,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度满足。在我们的感受中,肯定就是有一个东西。这是一种错误的照见,它不是事物的本质,它是我们凡夫人的照见。但在因明的层面上,它是成立的。如果换一个词汇,它是“现量”的,它不是比量的那种照见。
如果有了文字般若,我们进行第二步的观照般若的时候,在这个观照的过程中,因为知见的熏习,我们照见的事物就会开始产生变化。开始的时候它会变得如梦如幻,禅定深了以后,它可能会变成光或者像青烟一样的东西,就像《道德经》里面讲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然后慢慢就会发现事物的真实本质是什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没有到达实相般若的时候,它还不能算是照见法性的光明和空性,但是外境会产生变化。这个过程就叫做观照般若,这个也叫“照”。在“照”的时候,所境会产生变化的。我老是说所境的变化,其实所境的变化就是能境的变化,因为能所是一致的。但是我们在描述的时候,一般只说所境的变化。这是观照般若。
观照、观照,照到很厉害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它的本质,它的本质就是空性。它既不是青烟,也不是光,也不是明点,都不是,而是空性。还有跟空性一体的,实际上就是空性的,可以称为光明,所以叫明空双运。这个时候就是实相般若。这个时候,不管是什么蕴,它都是空。照见五蕴皆空的“照”就是这个意思,是直接的认知。
但是“照”有不同的阶段,我们凡夫刚刚开始的照见,比如我一下就看到:你是个男师兄,她是个女师兄,这个照见在世俗中肯定是准确的。如果我一下看到她是个男师兄,那我不是眼睛有问题就是神经有问题。这用术语来说,叫做“倒世俗”,是一种很错误的认知。加上文字般若,我闻思以后,我知道虽然你是个女师兄,但你是空性的。虽然我看到你的样子,但是我的思想已经认为你是假的,没有本质,甚至我的思想会暗示我自己:等我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消失。这种自我欺骗很厉害,但是这种自我欺骗实际上就是修行,这种修行就叫做观照般若,是实现实相般若的一个过程。观照到一定的时候,我会真的发现不管你消失或不消失,其实你都是自心本性的一种显现。这个时候我就开始知道:哦,原来你是佛!因为你跟我的心的本性(法性)是一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时候就实现了所谓的实相般若,我们的观照就达到了目标。所以说,要“照见”五蕴皆空!
为什么要照见“五蕴”皆空?而不是只照见“一蕴”皆空?五蕴是什么?从人的个体来讲,五蕴就是组成人的相续的五个部分。按佛教的理论来讲,人的五蕴能不能代表一切呢?其实人的五蕴能够代表一切,整个世界可以包含在我的识蕴中。那么,别人的阿赖耶识可不可以包含在我的阿赖耶识里面呢?这不行,但是我可以缘他的阿赖耶识。从“缘”这个角度,我也可以说别人的阿赖耶识包含在我的阿赖耶识中。
这怎么解释呢?我们经常说:所有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也就是说,每个众生在我的阿赖耶识里面起码有这么一个种子(他做我父母的种子)。否则我怎么可以说他做过我的父母呢?他只要做过我的父母,就会有种子在我的阿赖耶识里面留存下来,我就跟他有缘。只是这个缘有深有浅,这一世的父母的缘要深一些。无数劫以前,释迦牟尼佛也做过我的父母,他也跟我有缘。但是那个时候他可能不是佛,只是一个普通的众生,我也是一个普通的众生。从本质上来说,每个众生跟佛都有缘,绝对无缘是不可能的。如果绝对无缘的话,我们经常说的“所有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这个原理就不成立。只是这个缘有深有浅,太疏远的这种缘,我们就叫它“无缘”。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玄奘法师去印度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玄奘法师的那个时代,很多佛经都还没有过来。特别是第三转法轮的这些佛经,都还没有过来,当时的教界就有争论:众生的本性到底是不是佛?
有一种理论叫做“如来藏缘起”,就是说一切都是法性的缘起,众生只是在法性上起了执着。所以佛陀在证悟的时候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是因为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就确定了所有众生就是佛。但有些派别(特别是唯识这一派)说不是,“一阐提”这部分众生完全断绝了善根,是不能证得佛果的。所以他们说“所有众生都有佛性”是不成立的。
“一切众生都跟我们有缘”,实际上是基于“一切众生都是佛”这个理论而得出的。如果一切众生都做过我的父母,那些已经成了佛的众生,他们也做过我的父母,那么我跟以前的佛都是有缘的。依据这个,迟早有一天我也会成佛,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可能是无数个阿僧祇劫,但是你不能说我绝对不能成佛。这个理论实际上是基于“一切众生都是佛”推出来的。如果说“一阐提”不能成佛,那他以前跟已经成了佛的众生所结的缘算不算数呢?这也算是善根嘛。如果众生的本性都是佛,那他就具备了成佛的最基础条件。
这两个理论,大家听起来可能会觉得有点复杂,可以不去管它。但是理论探索到深处的时候,它一定会联系到实际的修行。当然,如果是真正实修的人,也不用搞这么深,搞这么深就容易变成学究。如果从学究里面爬不出来,那就很悲剧了。尽信书不如无书。依文解义,万世佛冤!一头脑的书,却完全不知道它的真实含义怎么在我们的相续中运用。
《心经》里面有这么一个问题,我把它拿出来跟大家聊一聊。《心经》里面实际上说到二转般若和三转般若,中间有很多细节的问题。我们经常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词汇,说起来很顺溜。既然你已经见到“色”了,那就应该见到“空”了。也就是说你见到了“色”,你就可以知道空性是什么。知道了吗?
很多人找二转般若的麻烦时就是这么找的。你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我们见到了“色”,就应该见到了“空”。你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还加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就是说,色和空完全是一样的。既然是这样的话,我见到了“色”,我就应该见到了“空”。那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只要眼睛一睁开就证悟了,我见到“空”了嘛。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这是二转般若在理论上的一个瑕疵,所以佛陀为此再说了三转。但是依据这个理论,一个人如果真的是证悟了,他也不会说证悟的空性不对,它跟三转说的如来藏是一模一样的。它只是在说法上把如来藏的空性这部分,做了非常详尽、非常系统的描述,但是它就是没有去说如来藏的光明。第三转的时候,它就把空性和光明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来说。所以,在说法上三转法轮是最完美的。但是在境界上,二转和三转法轮完全是一致的。是这个样子的,有这么一个差别。
我们汉传佛教在这个方面的辨析不多,但事实上它就是这样的。如果你们希望对空性有所了解,我们以后有时间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很深的探讨,这很有好处。因为这个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只是说一些理论,但是你实际去修行就会发现这些理论对我们的修行利益之大!非常之大!修行越到后面,你就越觉得理论重要。比如禅宗的那些老参,他们根本就不谈打坐厉不厉害这些东西。你说不倒单这些,他理都不理你。直接就是见解,一上来就说见解。两个人一说,就开始斗机锋。他们说见解,是不可能去背书的。
以前六祖问神会:“什么是佛祖西来意?”他说:“是我们的本性——如来藏。”六祖啪一巴掌:“你这个知解宗徒!”意思就是:你这个只会背书的人。他们斗机锋就是要用自己的境界、自己的话说出来。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完全跟书上的那些术语没关系。用自己的话说,如果你听不懂,那么你就可能被逼出这个悟境,或者说明你根本就没有到达这个境界。我们一般认为斗机锋好像就是“他这句话说了,我该怎么说”,你要是不懂,你无论怎么说都是错。你要是懂了,你可以随便乱说,它都不会错。他坐在椅子上说自己的椅子,他会错吗?如果那个椅子在屋子里面,你在外面凭着想象说椅子,你怎么说都是错。所以说斗机锋的时候,一定要坐在椅子上,也就是保持在证悟的境界中去说。如果两个人都在悟境中说,就成了游戏!如果你不在悟境里面,我在悟境里面,我斗的时候就有可能把你一下识穿,你也会知道自己不对。禅宗的斗机锋有接引的作用。比如我说一句“捞摸不到”,你可能会一下就明白这个空性不是对境性的东西,只要是对境性的东西我就捞摸得到。你有可能体会得到,是吧。如果你问:不是对境性的东西,那是什么?这又成了对境性的东西。所以这里面的很细微的这些细节,要自己去体会。通过这种斗机锋,有可能就把你接引了,一下你就明白了,这是它的一个作用。
还有,如果两个人完全都不懂,你说一句我说一句,那就叫闲扯。我们现在大量的机锋就是这样斗的,扯蛋的。所以他们把机锋的“机”变成了母鸡的“鸡”,“锋”就改成疯子的“疯”。“斗鸡疯”!所以在两个人中,至少要有一个是得证者,是开悟的人,那个斗机锋才有意义。否则就真的是母鸡的“鸡”,疯子的“疯”。毫无意义的,很搞笑的!
