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菩提心是大小乘的分水岭
大乘之所以被称为“大乘”,就是因为有菩提心,它是分开大小乘的一个分水岭。这是为什么呢?有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有人问过我,为什么没有菩提心是小乘,有了菩提心就是大乘呢?我们要讲概念的菩提心和真实的菩提心,那肯定要先把这些概念搞清楚。我们天天都在发菩提心、读《入行论》,有没有人思考过这些问题?
有人会说:有大乘菩提心,有很大利益,可以去度众生,小乘不度众生。这种回答也可以,但是它很粗泛。其实回答此问会牵涉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很多人经常会问的:为什么证悟大乘的空性一定要发菩提心,二者的逻辑关系在哪里?刚才那个问题如果引伸一下,就会到现在这个问题上来了:为什么证悟空性一定要发大乘菩提心,如果不发大乘菩提心可不可以证悟空性?
这是很深的一个问题!宗喀巴大师和麦彭仁波切都为这个问题“吵”了起来。(其实宗喀巴大师没“吵”,是麦彭仁波切后来去说的。)因为格鲁派说:“阿罗汉是证悟了空性的,他们只是菩提心不够,就进入涅槃了,但他们完全证悟了大空性。”
麦彭仁波切说:“不是,他们只证悟了人无我的空性,法无我的空性没有证悟。”《定解宝灯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说这个——声闻和缘觉是不是证悟了大乘的空性。此论是麦彭仁波切所作,论中说格鲁派有些论师的说法不对。当然宗喀巴大师这么说,是为了当时特殊的情况,要度化一些众生。不能说宗喀巴大师的结论不对,宗喀巴大师绝对是佛陀,是非常伟大的祖师。但是这些大德们游戏、演化、争论这些东西,对我们闻思佛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问:我只修行,不闻思这些东西,行不行?也可以,你拿到一个很好的方法,一个窍决,去修行也可以证悟。但是,如果要走教证齐全这条路,要通过思维逐渐去体会到空性,你起码得有思维的资粮。比如中观,其实读其中一本书就可以了。《中观总义》、《四百论》、《入中论》、《定解宝灯论》、《七十空性论》、《细研磨论》、《十二门论》……龙树六论(注:《中论》、《宝鬘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回净论》、《六十颂如理论》)里面,你随便读一本,把它读懂了,你就懂了空性。
为什么我们还要反复去读这些内容呢?因为中观的修行方式,前面一大部分就是思维。想要思维,得有资料、有角度供你思维,所以前辈大德就提出了这些问题。既然他们提出了这些问题,你就要反反复复地去思维。对于喜欢分别、思维的凡夫来讲,我们可以通过辩论、思维,一步一步地去体会到空性。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为什么证悟空性一定要发大乘菩提心?不发大乘菩提心能不能证悟空性?我们是宁玛派的,我也看过两派的关于这个问题的各自的阐述,最终还是觉得麦彭仁波切说的比较中肯。
2、阿罗汉为什么要入涅槃?
为什么阿罗汉一定要去入涅槃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证悟最后的空性。阿罗汉的涅槃其实就是灭尽定,如果阿罗汉证悟了最后的空性,他们就不需要这样一个定了,用不着去入涅槃,实际上,他就在涅槃中。轮回即涅槃,色即是空,这要彻底证悟了空性才行。由于没有完全证悟色即是空,色还有伤害性,对小乘来说就是无方微尘或者无分刹那,所以阿罗汉要去进入涅槃,避开这些东西。
如果你问:阿罗汉已经“无我”了,还需要避开吗?就是这个“无我”需要避开。为什么?他们要彻底地实现“无我”,就是用涅槃这个方式来实现的。如果这样,没有进入涅槃之前,活着的阿罗汉,身体还在,他还没有证悟“无我”吗?不是,从末那识这个角度来说,阿罗汉已经消除了,但就是因为没有证悟无方微尘和无分刹那(的空性),这个相续的余力还在。
所以阿罗汉活着的时候,称为有余涅槃;死亡了以后,称为无余涅槃。当肉体消灭了,进入一种灭尽定,这叫做无余涅槃。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呢?实际就是他还没有证悟所有现起的空性。证悟了所有现起的空性以后,就完全没有必要进入这样一个涅槃了。
3、证悟空性和发大乘菩提心的关系
证悟空性和发大乘菩提心的关系是什么呢?为什么一定要发了大乘菩提心,才能够去证悟阿赖耶识的空性,证悟无方微尘和无分刹那全部都是空性(心的空性),而不只是证悟心上的人我执著这一部分空性呢?
