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菩提心?
我们昨天讲了概念的出离心和真实的出离心的区别,今天我们讲概念的菩提心和真实的菩提心的区别,以及怎样把概念的菩提心变成比较真实的菩提心。提到菩提心,我想在场的师兄,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它是什么。我们学《入行论》、《修心七要》、《修心八颂》,听了很多上师们的讲解,每个人对菩提心的概念,应该是非常清楚的。
菩提心就是:希求众生成佛,希求众生解脱,获得最大利益,然后为此努力奋斗,愿意去成佛,成了佛也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成佛的这么一种强烈的心态。归纳起来就是“为利众生愿成佛”——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要成佛。
当然,利益众生有很多层面,如果用概念去归纳,可以分两个。一个是暂时的层面,一个是究竟的层面。暂时的层面有很多,包括给你吃的、给你穿的,哄哄你,甚至打你(母亲打儿子那种打)……究竟的层面就是让你开悟、成佛。为了让众生得到究竟的利益和暂时的利益,自己要不顾一切地去修行,所有的行为都为了这个去奋斗,这种强烈的心态就是菩提心。
2.菩提心的两个特点
缘众生
发菩提心有两个绝对不可或缺的内容:第一,一定要有缘众生的这种心态。缘众生的意思就是每一个众生都不放过,而且要平等对待。所有的众生,不管是耗子(老鼠)、蚊子、人、饿鬼、地狱众生,我们的母亲和日本人,全部都要平等对待。“缘”的意思就是要平等对待所有的众生,绝对不能说这部分众生我要度,那部分众生我不度。这部分众生我亲近一点,对我好的我就度,对我不好的我不度,不能有这种心态。
所以有些说法是:修菩提心要先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四无量心首先要修舍心。它的理论基础就是来源于要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但是也有说法是:慈悲喜舍要先修悲心,然后过渡到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当然,这些理论上的剖析,见仁见智,我们不去考虑它。但是,平等地缘所有的众生,这是菩提心的一个特征。
考察自己有没有菩提心的时候,可以经常观察自己。当然,在缘起上你可以对某些众生:对这个好一点,对那个坏一点;对这个智慧、婉转一点,对那个凶猛一点。这样是可以的,这是一种智慧。但是,你要观察,在骨子里,在内心里面,你是不是把他当成你的母亲,可以为了他的解脱不惜一切?
以前有些菩萨说:为了一个众生的解脱,我宁愿跳入地狱去受苦很多劫。当这个众生是日本鬼子或者是个强奸犯的时候,你怎么看?去观察这些,当你的内心里对所有好的、坏的生命,生起那种比较平等、柔软,希望他解脱,超过你希望自己获得暂时安乐的这种心态的时候,就说明你开始有比较平等的、缘所有众生的、比较宽大的悲心了。
缘佛果
除了缘所有的众生,发菩提心还有个特征——一定要缘佛果,即希望自己和所有众生都能够成佛。缘佛果,也就是说在发心的这个过程中,必须要缘上智慧,而不仅仅是一种好心。因为我们无论是要让自己成佛也好,还是让众生成佛,一定会牵涉到智慧。其实这是菩提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我们往往把菩提心理解为一种好心。
宗萨仁波切说:菩提心中有百分之九十九是智能,百分之一才是我们认为的好心。这个不是我讲的,是宗萨仁波切讲的,如果错了你找他去,我经常拉虎皮做大旗,把经论和大德的语言拿起来武装自己。这是不是一种虚弱?我也不知道。你可以说我是严格地按照大德和经论上的说法在说,也可以说我很虚弱,一定要拿个东西来填补自己(师兄开玩笑)。
综上所述,菩提心必须要具备缘众生和缘佛果这两个特征。菩提心一定要缘智慧,没有智慧的悲心或愿望有时候会出问题。为什么呢?比如说台湾的萧平实,他有很多弟子,他的很多弟子发的也是“菩提心”。他们说萧平实是末世佛法的孤子,其他人都是错的,只有他一个人是对的,所以要去护持他,护持他就是护持佛法,就是维护释迦摩尼佛的教法。他们是发了这个心,这样去做的,但是他们干了什么事呢?把佛法差不多毁了!我想问,这个心是菩提心吗?它缺乏智慧,没有缘佛果,他们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不能叫做菩提心。
你可能会问:如果这样的话,我没有这个智慧,怎么能发起菩提心呢?我只能说我有想众生成佛,而且有很平等地遍及所有的众生的这种平等的心,那这个是不是菩提心呢?如果我以这种心态去跟了一个错误的人,做了些很错误的事,这是不是菩提心呢?