五蕴的第一个是色蕴,然后是受、想、行、识。“色”是什么呢?“色”在佛经里面叫积聚。那么它是不是指很多细微物质的积聚呢?如果是细微物质,比如夸克物质的积聚,那你就完蛋了,你就变成了唯物主义者!我们的唯物主义就认为这些东西是分子原子积聚而成的。
佛教说的这个“积聚”是什么呢?是心的种子和习气的积聚,大家要这么去理解。在《阿含经》里面讲“色如聚沫”,就是像泡沫的堆积一样。那泡沫是什么呢?它也是另外的泡沫的堆积。我们经常说“法由因缘而成”,各种各样的因和缘凑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法,那因缘本身又是什么呢?它又是因缘!因缘套因缘,因缘套因缘……但它总要有个最小的东西,那个就是所谓事物的本体!
我们要照见所有的因缘到了最后什么都没有,那个叫做“不可得”。 “须菩提,我在燃灯佛那里有所得吗?没所得!因为没所得,所以他就授记我成佛!”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如果你抓到一个东西,你发现因缘里面有一个有实质的东西,你就不可能证悟到“不可得”。
如果我们悲观一点地去想:我们修了半天,最后是一个“不可得”,什么都没有,悲剧!不是的,“不可得”不是断灭,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我们会发现,我们所有的分别、妄念、烦恼,有实质的、对境性的希求都是不可得的。而法性的光明会在“不可得”中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让我们得到证悟!这个“不可得”,绝对不能把它想象成什么都没有。“不可得”是什么呢?是指对境性的任何一个东西都是不可得的。对境性的东西没有了,能所消灭了,但是光明始终都在的,你会发现那个就是本体,那个可以称得上是空性。当这些执着、分别都没有了,还剩下这个光明本体的时候,这就叫做“他空中观见”。
我们可能会问:其它都没有了,只有光明存在,这个时候的光明是不是可以找得到的一个东西呢?找到成为对境的东西,马上又变成常见。那要怎么办呢?我们要在直觉中觉受到、证悟到它虽然是光明的,但也是不可得的,它也不会成为一个对境性的东西!虽然是孤明炯炯、照见一切,但是永远都找不到它的本体,这个时候就叫做“明空双运”。一下就变成了禅宗讲的自心本性。“自心本性,本不生灭,又能生万法”。
我们都读过《坛经》,六祖首先是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初初地悟了。我们说他那时候悟得不彻底,汉传佛教说他证悟的是偏空(它没有用“单空”这个词)。“单空”是在藏传佛教里面用的,“偏空”是我们汉传佛教里面用的,但是意思都是一样的。然后他到了东山,找到了五祖。他在那里,腰上绑那么大一个石头杵米,杵了八个月。如果我们去杵米,杵八个月,试试看行不行。不要说八个月,八个小时,立即就说:算了,我还是回来打麻将比较舒服一点!一个人的证悟和他的希求心有绝对的关系,希求心极其强烈的人才有可能证悟,才有可能有这种机会去证悟!否则的话,绝对不行。然后,八个月以后,五祖把他引到了自己的方丈室里面,有些解释说是用袈裟围住他,实际上不是,是用袈裟把窗子遮住,怕外人看。因为佛教团体里面的争斗是非常吓人的。当时六祖得了道以后,甚至有人追杀他十几年。在佛教团队里面,追杀哦,很恐怖!五祖也知道这些争斗,但他也没有办法。你会问:五祖是大菩萨,他怎么会没办法?他也没有办法,他也只好这个样子。传道了以后,为了避免追杀,五祖自己划船把他送走:“你快走,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你赶快自己搞定自己!”五祖把衣钵传给了他,他就跑,后来真的有很多人追杀他,追了十四年。平息了以后,他才到了我们广州著名的光孝寺,在那里落发。广州是一个对我们禅宗有极大贡献,有灿烂光辉的禅宗历史的城市。
五祖当时用袈裟把窗户遮住以后,才给六祖讲,同样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实际上他只是理解了前面的“应无所住”。“应无所住”就是真正的自空,心完全没有执着,但是他不知道心没有执着后的光明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他的理解是偏空。人的心完全没执着了,就会觉得好像是什么都没有了。快乐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实际上它是一种状态,是不对的。
到了第二次,他理解了“而生其心”,这个心就是光明,是真正的胜义菩提心,他一下就明白了。所以,他马上连续说了五个著名的“何其”:“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它既不生灭,又能生万法。
这好像是矛盾的。在民国时代,在南京有个“支那内学院”,那帮人是学唯识的。他们就不理解这个东西:如来藏本来是不生灭的,你说以如来藏为基础能够产生世间万法,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呆板!他不知道不生灭的同时就是生灭;生灭的同时,它的本质就是不生灭。这样才能完全体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然,色和空就分开了。他把不生灭当成了对境性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死的,不动的。这实际上就是根本没认识到如来藏,如来藏的不生灭就在生灭中间。生灭的实质是不生灭的。
怎么去体会它的实质,那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但是我们在见解上,就可以确定不生灭的同时就是生灭。所以说,“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但是它又能生万法。通过对这些知见的反复研磨,我们起码在逻辑上会明白如来藏这个学说不是错误的。如果如来藏这个学说是错误的,那我们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全部都完了,整个汉传佛教一千多年来,全部成了邪魔外道。
支那内学院那边把《大乘起信论》说成是伪经,《楞严经》成了伪经,《地藏经》成了伪经,《圆觉经》成了伪经,《维摩诘经》都成了伪经。他的基础理论就是认为如来藏是不动的,不生不灭的。既然不生不灭,你说它能够生出万法,那就是错误的。
其实都是如来藏。为什么有圣凡之分呢?当它生起的时候,没有执着,它就是如来藏;当它生起的时候,有了二元的执着,它就成了轮回。就这么简单。在事物现起的时候,我们要体会到它的空性,它是非二元对立的。刹那之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当然,说起来比较容易,做起来很难。那么,怎么去做?消除自己心上的执着,然后你会发现这些东西并不会妨碍你。慢慢慢慢,它就会产生变化,在观照的过程中产生变化,最后就会变成净土,娑婆就是净土。其实我们现在所坐的地方就是净土。但是你会说:不是吧,极乐世界在十万亿佛土那么远。其实不是的,就是在这里。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这些现起本来就是法性,但是经过我们的六根捏造,就变成了这个样子,而且非常的坚固。
捏造的第一个坚固,最厉害的东西,就叫做“色蕴”。就是这些东西,都是捏造的。捏造了色蕴出来,我们通过五根都可以感觉到,意根也可以去思维色蕴。我们眼睛看到的是形色和容色;触识可以感觉到软硬、冷暖、轻重;鼻子可以闻到气味;舌根可以知道酸甜,等等。我们的五根都可以了知色境。我们了知它,但我们不觉得它是空性的。本来它就是空性的,但我们了知不到。我们了知到的,就是我们的六根产生的这些现象,然后我们就在这些现象里面找快乐,找悲伤,或者说它带给我们快乐和悲伤。我们尽量让色境满足我们自己,不好的色境,就消灭它。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奋斗、事业,是不是这样的?