阿罗汉只是证悟了心上的“人我”执著这部分空性,就是把末那识空掉了,没有人我执了,但是法我执还表现为无分刹那或者无方微尘。这要读过一定的中观理论才能知道,你们听得懂就听,听不懂就算了。
因为我们相续中所有众生,实际上也是我们阿赖耶识里的一个呈现。所以如果我不证悟你们也是空性的,这些无方微尘也是空性的,那我就没办法证悟空性。我发大乘菩提心,就是要缘你们,证悟你们也是空性的,你们是我相续中的呈现,我也是你们相续中的呈现。
刚才我们说了发大乘菩提心有两个要素:第一,是要缘所有的众生。实际上,阿赖耶识本身就是要缘所有的众生的。我们经常说,世界上所有的众生都做过我们的母亲,就是我们跟所有的众生都结过缘,而且有时候还是很亲的,如母子这样的缘。也就是说,所有的众生其实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都有或近或远的种子。
如果我发了大乘的菩提心,去救度他们,才有可能去证悟他们的空性。证悟了他们的空性,实际上就是救度了所有的众生。我的这个证悟,其实就是要大悲周遍。我一定要证悟我的相续的本质是明空双运,同时它也是周遍一切的。我不能只证悟你这一团是空性的,而他那一团不空性,大乘菩提心跟这个是相应的。
第二,大乘菩提心要缘佛果,佛果里面就包含了智慧,也就是般若的见解。我一定要证实我的能和所(能,无分刹那;所,无方微尘)都是空性的。而我缘的佛果就是缘这个见解,缘这个般若。
起了这样一个心,缘到这两个东西,我才有可能证悟所有的一切都是空性的这种大空性,理论上的连接就是如此。
所以如果不发大乘的菩提心,就没有办法证悟空性,或者证悟的空性就有偏。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论。
有的人会说“我证悟了一个空性”,那样肯定不是真的证悟。只要你说你证悟了某种空性在你面前成为了对境,那绝对是错误的。阿罗汉说他证悟了人无我,他进入涅槃了,这对于大乘菩萨来说,肯定就是一个偏狭(偏颇狭隘)的东西。
我们暂且不去说大乘菩提心那种广大的心量和积资净障等等这些,从实际的理论来讲,如果不发大乘菩提心,不去缘所有的众生,就没办法证悟一切的空性。
阿罗汉就是因为不去缘所有的众生,他们一旦证悟人我的空性,就自然进入涅槃了。而发了大乘菩提心,具有这种强烈的心态的人,要去缘所有的众生的时候,是没办法进入涅槃的,因为这个心愿会把他们推出来。缘佛果也是一样,证悟了人无我以后,如果没有强烈的般若见,就会自然进入涅槃,但是如果对空性有很强烈的正见,就会知道这个东西不是(真正的证悟空性)。
当然,这又牵涉到发大乘菩提心的习气,有些阿罗汉习气很深,他们明知道不对,也要入涅槃。有经论上记载,佛陀的一个弟子是阿罗汉,他说:“佛陀,您讲的这些大乘的道理都是对的,但是我还是要入涅槃。”这就是涅槃的习气太重。所以《定解宝灯论》里讲,最利根的阿罗汉,比最差的发大乘菩提心(概念性的菩提心)的凡夫,都要慢几十个劫成佛。这个也不是我讲的,你们去看书,《定解宝灯论》上有。
所以发大乘菩提心和证悟空性,是有理论上的联系的,在实际操作中的联系更是极其巨大。一个发了比较真实的大乘菩提心的人,他的积资净障,在修上师瑜珈时所起到的功用,不是靠言语可以去形容的。一个没有发大乘菩提心的人,连大乘道都没有进去,你说他怎么可能证悟大乘的空性呢?
我们回到刚才那个话题,发大乘菩提心和证悟空性是有直接联系的,所以发菩提心可以区分大乘和小乘道。这个逻辑关系,大家应该清楚了吧?大家学了那么久的《入行论》,学了那么久的菩提心,对这些道理应该明白的。因为我们要讲到概念菩提心和真实菩提心,所以我要把这个概念再提出来跟大家讨论和交流。如果以前没有思维过这些的话,那么这次听了,也算是一个比较新鲜的理论。
实际操作中,一个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的修行,他自己就会感觉到不一样,不用别人去讲。在很强烈的菩提心的驱使之下,有很多很多的作用。我们学《入行论》时,经常把菩提心的功德说得很不得了。既然既然菩提心有那么强大的功德,我们学了很长时间的《入行论》,菩提心也发了很久,为什么一点好处我们都没感觉到呢?是我们骗了自己,还是菩萨在骗我们?