如果纯从概念来讲,这可以算是一个很初步的菩提心。但是,由于你缘佛果这方面错了,没有缘到真实的佛果,而是缘到一个虚假的佛果,所以不能算是绝对的菩提心。对于菩提心,以前我们在有些论坛上和网站,都有争论,得出的结论是菩提心一定要缘上比较准确的佛果,这也是强调了见解和传承的重要性。如果你的见解不对,那很麻烦。
所以菩提心里面,特别是第二个因素 “缘佛果”,宗萨仁波切说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九是智能——也就是般若智慧这个成分,只有百分之一是我们所说的那种好心。我们很多人会把佛教理解为只是一种好心,一种道德的楷模,一种让我们流泪感动的东西。是的,它会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佛法中蕴藏的深厚的智能才是它最根本的核心。
这次慈诚罗珠堪布在深圳也是如此讲,他说不能认为只是做做好事就是佛教。佛教当然要做好事,肯定要去做放生等好事。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那一些慈善的团体甚至基督教,做得比我们还好。
佛教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般若,“缘佛果”实际上就是要缘般若。所以菩提心里面,一定要带有强大的智慧成分,不然就没有任何特点可言,而且很可能会好心办坏事。比如我们去弘扬佛法、推广佛法,结果可能反而毁了佛法,或者是耽误了很多众生的慧命(有可能做这种事)。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是:不缘佛果,在发心这个阶段可以是好的,但是在实施的阶段有可能出错。
发菩提心有两个因素:一是无偏地缘所有的众生。我们可能在概念上做得到,行为上肯定做不到。我们一般都是,怎么都要对自己的老婆、孩子、父母好一点,如果别人的老婆、孩子死了的话:“阿弥陀佛!希望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转头就把他们忘了。要是自己的亲人出了一点问题,就开始掏心掏肺了。
那有人问:如果所有众生都苦难,我都掏心掏肺的话,那我怎么活得下来呀?我不是很快就崩溃了?所有的菩萨很快就抑郁了?会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不会有这个问题。为什么呢?有空性!修菩提心也要缘智能、缘般若。
菩萨可以感受到所有的苦难。但是因为有空性,他知道这种苦难都是暂时的,而且是虚幻的。曾经有经上说,有一个众生未得度,菩萨就长啼,长啼菩萨有此含义。当众生无意义地在这种虚幻的苦难中折腾的时候,菩萨会感到很悲伤。因为这种悲伤的驱使,他会绝对不停止地去利益众生,把他们救拔出来。但也是因为有空性般若的智慧,所以不至于把菩萨压垮。而凡夫如果把这个苦难认为是实有或者把生命看成是很短暂的,那会垮掉的。
所以我们经常说,唯物主义是个很悲哀的哲学。表面上说死了以后就啥都没有了,所以就可以为所欲为。实际上,“死了以后啥都没有”这句话也包含了很多很悲哀的东西:我们现在活着的所有的努力,会因为我们的死亡变得毫无意义,很悲哀!还有,既然死亡以后所有的努力都毫无意义,那我现在就是要去攫取的当下的快乐。唯物主义者也“活在当下”,但他们要的是当下的那些快乐,所以就变成了顺世派——为所欲为,只要能够让他们感觉到舒服的,就去做。
造成这些舒服的,可能会有各种道德和心理层面的要求,但是总的目的都是要自己快乐。只要让自己、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单位,扩大一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只要让和我有关系的(人或者团体)得到快乐,我就可以去做。我执可以由个体延伸到家庭、团体、单位、国家、民族这些层面。