如果这种奋斗和事业能够真的让我们快乐的话,那你可以拼命去干。事实上,你根本就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甚至是我们用来找外境的这个身体,它都会衰败,那更何况是外面这些东西。这个花,它现在是香的,三天以后,你看它香不香?还有,我们能感受色境的这些器官也会衰退的,包括意根都会衰退的。最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我经常讲的:谈恋爱,初恋的时候,十八九岁,两个人手一摸眼睛一看,脸就红了,激动的不得了!结婚七年以后呢?左手摸右手,这个大家都知道。我是说佛法,大家不要想歪了,我们只是说它的道理。就是说能感也会衰退的。所境的变化和能感的衰退,就导致我们在外境永远找不到真实的快乐!它到最后都是苦,这就是苦谛。
所以佛陀才出来说:不用担心,不用着急,我告诉你一个方法,你可以视诸法皆空,达到涅槃寂静。唯一的出路就是这个,这是我们修行佛法的利益。当我们认识到能感和所感实际上都是空性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在它上面找快乐。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涅槃寂静,永恒的快乐,常乐我净的那个快乐!这是修行佛法的利益!这个就不会因为生死、外界的变化而有所消减,它永远都是那个样子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它的本体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但它的量会不停地扩大,一直达到佛陀的那种状态,那就连大小都没有了,这就是我们追求佛法的目的。
这些色境都是由我们的五根捏造出来的。当然,有一种色,叫做法性色,或者叫意色,就是意根的对境。但是我们一般是不说这个色的,我们还是按照普通的说法。讲分类的时候,可以有法性色。但是,我们现在只是从前五根去说。色蕴,在《楞严经》里面叫坚固妄想,这是色蕴的特点。色蕴就是比较坚固,所以我们就以为它是真实的。这个塑料的东西,如果我们把它放在野外,不去管它,几百年以后,可能它还在那里。当然它的胶可能会变硬,或者风一吹就散了。比如古代一些陶瓷,埋在地里面,如果环境好一点的,它还会保持陶瓷的特性,如果我们把它拿到外面风吹日晒,几千年以后,你可能还看到它的样子,但是你“呼”一吹,它马上化为粉末。它是在变化,但是这个变化很慢,因为它太坚固了。
它是我们心相续中的坚固妄想。虽然它没有实质,但是你长期地捏造坚固妄想,这个力量就非常厉害,成为一种在那上面的定。那叫做器情不变、器情顽固、坚固妄想。其实它还是在变化,只是这个变化的过程非常缓慢,所以我们就认为它是真实的,所有的物质都是这样的。如果物质没有一定的稳定性,我们就完蛋了,天天都是“5·12”大地震,或者天天都是“2012”,那就可怕了。就是因为这种稳定性,所以我们就认为它是真实的。
其实我们在修行中也有利用这个的,可以修一些观想性的法。比如,我们净土宗有观想念佛,首先是观日,然后观水,《观无量寿经》里面有讲的。如果你长期观想一个东西,观太阳或者观佛像,观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或者观观世音菩萨。非常专注地观,掌握一些要诀去观,长期这么观,他就真的会出现在你面前。真的会出现在你面前,你可以摸得到的,还可以跟他说话。有些很厉害的修行人,观想佛菩萨坐在头顶上,他会不知不觉地伸手去摸的!一摸,怎么摸不到呢?这是密宗的生圆次第。观想得比较成熟的时候,首先会在梦中跟他观想的佛菩萨说话,或者一起玩,等等。到后来,醒着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但其他人看不到。然后,他把自己也观想成佛菩萨,做到很深的程度的时候,其他人也看得到。
那我们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行呢?现在的人在座上坐三分钟都坐不住。人家坐了几十年,天天都是干这个事,我们可以吗?你如果不用几十年时间沉浸在里面反复地观修,你肯定做不到。你想要做到的话,你得天天这么去做。
当然,这是比较困难的一种修法,是建立性的修法。我们学的空性是破坏性的修法。什么叫破坏性的修法呢?它说万法都是假的、空的,它采取放弃的方式去修。刚才说的观想的修法,它是通过建立的方式去修。天天这么去观想,连佛菩萨脸上的毫毛右旋,都观想出来;眼睛的黑和白,毛发一根一根的,清清楚楚。所以这个人的观想能力会非常厉害,如果他进入到观想的状态里面,拿刀刺他都没有感觉的,他的注意力可以集中到这样的程度。你说可能吗?真的可能的!很简单,你去打架或者在战场上打仗的时候,挨了一枪都不知道,继续打。注意力全部被打仗吸引过去了,挨了枪还不知道。打完了以后,一看到血,“嘣”!昏过去了。注意力高度集中,长期培养,它就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但是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哪能集中注意力啊?不停地散乱,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听法两个小时都挨不住。要想很多,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想那样,根本没办法专注。没有专注的话,你要靠这种建立的方式来修行就比较困难。但它也并不是不可以,也可以的。
那么你会说:这些东西我没有去观想,它自然就出来了呀。不是的,这是我们无数劫以来长期观想、串习的结果。所以它叫习气,物质实有的这么一种习气。它就会通过我们的前五根表现出来,耳朵听到声音,眼睛看到东西。它只是一种习气!这就是色蕴,色为坚固妄想。
然后是受蕴,受是接收领纳的意思,在《楞严经》里面叫“虚明妄想”。为什么叫“虚明妄想”呢?因为受的本体抓不住,你不知道什么叫受。你说是心在受。但心是什么呢?全身上下都找不到一个叫“心”的东西。你去找,找不到,所以它叫“虚”。但是它明白,你有什么受,你肯定明白的。比如快乐、痛苦,你自己明白的。但是我说:请把你的快乐拿出来给我看一下。你拿不出来的,你只能“嘻嘻嘻”这样子,这其实是你脸的肌肉在动,你的快乐在这上面发生。所以它叫“虚明妄想”。受为领纳,蕴是堆积、覆盖的意思。第一个,它有堆积的意思。第二,覆盖,是覆盖我们的自心本性的意思。这是受蕴,受为领纳,它也叫“虚明妄想”。
然后是想蕴,想蕴是什么呢?想蕴叫做“取象思维”。比如某个东西一出现,我们马上知道是什么,这叫做五俱意识,一下子就上去了。然后开始想:这个东西是我的,这个花是黄色的,这个花要春天开才好……各种各样的思维就上去了。想蕴的法相是取象思维,它的特点是融通,《楞严经》把想蕴称为“融通妄想”。什么叫“融通”呢?它把眼耳鼻舌身这五种外境在头脑里面进行组合和检测。分析过去,分析过来,同时又把它组合过去,组合过来。我们经常干的就是这个事!通过这种组合,我们可以搞成房子等等这些东西,为我所用。检测它,分析它的体性。医院里面经常干这个事,把你的血抽过去进行检测。原来里面有什么细菌,然后用各种各样的分子原子组合形成的药来治你。思维就起这个作用,它叫做“融通妄想”。
然后是行蕴。行蕴是什么呢?行蕴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造业”,就是我们的各种各样的情绪的流动。造业以后是会积聚的,它会在我们心里面留下种子,同类的种子就会堆积,这个堆积就会成为蕴。而且堆积了以后,它会在我们的相续里面成为一种很大的力量,而覆盖住其它的力量。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昨天我一不小心中了六合彩,这会让我的身心一直处在愉快中,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我遇上其它的灾难,或者是对金钱失去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快乐或者悲伤就会堆积,它就会成为一种主要的情绪。我以前看到这个人就很讨厌,但是我那天中了六合彩,看到他也觉得很可爱。所以说,它会起到这种覆盖的作用。还有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谈恋爱,刚刚爱你的时候,你什么都好,你放屁都香,因为恋爱这种主要的力量把你其它的判断覆盖了!然后,不要七年,我们现在比较快,一般七个月就结束了。这个力量降下去以后,我会看你什么都不对,左也不对,右也不对。另外一种不好的东西出来,又成了覆盖,相续中最大的力量就会成为大势至,就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它会成为主宰你的相续的一种力量。
我们修净土的为什么要念那么多佛号呢?就是要让我们念佛的力量成为大势至。所以,接引我们的一定要有大势至菩萨。念佛法门是大乘法门,是个慈悲的法门,而且以音声修行居多,所以要有观世音菩萨。念佛法门成立的根本是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一定要有阿弥陀佛。西方三圣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说,“蕴”就是有覆盖的意思。
那么行蕴是什么呢?行蕴就是我们的各种各样的情绪。行有两种,一种叫做心不相应行,比如外面的势力、日月、时间等这些东西,好像跟我们的意识不太相关。还有一种就是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跟我们的心直接相关的。这是行蕴,说白了就是各种各样的心所(情绪)。不停地动,一会儿嗔,一会儿贪。