是我们骗了自己,是我们在自欺欺人!因为我们很多人所了解的菩提心,从概念上来说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概念却没有真正地进入我们的心相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概念的菩提心和真实的菩提心。
如果我们老是停留在概念菩提心上,这真的是很不划算啊!上师三宝给了我们一个如意宝,我们在周围看了一圈,给了它很多赞美,然后回过头扬长而去,留下一个潇洒的去地狱的背影,这样很不划算!
大小乘的明显区别就是菩提心,在能证和所证上都有差别。在能证(由什么去证悟)上,二者以菩提心作为分界线(当然也有见解的区别);在所证上,小乘没有证悟无方微尘和无分刹那的空性。在果位上,一个是阿罗汉或者缘觉,一个是佛陀。所以,菩提心在缘起上,就是区分大小乘的一个分界线。在空性上,小乘阿罗汉只是证悟了人无我的空性,而大空性,法无我、所知障的空性他们是没有证悟的。
一般在缘起上,大乘和小乘就是以菩提心为分界线。有人会有疑问:如果我要入大乘道,我又没有证悟空性,那我不就成了小乘人吗?怎么去区分大乘和小乘?你可以说你发了菩提心,当然也可以从见解来区别:“我持的是无方微尘和无分刹那都是空性的见解。”如果是从实证上,你可以这么说,但是见解上,它只是一个词语、一段法相。事实上,阿罗汉实际的证悟可能比你高很多,概念不说明问题,但是在发心上,在一定程度尚真的可以说明问题。
当然,如果你发的是概念菩提心,那还不如阿罗汉的小乘发心真实。一些小乘阿罗汉,比如在泰国,很多是修小乘、修南传的,他们做慈善事业,人品和人格好得不得了,而我们这些所谓的大乘佛子,有时候做起事来候卑鄙无耻,与他们相比会羞愧得不得了。我们概念里发的是菩提心,却满肚子的小人心。是不是如此?我们要观察自己,我有时候观察自己我都是这样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观察自己。不管是概念的菩提心与真实的菩提心,或者是概念的出离心与真实的出离心,都有一个最重要的要点——观察自己。不停地观察自己,才会发现自己的心是否真实。
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自欺,自欺可以免除很多(暂时的)苦难。为什么说自欺可以免除很多苦难呢?因为在没有发现自己很卑鄙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处在比较崇高的满足中间。但是同时自欺会带给自己最终、最究竟的痛苦。证悟就是要明白自己是什么,如果连自己的心都不明白,你说你证悟了?这比较虚假,很不真实。
所以麦彭仁波切说:证悟了法无我的大空性之后,不会进入小乘的灭尽定,也不需要。缘起性空,处处在在,显现即是涅槃,契合“色即是空”的见解,也符合大乘的“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
回过头来看,如果不具备具量的菩提心,就比较难以证悟大空性。“比较难以证悟”,这说得很温柔、很客气。应该是没有具量的菩提心,你要绝对的证悟,几乎不可能。因为证悟后叫做胜义菩提心,它一定要跟缘起的菩提心有连带的关系。所以这时候就要考虑:如果我们真的想解脱,真的想成佛去度众生的话,一定要发菩提心。如果不发菩提心,仅仅对自己的修行来说,那也绝对不行。
如果你说:“算了,我就做小乘阿罗汉,自己解脱算了。”你看,人自私起来可以这样!这种想法就注定你连小乘阿罗汉也没办法证悟。你得先到地狱去销假,过一段时间再说。为什么呢?我想在座的绝大部分都是密宗学人,多多少少都灌过顶,也发过一些相似的菩提心,现在你想抛弃这个东西,那对不起,骑虎难下 !这个也不是我说的,不是我威胁你们的,你们去找书,《入行论》上面有,好像索达吉堪布就讲过。
怎么办呢?既然骑上了虎,就骑着它一直往前跑,走到涅槃走到成佛为止,这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为什么要跳下虎背,让它把我咬死呢?所以我们没有退路,只有一直朝前走。而且你真的发现菩提心的功德的时候,你会知道这不是虎——骑上的是飞龙,它会带给你无量无尽的好处。
- 1.菩提心有哪些内涵?
- 3.没有真实菩提心会带来哪些麻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