你看网上一片我们对日本人讨伐的声音,因为这个民族在几十年前伤害过我们,所以我们很多青年人都梦想着“跃马扬刀入东京”。为什么会仇恨呢?因为日本人伤害了“我们”的民族。说不定其中某些人的前世就是日本人,但他们不看这些。唯物论就是断灭论,它就会造成“我只要及时行乐”的结果。一旦及时行乐,必然道德沦丧,这是肯定的。只要“我过得好”,那么所有关于道德、关于崇高,那些让我们感动、羡慕的东西,背后所掩盖的都是“我要快乐”。
所以这就造成了几千年来,我们的社会都是双重标准。但你说:我们以前不是唯物主义啊,其实我们骨子里面是实用主义。我们的社会,虽然很多人都在说因果,但是没有像藏族那样。因为佛教在我们几千年历史中,从来没有成为过主流,哪怕是唐代,李世民那个时代。李世民看了唐玄奘的《瑜伽师地论》说:天下所有的真理都集中在这本论中,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论!他虽然这样说,也很推崇佛教,但是他定的国教都还是道教。
我们整个民族有很多理论、很多说法,但是佛教因果论从来没有在我们的国人心目中很系统、很深刻过,深刻到像藏族那样,真的没有过。虽然我们也说因果,特别是解放前,比如广州人经常会说“冇阴功啊”(意为不积德),虽然也说这些东西,但是很不系统,有时沦为鬼神论,沦为一些很稀里糊涂的东西。实用主义贯穿了我们这个民族灵魂的深处,这样讲好像对我们民族不是很尊重,但的确实用主义在我们民族素质里面占很大的成分。
实用主义很简单,就是只顾现实,只顾现实的受用,并且只顾自己的受用,只顾自己家庭的受用。我们有个特点,家庭观念特别重,只顾自己、自己的家庭。但现在连家庭都被摧毁,所以它导致了一些巨大的社会悲哀,比如现在的环境污染,其实很多都根源于此。因为一种哲学思想对世界的看法,一定会影响到很多具体的东西。哲学的看法是一个很笼统的、总相性的东西,但是它会导致一些具体的行为。
如果总相中我相信因果,我的行为就要很小心,我就不愿意再伤害众生。为什么?因为伤害了他,他来世会伤害我,我相信因果、相信有来世。如果总相中我已经确定人死如灯灭,那很简单,你一旦伤害我了,我就干掉你。你死了,你如灯一样灭了,从此以后和我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屠杀就成为很顺理成章的事,会连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我要杀你,你也会杀我,所以杀人的人一定会恐惧的。所有独裁者一般都很害怕,他们的保卫都是非常森严的,有时候连飞机都不敢坐。所以唯物主义这些邪见会导致自己的行为非常的可怕,不但会害别人,同时也会害自己,是个双伤的事情。
而真正信奉因果的人,不会这样。他们慢慢地堆积,乐善好施、心灵善良,很好地对待周围的人,心里面慢慢也会感到宁静、平和。当然,这种回报看起来好像很粗浅,但是如果你相信因果,长期堆积下去,来世就会非常不粗浅!特别是我们在一些强大的心力,比如菩提心这种心力的驱使之下,去做一些行善积德的事,功德会非常之巨大!
3.菩提心的发心方式
我们现在说到了菩提心的两个特点,第一个是要缘所有的众生,第二个要缘佛果,要有智慧的层面。甚至要发愿宁愿让所有的众生成佛,我自己不成佛都可以。这会不会和“为利众生愿成佛”冲突呢?有人曾经问过我这个问题,当时把我问得一愣。
“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发心有三种方式(三个比喻)。第一个是国王式的:我先成佛,然后让众生成佛。这比较合乎我们的发愿——为利众生愿成佛。第二个舟子式的:是同时成佛,我们一起成佛,一起渡过岸。这个就(和为利众生愿成佛)有点冲突了,你不是说“为利众生先成佛”吗?要成了佛再去度众生嘛。还有一个是牧童式的:让所有的众生先成了佛,自己再成佛。那这样的话,牧童式的发心不是和“为利众生愿成佛”冲突吗?