唯物主义认为,只要不被逮住,贪了就算了。偷偷在家看黄色片,只要不被别人知道,就觉得这没什么。如果被人知道了就不好意思。其实不管别人知不知道,你都要倒霉的,那个东西会完全在你相续中留存下来。只要是出现在你的知觉的,都是你的种子的现行。现行以后它又变成种子,这叫“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没有一个跑得掉,所以说因果不虚。不是说我们做了坏事没被惩罚就是跑掉了,这只是暂时跑掉而已。到后来,你自己的相续会惩罚你。不是有个上帝或审判者,真正的审判就是你种下的这些种子。
行蕴的特点就是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今天那样,明天这样。我们的相续基本上都是在行蕴里面流动。它会造作,它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我们经常说“修行修行”,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指对治行蕴。比如,菩提心是对治我们不慈悲的这种心态;出离心是对治我们贪着的心态。我们的修行大部分都是对治这些行蕴。
我们凡夫的心,不是仇恨就是贪爱。我们脸上堆着笑容的时候,一般都是在贪。我经常观察银行里面的人数钱,那个眼神之温暖,就像我看到我女儿一样!而我们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个都是面无表情的,如果你一不小心碰到他,他瞪你一眼:有无搞错啊,你无挨(爱)我啊,我好辛苦(幸福)啊!(他们嘲笑广东人,一个年轻的女孩子碰到了一个老头,那个老头说:你不要挨着我,我很辛苦。用广东话说:你无爱(挨)我,我好幸福(辛苦)。这个女孩是北方人,她说:我还会“爱”你吗?你这么老!哈哈哈……这是个玩笑。)
我们很多人都是很不快乐的,不快乐就是因为他对这个环境不满意,甚至对自己都不满意(心对自己不满意,自己也会成为外境的),过得很辛苦。所以我们要去爱别人,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爱别人的时候,心是温暖的。心是温暖和柔软的时候,你自己也会快乐的。不信就试一试,脸相都会变的。长期修习慈悲心的人,他慢慢就会变得很慈悲。他不是故意装个慈悲相,他长期训练菩提心,面相自然就变成这个样子,他没办法不是这样子,因为相由心生。
行蕴为造作,《楞严经》里面叫做幽隐妄想,它很复杂、很细微。非常的细微难明,所以它叫“幽隐”。女孩子的行蕴一般都是非常的幽隐;男的还好一点,男的就是想蕴特别发达,动辄就去分析。女人总是不去想的,她的相续里面的大势至往往是各种各样的情绪。她的情绪决定了一个事物以后,她所有的思维都是基于这个行蕴出发。比如她爱上了一个男人,那么她的思维全部都是从爱他的角度出发,所以他什么都是好的。这个人再坏,她都能找出一个很完美的理由。这是女孩子的特点,所以上当的都是她们。
行蕴的细微,就会造成受蕴也很厉害,因为行蕴的变动会影响受蕴的。贪的时候就会很快乐,嗔的时候就很难受。所以她的行蕴很细微,同时也导致她的感受非常的强烈。
记住,这个“受”并不是触受的受,不是感觉冷暖这种受,而是心里面感到快乐、悲伤和不快乐不悲伤(乐、苦、无记三种)这种受。当然,有不同的苦、不同的乐、不同的无记。
如果把女孩子的行蕴调动起来,她基本上要上当的。比如一个男的去追女孩子,给她弄两朵玫瑰花,搞个烛光晚餐,立即投降!搞个戒指,有什么用啊,又不能当饭吃!然后说两句漂亮的话:你是天上的星星,我是地上的乌龟,你在天上眨一眨,我在地上爬一爬,你眨得快,我爬得快!女孩子百分之百会上当。为什么呢?调动行蕴引起她的受蕴,让她所有的思维都围绕这个跑。我不是教你们泡妞啊,我只是想说明一个现象。
男的就不同了,男性的色蕴能力和想蕴能力特别强大。女人的想蕴特别差,所以从古到今没有一个哲学家是女的。有半个——西蒙·波伏娃,只能叫“半个”,为什么呢?因为她倡导了女权主义,最后却去依附她的男人沙特,所以只能叫她半个思想家。自己创造的东西,她自己都不去实践。
男人的色蕴能力很强,五根的能力特别强大:男人很少炒菜的,但炒得好的都是男人;补衣服本来是女人做的,但高级设计师大部分都是男的,虽然他们都有点女里女气的,但毕竟都是男的。男性在想蕴和色蕴方面都特别厉害,女的就是受蕴和行蕴比较强大。
所以在修行上,在解除执着上,男性和女性要采取相应的不同的措施。
然后是识蕴,识蕴就是前四蕴的一个基础。造成前四蕴的是什么呢?是分别,或者叫了别(汉传佛教的唯识里面叫了别,藏传因明叫分别)。“了别”是什么呢?当一个事物出现在我心面前的时候,我知道它和另外的东西不同,这就叫“了别”。
了别有两种,一种是无分别识的了别,比如两个东西放在这里,我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它们不一样,这就是一种了别——眼识。还有,声音的出现,每个音频都不一样,正因为音频不一样,我们说话才有意义。如果声音都是嗡嗡嗡……这样有什么意义啊?也有点意义,火车的鸣笛声,让我们知道火车来了。
了别的一个意思是,心一下就知道两个东西不同。还有一个,就是意识附加上去:这个是白色的,这个是咖啡色的,这个味道是这样的,那个味道不一样。这是思维上的想法,变到想蕴上去了。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它们的来源就是分别,是心识在分别。所以识蕴 被称为“颠倒妄想”。识的作用为了别,它的特点是“颠倒妄想”。为什么叫“颠倒妄想”呢?因为本来全部都是如来藏,全部都是一样的,它一下就了别成不同了,而且还分了“能”、“所”,于是轮回就开始了。因为不同,所以我们就取对我们有用的,变成了贪;没有用的,我们就忽略它,变成了痴;对我们有害的,就干掉它,变成了嗔。不管是个人、团体、国家,全部都是这样的。它的基础就是识,所以把它称为“颠倒妄想”。
识蕴的“蕴”的意思,就是“识”也会堆积的,它肯定会堆积在我们的相续里面。“识”产生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都要有相应的种子。
种子是什么呢?我们不要把它想成好像是稻米种子放在我们的相续里面,这样会放不下的,太多了!它就是心的一种可能的力量。它并不是以物质的方式存放在我们相续里面,而是一种可能的力量。这种力量,我们怎么理解它呢?比如我们两个在街上碰面,本来你并不是仇恨我,或许你当时正在想起过去受到伤害的事,眼神变得非常凌厉。我一叫你:喂,某某某。你回头一看我,我一下就看到你的这个眼神,我马上就觉得你在仇恨我。好了,它就变成了我相续中的种子。
这个种子,我们唯物主义把它解释成是一个脑细胞在头脑里面成形了。其实不是这样子的,它就是我们心里面的“你曾经恨我”的这么一种东西。下次我再看到你,第一刹那就想到你的眼神,那个种子就现行了,所以我可能对你的感觉非常不好。
我们很多女孩子第一眼看到一个人,就说:这个人好凶哦,这个人憨憨的。其实全部都是这些无聊的种子在头脑里面的堆积,她的判断基本上都是错的。她不像男人那样,先观察一段时间,然后再进行详尽的分析。但是在分析的时候,经常会拿不准材料,所以分析出来也是错的。男的女的皆挨刀,凡夫就是这样的。
我们不能像佛陀那样:佛陀一看到你,就能准确地照见你的过去、未来 ,你的过去、未来在他那里全部都是当下,他那里没有时间。你出现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你什么时候成佛,所以他心情好的时候就会授记你成佛。我在“诽谤”佛陀,我说他有心情好的时候,意思就是说他还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佛陀没有心情不好的时候。)
佛陀一定是以化身的方式来授记众生,他的法身很清楚这个授记会对你有什么影响。而且你该有此福报,你已经种下了佛陀来授记你的业(因),所以它不会影响你成佛,只会加速你成佛。佛陀所有的授记都带有加持作用,佛陀是非常伟大的。
这个五蕴,我们就这样大概了解一下。
现在关键是要“照见五蕴皆空”,而且还要“度一切苦厄”,这个才是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五蕴的覆盖作用,就会导致我们轮回。生起“色”的时候,我们就有好和坏的判断。有好和坏的判断就会有“受”,好的就是乐受,不好的就是苦受。然后,为了避免不好的受,获取好的受,我们就要去思维——“想”。思维的堆积就会引起心的造业,行蕴就开始了。
行蕴是很厉害的。比如,我喜欢我的女儿,我想到她就心里面充满了温暖。这是在造业的,贪念的业在堆积,不停地这么堆积。如果这个贪爱的业大过我想往生的业,我在中阴的时候就会满脑子都是我的女儿,把阿弥陀佛忘光了。如果这个时候我女儿正在结婚,我就可能投胎变成她的儿子,甚至变成她的女儿。这个事最好不要发生。
我有具体事例的:有一年我去藏地,他们开错了车,那个车子不停地坏。那个时候是冬天,花了一天时间才到马尔康,中间要翻山,那个时候很多隧道都没有打通。我真的在路上差点死了,冷得我感觉到身上的热力在一分一分地离开,我已经感觉不行了。幸好当时一个出家人把我包住,然后给我倒热水。否则的话,我就不可能在这里五蕴啊四蕴啊,我什么蕴都没有了,只剩下“苦蕴”。
那个时候我已经修行很长时间了,十几年了。那个时候哪有想到阿弥陀佛啊,第一念就是我女儿。我女儿怎么办?我好想见到她,就是这么一个念头。那个时候如果我真的死了,那就完了。我们平常想念佛的时候就可以念佛,但到了那个时候是不行的,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相续中哪个力量最大。如果那个最大的力量不是往生的力量,你就不能往生的。还有,我们观修空性,如果我们在梦中不能做主,那么就不一定能够在中阴的时候做主。所以一定要串习,串习才能成量。念佛也要拼命地念,以前那些祖师们,比如永明延寿大师,一天十万声,连续好多年。我们每天念个三、五声“南无阿弥陀佛”,就说:我有信心往生。不是这样的!
