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
那么我们解除无常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要回到我们的自心本性里面。因为自心本性离开了“常”和“无常”,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言语道断,心行灭处”,在那个状态里面是没有轮回过患的。那个状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勉强可以叫做“涅槃寂静”。实际上就是,你要证悟所有这些苦难和欢乐现象背后的本质。你不在这些现象上,回到那个本质里面去,那就叫做解脱。
解脱最深刻的含义——究竟皈依
解脱最深刻的含义,用一个缘起层面的词语来说,就叫“究竟皈依”。“皈依”就是五加行的第一个修法,实际上整个佛法说来说去都在说“皈依”。只要我们的心回到心的本质里面去,那就叫做“究竟皈依”,也叫做“解脱”,也叫做“涅槃寂静”。心的本性也可以称它是“大圆满”、“大空性”或者“大手印”。
你叫它什么都没有关系,如果我们的身心相续完全沉浸在那种状态里,刚才说的那些轮回过患将会彻底地消失。我这种说法可能有点问题,因为我把它描述成了一个状态。实际上“解脱”不是一种状态,言语很难描述它。但是在说法上勉强可以这样说一说,因为必须要表达,没有办法。我们的心回去(自心本性)了以后,就叫做究竟皈依。
但是身心要回去(实现究竟皈依)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的身心随时随地都在动,不停地动。在哪里动呢?一定是在贪、嗔、痴、慢、疑上面动。比如我们睡觉——心在痴上;看见好吃的,流口水——心在贪上;有人看我一眼,我就不舒服——心在嗔上;觉得自己学得很好呀,在小组当个辅导员,自我感觉很好——心在慢上;老是觉得别人是坏人,只有自己是好人,老是怀疑别人,从来不怀疑自己——心在疑上。
我们的心绝对是在这些状态里面游荡来游荡去着,从来都没有平息过,渊深如海呀!“渊深如海”是形容阿赖耶识很深、很广阔,业风一吹就开始起波涛。意思是说我们的心从来没有办法停息,没办法回去。
缘起的皈依是为了实现究竟皈依
不能直接达到究竟皈依,那就要想办法让我们的心一层一层地回去。怎么办呢?佛菩萨们就想办法了:首先找一个我们自心本性的投射。自心本性投射出什么呢?显教说投射出“佛法僧”三宝——我们不能回到自心本性,就要找一个东西把我们的心引回去,所以就从自心本性投射出佛法僧三宝。
从密教来讲,皈依可以分几个层面。一个是上师、本尊、空行的层面,自心本性投射出上师、本尊、空行三个需要皈依的对境。再深一点的层面,就是投射出风、脉、明点。我们可以依据风变化成报身,脉变化成化身,明点变化成法身。上师、本尊、空行是内密和外密都有讲的;风、脉、明点主要是内密才讲的。最后的这个层面是最厉害的,完全回到了自心本性,以心的本体——本体空性,光明报身,大悲周遍作为皈依对境,最后这个层面,也就是我们说的究竟皈依。
究竟皈依,我们做不到。一层层地推上去:密教的以风、脉、明点作为皈依,我们做得到吗?皈依就是回去的过程。修密教的风、脉、明点,那就要去观修中脉、脉轮、明点、拙火……风脉全部进入中脉里面,外境消失,出现明、增、得、近得几个状态,然后去证悟。我们可以吗?这很难的!现在的汉人虽然有修的,但是靠修这个成就,至少我自己没有看到过。
那么修上师、本尊、空行,这行不行呢?以上师、本尊、空行为皈依对境,这是可以的,但最初还是要在显教的层面修行。显教层面的修行就是以佛、法、僧三宝作为皈依对境,到了密教的层面,比如宁玛派的皈依境,佛就成了上师莲花生大士,法就是皈依境后面那些经论,僧有八位阿罗汉、八位菩萨和很多的护法。这既是上师、本尊、空行,也可以看成是佛、法、僧三宝。
也就是说,我们回不到自心本性里面去,所以就要找一个可以让我们回去的对境。这个对境是我们的自心本性(真正的上师就是自心本性)投射出来的,我们皈依它,通过它把我们带回去。这就是皈依的利益。也就是说,通过间接的、缘起的皈依方式,把我们带入究竟皈依。所以如果想证悟,就一定要修皈依。而且所有佛法(包括下面要讲的五加行其余修法),都是在想办法让我们实现究竟皈依。
修皈依的要点
既然是这样,我们在缘起上对佛法僧三宝的皈依必须要非常认真、非常用心,才可能起到相应的作用。那修皈依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觉得修皈依最重要的是“臣服”和“舍弃”这两点。
首先是臣服,就是绝对臣服于上师三宝——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或者佛法僧三宝。这在一个皈依境上(比如在宁玛派的皈依境),虽然风脉明点暂时无法提现,但是上师三宝这些可以体现。
那要怎样去修呢?修行的方法,大家可以去看书,我在这里主要讲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修。修皈依的心态就是要绝对的臣服!为什么要臣服呢?因为只有靠他们,我们才能回去。除非你是像修禅宗、大圆满那些已经修到相续很成熟的人,告诉你一句话“自心本性就在那里,不用找”,或者用大圆满的方法教你阿赖耶识和法性的区别,你就搞清楚了,当下就明白了自心本性,其实那个时候你就回去了。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你所做的一切全部都是在修皈依。为了最终的皈依顺利,那你首先要把形式上的皈依做到十足才行。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绝对臣服的心。
