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上堂课总结:
讲了上师瑜伽的概念、分类、内涵以及如何观察上师等内容,观察上师和依止上师本来在五加行的修行中不是重点内容,但由于我们的对于这些内容缺乏了解,而这些内容又特别重要,所以也做了讲解。就上师瑜伽的内涵来说,要对“上师”和“瑜伽”有清晰了知,而后才能够在准确见解下很好地修习上师瑜伽:
1、上师瑜伽的究竟宗要是:外在形象的上师即是究竟心性的上师。
2、是雄安上述宗要的见解如下:上师有形象上的上师,有观修中的上师,有究竟本性的上师,三个阶段的上师瑜伽有不同的瑜伽方式。首先应接受教导并恭敬供养,然后应该随时观修,接受加持,最后能够不舍无上、视师如佛。三阶段的根本宗要都是视上师为法身佛,即据此进行思维、观修和安住。
3、前两个阶段的瑜伽能够和上师的教言和功德相应,最后自心能够和究竟上师合一,此时即形象上师亦和究竟上师合一,亦即外境和心性合一。
这堂课内容:
《誓言庄严续》中云:“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师胜,念咒修法千万遍,不如祈师一遍胜。”《阿底庄严续》中也说:“观具恩上师,于头顶心间,或于手掌中,千佛之成就,彼人亦可得。”
至尊果仓巴也亲口说过:“若修上师瑜伽法,尽除过患德圆满。”又说:“虽多修持生次第,然修上师为无上,虽多修持圆次第,然诚依师为无上。”
另外,哲贡炯巴仁波切也曾说:“上师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当勤修敬信心。”
至尊让热日巴说:“若不祈祷上师尊,求无分别之智慧,如朝北洞中待日,彼无境心融合时。”
因此,无伪实相的证悟,唯有依靠以恭敬诚信之心来修上师瑜伽,才可以在自相续中生起,除此之外依靠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证悟。那若巴尊者尽管是精通三乘的班智达,能折服一切外道,但在布扎玛希拉寺担任守护北门的班智达时,智慧空行母告诉他:“你只是精通词句而并没有通达意义,所以仍然需要依止上师。”于是尊者便遵照空行母的授记,历尽千辛万苦而依止帝洛巴尊者。到了一定的时候,上师对他说:“这般宣讲开示还不了达。”说罢便用鞋底猛击他的额头,结果那若巴尊者的相续中顿时生起了实相的证悟,达到了与上师的密意平等一味的境界。
据说阿阇黎圣者龙树丢了一把鼻涕,他的弟子龙菩提全部拾起来吃了,依此而获得了殊胜成就。
此外,持明无畏洲也曾经亲口讲述道:“我也是因为拜读了第二大佛(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论著后,相续中认为他老人家就是真佛的想法油然而生,一心一意地虔诚祈祷,承蒙尊者的智慧身摄受,从而自相续中生起了自然本智,从此以后我才开始引导数以百计的求法者。其中具精进者获得了出世间禅定,有智慧者不入分别伺察的歧途,他们都真正地意识到胜义谛的证悟完全依靠对上师万分的恭敬和坚定的诚信这条途径。”
大译师贝若扎那流放在甲摩擦瓦绒地区期间,有一位年近八旬老迈龙钟的老人名叫邦甘麦彭滚波,上师将禅带系在他的身上,禅杖靠在他的腰间,对他传讲了上师瑜伽修法,结果他的相续中生起了直断本来清净的真正密意,最后身体散为尘埃而成佛……所以说,所有九乘次第的法门当中,再找不到比这一上师瑜伽更为殊胜的深道了,虽然把它命名为加行,实际上一切正行道的究竟要诀就是它。如果我们能够随时随地始终如一地将上师瑜伽作为修行的核心,即使没有任何其他修行也可以。所以,诚心诚意、尽心尽力修上师瑜伽,非常非常关键。
必须恭敬上师:《光明藏论》云:一般而言,一切道的功德均依于善知识,为此诸经藏中也说需要将善知识视如佛陀。尤其是密宗道,没有依靠金刚阿阇黎的灌顶与窍诀不可能有在相续中生起的机会,本体与诸佛等同,恩德胜过诸佛的缘故,按照(密宗)所说供养十方三时诸佛不如供养上师一毛孔功德大。心里舍弃赐予金刚乘的灌顶与宣说教言的上师,身语与其意愿相违背,那就犯第一条根本戒,极其严重。
如何依止上师:前行引导文
观察完上师之后,接下来就是依止上师。那么,该以怎样的方式依止上师呢?正如《华严经》中所说:“善男子,汝应对自己起病人想。”按照这其中类似的喻义说法,我们要像重疾缠身的病人依止善巧的明医、行在恐怖路途的旅客依止勇敢的护送者、遭到怨敌强盗野兽等恐怖危害时依止解救危难的友伴、去海中宝洲取宝的商人依止商主、想到达河对岸的船客依靠舵手一样,要摆脱生死烦恼的怖畏,必须要依止具有救护力的上师善知识。如《功德藏》中说:“如病依医客依护,怖畏依友商依主,诸乘舟者依舵手,畏生死惑当依师。”
作为弟子所要具备的条件:一、精进大铠: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二、智慧极坚:心情不会因为暂时出现的违缘而改变;三、承侍上师:要有赴汤蹈火承侍上师的精神,也就是不惜生身性命为上师办事;四、依教奉行:上师所说的任何教授,言听计从,将自己置之度外。这样的人单单依靠对上师的虔诚敬信必将获得解脱,如《功德藏》中说:“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作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唯以敬信得解脱。”
身为合格的弟子还要具备:将上师视为真佛——具大信心;了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具大智慧;能够受持上师所宣讲的一切正法——广闻博学;慈爱那些无依无怙、受苦受难的众生——具有悲心;恭敬上师所传授的律仪和三昧耶戒——敬护净戒;身语意寂静调柔——三门调柔;内心能容纳上师及道友的一切行为——宽宏大量;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毫不吝惜地全部供养上师——慷慨大方;内心很少出现不清净的分别恶念——具清净观;如果造了恶业立即想到:我的这种恶行必定会受到正士大德的羞辱——具惭愧心。我们务必要具备这些优点来依止上师。《功德藏》中说:“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