我再举个例子,“5·12大地震”的时候,我正坐在一个十二楼的房子里面,跟一群师兄在一起做一个佛事。做着做着,房子就开始摇了,那个摇不是摇到外婆桥,如果“嘣”的一声下去了,那就是奈何桥。那个摆动的幅度大概是一、两米。开始的时候还觉得没什么,几下以后,看到那个电视机往下倒的时候,我就慌了:惨了,我马上要死了!根本就没想到念“阿弥陀佛”的,第一念还是我女儿,然后第二念才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平常的修行在临急的时候能不能用得上,很难讲的。一定要把信心修得非常的坚固,临终的时候才有用。如果那个时候想的还是我女儿的话,那就完蛋了。当然你们想的不一定是女儿,可能是儿子,或者是人民币、股票、房子,那就更悲惨。所以说,我们平常的修行绝对不能随便搞两下,然后就自己对自己授记:我绝对没问题了,这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当个真,是吧?
如果空性修行到一定的时候,他随时都处在那个空性的境界里面。晚上只要一做梦,他马上就是这个样子,那么在中阴时候,他肯定有把握。念佛也是一样,念到随时都是“阿弥陀佛”,这个叫一心不乱。念佛有几个境界: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实相念佛(或者叫念佛三味)。如果你不能达到很深的程度,那么起码要做到“一心不乱”。
净土宗里面的“一心不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争论很大的。有的说它就是要证悟;有的说它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念佛。说得比较低一点的,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念佛。这个要求很高,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念佛!比如有人突然上来给你一刀,你不能够是:哎呦,你要干什么?我要报警!给你一刀,你也要“南无阿弥陀佛”,这样才行的。飞机出事的时候,也要“南无阿弥陀佛”,要这个样子的。这个样子的话,你中阴往生就很有把握。还有,在睡梦中,有时候很多妖魔鬼怪来追你,你也要想起念佛。好多人说:我曾经有过。有过一次是不行的,要天天这样才行。为什么呢?万一恰好那一次不是做梦而是中阴,你就那一次没有念佛,完蛋了!
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对自己的修行作授记,不能轻易判断自己一定会怎么样。这是对自己的慧命完全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一定要把它当个真才行。
刚才我已经把“照见”说了一大堆,那么“照见五蕴皆空”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五蕴完全没有实质。空是什么意义呢?等一下我们会在讲“色即时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时候来解释。“照见五蕴皆空”的表层意思就是五蕴不再影响我们往生,不再影响我们证悟空性。如果用很术语化的解释,就是照见五蕴的本质都是空性。照见五蕴的本质都是空性以后,我们就不会再被五蕴牵引。
刚才说了,因为识蕴的分别造成色蕴,因有色蕴就生起受蕴,有了受蕴就会开始去想,然后就开始在心里面纠结、造业,轮回就开始了。“照见五蕴皆空”以后,这个过程就被破坏了,我们会始终处在安宁、平等、涅槃、寂静的状态里面。五蕴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它完全可以不影响我们。甚至连生死也对我们没有太大的影响,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超脱生死了。“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很厉害的。
如果真的做到“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只说空的作用,空的本体留到后面说),生死就不再影响你,各种各样的外境也不再影响你,那还有苦厄吗?所以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一定能“度一切苦厄”。这绝对不是一句空头话,或者就是一句经文。佛陀的这些经文都是有很深刻的意思的,而且是可以真实兑现的。
我们的佛教就是一种可以兑现的世界观,除此之外,世界上任何一种世界观都是不能兑现的,所以我们的是真理。比如基督教说世界是上帝造的,但他活着的时候永远找不到上帝,他要死了以后才能找到上帝。但关键是人死了以后永远不能活过来,这是很悲哀的。
唯物主义说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他也永远找不到什么是物质。你说世界是物质的,那么物质到底是什么?你只能说就是这些东西。但这些东西不是物质,它是由物质组成的,它只是物质的一个现象。物质到底是什么?分子、原子,一直分下去,到最后什么都找不到。
他们在瑞士花了四十亿英镑,搞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他们要去找最小的粒子。如果找得到,那个真的可以称得上是物质的。他们把它叫做“圣杯粒子”,术语叫做“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他说这个“希格斯玻色子”就是世界上最根本的粒子,所以称为“圣杯粒子”。他说可以在三个月内找到,现在已经三年了,还是没有找到。如果他找到了,佛陀就错了。但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他们找不到。希格斯玻说:“已经六个月了,怎么还没有找到呢?如果找不到,我就会对我的理论产生怀疑。”不用怀疑,直接判定你的理论是错的!但是只有佛教徒敢这么说。
科学家他们还是在努力地找,他们都已经认定世界是物质的,但他们还要去找物质,这荒不荒唐啊?当然,我并不是否定科学,科学是有很多作用的,这些东西都是科学的成果。我们可以用它,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它就是世界的本质,并不证明我们用它就可以得到最究竟的涅槃和解脱。比如,你不能说人民币是坏的,没有人民币的话,我们吃饭睡觉都成问题。但是我们绝对不可能依靠人民币去找到最真实的快乐和幸福。不能够以偏概全,以树木代森林。我们人类的思维有很多很多的毛病,人的头脑就是这样的。
那么,“照见五蕴皆空”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能够直接地知道:组成人的这五个部分,实际上都是空无实质的。这个照见是要直接地觉受到,而不仅仅是一种思维:哦,刚才说了,色蕴是空的,受蕴是空的,想蕴也是空的,行蕴也是空的,所以我证悟了。这个绝对搞笑,肯定不能证悟。你说受蕴是空的,我给你一个耳光,立即不空,你只会疼,然后心里开始生气、纠结……这种状况是没有空的。空的意思是你不受控、自在。
是的,你不再受五蕴控制了,自在了,没有苦了,“度一切苦厄”了。但是你要知道什么是“空”,你不能把“空”理解为没有。如果你说照见五蕴都没有,那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明明是有的,你怎么说没有呢?不能够这样子,佛法一定要讲理,你要说得过去。如果你说照见五蕴没有,那是不对的,“五蕴皆空”的“空”一定不是没有。我们说空是“显现的时候没有实质”,那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没有实质”也只是一句话。
好了,马上进入到下一个问题——“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是心经的核心,这四句讲完了,《心经》就没什么好讲了。《心经》后面讲的是实现它的过程,前面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际上是讲理论和修行。理论讲完了以后,它就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讲实现了以后是怎么样的。处于空的本体中(进入法性定),这个时候是“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总之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当然,这里面牵涉到四谛,牵涉到菩萨的智慧、声闻的智慧,还有十二因缘、十八界这些内容,我们明天会讲。这就是佛法里面对五蕴的详细分类,或者是对智慧的分类。前面的是轮回,后面的是涅槃的一些状态。所有这些状态在“空”的时候全部都是没有的。正因为没有,你就无挂碍了,无挂碍,就远离颠倒梦想,然后究竟涅槃。
不管怎么样,你要知道这个“空”不是没有。虽然在“空”的时候没有那些东西,但是“空”不是没有。记住这个概念啊!我们很多时候会把“空”认为是没有,这是错的。但是,处于光明和空性双运的这种定的时候,确实是没有这些庸俗显现的。但是“空”本身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认为空性本身是什么都没有,那就彻底错完了。
其实《心经》是倒过来讲的,就像《修心七要》一样,把胜义菩提心讲在最前面,讲了以后再来讲怎么样实现胜义菩提心。《心经》也是一样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它已经是个结果了。那个时候“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搞定,下课,收工。本来应该是要这样的,但是我们这些人太笨了,我们可以照见五蕴,但是它都不空!