你会说:“我有臣服的心啊!”其实不是的,臣服的心就是把自己的身口意全部交给上师三宝,要依靠他们回去,要做到这样才行。所以每次我们念皈依偈的时候,首先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心,反观一下自己的心,看自己是否对上师三宝充满感激、充满信任、充满臣服,然后再开始念偈子。而且念偈子也是为了培养这样的心,不是为了十万遍的数量,这个非常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把这种心态丢了,只是不停地念。念了一座以后,可能都念到没有气了,念头也比较少了,但是内心里面对上师三宝的绝对臣服、全情投入的心却没有,这就失去了皈依的意义。记住,念这个偈子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皈依的心;这个心发起了以后,也会促使你去念这个偈子,它们是互相帮助的。
其次是绝对“舍弃”。在他们(上师三宝)面前,不能有任何保留,要舍弃我们的任何执著。这就牵涉到供养和布施,因为我们是在修皈依,所以不能说布施,那么就是供养。我们对三宝或者三宝的事业,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供养。
不能供养的原因,就是有保留。比如说金钱,我们自己有用,供养上师三宝就做不到了。当然,我的意思不是叫大家把钱全部供光,我只是说我们的内心里面得有这样的心态。也就是说,我的安全感不在金钱那里,而是在三宝那里。要培养这样的心。
我们保留金钱、保留家庭、保留职位、保留权势,其实只是希望自己的后半生过得更快乐一点,想要得到一个安全感。但是现在我们要把这种心态换过来,告诉自己:我们所有的幸福全部在三宝那里。所以说要有舍弃的心,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之下,我们才可能会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供养。
凡夫布施、供养,如钝刀割肉,这是比较现实的。但是如果连这种舍弃的心态都没有,皈依肯定是修不好的。虽然皈依修起来(座上修)很简单的,放一个唐卡在前面,然后念偈子就可以了。但如果没有这种心态的话,你的皈依根本就修不好。
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念皈依偈的时候,要加入一点观想。修皈依不仅仅要念四句偈子,观想也很重要。要怎么观想呢?一幅唐卡上面有很多很多的图像,我觉得初学者只观一个局部就够了。比如只观莲师的脸或者结契克印的手,或者观他的廘耳帽等等。这种观法有什么好处呢?集中一点的观想方法,容易让我们的散乱少一些。当然你观得很累的时候,可以把心稍稍放松,视野放大或者停下来。但是集中观想的时候,就尽量观一点比较好。
因为佛陀曾经在经中说:观想怎样才能修成就呢,就像满地的枯叶,要把每一处都点燃是很难的,但只要扫成一堆,点燃一片叶子,其它的都会接着燃起来。也就是说,你只要把局部观想得非常清楚,(再观想其它部分,那就容易了)。比如观想莲师永远十八岁的样子,还有两片胡子,甚至可以观想他的胡子一根一根的,清清楚楚,还透出香气。这样投入地观想,我们的心就会很定,而且皈依心在定力的滋润之下,会变得非常坚固。
皈依的功德
其实内心里面有非常强烈的皈依,会让我们免除很多苦难。只要皈依戒不破,皈依修得好的人,一般不会死于非命。守戒了会有戒神,皈依后会有皈依神(也就是佛菩萨的加持),假如没有绝对无法解除的定业,会尽量让我们保留一个暇满人身用于修行。皈依的功德太大了!究竟的皈依就是解脱,那就不用说了。人一旦解脱成佛,世间的一切根本不值一谈,其功德极其殊胜、极其伟大。
即使是究竟皈依达不到,但是用这种心态去修暂时的、缘起的皈依,功德也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破坏皈依戒,皈依修得很好、很成量的人,第一,不会堕入恶道;第二,会很快获得解脱。这不是我说的,在佛经里找得到。就算是没有中观、唯识、空性这些境界,但是只要对佛陀的皈依心十足,绝对可以保证你不堕恶道。当然,前提是你不能皈依后又犯了大戒。即使是你以前造了很多恶业,很多无明、愚痴,但如果皈依修得非常非常到位,那么也不会堕恶道,而且在修行的路上也会很顺,会很快获得解脱。如果皈依修得好,它一定会带来相应的积资净障的功德。
什么叫做“积资”?就是在我们相续里种下很多很多为我们修行提供动力来源的种子;什么叫做“净障”?就是消去我们相续里面阻碍我们修行的各种业障。
皈依是后面的四个加行的基础,实际上整个五加行就是说一个事情:从缘起皈依到究竟皈依,划一个圈。由于我们不能够直接做到究竟的皈依,所以我们的心首先要附着于自心本性(根本上师)投射出来的佛法僧三宝或者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让他们把我们引向究竟皈依,引向证悟。所以我们必须以臣服的、完全无保留的心去修行它。然后在中间要加上观想,因为观想会引生禅定,使我们对上师三宝的恭敬心更加稳固。这样的话,我们的皈依就可以修到量。
这是我对皈依的理解,至于具体的修行方法,你们自己看书就可以了。如果大家有具体的修行上的问题,等一下也可以提出来交流。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01.四外前行
- 03.发殊胜菩提心