其实不冲突。“愿成佛”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析:第一个,为利众生愿成佛的意思,是要缘上智慧的意思。不是要成为一个我们所看到、所设想的好像是奖赏一样的果位(佛果)。是为利众生,愿有成佛的智慧去度你们。
第二个,为利众生愿成佛,牧童式的发心说只有当众生都成了佛,我才成佛。比如地藏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都是这样发愿:为了所有众生成佛,我不成佛都可以。但是“成佛”并不是我要去取得一个东西,不是像我们凡夫所想象的那样:我有了个愿望,去实现这个愿望,去抓到一个东西。它只是把所有的障碍去除以后,本性上的污染完全得到清净以后的一种自然的结果。“只要众生不成佛,我就不成佛”,这个愿力是清除这些障碍最好的工具。菩萨发的“众生不成佛,我不成佛”这个愿望,恰好会让他最先成佛。很悖论,但事实就是如此。
很多经论里面讲,地藏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他们都发了这个愿。特别是地藏菩萨说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样他就永远成不了佛,因为地狱的众生真的是不会空。那他成佛了吗?早就成佛了!因为他发了这个愿,在缘起上他永远都是十地菩萨的样子,但他的内证绝对是佛陀,他成了佛的弟子堆积起来都看不到边。我们可以在《地藏经》里可以读到这些,就是因为这个愿力太过强大。
而我们凡夫,会把“成佛”想象成跟我不同的一个巨大奖赏,当这个愿力跟“我”相应的时候,我才能成佛。那么,我发了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就成不了佛,因为成佛好像跟我的愿力不相应?这是一个错误的看法,实际上愿力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真正的证悟,是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
所以分别的这种愿力是一种工具,它就是要扫平阻碍我们实现本性、让本性弥漫一切的障碍,本性弥漫一切的就是佛陀。这个工具越强有力地扫平这些东西,我们就越容易成佛。而不是发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种愿望就成不了佛,恰好相反,这样成佛最快。这是一个悖论。
其实菩提心的好多道理都是悖论,比如说:我拼命去利益众生,结果到头来把自己利益了。这不是我说的,是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说“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法王老人家像佛陀一样,这是他说的。这也是个悖论,但事实就是如此。因为事实上没有一个真实的“我”,“我”是一种捏造,“众生”也是一种捏造。我们的心捏造了我,捏造了众生以后,就爱“我”,我们对“众生”就有选择了。所以,能够利益我的,我就爱你。
我们为什么会谈恋爱?因为那个对象绝对让我舒服,或者在某种方面可以利益我,不然我凭什么跟他谈恋爱?遇见这样的众生,我们就爱,但哪个众生有点伤害我了,我就开始恨。二者都是捏造的,但是心就会造成这种趋势。发菩提心就是去对抗这种东西,它让你去爱你捏造的这些虚假的“众生”,同时离开你捏造的虚假的“自我”。等自我消失了,众生也就消失了。
有人说:你说自我消失了,众生就消失。那阿罗汉的自我也消失了,但是他还没成佛,众生不会消失啊?这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阿罗汉的自我消失了,但他的“无我”还没有消失。你说:没有一个‘无我’呀!阿罗汉相续里面已经没有‘我’了,但他的相续还在,他执持一个“无我”,“无我”就变成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涅槃。阿罗汉用这种方式来离开众生,进入涅槃以后就没有众生了,同时他们也不会去度众生。
而大乘跟小乘恰好相反,大乘学人不进入(和小乘一样的)涅槃,认为和众生在一起,去度他们,这就是涅槃。度了众生,但也没度,度而不度。《金刚经》里面讲,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无量十二生,我皆无余灭度之,而实无灭度之。“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烦恼即是菩提,空性即是现起”,大乘恰好符合这些理论。但小乘不是如此,小乘学人把自我消灭以后就进入涅槃,他们说灭尽定是“无我”。所以实际上小乘的阿罗汉还是有个执著在(等一下我会讲到这些)。(注:原文:《金刚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所以牧童式的发心,跟“为利众生愿成佛”不冲突。我们如果加上智慧去诠释这些道理,它们完全不冲突,如果老是在语句上去打转,那就会打架,一直打下去,永远得不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