其实我们没有照见五蕴,我们只是在思考五蕴。“照见”一定是要坐在这里进行很深的内观,直接地去觉知。我们去觉知色蕴的时候,一般不用去看外面,这跟中观四夺的“夺境、夺人”是不同的,这个时候只夺人。直接照见,知道这一堆,知道沉重、疼痛、流汗这些感受,等等。然后,要照见因此而生起的快乐、痛苦、无记这些心的觉受,而且要把它和身体上的触受分开。然后是想蕴,我在思考的时候是空,不想的时候也是空。思考、思维属于想蕴,甚至我的眼睛看上去的第一个认知,让外面这些现像清晰起来,这个认知也属于想蕴,这叫“五俱意识”。比如说,我们的心不太注意它的时候,它可以现起,但是它会模糊,这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没有意识加上去。意识一加上去,马上变得很清晰。第一刹那的认知就叫做五俱意识。接下来是知道你是方的圆的、胖的瘦的,这就属于思维了。然后,有了想蕴就可能撩起我心里面的痛苦、快乐、仇恨、嫉妒这些东西,这就是行蕴。还有,我们要明白造成这一切区别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心识在分别。这些分别本身也会堆积,就成了识蕴。
我刚才说的一大推都是思维的结果,而修行的时候不是这样的,你是要坐在那里反反复复去体会这个东西的。去感受它、去觉知它,这个才是所谓的“照”,而不是去想。前面的叫做思维修,后面的就叫做直接的觉照(或者叫做观照般若)。刚才不是说了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吗?文字般若是指最初的理论,观照般若是实现这些东西的过程,最后的实相般若是指我们已经达到目的了。
那么在观照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刚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去想的。要不停地去想,根据我们闻思的这些道理去想。然后要慢慢去觉知,在我们观照的过程中,要很清晰地觉知到五蕴是什么样的。哪怕没有这些概念,你也要知道其实这一切就是五蕴,除了五蕴没有其他的东西了。很清晰地产生这种觉知以后,你才有可能去产生后面的那些证悟。而不是读了这个五蕴以后,就好像我们什么都明白了。这绝对不行,肯定不行!如果仅仅是把这些理论读完了,把《心经》听完了,你就证悟了——做梦!肯定不行!但是,如果你反反复复地这么去做,它是有可能的。
我们很多时候把证悟想得很困难,其实不一定是这样。如果掌握了准确的知见,然后很努力地修行下去,其实很多人都可以的。或许证悟的程度有高有低,但是不能说我们普通人做不到。如果我们普通人都做不到的话,那真的是佛陀拿这些东西来忽悠我们了(讲了那么多的经,三藏十二部)。
那为什么历史上证悟的人这么少呢?其实不是的。我们汉传历史上可能很少,但是也不少了。藏传历史上,成千上万的、大批量的人证悟,很多!原因是什么呢?他们掌握的方法很对。我们也一样,我们现在先掌握正确的方法,然后努力去做,肯定是可以的。
所以说我们要仔细地、用心地去觉知它,觉知到五蕴是什么样的。不靠思维,甚至思维停下来,心明明确确的,就是知道这个东西——色蕴就是色蕴,受蕴就是受蕴,想蕴就是想蕴,行蕴就是行蕴,识蕴就是这一切的基础。如果把识蕴搞清楚,觉得这一切都是识蕴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已经体证到一切境象由心现。
识是什么?心的作用就叫做识。是怎么作用的呢?就是了别(分别)。色、受、想、行,全部都是分别出来的。前面一个叫做俱生分别,意识加上去后就叫做遍计分别。所有的一切现象,都是这种分别的结果。然后我用心的这种明觉力很清晰地去照见它,那我就奠定了将来去证悟“照见的本身是什么”的基础。最终我是要明白我的“照见的本质”是什么,能照见和所照见的本质是什么。但是我首先要让五蕴在我的照见中显得非常的清晰和明确,而不是朦朦胧胧的一团,昏昏沉沉地坐在那里。就算是保持一种莫名其妙的明觉,呆在那里,这样可能会出现一些神通,但是对这一切的本质,你搞不清楚。所以要去照见五蕴。
“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有了正观,有了正确的观点。你会发现五蕴根本就毫无实质,我们受它引诱完全是因为分别执着造成的。这个时候苦厄就离开你。大家千万不要认为,“照见五蕴皆空”以后,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断灭了,很寂寞、很孤独,一个人在这里敲木鱼,咚咚咚……不是这样的,而是倒过来,恰好相反,当你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你可以任由五蕴自由扩展。只不过那个时候我们就不会去分别、取舍,全部都是快乐,称为极乐。佛陀就是这样的,永远失去了天堂和地狱的选择,除了快乐什么都没有。而且那种快乐不是我们的这种快乐,那是“常乐我净”的乐,极其的殊妙!只能这么讲,怎么形容都无法表达,只有自己去做才行。
所以千万不能把“空”想成是什么都没有,那真的是非常美好的一种东西。如果我们现在不去学佛、不去修行,那真的是很悲惨的一件事。不学佛是很悲惨的,如果学了佛却没有抓住正见,没有真正的修行,那就是悲惨的悲惨,悲惨的平方!人家没学佛的本来就不知道,那就算了,前辈子埋坟埋错了,没办法。你这次好不容易遇到了佛法,你还搞歪了(术语叫做“入宝山而空手归”),这是很可惜的,人只有这一辈子。学佛是要很大福报的,你学了佛,用了这个福报,又没有学好,悲催!很凄凉的!所以学佛一定要抓住准确的知见,要“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那我们现在就来讲这个“空”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几句话已经把整个《心经》的结果讲完了,但是由于我们凡夫对这个“空”不太理解,观世音菩萨看到我们都没有把五蕴照空(当然不一定是这样的),他又继续解释:“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和“空”实际上不是两个东西,“色”的本质就是“空”。如果离开了“色”,你也找不出一个叫“空”的对境性的东西,“空”一定会体现在“色”上,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我们说“色的本质是空”的时候,我们老是会把色和空想成是两个东西,觉得色的背后有个东西叫“空”。观世音菩萨说不是这样的,其实它就是空,所以说“色即是空”。那你会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空”又是什么呢?他说你不用想了,空就是色!
当然,自空派这样讲是有问题的。他空派就不是了,他说“色即是空”是没有毛病的,这个“色”不是庸俗色,而是光明色。如果是光明色的话,你见“色”就见到了“空”,这就不会有毛病了。
他说“色即是空”的“色”不是庸俗色,这就是他空中观派的观点。他说光明色是不空的,其他的都空。所以见“色”即见“空”,这个说法是没问题的。我们学教理的应该领会这些道理,它是通的。
《般若经》里面只说了自空派的见解,我们现在来解释自空派说的“空”。那么“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四句话的解释有很多种的。刚才的解释是一种,还有一种是说破四边的。我们众生有四种执着:一个东西放在这里,这是“有”的执着;把它拿开了,这是“无”的执着;然后,眼识明明看到有,心里认为它没有实质,这个叫“亦有亦无”的执着;把它拿开了以后有个空——非有,空是我的对境——非无,这是“非有非无”的执着。这就是四边的执着,除了这四种执着,我们没有其他的执着。人的执着一定是需要对境的,所有的对境就只有这四种: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色不异空”是破有边,“空不异色”是破无边,“色即是空”是破亦有亦无,“空即是色”是破非有非无,这种解释也是可以的。
还有一种解释是拿这四句话去说“中观四步”的。关于《心经》这四句话,我看到了好多种讲法。如果把这些讲法一步一步地弄清楚,是有好处的,搞学术的或者搞教育的可以去做。但是,如果我们今天这样详细地讲,时间严重不够,明天和后天加起来也不够。所以我们不搞这些,我们就讲实际一点,让我们容易理解,而且容易拿来运用。
“色不异空”实际上就是讲“色”和“空”的关系。不管是“色即是空”或“色不异空”,说白了就是讲显现跟它的本体的关系,就是这么回事!显现跟它的本体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看到了一个显现,那它的本体是什么?我们要明白它的本体是什么意思。这个东西的本体(举起一个杯子),我们首先想到是塑料。但你不能说塑料是这个杯子的本体吧?因为塑料是由其它东西组成的,可能是硅胶或者其它化学原料。那么组成这些化学原料的又是什么东西呢?原子和电子,是吧。原子又是什么组成的?可能是夸克。再往下分析下去,分析下去,它必须要有一个最小的、不变的组成部分。本体肯定是一个不变的东西,如果它还是组合的一个东西,它就不能叫“本体”了,只能叫“组合体”(缘起的一个现象)。组成这个缘起现象的本质,这个“本”一定要是不变化的,一变化,它马上就不是“本”了。大家对这个能不能够理解?