再者,作为一名弟子,时时刻刻中,所作所为要随顺上师的心意,万万不要做出违背上师意愿的事情,必须严加防犯。无论上师如何严厉呵责制裁,既不怒气冲冲也不怀恨在心,犹如驯服的良马;因为上师的指派等而来来往往也不厌其烦,犹如船筏;能够承受上师所吩咐的一切好事坏事,犹如桥梁;能够忍耐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犹如铁匠的铁砧;对于上师的一切言教,唯命是从,犹如奴仆;断除我慢,常处卑位,犹如扫帚;舍弃骄慢,恭敬众生,犹如断角的牦牛。这些都是《华严经》等佛经中所讲的依止上师的方法。如《功德藏》中说:“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笤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所说依师法。”
而且,我们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其中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也就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孜孜不倦地实地修持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也就是自己的身语意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等。我们要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如《功德藏》中说:“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无论上师的举动怎样,我们都要认识到那是善巧方便的行为,唯一观清清净心。
从前,大智者那若巴已经获得了大成就,后来有一次本尊告诉他:“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圣者帝洛巴,你应当前往印度东方。”那若巴尊者听到此话立即起程奔赴东方。由于对帝洛巴上师到底住在何处没有搞得水落石出,他便向当地的人们打听,结果他们都说不认识,他又问:“那么在此地还有没有谁叫帝洛巴呢?”
人们回答说:“有个以行乞为生的帝洛巴,大家都叫他乞丐帝洛巴。”
那若巴尊者心想:大成就者的行为是不定的,很可能就是他。于是继续刨根问底:“乞丐帝洛巴住在哪里?”
人们告诉他:“就在那边正冒烟的破围墙内。”
他大步流星地来到那里,帝洛巴尊者果真正坐在此处,只见他面前放着一个木盆,里面装满了混在一起的死鱼活鱼,他从中取出一条鱼放在火上烧烤完毕就吃了起来,接着弹一声响指。那若巴上前顶礼膜拜请求摄受。
帝洛巴尊者问道:“你说什么?我可是个乞丐呀!”
经过那若巴再三诚心诚意恳切请求,帝洛巴尊者才摄受了他。
事实上,帝洛巴尊者并不是由于饥饿难耐实在得不到食物才杀鱼的,而是因为那些鱼是不知取舍道理的恶业众生,他具有超度它们的能力,为了使之与自己结上缘才吃鱼肉的,然后将它们的神识接引到清净刹土。
同样,大成就者萨绕哈巴曾经显现为弓箭手的形象、夏瓦热则现为猎人的身份等等,在印度圣地多数成就自在者都是以下贱种姓等极其低劣的姿态出现。所以,我们对于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需要唯一观清净心。如《功德藏》中说:“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
相反,如果将那些形象看作是颠三倒四的邪行而观为过失的话,就像所谓的“久伴于佛亦见过”一样。意思是说,就算是佛陀,也会有人去见他的过失。
往昔,世尊的兄弟善星比丘在二十四年中当佛的侍者,对于十二部了如指掌,完全可以倒背如流地传讲。可是他将世尊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欺诳之举,心想:除了有没有一寻光的差别外,我们二人完全相同。生起这种邪分别念后,他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不为仆。”说
完就扬长而去。
当时世尊的侍者阿难请问佛陀:“善星比丘将来会转生到何处?”
世尊告诉他说:“善星比丘现在只有七天的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投生为饿鬼。”
阿难来到善星比丘跟前,将世尊所说的那番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善星比丘暗想:有时候他的谎话也可能是真的,不管怎么,这七天中我还是要谨慎行事,
等七天过后我再好好羞辱他。于是他在七天当中水米未进。到了第七天的早晨,他感到口干舌燥,于是喝了一口水,没想到水未消化而气绝身亡,死后在花园中投生为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
当我们将殊胜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的时候,就要在心里自我谴责:这绝对是我自己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导致的,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如《功德藏》中说:“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
- 五加行第18课(2021)
- 五加行第20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