这个是《心经》的重点,《心经》就这几句话讲完了,就应该下课收工的。我说老实话,我上午讲的和刚才讲的那些,无非就是凑数量。因为有八个小时,不把它凑满不行,虽然讲了很多知识,但真正的关键点就是这个。
那么,组成它的到底是什么呢?就一直分下去,我们可以去分。其实现在的科学家正在干这个事,他们用粒子加速器去轰击,他们要去找物质的本体。现在量子力学已经说它是“量子”,甚至走到说它是“场”这个地步。他们说物质的本质就是“场”。
虽然从表面上看它是这个样子,但实质上不一定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要知道它实际上是什么样子。因为通过我们的眼根这么看,它才成了这个样子。你不能说眼根看到的就是准确的,它只是在眼睛这个层面是准确的。我们大家都有眼睛,所以我们看到的都差不多。如果我现在戴一副放大眼镜(假如有这种放大眼镜),那么我看到它的样子就不一样了。那我想问大家:我戴放大眼镜看到的样子是真实的,还是我不戴放大眼镜看到的样子是真实的?哪个样子是真实的?(大家回答:都不真实)对了,都不真实!因为放大眼镜可以不停地加倍。
实际上它到底是什么样子?记住,我们是要知道它“实际上”的样子,我们看到的只是相似的样子。它不是实际上的样子,所以说它如梦如幻。我们经常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因为它不是本来的样子,只是我眼睛的一种幻觉。那你说:我眼睛看到的跟我摸到的是一致的啊!这是错误的,你眼睛看到的和你摸到的是两个不同的识,它们怎么一致啊?你现在摸它是冷的,你戴着放大镜看到它是另外一个样子,但你摸它还是冷的。这就说明不存在“一致”或“不一致”,只是触识遇到这样的一个事物,它产生冷的反应。这杯水刚刚开始是热的,等一下就变凉了。也就是说这个触识跟眼识不能称为“一致”或“不一致”。所以说我们有很多错误的观念。
那么这个玩意到底是个什么?这个很重要啊!如果认为它是物质,你就变成了唯物主义;如果认为它是上帝造的,你就是基督教徒;如果认为它是心识的幻化,而心识又是实有的,你就是所谓的唯识派(随理唯识);认为它是空性,你就是中观派;认为它是如来藏,你就变成了佛陀。
这非常吓人的!我们看起来很了不起的一些修证,其实可以从一个很微细的事物上得出结论。禅宗有一个例子,有个叫做水潦和尚的去见马祖,给马祖磕头:“马祖啊,我想知道佛祖西来意是什么?”马祖说:“你过来,过来……”然后一脚把他踢翻在地(马祖可能是观察到这个机缘)!水潦和尚一下就证悟了,不停地磕头,他说:“原来八万四千法义,从一个毛头上就可以得到证实。”一法通则万法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当我们明白一个事物的实质的时候,所有事物的实质会被我们彻底地掌握。当然,理上可以一下就通了,修行的时候还是要逐步逐步地来。这在《楞严经》里面叫做“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我们了知它的本体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了知什么叫做“法无我”,从而证悟法空。然后我们成佛了,永远有奔驰车和宝马车了!如果“成佛”只是一个奔驰和宝马的话,那个“佛”就不用成了,找个富翁就可以了。成佛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简直是非常的了不起!但是,要成佛的话,你首先要知道它的本体是什么。
那我们怎么办呢?物理的方式是用粒子加速器去找事物的本体,这个就太笨了。佛陀说:不用这样,我给你们介绍一个方法,叫做“离一多因”。学中观的师兄全部都知道这个,我一说他们都笑了。“离一多因”是一个认识事物的方法,是逻辑性的方法,你只要把这个方法掌握了,佛法你就学得七七八八了,就这么简单!刚才说了五蕴,说得那么复杂,我们明天还要讲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其实不用那么复杂,一个“离一多因”就可以把它们全部搞定。把它们全部搞定了,你就“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什么都是不成立的。修行也很简单,有东西出来就把它干掉,禅宗里面甚至讲“佛来杀佛,魔来杀魔”,听起来有点可怕。它的意思是我什么都不粘着,佛也不粘着,魔也不粘着。他在修证的过程中,他发现有什么执着,就丢弃它,就像香严禅师说的那样。香严禅师说:去年贫未是贫,尚有立锥之地;今年贫方是贫,立锥之地也无。他说我去年虽然少了很多执着,但我还是有一点点执着;今年我完全没有执着了。
中观的修行方式就是“破”。当他证实了事物的本质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时候,有什么执着,他就去掉什么执着,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偏空”,或者叫“单空”。空、空、空,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发现能空的本体其实也是空的。好了,他连空都不要了!把单空丢掉,OK!搞定!那个时候真的可以收工。
他明白原来诸法的本体就是 “无修”的这么一个本质,然后他只要保持这个本质(禅宗把它称为“保任”),就一直这么下去,直至成佛。从他认知了本性这个角度来说,六祖说这时候就可以称为是佛了。这个人肯定会作佛,因为他已经踏踏实实地证悟了万法的本质。所以六祖在《坛经》里面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这样说起来好像有点轻率,但是很鼓舞我们的。实际上六祖绝对没有说大话,虽然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到成为万德俱全的佛陀有一段过程,但是他抓住了成为佛陀的这个本质是什么。他只要把这个本质抓住了,然后任运自成、无勤而为,那真是爽啊!你明白了这个以后,所有的修行就会变得很简单、很轻松、很愉快。而且纠结的往往不再是自己的修行,而是别人的修行,这就变成菩萨了。就这么回事,就这么简单,但是你首先得明白事物的本质是什么!
佛陀告诉我们“离一多因”,那什么是“离一多因”呢?你拿到一个东西,去分析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就叫做“离一多因”。比如这个东西,我们去分析它的组成是什么。我们一定会认为有一个最小的东西,原子、夸克、亚夸克、量子,最后把它说成是能量(能量用“离一多因”破不了,可以用“大缘起因”把它破掉)。
“因”就是方法的意思。“离一多因”就是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事物,组成它的本体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很多东西,所以是离开“一”和离开“多”。组成事物的本质不是一个东西,就离开“一”;不是很多东西,就离开“多”。 “离一多因”就是离开“一”和“多”的方法,就是这么一回事。
不管是什么东西,虚空、物质、人、黄金或者狗屎,来了以后就去“分”它。其实中观的修行开始就是要这样拼命去“分”,看到大楼分大楼,看到宝马分宝马,看到美女分美女,看到人民币分人民币。在分的过程中,你的贪着就会开始减少。分到很深的时候,就会产生如梦如幻的觉受。然后在如梦如幻的觉受中安住下去,最后连如梦如幻都丢掉的时候,就会认识到本质。你说没有证悟的方法?这就是方法,很简单的一个过程!但是做起来还是不简单的,要做很长时间,中间会有很多细节需要纠正,也有可能走入误区。但是,中观的见解比较纯熟和细致以后,走错的可能性很小,而且“中观”对我们汉人来说,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的证悟方法。
也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修气脉,或者禅宗的直指心性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困难的。
有时候直指心性是很简单的:过来,过来,不要想了,坐好,不思善,不思恶。好了,还有什么在?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是什么?嘣,就开悟了。大家开悟了吗?(众笑)所以这是不行的,真的不行的。
当年六祖就是这么一下,把追他的慧明弄开悟了。慧明是个武夫,他也出家了。因为六祖把五祖的衣钵拿走了,很多人不服气,就去追他。慧明跑得最快,很快就把六祖追到了。六祖开悟了,但是他还是跑不快。我们以为开悟了就可以飞,可以口中吐火、手中冒烟,把慧明搞定。其实不是的,他一样要跑,跑得喘气,还跑不动,连一个武夫都跑不过。他没办法,就把那个钵和衣服放在岩石上,对慧明说:“你要拿就拿走,这个东西本来是个传法的表信,靠力量去拿肯定是不行的,我就试试你。”说完就躲到草丛里面。慧明上来就去拿这个钵和衣,怎么都搬不动(那个东西是禅宗传灯的一个表信,你一个凡夫去拿,天龙护法肯定会来阻挡)。他搬不动,然后他就知道不对了。这些人还是有慧根的,如果他没有慧根,就不可能一句“不思善不思恶”就证悟了。而我们搞了半天“不思善不思恶”,还是没有证悟,所以他比我们有慧根。他一下就明白自己强拿是不行的,他就对着周围喊:“能上座!我是求法而来,不是求衣的。”惠能一听,知道他是真心的,就出来跟他讲:“盘腿坐好,然后观察自己的心。(不思善不思恶是个统称,就是你不要起什么念头,让心完全保持在无记的状态里面,然后再去观察)能够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就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他开悟了。
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个事。但是上师们已经给我们指了很多次,还是不行。过去心不可得,已经过去了;未来心还没有生起,也不可得;现在心一点点地缩小,用离一多因来分,分到最后也不可得。好,这个时候怎么样,证悟了吗?我们听过很多次,“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或者是“心不在里面,不在外面,不在中间”,我们还是没有证悟。为什么?见解不成熟。
还有,我们找的方法不对,我们是用意识去找的。用意识去想是不管用的。用意识去想,实际上是在想蕴层面上,是在心的本体上生起了一个想法。用想法去找想法,永远都摸不到本质。所以意识要停下来,回到本体上去。这个时候,心才能自己观察自己,从而确定这个是本质。而且在确定心是一切的本质之前,一定要确定这些显现全部都是由心显发出来的(就是我刚才说的,要照见五蕴皆空,知道这一切现象都是来源于我心识的分别)。不然我就会觉得心识是心识,分别是分别,两个东西又分开了。这样的话,你是没办法证悟的。
我现在说的这些东西,大家可能听得很不入味。我告诉你们吧,这些全部都是真实修行的东西。大家可能认为修行一定是要坐在坐垫上,要看到有什么东西发光,等等之类的。我记得以前有广州的师兄跟我到成都去见一位大德,他问这位大德:我打坐的时候看到一个红黄色的宝匣,宝匣里面有黄色的如来藏,我是取它还是不取它呢?一桌人看着他发呆,如来藏你都看到了,还是黄色的?佛陀都会被你气死!
我们往往就是这样,很在意各种各样的觉受。其实什么觉受都没有用,释迦牟尼佛来到你面前都是假的。那个东西是无形无相的,根本就不是一个对境性的东西,但它就是一切的本质。如果你说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全是胡说八道。你看到的、感觉到的,不管它是有形的或无形的,是外在的现象或者是内在的情绪,这些东西现起以后很快就会消失的。这种现起又消失的东西就叫做“缘起现象”,它怎么可能是本质呢?如果它是本质的话,那说明佛陀也是生起了又死了。佛陀有生死吗?佛陀没有生死的。真正的本性就是真正的佛陀,佛的法身!所以说每个众生都是佛,我们只是要去认知它而已。所以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有非常准确的知见。
我们用离一多因怎么去找一个事物的本质呢?我们去找它的组成部分,分析它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比如这个手机,我们要去看它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它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还可以再分……有没有一个最小的绝对不可以再分的东西呢?
只要它有体积,它就可以被分。关键是会不会有一种东西,它永远分不尽?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些东西是永远分不尽的?比如一个分子,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二分之一,二分之一还可以分,一直分下去,可不可以把它分尽?
什么叫做“分尽”呢?就是完全找不到一个组成它的东西。这个问题一定要把它想通,想不通的话,中观是没办法理解的,“色即是空”也没办法理解的。我们会发现组成这些东西的分子、原子都找不到,分子、原子实际上都是组合的东西!没有一个不可分的东西,没有一个不可分的组成!这是离一多因的关键,也是我们领会空性的一个最重要的地方。如果不理解这个,要领会“色即是空、色不异空”是很困难的。
我们想一想,组成这些事物的,有没有一个绝对牢不可破的一个东西?只要它有体积,我们就可以分它。不管是多小的体积,哪怕在显微镜里面看到它非常非常的小,比头发丝小十万倍,它还是有体积嘛,还可以分。可不可以把它分尽,分到完全没有,发现它的组成部分根本就没有,可不可以?(以前听过中观的肯定说可以,关键是没有听过的。)
实际上是可以的,可以把它分尽的。我们很多人可能想不通,怎么分得尽呢?不管怎么样,二分之一的一半是四分之一,然后是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这样下去,可以无穷无尽,所以永远分不尽。组成它的东西会越来越小,但是永远分不尽。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在科学上也是一个误会。我们把思维中的东西和事实上的东西进行类比,把思维当成事实,把分别识(意识)当成无分别识来对待。
如果它永远分不尽,那就会造成什么结果呢?比如这段距离,二分之一,分不尽;剩下的再走二分之一,还分不尽;再走剩下的二分之一,也分不尽……这样就永远靠不近,因为永远有一个“二分之一”。也就是说我的手永远拿不到这杯水,按照我们的想象就是这样的。
事实上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哪有靠不近的,一把就抓住了。如果永远靠不近的话,那情人怎么办,恋爱就没法谈了,甚至连走动都没办法。因为有个很小的二分之一,我永远没办法运动。假如这个距离永远分不尽,我就永远没办法靠过去。但在真实的现象中(无分别识),绝对是可以靠近的,也就是说所有东西我们都可以把它彻底分完。明不明白啊?
假如组成这个手机的原子放大成这个样子,这是它的直径。如果把这个直径削完了,原子就没有了。削一半,再削剩下的一半,再削剩下一半……不停地这么削,削不削得完?如果永远靠不近的话,我就永远削不完。如果我可以直接靠近,我就可以直接把它削完。削完了,组成它的东西就没有了。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思维就可以知道,其实组成这些事物的个体是没有的,世界不是物质的!虽然它有现象,显现出来了,但是它没有实质,它没有一个组成它的东西。那它是什么呢?它就像梦中的东西一样。
我们在梦中梦到一个手机,那个梦中的手机有组成部分吗?没有吧?但是在我们的感觉中还是觉得有一个东西,我们可以拿到这个手机,甚至可以拿着这个手机打电话。这个手机有实质吗?我们醒了以后知道它没有。这个所谓的现实世界实际上跟梦中的世界是一样的,这个手机跟梦中的手机完全是一样的,但我们误认为它有实质。当我们认为它跟梦中一样没有实质而有现起的时候,这就叫做“色即是空”,明不明白呀?就是“色”没有实质,而不是还有一个叫“空”的东西跟它混在一起。这个就是“色即是空”。
当然,实现“色即是空”是有层次的,我们今天就解释到这里,明天上午再来详细说。明天上午再来着重解释“色即是空”是怎么回事?怎么样去修证它?
如果我们找到一个最微小的东西,它就离不开“一”;有了“一”之后,很多的“一”堆积成来,就成了“多”。唯物主义就认为这些事物是由很小的东西堆积成来的,那就不是离开“一”,也不是离开“多”。但是真正的空性是说这些事物完全没有实质,不是由一个细微的东西组成的,也不是由很多很多细微的东西组成。所以说它离开“一”和“多”。离开一和多,它没有本质,但它又有现起,它是怎么出来的?唯心所现!像梦中一样,我们把它捏造出来的。所以它叫坚固妄想,捏造得比较坚固而已。这就是所谓“色即是空”。
这个“色即是空”跟我们的证悟有什么关系呢?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明天会详细说“色即是空”跟证悟有什么关系。只要掌握了这个“色即是空”,那我们起码可以在单空上取得很大的成效。到最后,如果连单空也丢掉,我们就证悟它的本质。
好,我们今天就先“空”到这里,明天继续“空”。谢谢大家!
问:师兄,请问怀疑心是不是障碍?如何做到深信不疑?
答:怀疑心是障碍,是非常深的障碍。要做到深信不疑,就要明白我刚才说的那些东西,特别是明天说的东西。明天上午和下午说的东西,你不再怀疑了,那个怀疑的障碍就没有了。
当然,初步的怀疑可能没有了,但到后来会有很多细微的。开始的时候在概念上明白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然后还可以进行修行,也有一些体会。但是你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又陷入到唯物主义中,而且这个唯物主义比我们现在流行的唯物主义高级很多。只要有对境,我认为是“有”,那就叫做唯物主义。所以以前有位大德写了一本书叫做《突破修道上的唯物》,他说的“唯物”不是普通的唯物主义,而是只要你心上认为有个东西叫“有”,不管它是什么“有”,它就是唯物主义。这是很高级的见解。
所以说,要突破怀疑的话,不是要别人跟你说“拜了佛孙子会长得好,老公会变漂亮”这类的事,不是靠这些神乎其神的事,而是要深深明白佛陀讲的三法印。我们今天上午讲“苦谛”的时候,大概说了一下“诸行无常”,现在正在讲“诸法无我”。明白了“诸法无我”,你会体会到“涅槃寂静”。在道理上明白了,怀疑这个障碍就会被消除,所以需要闻思。
其他师兄还有什么意见或者问题?我非常随喜大家在这里听我啰嗦。我自己想尽量把它通俗化,但是我也没办法把它通俗化,用了很多术语。我也想用比较正规的词句把它说出来,但是很困难。能够听懂最好,如果听不懂,种点善根也非常重要,可能比我们简简单单地做些磕头、烧香要重要很多。真正的佛法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些。
问:请问师兄,《心经回遮》的最后为什么要拍掌啊?
答:拍掌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可以提起精神。还有,拍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驱动一些我们看不见的因素。“啪”这个声音有破坏的作用,从咒语上来说,它是一种破坏咒。
问:之前我在网上看到说是念到“愿成寂灭”的时候开始拍掌,但是又有其他师兄说全部念完之后直接拍就可以了。
答:不是,就是念到“愿成寂灭、愿极寂灭”的时候开始拍掌。
问:是拍三次就可以了吗
答:这个也不一定,可以拍很多次,也可以只拍三次,没有绝对的规定。
问:这有什么特定的作用?
答:这种意义你最好不要去管它。你不要去了解这些咒语的意义,照着去做就行了。
问:念三遍,每念一遍就拍一次掌,是吗?
答:念到后面“愿极寂灭”的时候,“啪啪啪”拍三下就可以了。当然你要多拍几下也没关系。
问:我想祈请师兄给我们传一下《心经回遮》。
答:我不够资格传这个《心经回遮》,我可以给你们讲《心经》是什么意思……
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大家就休息。明天我们再来“空”。谢谢大家!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心经》第1课
- 《心经》第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